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01032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docx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docx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拓展训练,深化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中国诗歌、戏曲、绘画、建筑等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关系的具化理解。

 

[预习作业] 

1.结合课文,讨论并明确文中引文的意义。

 

(结合重点完成课后练习二的引文含义。

) 

2.阅读全文,把握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孕育出了魅力无穷的灿烂文明。

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让多少代人传唱至今;那一幅幅黑白相间的宣纸画,让多少人望画息心;那一出出字正腔圆的戏曲,让多少人迷恋忘情。

是什么样的魔力,把他们吸引得如痴如醉?

是怎样的一根魔杖,把他们指领得心魂难收?

 

是美,是艺术!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艺术技巧的文章。

 

二、检查并明确预习作业答案。

 

1、    明确引文含义,感悟课文观点。

 

(1)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明确:

不是既全面丰富地表现生活,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就不能称之为美。

所阐释的观点是:

“全”“粹”结合才能形成艺术美。

 

(2)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明确:

去粗存精。

所阐释的观点是:

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才有“虚”。

 

(3)《谈龙录》引文指出对诗歌艺术的三种看法有何不同?

 

明确:

洪昇:

求完整,画全龙。

重视“全”而忽略了“粹”,是自然主义。

 

王士禛:

求精粹,神龙见首不见尾。

看重“粹”而忽视了“全”,是形式主义。

 

赵执信:

以粹概全,二者不可分。

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

 

(4)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

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明确:

虚空本来就难以画出来,实在的景物清晰,那么虚空的景显露出来了。

精神、神气很难画出来,实在的境界逼真了,神奇的境界就产生了。

虚和实位置相反,画的景物不和谐,有画的地方大多属于多余的累赘。

虚和实互相作用、生发,没有画的地方也能构成奇妙的境界。

所阐释的观点是: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绘画处理空间的方法。

 

2、    理清全文的思路。

 

第一部分(1—6)提出观点,即“全”与“粹”,“虚”和“实”辩证地统一、结合,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第二部分(7—12)阐述中国绘画、戏曲中的空间表现方法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第三部分(13—14)说明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出来的。

 

三、实例分析,深入领悟文意。

 

教师举出一些艺术上的实例,学生分析何者为虚,何者为实。

虚与实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1、作家反映现实描绘生活时,对对象本身时而采取正面描写,在形似的基础上传神地写出事物的形象特征;时而采取侧面烘托或暗示的写法,藏头露尾、若隐若现地描绘出那些难以描绘的、富于动态变化的对象特征。

 

明确:

这两种写法,前者称之为“实写”,后者称之为“虚写”。

这两者手法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以实为体,以虚为用。

 

2、古人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明确:

草木、烟霞为实,春之精神与山之精神为虚。

虚与实之间是互相依存的。

对立存在,因相辅相成而统一。

 

又如郭熙言:

“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 

再如齐白石画虾而无水,但从虾的活泼游姿中可以感到水的存在,而且更有清莹之感。

 

3、最近在火车站,看到一幅雕塑,是两只相握的手,其余别无他物,试分析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示例:

相握的手为实。

让人联想的东西很多,这是两个怎样的人,是萍水相逢,还是他乡遇故知;性别,年龄,肤色,国籍等正是因为其构图的虚,才把全部内容都涵盖进去。

其次还有表现的主题,握手是两人之间的友谊,还是表示两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这些都可任人想象。

 

4、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四句皆实,而过访不遇之情跌宕变化,请挖掘其“虚”。

 

示例1: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不仅写出隐者的品格,抒发了未见其人的怅惘之情和敬慕之情,而且从中还引申出某种哲理性的意蕴:

人们在探寻真理或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到某种困惑,即直觉地感到所探寻和追求的事物就在近处,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发现或得到。

这也是由实见虚,虚实结合。

 

示例2:

《寻隐者不遇》,寥寥二十字,既体现了浅层的“虚”,也隐含了深层的“虚”。

浅层的“虚”表现为“问”的语句完全隐去,让读者去想象。

其深层的含义主要是靠隐在画面背后、活跃在画境深处的隐者表达的,透过画面可以看出,他出没在高山云雾中,所处的环境缥缈莫测,但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贾岛本人悠远恬淡的心境,追求高古超脱的美学思想,在此“虚”境中却如茶香四溢,令人回味。

 

四、拓展延伸,突破难点。

 

讨论题:

中国艺术包括诗歌、戏曲、绘画、建筑、音乐、舞蹈等诸多方面,请同学们任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艺术表现的虚实是如何相生的。

 

示例1:

如我们所熟悉的《踏花归去马蹄香》,画者只画了一个人骑着马,马蹄起落处,有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足以表现出骑马踏花的情景。

然而,若是真画了一个人骑着马践踏花丛,那不但失却了美感,失却了趣味,而且也表现不出那个“归”字的含义了。

又如《蛙声十里出山泉》,若不是几只小蝌蚪在涧溪中顺流游动,又怎能十里之外听得见青蛙的鸣叫?

畅游的小蝌蚪是实,但实中存虚,待蝌蚪游出十里之外,不也就长成青蛙了么。

虽说这游到十里之外的景象以及蛙声是“虚”。

但已经完全可以想象得出了。

至于脍炙人口的《深山藏古寺》,更是令人叫绝。

画面上只见崇山峻岭,山路蜿蜒,一小僧在山下河边汲水……古寺“虚”掉了,但并不等于没有,不然小僧担水又去何处?

自然是古寺而来,再回古寺而去了。

这也是实中存虚。

人们可以想见古寺就藏在山的深处。

 

示例2:

《三岔口》这出京戏,并不熄掉灯光,但夜还是存在的。

这里夜,并非真实的夜,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在观众心中引起虚构的黑夜,是情感思想中的黑夜。

这是一种“化景物为情思”。

 

《梁祝相送》可以不用布景,而凭着演员的歌唱、谈话、姿态表现出四周各种多变的景致。

这景致在物理学上不存在,在艺术上却是存在的,这是“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不但表现出景物,更重要的结合着表现了内在的精神。

因此就不是照相的真实,而是挖掘得很深的核心的真实。

这又是一种“化景物为情思”。

 

示例3:

中国建筑往往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来处理的,而表现出飞舞生动的气韵,扬州园林建筑就极具代表;瘦西湖的月观景致正如郑板桥所言“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我们都说月色如水,这里假水和真的湖水连成一片,于是瘦西湖也就不再瘦了,而“云起一天山”就是说小金山虽然微不足道,但天上的云倒映在水中,就像一座座的山峰,很自然地和前面的湖水连成一片,就满天是山了。

通过把实景虚化,小景变大,把有限的园林空间化为无限的意境。

又如个园秋景叠石处的“旱山水意”以其对大自然山川的浓缩,在观赏效果上亦达到了“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的虚实相生的磅礴气势。

 

五、迁移阅读,解读重点。

 

赏析古典诗歌中的虚实辩证处理的手法。

 

教师讲解:

一般地说,“虚”是指抒情,“实”是指写景。

抽象的抒情和纯粹的写景都没有生气和韵味,必须避免,故写诗历来重视虚实相生之法。

范文《对床夜语》卷二引《四虚序》说“不以虚实为虚,而以实化虚,化景物为情思”,即是虚实相生的一法。

“以实为虚”之法的要点在于“化景物为情思”,也就是要景中寓情,托物言志,把外在的客体物景与内在的主体情志依附在一起,沟通成整体。

试赏析下面的诗句:

 

1、杜甫《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示例:

通过春天的花鸟景物,表达他在战乱年代的惊恐心理和恨别愁绪,既形象又深刻。

有些诗句以内在的逻辑之序排列景物,看似纯景,实则寓情。

 

2、《诗经·硕人》: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 

示例:

前五句堆满了形象,非常“实”,是“错采镂金,雕绘满眼”的工笔画。

后二句是白描,是不可捉摸的笑,是空灵,是“虚”。

这二句不用比喻的白描,使前面五句形象活动起来了。

没有这二句,前面五句可以使人感到是一个庙里的观音菩萨。

有了这二句,就完成了一个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人形象。

 

3、读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回答以下两问。

 

     应怜屐齿印青苔(苍), 

小扣些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1)    诗的上联非常含蓄,暗示了哪些内容?

 

“屐齿印苍苔”说明阴雨初晴,不明写春雨,只有暗示;诗人从春雨中听到杏花的消息,故前来游园观赏,此亦未明。

 

“久不开”说明主人懒于社交,隐居春色中,可见高雅脱俗。

 

(2)    简析下联的艺术特点。

 

恰当地处理了“粹”与“全”的关系,虚实结合,“关不住”、“出墙来”有拟人手法,写活了“红杏”,表现了早春的蓬勃生机。

“一枝”代表“满园”,由眼前所见想心中万树,余味无穷。

 

第二课时 

巩固拓展训练 

  一、 阅读课文最后三段,回答下列问题。

 

1、    中国的绘画、戏剧、书法都贯穿着舞蹈的精神,舞蹈的精神的含义是什么?

 

2、    中国的舞台动作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一种基本风格,请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这种基本风格。

 

3、    为什么不能取消中国戏曲的一些舞台动作而代之以纯现实的,甚至是自然主义的做工?

试答出理由。

 

4、    中国的各种艺术善于动用舞蹈形式,试举一例,用自己的话说明其特点。

 

5、下列对这段短文的推断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书法等艺术者贯穿着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这一所谓的舞蹈精神。

 

B.舞蹈精神也就是音乐精神,舞蹈和音乐是两种相同的艺术形式,所以有着共同的特点。

 

C.作书法和作画时如能以舞剑相伴,便能从中感受灵气,以助壮气,因为挥剑如同挥笔。

 

D.戏剧的舞蹈动作不能光卖弄巧,而应该用极洗练极典型的姿势来表现生活的真实。

 

E.建筑和印章艺术也能运用舞蹈形式,例如屋角的飞动,印章的笔划也不应该是横平竖直的。

 

参考答案:

 

1、    像音乐一样在绘画、戏剧、书法艺术中显示出虚灵的空间。

 

2、    中国的舞台动作既有空灵的美感,又反映了生活的真实,表现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往往不用布景、道具,而用一两个洗练而典型的姿式。

 

3、    取消这些舞台动作,代之以纯现实的,甚至是自然主义的做工,戏曲就缺少了虚灵想象的空间,虚和实就不能辩证地统一。

 

4、    举例略。

特点要突出虚灵与现实的结合,通过艺术的起初表现出生活的真实的特点。

 

5、    AD。

 

二、阅读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艺术的“味” 

艺术表现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召唤想像力的再创造,从而形成兴味或余味。

 

空白可以定义为:

艺术家再现现实对象整体时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结构上的虚空。

 

艺术中的空白主要有三种形态:

第一种是“不全”造成的空白,即艺术形象再现某一具象时没有再现对象的整体面貌,而是选择某一局部或细节代替它的整体,或者有意隐蔽某些部分或细节,前者曰残,后者曰藏。

比如中国的山水画常取一角、半边,或取断山、截峰,或取独木、孤舟,画面上有意留下大片空白。

 

第二种是省略造成的空白,即艺术形象再现生活对象并不要求面面俱到,纤毫毕现,而是有详有略,有细有粗。

那些简略的部分,没有再现出来的部分就构成艺术形象的空白。

比如齐白石画虾,早期画了十只虾足,后来减少为八只,晚年时只画了五只虾足。

齐白石画虾没有画水,本来活着的虾只能生活在水中,画活虾就要画水,但齐白石把水省略掉,画面上用大片的空白代替水。

当然,省略也是一种“不全”,但“不全”构成的空白与省略构成的空白是不一样的。

“不全”构成的空白是形象结构的不完整留下的虚无空间,如断臂维纳斯塑像的断臂;而省略构成的空白则是艺术形象完整结构中无形的部分。

前者可以说是形象的片面性,后者可以说是形象的抽象性。

 

第三种是停顿造成的空白,即联系中断造成的空白。

比如戏剧演出中的哑场,小说里的叙述中断,音乐中的休止和空拍子,绘画中形象之间联系的虚空,等等。

 

以上所说的三种类型的空白,就是艺术“空白”的基本形态。

它们分别是结构的空白(即残),这是一种“无”;抽象的空白(即略),这是一种“虚”;连接的空白(即断),这是一种“空”。

它们共同构成艺术形象的虚无的空间。

 

除了艺术形象的空白构成表现性外,艺术形象的不确定性也构成表现性。

所谓艺术形象的不确定性指的是艺术形象没有明确固定的指称、内涵、意义、边界、属性、外延等。

艺术形象的不确定性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境界的不确定,即指称、边界的模糊;二是意义的不确定,即内涵意义的模糊。

 A ,这是一种模糊境界, B ,这是形象的不确定。

另一种是意义的不确定, C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就是意义的不确定。

 

形象的不确定性实质是上是意义的空白,也可归入艺术的空白之中。

所以艺术的空白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形象的空白,一种是意义的空白,古文化所谓象虚和意虚,就相当于这两种空白。

 

艺术形象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具有一种召唤性,能为欣赏者提供一个巨大的想像空间或意义空域,从而激发欣赏者永无止境的想像力和理解力的再创造活动,这在感觉效应上就是所谓“余味无穷”。

 

1、    解释下列概念:

 

①    艺术形象的空白:

      ② 艺术形象的不确定性:

 

③ 残:

                  ④ 藏:

 

2、    第三段“画面上有意留下大片空白,这就是残缺或空白”这句话中,两个“空白”含义不同。

请做出具体解释。

 

①    第一个“空白” :

     ②第二个“空白”:

 

3、“不全”造成的空白和省略造成的空白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4、把下面三个句子分别放回第七段中A、B、C这三个位置上。

 

①    比如《红楼梦》的主题意义,就是“影射说”、“忏悔说”、“自传说”、“人生痛苦说”、“政治言情说”、“四大家族兴亡说”、“爱情说”、“阶级斗争历史说”等多种。

 

②    李白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中提供一种幽深绵邈的没有边界的意境,给人一种惆怅莫名的感受。

 

③    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描绘东家之子之美:

“增之一分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5、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完成下面图表,在横线和括号中填入恰当的词语。

 

                                  ④         的空白⑨(    )⑾         

①        的空白      ⑤         的空白(略)⑿          

艺术的空白            (象虚)    ⑥         的空白⑩(    )⒀        

②        的空白      ⑦         的不确定性 

③(     )     ⑧         的不确定性 

参考答案:

 

1、①艺术家再现现实对象整体时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结构上的虚空。

 

②艺术形象没有固定的指称、内涵、意义、边界、属性、外延等。

 

③艺术形象再现某一具体对象时没有再现对象的整体面貌,而是选择某一局部或细节代替它的整体。

 

④艺术形象再现某一具体对象时没有再现对象的整体面貌,有意隐某些部分或细节。

 

2、①指画面上什么图像也没有的地方。

②艺术的空白。

 

3、前者艺术形象的结构是不完整的,后者艺术形象的结构是完整的。

 

4、A②、B③、C①     

5、①形象  ②意义  ③意虚  ④  结构  ⑤抽象  ⑥连接  ⑦境界  ⑧意义  ⑨残  ⑩断  ⑾无  ⑿虚  ⒀空 

三、课后阅读语文读本中《中国古典诗词虚实相生的取境美》与《中国戏曲的虚实相生之美》,进一步体味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的美感。

 

相关链接 

[作者简介] 

美学大师——宗白华 

宗白华(1897一1986),原名之木魁,字伯华。

哲学家、美学家、诗人。

江苏常熟虞山镇人。

1916年入同济大学医科预科学习。

1919年被五四时期很有影响的文化团体少年中国学会选为评议员,并成为《少年中国》月刊的主要撰稿人,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

同年8月受聘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任编辑、主编。

将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的新鲜血液注入《学灯》,使之成为“五四”时期著名四大副刊之一。

就在此时,他发现和扶植了诗人郭沫若。

1920年赴德国留学,在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哲学 、美学等课程。

1925年回国后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学任教。

曾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 学学会理事。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

著有《宗自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

 宗自华于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拓展阅读]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空间美感(节选) 

宗白华 

空间的美感之一 

      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老子曾说:

“凿户牖以为宝,当其无,有室之用。

”而“无”在老子又即是“道”,即是生命的节奏。

 

      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

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

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例如,郑板桥这样描写一个院落:

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

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

对此画,构此境,何难敛之则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

(《郑板桥集·竹石》) 

     代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

(《林泉高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

园林也有建筑,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

“望”最重要。

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就是“住”,也同样要“望”。

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

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

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

 

     正如明代人一小诗所云:

 

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

 

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

 

     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为了得到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

左思《三都赋》:

“八极可围于寸眸,万物可齐于一朝。

”苏轼诗:

“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

”就是这个意思。

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并不是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而是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这宫。

 

     这里表现着美感的民族特点。

古希腊人对于庙宇四围的自然风景似乎还没有发现。

他们多半把建筑本身孤立起来欣赏。

古代中国人就不同。

他们总要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界。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诗人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也就是从一门一窗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像“山川俯绣户,日月近雕梁。

”(杜甫)“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

”(李白)都是小中见大,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丰富了美的感受。

外国的教堂无论多么雄伟,也总是有局限的。

但我们看天坛的那个祭天的台,这个台面对着的不是屋顶,而是一片虚空的天穹,也就是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

 

空间的美感之二 

     为了丰富对于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就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等。

 

     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也是“借景”。

颐和园的长廓,把一片风景隔成两个,一边是近于自然的广大湖山,一边是近于人工的楼台隔成两个,游人可以两边眺望,这是“分景”。

《红楼梦》小说里大观园运用园门、假山、墙垣等等,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境界层层深入,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游人产生不同的情调,这也是“分景”。

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自成院落,另辟一个空间,另是一种趣味。

这种大园林中的小园林,叫做“隔景”。

对着窗子挂一面大镜,把窗外大空间的景致照入镜中,成为一幅发光的“油画”。

“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

”(王维诗名)这就是所谓“镜借”了。

“镜借”是凭镜借景,使景映镜中,化实为虚。

园中凿池映景,亦此意。

 

     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

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国民族的美感特点的一个重要的领域。

概括说来,当如沈复所说的:

“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

”(《浮生六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