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04864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1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鹤壁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鹤壁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鹤壁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鹤壁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鹤壁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鹤壁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鹤壁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鹤壁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鹤壁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鹤壁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鹤壁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鹤壁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鹤壁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鹤壁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鹤壁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鹤壁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鹤壁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鹤壁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鹤壁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

1.(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游客可以从东方明珠上鸟瞰夜色中的大上海,整座城市灯红酒绿,尽展国际大都市那迷人的风采。

②如今,安全感成为中国的一张新名片。

夜半时分可在街头闲庭信步,这得益于越织越牢的社会治安防控网。

③科技改变生活,力度惊人,电子商务正方兴未艾,学习方式亦逐渐变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④时光荏苒,五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却让我对基层工作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发展脉络有了最直观的触摸。

⑤贵州高三学生抛书事件引起广泛争论,有人力主严惩,其实学生只是借此缓解压力,不足为训。

⑥反腐倡廉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我党决心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要让人民群众看到实效。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2.(2分)下列各项关于名家名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包括九十多部(篇)小说,描写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大致分为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部分。

恩格斯称《人间喜剧》“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B.“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最后一回的这首诗,既是作者对知音的期待,也是对后世每一个读者的诱惑。

C.海明威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著名的“硬汉子”形象,他们大都是斗牛士、拳击家、渔夫和猎人。

这些人在面临困难与绝境时,都表现得无所畏惧,不拼搏到底绝不罢休。

《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正是这样一个典型。

D.《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被朱自清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千百年来有无数的读者为之倾倒。

它之所以一直令后人传诵不已,主要是因为它为描绘了一幅春江月夜的美丽画图,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

3.(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市环保局通过实施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扬尘污染综合治理,市区已基本杜绝了现场搅拌混凝土的违规现象,大气环境质量逐年提高。

B.疾控部门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判定这是一起由饮用不洁桶装水引起的以诺如病毒为主的感染性腹泻疾病。

C.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续工作渐入常态,运行平稳,特别是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续工作逐步正常化。

D.运输量对能源消费影响最大,无论是货物运输还是旅客运输,它的运输量是决定交通运输能源消费水平的最主要因素。

4.(2分)对《蜀道难》中的诗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在太白山之西有一条唯有飞鸟能过的山道能通往蜀地,作者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蜀山崇山叠岭、无路通行的地貌。

B.“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诗人运用了夸张和用典的表现手法,用“六龙回日”的神话来写蜀山之高,以“冲波逆折”来写河流之险。

C.“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这两句诗用了环境烘托的手法,子规在月夜中的哀啼使人倍感凄凉,登山者的哀愁也随之在空旷的山林间弥漫开来,使人不胜唏嘘。

D.“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表面上是写剑阁之险,常有猛兽出没,但实际上这里主要是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以“猛虎”、“长蛇”来指代把守剑阁的叛臣逆贼。

5.(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立秋了,只有在乡下才能感受到那种有别于夏天的气候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面来风没遮没拦的旷野啊,是能最先感受到这种由夏而秋的气候变化的。

①风虽然还热②太阳虽然还毒③似一位老人,心有余而力不足了④但早上晚上,总有丝丝缕缕的凉气儿⑤清清的,爽爽的,拂过你的身子,吹过你的脸庞⑥但已失却了夏日的威严

A.②③⑥①⑤④    

B.①④⑤②③⑥    

C.②⑥③①④⑤    

D.①⑤④②⑥③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3分)

6.(13分)(2015高一上·湖南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於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游:

交往    

B.尝与鲍叔贾                贾:

做生意    

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困:

贫穷    

D.天下不多管仲之贤          多:

赞扬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部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先秦称诸侯的儿子,后称官僚的儿子,也用来尊称别人的儿子。

B.封邑,即封地,古代国君赐给卿、大夫等的土地(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C.大夫,先秦诸侯国中官职,位于士之下、卿之上,隋唐以后为高级官阶之称号

D.思维,指礼、义、廉、耻等,古代统治者以此为治国之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家境贫困,和鲍叔做买卖常占便宜,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对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来。

B.鲍叔深信管仲做事不顺,当官不成,原因是机遇不到,他坚信管仲是治国之才,时来运转,会发挥潜能。

C.文章第二段饱含着管仲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表达了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D.文章着重写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重点写鲍叔牙的高尚品德和行为,暗示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

(4)对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B.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C.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D.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5)将文中画线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②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10分)

7.(10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子夜歌·三更月①

[宋]贺铸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

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王孙何许②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

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

【注】①本调又名《忆秦娥》。

相传创始于李白。

李白之《忆秦娥》,主要抒发一个长安少妇对久别爱人的忆念之情。

贺铸此词,与李词所写颇为接近。

②何许,为何这样。

(1)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请结合全词,赏析“陇头流水,替人呜咽”这两句的表达效果。

四、默写(共1题;共5分)

8.(5分)(2019高一上·和平期末)默写。

(1)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打磨”为例,从正面来论证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孰能无惑?

(《师说》韩愈)

(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________,________。

(《赤壁赋》苏轼)

五、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24分)

9.(18分)(2016高三上·温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寒色

龙应台

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他问的是:

“家,是什么?

家是什么,这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

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的暑假”同一等级。

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

问者的态度诚诚恳恳的,我却只能语焉不详蒙混过去。

这么难的题啊。

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

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

天若下雨,他坚持你要带伞。

烫的便当塞在书包里,书包挎在肩上,贴身还热。

周末上街时,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挤在一辆机车上招摇过市。

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能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

晚了,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的时间。

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

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绸般的栀子花香,就悠悠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

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

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沓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

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

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

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

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一个厨房。

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

后来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

几件重要的家具总是在运输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个新的城市里一点一点添加或丢弃。

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因为墙,是暂时的。

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

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很多人,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

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

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

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

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

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很多人,一会儿就有了儿女。

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

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一定要亲眼看着他喝下才安心。

天若下雨,少年总不愿拿伞,因为拿伞有损形象,于是你苦口婆心几近哀求地请他带伞。

他已经走出门,你又赶上去把滚烫的便当塞进他书包里。

周末,你骑机车去市场,把两个女儿贴在身后,一个小的夹在前面两腿之间,虽然挤,但是女儿的体温和迎风的笑声甜蜜可爱。

从上午就开始盘算晚餐的食谱,黄昏时,你一边炒菜一边听着门外的声音,期待一个一个孩子回到自己身边。

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

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

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

(选自《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12年第7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寒色》开头引用读者的问题,既是引入话题,也是启发读者思考,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形成一种心的互动。

B.本文注重细节描写,而且每一处细节都注满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如三次出现在文中的“栀子花香”,象征着父母与子女之间浓浓的亲情。

C.文章第五段与第十二段,作者选择的细节和情境虽然相同,但人物的角色身份却悄然发生了变化,含蓄地表达出流年似水、人生易老的惆怅和悲凉。

D.本文善用对比手法。

如父母健在子女绕膝的温馨与父母垂暮儿女离巢时的凄清、夫妻相亲相爱时家的温暖与相离相弃时家的寂寞这两组对比,表现出家的美好而易碎的特点。

E.本文以《寒色》为题,使得全文笼罩上一层浓郁的伤感况味,让读者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对“家”的认识因此也充满悲剧色彩。

(2)结合全文,概括作者所揭示的“家”的内涵。

(3)文章三次出现“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请简述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4)文章最后一段发人深省,意蕴十分丰富,请结合文意并联系实际加以探究。

10.(6分)(2017高三上·桂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木版年画

木版年画并不完全等同于年画。

广义的年画是一种岁时的绘画,而狭义的用木板印刷的年画则是一种年俗艺术。

只有大众过年时对年画有一种不可或缺的需求,即民俗需求,木版年画这一画种才会真正地确立起来。

木版年画的雏形有避邪的内容,也有祈福的含义。

等到祈福的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木版年画的题材就变得汪洋恣肆了。

一切对生活的欲求与向往,比如生活富足、庄稼丰收、老人长寿等等,都展现在年画上。

其中,金钱是民间年画中最常见的形象。

杨家埠、武强和杨柳青的木版年画都有挂满金钱的摇钱树,但这并不能说是一种拜金主义,在物质匮乏的农业社会,它只是生活幸福的理想化的符号罢了。

就其本质而言,年画是理想主义的图画。

特别是在送旧迎新的日子里,这些画面分外具有感染力和亲切感,给人们带来安慰、鼓励和希冀,充分展示了人们的生命理想与生活情感。

所以,年画中最重要的价值是精神价值。

年画中另一层民俗内容是在张贴上。

民俗是经过的约定俗成,最终成为一种共同遵守的生活规定与文化规范。

年画的张贴时间、处所及其张贴的具体部位和内容都有严格规定。

在规定的时间,把特定的年画贴在规定的位置上,是一种民俗行为。

木版年画往往是在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和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工具。

木版年画涉及历史、宗教、神话、传说、戏曲等,反映社会生活之广阔,可谓无所不包。

木版年画描绘过的戏曲多不胜数,不少在年画上绘声绘色出现过的剧目如今早已绝迹不存。

至于那种无以数计的描写民俗风情的年画,带着不同地域与时代的气息,记录了大量珍贵的人文信息,更是木版年画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画面都出自农民独特的视角。

农民是木版年画的原创者,他们的画笔与刻刀直接反映着自己的爱憎、趣味、生活态度、文化心理以及价值观。

深刻地外化农民心灵的年画,大量深藏在年画的遗存中。

然而,这些遗存却不为人知地散落在民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清末民初那些表现当时社会情景与重大事件的木版年画,体现出农民的政治敏感和思维视野,其价值不亚于大都市的时事画刊。

它们一反传统,十分写实。

年画是消费品,没人保存,也没人将其视为历史文化。

即使到了20世纪年画走向消亡,仍不为世人重视与收藏。

如今只要在民间发现一幅老画或一块古版,竟然大多仍是不曾见过的孤品!

存世于中外的年画应该数以万计,在如此浩瀚的木版年画作品中,蕴藏着的是我国农业社会民间立体的影像、广角的生活与社会,还有过往不复的精神情感以及永恒的人文价值。

(1)下列关于“木版年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版年画都是用木版印刷的年画,是一种年俗艺术。

    

B.木版年画是由于民俗的需求才真正确立起来的画种。

    

C.木版年画从思想内容上说,都是理想主义的图画。

    

D.木版年画中最重要的价值是精神价值。

    

(2)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明确了木版年画的概念,阐述了它的主题、题材和功用等,并强调了它的人文价值。

B.木版年画中的金钱形象并非表现拜金主义,它只是农业社会人们生活幸福的理想化的符号。

C.木版年画的张贴时间、处所及具体部位是有严格规定的,已经约定俗成。

D.木版年画所反映的古代人民的那种生命理想与生活情感已经过往不复。

(3)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祈福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因此木版年画的传统不会改变。

B.从历史上看,木版年画在当时是一种生活消费品而不是纯粹的艺术品。

C.木版年画上绘声绘色出现过的许多剧目,如今早已绝迹不存,这些年画为研究古代戏曲提供了相关资料。

D.尽管木版年画在20世纪已走向消亡,但其遗存仍大量散落于民间,发掘与抢救这份遗产是当务之急。

六、材料作文(共1题;共5分)

11.(5分)(2017高二下·江苏月考)根据以下材料,自定立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苏轼《赤壁赋》

我们在心灵深处明知道生命不可能不变,可是在生活中又习惯于安逸不变,这就造成了人生的困局。

——林清玄《可以预约的雪》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

1-1、

2-1、

3-1、

4-1、

5-1、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3分)

6-1、

6-2、

6-3、

6-4、

6-5、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10分)

7-1、

7-2、

四、默写(共1题;共5分)

8-1、

8-2、

8-3、

五、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24分)

9-1、

9-2、

9-3、

9-4、

10-1、

10-2、

10-3、

六、材料作文(共1题;共5分)

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