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高考模拟及高考真题分课汇编与解析必修二专题一之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143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7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各地高考模拟及高考真题分课汇编与解析必修二专题一之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全国各地高考模拟及高考真题分课汇编与解析必修二专题一之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全国各地高考模拟及高考真题分课汇编与解析必修二专题一之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全国各地高考模拟及高考真题分课汇编与解析必修二专题一之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全国各地高考模拟及高考真题分课汇编与解析必修二专题一之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全国各地高考模拟及高考真题分课汇编与解析必修二专题一之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全国各地高考模拟及高考真题分课汇编与解析必修二专题一之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全国各地高考模拟及高考真题分课汇编与解析必修二专题一之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全国各地高考模拟及高考真题分课汇编与解析必修二专题一之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全国各地高考模拟及高考真题分课汇编与解析必修二专题一之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全国各地高考模拟及高考真题分课汇编与解析必修二专题一之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全国各地高考模拟及高考真题分课汇编与解析必修二专题一之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全国各地高考模拟及高考真题分课汇编与解析必修二专题一之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全国各地高考模拟及高考真题分课汇编与解析必修二专题一之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全国各地高考模拟及高考真题分课汇编与解析必修二专题一之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全国各地高考模拟及高考真题分课汇编与解析必修二专题一之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全国各地高考模拟及高考真题分课汇编与解析必修二专题一之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全国各地高考模拟及高考真题分课汇编与解析必修二专题一之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全国各地高考模拟及高考真题分课汇编与解析必修二专题一之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全国各地高考模拟及高考真题分课汇编与解析必修二专题一之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各地高考模拟及高考真题分课汇编与解析必修二专题一之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

《全国各地高考模拟及高考真题分课汇编与解析必修二专题一之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各地高考模拟及高考真题分课汇编与解析必修二专题一之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各地高考模拟及高考真题分课汇编与解析必修二专题一之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

5.(2011年3月忻州市联考16题)右侧是18世纪一位法国贵族肖恩公爵“最重要的中国藏品”目录,从中可以推测()

A.当时的清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B.中国已陷入落后挨打的状况

C.其收藏受到中国文化热影响

D.其藏品都是从中国掠夺而来

6.(2011年1月河南安阳高三期末6题)苏州碑刻博物馆中的《永禁机匠叫歇碑》,是清朝雍正年间机房机户(依仗官府势力)为禁止机匠聚众叫歇(罢工),勒加(工)银而立。

由此我们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①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②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于州

③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存在劳资斗争

④中国早期雇佣工人为改善经济待遇而进过斗争

A.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③④D.②③

7.(2011年4月潮州市二模13题)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

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

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

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

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

8.(2011年1月三明市三校联考20题)任何经济政策(体制)的出现,都有一定的时代性。

同一经济政策(体制)在不同时期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

能够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美国的自由放任政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9.(2011年5月南通市三模5题)右图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广州十三行商馆的情景:

商馆前的广场上,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国旗迎风飘扬;

画面的右上方是一座观音庙和一栋五层的镇海楼。

据此可以看出

①中国沿海地区已开始对外开放

②商行附近有中国传统宗教风格的建筑

③广州开始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④许多国家在十三行设有常驻商馆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10.(2011年1月山东潍坊市质检13题)“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这一观念的形成()

①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②反映了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

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④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11.(2011年5月鞍山市二模29题)《明经世文编选录》载:

“番中本无盐硝、火药、亦无铳炮器具,后因中国之人接济往来,私相教习,违犯严禁,将带出境,以济番人运用……若今明开通税之门,略同互市之法,火铳、火药公然交易,得番人无用之物,济番人有用之器,是持其柄而授之兵也”。

材料反映的思想是

A.主张实行海禁B.反对实行海禁

C.主张扩大火铳、火药的交易D.主张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12.(2011年东北尔雅高考信息卷30题)司马迁在《史记·

货殖列传》中说:

“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从中不能看出()

A.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各有各的分工B.商业在商品流通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C.商业在经济领域中的地位比较薄弱D.农业是人的衣食之源,具有重要的地位

13.(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15题)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

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14.(2011年5月陕西省质检28题)据资料统计:

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

A.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贸中心地位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中国没有出现西方式的工业革命 

 

D.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

15.(2011年1月常德市质检5题)明朝张居正在《赠周汉浦榷竣还朝序》说:

“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穡。

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

农不得力本穡以资商,则商病。

故农商之势常若权衡,至于病,乃无以济也”。

张居正的观点客观上反映出当时的历史现象或政策是()

A.官营手工业迅猛发展B.闭关锁国政策

C.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重农抑商政策

16.(2011年1月佛山市质检3题)明清时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B.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C.经济结构发生了彻底变化D.重农抑商政策已破产

17.(2011年5月海口市二模3题)宋人陈亮说:

“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

”其主要观点是

A.重农抑商B.重商抑农C.农商互补D.农商皆本

18.(2011年4月海口调研9题)“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朝贡贸易一起出台的,并构成了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

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消极的抗倭。

”这表明,明朝“海禁”政策的出台()

A.是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 

B.是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要求

C.受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影响 

D.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19.(2011年5月潍坊市考前训练10题)“士、农、工、商,各执一业,又如九流百工,皆治生之事业。

”“四民之业,惟士为尊,然无成则不若农贾。

”诸如此类的观念在明代已较为流行。

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B.专制统治的削弱

C.西方文明的冲击D.民主思想的影响

20.(2011年5月福州市质检15题)观察图6,据此判断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唐宋时期,南方开垦出大量耕地

B.清军入关后,东北地区逐步开发

C.工业化进程加速了自然植被的退化

D.我国的农耕文明从黄河流域逐渐向全国扩展

21.(2011年5月北京海淀区二模14题)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出现的新特点是()

A.海上贸易通道已取代陆上丝绸之路B.民间的自发贸易成为海上贸易主体

C.丝织品成为对外贸易中的主要商品D.开始与西欧国家形成直接贸易关系

22.(2011年1月三明市三校联考5题)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在)引发人们经商致富的动机中,实际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以下能够为这一论断提供依据的是()

A.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

B.政府实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

C.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商品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23.(2011年5月潍坊市二模10题)“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材料反映了

  A.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B.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

C.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D.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

24.(2011年5月福建四地六校考前模拟18题)明代陆楫著《禁奢辨》中写道“今天下之财赋在吴越。

吴俗之奢,莫盛于苏杭之民。

”“只以苏杭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时而游,游必画舫、肩舆、珍馐、良酝、歌舞而行,可谓奢矣。

而不知舆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爨 

(烧火做饭)者,不知其几”上述材料中反映出()

①江南经济发达影响民风②社会生活日趋奢侈享乐

③主张倡俭戒奢以正风气④劳动就业结构发生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25.(2011年1月河南安阳高三期末5题)《九章算术》中的《均输章》第27题:

“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

问本持米几何?

”答曰:

十斗九升八分之三。

这则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当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汉代关税的数额相当高 

C.农业的重要地位 

D.对“市”严格管理

26.(2011年3月宝鸡市二模26题)粱启超在谈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发出这样的感慨:

哥伦布之后,有无数哥伦布;

郑和下西洋之后,竟无第二个郑和。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西方的航海技术远比中国先进B.明朝的国力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C.由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性决定的D.中国人热爱和平,西方人热衷海外殖民

27.(2011年4月天津市和平区一模2题)清代陶煦的《租核·

推原》记载: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指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

以上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有利于巩固统治D.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8.(2011年5月北京丰台区二模13题)《齐民要术》的序言中写道:

“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同“缺”)而不录”。

这说明该书

A.重视商业发展B.推动了南方农业生产

C.体现了以农为本的思想D.反映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29.(2011年5月北京西城区二模14题)1759年,一位清朝官员说:

“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

”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

①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②丝绸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

③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④国内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形成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0.(2011年3月河南郑州市质检35题)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中说:

由于高度的文化优越感,中国人在文化上始终处在不败的地位,同时导致其对外来事物的普遍排斥,而后更逐渐发展为对外界冷漠的内向型心态。

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31.(2011年4月江苏百校样本分析2题)一位外国友人在清乾隆年间进入中国,当时他可能做到:

()

A.在北京学京剧B.在山西平遥办票号

C.在上海看电影D.在广州从事涉外贸易

32.(2011年3月湘潭市一模29题)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中国古代某地居民一份职业结构,据此判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自耕农、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太湖地区D.明代苏杭地区

33.(2011年5月南通市三模4题)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认为:

“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

与此认识相关的社会背景是

A.当时国内商品经济繁荣B.农民承担的封建地租沉重

C.政府倡导重农抑商D.国家推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

34.(2011年江苏高考题1题)明朝张瀚称:

“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

顾低昂轻重之权,在入主操之尔。

”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农业仅赖百工B.百工亦为本业C.农工比重适当D.农工任其消长

35.(2011年4月湛江二模14题)历代状元籍贯分布统计表(单位:

人)

形成以上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战乱频繁B.经济重心南移C.中原人口南迁D.南方重视教育

36.(2011年4月衡州市质检15题)右图是一幅“针路”示意图。

“针路”出现于宋代,指的是古代人们在罗盘指引下将不同地点的航行方向连结而成的一种航线。

据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的出现是宋代航海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B.它的出现使得古代海上航行更加安全便利

C.我国在宋代就已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

D.宋代开始突破“海禁”政策鼓励对外贸易

37.(2011年4月湘潭市二模5题)“(在广东佛山罗定)凡一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

计一铁场之费,不止万金,日得铁二十余板则利嬴,得八、九板则缩。

”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材料,准确的信息是()

A.炉场生产分工明确B.炉场生产规模扩大

C.生产关系的新发展D.生产以赢利为目的

38.(2011年3月南昌市一模4题)1871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眼中的广州,“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仓库、商铺……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

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

广州出现这种社会状况的原因有()

①清代闭关后广州成为当时唯一对外贸易港口②洋务派在广州兴办一些企业

③近代生产方式较早在广州产生④广州毗邻港澳,易受西方风尚的影响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

39.(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5题)《汉书•食货志》记载:

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

”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百姓皆重商轻农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40.(2011年5月海口市二模11)《复兴之路·

千年变局》中记载:

“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一位中国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

“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

就连在广东抗敌前线的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

”这种荒谬认识源于

A.重农抑商政策B.君主专制统治C.天朝上国思想D.闭关锁国政策

41.(2011年东北尔雅高考信息卷33题)《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祀”的记载,《礼记》有“仲春,后率内外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

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籍田礼”和“亲蚕礼”,这主要表明()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D.统治者确能“以民为本”

42.(2011年3月莆田市质检3题)明中期以后,政府开始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加派丝织品,尤以嘉靖、万历年间为甚。

由于派织数量远远超出官营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方织染局为了完成任务,便纷纷实行“机户领织”制度。

这是一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生产的“加工定货”的生产形式。

上述材料反映明朝时期()

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B.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

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3.(2011年4月天津市河北区一模1题)《九章算术》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其中《均输章》第27题为“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

“十斗九升八分之三。

”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

A.以征收实物税为主B.推行抑商政策

C.各关口的关税税率不尽相同D.农民的负担较重

44.(2011年东北四校联考26题)大运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成果。

但也有学者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对中国具有深远的负面影响——“历史上大运河沿岸繁荣的代价是东部沿海的荒凉和寂寞”。

该学者意在说明()

A.历史上专制政权的保守B.运河阻挡了国人奔向海洋的步伐

C.统治者耽于享乐的腐朽D.海禁政策是运河沿岸繁荣的保障

45.(2011年5月厦门市质检16题)唐以前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

唐后期规定工商业者改业三年之后可以入仕;

宋代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上述材料反映了

A.科举取士逐步取消了身份职业限制B.科举取士促进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C.科举成为宋代文人入仕的主要途径D.唐宋时期工商业者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46.(2011年1月茂名市一模13题)下面是明代苏杭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

从中解读出的正确信息有()

职业

自耕农

工场工人

商人、工场主

占人口比例

①自然经济已经瓦解②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③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④丝织业发展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②③

47.(2011年5月滨州市二模9题)《吕氏春秋》记载:

“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

女有当年而不织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

”这句话指出了

A.男耕女织的重要性B.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48.(2011年1月三明市期末质检2题)汉武帝时规定:

“商人财产每2000钱,抽税一算(120钱);

经营手工业者的财产,凡4000钱抽一算;

……商人之车,则征收二算;

船5丈以上者,每船抽税一算。

”这个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A.打击富商大贾B.降低商人的经济地位

C.打击地方割据势力D.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0分)

49.(2011年1月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34题)中国自春秋战国就步入了铁器时代,铁器的制造和使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居于重要的地位。

(共12分)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

(1)依据材料一,分析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4分)

材料二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

——《史记·

平准书》

(2)材料二表明汉武帝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

并写出这一时期与之类似的政治、思想政策。

(3分)

材料三(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

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3)材料三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

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的因素。

(5分)

50.(2011年海南高考26题)(1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唐中期,杜佑感叹秦朝“以区区关中灭六强国”,而唐朝同样定都于关中,版图广阔,“竭万方之财,上奉京师”,国势却日益衰落。

他分析说,“商鞅佐秦,以为地利不尽”,扩大每亩的面积,以此增加农夫耕种数量;

招纳秦国以外的人前来耕种,“优其田宅,复及子孙”;

“非农与战不得入官。

大率百人以五十人为农,五十人习战,故兵强国富。

”“其后仕宦途多,末业日滋。

今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

又秦汉郑渠(郑国渠)溉田四万顷,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顷,永徽(唐高宗年号,650~655年)中,两渠灌浸不过万顷,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初减至六千亩。

亩朘(削减)一斛,岁少四五百万斛。

地利耗,人力散,欲求强富,不可得也。

——据《新唐书》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关中社会经济状况与秦相比有何变化。

(2)杜佑所批评的“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简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6分)

51.(2011年1月南通市一模21题)(11分)

材料一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

治国》

材料二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

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

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

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

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

……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

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

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及其产生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现象的消极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每课名题4)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

分析材料,说明了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收到效果,实际上反而使本来打算防止的局势更加恶化,商人富裕而农民贫困,反映了汉初农民生活和商人生活之间的显著差别。

联系各选项,③④项与所学不符。

本题选①②项,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商人地位的提高。

2.A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自然经济长期处于统治地位。

“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是自然经济的产物,该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造成中国经济基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B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