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冷冻机制冷系统操作规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15934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2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连冷冻机制冷系统操作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大连冷冻机制冷系统操作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大连冷冻机制冷系统操作规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大连冷冻机制冷系统操作规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大连冷冻机制冷系统操作规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大连冷冻机制冷系统操作规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大连冷冻机制冷系统操作规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大连冷冻机制冷系统操作规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大连冷冻机制冷系统操作规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大连冷冻机制冷系统操作规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大连冷冻机制冷系统操作规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大连冷冻机制冷系统操作规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大连冷冻机制冷系统操作规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大连冷冻机制冷系统操作规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大连冷冻机制冷系统操作规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大连冷冻机制冷系统操作规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大连冷冻机制冷系统操作规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大连冷冻机制冷系统操作规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大连冷冻机制冷系统操作规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大连冷冻机制冷系统操作规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连冷冻机制冷系统操作规程.docx

《大连冷冻机制冷系统操作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连冷冻机制冷系统操作规程.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连冷冻机制冷系统操作规程.docx

大连冷冻机制冷系统操作规程

 

制冷系统操作说明

 

 

大连冷冻机股份有限公司

 

前言

目前,我国冷冻食品工业和化工行业迅速发展,各种大中小型冷库及制冷站越来越多,其制冷系统广泛采用氨或氟利昂制冷剂。

氨或氟制冷系统的专业性、技术性很强,制冷装置的使用、维修、管理,必须严格按照科学办事,认真执行有关标准和法规,做到科学、安全、卫生、节能。

由于现阶段关于氨或氟制冷装置使用、操作、安全管理的操作规程几乎没有,我公司特别编制了«制冷系统操作说明»,以供制冷系统使用单位参考。

若与制冷系统设计与安装厂家出具的说明书有冲突,以厂家资料为准。

 

第一章制冷装置操作的标准、法规及要求

一、制冷装置操作的现行标准及规范

1«钢制压力容器»GB150

2«钢制管壳式换热器»GB151

3«冷库设计规范»GB50072

4«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5

5«制冷设备,空气分离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4

6«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GB50316

7«建筑物隔热用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GB10800

8«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13

9«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

10«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

1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

12«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26

13«活塞式单机双级制冷压缩机»JB/T5446

14«组合冷库用隔热夹芯板技术条件»JB/T6527

15«喷油螺杆式单级制冷压缩机»JB/T6906

16«制冷装置用压力容器»JB/T6917

17«组合冷库»JB/T9061

18«聚氨酯硬泡体防水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CJ14

19«冷藏库建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BJ11

20«民用建筑电气设计»JGJ/T16

21«压力容器安全技术»

22«压力管道安全管理与监察规定»

二、制冷装置操作人员要求

制冷站必须按有关规定配备受过专门教育和培训,具有制冷、电气、给排水、自动控制等专业知识、生产经验和组织能力的各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要有一定数量的技师、助理工程师、工程师负责冷库及制冷站的运行、技术、管理工作。

压缩机房操作人员,必须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经过专业培训,获得合格证书,方能上岗操作。

进行制冷系统操作的人员需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懂电脑的简单操作和维护。

负责冷库生产和管理的负责人,应具有冷库管理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对于5台压缩机组以下的制冷系统,每班值班人数可配2人;6台压缩机组以上的制冷系统,根据需要每班值班人数可配3~4人;如果自动化程度较高,人数可适当减少,但每班不得少于2人。

此外还应考虑专职维修人员。

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进行技术学习和经验交流。

第二章制冷系统操作的基本知识

操作者操作制冷设备前,除对压缩机本身结构、使用维护需要充分了解外,也应了解附属设备的性能、结构、使用方法及制冷剂的性质、冷冻油、吸排气压力、温度等。

只有全面的了解整个系统情况,才能保持设备的安全运行,才能有效的发挥设备的利用率,及时处理运转中不正常现象,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一、制冷剂

制冷系统中循环的工作介质称为制冷剂,当制冷剂通过蒸发器时,从被冷却物体中吸取热量,再通过冷凝器把热量经冷却水带出排入大气中(环境)。

采用氨(R717)作为制冷剂,在有水份时,氨对铜和合金(除铸造锡青铜外)有腐蚀作用,与空气混合后有爆炸危险(爆炸浓度为16~25%体积),在使用操作过程中应特别注意。

关于其它性质请参阅有关资料。

采用氟利昂(R22)作为制冷剂时,由于应注意系统的回油,保证系统干燥,不泄漏。

本说明所述的氟利昂工质专指R22工质,以下不再说明。

制冷剂在饱和状态时,压力和温度之间有对应关系,即压力一定,温度也一定,如果知道冷凝压力(排气压力)、蒸发压力(吸气压力),就可以从氨或氟利昂的热力性质表中查出对应的冷凝温度和蒸发温度。

二、冷冻油

冷冻油质量好与坏直接影响零件的磨损和压缩机的寿命,因此必须选择优质冷冻油。

对于氟利昂工质应使用压缩机使用说明书中规定的冷冻油。

不准使用动物油、植物油及动植物油混用,在使用中若粘度下降15%,油的颜色变深,为防止积碳应及时更换新油。

三、排气压力和排气温度

排气压力和冷凝压力近似相等,(实际上由于管路损失稍有差异,一般设计工况压力损失为)二者均和冷却水的水温、水量及冷凝面积有关,排气压力(冷凝压力)随着冷却水水温的降低,冷却水量的增加而下降;反之则上升。

排气压力的升高,不但使排气温度升高而且降低制冷量,增加功率消耗,所以在操作中应尽量降低排气压力(冷凝压力)。

当水温一定时,为降低排气压力增加水量所消耗的动力,增加很多时,也不一定经济,二者应统筹考虑。

四、吸气压力和吸气温度

吸气压力和蒸发压力近似相等,(实际由于管路损失稍有差异,一般设计工况压力损失为)二者均由蒸发器的工作温度而定。

吸气温度是指在压缩机入口处的制冷剂温度,蒸发温度是指制冷剂在蒸发器内的温度,吸气温度高于蒸发温度,二者差异称为过热度。

在操作中应尽量减少过热度,但为了防止液体制冷剂进入压缩机产生液击现象,一般吸气温度控制在比蒸发温度高1/3左右。

五、制冷系统中的异物

在制冷系统中,制冷剂含有各种异物如:

水份、不凝缩气体、冷冻油、金属屑、油脂、纤维、尘埃等,这些异物对制冷设备影响很大。

必须知道由于异物存在所引起的不良现象及排除方法。

1.水份的影响:

系统内的水份,对设备有极坏的影响,一般水份和制冷剂互相作用腐蚀金属,同时使润滑油乳化,在低压部分小通道处,有时水分能冷冻堵塞通道等。

如果氟利昂系统中有水分,不仅会产生冰堵,还会使系统不能正常工作。

防止水分进入系统措施:

1)用空气作气密试验时,应尽量用干燥气体且不燃气体,如碳酸气或氮气等;

2)选择合乎标准的制冷剂;

3)选择合乎标准的冷冻油;

4)系统中不得有泄漏处,特别在真空时,防止空气侵入;

5)拆卸机器时最好使机房处于干燥,防止蒸气侵入机内。

2.不凝缩气体的影响

系统内的不凝缩气体,大部分时由空气侵入和油在高温下分解的气体产生的,由于系统内不凝缩气体的存在,使冷凝压力升高,排气温度上升,减少了制冷能力,增加了功率消耗,特别是在以氨作为制冷剂时,由于不凝缩气体存在往往会引起爆炸,因此要经常注意系统内不凝缩气体的放空工作。

一般均通过空气分离器进行放空气,具体方法参见第三章十五。

当无此设备时,在压缩机停止运转后,向冷凝器供水,冷凝器中的氨气被凝成液体,不凝缩气体聚集在设备的上方,可通过放空阀放掉。

防止不凝缩气体进入系统的措施:

1)充入制冷剂前,应使系统达到高真空;

2)设备拆卸安装后,应进行抽真空;

3)排气温度不应超过1500C;

4)系统严防渗漏。

3.冷冻油的影响

压缩机排出气体所带的润滑油,虽然经过油分离器进行分离,但仍有部分油进入中间冷却器、冷凝器、贮液器和蒸发器等,由于设备中有油,在设备内表面产生油膜增加热阻,使热交换恶化,影响设备的性能,在吸入管道上若有凹凸处时,油集聚在凹处,使气体通路变窄,增加气体流动阻力,在一定压力差作用下,油会突然返至压缩机内,造成液击事故。

另外当排气温度过高,油质恶化,在压缩机气阀周围容易炭化、积炭会妨碍气阀的工作等,所以操作人员应定期将制冷设备中的油放出,经常清洗压缩机的排气阀。

氟利昂系统中一般氟与油互溶,需采取措施使润滑油带回压缩机中。

上述提到的异物在系统中容易堵塞节流阀或其它狭窄通道,使制冷剂的循环中断,机器处于空转状态;异物被机器吸入时,会污染润滑油,使机器磨损加剧,异物若落在密封面上,会破坏机器或系统的密封,轻者少量漏油漏气,严重时不能工作。

因此在设备安装时,应注意如下事项:

1)应全部清除设备和管路中的铁屑、尘埃泥沙、氧化物等;

2)清除各种设备内的积水;

3)清除机器内部为防锈所涂的油脂及其它异物等;

4)对于新安装的设备,应经常清洗系统中的氨气过滤器、氟液过滤器、以及压缩机各级的吸气过滤网、油过滤器、曲轴箱等。

第三章制冷系统及设备的运转操作管理

制冷设备及配套附属设备的操作按照供应商或生产商提供的设备使用说明书中的操作规程执行。

同时,在制冷系统和设备操作前应仔细阅读规范和本说明。

制冷系统运行时应及时填写制冷设备运行情况表,可参见附录二。

一、制冷压缩机开机前的准备

首先查看车间记录,了解上次停机的原因和时间,如因故障停机,必须修复后才能使用。

其次检查和了解所需降温冷间的温度和热负荷,确定对应该系统的开机及台数,然后进行如下的检查工作。

1检查压缩机

螺杆压缩机检查压缩机的各个部分:

转子应转动灵活,无障碍物;油位高度应达到油面线即油镜中间位置偏上;水冷却系统检查螺杆机组中油冷却器和冷凝器的水路是否畅通,液体工质冷却系统检查油冷却器冷却系统是否畅通;排气阀应开启,滑阀应处在0%的位置,以便无载启动。

并观察高、低压情况,如压力不平衡,则开启旁通阀,使压力平衡,然后再关阀门。

2检查高、低压系统的有关阀门

在高压系统中,冷凝器、高压贮液器的进、出液(气)阀,安全阀前的截止阀,均压阀,压力表阀,液面指示计的截止阀均应开启,而压缩机的排气阀,供液阀、放油阀和放空气阀等应关闭。

在低压系统中,压缩机的吸气阀,各设备的放油阀、加压阀、排液阀应关闭;压力表法、安全阀前的截止阀,氟泵上的进、出液阀、抽气阀、自动旁通阀,压差继电器接头上的阀门和有关的过桥阀都应开启;低压循环贮液器的供液阀、分调节站至蒸发器的供液阀,以及由蒸发器经低压循环贮液器至压缩机的进、出气阀都应根据制冷工艺的要求进行调整。

所有指示和控制仪表的阀门都应开启,使其投入使用状态。

3检查高、低压贮液器的液面

高压贮液器的贮液量应不超过70%,不低于30%;低压循环贮液器的液面应保持在控制液位上,在控制失灵或无液位控制时,液面应控制在最高不超过60%,最低不低于20%;若液位过高,应先排液再开机。

4检查中间冷却器

对于双级压缩系统,还应检查中冷器的进、出气阀,进、出液阀是否已全部开启。

5其它

保证冷凝器冷却水阀开启,冷却水循环正常;检查氟泵运转部位有无障碍物,电机及各电气设备是否完好,电压是否正常;对所有用电的指示和控制仪表送电,观察仪表的指示等是否正常,若有问题应及时检修。

 

二、制冷设备的运转调节

1系统工况参数的调节

蒸发温度的调节

蒸发温度一般由蒸发压力查表得出,蒸发温度的高低取决于生产工艺的需要及蒸发器的传热温差。

当被冷却介质为自然对流的空气时传热温差约为10~15℃;被冷却介质为强制循环的空气时传热温差约为5~10℃;被冷却介质为强制循环的水及盐水时传热温差约为5℃。

蒸发温度要保持适当,要尽量达到设计的蒸发温度,以保证制冷系统经济、合理的运行。

正常运转中,蒸发温度随热负荷的变化而变化,要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压缩机的增减载。

冷凝温度的调节

冷凝温度用冷凝压力或排气压力查表得出。

水冷冷凝器的冷凝温度较冷却水出口温度高4~6℃,蒸发式冷凝器的冷凝温度比夏季室外空气湿球温度高8~14℃,风冷冷凝器冷凝温度比空气温度高8~18℃;最终冷凝温度不允许超过40℃。

过冷温度的调节

过冷温度可从节流阀前液体管上测得。

单级制冷循环一般利用冷凝器获得过冷,一般过冷温度为3℃,对双级制冷循环过冷温度一般比中冷器内的温度高3~5℃。

中间温度的调节

中间温度由中间压力查表读出。

要根据蒸发温度、冷凝温度和高、低压容积比确定中间温度。

实际使用中采用高低压级压缩机组能量增减载调节中间温度。

2制冷压缩机的调配与转换

压缩机的调配应以能够保证制冷工艺的要求和节省用电为原则,并考虑操作与管理。

主要依据如下:

1)应尽量使压缩机的制冷能力与制冷装置的热负荷相适应。

2)根据压力比配置压缩机的台数。

3)根据不同的蒸发温度单独配置压缩机的台数,当系统热负荷不大时,允许与相近蒸发温度系统并联配置。

4)压缩机的运转台数应尽可能少。

压缩机在运行中如需与已停止降温的冷间相连接时,必须缓慢开启调节站的回气阀,密切注意回气温度和压力,及时调整压缩机的吸气阀,防止发生湿冲程。

三、压缩机发生湿冲程的操作管理

压缩机发生湿冲程是因为液体制冷剂进入压缩腔所致。

液体进入量少时,气缸外部结霜,量多时不仅结霜,严重时损坏机器。

螺杆压缩机虽然对湿冲程不敏感,但大量回液也会可能损坏压缩机。

1单级压缩机湿冲程的操作调整

压缩机发生湿冲程时应立即关小压缩机吸气阀,同时关闭节流阀停止供液。

若吸气温度仍继续下降,应再关小吸气阀,并启动卸载装置,待温度回升后,慢慢开启吸气阀,逐渐增大负荷,直到机器恢复正常工作。

在处理湿冲程时,应注意调整油压,若油压过低时应停机。

当发生严重湿冲程时,应首先停车,等处理完液体制冷剂时再开车,同时,冷却器和水套中的供水量应加大,以防冻裂。

为尽快恢复机器运转,机体内液体制冷剂可通过放空阀放出。

2双级压缩机湿冲程的操作调整

低压级压缩机发生湿冲程往往由于蒸发温度或低压设备操作不当造成,其处理方法同单级压缩机。

高压级压缩机出现湿冲程往往由于中间冷却器供液过大所致。

处理时,应先关小低压级的吸气阀,卸载到最小载荷,再关小中间冷却器的供液阀,及时关小高压级的吸气阀并卸载。

待高压级恢复正常工作后,再开大低压级的吸气阀,恢复正常运转,并向中间冷却器供液。

如果高压级结霜严重,应立即停止压缩机运转,并对中冷排液,其它操作类似单级机。

3预防措施

应注意观察吸气温度,正确调整各容器的液面,慎重调节吸气阀。

发现机器出现湿冲程的迹象如:

吸排气温度下降很快,机器吸气腔结露,机体发凉,运转声音沉重,阀门起落声音不清晰等,应及时处理。

四、冷凝器的操作管理

运行中要检查管路及各有关阀门的开启情况,其中进水阀、出水阀、进气阀、出液阀、均压阀、安全阀前的截止阀和液面指示器的阀门必须全开,放空气阀应关闭。

同时应注意:

1)冷凝压力一般不超过;

2)经常检查冷却水的供应情况情况,保证水量或风量足够,分配均匀。

冷凝器的进出水温差应根据冷凝器种类调整,蒸发式冷凝器通常控制在8~14℃,立式和淋激式为2~3℃,卧式为4~6℃,冷凝温度较出水温度高3~5℃。

3)根据水质情况,定期除水垢,水垢厚度一般不得超过1.5mm,一般一年清除一次。

冷凝器停止工作时,应首先关闭进气阀,间隔一段时间后,再停止供水。

冬季应将冷凝器中的积水放净,若冷凝器长时间停用,须将制冷剂排空,并与其他管路隔开。

 

五、高压贮液器的操作管理

贮液器在运行前,放油阀和放空气阀应关闭,压力表阀、均压阀、安全阀前的截止阀和液面指示器的阀门必须全开,运行时,打开进、出液阀。

液面应保持在40%~60%,最低不低于30%,最高不超过70%,压力不超过。

有空气应及时放出。

贮液器停止使用时,应关闭进、出液阀,贮存液量不应超过70%,与冷凝器间的均压管不应关闭。

长期停机时,应尽可能将制冷剂抽回贮液器中,以防止其他设备泄露造成损失。

收回制冷剂后,除压力表阀,安全阀前截止阀,液面指示器阀打开外,其余全部关闭。

六、低压循环贮液桶的操作管理

使用前首先检查放油阀、排液阀是否关闭,进、出气阀,安全阀前截止阀,油面指示器阀,压力表阀是否打开。

然后开启调节站或高压贮液器的供液阀,待液面达到1/3高度时,开启循环贮液桶的出液阀,启动氟泵向系统供液。

为防止桶内液体被瞬间抽空,造成氟泵无法正常工作。

氟泵出液阀应适当关小,待经一段时间的运行桶内液面平稳后再将出液阀开启至正常位置。

运行时,液面要保持在容器高度的1/3处,特别在开始降温、停止降温和冲霜排液时,要注意液面高低。

若液位超高应关小或关闭供液阀;采用电磁阀自动供液时,应调节电磁阀后节流阀的开启度,使电磁阀工作有间隙时间,应定期清洗电磁阀前的液体过滤器。

同时应经常察看自控系统的指示灯和液位计指示的液位。

另外,应及时放油和注意循环贮液器的隔热性能。

对于氟系统,有专门措施使循环贮液器中的润滑油回到压缩机中。

七、泵的操作管理

首先检查氟泵运转部分有无障碍,联轴器是否灵活转动,电机轴承和氟泵密封器的注油器是否有足够的润滑油;然后,开启氟泵及过滤器的抽气阀,打开循环贮液器供液阀和氟泵进液阀,使氟泵灌满氟液,再开启出液阀;接通电源,启动氟泵,注意是否上液,带电流表和压力表指针稳定后,关闭抽气阀,投入正常运行。

在正常运行时,压力表指针应稳定,电流不应超过规定值,氟泵发出比较沉稳、有负荷的声音。

停泵时,首先关闭循环贮液器的进液阀和氟泵的进、出液阀(有液位自控装置的循环贮液器,可不关进液阀);然后切断电源停泵,同时开抽气阀,降压后关闭。

氟泵上过滤器应经常清洗,轴承两端油杯的油量应每周检查一次。

初运转8小时内,须检查油量。

氟泵加油时,需停止工作,并降低压力,关闭油杯的针阀,切断油杯的针阀,切断油杯与轴承的输油管路,然后开启加油口的螺盖加油;油杯内加满油后,旋紧加油螺盖,开启油杯针阀,即可使用。

八、放空气的操作

氟制冷系统放空气时,先关闭冷凝器或贮液器的出液阀,压缩机继续运转,系统中的混合气体都集聚在冷凝器或贮液器中。

冷凝器的冷却水不停,尽量时制冷剂充分冷凝,待低压系统达到真空状态下停止压缩机运转,停止运转10~15min后,打开设备上的放空阀,放空管末端较热时为空气,当管变凉时应立即停止放空气。

通常放空要间隔几次才比较彻底。

九、氟机吸潮的操作

氟系统中,由于不够干燥、有空气进入以及油和制冷剂中含水量超标,都回使系统中含水量增加。

这不仅会产生冰堵,使系统不能正常工作,而且会与制冷剂产生化学反应而产生不好的影响。

因此有必要进行吸潮操作。

先将输液管段和低压管段抽成真空状态,停机。

拆下系统中的过滤器,换上新的干燥过滤器,也可将拆下的过滤器内装上新吸潮剂使用。

再次将低压管段和输液管段抽成真空,然后先打开排气阀,再开进液阀,启动压缩机运行。

十七、自动回油器的操作

阀门型号及作用一览表

阀门代号

阀门型号

阀门名称

主要作用

电磁阀DN25

进油

XDFMJ-5/8''

电磁阀

平衡

XDFMJ-5/8''

电磁阀

回油

XDFMJ-5/8''

电磁阀

加压

LF14F-25C

氟直角截止阀DN10

加油

LF14F-25C

氟直角截止阀DN10

放空

BF21W-25

直通式压力表阀DN4

接压力表

JYG-220-FB

液面计自带阀DN20

接液面计

JYG-220-FB

液面计自带阀DN20

接液面计

J1A22F-25/

全启式安全阀DN15

安全泄放

回油原理

自动集油器主要通过回油控制器设定的4个时间段(3个时间继电器,1个温度控制器)来控制4个电磁阀的启闭,电加热的启闭,总共循环次数来完成自动回油过程。

自动集油器回油控制过程定义4个电磁阀,分别为V1、V2、V3、V4,电磁阀均为普通常闭电磁阀定义4个时间段t1、t2、t3、t4,这4个时间段分别对应回油、电加热、自然回油、压力回油,其中t1、

t3、t4分别用时间继电器进行人工设定,t2采用温度控制器进行人工设定,t1设定范围为0~30分钟,

t2时间段依靠温度控制器控制,温度控制范围为-20℃—+40℃(带温度显示),t3、t4为0~10分钟。

定义电加热器为H1定义循环次数为n,n范围为1~50次首先按下回油器控制箱上的开始回油按钮,电磁阀V1、V2同时打开时间段以后,关闭V1,同时打开电加热器H1当润滑油的温度达到温度控制器的设定值时(时间段t2后),关闭V2,H1,同时打开V3时间段t3后,再打开V4

时间段t4以后关闭V3、V4,同时打开V1、V2进行6—9步骤的循环总共循环n次以后,关闭所有电磁阀与电加热器。

自动集油器的首次设定把3个时间继电器的时间段按以下设置

t1(下油时间段)——20分钟

t2(自然回油时间段)——2分钟

t3(高压回油时间段)——1分钟

温度控制器20℃把计数器设定为1次(以后可以根据跑油多少来设定计数器的次数)自动集油器的操作

按下回油器控制箱上的开始回油按钮即可。

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自动集油器的首次设定进行设定,建议每天按一次按钮。

第四章制冷系统及设备的安全操作管理

一、制冷系统的安全性及措施

制冷系统承受压力虽属中低压范畴,但由于操作不当,使制冷剂在非正常压力下循环,即有发生事故的可能,造成制冷剂的大量浪费,更会造成环境污染,甚至造成巨大损失。

因此,操作人员对工作要极端负责,树立高度的责任感,根据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在运行中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和岗位责任制,正确使用和操作机器和设备,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保证机器和设备的安全运行,防止和杜绝事故的发生。

制冷站安全生产制度是日常运行管理必须执行的一个制度。

每个单位均应根据安全管理的需要,自身制冷系统和制冷设备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机房的安全生产制度”。

可参照附录一安全生产制度执行。

操作人员要作到“四要”,“五勤”,“六及时”。

“四要”指:

要确保安全运行;要确保使用温度;要尽量降低冷凝压力(最高不超过);要充分发挥制冷设备的制冷效率,努力降低水、电、冷冻油、制冷剂的消耗。

“五勤”是指:

勤看仪表;勤查机器运行状况;勤听机器运转有无杂音;勤调节阀门;勤查系统有无跑冒,滴漏现象。

“六及时”是指:

及时加油放油;及时放空气;及时清洗或更换过滤器;及时排除故障隐患;及时清除冷凝器水垢;及时排除电脑故障。

同时操作人员要严格遵守交接班制度,要加强工作责任心,互相协作。

a)清楚当班生产及机器运转、供液、水量、温度情况;

b)明确机器设备运行中的故障、隐患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c)车间记录完整、准确;

d)生产工具、用品齐全;

e)机器设备和工作场所清洁无污,周围没有杂物;

f)交接中发现问题,如不能在当班处理时,交班人应在接班人协同下负责处理完毕后再离开。

制冷系统所用的仪器、仪表、衡器、量具都必须经过法定计量部门的鉴定;同时要按规定定期复查,确保计量器具的准确性。

二、运转时的安全操作

1阀门的安全操作

阀门操作时要不损伤阀门,保护好阀芯、阀杆、手轮和阀体,不发生错开错闭。

操作时要缓慢操作,并注意倾听制冷剂的流动声音,禁止猛开以防液击。

压缩机至冷凝器总管上的各阀门呈开启状态。

各种备用阀、灌制冷剂阀、排污阀等,平时应关阀或拆除手轮。

2维修时的安全操作

拆卸机器设备上的阀门、焊补管道焊缝时,严禁在有制冷剂和带压情况下进行;压缩机房和设备间严禁有明火;检修制冷设备时应注意防止触电事故;机器与设备检修后,应进行耐压强度和气密性试验;若更换或增添管道时,必须采用符合规定的无缝钢管。

机器设备附近和车间内禁止堆放无关用品,各通道畅通。

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的维修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并由有资格的单位进行。

三、制冷剂的安全使用和管理

氟瓶使用管理,除注意氨瓶管理中类似的要求外,还要注意氟利昂代号或名称,不能用错。

另外氟利昂具有更大的渗透性,更易泄漏,因此更应保证瓶阀和瓶帽良好,密封。

四、紧急救护

1发生制冷工质泄漏时的急救措施

系统中高压管路破裂时,应立即停止压缩机运转,立即关闭泄露管路两端的阀门。

置换管路后补焊,压力试验合格后恢复使用。

高压容器泄漏时,若指示器破裂,应关闭阀门更换。

低压管路泄漏时,应切断该部位与系统的联系,排除制冷剂后检修补焊,压力试验合格后使用。

氟系统中如果有氟泄漏时,要防止明火产生光气并迅速通风严防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