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新课标与教材教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42619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术新课标与教材教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美术新课标与教材教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美术新课标与教材教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美术新课标与教材教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美术新课标与教材教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美术新课标与教材教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美术新课标与教材教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美术新课标与教材教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美术新课标与教材教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美术新课标与教材教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美术新课标与教材教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美术新课标与教材教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美术新课标与教材教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美术新课标与教材教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美术新课标与教材教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美术新课标与教材教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美术新课标与教材教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美术新课标与教材教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美术新课标与教材教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美术新课标与教材教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术新课标与教材教法.docx

《美术新课标与教材教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术新课标与教材教法.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美术新课标与教材教法.docx

美术新课标与教材教法

美术教材教法

(一)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题

1、我国向有“瓷国”之称,陶瓷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陶瓷工艺已较为发达,发掘于黄河流域的有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发掘于长江流域的有屈家岭文化和的彩陶;以及发掘于沿海的龙山文化和的黑陶等。

历史上有瓷都之称的城市是,有陶都之称的城市是。

青瓷成熟于魏晋,白瓷成熟于隋唐,是唐代陶瓷美术中的代表作品。

2、在绘画技法中,中国画通常采用高远、平远、深远的透视法取景作画的,而西画采用的则是透视法。

3、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是现代教学模式的显著特征之一,我们经常使用的教学模式有

、、自学性教学模式、交往性教学模式、练习性教学模式、情感性教学模式、概念获得教学模式、群辩法教学模式、课堂讨论模式、探索情感和解决矛盾模式等。

第二部分简答题

1、你认为怎样的美术课是一堂好课?

2、案例应该具备哪些因素和特征?

3、一般来说,教学中的提问有哪两种表现形式?

4、什么是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与评价目标?

5、教学模式构成有哪些要素?

第三部分辨别题

请分析下列观点正确与否,并说明理由。

1.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

2.美术课应该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放手让学生动手,教师不能指导。

第四部分观点论述

1.你认为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应该先于行动(教学过程),还是产生与行动(教学过程)之中?

为什么?

2.现在主张向“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转变,那么是不是不要接受性学习了呢?

是不是每节课都要合作学习呢?

第五部分案例分析

1.中国写意画运用浓破淡、淡破浓、色破墨、墨破色等方法,可以出现斑斓绚丽、变化莫测的画面。

请你结合教学实际,列举学生在此技能的练习表现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分别介绍浓破淡、淡破浓、色破墨、墨破色的方法。

2.“近大远小”透视知识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绘画造型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请你针对“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这一内容的学习,进行15分钟教学过程的设计。

参考答案

(一)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题

1、我国向有“瓷国”之称,陶瓷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陶瓷工艺已较为发达,发掘于黄河流域的有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发掘于长江流域的有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彩陶;以及发掘于沿海的龙山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的黑陶等。

历史上有瓷都之称的城市是景德镇,有陶都之称的城市是宜兴。

青瓷成熟于魏晋,白瓷成熟于隋唐,唐三彩是唐代陶瓷美术中的代表作品。

2、在绘画技法中,中国画通常采用高远、平远、深远的散点透视法取景作画的,而西画采用的则是焦点透视法。

3、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是现代教学模式的显著特征之一,我们经常使用的教学模式有接受性教学模式、发现——探究性教学模式、自学性教学模式、交往性教学模式、练习性教学模式、情感性教学模式、概念获得教学模式、群辩法教学模式、课堂讨论模式、探索情感和解决矛盾模式等。

第二部分简答题

1、你认为怎样的美术课是一堂好课?

(1)      教学目标多元

(2)      教学内容丰厚

(3)      教材处理变式

(4)      教学问题优化

(5)      教学活动有效

(6)      教学流程清晰

(7)      教学姿态平等

(8)      教学评价恰当

(9)      教学方法多样

(10)  媒体运用恰当

2、案例应该具备哪些因素和特征?

⑴案例的来源

⑵案例的典型性

⑶案例的真实性

⑷案例的完整性

⑸案例的流畅性

3、一般来说,教学中的提问有哪两种表现形式?

⑴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的全过程,也就是问题的、探究的教学模式设计。

⑵课堂的提问,常用于提问与应答的教学之中。

4、什么是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与评价目标?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5、教学模式构成有哪些要素?

理论依据、教学程序、实施原则、辅助条件、效果目标。

第三部分辨别题

请分析下列观点正确与否,并说明理由。

1.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

要点:

正确。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

美术学科并不是单独孤立地存在的,它是文化教育的一个部分。

强调美术学科内部的综合,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以及美术学科与社会、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综合。

一幅美术创作作品的诞生,除了作者精湛的美术技能技巧的表现以外,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地域环境、经济发展、民俗风情、人文修养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影响。

2.美术课应该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放手让学生动手,教师不能指导。

要点:

片面。

美术课应该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因为个性就是创造力。

试想如果学生的美术作品都画的一模一样、整齐划一,那等于就失去了美术作品的生命力以及美术课的意义。

但是,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关键处作适当的引导和点拨,不能一味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描去画去涂色,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第四部分观点论述

1.你认为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应该先于行动(教学过程),还是产生与行动(教学过程)之中?

为什么?

要点:

如果我们确认生命系统的复杂性,就会认识到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

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应完全预设的、精确的,而应是一般性的、生成性的。

目的不是先于行动而是产生与行动之中。

2.现在主张向“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转变,那么是不是不要接受性学习了呢?

是不是每节课都要合作学习呢?

要点:

不能这样认识问题。

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是人的两种学习方式,缺一不可。

学生的学习要传承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全部采用探究学习,即使是基础教育的学习也是不可能的,时间不够,效率低下;相反,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到人类文明的结晶,效率高。

但是这种效率,仅仅是相对于知识与技能来说的。

学习不但要达到知识掌握的程度,而且要在学生学习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方面都得到发展。

探究学习在这方面就有着接受学习不可比拟的长处。

第五部分案例分析

1.中国写意画运用浓破淡、淡破浓、色破墨、墨破色等方法,可以出现斑斓绚丽、变化莫测的画面。

请你结合教学实际,列举学生在此技能的练习表现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分别介绍浓破淡、淡破浓、色破墨、墨破色的方法。

要点:

浓破淡:

先着淡墨,再用浓墨破。

淡破浓:

先着干浓墨,再用淡墨破。

色破墨:

先着墨后用色破。

墨破色:

先着色后用墨破。

作画时墨色浓淡要分清,水分干湿要适当。

2.“近大远小”透视知识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绘画造型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请你针对“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这一内容的学习,进行15分钟教学过程的设计。

参考要点:

利用简易取景框进行观察景物近大远小透视现象。

引导学生变换观察角度、方位,认真观察物体所产生的不同透视现象,从中探索透视规律。

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写生。

选择典型、简单的场景,通过实地观察、描绘,让学生在画面上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如描绘一排电线杆、一条铁路轨道、一道围墙等。

可选择典型图例一幅,引导学生从画中找出地平线、消失点,再画出几条典型的透视线,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近详远略、近浓远淡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将物体的外廓简略地表现出来,从而表现出透视效果。

(10—12分)教学理念新,教学方法好,表述准确。

(7—9分)教学理念新,教学方法尚可,表述准确

(4—6分)教学理念欠新,教学方法一般,表述欠准确

美术教材教法

(二)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题

1、宋代著名的瓷窑有      、       、       哥窑、钧窑。

2、中国传统刺绣品种很多,其中苏绣、湘绣、      、      称为中国传统四大名绣。

3、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遵照的原则是          、思想性原则、量力性原则、

           、              、             、 

              等。

第二部分简答题

1、中国画的三大特点是什么?

2、美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标准有哪些?

3、你认为一个好的教学案例的“标准”有哪些方面?

4、探究学习的实质是问题解决的学习,那么,问题从何而来?

5、课堂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设计活动实质上是伴随实施教学的全过程。

考察课堂教学设计的知识过程,我们不能只看到教师的课前教学设计,请解释“课间设计”和“课后设计”。

第三部分辨别题

请分析下列观点正确与否,并说明理由。

1. 教案是精确的不可更改的“铁案”。

2.“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成,都不能脱离知识学习的内容。

第四部分观点论述

1. 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见解让教师措手不及难于招架怎么办?

2.快下课了,教师有些教学任务还未完成,可是回答问题的学生还在滔滔不绝地发言,教师应该怎么办?

第五部分案例分析

1、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就是以学习环境为中心来设计教学。

请你举一个以学为主的例子。

2、对下例案例设计进行评析。

下课铃声响毕,当我夹着书本走出教室时,不禁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随着课程改革的一步步深入,随着给予孩子的自由空间的不断增大,对于教师的要求真的是越来越高。

越来越多从前没有被关注的问题变得那么重要,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新的教育观念是很难适应现今的课程改革的。

今天我上的是二年级人美版的《我们身边的痕迹》一课,应该说是一节传统的课(关于拓印方面的知识),可我这几天一直处于矛盾中,是照搬还是创新?

是重美术知识技能还是重学生感受与需求?

是稳妥地教还是来点“冒险”呢?

最终,我选择了后者。

于是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走进了教室,我是用一个魔术导入教学的,一方面为引起大家的兴趣,一方面也为立刻将同学们推向矛盾问题的前端。

当我在白纸上变出一个硬币的模样,同学们有的惊诧,有的不屑,也有的自信地喊道:

“我也会!

”我故意很失望地说:

“原来你们都会啊,谁来说说是怎样做的?

”答案是一致的:

老师纸底下有一个硬币,笔在纸面上一涂抹就印出来了。

我马上追问:

“可你们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原因使硬币会印出来呢?

”教室里像炸开了锅,集中起来大概有三种意见:

硬币是硬的;硬币上有花纹;硬币表面凹凸不平。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同学们自动分成几派争论起来。

我心理暗暗高兴:

好极了,不怕你犯错误,就怕你不犯错误。

正当大家争的面红脖子粗时,我又抛出另外一个问题:

“不同意别人的意见,你能举例证明它是错的吗?

”有的同学说:

“玻璃是硬的,可印的出来吗?

”真有趣,我接着说:

“好,你动手做一做吧!

”果然什么也印不出来,第一种说法的人错得心服口服。

接着有人又说:

“书上有花纹,可你们看我怎么印也印不出来!

”边说边做,真棒!

他已经学会用事实举证了,于是第二种说法也被否定。

师生们的目光都集中到第三个观点上了,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许多,我想这只是表面的安静,同学们一定都在积极的思考。

“它是对的吗?

”我想,结论还是应该由学生自己来下。

我请第一个说出自己这种观点的同学谈自己的想法,他腼腆一笑,拿出一个硬币说:

“我是摸的。

”我大力地表扬他,让大家都来摸一摸感受一下。

“凹凸不平可以印出东西来”,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按预先的教学设计,关于拓印的原理讲到这里也就可以了。

正当我对自己不用多费口舌,同学们自己就能总结出了原理而得意洋洋时,意外出现了。

一只倔强的小手举了起来:

“凹凸不平的东西为什么就能印出来呢?

”我一下子懵了,该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深钻下去,势必会影响教学进度,但压下去对学生有利吗?

一节课是关注教学任务还是学生的需求?

会不会把美术课上成了科学课?

学生能回答出这么难的问题吗?

考虑片刻我还是决定放弃了我的教学进度和顾虑,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我说:

“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我们都来动手印一印,找寻答案吧!

”不过这次我是一点底也没有。

课堂再也不是教师能完全控制的了。

随即师生都紧张地印了起来,不一会一小手举起来了:

“我发现了纸是紧紧贴着硬币的,硬币上凸的地方笔檫上去就重些所以颜色就深些,凹的地方轻些颜色浅些,图形就是这样印出来了!

”我在惊叹之余,深深理解了“教学相长”四个字的含义,我的学生用事实教育了我:

要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他们的能力。

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学资源不光来自教材,来自教师,更不要忽视学生,他们才是教学活动中不竭的资源。

我想我会记住这两个学生,在这一问一答之中,他们在我的美术课上为我上了一节课。

接下来的课我更自信了,在同学们说出身边可以印的物体这一环节后,我改变了由我引导、同学们一步一步学习拓印方法的教学方式而是放手让他们去实践、去犯错,然后从错误中去找出正确的方法。

学生犹如是放出鸟笼的鸟儿飞出教室,他们在制作、在试验、在思考、在修改、在商量……然后他们飞进来,告诉我他们的发现,他们的失败,他们的成功!

虽然一节课下来同学们没有完成一幅完整的画,没有完成教师预定的教学计划,但我认为这是值得的!

这样的学习是他们喜欢的,他们需求的,不是吗?

新课程改变着你我,改变着学生,让我们和新课程一起同行,和学生共同地成长!

新课程让我们思索,给我们提供了宽广、自由、创造的平台。

我想摆脱了束缚的教师,作为新课程的执行者会爆发出不可估量的能力。

参考答案

(二)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题

1、宋代著名的瓷窑有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

2、中国传统刺绣品种很多,其中苏绣、湘绣、粤绣、蜀绣称为中国传统四大名绣。

3、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遵照的原则是审美性原则、思想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

第二部分简答题

1、中国画的三大特点是什么?

1、以线条为造型的主要手段,达到线墨色交相辉映;

2、以画开拓诗的意境,画中有诗,托物喻情;

3、将书、画、印三者融合一体,产生形意相生,形色相映的艺术效果。

4、散点透视。

2、美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标准有哪些?

(11)  教学目标多元

(12)  教学内容丰厚

(13)  教材处理变式

(14)  教学问题优化

(15)  教学活动有效

(16)  教学流程清晰

(17)  教学姿态平等

(18)  教学评价恰当

(19)  教学方法多样

(20)  媒体运用恰当

3、你认为一个好的教学案例的“标准”有哪些方面?

一个好的教学案例都是有一定“标准”的,首先最重要的一条是能促使自己进行教育教学的反思和帮助阅读案例的人从中“学有所获”。

其次要做到:

(1)、具有可读性。

一个好案例是一件文学作品,应该是主题鲜明、中心突出,围绕主题以一种引人入胜、迷人的方式来展开,事件发生的背景交代清楚,人物的心理感受、体验和内部冲突揭示充分,表现得淋漓尽致,语言表达明晰、生动和活泼。

(2)、具有时代性。

一个好案例必须要有时代的特征,能反映当前教育教学中最普遍发生的问题,能足够引起自己和人们的反思,能产生“共情”。

(3)、富有个性化。

案例的内容和形式要有特色,能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对问题的分析和讨论能从理论的高度去开掘并能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能引起人们多方位的、多角度地思考,能触及人们的灵魂。

(4)、一般用过去式表达。

(5)、字数最好在2000——4000字范围内。

4、探究学习的实质是问题解决的学习,那么,问题从何而来?

⑴教师提出问题。

⑵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⑶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提出问题。

5、课堂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设计活动实质上是伴随实施教学的全过程。

考察课堂教学设计的知识过程,我们不能只看到教师的课前教学设计,请解释“课间设计”和“课后设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与学生对话的具体情境,调整甚至改变课前的教学设计,这也是一个设计活动,可称为“课间的设计”,同时,教师在教学完成之后,仍然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以便为将来的教学提供新的经验与思路,可称之为“后设计”。

第三部分辨别题

请分析下列观点正确与否,并说明理由。

2. 教案是精确的不可更改的“铁案”。

要点:

把教案视为精确的不可更改的“铁案”,是传统教育思想在教学设计上的体现。

在新课程中,当把教学视为教与学、师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以及对话,教学的主体就不仅仅只是教师,教学就是两个主题之间的主体间的关系。

一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课堂上就会出现丰富多彩的意料不到的事件,甚至在不经意之间就超出了教师的控制。

这是互动教学中非常正常的。

这就必然导致教案不可能是不可更改的

“铁案”,而是预案。

2.“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成,都不能脱离知识学习的内容。

要点:

正确。

因为能力发展要从属于知识的学习,离开知识的单纯能力训练,是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在进行学科知识学习的认识方法——即过程与方法——却可能是两种或两种以上。

不同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也决定了德育和认知能力的具体目标。

第四部分观点论述

2. 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见解让教师措手不及难于招架怎么办?

要点:

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时会提出些教师没有意料到的问题,只要是学生思维中真实的问题,,都应抓住不放。

对学生提的问题首先要加以鼓励,对好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

对有的问题教师一时难以回答,可以请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讨论、读课文或在课内和课外寻找资料和答案。

2.快下课了,教师有些教学任务还未完成,可是回答问题的学生还在滔滔不绝地发言,教师应该怎么办?

要点:

一个高效的教育过程应该是师生、生生积极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的想象力往往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正如布卢姆所说:

“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艺术了。

”新课标认为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重要的是培育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

为此,教师必须用动态生成的观念来控制课堂教学,随时准备适应可能出现的种种“意外因素”,“以学定教”,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对学生出现的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抓住它并予以引燃,使意外的信息生成宝贵的教学资源,从而超越预定的目标。

如果这位学生的发言很有价值,就应该让他把话讲完,相反正在该学生讲的滔滔不绝时,教师双手一拍“停”!

这种“精确控制”恰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其这样还不如顺其自然,让学生自己决定应该何时结束。

教为了学,教要适应学,师生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部分案例分析

1.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就是以学习环境为中心来设计教学。

请你举一个以学为主的例子。

要点:

(参考)课题:

初二《服装的搭配》

教师请一位学生上台,并展示一些不同款式、色彩、质地的服装问:

“这位同学马上要去参加另一个同学的生日会,你们能帮他选择、搭配一套既符合他的身份又得体的一套服装吗?

”同学们纷纷参与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

2. 对下例案例设计进行评析。

要点:

课程改革使我们认识了什么是课程。

过去,我们理解的课程就是课程表上的科目,就是教科书所讲授的内容,是规定好了的内容。

他和教师、学生没有任何关系,教学就是教教材,教师只有教的权利,不容许有任何的改动。

学生只有学习和听从的权利,充斥在教学参考书中的标准答案,早已限定了学生的发展权利。

新一论的课程改革,强调了课程的生成性,这是课程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发展,它把教学活动与课程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认为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课程已变为一种具体的教学活动,通过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过程,文本课程被激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它都会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这就是使课程内容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课程意义也被不断地提升。

吴老师上《我们身边的痕迹》时就经历了这样一次课程发展的过程。

学生对硬币能被印出来,表示了三种意见,经过争论,前两种意见被否定了,第三种意见本来就是教师要讲的,由学生讲了出来,教师为此很高兴。

课上到这里,应该说,大体上和教师备课时预料的情况差不多。

学生的发言,基本上是属于对文本课程的解读。

但是,自从举起“一只倔强的小手”的那个学生提出了问题之后,课程就向前发展了。

他提出的“凹凸不平的东西为什么就印得出来?

”这个问题,是教师没有思想准备的问题,已经超出了美术课的范围(教师怕上成科学课),但又和美术课的内容紧密结合。

教师倡导学生们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过程,就是一个实际操作的过程。

结果,他们通过操作,总结出了印出来的原因。

必须看到,这时的课程已经是体验的课程了,不再是文本的课程了,这都是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的课程,文本中没有涉及的东西出现了。

师生在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就把课程向前大大地发展了一步,这也给她今后的备课提供了新的内容。

在这节课上,吴老师没有刻板地按照自己的教案上课,而是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只有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学生的疑惑、才智、创新精神才能被激发出来,课程才能不断地生成、发展。

她说的“教学相长”,其实就是我们说的课程在师生互动中向前发展。

一个年轻教师在新课程的实践之初,能有这样的认识实属不易。

从吴老师的这节课后半段来看,她认识到学生的作业虽没有完成,单仍然是值得的,这种认识当然是对的。

不过,我也在想,她在后面是不是应当让学生明白:

我们的前人,正是懂得了凹凸不平的东西可以印出好看的艺术品,所以,才巧妙地利用了凹凸不平造成的黑白效果,拓印出许多精美的拓片,让敦煌的飞天、古代书法家的作品能流传至今,走进千家万户,也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平日生活中所蕴藏的美。

这也是对课程的发展,而且是一种更重要的发展。

 

中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

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美术又称“空间艺术”,是因为其存在形式具有表现_空间__和存在与空间的特性。

2、在早期的欧洲,__美术__又统称为艺术。

3、美术的形象性特点是指直观性、_确定性___和可视性。

4、美术创作要以社会__生活__作为源泉。

5、没有情感也就没有美术。

所以__情感__性是艺术“审美”的显著特点。

6、科学可以使我们认识__抽象__的真理,美术则能使我们认识形象的真理。

7、课堂教学中,学生的__学习状态__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聚焦点和出发点。

8、审美本质是美术区别于其他社会__事物__的根本性质。

9、采用问卷形式是开展学生自我__评价__的方法之一。

10、传统美术课程评价是一种以课程目标为依据的鉴定和__甄别__式的评价。

11、美术课程评价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改善和__提高__美术教育的质量。

12、学生的美术创作要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作为创作的基本__源泉___。

13、美术的社会功能,是指认识功能__教育__辅德功能及审美功能。

14、在美感中,没有美的__感受__和感动之情,则不成其为美感。

15、现代课程评价主体是由教师、__学生__、学校管理者、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

二、简答题。

1、美术能够反映现实美是指现实中的什么美?

答:

自然美、社会美

2、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将课程资源分为哪两种?

答:

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课程资源

3、美术课程目标由哪四个学习领域组成?

答:

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

4、在美术的审美教育中,培养接受者的什么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答:

5、请列举一条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主要特征。

①具有鲜明的艺术教育价值倾向②具有发展的自主性和超前性③具有独特的发展个性和风格④具有评价结果的多元认同性⑤具有可持续进取的开放性

6、美术课程评价的依据是什么?

答:

美术课程标准。

7、通过激励式的评价,达到促进教师的什么目的?

答:

促进教师面向未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目的。

8、“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基本教学宗旨是什么?

答: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

8、什么本质是美术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根本性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