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全文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7080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全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全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全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全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全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全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全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全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全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全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全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全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全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全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全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全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全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全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全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全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全文Word文件下载.docx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全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全文Word文件下载.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全文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二节扩大对内对外开放..........................................48

第三节加强区域合作..................................................49

第十章保障措施...................................................................50

前言

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青藏,东邻湘鄂,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为进一步加快成渝经济区发展,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务院要求,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范围包括重庆市的万州、涪陵、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万盛、渝北、巴南、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双桥、綦江、潼南、铜梁、大足、荣昌、璧山、梁平、丰都、垫江、忠县、开县、云阳、石柱31个区县,四川省的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广安15个市,区域面积万平方公里。

规划期为2011至2015年,展望到2020年。

本规划是成渝经济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改革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规划的依据。

 

第一章发展背景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成渝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成为西部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具有在新起点上加快发展的良好条件,也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发展基础

自然禀赋优良。

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水热资源匹配良好,适宜人类居住。

天然气、水能、铝土、煤炭、磷、盐卤等资源富集,且开发潜力巨大。

拥有4000多种野生植物,5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6处世界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

产业基础较好。

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粮油、畜禽、水产、果蔬、茶叶、蚕桑、道地药材、经济林竹等特色农林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形成了以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轻纺食品、航空航天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

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市场辐射力强,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商贸、金融中心和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城镇分布密集。

拥有2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众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镇人口4046万,城镇化率%,城市密度达到每万平方公里个,是西部地区城镇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已经形成了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城市群。

交通体系完整。

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内河、民航、管道运输相互衔接、安全可靠、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目前,铁路、高速公路总里程分别达3936和3353公里,民用机场9个,港口货物年吞吐能力达到13000万吨。

人力资源丰富。

人口总量大、密度高,常住人口9267万人,劳动力资源总数达6900万人,专业技术人员超过210万人。

拥有各类高等院校135所,职业技术学校789所,在校学生280万人以上。

科研机构众多,科技活动人员约30万人。

第二节重大机遇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成渝经济区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分工不断深化,南亚、东南亚与我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不断加强,为成渝经济区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成渝经济区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国家在重庆、成都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允许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先行先试,为成渝经济区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深入推进,三峡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全面启动,全国各地加大对口支援力度,为成渝经济区发展起到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第三节面临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结构性矛盾交织在一起,发展难度加大。

区域内合作机制不够完善,一体化发展任务艰巨;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

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支撑能力亟待加强;

土地等资源集约利用程度不高,生态环境约束日益明显;

内陆型经济特征明显,拓展对外开放难度较大;

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任务繁重;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区域内公共服务差距较大。

这些都给成渝经济区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5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着力推进统筹城乡

改革,着力提升发展保障能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发展

内陆开放型经济,着力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努力实现居

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

动,在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重要

的作用。

第二节战略定位

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

坚持城镇化发展战略,强化基础

设施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率,增强要素集聚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成

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

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机遇,积极

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产业市场竞

争力,打造国家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形成若干规模和水平居全

国前列的先进制造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建设功能完善、体系健全、

6

辐射西部的现代服务业高地。

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

改善内陆开放环境,构建内陆开放

平台,畅通南向、东向、西北向对外大通道,加强与周边国家和

地区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探索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合作新路

子。

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

深入推进重庆、成都全国统筹城乡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以城

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和城

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为全国城乡统筹发展提供示

范。

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

统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

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加大生态网络建设力度,加强重点流域

和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

用水平,推动绿色发展,构建生态屏障,保障长江上游生态安全。

第三节发展目标

到2015年,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

中心。

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初步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

产业结构;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本建成高效安全、保障有力的

支撑体系;

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初步形成城乡协调发展格局;

7

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建成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基本公

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单位地区生产总

值能耗显著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森林覆盖

率明显提高。

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达到7%,人均地区生

产总值达到39000元,城镇化率达到5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

目前的∶1缩小到∶1。

到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成为我国综合

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科技进步对经

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初步实现均等化,人民

生活更加富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达到65000元,城镇化率达到60%。

第三章总体布局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基础,统筹区域发展空间布

局,依托中心城市和长江黄金水道、主要陆路交通干线,形成以

重庆、成都为核心,沿江、沿线为发展带的“双核五带”空间格局,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优化空间结构

重庆成都双核。

充分发挥引领区域发展的核心作用,加强重

8

庆、成都城市之间的资源整合,优化城市功能,实现错位发展,

打造带动成渝经济区发展的双引擎和对外开放的门户城市。

——重庆发展核心。

包括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

龙坡、南岸、北碚、渝北、巴南主城九区。

充分发挥直辖市体制

优势和辐射集聚作用,推进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高

起点建设两江新区,强化交通、金融、商贸、物流等城市综合服

务功能,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

业、现代服务业,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建设

宜居、畅通、森林、健康、平安重庆,打造经济繁荣、社会和谐、

环境优美的国际大都市。

——成都发展核心。

包括锦江、青羊、武侯、金牛、成华五

城区和龙泉驿、青白江、新都、温江、双流、郫县、都江堰、彭

州、邛崃、崇州、金堂、大邑、蒲江、新津县(市、区)。

继续

推进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

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及特色农业,提升交通、通信、金融、商

贸物流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推进创新型城

市建设,优化人居环境,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

际化的大都市。

沿长江发展带。

包括乐山、宜宾、泸州、江津、重庆主城区、

綦江、万盛、南川、长寿、涪陵、丰都、忠县、石柱、云阳、万

州。

以重庆主城区为中心,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江高速公路、铁路

9

为纽带,有序推进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集聚冶金化工、装备制

造、新材料、清洁能源、轻纺食品、商贸物流等产业,加快城镇

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建成长江上游重要的产业和城

镇集聚带。

成绵乐发展带。

包括绵阳、德阳、成都、眉山、雅安、乐山。

以成都为中心,成绵乐城际客运专线、宝成—成昆铁路和成绵、

成乐、成雅高速公路及大件运输通道为纽带,重点发展装备制造、

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科技服务、商贸物流和特色农业,优化城

市功能,改善环境质量,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城市集聚

带。

成内渝发展带。

包括成都、资阳、内江、自贡、荣昌、大足、

双桥、永川、璧山、重庆主城区。

以成渝铁路和成渝高速公路为

纽带,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新型建材、轻纺食品、装

备制造、商贸物流等支柱产业,积极引导产业与人口集聚,建成

连接双核的重要经济带。

成南(遂)渝发展带。

包括成都、遂宁、南充、潼南、铜梁、

合川、重庆主城区。

以兰渝、渝遂铁路,成南、渝遂、渝南高速

公路,嘉陵江为纽带,重点发展机械制造、轻纺食品、油气和精

细化工,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培育连接双核

的新兴经济带。

渝广达发展带。

包括重庆主城区、广安、垫江、梁平、达州、

10

开县、万州。

以襄渝、达万铁路和渝达、渝宜高速公路为纽带,

重点发展天然气及盐化工、机械制造、冶金建材、轻纺食品,大

力发展商贸物流和特色农业,加强跨区域分工协作,建成东北部

重要的经济增长带。

第二节推动重点地区发展

加快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

依托重庆、成都“双核”和区

域性中心城市,加强与周边城市之间的联系,形成若干辐射带动

能力强、经济联系紧密、体系结构合理的城市群。

着力打造以重

庆主城区为中心的重庆城市群,加强涪陵、万盛、长寿、江津、

合川、永川、南川、双桥、綦江、潼南、铜梁、大足、荣昌、璧

山和四川的广安与重庆主城区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对接,加快以轨

道交通为主的高效便捷交通网络建设,在产业布局上实现错位发

展,形成优势互补、协调互动的发展格局。

加快推进成都城市群

一体化发展,加强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

与成都市的规划衔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构建城市群内无缝衔

接的综合交通网络,建成分工合理、联系密切、良性互动的城市

群。

大力促进包括宜宾、泸州、自贡、内江、乐山的经济区南部

城市群发展。

积极培育包括万州、南充、达州、开县、云阳、忠

县、梁平、垫江、石柱、丰都的经济区东北部城市群。

11

推动毗邻地区加快发展。

加强川渝毗邻相对欠发达地区的经

济技术交流合作,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积极承接产业

转移。

以打通“断头路”为重点加强交通通道连接,推进水利、电

网等基础设施对接。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扶持贫困地区经济

社会发展,提升发展水平。

在川渝毗邻的潼南、广安建设川渝合

作示范区。

充分发挥经济区辐射作用,带动川渝其他地区加快发

展。

第四章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镇

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

新格局。

第一节提升城市功能

优化重庆、成都核心城市功能。

科学定位核心城市功能,强

化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拓展城市外部空间,优化功能分区,

推动产业集聚,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形成功能明确、优势突出、

互惠共荣的发展格局。

——重庆。

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协调推进城市发展,提高城

市发展水平。

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完善市政基础设施,

12

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促进现代服务业聚集发展,打造

金融、商贸、会展之都和国际旅游城市。

建立健全城市创新体系,

建设高端产业集聚的创新型城市。

积极推进中央商务区建设,建

设高端服务业集聚区。

提升两江新区综合功能,重点发展新能源

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下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打造我国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成功能现

代、产业高端、总部集聚、生态宜居的内陆新区。

完善城区外围

组团集聚功能,优化空间布局,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装

备制造、商贸物流等产业,加快建设大学城和西永微电园,促进

外环高速公路沿线城市组团发展。

——成都。

合理划分中心城区和周边区县功能,拓展发展空

间。

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增强文化影响力,提高城市品

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建设高端产业集中、高

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际旅游城

市。

规划建设天府新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快发

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下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

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完善周边区县配套服务功能,以开发

区为依托,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集聚发展先进制造业、

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农业,加快成都第二绕城高速公路沿线城市建

设。

做强区域性中心城市。

大力发展重庆的万州、涪陵、长寿、

13

江津、合川、永川和四川的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

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广安等区域

性中心城市,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发展,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配

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优化城市环境,适当扩大城市规模,

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支持万州、涪陵、江津、合川、永川、长寿、

绵阳、德阳、乐山、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发展

成为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区),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

专栏1:

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定位

万州。

能源化工、新型建材、轻纺食品、机械电子、商贸物

流基地,经济区东北部的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和重要的港口

城市。

涪陵。

天然气精细化工、生物制药、机械制造、轻纺食品、

商贸物流基地,经济区东部的中心城市。

长寿。

石油天然气化工、冶金建材、合成材料基地,区域性

专用物流节点城市。

江津。

先进制造、能源建材、食品加工、商贸物流、休闲旅

游基地,重要的港口城市。

合川。

能源建材、机械制造、电子信息、轻纺食品基地,重

要的物流节点和旅游城市。

永川。

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商贸物流、休闲旅游基地,西

部职业教育城。

德阳。

全国重要的重型装备制造业基地,重要的新材料、精

细化工、食品加工基地,现代工业城市。

14

绵阳。

电子信息、科研生产基地,经济区西北部的中心城市

和国家科技城。

眉山。

机车制造、冶金建材、精细化工、特色农产品加工基

地和国家粮食储备基地,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

资阳。

全国重要的机车制造及出口基地,汽车与零部件制造、

节能产品生产、食品生产配送、会展基地和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新兴工业城市。

遂宁。

精细化工、电子信息、食品饮料、商贸物流基地,重

要的交通节点城市。

乐山。

清洁能源、新材料、冶金建材产业基地,生态和文化

旅游胜地,重要的交通节点和港口城市。

雅安。

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产业基地,交通节点和生态旅

游城市。

泸州。

饮料食品、天然气和煤化工、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

商贸物流中心,重要的交通节点和港口城市。

自贡。

盐卤化工、机械制造、新材料、物流配送基地,现代

工业城市。

宜宾。

饮料食品、能源轻纺、机械制造和商贸物流基地,重

要的交通节点和港口城市。

内江。

农产品加工、冶金建材、汽车零部件生产、再生资源

综合利用基地,重要的商贸物流节点城市。

南充。

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轻纺服装、有

机农产品加工、能源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经济区北部的中心城

市、重要交通节点和港口城市。

广安。

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有色金属加工、汽车及

汽摩零部件制造、特色农产品加工和供应、红色旅游基地,重要

15

的交通物流节点和港口城市。

达州。

天然气和磷硫化工、冶金建材、农产品加工基地,重

要的商贸物流节点城市。

壮大重点城镇。

加快区县政府所在城镇和中心镇发展,加大

交通、电力、电信、供气、供水、防洪、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

施建设力度,加强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

服务设施建设。

优化区县政府所在城镇产业布局,扶持发展特色

产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改善

中心镇人居环境,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居住小区,发展特色经济,

鼓励引导农村居民进入中心镇居住和创业。

实施重点中心镇建设

示范工程,支持条件较好的中心镇加快发展,努力打造一批特色

鲜明的重点旅游镇、工业镇和商贸镇。

第二节推进农村发展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规划建设农民新村,因地制宜

引导村民相对集中居住。

继续实施“通畅工程”和“通达工程”,多

渠道筹措资金,加快乡镇通沥青(水泥)路、建制村通公路建设,

启动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工程。

加强农村乡镇客运站、农村

公路渡口码头改造和渡改桥等专项建设。

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实

现城乡同网同价。

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村村通

16

电话、电视和宽带。

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