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扩张诊治指南新.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2725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支气管扩张诊治指南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支气管扩张诊治指南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支气管扩张诊治指南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支气管扩张诊治指南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支气管扩张诊治指南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支气管扩张诊治指南新.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支气管扩张诊治指南新.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支气管扩张诊治指南新.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支气管扩张诊治指南新.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支气管扩张诊治指南新.doc

《支气管扩张诊治指南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支气管扩张诊治指南新.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支气管扩张诊治指南新.doc

支气管扩张诊治指南

简介

  支气管扩张症(bronchiectasis)是指支气管树的异常扩张,为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慢性化脓性炎症。

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和纤维沉积或纤维化修复使支气管壁毁损,导致支气管持久扩张、变形。

病变主要累及中等大小支气管,病变可以广泛,也可以局限;左肺下叶最为常见。

支气管扩张症,可伴有支气管大量萎陷,支气管萎陷部位远端的所有气道及肺泡均出现不张,使肺叶呈现无气状态。

  引起支气管扩张的病因,分先天性和继发性两种,以继发性支气管扩张为多见。

引起继发性支气管扩张的基本因素是支气管一肺脏反复感染和阻塞,两者相互影响,使支气管壁的炎症和破坏进一步加重,逐渐发展为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感染灶,可触发局部免疫反应,免疫反应异常将造成局部组织的进行性损害,支扩的管壁组织内有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发生,同时亦有体液免疫异常。

  诱发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支气管一肺感染百日咳、麻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病毒性支气管炎或结核等多种感染性疾病。

  2.支气管阻塞吸入异物、肿瘤、黏液填塞、肺门淋巴结肿大、获得性支气管疾病。

  3.遗传性缺陷纤毛缺陷(如纤毛不动综合征、Katagener综合征等)α1-抗胰蛋白酶缺陷症,囊性纤维化。

  4.免疫缺陷状态如先天性获得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慢性肉芽肿病。

  5.先天性解剖学缺陷如支气管软化、软骨缺陷、支气管囊肿等。

  6.其他反复吸入性肺炎、Yasung综合征、吸入有害物质等。

  流行病学

  支气管扩张症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

新西兰儿童支气管扩张症的患病率为3.7/10万,而美国成人总体患病率为52/10万,英国的患病率约为100/10万,美国18~34岁人群的患病率为4.2/10万,但70岁及以上人群的患病率高达272/10万。

这些研究均为多年前的文献,与时尚未采用胸部高分辨率CT等检查手段。

过去曾认为近50年来支气管扩张症的患病率逐年下降,但这一观点并无确切的流行病学证据。

在我国支气管扩张症并非少见病,长期以来对这一疾病缺乏重视,同前尚无相关的流行病学资料。

到目前为止,我国没有支气管扩张症在普通人群中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资料,因此,支气管扩张症的患病率仍不清楚,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

  支气管扩张合并其他肺部疾病的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高分辨率CT检查结果显示,临床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或COPD的患者中,约l5%~30%的患者可发现支气管扩张病变据,重度COPD患者合并支气管扩张的甚至可达50%。

  病因

  支气管扩张症是由多种疾病(原发病)引起的一种病理性改变。

作为支气管扩张症患者临床评估的一部分,寻找原发病因,不但有助于采取针对性的诊疗措施,而且还可避免不必要的侵袭性、昂贵或费时的辅助检查。

各种病因引起的支气管扩张症的发生率文献报道不一,且不同人种不同。

但总体看来,多数儿童和成人支气管扩张症继发于肺炎或其他呼吸道感染(如结核)。

免疫功能缺陷在儿童支气管扩张症患者中常见,但成人少见。

其他原因均属少见甚或罕见。

  1.既往下呼吸道感染:

下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及成人支气管扩张症最常见的病因,占41%~69%,特别是细菌性肺炎、百日咳、支原体及病毒感染(麻疹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询问病史时应特别关注感染史,尤其是婴幼儿时期呼吸道感染病史。

  2.结核和非结核分枝杆菌:

支气管和肺结核是我国支气管扩张症的常见病因,尤其是肺上叶支气管扩张,应特别注意询问结核病史或进行相应的检查。

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也可导致支气管扩张,同时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气道中也易分离出非结核分枝杆菌,尤其是中老年女性。

但气道中分离出非结核分枝杆菌并不表明一定是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这种情况下建议由结核专科或呼吸科医生进行评估和随访,明确是定植还是感染。

  3.异物和误吸:

儿童下气道异物吸入是最常见的气道阻塞的原因,成人也可因吸入异物或气道内肿瘤阻塞导致支气管扩张,但相对少见。

文献报道,吸入胃内容物或有害气体后出现支气管扩张,心肺移植后合并胃食管反流及食管功能异常的患者中支气管扩张症的患病率也较高,因此,对于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均应注意询问有无胃内容物误吸史。

  4.大气道先天性异常:

对于所有支气管扩张症患者都要考虑是否存在先天性异常,可见于先天性支气管软骨发育不全、巨大气管-支气管症、马方综合征及食管气管瘘。

  5.免疫功能缺陷:

对于所有儿童和成人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均应考虑是否存在免疫功能缺陷,尤其是抗体缺陷。

病因未明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中有6%—48%存在抗体缺陷。

免疫功能缺陷者并不一定在婴幼儿期发病,也可能在成人后发病。

最常见的疾病为CVID、XLA及IgA缺乏症。

严重、持续或反复感染,尤其是多部位感染或机会性感染者,应怀疑免疫功能缺陷的可能,对于疑似或确定免疫功能缺陷合并支气管扩张的患者,应由相关专科医生共同制定诊治方案。

  6.纤毛功能异常:

原发性纤毛不动综合征患者多同时合并其他有纤毛部位的病变,几乎所有患者均合并上呼吸道症状(流涕、嗅觉丧失、鼻窦炎、听力障碍、慢性扁桃体炎)及男性不育、女性宫外孕等。

上呼吸道症状多始于新生儿期。

儿童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应采集详细的新生儿期病史;儿童和成人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均应询问慢性上呼吸道病史,尤其是中耳炎病史。

成人患者应询问有无不育史。

  7.其他气道疾病:

对于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应评估是否存在ABPA;支气管哮喘也可能是加重或诱发成人支气管扩张的原因之一;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多以支气管扩张为主要表现,虽然在我国少见,但仍需考虑。

欧美国家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尤其是白色人种,均应排除囊性纤维化,此病在我国则相对罕见。

  8.结缔组织疾病:

2.9%~5.2%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肺部高分辨率CT检查可发现支气管扩张,因此对于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均要询问类风湿关节炎病史,合并支气管扩张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预后更差。

其他结缔组织疾病与支气管扩张症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有报道干燥综合征患者支气管扩张的发生率为59%,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马方综合征及复发性多软骨炎等疾病也有相关报道。

  9.炎症性肠病:

支气管扩张与溃疡性结肠炎明确相关,炎症性肠病患者出现慢性咳嗽、咳痰时,应考虑是否合并支气管扩张症。

  10.其他疾病: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与支气管扩张症的关系尚有争议,除非影像学提示存在肺气肿,否则无需常规筛查是否存在α1-抗胰蛋白酶缺乏。

应注意是否有黄甲综合征的表现。

  分类分型

  支气管扩张存在着几个分类系统,大多数都是以支气管镜和尸检所见到的支气管的解剖异常为基础。

目前常用的是Reid在1950年提出的分类系统。

Reid对45个尸检所得的支气管扩张肺叶的病理和支气管造影的结果进行了对比,提出了以下分类系统。

这种分类包括:

①柱状支气管扩张,这种支气管的横截面是等大的;②囊柱型支气管扩张,在柱状支气管扩张上存在局限的缩窄,使支气管外观不规则,类似于曲张静脉;③囊状支气管扩张,越靠近肺的外周,扩张越明显,支气管最终形成气球样结构。

Reid分类是在病理-支气管造影基础上得出的,因此对疾病的X线描述比较有帮助。

但是,对柱状、囊柱型和囊状支气管扩张等类型之间的临床、流行病学或病理生理学差异了解的还不多。

  辅助检查

  优先检查

  胸部X线检查

  胸部高分辨率CT扫描

  血炎性标志物

  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血清蛋白电泳

  血气分析

  微生物学检查

  可选检测

  血清IgE测定、烟曲霉皮试、曲霉沉淀素检查

  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

  其他免疫功能检查

  囊性纤维化相关检查

  纤毛功能检查

  支气管镜检查

  肺功能检查

  治疗细则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可促进呼吸道分泌物排出,提高通气的有效性,维持或改善运动耐力,缓解气短、胸痛症状。

  1.排痰:

有效清除气道分泌物是支气管扩张症患者长期治疗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对于慢性咳痰和(或)高分辨率CT表现为黏液阻塞者,痰量不多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也应学习排痰技术,以备急性加重时应用。

  常用排痰技术如下:

(1)体位引流:

采用适当的体位,依靠重力的作用促进某一肺叶或肺段中分泌物的引流[B]。

一项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证实,主动呼吸训练联合体位引流效果优于坐位主动呼吸训练。

胸部CT结果有助于选择合适的体位;治疗时可能需要采取多种体位,患者容易疲劳,每日多次治疗一般不易耐受,通常对氧合状态和心率无不良影响;体位引流应在饭前或饭后1~2h内进行;禁忌证包括无法耐受所需的体位、无力排出分泌物、抗凝治疗、胸廓或脊柱骨折、近期大咯血和严重骨质疏松者。

(2)震动拍击:

腕部屈曲,手呈碗形在胸部拍打,或使用机械震动器使聚积的分泌物易于咳出或引流,可与体位引流配合应用。

(3)主动呼吸训练:

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应练习主动呼吸训练促进排痰[A]。

每次循环应包含3部分:

胸部扩张练习,即深呼吸,用力呼气,放松及呼吸控制,尤其是深吸气,使气流能够通过分泌物进入远端气道;用力呼气可使呼气末等压点向小气道一端移动,从而有利于远端分泌物清除;呼吸控制,即运动膈肌缓慢呼吸,可避免用力呼气加重气流阻塞。

(4)辅助排痰技术:

包括气道湿化(清水雾化)、雾化吸入盐水、短时雾化吸人高张盐水、雾化吸入特布他林以及无创通气;祛痰治疗前雾化吸入灭菌用水、生理盐水或临时吸入高张盐水并预先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可提高祛痰效果;喘憋患者进行体位引流时可联合应用无创通气;首次吸入高张盐水时,应在吸入前和吸入后5min测定FEV1或呼气峰流速,以评估有无气道痉挛;气道高反应性患者吸入高张盐水前应预先应用支气管舒张剂。

(5)其他:

正压呼气装置通过呼气时产生震荡性正压,防止气道过早闭合,有助于痰液排出[A],也可采用胸壁高频震荡技术等。

  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单独或联合应用上述祛痰技术,每日l~2次,每次持续时间不应超过20~30min,急性加重期可酌情调整持续时间和频度。

  2.吸气肌训练:

适用于合并呼吸困难且影响到日常活动的患者。

两项小规模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与无干预组相比,吸气肌训练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

  抗菌药物治疗

  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出现急性加重合并症状恶化,即咳嗽、痰量增加或性质改变、脓痰增加和(或)喘息、气急、咯血及发热等全身症状时,应考虑应用抗菌药物。

仅有黏液脓性或脓性痰液或仅痰培养阳性不是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

  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急性加重时的微生物学研究资料很少,估计急性加重一般是由定植菌群引起,60%~80%的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存在潜在致病菌的定植,最常分离出的细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和铜绿假单孢菌。

其他革兰阳性菌如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可定植患者的下呼吸道。

应对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定期进行支气管细菌定植状况的评估。

痰培养和经支气管镜检查均可用于评估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细菌定植状态,二者的评估效果相当。

  许多支气管扩张症患者频繁应用抗菌药物,易于造成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且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气道细菌定植部位易于形成生物被膜,阻止药物渗透,因此推荐对大多数患者进行痰培养,急性加重期开始抗菌药物治疗前应送痰培养,在等待培养结果时即应开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急性加重期初始经验性治疗应针对这些定植菌,根据有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1)近期住院;

(2)频繁(每年4次以上)或近期(3个月以内)应用抗生素;(3)重度气流阻塞(FEV1<30%);(4)口服糖皮质激素(最近2周每日口服泼尼松>2周),至少符合4条中的2条及既往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抗菌药物(表5)。

无铜绿假单孢菌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应立即经验性使用对流感嗜血杆菌有活性的抗菌药物。

对有铜绿假单孢菌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应选择有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的抗菌药物,还应根据当地药敏试验的监测结果调整用药,并尽可能应用支气管穿透性好且可降低细菌负荷的药物。

应及时根据病原体检测及药敏试验结果和治疗反应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若存在一种以上的病原菌,应尽可能选择能覆盖所有致病菌的抗菌药物。

临床疗效欠佳时,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并即刻重新送检痰培养。

若因耐药无法单用一种药物,可联合用药,但没有证据表明两种抗菌药物联合治疗对铜绿假单孢菌引起的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有益。

急性加重期不需常规使用抗病毒药物。

采用抗菌药物轮换策略有助于减轻细菌耐药,但目前尚无临床证据支持其常规应用。

  急性加重期抗菌药物治疗的最佳疗程尚不确定,建议所有急性加重治疗疗程均应为14d左右。

  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患者长期口服或吸入抗菌药物的效果及其对细菌耐药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咯血的治疗

  1.大咯血的紧急处理:

大咯血是支气管扩张症致命的并发症,一次咯血量超过200ml或24h咯血量超过500ml为大咯血,严重时可导致窒息。

预防咯血窒息应视为大咯血治疗的首要措施,大咯血时首先应保证气道通畅,改善氧合状态,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

咯血量少时应安抚患者,缓解其紧张情绪,嘱其患侧卧位休息。

出现窒息时采取头低足高45O的俯卧位,用手取出患者口中的血块,轻拍健侧背部促进气管内的血液排出。

若采取上述措施无效时,应迅速进行气管插管,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2.药物治疗:

  

(1)垂体后叶素:

为治疗大咯血的首选药物,一般静脉注射后3~5min起效,维持20~30min。

用法:

垂体后叶素5~10U加5%葡萄糖注射液20~40ml,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约15min注射完毕,继之以10~20U加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500ml稀释后静脉滴注(0.1U.kg-l.h-1),出血停止后再继续使用2~3d以巩固疗效;支气管扩张伴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以及孕妇均忌用。

  

(2)促凝血药:

为常用的止血药物,可酌情选用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如氨基己酸(4~6g+生理盐水100ml,15~30min内静脉滴注完毕,维持量1g/h)或氨甲苯酸(100~2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40ml内静脉注射,2次/d),或增加毛细血管抵抗力和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酚磺乙胺(250~500mg,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2~3次/d),还可给予血凝酶l~2kU静脉注射,5~10min起效,可持续24h。

  (3)其他药物:

如普鲁卡因150mg加生理盐水30ml静脉滴注,l~2次/d,皮内试验阴性(0.25%普鲁卡因溶液0.1ml皮内注射)者方可应用;酚妥拉明5~10mg以生理盐水20~40ml稀释静脉注射,然后以10~20mg加于生理盐水500ml内静脉滴注,不良反应有直立性低血压、恶心、呕吐、心绞痛及心律失常等。

  3.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和(或)手术是大咯血的一线治疗方法:

(1)支气管动脉栓塞术:

经支气管动脉造影向病变血管内注入可吸收的明胶海绵行栓塞治疗,对大咯血的治愈率为90%左右,随访1年未复发的患者可达70%[5];对于肺结核导致的大咯血,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后2周咯血的缓解率为93%,术后1年为51%,2年为39%;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胸痛(34.5%),脊髓损伤发生率及致死率低。

(2)经气管镜止血:

大量咯血不止者,可经气管镜确定出血部位后,用浸有稀释肾上腺素的海绵压迫或填塞于出施部位止血,或在局部应用凝血酶或气囊压迫控制出血。

(3)手术:

反复大咯血用上述方法无效、对侧肺无活动性病变且肺功能储备尚佳又无禁忌证者,可在明确出血部位的情况下考虑肺切除术。

适合肺段切除的人数极少,绝大部分要行肺叶切除。

  非抗菌药物治疗

  1.黏液溶解剂:

气道黏液高分泌及黏液清除障碍导致黏液潴留是支气管扩张症的特征性改变。

吸入高渗药物如高张盐水可增强理疗效果,短期吸人甘露醇则未见明显疗效。

急性加重时应用溴己新可促进痰液排出,羟甲半胱氨酸可改善气体陷闭。

成人支气管扩张症患者不推荐吸入重组人DNA酶。

  2.支气管舒张剂:

由于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常常合并气流阻塞及气道高反应性,因此经常使用支气管舒张剂,但目前并无确切依据。

合并气流阻塞的患者应进行支气管舒张试验评价气道对β2-受体激动剂或抗胆碱能药物的反应性,以指导治疗;不推荐常规应用甲基黄嘌呤类药物。

  3.吸入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

吸入激素可拮抗气道慢性炎症,少数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吸入激素可减少排痰量,改善生活质量,有铜绿假单孢菌定植者改善更明显,但对肺功能及急性加重次数并无影响。

目前证据不支持常规使用吸人性激素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支气管哮喘者除外)

  手术及并发症的处理

  1.手术:

目前大多数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有效,不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包括:

(1)积极药物治疗仍难以控制症状者;

(2)大咯血危及生命或经药物、介入治疗无效者;(3)局限性支气管扩张,术后最好能保留10个以上肺段。

手术的相对禁忌证为非柱状支气管扩张、痰培养铜绿假单胞菌阳性、切除术后残余病变及非局灶性病变。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19%,老年人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术后病死率<5%。

  2.无创通气:

无创通气可改善部分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长期无创通气治疗可缩短部分患者的住院时间,但尚无确切证据证实其对病死率有影响。

  预防

  儿童时期下呼吸道感染及肺结核是我国支气管扩张症最常见的病因,因此应积极防治儿童时期下呼吸道感染,积极接种麻疹、百日咳疫苗,预防、治疗肺结核,以预防支气管扩张症的发生。

免疫球蛋白缺乏者推荐定期应用免疫球蛋白(每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500mg/kg)可预防反复感染。

一项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注射肺炎疫苗可减少急性加重次数,推荐注射多价肺炎疫苗,每年注射流感疫苗预防流感所致的继发性肺部感染。

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应戒烟,可使用一些免疫调节剂,如卡介菌多糖核酸等,以增强抵抗力,有助于减少呼吸道感染和预防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发作。

更多支气管常识:

支气管扩张治疗流程

疾病分类

症状

治疗方法

是否检查

药物

先天性支气管扩张

咳浓痰和流浓鼻涕

使用止咳化痰的药物以及抗生素治疗,注意饮食控制,平时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勿食油腻,勿食辛辣,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高蛋白食物。

胸部X线检查

胸部高分辨率CT扫描

血炎性标志物

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血清蛋白电泳

血气分析

微生物学检查

口服阿莫西林胶囊或者红霉素等抗生素控制感染,以及口服气管等扩张的药物,如氨茶碱。

继发性支气管扩张

慢性咳嗽、咳大量脓痰和反复咯血。

物理治疗、抗菌药物治疗、咯血的治疗、非抗菌药物治疗、手术

胸部X线检查

胸部高分辨率CT扫描

血炎性标志物

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血清蛋白电泳

血气分析

微生物学检查

祛痰剂:

己新8~16mg,3次/d;氨溴索(沐舒坦)30mg,3次/d;抗生素:

如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TMP-SMZ)0.48g,2次/d口服,首剂加倍;并发咯血的处理:

氨基己酸(6-氨基己酸,PAMBA)、氨甲苯酸(对羧基苄胺,EACA);增加血小板和毛细血管功能的酚磺乙胺(止血敏)、卡巴克络(安络血);参与凝血酶原合成的维生素K;对抗肝素的鱼精蛋白。

原文地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