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货币概述修改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15155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货币概述修改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一章货币概述修改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一章货币概述修改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一章货币概述修改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一章货币概述修改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一章货币概述修改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一章货币概述修改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一章货币概述修改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第一章货币概述修改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第一章货币概述修改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第一章货币概述修改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第一章货币概述修改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第一章货币概述修改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第一章货币概述修改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第一章货币概述修改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第一章货币概述修改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第一章货币概述修改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第一章货币概述修改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第一章货币概述修改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第一章货币概述修改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货币概述修改过.docx

《第一章货币概述修改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货币概述修改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章货币概述修改过.docx

第一章货币概述修改过

概论

一、货币银行学的特性和地位

理论与实践结合,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可操作的内容。

货币银行学是经济学科的基础课程,是金融学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二、货币银行学的主要内容

(一)货币与货币制度

(二)金融工具与市场

(三)银行与各类金融机构

(四)货币的供求与货币政策(目标、指标、工具和机制)

三、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以经济学为基础,需要借助国际金融与金融市场学科的知识,运用统计学、会计学的一些原理和基本数理方法,来分析制订货币政策,学习本门课程。

同时,该课程理论知识又为其它经济管理学科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1、金融和经济的辨证关系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结果,金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2、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

金融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

经济货币化程度加深;多元的金融体系形成;金融创新不断发展;货币需求动机发生变化;金融调控日益重要;金融深化成为典型特征。

3、货币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紧缩联系紧密。

五、学习的方法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既要有理论逻辑思维分析,还要有实践经验数据的总结。

在深入学习钻研弄清金融理论的基础上,依据历史经验数据,并分析当时的经济社会状况条件下,适时的评价当前的货币政策。

参考书:

《货币与资本市场》(美)彼得S.罗斯著,肖慧娟等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

PeterS.Rose:

《MoneyandCapitalMarkets:

FinancialInstitutionsandInstrumentsinaGlobalMarketplace》,(6thEdition),《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美)劳埃德B.托马斯著,马晓萍等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

《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经济学》,(美)米什金著,李扬等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FredericS.Mishkin:

《TheEconomicsofMoney,Banking,andFinancialmarkets》,(6thEdition),《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金融知识百科全书》,上下卷,主编:

马洪等。

《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年6月第一版。

《中国金融百科全书》,上下卷,主编:

黄达等。

《经济管理出版社》1990年11月第一版。

 

第一章货币概述

本章重要概念:

货币、准货币、通货(现钞)、活期存款、储蓄存款、本位货币、辅币、银行券、电子货币、货币量层次划分、M0、M1、M2、M3、等价交换原则、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本章讲四个问题:

一是货币的概念定义,二是货币的发展过程和类型,三是货币量的层次划分,四是货币的职能作用。

一、货币的概念定义

(一)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实物货币)或价值符号。

一种作为交换中介、支付工具和购买商品与劳务的价值标准手段。

货币是具有直接购买力和“普遍接受性”的一般等价物或价值符号。

(二)货币反映特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

(三)货币是一种金融资产(货币、股权、债务证券)。

任何金融资产的价值都必须以货币形式表现。

传统上,大多数经济学家把公众持有的所有现钞和硬币、活期存款以及商业银行和储蓄机构的可开列支票存款都定义为“货币”。

由于实际上所有支付几乎都可以通过现钞硬币或者通过支票、电汇方式进行存款余额的转移来完成,所以这一定义符合货币作为“普遍接受物”的概念。

当今,支票账户余额的转移是进行交易最重要的手段。

在美国,所有完成交易的美元价值总额中,估计仅有1%是用现钞货币交易,而占绝大多数的99%是通过支票账户和信用借记卡的转账来实现的(通过支票或电汇)。

(四)通货(又称侠义货币)、准货币与货币。

通货(侠义)一般是指市场上流通的现钞纸币和铸币。

国家以法律规定其名称、单位及发行程序。

如美圆、法郎、人民币等。

(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广义的通货包括了现金通货和银行支票存款(叫存款通货)。

从一定意义上理解,侠义的货币就是通货。

有时又叫通货为货币。

准货币,亦称准现金,它不能直接用于流通,但可随时转换成货币的金融资产。

如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和其他存款以及其他金融资产。

货币包括了通货(侠义货币)和准货币,除了现钞之外,货币还包括了银行的各项存款,即主要是以支票形式出现的银行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

二、货币的发展过程和类型

依据足值货币向象征货币发展这一线索,从货币的形式上看,迄今为止,大致经历了“非金属实物(品)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三个阶段。

从总的趋势看,货币形式随着商品生产流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演变。

(一)实物(商品)货币。

指以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出来的某种物品来充当的货币。

最初的实物形式五花八门,各地、各国和各个时期各不相同。

例如,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漫长的实物货币形式占主导的时期,充当过实物货币的物品种类很多,如龟壳、海贝、布匹、农具等都充当过货币,其中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有贝币和谷币。

由于许多实物货币形体不一,不易分割和保存,不便携带,而且价值不稳定。

实物货币之所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退出货币历史舞台,根本原因在于实物货币具有难以消除的缺陷。

它们或体积笨重、不便携带;或质地不匀、难以分割;或容易腐烂、不易储存;或大小不一,难于比较。

随着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实物货币被金属货币所替代也就不足为奇,实物货币便向金属货币转化。

(二)金属货币

以金属作为货币材料并在以后铸造成一定形状的货币。

金属冶炼技术的出现与发展自然是金属货币广泛使用的物质前提。

金属货币所具有的价值稳定、易于分割、便于储藏等优点,确非实物货币所能比拟。

最初的金属货币是用贱金属作为货币的材料,大部分国家的币材都是铜,个别国家、个别时期也有用铁的。

一般来说,用贵金属作为币材是在铜以后,开始是由铜逐渐过渡到银,最后才由银过渡到金。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商品交换状况相联系;另一方面也是社会经济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

贵金属的自然属性具有质地均匀、便于分割、便于携带、不易损坏、体积小、价值大等特征,能满足人们对货币材料的客观要求,最适合充当货币。

金属货币一般就是铸币。

参考资料:

铸币是由国家的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块。

所谓国家的印记,包括形状、花纹,文字等。

最初各国的铸币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但后来都过渡到圆形。

圆形最便于携带且不易磨损。

中国最古老的金属铸币是铜铸币。

有三种形式:

一是“布”,二是“刀”,三是“铜贝”。

在战国中期,在刀和布流行的地区,圈钱在秦国大量流通,也是铜铸的圆形铸币,有两类:

一是中有圆孔,一是中有方孔。

有孔是为了可以串在一起以利于携带。

后来又建立了五铁钱制度,铸“开元通宝”钱。

自宋代开始,我国大量流通的白银一直是以称量货币流通的,其计量单位是“两”。

银元是西方贵金属铸币的典型形式,西方银铸币出现很早,圆形、无孔、铸有统治者头像是其一贯的特点。

铸币的出现标志着交换媒介又向前发展了一步,政府根据铸币所包含的实际价值标明铸币的面值,以其信誉作为担保。

(三)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以银行券、支票、汇票、期票、电子符号等形式存在,在商品和劳务的流通中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

信用货币产生于金属货币流通时期。

早期的商业票据、纸币、银行券都是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最初可以兑现为金属货币,逐渐过渡到部分兑现和不能兑现。

信用货币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政府滥发而多次发生通货膨胀,在破坏兑现性的同时也促进了信用货币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到了20世纪三十年代,世界各国纷纷放弃金属货币制度,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遂独占了货币历史舞台。

现代信用货币有以下几种主要形态:

(1)不足值金属铸币。

(2)各种银行券和银行票据。

银行券:

指由银行信用所产生的一种信用工具,它是由银行发行的以信用和黄金作双重保证的允许兑现的银行票据。

银行券从性质上讲也是一种本票。

银行券的流通也有一个历史过程。

开始时,一些人为安全起见,将他们的金银交由从事货币兑换业务的金商保存,金商则给客户开出一纸收据,并承诺随时提取原有数量的金银;后来,由于交易和支付日益频繁,人们用保管凭条进行直接支付,于是保管凭条就演化成银行券的雏形。

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商业票据作为商业信用的代表,但持票人只能到期才被支付,为了解决持票人临时需要资金的问题,银行对持票人进行贴现,若此时银行的现款不足以支付持票人,银行就用自己发行的银行券来支付。

(3)纸币(中央银行发行银行券)。

即以纸作为币材的货币。

从金属货币到纸币是货币发展史上的重要革命。

到了纸币阶段,纸币的纯价值与它的物质价值体之间已毫无数量上的关系。

印刷纸币所耗费的劳动量与其执行货币功能所体现的价值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这样,纸币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就完全是它的纯价值体。

从纸币自身的发展过程来看,经历了三个阶段:

可兑现的银行券阶段、不可兑现的银行券阶段、纸币完全独立的阶段。

纸币的出现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首先,纸币突破了金属货币价值总量的限制,能够满足经济规模的扩大对货币的需要,为生产力的发展扫除了流通领域的障碍;其次,纸币体现了国家强制力的作用。

纸币使货币的供给集中在国家手中,国家可充分运用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速度;再次,纸币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商品流通速度,提高了经济效益。

(4)电子货币(预付[借记]塑料卡)。

电子货币作为现代经济高度发展和金融业技术创新的结果,是以电子和通讯技术飞速发展为基础的,也是货币支付手段职能不断演化的表现,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货币发展的未来。

关于信用卡。

信用卡的使用本来是延期支付的一种方法——一种信用管理方式——因此,信用卡不构成货币。

当顾客签发一张支票去支付信用卡账单时,实际支付是在晚一些时候进行的。

信用卡可以在任何时候通过使收入和支出同时发生来减少人们对持有现金的需求。

与其说信用卡影响了货币供给,到不如说它改变了人们持有货币——或经济学家们所定义的“货币需求”的需要和意愿。

 

参考:

电子钱包:

现钞会过时吗

今天,消费者在支付商品和劳务时,至少可以有四种方法:

现金、支票、信用卡和借款卡。

1995午,许多金融机构宣布,计划开发一种新的工具——价值贮藏卡,即“电子钱包”(electronicpurse)。

外观与信用卡相似的电子钱包可能很快会在许多交易中取代现金。

预付卡(prepaidcard)在美国已经使用了十多年的时间,用于各类专门交易中。

这种卡在大学校园里很普遍,例如,学生们在自助食堂、书店和复印机房使刑预付卡,美国许多城市的大众传媒系统,也使用预付卡。

与这种有使用局限性的“封闭系统”卡相比,“电子钱包’则是一种“开放式的系统”,可以广泛地用于采购。

银行将发行价值保存卡,消费者可以用个人电脑或电话从他们的支票帐户把资金转到卡里。

购置商品时,消费者通过售货点终端机刷卡,不用信用验证也不用签字,资金从卡直接扣除再转到卖方的电脑终端。

商人可以选择任何时候用电话通知把资金转入他们的银行账户里。

“电子钱包”的成功靠的是它可以给消费者、商人和卡的发行人带来好处。

消费者在一些小额交易中使用卡不使用支票的好处首先是方便,其次是减少被盗的损失(这种卡要求使用个人身份证号码,或只有个人知道的密码),再有就是自动售货机对卡的接受性。

商人可以从减少现金管理和付款保证上受益。

卡的发行人(银行)可以通过减少现金持有的需要和减少所需出纳员的数量来得到好处,并且获得一项新的收益。

另外,银行还可以从“浮存”中受益——客户在“电子钱包”中持有的未支出余额。

电子钱包的使用越来越多,已发行的现金(见下表)被重新存人了银行,从流通中消失了。

像20美元面值的金币和私人发行的银行券一样,货币和硬币在未来的某一天也会沦为货币历史的有趣复制品。

 

美国货币(现钞)发行构成表(1994年12月31日)

数量占总量的比例总额占总额的比例

(10亿)(%)(10)亿(%)

硬币N.A.N.A.21.85.4

1美元6.136.76.11.5

2美元0.53.01.00.2

5美元1.58.87.31.8

10美元1.48.313.83.4

20美元4.024.280.519.9

50美元0.95.343.910.9

100美元2.313.8229.156.8

总计16.6100.4403.5100

三、货币量的层次划分

1、货币量层次划分的涵义

所谓货币量层次划分,即货币量主要按照其流动性(既变现性)的大小进行相关排列,分成若干层次并用符号代表的一种方法。

货币量层次划分,目的是为了把握流通中各类货币的特定性质、运动规律以及它们在整个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进而探索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在结构上的依存关系和适应程度,以便中央银行拟订有效的货币政策。

2、美联储经常公布美国货币供给的各种不同度量,包括M1,M2,和M3。

表说明这些货币存量及其构成。

 

美联储的货币供给度量1996年4月

总量和构成美元(10亿)

M1:

1125.5

现金⑴375.5

活期存款⑵407.2

其他支票存款⑶333.7

旅行支票8.9

M2:

3731.3

M11125.5

由商业银行发行的隔夜回购协议(RP)

加上:

隔夜欧洲美元存款115.0

货币市场互助基金股份487.9

在所有存款机构的储蓄存款和货币市场

存款账户(MMDA)⑷1078.7

在所有存款机构的小额定期存款⑸924.2

M34690.1

M23731.3

所有存款机构的大额定期存款⑹433.5

定期回购协议和定期欧洲美元279.9

货币市场互助基金股份(机构拥有的)245.4

⑴流通于财政部、联邦储备银行和存款机构以外的硬币和纸币。

⑵在银行的无息支票帐户。

⑶如下形式的计息支票帐户:

可转让提款单账户(NOW——negotiatedorderofwithdrawal);超级可转让提款单账户(Super—NOW);自动转账账户(ATS——automatictransferfromsavings);信用协会股金提款账户(creditunionsharedrafts)。

⑷MMDA(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oneymarketdepositaccounts)是存款机构的计息账户,每月开出的支票数额有限制。

⑸发行的定期存款面额在10万美元以下。

⑹发行的定期存款面额在10万美元以上。

资料来源:

FederalReserveBulletinandFlowofFundsAccounts.

 

参考资料:

1984年3月,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公布的“货币层次系列”分别是:

M1=通货+旅行支票+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可转让提单(NOW)+自动转账的储蓄存款+信贷协会股份存款账户+互助储蓄银行活期存款

M2=Ml+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储蓄存款和小额定期存款+即期回购证券协议存款+美国居民持有的即期欧洲美元存款+货币市场互助资金

M3=M2+大额定期存款+中期回购证券协议存款+金融机构持有的货币市场互助基金存款+美国公民持有的中期欧洲美元存款

L=M3十其他流通资产(包括银行承兑票据、商业票据、财政部债券、美国储蓄公债等)

1996年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公布的“货币层次系列”分别是:

Ml=公众持有的全部美国通货与铸币(在美国财政部、联邦储备银行和存款机构库存现金以外)、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的旅行支票、支票帐户(活期存款)、NOW(可转让提款单账户)账户、以及所有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节俭机构(除银行同业、美同政府与外国银行存款和联邦储备浮动以外)的自动转账服务之和。

(1996年M1刚刚超过1.1万亿美元。

M2=MI+小额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每笔在10万美元以下),在多用途和经纪商——交易商货币市场基金账户的余额、存款机构发行的短期回购协议(隔夜回购协议,24小时通知可取消合同)、世界范围内美国银行的外国分行向美国居民发行的隔夜外国美元存款(欧洲美元)之和。

(1996年M2达到36000多亿美元。

M3=M2+大额定期存款(每笔超过10万美元)、所有的存款机构发行的长期回购协议、美国居民在世界范围内美国银行的外国分行和在英国和加拿大银行办事处持有的长(定)期外国美元存款(欧洲美元)、以及机构货币市场基金的余额之和。

(1996年M3约44000亿美元。

L=M3+非银行公众持有的美国储蓄债券、短期美国财政证券、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之和。

(1996年L总和约55000亿美元。

D=国内非金融部门的负债(美国政府、州和地方政府和私人非金融部门)

注意:

M1是货币供给或货币证券最狭窄的定义,主要集中于可立即支付的货币(如口袋中的零钱和支票账户),因此,M1主要是将货币视为交易的媒介。

相反,M2与M3主要反映货币的价值贮藏作用,以储蓄账户、货币市场基金股份和存款机构在货币市场的短期借款表现。

货币证券的L(流动性)定义反映了价值贮藏观点与公众持有的能够迅速转变成可支付现金的准货币资产,如美国储蓄债券与其他短期的可转让证券。

D则说明除金融部门的负债。

没有一个货币定义是“对”或是“错”。

每个定义都反映了作为经济中一种重要的金融资产的货币功能的不同范围。

3、中国人民银行目前公布的货币层次是:

M0=现金

M1=M0+企业结算户存款+机关团体活期存款+部队活期存款

M2=Ml+城乡储蓄存款+企业单位定期存款

M3=M0+全部银行存款

 

2009年06月货币供应量统计数据

单位:

亿元

指标名称

月末余额

比去年同期增长%

广义货币(M2)余额

568900

28.46

狭义货币(M1)余额

193200

24.79

现金流通量(M0)余额

33600

11.46

2001年货币量

余额余额比同期%

货币和准货币(M2)169601.2414.68

货币(M1)63144.0012.76

流通中现金(M0)15097.358.28

活期存款48046.6514.25

准货币106457.2415.85

定期存款14099.2918.69

储蓄存款81711.7917.35

其他存款10646.162.55

注:

货币和准货币(M2)含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2006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45577.91亿元,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26028.05亿元。

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27072.62亿元。

来源:

[中国人民银行]

 

1990年-2005年我国货币供应量

年末

MO

增长率(%)

M1

增长率(%)

M2

增长率(%)

1990

2644.4

-----

6950.7

----

15293.4

----

1991

3177.8

20.1

8633.3

24.2

13349.9

-12.7

1992

4336

36.4

11731.5

35.9

25402.2

90.3

1993

5864.7

35.2

16280.4

38.8

34879.8

37.3

1994

7288.6

24.3

20540.7

26.2

46923.5

34.5

1995

7885.3

8.2

23987.1

16.8

60750.5

29.5

1996

8820

11.6

28514.8

18.9

76094.9

25.3

1997

10177.6

15.6

34826.3

22.1

90995.3

21.2

1998

11204.2

10.7

38953.7

11.9

104498.5

14.8

1999

13455.5

20.1

45837.2

17.7

119897.9

14.7

2000

14652.7

8.89

53147.2

15.9

134610.3

12.3

2001

15688.8

7.07

59871.6

12.6

158301.9

17.6

2002

17278

10.1

70882

16.8

185007

16.8

2003

19746

14.3

84119

18.7

221223

19.6

2004

21468.30

8.7

95970.82

13.6

253207.70

14.6

2005

24031.67

11.9

107278.57

11.8

298755.48

18.0

 

 

 

 

2005年7月

21171.20

----

97674.10

-----

276966.28

-----

2006年7月

23752.59

12.2

112653.04

15.3

324010.76

17.0

居民储蓄存款增长情况

年份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亿元)

环比增长速度

(%)

居民储蓄存款增加额

(亿元)

环比增长速度

(%)

人均储蓄余额

(元)

环比增长速度

(%)

1988

3801.5

23.7

723.0

343.0

21.8

1989

5146.9

35.4

1066.9

47.6

458.0

33.6

1990

7034.2

36.7

1887.1

76.9

615.0

34.5

1991

9107.0

29.5

2076.3

10.0

786.0

27.8

1992

11545.4

26.8

2434.2

17.2

985.0

25.3

1993

14763.6

27.9

3759.0

54.4

1246.0

26.4

1994

21538.0

41.5

6315.0

68.0

1795.0

44.1

1995

29664.0

37.7

8143.5

28.9

2441.0

36.1

1996

38520.0

29.9

8856.1

8.8

3132.0

28.3

1997

46280.0

20.1

7760.5

-12.4

3714.0

18.6

1998

53407.5

15.4

7127.5

-8.2

4235.0

14.0

1999

59621.8

11.6

6214.3

-12.8

4672.0

10.3

2000

64332.4

7.9

4710.6

-24.2

4987.0

6.7

2001

73762.4

14.7

9430.0

100.2

5652.3

13.3

2002

87000.0

17.9

13237.6

40.4

6541.4

15.7

2003二月末

100300.0

15.3

13300.0

-

-

-

 

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