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氏族谱.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02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23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于氏族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于氏族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于氏族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于氏族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于氏族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于氏族谱.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3页
于氏族谱.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3页
于氏族谱.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3页
于氏族谱.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3页
于氏族谱.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3页
于氏族谱.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3页
于氏族谱.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3页
于氏族谱.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3页
于氏族谱.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3页
于氏族谱.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3页
于氏族谱.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3页
于氏族谱.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3页
于氏族谱.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3页
于氏族谱.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3页
于氏族谱.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于氏族谱.docx

《于氏族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于氏族谱.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于氏族谱.docx

于氏族谱

 

 

 

 

一、于氏渊源

于氏来源有三: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为氏。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即今河南省沁阳县北部西万镇邘邰村,后来,邘叔的子孙就以国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于姓正宗。

2、据《路史》所载,东海(大致相当今山东东南及江苏苏北以东地带)有于公裔孙,本为汉人,随拓拔珪迁徙至代北(大致相当今山西代县、繁峙、五台、原平一带),为万忸于氏(鲜卑复姓),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汉化改革时,恢复为于姓。

3、为唐淳于氏避讳改姓。

据《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氏。

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

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于氏。

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

追溯起来,于氏的源流只有一个,既黄帝后裔。

作为于氏的发祥地,最早是在今河南省沁阳县北部一带,而且发源于此地的于氏,后来成了于氏家族主要的组成部分。

大致上,历代于氏主要是我国北方中原地区繁衍得最为昌盛。

魏晋南北朝时,于氏才得以大举南迁,繁衍播迁于河南沁阳县北部一带,是古于邘国所在地,当然也是于姓的发祥地。

在于邘国灭亡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于姓基本上都生活在今河南省境,播迁基本是以河南境内为主,如方城、午汤、许昌、伏牛山等地。

  秦汉时期,于姓人开始以河南为中心缓慢向周边播迁,北迁山西、河北、东迁安徽、山东,西迁陕西、甘肃,此期于姓主要是以我国北方的中原地区为繁衍播迁的中心,并形成三大郡望,即河南、东海、河内,由此,东迁入山东的于姓也开始兴旺起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的军阀纷争割据,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于姓人跟随着逃难大军,大举南迁于东南广大地区,五胡乱华,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而战争又使中原地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为躲避战乱,处于河南南部的于姓则就近南下湖北,后辗转于四川、湖南。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战乱减少,也由于国人根深蒂固的恋家思想,于姓迁徙有等于无,却繁衍昌盛起来,于姓相继在北方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并掳走徽、钦二宗,有于姓人随往黑龙江。

南宋后期,于姓开始由浙入闽,由闽入粤。

元末农民起义军四起,社会动荡不安,江南人口锐减,由于山西表里山河的特殊优越位置,所受影响不大。

朱明王朝建立,迁山西人于人口萧条处,则山西于姓也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其分别迁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等地。

此前有河南于姓迁顺天府(今北京市)(据《于氏宗谱》所载)。

清朝,河南、河北,尤以山东的于姓人为多,闯关东谋生并定居。

至此于姓人已遍布天下。

如今,于姓分布以山东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于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其次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陕西等省亦多此姓,上述六省于姓约占全国汉族于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

二、古代名人

1、于公,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西南)人,汉代县狱吏。

是西汉丞相于定国之父,其孙永为御史大夫,皆封侯。

他以善于决狱而出名。

他所洗雪的“东海孝妇”冤案,更是千古美谈。

2、西汉丞相于定国。

字曼倩,东海郯县人。

他的父亲于公做过县狱史、郡决曹,审判案件公平,郡中为他立有生祠,号曰于公祠。

于定国也做过县狱史、郡决曹、廷尉。

汉宣帝称赞他说:

“于定国坐廷尉百姓没有怕受冤的顾虑.”他做廷尉十八年后,调任御史大夫。

甘露年中于定国代黄霸做丞相,被封为西平侯。

三年后,宣帝崩,元帝即位,仍叫他做丞相。

他称老,一再推辞,皇上才赐他四马架的平安车和黄金六十斤,免去他的丞相职务,让他回家。

这时是永光元年,即公元前四十三年。

他七十岁去世,生年是公元前一百零八年。

3、于吉,琅琊(今山东胶南县)人,东汉时方士,据称在曲阳泉水上得神书《太平清领书》(实为自著《太平经》一书),多巫术杂语。

后至南方以符水为人疗病,人多事之,遂为吴国孙策所杀。

4、于禁,字文则,泰山巨平(今山东泰安)人。

是三国时魏的著名将领,是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

英勇善战,曹操对其评价是“在乱能整”,就是在情况紧急的兵乱之时,能够整兵坚壘,一致对敌。

宛城之战的“在乱能整”就是一例。

5、于谨(495——568),字思敬,小名巨弥。

河南洛阳人。

是南北朝时期北周著名将领、战略家。

北周太傅。

出身官吏世家,六世祖于栗弹 为北魏名臣,曾祖于婆为北魏怀荒镇将,祖父于安定为平凉郡守、高平郡将。

自幼喜读经史,尤好孙子兵书。

北魏时曾任大都督、车骑大将军。

6、于德臣,南北朝后周工部尚书。

7、于宜道,隋代时任江南道行军总管,行军元帅。

8、于仲文,隋代时任车骑将军。

9、于志宁(588——665),山西高陵人,文学馆学士,为瀛洲十八学士之一。

偏好医学,曾与司空李修定《本草》,并附图,共四十五篇。

此外他还参与编撰各种律令、礼典。

曾为唐代宰相。

身份功名:

唐代大臣,唐初为天策府中郎、文学馆学士,太宗贞观三年,累除中书侍郎,加太子左庶子,时太子成乾数有过恶,上疏切谏,太子怒,使刺客二人潜往杀之,二人见宁寝处苫庐,竟不忍杀。

累进侍中,监修国史。

于志宁高宗永徽二年,以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显庆四年,拜太子太师,后以华州刺史致仕,有《谏苑》及集。

 字号别名:

字仲谧

10、于濆,唐朝诗人。

字子漪公元861年举进士及弟。

是一个以反映社会现实为其创作特色的诗人,故作古风三十篇,卷中常见到关怀民生疾苦或讽喻时世之作。

以矫弊俗,自号逸诗,是著名的边塞诗人。

也是个贫寒诗人。

代表作有《长城》、《恨从军》等。

《恨从军》曰:

“不嫁白衫儿,爱君新紫衣。

早知遽相别,何用假光辉。

已闻都万骑,又道出重围。

一轴金装字,致君终不归。

11、于鹄,唐朝诗人。

唐大历、贞元(766---804)间人。

荆南、襄阳一带常有他的游宗。

《全唐诗》存其诗七十余首。

12、于休烈,唐代洛阳人,开元初进士。

曾任给事中、太常少卿、知礼仪使。

曾因将自己收藏的《五代论》献给国家,任命他为工部侍郎。

他在朝三十多年,任过许多重要官职,但家中却没有积蓄。

他礼贤下士,鼓励提拔年轻人,他工作勤奋,不知疲倦,爱好读书,手不离卷。

13、于佑,唐僖宗(公元847——888)时学士,在御沟得一红叶,题有诗,他也拾一红叶,题上诗,置流上,被宫女韩夫人所得。

后帝放宫女,二人结婚,各取红叶相示,韩氏诗有;“方知红叶是良媒”句。

14、于琮,字礼用,于志宁六世孙,宣宗时(公元847——860)抉进士第,官至尚书右仆射。

娶广德公主为妻,黄巢破京师于被杀,公主自缢死。

15、于邺,唐末进士,诗人。

“帆影清江水,铃声碧草山。

”是《过百牢关贻舟中者》诗中联句。

16、于钦(1284——1333),字思容,山东益都人。

元代地理学家,兼工诗文。

以文雅擅名当时。

官至兵部侍郎。

济南素有“泉城”之称,于钦赞曰:

“家家泉水,户户垂柳。

”“水甲齐鲁,泉甲天下。

17、于谦(1398——1457)字廷益。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明代民族英雄。

1403年进士,历官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等。

所至平反冤狱、安抚流民,护河堤、广积栗、备水旱颇有政声。

1449年秋瓦刺军进攻,英宗受宦官王振夹持亲征,与土木堡被俘,朝野惊恐。

谦怒斥迁都议论,坚主抗战,被监国郕王(后为景帝)举为尚书,经划京师防御。

10月瓦刺犯京师,谦自身督战,打败瓦刺军。

因功进少保,总督军务。

次年英宗被释归,1457年乘景帝患病复位,谦即以“谋逆罪”被处死。

一生刚直,家被抄没时除受赐诸物外无余资。

成化初平反。

有《于忠肃集》留世。

18、于慎行(1545-1607):

明山东东阿人,字可远,更字无垢。

隆庆进士。

万历初历翰林院修撰,充日讲官。

因劾张居正夺情,引疾归。

后起官,历侍讲学士、礼部左右侍郎、累迁至礼部尚书。

万历三十三年(1605),起掌詹事府,后二年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寻病卒。

在史馆以读书为事,明习典制,贯通百家,与冯琦并为文学名臣。

其诗文弘丽,一时推为大手笔。

有《读史漫录》、《谷城山馆诗文集》。

19、于贡甫,字子寿,官至明朝燕京宛平县令,是于广十二世孙。

在明万历十四(1586年)年,以世祖仲宝兵部大司马的官衔职位做依据主持修建司马庄《于氏祠堂》。

后来被毁,现在正呼吁重建。

20、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

山西永宁人,溢“清端”,赠太子太保。

清顺治十八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

在破案、察盗方面有许多事迹,是受百姓爱戴的清官。

曾被康熙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清代还有一个于成龙(1638——1700),字振甲,号如山。

21、于春华,字天墀。

辽宁盖县熊岳二道沟人,岁贡生。

同治年间,任辰州书院山长。

擅文艺、工诗画,著有《清真诗集》,后来刊有《于天墀诗稿》。

22、于可託,山东文登大水泊人(十八世)。

清顺治乙未年间的进士,康熙时期的户部左侍郎,正二品。

当时被称为东海望族,其侧室张氏生有二子,次子于其询出生之日,正是侍郎任上,运筹得意之时,举家欣喜。

他的最大功绩是发明了三联单的记账收据,在清朝时就入选了世界名人录。

23、于其询,山东文登大水泊人(十九世)。

其出生之日正是其父户部侍郎运筹得意之时,随命乳名“天福”,意为天降鸿福。

他也不负重望,官拜雍正朝刑部山西司主事,还在广东肇庆、高邮、廉州等地任职。

后任两广副道台。

为官清廉,业绩非凡,雍正帝连下金牌,急令进京,委以重任。

24、于敏中(1714——1780),字重棠,号叔子、耐圃,江苏金坛人。

是清乾隆时期的宫廷书法家,曾任首席军机大臣。

少年勤奋读书,资性过人。

清乾隆二年(1737)丁乙科状元,与其堂兄于振合并称“兄弟状元”。

于敏中在朝42年,任职颇多。

乡、会试考官,山东、浙江学政,兵、刑、户部侍郎,首席军机大臣。

于敏中在金坛的府邸,曾是金坛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

25、于令淓(1713——1801),山东文登大水泊人(二十一世)。

字萁来,号方石、方石老人、方石野老、方石山樵。

写一手好字,以副贡中举人,主讲永平府敬胜书院,降萃县教谕。

后被乾隆皇帝钦赐翰林院检讨。

嘉庆年间仍是翰林院翰林。

回归故里,持以正直、刚毅,交友以气节相许。

书法承先世家学,探源于秦汉六朝。

有《方石书画(普通古籍)(清·于令淓撰)》留世。

清书法评论家包世臣对其书法有很高的评价。

烟台一古庙至今留有他的字迹。

26、于准,清代山西省宁(今交口)人,是清官于成龙的孙子,官至江苏、贵州巡抚。

辑有《于清瑞公政书》等,于成龙的许多事迹都是他整理的。

27、于振,清代江苏金坛人,字鹤泉,清雍正元年(1723年)状元。

此科为雍正登极大典特设恩科,雍正对其恩赐有加,除依例授翰林院修撰外,还让他入值南书房,雍正二年任河南乡试主考官,雍正三年赐居澄怀园,雍正五年出任湖广军政。

28、于敬,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监察御史。

29、于光,都昌(今属江西)人,鹰扬卫指挥使。

30、于树滋,江苏江都人,清代诗人。

有一首“七绝”留世。

诗曰:

汉家龙衰方求理,鸾同半裘才事君。

千载遗灵那可见,英灵犹是束玄纁。

还有《瓜洲续志·于树滋篡》留世。

江苏江都《于氏家谱》十修十六卷首一卷,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木活字本,也是他修。

31、于硕,1873年生于江苏省江都县塘头村。

字啸轩。

清嘉庆年间人士,清末官知县,清之后弃官。

他从少年开始就跟着他的舅父学习浅刻瓷器、竹器等。

1915年42岁的于啸轩拿着她的两件作品,参加了万国博览会,其微雕作品《赤壁夜游》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是近代微雕宗师,他的象牙微雕近几年在国内拍卖会上多有亮相。

书画亦工,亦能刻印。

32、于德楙清代,生卒时间:

1848—1920 身份功名:

清末官吏。

历官湖南江华县知县加同知衔、安徽皖南镇挂印总兵官。

 字号别名:

字绩臣,号森圃。

出生籍贯:

贵州贵阳人。

33、于式,清代 ,生卒时间:

1850—1912 。

身份功名:

清末官吏,光绪二十三年进士,历任邮、礼、吏、学诸部侍郎,修订法律大臣,国史馆副总裁、京师大学堂总教习。

 字号别名:

字晦若,号穗生。

 出生籍贯:

广西贺县人。

34、于大节,任丘(今属山东)人,山东按察使。

35、于作杰,清末国子监太学生,曾任登州府同,泰安知府,官至六品。

民国初年的山东省议员。

是位品德高尚的清官。

三、当代名人

1、于右任(1879——1964),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

原名伯循,字诱人。

尔后以“诱人”的谐音“右任”为名,号骚心,晚年自号“太平老人”。

室名半哭半笑楼、鸳鸯七志斋。

他不满两岁时,母亲病逝,父亲出外做事,成为孤儿的右任由伯母抚养长大。

出身贫寒,刻苦读书。

清光绪二十九年举人。

现代草书大家。

曾任上海大学校长。

早年提倡新学,曾办《民呼报》鼓吹革命。

系同盟会会员,长期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

1949年去台湾。

其著名的爱国诗作《望大陆》(又名国殇)发表于1964年11月10日。

寓台湾15年,1964年病逝于台北。

终未实现落叶归根的渴望。

有《右任文存》、《右任墨缘》、《右任诗存》、《于右任书法集》等留世。

2、于学忠(1890——1964),字孝侯,山东蓬莱于家庄人。

国民党爱国将领,二级上将,是张学良将军最亲近的部下。

少年就随父在军营中生活,就读于黄县崇实中学,1908年考入通州速成随营学堂步兵科。

1911年以第一名成绩毕业,入毅军,先后任排长、连长、中校副官长。

1917年被召到襄阳12混成旅提任步兵第二团团长,很快升任18混成旅旅长。

1925年10月升任十四省联军第26师师长,1926年任长江上游警备副司令,后任奉系镇威军第20军军长。

1928年东北易帜后,所部编入国民党政府军。

1930年中原大战后任平津卫戍区司令。

1936年张学良兵谏后,开赴抗日前线。

3、于毅夫(1907——1982),原名于成泽,笔名洪波、逸凡。

黑龙江肇东人。

后随父迁居天津。

少时读私塾,1918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参加五四运动。

1927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

曾任国民大学图书馆主任。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后任东北抗日救亡总会宣传部长、新华社华中分社总编辑、嫩江省人民政府主席。

建国后曾任黑龙江人民政府主席。

作为周恩来总理的老部下,当年从事党的统战工作。

在文革中被“四人帮”打成苏修特务,入狱七年。

有《于毅夫文集》留世。

4、于省吾(1896——1984),古文字学家、古器物学家。

字思泊,号双剑主人、泽螺居士、风兴叟。

辽宁海城人,1919年毕业于沈阳国立高等师范。

后曾任奉天萃升书院院监,辅仁大学讲师、教授,北京大学教授,燕京大学名誉教授,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

建国后历任燕京大学教授、吉林大学教授、古文字研究室主任。

九三学社社员。

长期从事古文字教学和研究,专于甲骨文和金文。

5、于庚虞(1902——1963),笔名君平、波西、东美等。

河南西平人。

现代诗人、教授、翻译家。

二、三十年代同徐志摩齐名,是新月派诗人之一。

生前出版5部诗集和集外佚诗,共收诗作290余首。

有《于庚虞诗文辑存(上、下)》留世。

6、于凤岚(1875——1941),辽宁北票人,祖籍山东文登大水泊(二十六世)。

幼年读过私塾,后专心学医,用心积累,精益求精,有很深造诣。

他不仅医术精,医德也好。

请他看病不管天气好坏、白天黑夜、路途多远,只要来人求医,背起药箱就跟人走。

他一生悬壶济世,救过不少人命。

而且心地善良,乐善好施。

每年秋收后,拉上两车绿豆到北票卖掉,买回中草药。

本家和亲友看病不要钱,外人给钱就收,没钱也可以把药拿走。

秋后自然又是用粮换药,他当医生不为赚钱。

他生前遗言:

“医不传后”。

一是他感到行医艰辛,怕子孙吃不了苦;而是担心后人缺少医德,辱没祖宗。

最后把医术、医书均传给了一位于门义子之后。

自己亲生的六个儿子均以务农为业。

老人不仅百里有名,在家也是位慈祥的家长,很受子孙们敬仰。

他有一个四世同堂五十七口人的大家庭,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后人有一首四古诗赞曰:

“仙风道骨,鹤发童颜。

豪爽质朴,风度翩翩。

神志从容,话锋似川。

至纯至静,典雅风范。

德艺双馨,百里名贤。

悬壶济世,志结善缘。

性若秋水,人如春蚕。

把酒临风,心地坦然。

送人玫瑰,余香绵绵。

7、于立群(1916——1979),原名佩珊,曾用名黎明健。

广西贺县人,郭沫若夫人,才女。

14岁考入上海明月歌舞剧社,从事舞台及电影表演艺术。

1937年参加上海战地服务社,开展难民救济和战地采访工作。

1938年和郭沫若结合。

自幼喜爱书法艺术,,以习颜字起步。

后在郭沫若身边,受其熏陶指教,研究历代碑帖,专擅篆隶,喜作大字。

其作品被毛主席旧居、成都杜甫草堂等博物馆收藏。

有《于立群遗墨》行世。

8、于植元(1927——2003),山东文登人,1927年生于大水泊。

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

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受传统的文化熏陶书法造诣颇深,尤以行草见长。

进入现代中国著名书法家二十人之列。

多次出国讲学,与竹下登等日本7位首相有文字交往,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

历任大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主任、副校长、校长,上海劳动大学教授、大连大学师范学院名誉院长、教授,辽宁省文史馆馆员。

留世作品有《于植元书法作品选》、《文史探幽》、主编《古汉语》、《古代汉语》、《东西方生活文化比较事典》等。

9、于裿,是江苏镇江五兄妹中的老大姐。

她出身镇江名门望族、书香门第,父母对他们教育甚严。

记得在薛家巷小学读书时,于家离学校较近,但是于家兄妹每天上学放学时,都由保姆接送,主要是督促他们不得在外逗留,按时回家复习功课。

所以他们兄妹五人都以优秀的成绩,先后考进江苏省立镇江中学。

于漪1951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

她是学教育学的,分配到上海第二师范学校,领导要她改行教语文。

她当时毫无经验,尽管困难重重,但她对自己说:

“教语文是党的教育事业需要,我必须攻克难关。

”三年不到,她就将大学语文的全部教材进修完。

在后来漫长的教学生涯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语言准确明快,并充满激情,给学生以优美的艺术享受。

她先后开了近3000节公开课,前来听课的全国各地同行不计其数,从而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

她担任过上海杨浦中学、上海第二师范学校、上海杨浦高级中学语文教师、校长、名誉校长,还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为人师表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今年76岁的于漪早已退休,但她仍然带教青年教师,还担任上海中小学教材审定等工作,并著有《于漪教育文丛》《中学语文教育导轮》《我与语文教学》《于漪文集》等10多部著作。

这里笔者特别想提到的是1982年《镇江日报》复刊后不久,“周末”版开辟了“乡土情”专栏。

笔者曾写信向她约稿,很快就收到她题为《忆昔童年乐事多》的散文。

而这篇散文作为“代跋”收入她最近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六卷本《于漪文集》中,并在文尾注明原载“1982年3月《镇江日报》”,可见她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10、于渤,是兄妹中的大哥。

1952年在浙江大学电机系毕业后留校,一直从事电力系统及自动化学科的教学,并负责多项电力系统运行控制方面的科研。

“文化大革命”结束,研究生培养制度恢复后,他每年都有指导研究生和博士生的任务,为国家电力事业培养了不少专业人才。

他担任主编的高校通用教材《电力系统自动化》获浙江大学教育研究成果一等奖,和同事合作研究的项目《电力系统潮流、暂态稳定及负荷预测计算方法及程序》,1988年获得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进步一等奖、国家科学成果完成者证书。

另外,他还在国内外重要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担任过浙江电力学会常任理事兼副秘书长,现任能源部电力工程类教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力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委员兼《电力技术基础卷》主编,是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的高级会员。

11、于洸,解放初期,从镇江中学调到团市委,先后担任学校工作部副部长兼镇江市学生联合会副秘书长。

1957年,国家为了培养大批建设人才,决定从年轻机关干部中挑选一些具有高中学历的同志到大学深造。

于洸就在这时被输送到北京大学地质地理学系地质专业学习的。

在学习期间,曾担任系团总支部副书记、北大团委宣传部副部长。

196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讲授地质学基础、结晶学与矿物学、元素地球学等课程,同时还从事地质学史等方面的科研,取得多项成果。

他不仅注重课堂教学,还注重野外实践,主编了《中外著名山川湖泊辞典》,填补了我国地理学方面的空白。

他先后担任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副秘书长等职。

在担任北京大学党委委员、组织部长、副校长时,从事北京大学党建工作的研究,写了60多篇论文,如:

《前进中的北京大学党组织》《共产党应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积极发挥党员的政治作用》以及《解放思想、转变观点,加速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战略任务》等,在全国高校引起较大反响。

在教育体制改革和调整时,于洸被调到首都师范大学任党委书记。

在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受国家教育部的委托,从事中国高等教育史的研究和编写。

为了搜集史料,掌握全面情况,已届古稀之年的他,还在全国各地奔波着。

于洸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对镇江的建设事业非常关心。

在北大教授王选发明电子印刷系统不久,笔者受报社的委托,前往“北大方正”洽购这套系统,由于得到他的帮助,价格特别优惠,还帮助培养了系统操作人员。

那年,《镇江日报》在全国地市级党报中最早告别“铅与火”和“笔与纸”的历史。

让人难忘的是那一次笔者带领一批小记者前往北京采访。

当时是北京大学副校长的他亲自接待,全程陪同小记者参观校园,详细介绍了北大“五四”以来的光荣革命传统,使小记者受到了一次生动而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

那次他还热情地为小记者联系采访了镇江籍航天专家徐丽生,徐丽生是参与研发我国首枚弹道导弹的功臣之一。

12、于渌是老四,现任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交叉学科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1961年毕业于前苏联哈尔科夫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回国后,先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继而到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

1979年到1986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与意大利政府合办的国际理论物理中心负责凝聚态物理部工作,成绩卓著,早在1990年就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他从理论上预言含顺磁杂质超导体中存在束缚态,开拓了磁性杂质对超导体影响的系列理论与实验研究;参与倡导闭路格林函数研究,给出了描述平衡与非平衡统计物理的统一理论框架;提出导电高分子准一维系统中孤子型元激发应满足的拓扑性边界条件;与他人合作,用骨架图展开方法计算了连续相变临界指数,准到小参量e的3阶;发展黄昆的晶格驰豫理论,研究了准一维导体中局域性元激发的动力学和物理效应;用自洽方法研究了空穴在反铁磁背景上的运动;研究并预言电阻在转变温度附近有极大值;用规范场理论研究了高温超导体的理论。

单独或合作出版了科学著作10多部,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70多篇;并应邀在多种国际会议上作专题演讲和报告30多次。

13、于涟,是于氏兄妹中的“老巴子”。

1966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

其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开始,她被分配到浙江一个县城农业局工作,直到1979年才调回浙江农业大学,先后任畜牧兽医系副主任、动物科学学院院长等职;主持并完成研究课题1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还有2个研究项目在全国属于“领先”地位;多次被评为浙江省和全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工作者;曾主编《免疫学实验技术》,合编《现代医学细菌学》等高等院校教材,经常出国进行学术访问和参加国际免疫学大会或研讨会。

现任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14、于天仁(1920---2004)中国土壤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是中国土壤电化学的创始人。

1920年2月4日出生于山东省郓城县。

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2004年5月22日因心脏病突发逝世。

15、于维汉,1922年生于辽宁省大连市。

中国工程院院士,卫生部地方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5年毕业于国立满洲医学院。

曾任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名誉校长。

中国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名誉主任。

教授、国家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日本医科大学、久留米大学医学部客座教授。

提出克山病营养性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学说,并据此用大豆及其制品预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