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02063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骨伤科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医骨伤科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医骨伤科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医骨伤科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医骨伤科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医骨伤科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医骨伤科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医骨伤科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医骨伤科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医骨伤科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医骨伤科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医骨伤科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医骨伤科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医骨伤科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医骨伤科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医骨伤科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医骨伤科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医骨伤科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医骨伤科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医骨伤科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骨伤科学.docx

《中医骨伤科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骨伤科学.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骨伤科学.docx

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总论

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防治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的学科。

第一章:

发展史

1、晋·葛洪《肘后救卒方》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的手法整复方法,适用夹板固定。

2、《五十二病方》最早记载破伤风

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出清创四要点:

清创要早、要彻底、要正确的分层缝合,正确包扎

4、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

5、元·李仲南《永类欽方》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

6、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

7、清·吴谦《医宗金鉴》将正骨手法归纳为:

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第2章损伤的分类与病因病机

损伤:

是指人体受到外界各种创伤性因素引起的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结构的破坏,及其带来的局部和全身反应

损伤部位

外伤:

皮、肉、筋、骨、脉损伤

内伤:

气血、脏腑、经络

损伤性质

急性损伤:

急骤的暴力所引起的损伤

慢性劳损:

劳逸适度或体位不正确,导致外力长期累积于人体所致的病证

损伤时间

新伤:

是指2~3周内的损伤,或发病后立即就诊者

旧伤:

宿伤,新伤失治,日久不愈,或愈后因某些诱因,隔一段时间又在原受伤部位复发者

受损部位破损情况

闭合性损伤:

受钝性暴力损伤而外部无创口者。

开放性损伤:

受到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作用,皮肤黏膜破损,深部组织与外界环境沟通者

受伤程度

轻伤、重伤

职业特点

生活性、工业性、农业性、交通性、运动性

理化因素

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1.损伤的病因:

外力伤害(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过度强烈收缩、持续劳损)、外感六淫、邪毒感染、内因(年龄、体质、解剖结构、先天因素、病理因素、职业工种、七情内伤)

2.损伤病机:

明·薛己《正体类要》:

“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第三章诊断

一.损伤的症状体征

1.一般症状体征:

疼痛、肿胀青紫、功能障碍

2.特殊症状体征:

畸形、骨擦音(骨折的主要体征之一)、异常活动、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

二.骨病的症状体征

骨病:

骨骼、关节及其周围筋肉的疾病

1.一般症状体征:

疼痛、肿胀、功能障碍

2.畸形、肌肉萎缩、筋肉挛缩、肿块、疮口与窦道

三.骨与关节检查法

1.肌张力:

在静止状态时肌肉保持一定程度的紧张度。

0级:

肌肉无收缩(完全瘫痪)

Ⅰ级:

肌肉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够移动关节(接近完全瘫痪)

Ⅱ级:

肌肉收缩可以带动关节水平方向运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重度瘫痪)

Ⅲ级:

能抗地心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抵抗阻力(轻度瘫痪)

Ⅳ级:

能抗地心引力运动肢体,且能抵抗一定强度的阻力(接近正常)

Ⅴ级:

能抵抗强大的阻力运动肢体(正常)

2.临床检查方法

用途:

摸压痛、摸畸形、摸肤温、摸异常活动、摸弹性固定、摸肿块

手法:

触摸法,挤压法、叩击法、旋转法、屈伸法、摇晃法

3.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中立位0°法、邻肢夹角法

第4章治疗方法

一.药物治疗

1、内治法分期:

①初期:

伤后1~2周内,多用“下法”和“消法”,治血和理气兼顾。

常用攻下逐瘀法,行气活血法、清热活血法;

②中期:

伤后3~6周,多用“和法”和“缓法”,和营生新、接骨续筋,常用和营止痛法、接骨续筋法、舒筋活络法;

③后期:

伤后7周以上,多用“补法”和“温法”,调理脏腑,补益气血。

常用补气养血法、补养脾胃法、补益肝肾法。

总之,初期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主,中期以接骨续筋为主,后期以补气益血、强壮筋骨为主。

2.用药用方

上部犀角地黄汤、中部桃仁承气汤、下部抵当汤。

头面部用通窍活血、清上瘀血汤;四肢损伤用桃红四物汤;胸胁部损伤可复元活血汤;腹部尊尚用膈下逐瘀汤;腰及小腹用少腹逐瘀汤、大成汤、桃核承气汤;全身多处损伤用血府逐瘀汤或身痛逐瘀汤加味。

归尾兼生地,槟榔赤芍宜;四味堪为主,加减任选移。

乳香并麦药,骨碎以补之;头上加羌活,防风白芷随;胸中加枳壳,枳实又云皮;脘下用桔梗,菖蒲厚朴治;背上用乌药,灵仙妙可施;两手要续断,五加连桂枝;两胁柴胡进,胆草紫荆医;大茴与故纸,杜仲入腰肢;小茴与木香,肚痛不须疑;大便如阻隔,大黄枳实推;小便如阻塞,车前木通提;假使实见肿,泽兰效最奇。

倘然伤一腿,牛膝木瓜知。

全身有丹方,饮酒贵满卮;苎麻烧存性,桃仁可累累;红花少不得,血竭也难离。

2.手法

1.正骨手法:

拔伸(欲合先离,离而复合)、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触碰、分骨、折顶、回旋、蹬顶、杠杆

2.理筋手法的功效:

活血散瘀、消肿止痛,舒筋活络、解除痉挛,理顺筋络、通利关节,松解粘连、通利关节,通经活络、祛风散寒,

夹板固定(重点)

一.夹板固定的作用机制:

①扎带、夹板、压垫的外部作用力②肌肉收缩的内在动力

二.夹板固定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1.适应症:

①四肢闭合性骨折(包括关节内及近关节内经手法整复成功者);股骨干骨折因肌肉发达收缩力大,须配合持续牵引。

②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小或经处理伤口闭合者;③陈旧性四肢骨折运用手法整复者。

2.禁忌症:

①较严重的开放性骨折;②难以整复的关节内骨折;③难以固定的骨折,如髌骨、股骨颈、骨盆骨折等;④肿胀严重伴有水泡者;⑤伤肢远端脉搏微弱,末梢血循环较差,或伴有动脉、静脉损伤者。

3.夹板材料:

可塑性、韧性、弹性、吸附性与通透性、质地宜轻、能被X线穿透

三.扎带捆扎后要求能提起扎带在夹板上下移动1cm,顺序为中间、远端、近端

四.夹板固定后注意事项:

①抬高患肢,以利肿胀消退。

②密切观察伤肢的血运情况

③注意询问骨骼突出处有无灼痛感,如患者持续疼痛,则应解除夹板进行检查,防止压迫性溃疡发生。

④注意经常调节扎带的松紧度保持1cm的正常移动度。

⑤定期进行X线检查

⑥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练

⑦夹板固定时间的长短,应根据骨折临床愈合的具体情况而定。

达到骨折临床愈合标准,即可解除夹板固定。

五、骨牵引:

骨牵引又称直接牵引,系利用骨圆针或牵引钳穿过骨质,使牵引力直接通过骨骼而抵达损伤部位起到复位,固定与休息的作用。

第五章创伤急救

1、现场急救五大技术:

保持呼吸道通畅;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2、急救的原则:

先抢后救,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近后远。

3、创伤救护的步骤:

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并积极预防和治疗休克等并发症。

4、急救基本技术:

心肺复苏术,止血方法(指压止血法、加压包扎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包扎,固定,搬运。

各论

第六章骨折概论

1、骨折:

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到破坏者,称为骨折。

2、病因病机:

1)外在因素:

直接暴力(骨折多在在同一平面),间接暴力(一般发生在骨力学结构的薄弱处,分传达暴力和扭转暴力等,骨折多在不同平面)、肌肉牵拉,累计应力。

2)内在因素:

年龄和健康状况,骨骼的解剖结构特点,骨骼本身的病变

3、骨折移位:

成角移位、侧方移位、短缩移位、分离移位、旋转移位

4、骨折的分类

1)根据骨折断端是否与外界相通:

闭合骨折、开放骨折。

2)根据骨折的损伤程度:

单纯骨折、复杂骨折(合并神经、重要血管或脏器损伤)、不完全骨折、完全骨折

3)根据骨折线形态分类:

横断骨折、斜行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骨折、青枝骨折(儿童,仅有部分骨质和骨膜被拉长、皱折和破裂,骨折处有成角、弯曲畸形,与青嫩的树枝被折时的情况相似)、嵌插骨折(常见股骨颈和肱骨外科颈)、裂缝骨折(颅骨、肩胛骨)、骨骺分离、压缩骨折(脊柱、跟骨)

4)根据骨折整复后的稳定程度分类:

稳定骨折、不稳定骨折:

①稳定骨折:

复位后经过适当固定不容易发生再移位者,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横断骨折、压缩骨折等。

②不稳定骨折:

复位后易于发生再移位者,如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骨折等。

5)根据骨折后就诊时间分类:

新鲜骨折(2-3周内),陈旧性骨折(2-3周以上)

6)根据受伤前骨质是否正常分类:

外伤性骨折、病理性骨折(骨折前骨折部位有病变:

骨髓炎、骨结核、骨肿瘤等)

8)骨折移位的分类:

成角移位,侧方移位,缩短移位,分离移位,旋转移位。

4、骨折的诊断要点:

1.病史:

有外伤史。

2.临床症状:

局部可见疼痛,肿胀,活动功能障碍。

3.体征:

局部压痛,纵轴叩击痛,畸形,骨擦音及异常活动是骨折特有的体征。

4.辅助检查:

X线检查。

CT、MRI检查。

5.骨折的局部情况:

(1)一般情况:

疼痛、肿胀、活动功能障碍。

(2)骨折特征:

①畸形②骨擦音③异常活动(只要一种出现)

6.骨折的合并伤和并发症:

外伤性休克、感染、内脏损伤、重要血管损伤、缺血性肌挛缩、脊髓损伤、周围神经损伤、脂肪栓塞、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及结石、损伤性骨化、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内骨折整复不良或骨干骨折成角畸形愈合,以致关节面不平整或关节面压力状况改变,可引起关节软骨面损伤,形成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缺血性骨坏死、迟发性畸形

7.骨折并发症中的缺血性肌挛缩的发病原因和好发部位:

是筋膜间隔区综合征产生的严重后果,上肢多见于肱骨髁上骨折或前臂双骨折,下肢多见于股骨髁上或胫骨上端骨折。

8.骨折并发症之周围神经损伤:

肱骨髁上骨折可合并桡神经、正中神经损伤;腓骨小头上端骨折可合并腓总神经损伤。

(桡神经损伤出现腕下垂;尺神经损伤出现爪形手;正中神经损伤拇指不能对掌;腓总神经损伤出现足下垂)

9.骨折并发症之损伤性骨化的好发部位:

关节内或关节附近骨折脱位。

10.骨折的愈合过程(瘀去、新生、骨合):

三期:

血肿机化期(骨折后3周内)、原始骨痂形成期(后4-8周)和骨痂改造塑形期(8周以后)

11.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与骨性愈合标准:

1)临床愈合标准:

(第2、4项的测定须慎重,防止发生变形或再骨折)

①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

②局部无异常活动;

③x线照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④功能测定:

在解除外固定情况下,上肢能平举1kg达1分钟,下肢能连续徒手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

⑤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观察的第一天即为临床愈合日期。

2)骨折的骨性愈合标准:

①具备临床愈合标准的条件;②x线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

12.影响骨折愈合的局部因素:

骨折断面的接触;断端的血运;损伤的程度;感染的影响;治疗方法的影响(固定和运动)

影响骨折愈合的整体因素:

年龄、健康情况。

13.骨折的治疗原则:

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

14.复位:

是将移位的骨折恢复到正常或近乎正常的解剖关系。

分闭合复位(手法复位、持续牵引复位)和切开复位。

15.骨折的复位标准:

①解剖复位:

骨折的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结构,对位(指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对线(指两骨折段在纵轴线上的关系)完全良好。

②功能复位:

骨折移位虽未完全纠正,但骨折在此位置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者,称为功能复位。

功能复位的标准:

对线:

骨折部的旋转移位必须完全矫正。

成角移位成人不宜超过10°,儿童不宜超过15°

对位:

长骨干骨折对位至少应达1/3以上,干骺端骨折对位至少应达3/4左右

长度:

儿童下肢骨折缩短不得超过2cm,成人缩短移位不超过1cm。

畸形愈合:

骨折发生重叠,旋转和成角而愈合。

上肢骨折

一.锁骨骨折多发生在中1/3处,尤以幼儿多见。

骨折后,内侧段可因胸锁乳突肌的牵拉向后上方移位,外侧段由于上肢重力和胸大肌的牵拉而向前下方移位。

幼儿锁骨骨折多为青枝骨折,骨折往往向上成角(以颈腕吊带保护,限制活动2-3周)。

较大儿童或成人需复位,常用“∞”字绷带固定4-6周。

二.肱骨外科颈骨折:

肱骨近端骨折,老年人多见,女性发病率高。

多因跌倒时手掌或肘部先着地,传达暴力所引起。

1.解剖:

肱骨外科颈位于大小结节下缘与肱骨干的交界处,是松质骨和密质骨交界处,是解剖上的薄弱处,故易发生骨折。

2.临床分型:

外展型、内收型和骨折脱位(合并肩关节脱位)3型还有裂缝骨折。

3.诊断要点:

①病史:

外伤病史,间接暴力多见;

②临床症状:

肩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

③体征:

畸形,局部性压痛,纵轴叩击痛,骨擦音或骨擦感;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者上肢血运,运动及感觉异常;

④辅助检查:

肩关节正位、穿胸位X线检查。

4.治疗:

无移位骨折,稳定骨折可采用三角巾悬吊患者,3周后开始活动,有移位进行手法复位。

手法整复:

1、对抗牵引(纠正成角畸形),2、按压手法(纠正向前成角)3、推拉手法(纠正侧方移位)

三.肱骨干骨折:

指肱骨外科颈以下至内外髁上2cm处之骨折。

青壮年多见。

临床上分上1/3骨折、中1/3骨折,下1/3骨折。

中、下1/3交界处骨折易合并桡神经损伤。

1.病因病机:

①直接暴力---为粉碎或横型。

②间接暴力---多发生于肱骨干下部,为斜形或螺旋型骨折。

③旋转暴力---多发生于肱骨中下1/3,为螺旋骨折。

2.诊断要点:

①病史:

有明显外伤病史

②临床症状:

上臂疼痛,肿胀,活动障碍;

③辅助检查:

X线检查。

3.治疗:

首选手法复位、夹板固定。

手法整复:

纵轴对抗牵引(纠正重叠移位)

四.桡尺骨骨折:

又称桡尺骨干双骨折或前臂双骨折,多发生于青壮年,有时可同时发生上下关节脱位。

1.病因病机:

直接暴力(同一平面的横断或粉碎性骨折),间接暴力(低位尺骨骨折),扭转暴力(高位尺骨骨折和低位桡骨骨折)

2.诊断要点:

①临床症状:

前臂疼痛,肿胀,旋转功能障碍;

②体征:

尺骨和桡骨不同平面同时出现压痛,纵轴叩击痛,重叠,成角,旋转畸形或骨擦音,合并神经损伤有垂腕畸形及虎口区感觉异常

③辅助检查:

X线检查(包桡尺骨干全长)。

3.治疗:

外固定:

夹板固定,固定时前臂放置在中立位,目的是预防骨间膜挛缩,维持前臂旋转功能。

固定时间:

成人6~8周,儿童3~4周。

手法整复:

先整复稳定者

五.桡骨远端骨折:

通常指桡骨远端关节面以上2-3cm处发生的骨折。

1.掌倾角:

桡骨远端关节面向掌侧倾斜10°~15°,称掌倾角。

2.尺倾角:

桡骨远端关节面向尺侧倾斜20°~25°,称尺倾角。

3.病因病机:

间接暴力是主要因素。

腕部直接受到暴力,也可导致骨折。

4.分类:

按照受伤时手腕的位置:

分伸直型和屈曲型两种。

5.餐叉样畸形:

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受伤时手腕处于背伸位,桡骨远端向背侧移位或向掌侧成角时,可见此畸形。

6.枪上刺刀状畸形:

骨折远端向桡侧移位

7.诊断要点:

①病史:

手部着地外伤史;

②临床症状:

腕部疼痛,肿胀,腕及前臂活动障碍;

③体征:

腕部环形压痛,畸形,纵轴叩击痛和骨擦音;

伸直型骨折呈“餐叉样”或“枪刺状”畸形,屈曲型骨折呈“锅铲”畸形

④辅助检查:

X线检查。

8.手法整复:

两拇指并列置于远端背侧,其他四指置于腕部,扣紧大小预计,先顺势拔伸2~3分钟,待重叠位移纠正后,将远端旋前。

并利用牵引力,骤然猛抖,同时迅速尺偏。

9.)固定:

四夹板固定,其中桡,背侧板要超腕关节(限制腕部背伸及桡偏动作),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保持4~5周。

10.练功:

检查血运,指活动,包扎紧度,嘱患者可作指间关节活动,掌指关节活动。

六.肱骨髁上骨折:

1.前倾角:

肱骨两髁稍前屈,与肱骨纵轴形成30°~50°的前倾角。

2.携带角:

(前臂完全旋后,肘关节伸直时)上臂与前臂纵轴呈10°~15°的携带角。

3.分为伸直型、屈曲型、粉碎型

4.肘后三角:

鹰嘴突、肱骨内上髁和外上髁,在伸肘时三点成一水平线,屈肘时三点成一等边三角形,称肘后三角。

5.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和肘关节脱位的鉴别: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肘关节脱位

肘关节活动情况

肘关节可部分活动

肘关节不能活动

肘后三角情况

肘后三角无变化

肘后三角骨性标志有变化

上臂及前臂情况

上臂短缩,前臂正常

上臂正常,前臂短缩

局部情况

肘部疼痛,肿胀,甚至出现张力性水泡,骨擦音或骨擦感

弹性固定在45°左右半屈曲位;尺骨鹰嘴后突,肘后空虚;可触及突出的骨端

下肢骨折

一.股骨颈骨折:

由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称股骨颈骨折。

多见60岁以上老人,尤以老年女性。

1.颈干角(内倾角):

股骨颈与股骨干之间构成的内倾角,叫颈干角,正常值在110°-140°之间。

颈干角大于正常值为髋外翻,小于正常值为髋内翻。

2.前倾角:

股骨颈的中轴线与股骨两髁中点连线所成的角度叫前倾角,正常在12°-15°之间。

3.股骨头血供的三个途径:

①圆韧带动脉(营养头下小部分)②关节囊小动脉(营养颈、大部分头)③股骨干滋养动脉(从基底部)

4.病因病机:

多是外旋暴力引起的螺旋形骨折或斜形骨折。

5.骨折分型:

按骨折部分:

头下型(较少见),颈中型(最多见),基底型(甚为少见),基底型。

前两种均属囊内骨折,血供破坏大,骨折难愈合,预后差;基底型属囊外骨折,其血运好,愈合佳。

6.诊断要点:

①临床症状:

髋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不能站立行走②体征:

腹股沟中点有明显压痛,患肢有纵轴叩击痛,伤肢出现外旋、短缩,髋、膝轻度屈曲畸形;

③辅助检查:

髋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

7.治疗方法:

传统疗法:

手法整复(手牵足蹬法、屈髋屈膝法),穿丁字鞋(外固定),皮肤牵引,骨牵引,配合中药;

手术疗法:

三翼钉、加压螺丝钉、多跟克氏钉、带血管植骨、人工髋关节

二.股骨干骨折:

指股骨转子下至股骨髁上之间部位的骨折。

多发于青壮年和儿童,男性多于女性。

1.病因病机:

多由高处坠落、车祸或受重物打击、挤压等强大暴力引起。

直接暴力:

横断或粉碎骨折;间接暴力:

斜行或螺旋骨折;儿童:

青枝骨折。

成人:

即使是闭合性损伤,内出血亦多达500-1500ml,早期可能出现休克,大腿挤压伤又可引起挤压综合征。

2.分类:

临床上分上1/3骨折、中1/3骨折,下1/3骨折。

以中下1/3交界处最多,上1/3或下1/3次之。

3.诊断要点:

①病史:

患者有较严重的外伤史;

②临床症状:

伤后局部肿胀、疼痛、功能丧失,早期可合并创伤性休克、脂肪栓塞、血管神经受压损伤。

③体征:

患肢出现缩短,成角和旋转畸形,局部压痛,可扪及骨擦音、异常活动。

④辅助检查:

股骨干正侧位X线检查。

5.处理:

股骨干骨折的急救处理很重要,骨折后大量失血导致失血性休克,因此应把抢救重点放在控制止血,纠正休克,恢复血液动力学稳定上。

迅速控制出血,快速补充血容量,临时固定。

6.治疗:

手法整复:

固定骨盆,双手握小腿,屈髋90º,屈膝90º,沿纵轴用力,纠正重叠移位。

夹板外固定、行胫骨结节牵引术和手术【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疗法(外支架、髓内针、钢板螺丝钉)。

3.踝部骨折的固定方法:

三夹板固定法,使内翻骨折固定在外翻位,外翻骨折固定在内翻位,夹板必须塑形,不宜作旋转活动,将踝关节固定于90°位置4~6周。

分度:

一度(单踝骨折)、二度(双踝骨折、距骨轻度脱位)、三度(三踝骨折、距骨脱位)

4.髌骨骨折

1.病因病机:

直接暴力(粉碎性骨折)、间接暴力(骨折线呈横行)

2.诊断要点:

外伤史、局部肿胀、疼痛、膝关节不能自主伸直,皮下瘀斑,骨擦音

3.固定方法:

抱膝圈固定法、抓髌器固定法

五.胫腓骨干骨折

多发生于中下1/3交界处。

而胫骨下1/3又缺乏肌肉附着,故胫骨干中、下段发生骨折后,往往因局部血液供应不良而发生迟缓愈合或不愈合。

1.病因病机:

直接暴力(骨折线位于同一水平)、间接暴力(腓骨的骨折线较高)

2.诊断要点:

外伤史,患肢肿胀,疼痛和功能丧失,胫骨上1/3处骨折时注意腘动脉损伤

躯干骨骨折

肋骨骨折好发部位:

第4~9肋

脊柱骨折急救处理要明确两点:

①脊柱损伤的位置;②观察伤员是高位四肢瘫还是下肢瘫。

脊柱骨折的固定方法:

腰椎屈曲压缩性骨折腰部垫枕,使腰部过伸结合过伸位夹板支具等,能发挥复位和固定的双重作用。

脱位

概论

1、脱位:

凡构成关节的骨关节面脱离了正常位置,发生关节功能障碍者称为脱位。

2、病因病机:

①外因:

直接暴力、间接暴力(多见)②内因:

年龄、局部解剖特点(不同类型关节的稳定程度,因其关节臼窝深浅及关节周围韧带的强弱而有所不同。

髋关节的臼窝较深,可容纳股骨头的大部分,接触面积大,而且周围又有强韧的韧带,故甚为稳定,不易脱位。

肩关节相反)、病理因素、性别、职业、体质等

3.分类:

①脱位病因:

外伤性、病理性、先天性、习惯性(常见肩关节)

②脱位的方向:

前脱位、后脱位、上脱位、下脱位及中心性脱位。

如肩关节(前、后脱位)、髋关节(前、后、中心脱位)

③脱位的时间:

新鲜脱位(2~3周内),陈旧性脱位(超过3周)

④脱位程度:

完全脱位:

组成关节的各骨关节面完全脱出,互不接触。

不完全脱位:

又叫半脱位,组成关节的各骨关节面部分脱出,部分仍互相接触。

单纯性和复杂性

脱位是否有创口与外界相通:

开放性脱位、闭合性脱位。

4.临床表现:

一、一般症状和体征:

疼痛和压痛、肿胀、功能障碍

①疼痛和压痛:

关节局部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

关节脱位的压痛一般较广泛。

②肿胀:

多不严重,且较局限。

合并骨折时,肿胀明显。

③功能障碍:

关节脱位使关节的运动功能丧失或部分丧失。

包括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

二、特殊体征:

关节畸形、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

①关节畸形:

关节脱位后,骨关节面脱离正常位置出现,如方肩畸形,靴样畸形

②关节盂空虚:

脱位的骨端,完全脱离了关节盂,造成关节盂空虚,表浅关节比较容易触摸辨别。

如肩关节脱位。

③弹性固定:

由于关节周围肌肉痉挛、收缩,可是脱位后的关节保持在特殊的位置上,被动活动脱位关节时,存在弹性阻力,去除外力后,脱位的关节又回复到原来的特殊位置,称弹性固定。

5.辅助检查:

X线检查。

6.合并伤:

骨折、神经损伤、血管损伤(血管挫伤,血管撕裂)。

7.并发症:

早期:

骨折、神经损伤、血管损伤、感染;晚期:

关节僵硬、骨化性肌炎、骨的缺血性坏死、创伤性关节炎

脱位各论

1.颞颌关节脱位

1.病因病机:

张口过度、外力打击、杠杆作用、肝肾亏虚

2.诊断要点:

双侧前脱位:

局部酸痛、下颌骨下垂,向前突出。

口不能张合,语言不清,口流涎唾。

3.整复手法:

两拇指将臼齿向下按压,俟下颌骨移动时再向后推,余指协调地将下颌骨向上断送,听到滑入的声音

二.肩关节脱位:

又称盂肱关节脱位,是指肱骨头与肩胛盂发生分离移位。

好发于20-50岁男性。

“肩骨脱臼”

1.病因病机:

①直接暴力:

肩部着地或背后方受打击②间接暴力:

传达暴力,杠杆作用力

2.主要病理变化:

关节囊撕裂及肱骨头移位,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同时合并肩胛盂边缘骨折、肱骨头骨折或肱骨大结节骨折,偶见腋神经损伤。

3.分类:

①新鲜脱位,陈旧性脱位和习惯性脱位。

②肱骨头的位置:

前脱位和后脱位(少见),前脱位还分为喙突下、盂下和锁骨下脱位。

4.诊断要点:

①病史:

多有摔伤、肩关节撞击伤病史

②临床症状:

肩关节肿胀、疼痛、功能障碍。

③体征:

患者呈现“方肩”畸形,局部肿胀、压痛,肩峰突出,肩峰下空虚,肱骨头移位,弹性固定于20-30度外展位;撘肩试验阳性;直尺试验阳性。

④辅助检查:

肩部正位和穿胸侧位X线摄片。

5.治疗:

手法复位:

手拉足蹬法和牵引回旋法。

固定方法:

胸壁绷带固定法。

手法内容:

①以右肩关节为例,术者右手把住患肢肘部,左手我玩,右手徐徐向下牵引,同时外展外旋上臂,以松开胸大肌的紧张,是肱骨头回到关节与的前上缘②内收,使之与前下胸壁详解,此时肱骨头已有关节盂的前上缘向外移动,关节囊的破口逐渐张开③在盖度内收下迅速内旋上臂,此时肱骨头可通过扩大的关节破口滑入关节盂内,可闻及入臼声

三.肘关节脱位:

指肱骨与桡尺骨近端发生的分离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