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优秀最新教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698123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两首优秀最新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诗经两首优秀最新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诗经两首优秀最新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诗经两首优秀最新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诗经两首优秀最新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诗经两首优秀最新教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诗经两首优秀最新教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诗经两首优秀最新教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诗经两首优秀最新教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诗经两首优秀最新教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诗经两首优秀最新教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诗经两首优秀最新教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诗经两首优秀最新教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诗经两首优秀最新教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诗经两首优秀最新教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经两首优秀最新教学案.docx

《诗经两首优秀最新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两首优秀最新教学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经两首优秀最新教学案.docx

诗经两首优秀最新教学案

课题:

诗经两首

主稿:

喻聪

审核:

日期:

年月日星期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诗经》的知识(地位、内容、手法)。

 

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诗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和生动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疾苦,珍惜今天和平的生活。

教学重点:

1、了解《氓》中赋、比兴的手法,《采薇》中的重章叠唱的手法。

2、学习《氓》,把握主人公情感变化及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赏析两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作品。

通常称为《诗》,或《诗三百》,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

其中《国风》大部分和《小雅》少部分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上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成就。

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面目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图景。

所谓的“风骚”是指《诗经》中的“风(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乃至文学的代称。

文学地位:

《诗经是指中国诗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而楚辞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所谓“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另外,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和重章叠唱的章法也是其显著特点。

《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

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导入:

几千年前的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了这么一句话,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怨”这个字可以解释为讽谏时政、批判社会,也可以从小处解释为抒发悲怨。

今天,让我们继续来学习《氓》,看看抒情女主人公在文中到底抒发了什么样的悲怨。

关于《诗经》

一、预习检查

二、自主学习

1、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怨”的句子。

提示: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原想同你(“你”是谁?

——氓)白头偕老,但白头到老的心愿让我怨恨。

作者在这里提到了“怨恨”,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时也将这篇文章定义为了“怨妇诗”(板书)有句话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我们今天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弄明白这个怨到底起于何时、源于何事、归于何处

2、他俩感情原来怎么样?

.作者对氓的怨恨产生于何时吗?

请在文中找出诗句证明。

提示:

⑴他俩感情原来很好(让我们齐读一二段,看看他们感情好在什么地方)文章开始时女子很年轻。

书中第三小节和第四小节都提到了一种植物——桑树,写桑树的叶子由新鲜润泽到枯黄陨落的变化。

我们联系一下上节课讲过的诗经六艺中的表现手法——赋比兴,赋——铺陈其事,比——以彼物比此物,简单说就是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简单理解为联想。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一个明显的比兴,它喻的是女子年轻貌美。

比和兴在诗歌中常常同时使用,例如,贺敬之的《回延安》中有这么几句: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以“羊羔吃奶”起兴,喻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

⑵女子年轻貌美的时候,氓对她的态度是追求——相恋——约定婚期——成婚,两个人由相知到相许,因此我们可以说,最初这段感情是什么样的——甜蜜美好的。

在我们刚才读的这两小节中,抒情女主人公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了两人由恋爱到成婚的过程,这里主要使用的表现手法是——赋。

文章开头用桑之未落起兴比喻女子年轻貌美,用赋大量铺陈叙述描写了爱情初期的甜蜜。

但是这样的甜蜜是短暂的,文章接着笔墨一转,怨开始出现了。

 

3.抒情女主人公的怨源于何事?

发生了哪些事情让她感到怨呢?

(尽量结合原文回答)

提示:

⑴婚后生活:

男子: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女子行为: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士也罔极,二三其得。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是比兴,它指的是(女子年老色衰)。

用桑叶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很容易让人想到女子的年轻漂亮,“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很容易让人想起女人的年老色衰。

王国维有两句诗: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也许美貌不在,爱情就衰弛。

这是让人伤感的。

⑵勤劳却被家暴、娘家人的嘲笑。

4、这一系列的行为深深伤害了抒情女主人公,面对如此不堪的婚姻,女主人公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由此可以看出女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诗句,并根据诗句概括人物性格特征。

提示:

⑴“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决绝离开。

(“亦已焉哉”那就算了吧)古人说,诗言情,怨是一种感情通过对怨的分析,我们理清了文章的感情线索,明白了女主人公从相爱到怨恨再到决绝的情感历程。

⑵痴情(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美丽、勤劳、善良、坚强独立(决绝离开)。

三、课堂探究

1、《氓》中哪些诗句是比兴诗句?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提示:

句子: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吁嗟鸠兮!

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作用:

结构上,⑴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⑵所插入的比兴句子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思到女子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⑶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起比兴过渡作用。

内容上:

⑴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他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推测出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

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

⑵用女子很熟悉的桑叶作比,于女主人公劳动人民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

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四、拓展延伸

读一读“郑风”——《遵大路》,同样写女子被抛弃,比较一下她们的选择表现了各自不同的什么性格特征?

提示:

所谓“遵大路”,就是“沿着大路走”。

(朗读,边朗读边讲解)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袪兮!

”——沿着大路走啊,拉着你的衣袖。

“无我恶兮”——不要嫌我不好。

“不寁故也”——难道你不念我们的旧情吗?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

”——沿着大路走啊,拉着你的手。

“无我魗兮”——不要嫌我丑。

“不寁好也”——难道你不念我的好吗?

两相比较,《氓》中的女主人公的选择表现出她有什么的一面?

这就是我们刚才同学说的刚强、坚强、独立的一面。

相较之下,我们对《氓》中的女子更在心里感叹和钦慕。

她不是一个感情的乞讨者,有一种“宁为玉碎”的自尊,绝不苟且,这决绝的选择让人觉得可贵,可敬。

延展到现实生活中,正确的婚恋感情观应该是怎么样的——平等独立,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独立、平等、互相依厚又相互扶持、理解对方的存在意义又珍视自身生存价值的爱情观才是正确的感情观。

五、结语

《氓》中的女主人公,命运多舛,但是最后敢于勇敢地选择自己的命运,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典型的女性形象,和她类似的女性形象,我们都知道哪些呢?

在后世,再往后推大约一千年,有《孔雀东南飞》中的女子刘兰芝,再往后到了现代,有鲁迅先生笔下追求自由和幸福,追求婚姻自主的青年女性子君,还有巴金笔下《寒夜》中的曾树生。

这些勇敢追求自身幸福的女子让我们理解感情的真谛,学会生活的智慧,她们的美存在于字里行间,永不消散!

六、课后作业:

熟读背诵本文

第二课时

一、【预习检测】 

1、正音

岁亦莫(mù)止:

莫,同暮。

    猃狁(xiǎn yǔn )之故: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载(zài)饥载渴:

又饥又渴。

       王事靡盬(gǔ):

没有止尽。

 

我行不来(lài):

无人慰问。

       彼路(lù)斯何:

路,通辂。

 

四牡骙骙(kuí):

马强壮的样子。

  小人所腓(féi):

隐蔽,掩护。

雨(yù)雪霏霏:

下雪。

 霏(fēi)霏:

雪花纷落的样子。

弭(mǐ):

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

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

鱼服,鱼皮制的箭袋。

棘(jí):

急。

孔棘,很紧急。

不来(lài)孔疚(jiù)寰宇(huán)神裔(yì)肴馔(yáozhuàn)宅邸(dǐ)逃遁(dùn)整饬(chì)

2.字形辨析:

靡(靡费)聘(聘请)霏(烟霏)遁(遁词)睽(众目睽睽)

糜(糜烂)骋(驰骋)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

遑(不遑)戍(戍守)戎(戎装)弥(弥漫)饬(整饬)

徨(彷徨)戌(戊戌)戒(戒严)弭(消弭)伤(伤感

二、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1、阅读《采薇》,整体把握。

这首诗表现了什么主题?

士兵对戍守边防的态度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提示:

《采薇》是《诗经》战争诗中的代表作,《小雅·采薇》是一位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赋之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前三章的许多诗句都表现了了这种情感,最后一章又加以强化。

由于意识到是严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家靡家”“不遑起居”,因此,他对严狁的战斗中充满同仇敌忾之气,对自己的阵营也怀有一种自豪感。

这种感情在第四、五章里有所表现。

2、前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知识回顾】

特点:

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作用:

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体,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叠句就是意义相同的句子前后呼应地重叠。

它常常用于表现人物的一种回环往复的强烈感情,给人以“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感受。

叠句运用得好,可以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

提示:

复沓的章法(重章叠句),是《诗经》篇章结构的显著特点。

《诗经》皆入乐,复沓的章法正是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的最佳形式。

这种形式的表现一是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比如“忧心烈烈”和“忧心孔疚”,同为表示长久战争戍守在外,饱尝思家之苦的心情;二是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

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

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

“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抒情主人公的焦虑、痛苦的心情则随着服役期的无限延长越来越重。

这就达到了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功效。

3、请结合“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牡业业”“象弭鱼服”等诗句,说说本诗描写战争面的特色:

 

提示:

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三、课堂探究(小组合作)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

请你结合清代王夫之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定乐,一倍增其哀乐。

提示:

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第三部分是全诗中抒情意味最浓的章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我离开家乡的时候,正是春天,柳丝低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今天我重返故乡,却是雨雪迷濛的冬天了。

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

在这里,作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衬乐情,以增强感情的表达效果。

即当初离家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风光来反衬;如今在回家的路上,心里却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来反衬。

如此一来,作者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四、小结: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

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那份情感不知不觉深入心底。

四、知识回顾

1、通假字

  岁亦莫止(莫,通“暮”,傍晚) 

  我行不来(来,通“勑”,慰勉) 

  维常之华(华,通“花”,花朵) 

  一月三捷(捷,通“接”,与敌交战) 

  玁狁孔棘(棘,通“急”,紧急) 

  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 

  彼尔维何(尔,通草字头的尔,花盛开的样子) 

象弭鱼服(服通“箙",盛箭的器具)

2、词类活用   

 ⑴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雨(yù),名词作动词,雨雪犹“落雪”。

 

3、古今异义

 ⑴不遑启居:

启,古意是跪,今意指开启;居,古意指安坐,今意指居住。

 

 ⑵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君子,文中指主帅,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今指品行差的人。

 

第三课时

一、默写:

1.桑之落矣,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三岁食贫。

2.女也不爽,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二三其德。

3.昔我往矣 ,___________ 。

  今我来思  ___________。

二、课后拓展训练

1.阅读下面《诗经》里的一首诗,完成诗后的题目。

秦风•兼葭

蒹葭苍苍①,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②从之,道阻且长;溯游③从之,宛在水中央。

兼葭凄凄,白露未晞④。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

兼葭采采,白露未已⑧。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⑨。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⑩;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⑾。

【注释】①苍苍:

茂盛的样子。

下文“凄凄(同‘萋萋’)”“采采”都与“苍苍”的意思相同。

②溯:

在水中逆流而行或在岸上向上行走。

洄,曲折盘旋的水道。

③游:

通“流”,直流的水道。

④晞(xī):

晒干。

⑤湄(méi):

岸边,水与草交接的地方。

⑥跻(jī):

升高,意为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

⑦坻(chí):

水中高地。

⑧未已:

未干。

已,止。

⑨涘(sì):

水边。

⑩右:

迂回弯曲。

⑾沚(zhǐ):

水中高地。

(1)这首诗的主旨,历来说法不一。

细读全诗后,选出比较合理可信的一项(    )

A.讽刺秦国君主不用周礼,不能纳贤求士。

B.描写追求“在水一方”的“伊人”,“伊人”泛指一般的人。

C.描写对朋友(“伊人”)的思念之情。

D.描写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的心情。

(2)这首诗与《诗经》中其他许多诗篇一样,各章有的句子重复,有的只更换一两个字。

这种表达形式有什么好处?

答:

                                                                                            

三、高考链接

【专题讲解】

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

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谨记:

   表达效果是为内容服务的。

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要围绕表情作用来答题。

1、为形象服务。

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2、为意境服务。

能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

 

3、为主题服务。

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题目类型:

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变体:

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答题要领: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

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

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

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

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见错误:

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

这是不对的。

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1、阅读[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①从北地来?

[注]①那:

奈何,为什么。

 

【解答指导】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一般从这几方面入手,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通俗;典雅、庄重;悲壮、豪迈;清新,质朴;委婉、生动;讽刺、诙谐等)。

看有没有用修辞。

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看结构上有无特点。

头脑中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

从语言上看,出现了口语“那”,这首诗采用近似日常口语的形式,显得浅近亲切。

从修辞上看,三四句采用对比,尾句还运用反问。

从表达手法上看,第三句直抒胸臆、第四句却委婉别致。

经过这样的分析筛选,就可基本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了,解答起来也就有路子,有话说了。

解答时先说什么,再说什么,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层次清楚。

如思路不是很清,最好采用分点法,依次说。

还要结合诗句来分析,这样才显得有根有据。

 

【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

手法上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不得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

”,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感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例2、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

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

楼兰:

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问:

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4分) ;

答:

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

“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

额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

(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 

备注:

 

备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