我国IT企业新产品开发中的技术获取模式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692769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IT企业新产品开发中的技术获取模式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我国IT企业新产品开发中的技术获取模式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我国IT企业新产品开发中的技术获取模式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我国IT企业新产品开发中的技术获取模式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我国IT企业新产品开发中的技术获取模式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我国IT企业新产品开发中的技术获取模式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我国IT企业新产品开发中的技术获取模式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我国IT企业新产品开发中的技术获取模式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我国IT企业新产品开发中的技术获取模式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我国IT企业新产品开发中的技术获取模式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我国IT企业新产品开发中的技术获取模式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我国IT企业新产品开发中的技术获取模式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我国IT企业新产品开发中的技术获取模式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IT企业新产品开发中的技术获取模式研究.docx

《我国IT企业新产品开发中的技术获取模式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IT企业新产品开发中的技术获取模式研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IT企业新产品开发中的技术获取模式研究.docx

我国IT企业新产品开发中的技术获取模式研究

我国IT企业新产品开发中的技术获取模式研究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加重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需能够在最短时刻内推出最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而新产品开发最终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因此利用何种技术获取模式就显得超级重要[1]。

依照企业研发力量的参与程度,技术获取模式可分为内部研发、合作研发和外部购买三种方式。

那么在新产品开发进程中,究竟哪些因素会影响企业技术获取模式的选择呢?

本文以国内IT企业为对象对此进行了实证分析。

之所以选择IT企业为研究对象,一是因为IT企业作为高科技企业,对技术的依赖性更高,其技术获取的情形比较具有代表性;二是国内外学者对IT企业的技术获取研究的相对较多,便于进行研究结果的对比;三是目前正是IT产业蓬勃进展的时期,研究IT企业技术获取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可为IT企业的进展提供参考。

    1技术获取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企业技术获取模式的影响因素可以从技术特性、企业特性和环境特性三个方面来考察[2]。

结合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对国内IT企业的总体感性认识,本研究的技术获取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共有16个,如图1所示

    

    图1 技术获取模式决策的影响因素

     技术特性影响因素

    当技术处于生命周期的后期,意味着该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此时企业再进行内部研发的意义不是很大,外部购买将是一种比较适宜的技术获取方式。

技术的难易度(即技术水平)会对企业的技术获取模式产生影响。

越是困难和复杂的技术,企业为了能够更好的利用该项技术,就会考虑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开发它。

同样地,技术取得商业成功的不确定性也会影响到企业进行内部研发的动力。

在技术不确定性很高的情况下,企业会倾向于寻找合作伙伴来共同分担风险。

高昂的技术研发成本一方面意味着企业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也会给企业带来很高的开发风险。

这些都会降低企业进行内部研发的动力,使得企业考虑合作研发或是外部获取。

Chiesa和Manzini认为在研发风险很高的情况下,合作研发会是首选[3]。

对标准的需求是IT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当企业对技术成为市场标准的需求度很高时,会促使企业寻求和其他企业合作进行研发。

    企业特性影响因素

    企业在所处领域中的相对技术地位越高,企业就会倾向于采用内部研发或合作研发的方式;而当企业的技术地位比较低的时候,企业更倾向于外部购买的方式。

国内学者崔雪松和王玲从理论层面上论证了需求紧迫度越高企业越倾向于进行外部购买[4]。

鉴于国内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尚不足,而大部分IT企业的研究内容比较相近,实力相对较强的IT企业进行合作研发的动力不会很强;相反,为了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企业可能会更为倾向于采用内部研发的方式。

    Jones等认为企业的技术储备越多、研发设施越好会降低企业从外部获取技术的需求,企业可能更乐意进行内部研发[5]。

    研发经验对技术获取模式的影响是有着比较大的争议的。

Nelson和Winter认为企业的研发经验越丰富,企业就越乐意进行内部研发[6]。

但Walker和Webber认为,企业的研发经验也可以降低新技术的研发费用,还能够降低交易费用,因此,企业也有可能选择其他的技术获取模式[7]。

而Pisano认为,先前的技术获取模式选择经验对企业的后续选择产生的影响更大,企业往往会倾向于采用相同的技术获取方式来获取新技术[8]。

    环境特性影响因素

    IT产品具有开发成本高,边际成本低的特点,这使得IT产业存在着独特的需求方规模效应,即随着需求方规模扩大,需求方和生产方的收益随之增加;此外IT产品更新速度快、生命周期短,因此在面对巨大市场的时候,迅速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企业更多考虑技术获取的时效性。

    Pisano[8],Roussel,Saad和Erickson[9],Tidd[10]以及Dae-HyunCho和Pyung-IlYu[2]等学者均认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会促使企业选择内部研发的方式以保持其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而Shan[11],Song和Parry[12]以及Lowe和Taylor[13]等学者则意见相左,他们提出,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企业会选择合作研发或是外部购买。

    不同的学者有关技术独占性的强弱对技术获取模式影响的观点也充满矛盾。

技术独占性高,企业的权益可以得到很好的保障,则企业会倾向于进行内部研发[14][15];但换言之,企业总是希望可以学习到其他企业的特有知识,而在独占性很强的情况,知识的溢出相对就较少,那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只有和其他的企业进行合作开发,在合作的过程中达到“获取合作伙伴的隐性知识”[16]的目的。

    政府的政策导向对企业的技术获取模式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就我国的国情而言,由于体制的不完善,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很多领域依旧是决定性的。

    综上所述,可以提出以下研究假设,如表1。

    

    2问卷设计及研究方式

    本研究以国内IT企业为样本,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检验上述假设是否成立。

本研究通过访谈、邮件等方式发放问卷300份,共计回收问卷131份,剔除无效问卷27份,共计有效问卷104份,回收问卷中有效问卷所占比例为%,调查范围覆盖了合肥、杭州、北京、上海、深圳、东莞、珠海等城市。

样本的描述统计见表2。

    

    

    注1:

内研-内部研发;合研-合作研发;外购-外部购买。

    注2:

技术周期-技术生命周期;市场标准-技术成为市场标准的需求度;成功性-技术取得商业成功的可能性,用以间接度量技术的不确定性;需求度-企业对新技术需求的迫切度;历内研-企业以往技术获取模式以内部研发为主,“历合研”及“历外购”含义类似;政持内研-政府有相关政策支持企业内部研发,“政持合研”及“政持外购”含义类似。

    注3:

*表示均值在的置信水平上有显著差异。

    每个变量通过一定数目的题项来度量,其中影响因素部分的题项采用Likert7度量表,信度检验结果都在以上,可以做进一步实证分析。

    本研究使用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主要使用到的数据处理方法是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

为了解不同的影响因素在技术获取模式不同的情况下其均值是否存在着显著差异,可以对不同的技术获取模式的影响因素的均值进行两两对比,并根据各个影响因素方差齐次性检验结果,读取相应的数据。

    技术获取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为因变量,技术获取模式为分组变量,对SPSS生成的表格进行整理,将多个表格组合后可得表3。

从表3可以看出,技术生命周期、技术研发成本、技术不确定性、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技术地位、企业对新技术的需求迫切度、企业自身研发实力、企业以往技术获取经验、新产品即将进入的市场的规模、竞争激烈程度、技术独占性程度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在三种企业技术获取模式上的均值有着显著的差异,亦即上述影响因素对企业的技术获取模式的选择会产生影响;而t值的符号则反应了影响因素和两个模式之间的关系,正值表示与前一个模式有正向联系,负值则表示与后一个模式有正向的联系。

    3研究假设的检验和讨论

     技术特性影响因素对技术获取模式选择的影响的相关假设

    技术生命周期对技术获取模式选择的影响获得了本研究的部分支持。

从方差分析的结果来看,当技术生命周期越靠后,亦即技术越成熟的情况下,企业倾向于内部研发或外部购买。

这一结论与以往学者有所不同。

当技术生命周期处于末期的时候,企业会倾向于从外部购买技术,这一点是被许多学者所认可的[17-19],但当技术处于生命周期的后期的时候企业也会倾向于进行内部研发,却少有学者提出此种看法。

但本研究认为这一结果还是可以接受的。

国内IT企业的一个总体的现状是,除少数大企业外,大多IT企业处低产品附加值的加工劳动中,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能力[20]。

因此对于大部分的企业而言,尽管所使用的技术已经非常的成熟,但受制于企业自身资源的有限性,大部分企业没有能力进行突破性的创新,只能是通过内部研发,对现有的技术小修小补,进行渐进性的技术创新。

    技术难易对企业的技术获取模式选择的影响没有得到本研究的支持。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一结果,一是IT企业作为高新技术类企业,对技术的要求通常都是很高的,这也使得大部分企业都设置有庞大的研发部门,在技术上的巨大投入也使得企业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21],这使得企业无论是在内部研发、合作研发或是从外部购买技术的时候,都会选取那些较为困难的技术,因为难度本身就可以挡住一些更为弱小的企业;另一方面,难度也是相对的,而整个国内IT产业的一个特点是技术同质化,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核心技术[20],这也使得各个企业所获取的技术在难度水平上相差不是很大,因此,尽管这一因素对企业的技术获取选择比较重要,但是无法成为一种有区分性的因素。

    技术研发成本对企业的技术获取模式选择的影响得到了本研究的支持。

当技术的研发成本很高的时候,企业会更倾向于进行合作研发或外部购买。

从资源观角度看,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属于企业的战略资源,资源状况决定了企业实施相对应的经营战略[22],这当然也包括企业的技术战略以及企业对技术获取方式的选择;而对于国内很多IT企业而言,资金往往是一个发展的巨大瓶颈[23],高昂的开发成本往往让企业无力独自承担,因此合作研发成为企业的首选。

但是对于很多中小IT企业而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合作伙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合作研发也需要企业有东西能“拿”出来共享[2],而这一点部分企业还难以做到,此时技术转让或专利授权等外部购买的方式成为这部分企业的最佳选择。

    技术的标准化需求度对企业的技术获取模式选择的影响没有得到本研究的支持。

从IT产品的特点来看,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但国内IT产业的发展现状是大部分的标准已经被跨国企业牢牢掌握在手中,在这方面,国内IT企业的发展空间实在不大,因此尽管国内IT企业对技术成为市场标准的需求也颇为强烈,但由于其很难成为现实,因此该因素无法对企业的技术获取模式选择这一决策产生显著影响。

    技术的不确定性对企业的技术获取模式选择的影响得到了本研究的支持。

直接从表3的结果来看,技术取得商业成功的可能性越大,企业越倾向于内部研发;而从对假设进行检验的角度来看,就是技术不确定性较高时,企业会倾向于合作研发。

技术的不确定性和技术的研发成本一样,都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研发风险。

而大多国有或者民营IT企业在规模上太小,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IT企业自我积累还不够,没有力量去搞大规模的研究与开发[24]。

这都使得IT企业在面对不确定性技术时,总是会倾向于寻找一个合作伙伴来共同分担风险[2]。

    企业特性影响因素对技术获取模式的影响的相关假设

    企业的技术地位对企业技术获取模式选择的影响获得了本研究的支持。

本研究使用技术差距作为企业技术地位的测度指标。

企业与行业中的领先企业的技术差距越大,则表明该企业在该行业中的技术地位越低,这也是表3显示的结果恰好相反的原因。

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更偏好于内部研发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释:

一是内部研发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的研发实力,从而可以进一步巩固企业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二是企业在获取新技术的时候,同时还希望其他企业不能同样获得该项技术,而如果采用内部研发的话则可以很好的实现这一点。

从我国IT企业的现状来看,总体水平是不高的[23-26],但从企业间的相对差异来看,却又是比较大的。

总体水平的不高与企业技术水平的参差不齐,两者的结合使得在研发风险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合作研发对很多企业没有什么吸引力;而由于欧美发达国家对我国在IT核心技术上的封锁,外部购买对于技术地位较高的企业也缺乏价值。

    企业对新技术的需求迫切度对企业技术获取模式选择的影响获得了本研究的支持。

从技术获取的时间性角度看,外部购买是最为快捷的方式[27]。

而IT业的一个特点就是技术创新非常迅速、产品更新速度非常快。

以具有典型IT特征的软件行业来讲,行业中78%的收益均来自投放市场不到两年的那些产品,且各种应用软件平均每两年更新一次,呈现高度创新性[28],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能够迅速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29],否则就有可能错失良机,甚至被淘汰出局。

这从我国深圳、东莞的IT集群中亦可以看出这一特点。

但是单纯靠从外部获取技术而缺乏二次创新的能力的企业来说,是很容易陷入“引进-暂时领先-技术水平停滞不前-技术差距再次拉大-再次引进”的恶性循环[30],东莞IT集群目前仍以低附加值的电子产品加工贸易为主也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对这一结论,我们应当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企业的研发实力对企业技术获取模式选择的影响获得了本研究的支持。

从企业资源观的角度来说,研发实力强意味着企业的内部资源多,从而可以很好地进行内部研发;而大量的内部研发又可以进一步的增强企业的研发实力,从而企业获得更多的内部资源。

这一循环和企业的技术地位与内部研发的关系是很相称的。

相比较国外的IT企业,国内IT企业虽然大多规模小、总体技术水平低、企业内部资源也非常有限,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国内IT企业彼此之间的相对差异还是比较大的,研发实力强、内部资源相对较多的企业为了保持住自己的优势地位,会更加倾向于进行内部研发。

    技术储备和研发设施对企业技术获取模式选择的影响没有获得本研究的支持。

要对这一结果进行解释,必须从我国IT产业的总体现状出发。

本研究样本中成立不足3年的中小企业占了40%,从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技术储备和研发设施对技术获取模式的选择都没有显著的影响。

就技术储备而言,成立年限不足三年的中小企业,是很难有雄厚的技术储备的;而研发设施则正好相反,新成立的企业没有以往的技术投入的负担,可以直接使用最新的研发设施。

这在软件类企业尤为明显,新成立的公司可以在一开始就使用最新的开发技术、最新的开发理念和最新的开发平台。

因此上述两个因素,一个因为普遍性的比较弱,一个因为普遍性的都比较强,两者在技术获取模式的各个水平上均无显著差异,对技术获取模式的选择无显著影响。

    研发经验对技术获取模式选择的影响的假设也没有得到本研究的支持。

这一结论从一般的常理来看,是相当出人意料的。

对于这一结果,本研究认为,其原因和上面讨论技术储备是相似的。

国内IT企业中,规模小、成立时间短的企业所占比例很高,加之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的快,因此对很多中小企业而言,为了生存,往往是跟着市场的变化而迅速的变化,往往很难在某一独特领域里积累非常丰富的研发经验,这使得这一影响因素在企业进行技术获取模式选择时难以成为区分性的影响因素。

    企业以往的技术获取模式的经验对技术获取模式选择的影响在本研究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从交易成本理论的角度来说,丰富的研发经验可以降低企业后续开发的成本,从而使得内部研发变得更为有吸引力;而采用和过去相同的技术获取模式,企业可以不需要投入更多附加成本。

此外,企业以往经常采用的技术获取模式会使得企业的员工掌握相关的隐性知识,如内部研发中的团队合作、合作研发中的企业间协作以及外部购买中的对外来技术的迅速吸收转化的方法,这些构成了企业人力资本的专用性[31],会进一步增加企业更换技术获取模式的交易成本。

因此企业总是会倾向于采用相同的方式获取新技术。

    环境特性影响因素对技术获取模式的影响的相关假设

    新产品的市场规模对技术获取模式选择的影响获得了本研究的支持。

从符合市场的需求,也就是在获取什么样的技术上有很高的战略自主性的角度来说,外部购买可以让企业自由的选择购买那些最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

我国最近10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IT市场规模庞大,对于很多中小IT企业而言,采取跟随战略,直接购买适用的技术就成为了企业的首选。

    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对技术获取模式选择的影响同样得到了本研究的支持。

从国内IT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国内IT企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核心技术,企业所拥有的技术仅在一些关键点上有所不同,总体上是相当接近的,这就使得企业必须尽可能地避免让其他企业接触到自己的主要技术,以防止自己的技术秘密被其他企业学走;此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保持住自己的竞争优势,除了要获得适宜的新技术外,尽可能地不让其他的竞争对手也获得相同的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都会使企业倾向于完全依赖自身的研发力量获取技术。

    本研究也证实了技术的独占性对技术获取模式选择的影响。

从权益保护的角度来说,在独占性很高的情况下,企业的研发投入能够得到很好的保证,因而会极大地激励企业进行内部研发。

企业进行任何投入都是希望能有回报的,而在知识产权保护不利的情况下,企业辛苦开发的技术可能很快就被其他企业仿冒,这会极大地损害企业进行突破性创新的积极性。

目前国内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作的还很不够,如按照美国商业软件联盟(BSA)2003年发布的报告,中国的盗版率为93%,是世界上盗版最为严重的国家,这对我国IT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将是非常不利的。

企业从保护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会更多地去进行一些短平快的开发项目,长此以往,将会损害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

    政府的政策支持对技术获取模式选择的影响获得了本研究的部分支持。

本研究一开始假定政府的政策对企业的技术获取模式是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但从结果来看,并非完全如此。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政府对内部研发的支持并没有对企业的技术获取模式选择产生明显的影响,而对于合作研发和外部购买的政策支持的影响是相同的,都会使企业倾向于进行合作研发或外部购买。

对于这一结果,可以从国家对IT产业的具体支持政策来看。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对I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但主要是促进产业重组,建设产业园区,吸引跨国公司、海内外厂商来国内投资、创业。

可以看到,这些政策是较为宏观的,是以整个产业为对象的,像对如何促进中小企业上市融资这一类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有直接影响的政策尚不多。

要区分哪些政策是支持内部研发的,哪些是支持合作研发或外部购买的,是比较困难的。

本研究为了能够了解政策对三种技术获取模式的影响而刻意分离了政策的影响。

而内部研发活动是一种高度私有的活动,对外界环境的变化的抵抗力会比较强,因此目前这种比较宏观的政策对内部研发的影响要小很多。

相比较而言,合作研发和外部购买受到的影响要大得多,尤其是在一些有条件和有基础的地区,政府政策会促进产业的发展,使得产业聚集到有一定发展规模的地区,在促进原有园区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产业发展的群聚效应。

而在集群中,企业间的合作研发和彼此间的技术流动会因为空间的便利而变得相对频繁,从而使得合作研发和外部购买变得更为有吸引力。

    综合上述讨论,对各影响因素对技术获取模式选择的影响的假设检验情况进行一个总结,如表3所示。

    

    4结论及展望

     技术特性、企业自身特性以及环境特性均有部分因素会对企业的技术获取模式产生影响

    在技术处于生命周期的后期、技术的研发成本较低、技术的不确定性较低、企业的技术地位很高、对新技术的需求度较低、研发实力很强、以往经常采用内部研发的技术获取模式、产品市场规模中等、市场竞争很激烈、政府对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很完善的情况下,企业会倾向于内部研发。

在技术处于生命周期的早期、技术的研发成本很高、技术的不确定性很高、企业的技术地位较低、研发实力中等、以往经常采用内部研发的技术获取模式、产品市场规模较低、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较低、政府对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以及政府对合作研发有相关支持政策的情况下,企业会倾向于合作研发。

在技术处于生命周期的后期、技术的研发成本很高、对新技术的需求迫切度很高、以往经常采用外部购买的技术获取模式、企业研发实力很弱、产品市场规模很大、市场竞争程度中等以及政府对企业的外部购买有相关政策支持的情况下,企业会倾向于外部购买。

    企业的研发经验和政府的相关政策对内部研发的影响并不显著;企业对新技术成为市场标准的需求度对合作研发的影响也不显著

    以往的很多学者都认为企业的研发经验越丰富,则企业越倾向于进行内部的研发;从研发成本的角度来说,丰富的研发经验也有利于降低新技术的开发成本。

但在本研究中,上述结论并没有获得支持。

国外学者的研究样本大多来自于成立年数较长、规模较大的企业,技术水平高,而且往往在某一领域有着很深的积累。

但这些特性都是国内IT企业所不具备的,小、散、弱可以说是国内IT企业目前的真实写照,因此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研发经验不能说没有,但还没有丰富到可以左右企业对技术获取方式选择的程度。

而企业对新技术成为市场标准的需求度之所以没有使得企业会倾向于合作研发,本研究以为道理相似。

国内的IT企业的创新大多是停留在省内新、国内新,真正意义上的标准大多在国外企业手中,这使得成为技术的市场标准的拥有者对大多企业而言是不敢想像的事情,此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不足也对此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尽管国外有学者证明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但在本研究中并没有找到相同的联系。

    研究不足和展望

    本研究共收集104份问卷,相比较本研究考察的影响因素而言,这个样本是偏小的。

样本的限制使得本研究只好采用对数据要求相对偏低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也不能对不同特质的企业(如规模、性质)进行对比分析。

另外,本研究研究的对象仅仅局限在了IT业,但不同行业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因此企业在进行技术获取模式选择的时候关注的重点可能会有所不同。

后期的研究中可以考虑对不同的行业进行对比,从而可以找出行业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