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及事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12768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及事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及事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及事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及事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及事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及事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及事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及事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及事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及事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及事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及事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及事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及事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及事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及事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及事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及事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及事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及事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及事件.docx

《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及事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及事件.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及事件.docx

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及事件

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中国近代史纲

要时间轴及事件

1、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世界历史进入到资本主义时代的标志

2、1688年英国终于确立君主立宪制;

3、1776年美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4、1789年法国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

5、1681年---1796年-----------------康乾盛世

6、1839年林则徐《四洲志》(翻译英国人慕瑞《地理大全》)(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7、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中国近代史开端

作战国家:

中英

签订条约:

中英:

《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中法:

《黄埔条约》

中美:

《望厦条约》

中俄:

《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条约主要内容:

1、《南京条约》

A、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B、割香港岛给英国;

C、涉英关税、诉讼,需与英商量,逐步丧失关税及司法自主权。

2、《黄埔条约》

A、法国享有领事裁判权;

B、法国人可以在五口建造教堂、坟地,清政府有保护教堂的义务。

历史意义:

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市场,其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打破了中国的闭关锁国状态,结束了中国的封建社会,使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8、1843年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9、1841年2月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虎门

10、1841年5月广州郊区三元里起义(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武装斗争)

11、1842年6月江南提督陈化成吴淞西炮台殉国

12、1842年7月副都统海龄镇江殉国

13、1851年---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广西金田

<1>、1853年《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纲领性文件;

<2>、1859年《资政新篇》干王洪仁轩,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建设方案。

需注意资政新篇中关于经济方面的内容,自考2017/10期考试简答题有出

经济方面,一、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

二、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

三、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即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14、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

主要事件:

英法联军1860年火烧圆明园

作战国家:

中英法

签订条约:

中英美法俄:

《天津条约》(1858)

中俄:

《瑷珲条约》(1858)

中英法俄:

《北京条约》(1860)

中俄:

《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

中俄:

《改订条约》(1881)(《伊犁条约》或《圣彼得堡条约》)

条约主要内容:

1、《天津条约》

A、增开牛庄(营口)、淡水、登州(烟台)、台湾(台南)、潮州(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

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2、《北京条约》

A、增开天津为商埠;

B、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3、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改订条约》:

A、《瑷珲条约》:

割让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B、《北京条约》:

割让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

C、《勘分西北界约记》:

割让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D、《改订条约》:

收回伊犁,中国割让西北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15、1859年6月史荣椿、热善对战英法于大沽炮台战死

16、1861年-1895年洋务运动首领:

恭亲王奕;指导思想:

冯桂芬;

目标:

自强、求富;

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目的:

首要目的: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次要目的:

加强海防、边防,抵御外国侵略。

报刊:

《申报》和《万国公报》、《西国近事汇编》、王韬主持的《循环日报》

PS:

《教会新报》(1868年9月5日在上海创刊、外国教会报)→《万国公报》(1874年9月5日)

介绍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外,还竭力宣扬殖民地奴化思想,为外国列强侵华进行辩护

主要成就:

<1>、1861年,建立新式海陆军,1890,福建、广东、南洋、北洋水师;

<2>、创办新式学堂。

派遣留学生;

翻译学堂1862,亦,京师同文馆;1863年,李鸿章,上海广方言馆

<3>、兴办近代企业;

①、军用工业:

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备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近代军事工业兵工厂);

李鸿章南京金陵机器局;

左宗棠福州马尾船政局;

崇厚天津天津机器局;

张之洞汉阳湖北枪炮厂;

②、民用企业:

形式:

官办、官督商办(主要方式)、官商合办

目的:

解决军事工业煤铁等原料需求、交通运输需要、企图以民用企业的利润弥补军用工业的亏空

企业名称:

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

17、1884年中法战争法国《中法新约》

作战国家:

中法

签订条约:

《中法新约》

18、1884年刘铭传在基隆淡水击退法国进攻

19、1885年3月冯子材对战法国,镇南关大捷

20、1894年9月左宝贵对战日本,战死平壤;

致远舰邓世昌、经远舰林永生,黄海海战牺牲;

北洋舰队统帅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威海海战牺牲。

21、1894年甲午战争日本《马关条约》(1895)

作战国家:

中日

签订条约:

《马关条约》(1895)

条约主要内容:

A、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C、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22、1894年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口号:

振兴中华

23、1895年孙中山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24、1895年10月孙中山广州起义失败

25、1895年台湾黑旗军总兵刘永福抗日

26、1895年公车上书

27、1895年严复《救亡决论》提出“救亡口号”

28、1898年严复翻译《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论思想

29、1898年6月11日—1898年9月21日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主要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

报刊:

1895年8月17日,《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ps:

只是借助《万国公报》的名头

1896年8月,上海《时务报》;

1897年冬,严复天津主编《国闻报》;湖南《湘报》;

1898年2月,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学会,创办了《湘学报》

学堂:

康有为广州万木草堂

梁启超湖南长沙时务学堂

学会: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北京强学会

1897年康有为、梁启超北京保国会

1898年谭嗣同、唐才常湖南南学会

文章:

1896年梁启超《变法通议》、《西学书目表》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人类公理》

谭祠同《仁学》

严复《天演论》(翻译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进化与伦理》)

变法双方:

维新派--保守派(张之洞《劝学篇》对抗维新派)

1、要不要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

30、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31、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英美法德俄日意奥《辛丑条约》

主要事件:

颐和园之劫难

作战国家:

中英美法德俄日意奥

签订条约:

《辛丑条约》(1901)(签订条约国为11国,外加比利时、荷兰、西班牙)

条约主要内容:

A、赔款最多,白银4.5亿两,39年还清,本息9.8亿两;

B、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C、拆除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D、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

E、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32、1900年10月孙中山惠州起义失败

33、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

内容:

一、改革官制,整顿吏治1906年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

二、改革兵制,训练新军各省筹建武备学堂

三、改革学制,提倡新学1906年起废除科举制度

四、奖励工商,兴办实业,颁布《商律》

1906年清政府宣布实行“预备仿行立政”,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34、1904年孙中山发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指出只有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35、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东京中国同盟会

总理:

孙中山执行部庶务:

黄兴

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报:

《民报》

意义:

①、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

②、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05年11月:

孙中山《民报》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附1、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时间:

1905年--1907年

双方:

孙中山革命派《民报》///康有为改良派《新民丛报》

辩论点: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要不要社会革命

附2、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起始:

孙中山为首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

阶级基础: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革命派骨干:

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资产阶级革命派著作:

1、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革命“启迪民智,除旧布新”,强调中国人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2、邹容《革命军》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正义性、必要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政府;

3、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

36、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资产阶级领导

37、1911年5月清政府将铁路干线收归国有,且将粤汉、川汉铁路路权卖给帝国主义

------------------------------引发保路运动,四川省尤其强烈。

38、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黎元洪为都督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南京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国号:

中华民国

元年:

1912年

性质:

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革命政权

法典:

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法典

南京临时政府的局限性:

1、承认对外不平等条约,以取得列强承认;

2、民生主义未落实。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历史意义:

1、推翻清王朝统治,沉痛打击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2、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3、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4、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变革和人们的精神解放;

5、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局限性: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

3、没有建立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39、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结束

40、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41、1913年7月九江、南京发生二次革命,目的是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及“善后大借款”

42、1914年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43、1914年7月孙中山东京中华革命党

44、1915年9月陈独秀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45、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发表声明复辟帝制

46、1915年12月25日蔡锷云南独立,反对袁世凯称帝。

护国运动开始。

47、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青年》改为《新青年》,并迁往北京。

新文化运动开始北京大学&《新青年》编辑部成为主要阵地

主要内容:

民主、科学

主张:

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文学革命。

第一篇白话文:

1918年鲁迅《狂人日记》

48、1917年7月孙中山广州第一次护法运动(段祺瑞破坏《临时约法》)失败

49、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一、给了中国先进分子一个启示,即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二、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三、昭示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方式开展革命。

50、1918年11月11日德国战败,一战结束

51、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诞生

52、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

1919年1月,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合约签字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诛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地点:

5/4北京学生→6/3大逮捕→6/5上海工人

53、1919年10月孙中山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54、1920年8月上海陈独秀为书记中国第一个地方共产党组织

55、1920年11月孙中山广东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56、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57、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上海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专门机关

58、1922年1月香港海员要求增加工资罢工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起点

 

59、1922年7月上海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内容:

1、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2、规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最高纲领:

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

1、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2、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

3、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60、1922年9月安源路矿大罢工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领导

61、1923年2月7日二七惨案(2月4日京汉铁路工人为了成立总共工会举行总同盟罢工)

62、1923年6月广州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63、1924年1月广州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国民革命兴起

宣言:

新三民主义

政策:

联俄、联共、扶助工农

64、1925年1月上海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65、1925年5月30日上海五卅运动

1925年5月中,上海发生工潮,工人领袖顾正红被杀。

学生示威声援,被租界的英籍巡捕开枪射杀,十三人死,数十人重伤,是为五卅惨案。

66、1925年6月19日省港大罢工

67、1925年7月广州革命政府改组,国民政府成立

68、1926年3月、5月蒋介石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事件

69、1926年7月叶挺北伐战争开始

北伐的直接目的:

打倒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

北伐得以胜利进军的主要原因:

①、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同一战线的建立;

②、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先锋模范作用;

③、是正义的革命战争,得到了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④、苏联政府的多方面的支持。

70、1926年11月中共中央成立农民运动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湖南、湖北、河南、江西为重点地区)

71、1927年1月武汉刘少奇、李立三等领导占领汉口英租界

2月9日,国民政府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72、1927年2月,蒋介石南昌反共演讲

73、1927年3月,蒋介石镇压农民运动

74、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上海发动反共政变以“清党”名义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4月18日,蒋介石南京另立国名政府

4月28日,李大钊北京被张作霖(东北奉系军阀)杀害

75、1927年四月、五月武汉中共五大未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对汪精卫武汉政府抱有幻想

76、1927年7月14日汪精卫武汉“分共”会议

7月15日正式宣布同共产党决裂,对辖区内的共产党和革命群众进行大屠杀

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

国民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沉痛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势力;

②、中国人民的思想觉悟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提高;

③、是未来革命胜利的一次伟大的演习;

④、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的政治影响;

⑤、使中国共产党经受了一次大革命的洗礼,积累了初步经验;

⑥、使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推进到土地革命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77、1927年8月7日汉口八七会议

内容:

1、彻底清算陈独秀大革命后期右倾主义错误;

2、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

3、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意义:

给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出路

78、1927年8月1日(江西)南昌起义

人物:

周恩来书记、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

意义:

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2、是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开端;

3、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79、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毛泽东

80、1928年2月武汉、南京政府合并为南京国民政府

同年12月29日,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改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

国民党性质:

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

国名党一党专政的表现:

1、建立庞大的军队;

2、建立密布全国的特务系统;

3、大力推行保甲制度;

4、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81、1928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肯定了农村根据地和红军的建设

82、1928年12月毛泽东井冈山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

83、1928年10月、11月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科学的回答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第一次明确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84、1928年12月毛泽东发布第二个土地法

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

原则性改正,保护了中农利益

85、1930年1月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提出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86、1930年5月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深刻阐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PS:

中间党派及其政治主张

时间: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社会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以及知识分子

政治主张:

一般来说,他们不满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统治,要求民主和发展资本主义,九一八事变之后,大多要求实行全国抗日,又不赞成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不赞成红军战争和土地革命斗争。

他们发动了一个改良主义运动,期望另找一条有利于中国发展资本注意的道路。

影响较大的党派:

1、邓演达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三党)

2、梁漱溟乡村建设派;3、黄炎培中华职业教育社;

4、曾琦、李璜、左舜中国青年党(醒狮派、国家主义派);

5、张君劢、张东荪、罗隆基中国国家社会党(再造派);

87、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日本军队炸毁“南满铁路”侵占中国东北,后续制造“华北事变”

88、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作战

89、1933年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

1934年1月中央红军反围剿失败,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1934年10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与红十五军团会师陕西吴起镇

1935年---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分别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长征结束。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纠正了党的左倾错误

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新的三人团

90、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运动中共号召并领导的抗日游行

历史意义:

1、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并华北的计划;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91、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西安事变

十年内战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92、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93、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讲话国共二次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94、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95、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

1937/7/7--1938/10:

战略防御阶段

1937年8月22日陕北洛川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关于抗日的基本主张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战争路线,是彻底的抗日纲领

1937年9月八路军平型关大捷

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38年3月李宗仁台儿庄大捷

1938年5月~6月毛泽东《论持久战》

主要内容:

针对中国国民党内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内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胜利的战略。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成立‘防共委员会’

蒋介石将抗战到底解释为“恢复到卢沟桥事变之前的状态”

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消极抗战

1939年冬~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第一次反共高潮

1940年8月~12月八路军百团大战

意义:

是抗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变”

诬陷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

1941年5月~1942年2月中共延安为中心整风运动——第一次中共整风运动,第二次在建国后

1942年初,二战中国战区成立,蒋介石任最高统帅

1945年4月中共党员董必武代表中国代表团,参与组建联合国

中苏美英法五个常任理事国

1945年4月20日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次决议,二次为文革之后

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延安中共七大

1、毛泽东思想的正式确立;

2、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1945年9月2日日本天皇、政府签署投降书

9月3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9月9日中国战区在南京举行受降仪式

10月25日台湾收复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基本经验

意义:

1、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