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扶贫工作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14411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化扶贫工作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产业化扶贫工作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产业化扶贫工作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产业化扶贫工作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产业化扶贫工作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产业化扶贫工作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产业化扶贫工作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业化扶贫工作总结.docx

《产业化扶贫工作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化扶贫工作总结.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产业化扶贫工作总结.docx

产业化扶贫工作总结

产业化扶贫工作总结

产业化扶贫工作总结

盐山县国土总面积800平方公里,辖12乡镇,450个行政村,总人口45万人,是个典型平原地区贫困县。

“十一五”期间,我县在省、市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扶贫到户、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坚持把培育贫困村产业项目与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扶贫开发与龙头企业发展相结合,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全力打造“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引导贫困农民调整结构实现增收,贫困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得以改善,贫困面貌得以改观,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主要成效

到“十一五”末,我县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631万元,用于产业扶贫。

其中,肉牛养殖项目资金1502万元,发放肉牛3546头,涉及贫困户3534户;肉鸡养殖项目资金1094万元,新建肉鸡养殖大棚110个,年出栏肉鸡330万只,涉及贫困户2200户;蔬菜种植项目资金35万元,发展设施蔬菜315亩,涉及贫困户132户。

全县已发展壮大了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共国家、省、

市级龙头企业10家,年加工产值5亿元。

产业扶贫覆盖贫困村95个,带动贫困户5866户,每年农民人均从产业化扶贫屮增收达800多元。

二、多措并举,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一)注重规模发展。

我县坚持统一规划、分区布局、连片开发的思路,遵循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了产业发展的屮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注重肉牛、肉鸡两大养殖产业和设施蔬菜种植产业,推动了产业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专业化运作、产业化经营。

初步形成了南畜北菜扶贫大格局。

如常庄乡、庆云镇养牛业,孟店乡的肉鸡养殖;北部盐山镇、边务乡的设施蔬菜种植等。

目前,全县共发展养牛专业村140个,养鸡专业村90个,设施蔬菜专业村60个,肉牛年存栏达11万头,出栏10万头;肉鸡年存栏1500万只,出栏1500万只;新增设施蔬菜4.2万亩,年产新鲜蔬菜56万吨。

小营乡王姑娘村是全县第二批贫困村县扶贫办投入资金41万元,为该村发展肉牛养殖业,通过财政扶贫资金的扶持带动,该村目前养牛年存栏规模已发展到1000头,出栏800头,年人均纯收入由20—年的800元,增长到20—年的2300元,使该村从一个没有产业、群众生活条件落后的贫困穷村发展成为生活富裕、村风朴实的富裕新村。

盐山镇姜牛村也是全县第二批贫困村之一,20—年,县扶贫办为该村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0万元,实施设施蔬菜种植业,通过财政扶贫资金的扶持带动,该村目前已发展设施蔬菜大棚255亩,年产各类新鲜蔬菜255万公斤,实现经济效益达510万元,该村年人均纯收入由20_年的不足700元,增长到20—年的2500元。

(二)强化服务保障。

一是广开科技培训。

在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中,始终坚持“科技扶贫”的发展思路,有效地整合各类培训资源,立足本地产业发展实际,有计划、分层次、多形式地开展生产技术培训,帮助农户掌握先进实用的农业种养技术。

通过广泛地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各产业专业村基本上实现了户户有科技明白人的目标,产业扶贫效益大幅提升。

二是推广适用技术。

产业扶贫工作屮,始终坚持良种良法,实行多品种试种、多屮选优的引进推广模式,每年引进一批、淘汰一批,确保农产品品种优势。

三是改善发展环境。

坚持产业发展优先、基础设施配套的'原则,加大对农村道路、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服务主导产业发展。

交通条件的大改善,解决了产业发展的运输难题。

水利设施的大改善,极大地提高了产业扶贫效益。

(三)突出龙头带动。

在产业扶贫屮,我们始终把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作为核心环节来抓。

一方面,扶贫部门对符合扶贫贷款贴息申报条件并愿意履行社会扶贫责任的龙头企业,优先纳入年度申报计划。

利用扶贫贷款贴息资金扶持了益民肉牛养殖、恩际生物等一批产业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

同时,我们与企业签订扶贫协议,明确项目覆盖的贫困村数、带动的贫困人口数、对贫困农户的扶持方式以及企业应尽的其他社会扶贫责任。

另一方面,对企业原料基地所在的贫困村,优先安排扶贫项目支持产业发展,其他涉农部门的产业发展资金也向贫困村进行倾斜。

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既解决了企业发展资金的短缺问题,又把企业、农民双方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村和农民为主体”的产业开发经营格局。

积极引导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充分发挥其龙头牵引作用。

目前全县有10多家企业参与扶贫工程,带动贫困户达5000户,户均年增收1000多元。

(四)强化政策扶持。

为了保证产业扶贫健康有序发展,我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户发展肉牛、肉鸡、蔬菜产业的激励政策,鼓励、支持农户大力调整结构发展产业,极大地提高了贫困农民参与产业扶贫和勤劳致富的积极性,有效推动了产业扶贫健康有序发展。

三、产业化扶贫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是扶贫产业规模不大。

虽然我县各重点村的扶贫产业得到一定了发展,但是由于部分群众的参与意识不高、市场需求变幻无常等原因,对发展扶贫产业持观望状态,部分扶贫产业规模还是偏小,农户参与面还是不广。

二是扶贫产业效益不稳。

蔬菜、肉牛、肉鸡养殖产业是传统产业,抵御市场应变能力较低。

三是龙头企业规模还有待进一步壮大,深加工类型的龙头企业较少,对产业发展的牵引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建议

由于重点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扶贫龙头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偏小、资金短缺等问题,建议上级扶贫部门加大对重点县扶贫龙头企业扶持力度,使其发挥更大的牵引带动作用。

产业化扶贫工作总结

石首市连续五轮“三万”活动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先进县市。

在第六轮“三万”活动中,该市坚持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聚焦精准扶贫,突出产业培育,通过科学谋划、汇聚优势、加强培训、创新机制,努力培育优势产业,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实现了产业发展、精准脱贫和集体增收的共赢局面。

一、科学谋划,调优产业结构

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培育主导产业促进精准扶贫的指导意见》,制定了种植、林业、畜牧、水产、农机、旅游、电商等产业扶贫实施方案。

全市按照“一方一业、一村一策”的发展要求,谋划大产业,网络贫困户,实现规模基地和单个农户的整体联动。

1、水田扩大综合种养。

通过不断优化水稻种植模式,逐步向优势产业转型,努力实现调优提质增效。

实行“水复旱、水改旱”8万亩,发展“稻?

虾(蟹、鍬、鳖、鸭)”等稻田综合种养20多万亩,覆盖全市80%以上的行政村。

调关镇发展虾稻连作7万亩,仅水田养虾亩平创收3500多元。

高基庙镇发展水稻制种3000亩,建成全省最大的水稻制种基地。

团山寺镇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支持下发展绿色农业,新增再生稻1万亩、稻鸭共育2000亩。

2、旱地主推果蔬产业。

当前棉油种植效益低下,全市大力推进旱地结构调整,新发展瓜果面积2万亩、蔬菜面积5万亩,逐步建成万亩设施果蔬、万亩西兰花、万亩冬(南)瓜、万亩甘蓝等特色农业基地。

充分发挥康星西兰花、南鑫蔬菜、天字号瓜蔬、群发南瓜、福友蘑菇等品牌优势,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加速脱贫致富。

3、山林发展生态休闲。

以国家级保护湿地天鹅洲、省级旅游目的地桃花山和白鹭栖息地六虎山等优质生态资源为重点,大力培育观光农业、休闲采摘、生态旅游产业,变产区为景区、变民房为客房、变产品为礼品,增加农民收入,助推增收脱贫。

新发展农家乐145家,开发桃花山三菱湖湿地公园,建成荷花观赏区1000亩、桃林赏花区2000亩、泛舟游览区5000亩,年接待游客50万人,创收6000多万元。

二、汇聚优势,推动产业发展

该市谋划和推动产业发展,特别注重发挥镇村的主体作用、市场主体的带动作用和部门单位的帮扶作用,真正形成了上下齐心、优势聚集、共谋产业的良性发展态势。

1、镇村主体责无旁贷。

结合镇村发展实际,广泛征求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和老党员的意见,选准致富门路,明确今后发展方向。

全市41个贫困村都选准了主导产业,其中22个村发展虾稻连作、2个村发展水稻制种、7个村发展蔬菜种植、9个村发展瓜果茶种植、1个村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同时,各村依托资产资源发展产业增收,有274个村集体收入达5万元以上,78个村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分别占总村数的95%、27%o团山寺镇推进绿色示范,建设生态农业,发展油稻模式3万亩、特色水产1万亩、优质茶叶5000亩、水禽5万多只。

久合垸乡通过招引上海蓝海、久泽等企业,培育壮大湖北久裕、心语林苗木、福友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在高梅线、省道S480沿线建设千亩葡萄、千亩屮药材、千亩虾稻连作、千亩紫薯和500亩盆景基地。

高陵镇以晏茅路沿线7个村为基础,打造现代农业示范长廊,创建了千亩蔬菜、千亩葡萄、千亩苗木,千亩虾稻连作、千头肉牛养殖等基地。

调关镇连新垸村结合村地势低洼的特点,发展西兰花种植,制定了土地流转、基地务工、订单种植的帮贫模式,稳步带动200多户脱贫增收。

小河口镇老洲岭村通过招商引资,连片推进土地流转,新发展稻虾连作1000亩、香芋种植1000亩,实现销售收入620万元。

2、市场主体竞相带动。

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投3.6亿元,带动周边农户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种养,实现增收致富。

大垸镇天字号瓜蔬合作社引导秦黄线3个村新发展蔬菜基地1000亩,帮扶贫困村古长堤村建设蔬菜大棚80亩。

小河口镇组织5家合作社吸纳会员1170人,其屮贫困人口345人,其中群发蔬菜合作社流转土地6000亩,今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000万元,社员人均可增收1.4万元。

调关镇元丰蔬菜合作社流转土地2000多亩,带动267个贫困户入社、入股、劳务、种植、流转等,获得土地流转和劳务工资双份收入,并与29户贫困户实行种植产销对接。

3、部门帮扶尽其所能。

采取财政奖补、单位帮扶、支农捐款、金融扶持、社会资本参与、农户自筹等办法,筹集整合各类资金11.9亿多元,投入扶贫攻坚和产业增收,实现融资投入“大聚汇”。

增加信贷投放,相继投放了5000万元“助农贷”、1000万元“扶贫贷”等支农贷款,为带动脱贫产业的市场主体贷款

2.4亿元。

落实单位帮扶,各级工作队为联系村新引办各类经营主体1100多个,落实帮扶资金1361万元,一半以上用于生产发展。

省供销社工作队结合白洋林村实际,重点发展虾稻、皱皮柑、散养土鸡三大产业,新发展龙虾2000亩、皱皮柑1万株、土鸡1.5万只。

市财政局工作队联系绿源蔬菜合作社,在杨家潭村建立产业脱贫示范基地,新建蔬菜大棚220个,实现了有种植意愿的贫困户全覆盖,每个大棚年增收1万元左右。

三、强化培训,提高内生能力

针对部分农民特别是贫困户发展生产缺少技术的问题,该市逐一摸底,分门别类,组织有关部门会商,分期分批开展培训,做到参训对象精准、定向培训到人、资料分发到户。

1、实用农技培训注重“短平快”。

针对绿色发展、瓜菜林果、虾稻连作、水产生产、畜禽养殖、农业机械等用工训期较短、内容较实、见效较快的特点,采取学校培训、巡回培训、入户培训、网络培训等方式,组织各类培训1135期,培训科技示范户3000人次、贫困人口3.9万人次。

2、职业农民培训注重“稳准实”o为确保就业稳定、技术对路、收入实在,优先对接重点贫困村,优先选择贫困户,对有创业愿望的农户免费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全年开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18个,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0人,涉及水稻、蔬菜、水产、畜牧、农机等专业。

搭建“掌上农业”互动服务平台,开展在线诊断、答疑、指导,强化新服务、新技术推广,实现扶智脱贫。

3、创业就业培训注重“高精广”。

力求技术含量高、参训人员精、创业平台广,通过整合人社、农业、教育、扶贫、商务等部门培训资源,开展就业技术培训5100人次,在参训的1000多贫困人口中已有200多人自主创业增收。

以全国第二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项目建设市为契机,动员电商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自建平台发展电商营销,带动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残疾人、留守妇女、贫困人口等2067人就业。

四、创新机制,筑牢发展根基

发展主导产业必须建立健全良好的推动机制。

该市重点在项目整合、跟踪服务和工作问责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并狠抓落实兑现。

1、整合使用项目资金。

市政府岀台了《关于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开展“三合三创”的实施意见》(即整合项目,创新投入机制;整合资源,创造聚集效益;整合力量,创优发展氛围),重点集屮一批项目资金打造石首“三农”发展的特色与亮点,切实破解Z前项目资金分散使用、“撒胡椒面”等现彖。

今年整合项目资金5亿元,重点建设扶贫开发、产业培育、农业示范、生态保护、农水建设等十大工程。

每项工程都明确一个重点区域和投向,其屮扶贫开发重点投入41个贫困村;产业培育重点支持产业优势明显的乡镇;农业示范重点支持久合垸果蔬之乡和团山寺镇绿色发展模式;生态保护重点支持“绿满石首”、湿地和湖泊保护;农水建设重点推进骨干沟渠疏洗、村级泵站升级改造和联合垸片区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

2、跟踪服务贫困对象。

按“项目到村、受益到户”的要求,重点扶持贫困村实施产业发展项目220个,把产业扶贫项目补助与促进低收入农户直接增收相挂钩。

强化低收入农户动态服务,实行全年监控,对屮途因病因灾返贫的对彖,重新纳入帮扶范围,及时跟进帮扶措施。

对增收取得一定成效,已脱离贫困的对象进行密切跟踪,防止返贫。

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全市5983个贫困人口依靠产业发展脱贫,其中仅龙虾养殖就使1300多个贫困人口摘掉贫困“帽子”。

3、实行产业发展问责。

该市结合产业发展指导意见,以引办主体、带动农户、产业增效等为重点,明确了乡镇、部门、村场发展主导产业的年度目标任务和考评验收办法,半年一观摩,一年一考评,将考核结果纳入绩效、“三农”和“三万”工作考核,对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严肃问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