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首古诗精选赏析 最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27353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4首古诗精选赏析 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4首古诗精选赏析 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4首古诗精选赏析 最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4首古诗精选赏析 最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4首古诗精选赏析 最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24首古诗精选赏析 最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24首古诗精选赏析 最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24首古诗精选赏析 最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24首古诗精选赏析 最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24首古诗精选赏析 最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24首古诗精选赏析 最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24首古诗精选赏析 最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24首古诗精选赏析 最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24首古诗精选赏析 最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24首古诗精选赏析 最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24首古诗精选赏析 最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24首古诗精选赏析 最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24首古诗精选赏析 最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24首古诗精选赏析 最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24首古诗精选赏析 最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4首古诗精选赏析 最新.docx

《24首古诗精选赏析 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4首古诗精选赏析 最新.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4首古诗精选赏析 最新.docx

24首古诗精选赏析最新

有关儿童的诗

【寻隐者不遇】贾岛(唐)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注释

云深:

指山深云雾浓。

2.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

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3.赏析

贾岛,唐代诗人,字阆仙,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人。

自号“碣石山人”。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

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

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诗人自己的感情表现结构,它由惆怅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转而更深一层的惆怅,流露出终不可及的慨喟。

诗人本来是僧,后还俗,但仕途并不得意,因此始终倾羡高洁超俗的世外生活。

实际不独是诗人对隐者的描绘,也正是诗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所见】清代: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注释

牧童:

指放牛的孩子。

振:

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yuè):

指道旁成阴的树。

欲:

想要。

捕:

捉。

鸣:

叫。

立:

站立。

2.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3.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

“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

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

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用语活泼自由、浅显明了。

 

送别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杨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用“/”给时句加朗读停顿节拍。

2、故事发生的时间是烟花三月_______地点是黄鹤楼_____;被送的人要去的地方是扬州。

3、写事的诗句是: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杨州

4、写景的诗句是:

孤帆远影碧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5、说明作者站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的诗句是:

孤帆远影碧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6、这首诗写的是:

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7、这首诗句的中心意思是:

表达了深挚的友情。

参考答案: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杨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文解释】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

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词语解释】

  1、黄鹤楼:

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孟浩然:

李白的好朋友。

之:

到达。

广陵:

即扬州。

  2、故人:

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

辞别。

  3、烟花:

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

下:

顺流向下而行。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西出阳关无故人。

1.《送元二使安西》又叫(),作者是()代诗人(),有“()”之称,与()齐名,并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

“味摩诘之诗,();观摩诘之画,()。

2.这是一首()诗,运用了()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令是(),地点是(),景物是()和(),这样为送别创造了一个()的环境气氛。

3.诗中作者用一个“()”字委婉地表达依依离情。

4.补全诗句并解释下列字词

使:

浥:

更尽:

君:

客舍:

故人:

答案:

1.阳关曲、渭城曲;唐;王维;诗佛;孟浩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送别;借景抒情;对友人依依惜别和祝福;春天;渭城;朝雨;青青柳色;愁郁。

3.柳4.到某地、出使;湿润、沾湿;再喝完;指元二;旅馆;老朋友。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主张抗金。

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大家。

称“诚斋体”。

诗意

六月里的西子湖啊,到底特殊,秀丽的风光和其他时节迥然不同。

碧绿的莲叶连接天际,浩渺无尽,红日与荷花相映,色彩分外鲜艳娇红。

背景

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

林子方举进士后,曾担任直阁秘书,杨万里是他的上级兼好友。

此时林子方赴福州任职,杨万里清晨从杭州西湖附近的净慈寺处理送别送林子方,经过西湖边时写下这组诗。

赏析

此诗以白描见长。

一是虚实相生。

前两句直陈,只是泛说,为虚;后两句描绘,展示具体形象,为实。

虚实结合,相得益彰。

二是刚柔相济。

后两句所写的莲叶荷花,一般归入阴柔美一类,而诗人却把它写得非常壮美,境界阔大,有“天”,有“日”。

语言也很有气势:

“接天”“无穷”。

这样,阳刚与柔美,就在诗歌中得到了和谐统一。

(1)首句似以“突兀”的语气开头,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____的语气中感受到了。

(2)三、四两句诗人用一“____”和“____”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莲叶无边,既写出了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

“_____”与“____”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碧红映日荷花)

(3)诗人先写____,再叙_____,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得效果,让人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全诗明白晓畅。

(感受实景)

参考答案:

(1)赞叹

(2)碧红映日荷花

(3)感受实景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被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作者简介高适(702-765),唐代诗人。

字达夫,渤海蓨(tiáo)(今河北景县)人。

性格落拓,不拘小节。

他半生漂泊,熟悉边疆生活,边塞诗写得慷慨苍凉,真实而有气魄。

2.《别董大》作者是()代诗人(),是()诗派的代表作家,与()齐名,并称“高岑”这是一首()诗?

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2、诗的前两句是()描写?

3、诗的后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描写别时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释下列字词

曛:

知己:

识:

君:

答案:

1、唐高适边塞岑参送别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

2、环境

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不要担心以后没有人了解你,赏识你。

天下人谁不知道你呢?

4、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5、曛:

昏黄。

太阳落山时的余光。

知己:

知心朋友。

6、识:

赏识。

君:

您,这里指董大。

边塞诗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2.注释

(1)但使:

只要

(2)教:

让(3)胡马:

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4)度:

越过

3.赏析

(1)这是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2)诗人从描写景物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4.本诗被人们称为:

“唐朝七绝之首”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2.注释

(1)孤城:

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2)何须:

何必。

(3)度:

吹到过。

(4)仞:

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3.赏析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

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

(2)第二句仍接着写景。

“一片孤城”是近景,“万仞山”则是远景。

远处崇山峻岭的映衬,愈显得边城的孤危,目的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的心态作准备,进行环境烘托。

(3)这里的“春风”有两层意思:

1、真正的春风,体现的是边塞环境的艰苦。

2、指统治阶级不体恤民情,不曾关心戍守边疆的战士

(4)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对边塞战士的同情和对朝廷不满的愤慨之情。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注释:

①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

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②夜光杯:

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

它和葡萄酒都是西北地区的特产。

这里指精美的酒杯。

③沙场:

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④君:

你。

⑤琵琶:

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⑥催:

催人出征。

 ⑦凉州词:

“凉州歌”的唱词,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⑧欲:

将要。

 ⑨征战:

打仗。

1.这首诗作者是()代诗人()。

这是一首()诗,它不正面描写战争,而是通过()这件事来表达将士们厌恶战争悲痛情绪,也揭露了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同时也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

诗的前两句写将士们由()的欢饮环境和一下子被逼到(

)的战前气氛中。

全诗最悲痛、最决绝的一句是。

3.补全诗句。

4.古代描写战争的著名词句很多,如()朝的()写过:

壮士饥餐胡虏肉,。

答案:

1唐;王翰;边塞;战前饮酒、尽情酣醉;热闹舒适;紧张激昂。

2古来征战几人回。

3宋;岳飞;笑谈渴饮匈奴血。

借景说理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1.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明净的小方塘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飘动的天光云影清清楚楚地在“镜子”中荡漾。

2.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要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就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

(或:

要保持心灵境界的澄明,就要不断接受新事物的洗礼。

3.“源头活水”在诗中比喻_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____________。

4.诗人通过具体景物的描写,表达关于__读书_______的心得体会。

5诗人朱熹,南宋_理学家,__思想家。

6.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游园不值

(南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名篇,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

此诗先写诗人游园看花而进不了园门,感情上是从有所期待到失望遗憾;后看到一枝红杏伸出墙外,进而领略到园中的盎然春意,感情又由失望到意外之惊喜,写得十分曲折而有层次。

尤其第三、四两句,既渲染了浓郁的春色,又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全诗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体现了取景小而含意深的特点,情景交融,脍炙人口。

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很多好处。

其一是:

写春景而抓住了特点,突出了重点。

用一个“出”字把红杏拟人化。

其二是:

“以少总多”,含蓄蕴藉。

比如“一枝红杏”就是“满园春色”。

其三是:

景中有情,诗中有人。

“小扣柴扉”又“久不开”,其人懒于社交,无心利禄,已不言可知。

门虽常关,而满园春色却溢于墙外,其人怡情自然,丰神俊朗,更动人遐思。

其四是:

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够引起许多联想,从而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精神的鼓舞。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

后人更赋予这两句诗以生活的哲理:

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阅读:

1、读完这首诗,你知道了“游园不值”的“值”意思是,“怜”的意思是

2、.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园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遇到,怜惜2、从“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看出园主人的淡泊名利、远离尘俗、与世无争;从“满园春色关不住”看出园主人栽种了满院的花草,是一个志趣高雅的人。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

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

书写,题写。

西林:

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

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

从侧面看。

  (3)各不同:

不相同。

  (4)识:

认识;清楚。

(注:

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

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

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

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作者:

苏轼,宋代文学家,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赏析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借景抒情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①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

①却,再的意思。

却山行:

再走山间小路。

①诗作写________(填写季节)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________的心情。

②这是一首写诗人行于三衡道中的见闻感受。

请赏析“小溪泛尽却山行”一句。

答案:

 

解析 ①初夏(或夏季)(判断理由:

“梅子黄时”指五月) 轻松愉快(或愉悦) 

②“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

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

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

(或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往往多雨,但现在却“日日晴”,写天晴,也是写诗人的愉快心情。

天晴人心也晴,那么明睸,那么开朗!

次句写出行路线。

诗人乘船去游山去了,“泛尽”了舟,到了小溪的尽头,又换走山路——三衢山中之小道,其乐无穷,其雅无穷,其趣无穷。

) 

 曾几(1084~1166)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赣州(今属江西)人。

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

 

译诗:

 

梅子黄透的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绿树荫成,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加添了些幽趣。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唐代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赏析从诗题看,诗中有江、花、人。

诗第一句交代了地点,提到了江;第二句交代了时间,即春天,同时描写了诗人懒困的神情。

为什么会懒困呢?

原来是因为春光融融,春风和煦造成的,正当诗人要在春风中休息时,却感到眼前一亮,一簇深浅不同的桃花盛开在江边,诗人的精神也为之一振,“可爱深红爱浅红”一句,不仅写出了桃花争妍斗艳的景象,为画面增添了亮丽的色彩,而且透过诗句,我们好像看到了诗人在桃花丛中欣赏玩味、目不暇接的神态。

诗意黄师塔前那碧绿的江水滚滚向东流,春天让人感到困倦,总是想在微风吹拂中睡觉。

忽然看见一簇没有主人的桃花在江边盛开着,究竟是爱深红色的还是更爱浅红色的呢?

乡村四月(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1、请你发挥想象,描绘“子规声里雨如烟”所展示的优美画面。

   

2、第四句中的“蚕桑”照应上面“”,“插田”照应上面的“”,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勾画出乡村四月气氛。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1.示例:

细雨密密地下个不停,天地间,如烟雾般迷蒙,淡淡的;又仿佛悬挂着一道薄纱,一切都显得那么清新自然。

此时,传来几声杜鹃鸟的啼叫声,更添些许闲适安详。

2.“蚕桑”照应上面“绿遍山原”,“插田”照应上面的“白满川”,勾画出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

  3、表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或:

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1、泊船:

停船。

泊,停泊。

2、京口:

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长江的南岸,和瓜洲相对。

  2、瓜洲:

瓜洲在今天江苏省扬州市邗(hán)江区县南,与京口相对  3、一水:

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4、间(jiān):

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

 5、钟山:

今南京市的紫金山,诗人当时家居于此。

  6、隔:

间隔。

   7、数重:

几层。

读shùchóng  8、绿:

吹绿了。

9、何时:

什么时候。

   10、还:

回。

译文 :

 春日夜里,行船停泊在瓜洲岸边,我隔江遥望对岸的京口,心里想,这里与我居住的钟山也就只隔着几座大山,和煦的春风吹绿了长江南岸的草木,而我何时才能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返回家乡呢?

 阅读:

1.诗人借助山、水、      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2.“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王安石在作诗时曾改过很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

你想想看他为何要用“绿”字?

                                              

答案:

3、月  思乡。

4、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南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既有色彩又有动感,极其传神。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宋)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人。

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诗意: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就下起了倾盆大雨,一颗颗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入船中。

从地面上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乌云吹散。

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得像晴天一样,水像蓝天一样开阔明净。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云)、(雨)、(风)、(楼).作者用“翻墨”写出了云的(乌黑);用“跳珠”写出了雨的(急);用“忽吹散”写出了雨的(持续时间短)的特征;又用“水如天”写出了雨的(大).抓住了盛夏时节天气变化的(无常)以及“骤雨”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诗情

抒发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时时处处以审美眼光看世界的博大胸襟。

书湖阴先生壁

北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湖阴先生:

王安石寓居金陵紫金山下时的邻居。

①排闼(tá):

闯进门来。

闼,小门。

1、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

2、“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诗中写景从    写到    ,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4、这首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描写自然景物?

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1)庭前优美的自然风景  热爱田园生活、热爱自然   

(2)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

(1分)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

(点明拟人具体内容,1分)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

(2分)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分)

3、院内  院外

4、拟人,把山水写成富有生命情感的亲切形象:

水绕农田,仿佛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青山排闼,仿佛是争相前来为主人庭院增添色彩。

二:

答案:

【1】表达了诗人闲居时恬淡的心境(1分),对田园山水风光的喜爱之情。

(1分)

【2】(2分)示例1:

“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

示例2:

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

示例3:

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

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

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

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

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

护田,指春天清澈的河流护绕农田;排闼,指两山对湖阴主人送来青绿秀色。

两词都暗用典故,采用拟人的手法。

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热爱和赞美。

春河、两山都用诗人的心愿,借此表达的是他自己在退官闲居时期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坚守。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展现了雨后美丽的西湖景象,是宋代诗人苏轼的杰作。

1、本诗作者是宋朝苏轼(人名)。

诗歌描写了杭州西湖的晴姿雨态,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的思想感情。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把西湖比作西施,两者的相似之处是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淡妆”与前面空蒙相照应,”浓抹”与前面潋滟相照应,“相宜”与好、奇相照应。

3、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C)

A、“水光潋滟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