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45025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美版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浙美版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浙美版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浙美版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浙美版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浙美版教材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浙美版教材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浙美版教材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浙美版教材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浙美版教材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浙美版教材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浙美版教材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浙美版教材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浙美版教材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浙美版教材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浙美版教材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浙美版教材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浙美版教材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浙美版教材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浙美版教材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美版教材分析.docx

《浙美版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美版教材分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美版教材分析.docx

浙美版教材分析

浙美版教材分析

2010年10月14日县美术教师培训讲座资料

象山文峰学校————范红

各位老师,大家好!

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起来探讨我们现行的浙美版美术教材,在教学中我发现,这套教材与以往任何一套教材比,甚至和别的现行版教材比,有很多优势非常突出,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其中一个最突出的,也是我们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优势是:

秉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教师如果带领学生好好挖掘,将使学生受益肥浅。

教材中秉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分三大块渗透在教材的各个角落,下面我们一一例举分析。

1:

秉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A:

本套教材的一个特色栏目——《热爱祖国优秀传统艺术》。

《热爱祖国优秀传统艺术》是本套教材的一个特色栏目。

当你打开每册教科书的首页,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幅我国传统艺术的经典之作。

在内容的安排上,小学阶段选取了民间玩具,剪纸,泥塑,青铜雕塑,皮影,陶瓷等工艺美术品为主,中学以绘画,雕塑,建筑为主。

这个栏目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传统艺术日益受到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挑战,正确对待,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是我们做老师的职责。

下面我们一册一册的欣赏

第一册:

民间玩具,

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民间玩具,老虎狮子等猛兽,人们既怕有崇拜它们,视它们为吉祥物,奉它们为保护神。

在陕西山西等地,布老虎等玩具,色彩有红黄黑白四种,视觉上有原始张力。

民间玩具的色彩特别强调色相的对比性,极力显示对比色特有的张力和刺激性。

“黄身紫花,绿眉红嘴”,就是民间艺人对布老虎色彩搭配的概括。

除了色彩夸张,这些民间玩具在造型上有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统一。

在整体造型上具象的老虎,其局部造型有很强的抽象性。

如眼鼻耳等均以抽象的几何形予以表现。

第二册:

汉俑俑最早是替代奴隶殉葬的模拟品,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在秦汉和隋唐盛行,到宋代因流行纸冥器而渐衰。

汉俑的特点是;长于动态刻画,形象夸张,手法概括,富有生活情趣,表现出稚拙、憨厚、浑朴的艺术风格。

《击鼓说唱俑》是一件四川出土的东汉墓里的雕塑,表现了古代艺人边说唱边敲鼓的生动神态。

欣赏陶佣既可以让我们了解汉代陶俑的艺术特色,还可以了解汉代的服装,头饰等特点,如《拂袖舞女俑》。

顺带着把历史的相关知识无形的渗透到美术教学中。

体现了课标多学科整合的目的。

第三册:

民间剪纸民间剪纸有一千五百多年的传统了,它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剪纸的题材非常广泛,绝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内容。

有时还运用象征性的手法,例如谐音寓意等,表现特定的主题。

色彩主要用红色为主,也有粉、绿、紫、黄等呼应和陪衬,具有吉利喜庆的意思。

大家来看这张下山虎:

下山虎采用饿虎扑食的凶猛气势,镇住入侵的邪灵。

虎又是兽中之王,象征着权力、威武,也是代表吉祥与平安的瑞兽;谢才华先生是我们象山剪纸第一人,也是世界吉尼斯剪纸记录的保持者,欣赏他的作品,可以把我们象山本土的内容溶入到日常教学中,既起到内容整合的作用,更起到情感教育的作用。

让他们为家乡艺术家取得的伟大成就而自豪。

第四册:

青铜雕塑我国的青铜工艺历史悠久,在奴隶制时代就出现了,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有时候含有点铅。

因为纯铜的熔点很高,硬度较低,加入锡和铅后,可以降低熔点,增加硬度和光泽度。

我国的青铜器是从加工生产工具开始的,随后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代替陶器。

,后来用于乐器和兵器,到了秦汉整体形象由厚重变成轻灵,造型由严正变得奇巧,手法由象征趋向写实。

刻镂由深沉而显浮浅,装饰纹样由神秘变得易于理解和民间趣味。

商周时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高峰期,第六册将作详细介绍了,本课主要介绍战国秦汉时期的青铜器。

《铜奔马》又叫《马踏飞燕》是一件观赏用的青铜雕塑,三足腾起,一足踏燕。

以能够踢踏飞燕来表示非凡的速度,且它还完全符合力学平衡的原理。

它是我国的旅游标志。

第五册:

传统雕刻艺术(工艺品)本册选用的雕刻工艺造型十分优美,做工精致,是我国工艺品中的精品,从商朝的象牙雕杯一直到清朝的竹雕龙柄杯,内容含盖很广。

这些工艺由于材料特殊,贵重,技术难度大,俗称“特殊工艺”。

中国的雕刻工艺历史是很悠久的,其实从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就以象牙雕刻作为装饰品陪葬,我在上这课的时候,把教学范围进一步拓宽,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把传统三大工艺门类:

竹雕,木雕,牙雕,进一步拓宽,还增加了玉雕欣赏,为第七册的玉雕欣赏作一铺垫。

让学生欣赏的时候,可以采用比较法,让学生的印象更深刻,第一:

采用同时代艺术品的横行比较,总结一个时代的共同特点,比如,欣赏商朝的象牙雕夔(kui,古代传说中的一种一足兽)鋬(pai器物上的一种提梁)杯艺术特色的同时,可以把知识辐射开些,让学生欣赏商代别的工艺品,最后总结归奈出商朝工艺品的主要特点————商人崇神敬鬼,艺术品纹样以饕餮纹为主,给人神秘感。

第二:

以时间为主线,把历代雕刻工艺品让学生欣赏比较,,让学生知道工艺品发展的过程。

.商代给人以神秘感,到了周代,器物逐渐轻盈,趋向生活化了,汉唐象牙以制高档实用器为主,宋代象牙雕刻已开始从实用品向珍玩方面转化,元代时,象牙雕刻普遍使用透雕技法,明清以后,竹刻艺术极其繁荣,竹刻技法被较多地运用于牙雕工艺,再加上部分有名竹的艺人加入牙雕工艺之中,更加丰富了牙雕工艺的技术

第六册:

青铜工艺,本章主要欣赏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主要是以鼎为代表的礼器。

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

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

由于奴隶主尊神重鬼,崇拜祖先,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器形庞大浑厚,庄严凝重外,还充满神秘和威慑,大家看,这件是商代的司母戊大方鼎,重832.84公斤,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的农田中,被当地农民吴希增探寻到的,几经曲折,建国后,此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已成为镇馆之宝。

这件是周朝淳化大鼎,重226公斤,1980年出土于陕西淳化县,此鼎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是腹壁上铸有三个半圆形大耳,这种形制的铜鼎为特例,至今仅见此一器。

它是迄今所见西周青铜器中最大、最重者,也是迄今出土的圆鼎中最大者。

我在上这块内容的时候,往往和第四册的青铜雕塑连起来上,增加课时量,以时间为主线,把青铜器的发展过程进行展示,这样,学生学习这块内容就有一定的系统性,印象会更深刻些

第七册:

中国古代的玉器欣赏中国玉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特别是红山文化玉器在历代玉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当时的玉器造型朴素稚拙,商周时代的玉器以形象单纯,神态突出为特征。

秦汉玉器在艺术风格上更趋向雄浑豪放,唐宋玉器如羊脂,光泽晶莹,禽兽花卉题材玲珑剔透之器增多。

写实能力提高。

开始趋向世俗化,但是形神兼备上达到了极高的造诣。

这于当时的绘画,雕塑高度发达也有关系,元明清时期是中国玉器史上最光辉的时代,艺技成熟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虽然本课是欣赏中国古代玉器,但是我认为还可以把现代玉器适当的拓展进去,让学生感受现代玉器的魅力。

课时也可以适当放长些。

第八册:

中国古代的瓷器欣赏(这一册的最后一课是〈中国古代陶艺欣赏〉,可以把两课联系起来欣赏。

)陶器和瓷器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烧出了所谓“原始青瓷器”,而真正意义上成熟的瓷器是在东汉晚期烧出了的,南北朝时基本摆脱了东汉传承的原始瓷器工艺,瓷器逐渐得到普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生活用具之一。

唐朝的三彩骆驼载乐俑更是家喻户晓,它是唯一一件被评定为国宝级文物的唐三彩。

宋代是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汝、官、均、哥、定”五大名窑异彩风逞。

宋哥窑瓷器为黑胎,因其胎质含铁量较高,故烧成后呈现黑色、紫黑色、或灰色、黄棕色。

同时因胎中含有大量可溶性盐类金属,烧成时渗出底足、口延及裂缝的缝隙中,与釉面形成强烈的颜色对比,形成“金丝铁线”“紫口铁足”的特殊装饰效果。

青花瓷创烧于元代,虽色相单一,但感觉丰富,经久耐用。

景德镇,成为全国瓷器的制造中心。

景德镇瓷器有四大特点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粉彩瓷亦称软彩瓷,是瓷器的釉上装饰,白清康熙晚期开始,画工细腻工整,有国画风味,又有浮雕感。

颜色釉瓷在釉料里加上某种氧化金属,经过焙烧以后,就会显现出某种固有的色泽,这就是颜色釉。

有许多颜色釉的配料和烧制是十分困难的,如“祭红釉”,就有千窑一宝之说。

第九册:

唐元两朝的金银器欣赏中国的金银器工艺也是历史漫长,中国迄今在考古发掘中发现最早的黄金制品是商代的,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

到了唐代,金银器制作有了重大发展,唐代金银器:

以绚丽多彩为特色。

金光闪闪,银光熠熠的金银器,又成了显示唐王朝富丽堂皇、灿烂夺目的标志之一。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佘诗曼主演的《宫心计》,它里面就有一个司珍房,专门制作开发后宫的装饰品,其中大部分是金银器的打造。

可以说:

中国古代金银器皿是在唐代兴盛起来的,金银器皿又代表了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

唐代金银器从器物种类来说,可以分为食器、饮器、容器、药具、日用杂器、装饰品及宗教用器。

唐代金银器纹样丰富多彩,这些纹饰与器形一样,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和风格,透过它们,我们确实可以感到唐代现实生活的五彩缤纷,文化艺术的欣欣向荣。

唐时历时近300年,金银器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期初唐到唐高宗时期(公元618―683年),第一期的器物,主要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和西安沙坡、何家村的窖藏。

它们的特征是:

器形种类比较单纯,数量也较少。

这期的器壁,一般都较厚重。

其装饰特点是划分出许多区段来配置图纹,装饰区间多在9瓣以上,甚至于有14瓣的,这种九瓣以上区分装饰面的作法,在第一期以后不见。

,棱形器物是这个时期的重要特征。

总之可以说:

从唐初到玄宗时期金银器皿受西方的影响较大,但同时也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外来因素逐渐减少和消失。

如高足杯,  

第二期:

武则天到唐玄宗时期(公元684―755年),第二期的器物,主要出自甘肃泾川、西安沙坡、何家村、等地。

它们的特征是:

器形种类增多。

药具类的炼丹器具,杂器类的熏球,都是这一期新出现的器形。

上一期12瓣以上的装饰区间手法已被淘汰,大量采用六等分、八等分来装饰配置纹样,装饰瓣多为莲瓣形且多为双层叠瓣,以忍冬、莲叶等纹样组成的寓意着连生贵子、多子多孙、事事如意、多福多寿等愿意的石榴、桃状、柿状的花结,是本期具有特色的装饰纹样。

这在第一期或第三四期的器物上看不到的。

无论形制或纹样,外来因素都明显减少甚至消失。

至此,金银器制作工艺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

第三期:

 肃宗到宪宗时期(公元756―820年),第三期的器物出自西安西北工业大学、辽宁咯喇沁旗等窖藏。

这期的特点是:

主要是食器和饮器。

总的数量较其余三期都少。

器物装饰多采用六等分法。

但本期的六等分法与第二期不同,以多重结构为主。

出现仿生器物,摩羯纹在本期成熟。

第四期:

穆宗到唐末(公元821―907年),第四期的器物,出自镇江甘露寺,,蓝田杨家沟,西安的和平门、潘家村、扶风法门寺、浙江长兴等。

这期的特点是:

器形种类杂,应有尽有。

杂器类的渣斗、酒筹、酒筹筒,箱笥的铰链、把手,以及饮器类的茶托,均为本期新出现的器型。

盒、碗类器物出现高圈足,这也是本期明显的特点。

盒体增添了云头状、菱弧状等新形式。

仿生的器形较第三期更多了。

装饰面划分多采用四五等分,经过唐文宗提倡儒教及武宗灭佛等活动,金银器上出现儒家经典中的人物故事。

摩羯纹普遍使用,十字形折枝花初次出现。

第一期的器物较少,第二三期有了显著增加,第四期无论从形制多样化或数量上,都已超过了前三期。

究其原因,初唐社会的经济尚在恢复之时,同时,唐太宗实施“去奢省费,轻徭薄赋”的政策,初唐统治阶级的生活还不甚奢侈。

从武则天统治时起,到唐玄宗开元期间,出现了唐代的兴盛时期。

歌舞升平,竟相奢侈,金银器玩,大量生产。

因而,地方官供奉金银器亦逐渐形成风气。

这些出土的金银器也是唐代历史的见证。

元代金银器:

以玲珑俊俏的镂雕花纹为主,显示出了精湛的装饰技巧。

元代金银器在宋代的基础上,其形制、品种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并形成了比较明显的时代风格。

从造型纹饰看,元代金银器仍讲究造型,素面者较多,纹饰者大多比较洗练,或只于局部点缀装饰。

然而,元代某些金银器亦表现出一种纹饰华丽繁复的趋向。

这种趋向对明以后金银器风格的转变,显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时的贵族阶层和酒楼饭庄都普遍使用金、银器,但朝廷对金器如同玉器一样控制极严,只准五品以上官员才能使用金、玉茶酒器。

金器工艺以掐、累、镶嵌技术为其尖端,亦称金细工艺。

银器没有金器贵重,在城乡富有者中也普遍使用。

银器工艺在技术上与金器相似。

金银工匠以朱碧山最为知名,他与书画家柯九思有过交往,从总体上看,元代金银器与宋代相近似,银器数量多。

元代大多数金银器均刻有铭款,这对研究元代金银器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第十册:

明清两朝的家具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家具的顶峰。

在形态结构上,明清家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明式家具大体上造型简洁,刀工疏朗明快,造型结构基本上有了一定的形制。

给人一种素面朝天的自然美,

明代家具的风格特点,有以下四点:

 1.造型简练、以线为主 严格的比例关系是家具造型的基础。

我们看以上图中的明代家具,其局部与局部的比例、装饰与整体形态的比例,都极为匀称而协调。

并且与功能要求极相符合,没有多余的累赘,整体感觉就是线的组合。

  2.结构严谨、作工精细明代家具的卯榫结构,极富有科学性。

不用钉子少用胶,不受自然条件的潮湿或干燥的影响,明代家具的结构设计,是科学和艺术的极好结合。

时至今日,经过几百年的变迁,家具仍然牢固如初,可见明代家具的卯榫结构,有很高的科学性。

3.装饰适度、繁简相宜明代家具的装饰手法,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雕、镂、嵌、描,都为所用。

装饰用材也很广泛,但是,决不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据整体要求,作恰如其分的局部装饰。

虽然已经施以装饰,但是整体看,仍不失朴素与清秀的本色;可谓适宜得体、锦上添花。

4.木材坚硬、纹理优美从以上图片中,可以明显看出,明代家具的木材纹理,自然优美,充分利用木材的纹理优势,发挥硬木材料本身的自然美,这是明代硬木家具的又一突出特点。

明代硬木家具用材,多数为黄花梨、紫檀等。

这些高级硬木,都具有色调和纹理的自然美。

工匠们在制作时,除了精工细作而外,同时不加漆饰,不作大面积装饰,充分发挥、充分利用木材本身的色调、纹理的特长,形成为自己特有的审美趣味,形成为自己的独特风格。

这是明代家具的又一特点。

清代家具的风格特点:

雍容华贵、富丽堂皇

1、造型厚重,形式繁多。

清式家具在造型上与明式家具的风格截然不同,首先表现在造型厚重上,家具的总体尺寸比明式家具要宽,要大,造成非常稳定、浑厚的气势。

这是清式家具的典型代表。

清式家具在结构上承袭了明式家具的卯榫结构,技艺精良,一丝不苟。

2、用材广泛,装饰丰富。

清式家具喜于装饰,颇为华丽,充分应用了雕、嵌、描、堆等工艺手段。

雕与嵌是清式家具装饰的主要方法。

雕漆在清代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

福建雕漆享有盛名。

骨嵌用在器皿虽然很早,但是骨嵌用于家具上还是清代的创举。

骨嵌的鼎盛时期是乾隆中叶。

清代家具作坊多汇集于三大制作中心,以扬州为中心的苏作,以冀州为中心的京作,以惠州为中心的广作。

第十一册:

中国古代的漆器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

中国历来以“瓷国、丝国”著称于世,其实中国也是“漆器之国”,她是世界上使用漆器最早的国家,也是出土古代漆器最多的国家。

漆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

从文献记载和现存实物两方面来看,战国是漆器的繁荣期,色调以红黑两色为主。

特点是“朱画其内,墨染其外”,衬托出漆器的典雅与富丽,呈现强烈的装饰效果,器物具有稳健端庄之美。

秦代漆器制作更为规整,精美,器形也丰富。

虽然历时不长,但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纹饰多红黑辉映,飞扬流动,绘画技术娴熟,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汉代的漆器色彩多为红黑二色相间,或用朱、金彩绘,强烈大方。

题材与汉代墓室之类的题材大致相似。

它同样是一种神仙升天思想的反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在承袭汉代传统的基础上,向多样化发展,装饰手法细致化,纹饰内容多样化,叙事化。

唐代经济文化繁荣,随着瓷器的普及,漆器逐渐朝着华美富丽的工艺品方向发展,唐代漆器装饰工艺富丽堂皇,各种新工艺技法相继问世,金银平脱、雕漆和螺钿镶嵌工艺相当发达,出现了金银平脱和螺钿等费料、价格昂贵的漆器,使得这个时期漆器的装饰华丽精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中国传统漆器到了宋元两代,制作技术体系已基本完备,主要有一色漆,堆漆描金,戗金、雕漆等几大类,宋代的一色漆最流行。

元代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再次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但漆器工艺在戗金、螺钿镶嵌和雕漆还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元代戗金漆器已很盛行,浙江嘉兴西塘杨江人彭君宝就是当时戗金漆器的名家。

雕漆作品是元代的“重头戏”,无论是剔黑、剔红还是剔犀,均以刀法古朴、器型雄浑、圆润、敦厚见长,毫不夸张地说,现存于世的元代雕漆作品看上去件件都是精品,说明当时雕漆艺术的整体水平之高。

明清两代是中国漆器发展的顶峰,这时的漆器制品除了皇家自用外,还作为贵重礼品馈赠海外诸国,该时期的漆器种类和工艺极丰富,纹饰也一变过去的几何纹,动物纹,图案纹等传统纹样,多描绘自然景物,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较之古代漆器,我们现代漆器更是实用性、审美性和时代性的完美结合。

第十二册:

战国和清朝的织绣工艺品织绣和印染是我国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用较先进的纺织技术织成丝绸早在商代就开始了,到了汉代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生产高贵的丝织品供宫廷使用,正由于这样,现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战国丝织品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这些出土的丝织品种类很多,有绢、锦、罗、纱和大量绣品。

其中绣品尤为出色,例如书中展示的“龙凤虎纹绣”,此款绣品1982年出土于湖北江陵马山砖厂1号战国(楚国)墓,此款绣料(绣地)为“罗”,是中国传统丝织物品种之一,系用锁绣针法在“罗”地上刺绣而成。

图案纹样生动,绣工精细,是一件难得的古代绣品。

汉代以后,织绣工艺不断有创新,例如唐代的织锦,明清盛行的云锦,以及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的我国的四大名绣——苏绣、湘绣、蜀绣、粤绣。

1:

秉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B:

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在课程中间的无形渗透。

本册教材除了上述专门安排的优秀传统文化外,还在第6册到第10册当中有针对性的穿插安排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11和12两册主要加强了现代设计的内容。

第6册

我们先来看第6册第6课〈灯彩辉映〉,它是如何有机渗透传统文化内涵的,本册主要要求学生在了解传统节日挂彩灯的含义下,再具体学习彩灯制作的方法。

属于设计应用范畴。

灯彩艺术相传始于汉代,南北朝时赏灯活动开始流行。

唐代灯彩业已盛行,并开始有在上元节张灯的习俗。

到了宋代,汴梁、临安的灯节,出现了“四十里灯光不绝”的壮观景象。

明代,朱元璋把灯节定为10夜。

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

清代,上元节灯会仍旧沿袭下来,各地举办丰富多彩的灯会,并伴有其他艺术形式的民间社火,热闹非凡,成为中国重要民俗之一。

其种类繁多,有龙灯、宫灯、花灯、纱灯等。

龙灯,亦称“龙舞”,流行于中国的很多地方。

我们小的时候,正月里经常可以看到舞龙的队伍走家串户的舞龙,非常好看,现在的小孩已经很难得看到这样的场景了,宫灯,是中国驰名世界的特种手工艺品。

宫灯因多为皇宫和官府制作和使用,故有此名。

现存最早的宫灯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朝宫灯。

中国的宫灯制作以北京最为著名。

花灯是中国民间著名的手工艺品。

花灯的制作以浙江最为著名,其中浙江仙居的针刺无骨花灯被誉为民族瑰宝、中华一绝,多次获国家级、国际级大奖,现正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纱灯则是用麻纱或葛麻织物作灯面制作而成,多为圆形或椭圆形。

本科除了彩灯制作的科学方法学习外,传统节庆,社会生活方面的人文内容是不可以在教学中忽视的,象这类课。

完全可以先开设一节欣赏课,彩灯制作和传统文化内涵两块内容一起上透。

第六册第15课〈皮影〉皮影戏是集戏曲,音乐,美术,文学为一体的我国古老的综合艺术,皮影戏属于傀儡戏的一种,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本科的安排也很好的体现了编者多学科整合思想,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汉朝(公元前200年),据说西汉时,文帝刘恒的幼儿由一位宫女照看。

一天太子哭闹不止,聪明的宫女便用梧桐树叶剪成人形,借着纱窗的阳光,一面用手舞动梧桐叶子,一面口哼小曲,太子马上转哭为笑。

皮影戏兴盛于隋唐,电视剧《大明宫词》当中有一个片段,就讲到年幼的太平公主玩皮影的事。

到公元10世纪的宋朝进入极盛时代,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上已有多处皮影戏演出的情景。

13世纪传入西方。

据考证,陕西关中地区为皮影发祥地,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皮影戏演出用的“影人”,是用驴皮,或用牛皮、羊皮经过硝制刮平,根据剧中的角色和衬景的设计,进行雕刻、敷色、熨平、装订,在艺人的操纵下,靠灯光的透射,将影人映现到屏幕上(俗称亮子)。

随着乐器伴奏和唱腔配合,便成为意趣盎然的“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活动艺术形象了。

而我们浙江对皮影戏了解甚少,所以给我们的孩子上好这堂课,可以让他们多了解一种祖国的传统文化。

第7册

第4课〈戏曲人物〉,戏剧是一门古老且流传广泛的艺术活动,充满着一种“似与不似”的写意性,将表现审美意境作为最高艺术追求,与中国传统绘画“虚实相生”、“以形写神”的写意性追求不谋而合。

本课特别强调对戏曲人物神态、动作的解析与表现,了解中国戏曲的表演特色和戏曲人物的表演特征。

强调抓住戏曲人物的典型动作,并把其服饰、眼神、脸谱等加以夸张,运用水墨画的表现形式,稚拙、天真地加以造型表现,增添戏曲人物的艺术光彩。

第5课〈喜气洋洋〉中国传统节庆源远流长,绚丽多姿,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如春节、元宵节、三月三、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庙会、结婚等等。

目前,我们祖先数千年创造的包括传统节庆日在内的弥足珍贵的民间文化,正在与我们渐行渐远,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正在出现严重危机。

在中国传统节庆日逐渐式微的同时,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洋节”却大行其道。

正是面对这样的现状,本册教材非常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了解掌握了剪纸的一些基本技法,对于剪纸课他们是比较喜欢的。

教材在二年级《手拉手,好朋友》的二方连续的基础上来进行,剪一个简单的不带装饰的双喜,从技法上学生不存在问题。

本课的教材没有把本课单单从一个剪纸技法课来上,而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一些传统喜庆节日、活动,收集与喜庆有关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的含义、用途及造型色彩的特点,掌握剪简单的双喜字。

第6课《龙的传人》本课是以“欣赏评述”为主,融“设计应用”、“造型表现”与一体的美术课。

它是传承中国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激励学生创造、表现的良好契机。

本课前两页主要是“欣赏评述”,在选择内容及版式风格上主要体现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气息。

中华大地是龙的故乡。

龙文化广泛地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龙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一个图章,一个徽记。

中国龙的形成过程,与中华民族的多元融合的过程同一。

1、红山文化时期(距今五、六千年)的龙形挂饰,-很像人类在子宫里面的胚胎-----2、夏商时期(距今四千年左右)的龙形礼器,那时候的龙我看来更像是一条鱼,而龙,呼风唤雨的本领也许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有了萌芽。

-------3、春秋战国(距今2500年左右)时期的龙形挂坠---------4、秦朝龙形玉器,(秦自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自此,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诞生了中国至今尚崇尚的儒家思想,也是自这个时代确立,儒家讲究的“中庸之道”,在这个玉器上有深刻的体现,没有棱角,珠圆玉润,神态祥和)--------

5、汉朝龙形玉质装饰(外来文化的融合与提炼,使“龙”这个形象更加神秘化和艺术化。

)-----6、隋唐时期的龙形玉佩-------7、宋代龙形装饰(宋朝继续着大唐的繁华,战争的同时,也产生了交流,比之唐代的龙,宋代的龙风格也更为强硬。

)------8、元朝的龙形镇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