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美容的心得总结中医美容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49758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针灸美容的心得总结中医美容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医针灸美容的心得总结中医美容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医针灸美容的心得总结中医美容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医针灸美容的心得总结中医美容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医针灸美容的心得总结中医美容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医针灸美容的心得总结中医美容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医针灸美容的心得总结中医美容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医针灸美容的心得总结中医美容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医针灸美容的心得总结中医美容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医针灸美容的心得总结中医美容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医针灸美容的心得总结中医美容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医针灸美容的心得总结中医美容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医针灸美容的心得总结中医美容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针灸美容的心得总结中医美容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docx

《中医针灸美容的心得总结中医美容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针灸美容的心得总结中医美容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针灸美容的心得总结中医美容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docx

中医针灸美容的心得总结中医美容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中医针灸美容的心得总结-中医美容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

 针灸美容是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基础,从整体出发,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以及气血阴阳,治病祛邪,达到美化容颜的目的。

现将针灸在治疗面部皱纹、黑痣、痤疮、扁平疣、白癜风、酒皶鼻、眼睑下垂、神经性皮炎、黄褐斑等疾病方面的经验进行系统总结。

针灸美容治疗以上疾病比西药有优势,疗效明显,简单易行,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发展前景光明。

  关键词:

 美容;针灸疗法;耳穴;

  Abstract:

 AcupunctureandbeautyisbasedonTCMsyndromedifferentiationandtreatment.Fromthewhole,itstimulatesthefunctionofthemeridiansandacupointstoadjustthefunctionoftheinternalorgansandqiandyinandyang,curethediseaseandeliminateevil,andachievethepurposeofbeautifyingtheface.Acupunctureisnowsystematicallysummarizedinthetreatmentoffacialwrinkles,blacksputum,acne,flatwarts,vitiligo,winesputumnose,droopingeyelids,neurodermatitis,chloasmaandotherdiseases.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hasadvantagesoverwesternmedicineintreatingthesediseases,itscurativeeffectisobvious,simpleandeasy,safeandreliable,notoxicandsideeffects,anditsdevelopmentprospectisbright.

  Keyword:

 cosmetology;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auricularacupoint;

  美容不仅是外观上给人以美的感受,而且反映出人的精神风貌。

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新,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美容的要求也日益强烈,美容医学分为外科整容和医疗美容。

针灸美容是从中国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念出发,以针灸为手段,通过对局部皮肤及穴位的刺激,达到养护皮肤、美化容颜、延缓衰老,治疗面部和全身皮肤病为目的的一种方法[1]。

查询古代中医文献中无针灸美容的说法,但实际上,却有不少属于当今美容医学的内容。

例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就有灸法除疣的记载。

《黄帝内经》中有应用针灸治疗口眼歪斜、黧黑斑、疣等有损容颜病症的治法。

《针灸甲乙经》有颜黑,解溪主之。

《千金要方》称:

肝俞主绕两目连额上色微青。

行间主面苍黑。

太冲主面尘黑。

《针灸大成》取下廉治毛发焦脱。

《类经图翼》称:

身面赘疣,当疣上灸三壮即消。

亦有只灸一壮,以水滴之自去者。

还提出艾灸治疗狐臭的方法:

凡腋气,先用快刀剃去腋毛净,乃用好定粉,水调捈患处。

六七日后,看腋下有一点黑者,必有孔如针大,或如簪尖,即气窍也。

用艾柱如玉米大者灸之,三四壮愈,永不再发。

从这些资料中,可以认为美容之法,古已有之,但无针灸美容之名而矣。

将多年针灸美容方面的心得总结如下。

  1、治疗面部皱纹法

  中医学认为皱纹的产生与经络不畅有关。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内贯脏腑、外达肌表,将人体的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通畅,气血旺盛,面部肌肤得以濡养,皱纹才不易产生[2]。

面部皱纹,可分2种:

一种是挤压性皱纹,如经常有意使眉上下运动,会使额部产生皱纹。

经常皱眉,会使两眉之间出现皱纹,这些皱纹加深后成为真正的皱纹。

另一种是衰老性皱纹,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逐渐衰老,皮下脂肪减少,皮肤干燥,肌肉组织失去收缩力而形成额部皱纹和眼部鱼尾纹,年龄越老,皱纹越多,可以连及全面目,这是生理的自然规律,无法改变。

而对于如因生活艰巨,精神创伤等因素的影响,青壮年即出现了皱纹,也就是常说的未老先衰,这种病人的面部皱纹通过给予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治疗方法:

根据皱纹所在,分别取穴治疗。

额纹:

取阳白、头临泣、攒竹、印堂、阿是穴。

鱼尾纹:

丝竹空、瞳子髎、太阳、鱼腰、阿是穴。

笑纹:

迎香、巨髎、地仓、阿是穴。

  以上均为皱纹区的局部取穴,其中阿是穴最为重要,即选择皱纹最深之处,用特制的美容针轻刺,根据皱纹的长短取3~5点,可稍留针,其余各穴,可以用平刺或者斜刺,或者透刺法,得气后留针20~30min,间日1次或每周2次。

亦可针后再用艾条灸,加强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使皱纹消失。

此外,如脾俞、关元、足三里等穴,长期灸疗有延缓衰老的作用,可以配合使用。

  耳针疗法:

取耳穴面、额、口、神门、内分泌等,用轻刺法每日或间日1次。

或用压丸法,可保留2~3d,每天按压2~3次,每次2~3min。

  除了治疗外,平时应保持身体健康,注意面部皮肤清洁与保护,避免日光曝晒。

  2、治黑痣法

  黑痣指色素痣,是由痣细胞构成的含有黑色素的痣。

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有发于婴幼儿的,亦有发于青春期或中年,形成后不会自然消失。

  黑痣种类多,形态与大小不同,有扁平或隆起,有长毛或无毛,色素有深有浅,分别有许多名称:

如在平滑皮肤上,仅有色素增加而无其他变化者,称为斑痣。

如豆大,扁平隆起,色深黑,间有毛发者,称毛痣。

毛发多而面积广者,称为兽皮样痣,大片分布的称为巨型痣等等。

  古代文献称此病为黑子或黑子痣。

如《医宗金鉴》称:

此证生于面部,形如霉点,小者如黍,大者如豆,比皮肤高起一线,有自幼生者,亦有中年生者。

其发病原因,认为是肾中浊气滞结皮肤而成。

一般身体无不适症状,但发于面部,影响面容。

  治疗方法:

去痣方法较多,西医多用冷冻、激光或用腐蚀药物除去等。

针灸多用火针点刺,较为简便,它是通过高温灼烫,破坏痣组织,使之脱落,不损伤真皮,故治疗后不留瘢痕,病者乐于接受。

  火针除痣的操作方法,一般采用15~25mm短针,用酒精灯将针尖烧红约2cm后,迅速刺入痣的中心,一刺即出,针刺深度,一般与皮肤相平的痣宜浅刺,进针不可深过皮下。

对于高出皮肤的痣可刺较深,均以不刺到正常组织为度。

如为凸出大痣,可以左手持镊子挟起痣的根部,右手持针将针尖与针身前端烧红,快速沿镊子底部如拉锯式以去之。

去后用消毒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有些黑痣,如发现迅速增大,颜色显着加深,周围发红,或经常出血,可能为恶性病变的黑色素瘤,应及时手术治疗,不可妄用本法。

  3、治痤疮法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青少年,以面部多见,主要表现为粉刺、丘疹等,俗称青春痘,亦称粉刺[3]。

男多于女,好发于面部,如颊、鼻前端及其两侧、额部、下巴等处形成粉刺、丘疹、脓疱及瘢痕,有碍美观而需要治疗。

本病初起为与毛囊口一致的黑头粉刺或顶端呈黄白色小点的圆锥形丘,是由于毛囊口角化过度及栓塞,皮脂不能排除,在毛囊内留滞而局部隆起形成粉刺。

如果用手指挤压或感染,可形成炎症性丘疹,甚至发生脓疱而遗留瘢痕。

  《医宗金鉴》指出:

肺风粉刺,系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

其他书中也有类似记载,总其原因,不外风热外袭,或过食辛辣肥甘、香燥炙煿之品,肺胃郁热上攻,溢于肌表而发病。

  治疗方法:

以清泻肺胃之热为主,兼以局部取穴治疗。

  针灸取穴:

(1)清泄肺胃之热:

取风池、合谷、尺泽、列缺、足三里、内庭等,每次选2~3穴,与局部穴位配合使用。

(2)局部取穴:

按痤疮的发作部位所在取穴,如迎香、颧下关、颊车、攒竹、四白、阳白等,每次取2~3穴。

  操作方法:

清泻肺胃之热的腧穴,宜用提插泻法。

局部腧穴,宜用轻刺法,留针20~30min,间日1次,连续治疗,可见功效。

  耳针疗法:

取耳穴肺、胃、内分泌、交感、皮质下、肾上腺及面、鼻等相应部位,每次取2~3点,进针作强刺激后留针片刻出针,两耳可交替使用,间日1次。

  刺络拔罐操作方法:

嘱患者坐位,取大椎、双侧肺俞、肝俞、胃俞、膈俞,穴位充分暴露。

先用75%酒精消毒,取一次性采血针点刺每个穴位3下,点刺深度中等,用中号玻璃罐拔罐,留罐15min,放血量为3~5mL。

起罐时用消毒干棉签按压针孔。

每周1次,4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4]。

  4、治疗扁平疣

  扁平疣中医称扁瘊,好发于青年,多发于面、额、颊、下巴以及手臂颈项等处,尤以面部为甚。

其状为扁平隆起的丘疹,如芝麻、绿豆或黄豆大小不等,表面光滑,质硬,颜色或似正常肤色,或程棕褐色,数目多少不等,少则十几个,多则几百个。

初起时有痒感,以后即无自觉症状。

  本病病因,中医认为由于肝虚血燥,筋脉不荣,为其内因。

外受风热之邪,搏于肌肤为其外因,内外二因导致气滞血瘀而发病。

现代医学认为是人类乳头瘤病毒所引起,在免疫功能低下时通过直接传染而成。

  治疗方法:

以疏风清热凉血为主。

  针灸取穴:

(1)风池、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膈俞等,选此组穴以疏风清热凉血,宜用针刺提插泻法。

(2)面部取阳白、颧髎、迎香、颊车等。

此组穴为局部取穴,可根据皮损所在部位,酌情加减,用斜刺轻刺法,留针20~30min,间日治疗1次。

  此外,还可寻找发病时间最长、体积最大的疣体,取25号毫针刺之,刺时先用左手捏紧疣体的基底部,以减轻疼痛,右手持针从疣体中心快速刺到基底部,并快速撵转几十次,然后出针,出血1~2滴。

  火针疗法:

火针:

充分暴露皮损部位,选择进针点常规消毒。

用盘龙细火针(直径0.5mm)在酒精灯上烧至发白后,垂直快速点刺疣体顶部。

疣体小点刺一下即可;疣体大则需在周围刺,不可过深,以不超过皮损基底部为宜[5]。

  5、治白癜风法

  本病是一种因皮肤色素脱落而发生的白色斑片,可发生全身各处,但以面、额、颈、前臂、背等处为多,可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

白斑与正常皮肤间有明显界线,可发于各种年龄,病情发展缓慢,有的只限于一处,有的向四周扩散,且长期不变,很少自愈。

  中医文献中亦有白癜风之名,如《诸病源候论》称:

白癜者,面及颈项身体皮肉变白,与肉色不同,亦不痒痛,谓之白癜。

《医宗金鉴》亦有类似记载,本病虽无痛苦,但发于面部影响美观,而且难治。

  本病发病原因,中医认为多因七情内伤,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复感外邪,搏于肌肉,气血运行失畅所致。

现代医学认为可能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内分泌等有关。

  治疗方法:

一般以艾灸为主,据《千金要方》第二十三卷记载:

白癜风,灸左右手中指节去廷外宛中三壮,未瘥,报之。

此法至今仍沿用之。

  针灸取穴:

(1)癜风穴,在中指末节指腹下缘正中之指间关节横纹上方,用小艾柱行无瘢痕灸法,每次3~5壮,每日1次。

(2)白癜斑块局部,用艾条熏灸,灸至局部发红充血为止,每日1次,待白癜呈深红色或接近正常肤色时改为间日1次,其发于全身者,可分批灸治。

  皮肤针疗法:

在白癜风斑块处及经络分布线上,用皮肤针叩击至皮肤明显充血为度,每日1次。

  耳针疗法:

取耳穴肺、交感、内分泌、神门、面、额、颈等相应部位,皮肤消毒后,埋入掀针,用胶布固定,每天压按3~5次,以加强刺激,2~3d换针1次。

  6、治酒皶鼻法

  酒渣鼻的主要表现为鼻子前端发红,日久鼻尖鼻翼肥大,甚则扩展至两颊、前额、下颌等部。

其特征为弥漫性皮肤潮红、丘疹、结节、脓疱、皮肤毛细血管扩张。

多发于中年期,女性多于男性,但男性患者症状较重,对面容影响很大。

  本病发展缓慢,全程可分为3期。

(1)红斑期:

即开始时鼻、颊部潮红,初为暂时性,日久因频繁发作而持久不退。

(2)丘疹脓疱期:

常在红斑发生后的数月甚至数年,在红斑基础上出现多数粟粒大丘疹,脓疱或结节,毛细血管显着扩张,纵横交错。

(3)鼻赘期:

在发病多年后,鼻部结缔组织增生,皮脂腺异常增大,鼻尖部肥大,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状隆起,毛细血管扩张,更为显着,这是晚期症状较为少见。

  中医称本病为酒皶鼻。

对其发病原因,《诸病源候论》谓:

此由饮酒,热势冲面,而遇风冷之气相搏所生,故令鼻面生皶,赤疱匝匝然也。

《医宗金鉴》则谓:

此症生于鼻准头及鼻两边,由胃火熏肺,更因风寒外束,血瘀凝结,故先红后紫,久变为黑,最为。

现代医学一般认为在皮脂溢出的基础上,由于内部或外界有害因素的作用,使颜面部血管收缩神经失调,毛细血管长期扩张所致。

并认为刺激性饮食如酒、辣椒等以及精神因素,高温、寒冷等物理刺激均可促使发病。

毛囊虫感染亦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治疗方法:

以清泻肺胃之热,结合局部取穴为原则。

  针灸取穴:

(1)合谷、尺泽、足三里、内庭等以清泻肺胃之热。

(2)局部取穴:

迎香、巨髎、颧髎、地仓、印堂、上星等以消退局部红肿。

  上述2种腧穴,可交替使用。

四肢各穴用重刺泻法,局部腧穴用轻刺平补平泻法,均留针。

初期可在素髎穴及鼻翼旁轻刺出血。

  耳针疗法:

取耳穴鼻、肺、内分泌、肾上腺等点,每次取2~3点,用毫针浅刺,留针,间歇行针,隔日1次。

  本病宜于初期治疗,效果较好,一经久延,则难于治愈。

  7、治眼睑下垂法

  上眼睑下垂,是指上眼睑不能提起或提起不全,下垂而挡住部分或全部瞳孔,以致视力障碍,严重患者,须用手提起上眼睑,方能视物。

有发于单侧者,亦有双侧者,其双侧者,多为先天性,且有遗传性。

后天性者,多由其他病变引起,如重症肌无力、动眼神经麻痹,外伤等所致,一侧性者居多。

  本病中医称上胞下垂睑废睑皮崔缓等名。

其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认为:

若血气虚则腠理开而受风,风客于睑肤之间,所以其皮缓纵,垂覆于目,则不能开。

《圣济总录》亦谓:

眼睑垂缓者,以血气不足,腠理开泄,风邪客于睑肤,其皮垂缓,下覆睛轮。

按临床常见的上睑下垂症,多为现代医学中的重症肌无力眼肌型,其原因多属脾虚气弱,脾主肌肉,虚则肌肉失养而致无力。

或先天禀赋不足,发育不良,脾肾两虚,胞睑失养等所致。

亦有因外伤损及筋脉而引起。

  治疗方法:

以补养脾肾,强壮眼肌为原则。

  针灸取穴:

(1)风池、肝俞、脾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太溪等,每次取2~3穴以调补肝、脾、肾三脏为目的。

(2)攒竹、眉冲、阳白、鱼腰、精明、丝竹空、瞳子髎、养老、合谷等。

每次取2~3穴,以促进眼睑活动功能。

针刺手法,2组腧穴均宜行撵转补法,缓慢行针,留针30min,间日1次。

  耳针疗法:

取耳穴眼、皮质下、肝、脾、肾、内分泌等,每次2~3穴,双侧同用,中等刺激,留针30min,每隔5min行针1次。

隔日治疗1次,或用耳穴埋针,每日按压3~5次以加强刺激。

  8、治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以皮肤损害呈苔藓样改变和阵发性剧痒为特征,其皮损较局限者,称为局限性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苔藓。

多发于颈侧、项部、额部、上眼睑等处,也可发于腰背及四肢,腹股沟等处。

初起时,局部皮肤只间歇发痒,由于瘙抓,皮肤迅速呈苔藓化,患处皮肤增厚,皮纹加深,上被少许鳞屑,常呈慢性过程,时轻时重,一般夏季加重,冬季缓解。

  由于本病好发于颈部背侧的衣领摩擦部位,故中医称摄领疮,因其皮肤增厚,如牛领之皮,故又称牛皮癣,但与现代医学中所说的牛皮鲜不同。

  本病病因中医认为与精神因素有关,情志不舒,肝气郁结,久则化热伤阴,化燥生风,肌肤失养而发。

或因风热之邪外袭肌肤所致。

而硬衣领等外来刺激亦可引发。

  治疗方法:

  针灸取穴:

(1)全身治疗:

取膈俞、风池、曲池、血海、三阴交等以祛风清热凉血。

针刺宜用提插泻法反复行针。

(2)局部治疗:

用围刺法,即在皮损局部,针由皮损区四周沿皮下向中心平刺,缓慢撵转至皮下有胀感,留针20~30min。

  艾灸法:

用小艾炷在皮损区施灸,根据皮损区的大小,灸5~7壮,作无瘢痕灸。

亦可用艾条温灸或隔蒜灸。

  上列各法,均间日治疗1次,应连续施治。

其久病体衰血虚生风者,应加用肝俞,脾俞、三阴交等穴,行补法以调补之。

  耳针疗法:

取耳穴肺、肝、神门、肾上腺、皮质下、面、颈、额等皮损相应部位。

用中等刺激,留针1~2h,反复捻针。

或用掀针埋针,埋藏2~3d,双耳交替使用。

  9、治疗黄褐斑

  黄褐斑多发于面、颊、鼻的两侧以及前额部,其形态呈不规则片状,为黄褐色的色素沉着斑,分布对称,形如蝴蝶,表面光滑,故又称蝴蝶斑,无不适感。

一般冬季变浅,夏季加深,好发于中青年妇女,妊娠期更为多见。

患结核、贫血等慢性消耗性病变者,亦为常见,虽无痛苦,但影响面容。

  本病中医文献中,亦有类似记载,如《外科证治全书》记载:

面色如尘垢,日久蜡黑,形枯不泽,或起大小黑斑,与皮肤相平。

《医宗金鉴》:

对于发病原因,认为多因情志不遂,忧愁思虑太过,耗伤气血。

或久病气血不足,孕妇以血养胎不能上荣于面而生褐斑。

现代医学认为与内分泌的变化与精神因素,以及某些慢性病有关。

  治疗方法:

  针灸取穴:

(1)全身治疗:

以调补气血为主,取穴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针用补法,或加灸法。

如有慢性病者,应根据病情给予治疗,从本图治。

(2)局部治疗:

即针对发斑部位取穴治疗,如颧髎、迎香、四白、阳白及鼻柱两侧局部,均用细针浅刺,间日1次或每周2次。

  耳针疗法:

取耳穴肺、面颊、鼻、内分泌、肝、肾等,用轻刺法,留针30min,或用埋针、压丸等法,每日按压3~5次,2d换1次。

  综上所述:

针灸美容是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基础,从人的整体出发,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以及气血阴阳,治病祛邪,达到美化容颜的目的,近年来针灸美容以其疗效明显,简单易行,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的特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针灸美容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外表美丽的追求,更使人的身体更加健康。

为针灸走向世界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于兰.针灸美容的思路方法探讨[A].山东中医药大学海外校友会.山东中医药大学海外校友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济南:

山东中医药大学海外校友会:

山东针灸学会,2018:

2.

  [2]姜颖.针刺治疗眼部皱纹38例[J].中国针灸,2013,33(3):

218.

  [3]杨晓青,王旭.针灸美容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药,2017,37(8):

855-857.

  [4]蒋艳敏.刺络拔罐配合耳针疗法治疗青春期痤疮50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4):

70.

  [5]刘保延.火针[M].:

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

17.

作者单位: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经典病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