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讲解.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2750551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6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意志意识形态讲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讲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讲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讲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讲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讲解.ppt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讲解.ppt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讲解.ppt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讲解.ppt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讲解.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讲解.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讲解.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讲解.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讲解.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讲解.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讲解.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讲解.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讲解.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讲解.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讲解.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意志意识形态讲解.ppt

《德意志意识形态讲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意志意识形态讲解.ppt(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德意志意识形态讲解.ppt

1、写作与出版概况德意志意识形态。

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由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大约写于1845秋至1846年8月。

共分两卷:

“第一卷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第二卷对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

其中第一卷第一章标题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与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主要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但没有写完。

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仅发表第2卷第4章。

1924年发表费尔巴哈章俄译本;1932年全书在苏联第一次以原文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1933年用俄文出版,1955年出俄文第二版。

1960年中文版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1988年费尔巴哈章中文单行本出版。

一、背景介绍,主要指1835年至1845年间的德国哲学和德国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流派。

黑格尔于1831年去世。

在德国占统治地位的黑格尔哲学陷入危机。

黑格尔学派内部分裂为:

保守的老年黑格尔派,以辛里克斯为代表;激进的青年黑格尔派,以施特劳斯、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

1835年施特劳斯发表耶稣传,认为福音故事不是个人主观的“自我意识”的产物,而是某种精神实体(如国民精神、民族精神等)的产物,是无意识的集体创造的结果。

1841年1842年,鲍威尔陆续出版三卷本复类福音作者的福音史批判,反驳施特劳斯,认为一切取决于“自我意识”,福音故事是个别人有意识地编造出来的。

2、关于批判的对象,1841年,费尔巴哈发表基督教的本质,1843年又发表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未来哲学原理,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

指出黑格尔哲学是用理性言词包裹的神学。

同时论述了唯物主义原理,直接地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1845年,施蒂纳出版他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鼓吹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

指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费尔巴哈的“人”都不是最高的存在,只有“我”才是唯一真实的最高存在。

整个青年黑格尔哲学,都没有离开过黑格尔哲学的基地;他们的主要贡献不过是对宗教观念做了哲学批判;他们只是提出了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任务,而没有提出用实践改造世界的任务。

“真正的社会主义”是19世纪40年代流行于德国的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1844年,其代表人物赫斯(1812-1875)、格律恩(1817-1887)等建立了一个“共产主义俱乐部”,大肆宣扬抽象的人性、人道主义,主要用超阶级的和平、博爱代替革命的阶级斗争,对当时的工人运动产生了有害的影响。

意识形态(ideology),字面上的意思是“观念科学”。

法国大革命时期由德特拉西(DestuttdeTracy,1754-1836)第一次使用这一概念。

特拉西出生于具有苏格兰血统的贵族家庭,青年时期就读于斯特拉斯堡大学,他是改革君主政府的积极支持者。

大革命恐怖时期被监禁,出狱后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意识形态家”团体。

特拉西开创的意识形态学说逐渐在法国学术界产生影响。

1795年法兰西研究院成立,特拉西成为其伦理学和政治学学院的院士。

3、关于书名中的“意识形态”,特拉西的意识形态或“观念科学”,旨在建立一门基础性的哲学理论。

它通过“从思想回溯到感觉”的方法,摒弃宗教、形而上学以及其他一切权威性偏见,在感觉的基础上,重建政治、伦理、法律、经济、教育等各门科学的基本观念。

意识形态是一种负有使命的科学;它的目标在于为人类服务,甚至拯救人类,使人们摆脱偏见,为理性的统治作好准备。

特拉西及其信徒曾设计一种国民教育制度,以期把法国转变成一个理性的科学的社会。

他们的学说把对个人自由的信念和精心设计的国家计划纲领结合起来,因此曾一度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的法定学说。

拿破仑起初支持特拉西及其同伙,但不久就转而反对他们,并且于1812年12月将法国军事上的失利归咎于“意识形态”的影响。

因此从那时起,意识形态一词不仅在法国而且在德、英、意大利等国,都兼有褒贬双重含义。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使用的是其贬义,意即“虚假意识”。

意识形态概念简介,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特定阶级或社会集团根本利益的体现,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思想上层建筑的部分。

表现在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等形式中。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意识形态”一词最早出现于神圣家族中,而具体阐述则是在德意志形态中,马克思指出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的特有现象,对抗性的生产关系导致“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的关系就像照相机中一样是颠倒的。

”他还指出统治阶级利用意识形态,一方面粉饰统治,一方面作为统治的手段。

但是马克思除了在贬义上使用外,主要把它作为和经济形态相对应的一个历史唯物主义重要范畴。

哲学大辞典中的“意识形态”条目,意识形态与科学相对立。

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它通过批判当时以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纳等为代表的、以唯心史观为特征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进一步论证和发展了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二、中心思想,三、结构分析,本书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主要论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可以大致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

唯物史观的前提(第23页的倒数第2段开始,1-5段)第二部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的辩证关系(6-15段)第三部分:

社会存在(生活)与社会意识(意识)的关系(16-30段)第四部分:

分工理论(31-39段)第五部分:

经济基础(市民社会)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40-47段),1、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前提现实的个人;他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避开的现实前提。

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第23页),四、内容简介,

(1)唯物史观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

而不是“自我意识”、“类”、“唯一者”。

(2)这些现实的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

人的本性是由物质生产的发展所决定的。

“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

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第24页)(3)人的活动不能离开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这些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

人们是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从事着创造历史的活动的。

这是对唯物史观前提的全面而完整的概括,包含三层意思: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第27页)“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第28页),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和考察历史的基本方法。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这是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意识、思维是社会生活过程的反映,不能把意识、思维与社会生活、与意识的主体人割裂开来。

“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

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

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与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

”(第33-34页)这表明,意识是内在的语言,“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思想就是语言的内容。

人们为了生活,就要生产,要生产就要交往,交往中就要有语言和思维,所以语言和思维是由于交往的需要才产生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

后一种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则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

(第28页)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由此还可以得出下述结论:

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而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

(第41页)这里指明了考察社会历史问题的唯物主义方法与唯心主义方法的对立,也特别指出了解决意识形态问题的方法原则。

“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

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

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

这些抽象本身离开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

”(第28页)这是否表明,哲学会随着实证的历史科学的建立而终结?

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是什么关系?

唯物史观是哲学吗?

3、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终结,哲学与实证科学,只要这样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后面将对这一点作更清楚的说明都可以十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

(第30页)如果世界模式论不是从头脑中,而仅仅是通过头脑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如果存在的基本原则是从实际存在的事物中得来的,那么为此我们所需要的就不是哲学,而是关于世界和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情的实证知识;由此产生的也不是哲学,而是实证科学。

(恩格斯:

反杜林论,第128页)这是否意味着哲学与实证科学是对立的,而且这种对立含有唯物主义方法与唯心主义方法的对立?

哲学与实证科学,现代唯物主义,否定的否定,不是单纯地恢复旧唯物主义,而是把两千年来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全部思想内容以及这两千年的历史本身的全部思想内容加到旧唯物主义的水久性基础上。

这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它不应当在某种特殊的科学的科学中,而应当在各种现实的科学中得到证实和表现出来。

因此,哲学在这里被“扬弃”了,就是说,“既被克服又被保存”,按其形式来说是被克服了,按其现实的内容来说是被保存了。

(恩格斯:

反杜林论)这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现代唯物主义是旧哲学的批判继承,但它本身不再构成一门特殊的科学,只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实际上,而且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第29页)“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

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

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

”(第37页)这是说,共产主义已不是一种道德要求和人为方案,而是建立在深刻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之上的科学。

共产主义在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中有其现实基础。

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自称人道主义者,认为共产主义是通过私有财产的扬弃而表现出来的人道主义,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自称共产主义者,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4、共产主义问题,全部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

当然,我们在这里既不能深入研究人们自身的生理特性,也不能深入研究人们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山岳水文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

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第23-24页),5、作为物质生活条件的现实的自然界,任何一种真实的、可靠的历史考察应该从自然界以及自然界在历史过程中的变更开始,这里点出了从自然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同时也指出了历史唯物主义之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据。

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它哪怕只中断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会很快没有了。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自然界优先地位仍然会保持着,此外,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

(第31页),作为物质生活条件的现实的自然界,作为社会历史基础、从而作为唯物史观出发点的,应当是伴随着人们的活动而不断变更“人化的自然界”,而不应当是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的、始终如一的那种非人化的自然界。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支配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也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

(第45-46页),6、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因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

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在普遍意义的思想。

它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它的利益在开始时确同其余一切非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还有更多的联系,在当时存在的那些关系的压力下还不能够发展为特殊阶级的特殊利益。

(第47页),

(1)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统治阶级既体现为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也体现为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既支配物质生产资料,也支配精神生产资料。

(2)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是以思想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

(3)统治阶级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家出于本阶级利益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

(4)统治阶级的思想在开始时与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有一定的联系,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或普遍性形式。

统治阶级的思想与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只要人们还处在自然形成的社会中,就是说,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社会活动的这种固定化,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不受我们控制、使我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并使我们的打算落空的物质力量,这是迄今为止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了一种社会力量,即扩大了的生产力。

因为共同活动本身不是自愿地而是自然形成的,所以这种社会力量在这些个人看来就不是他们自身的联合力量,而是某种异己的、在他们之外的强制力量。

关于这种力量的起源和发展趋向,他们一点也不了解;因而他们不再能驾驭这种力量,相反地,这种力量现在却经历着一系列独特的、不仅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和行为反而支配着人们的意志和行为的发展阶段。

(第36-37页),7、异化及其扬弃,这种“异化”(用哲学家易懂的话来说)当然只有在具备了两个实际前提之后才会消灭。

要使这种异化成为一种“不堪忍受的”力量,即成为革命所要反对的力量,就必须让它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同时这些人同现存的有钱有教养的世界相对立,而这两个条件都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

(第37页),异化及其扬弃,人的实践活动的异化,是指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相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异化扬弃的根本前提是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

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异化才能成为革命的对象。

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发生、强制性的分工才会的被扬弃,人才发展出普遍的交往关系和全面的能力。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分析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异化”的命题,超越了带有思辨和人本主义性质的“异化理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清算了自己早期的异化理论。

唯物史观确立后,异化概念已不再是马克思学说的出发点和基本范畴。

不用或很少使用,即便用,也是作为描述特定现象的概念。

异化概念是个旧哲学用语,具有某种抽象的思辨的性质,具有浓厚的空想色彩和人本主义烙印。

马克思科学地说明了异化产生的根源和克服异化的途径。

科学地说明人的本质和社会历史发展。

异化及其扬弃,

(1)生产关系:

1843年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法哲学而转向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发现了人们之间联系的纽带是私有财产,并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结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指出:

“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在神圣家族中通过“实物关系”的研究,初次接触到生产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并使用了“生产方式”术语。

接着在评李斯特的手稿中,剖析了“工厂制度”,把工业劳动本身中的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区分开来。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形成了标志生产关系的独立范畴。

生产关系还多用“市民社会”、“交往方式”、“交往形式”、“所有制形式”、“所有制关系”来表达。

概念解释,

(2)异化问题: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使用并肯定了异化概念。

他把现象“理解为本质的异化”。

1843年夏,他开始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离开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

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用异化概念分析了国家,提出国家、政治制度表现出来的彼岸性是一种异化,是人们本质的异化。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沿着“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这样一条线索发展,并把异化概念作为自己学说的中心范畴和主要方法。

用异化分析政治、经济、意识等各领域,确立了异化理论的完备形式。

在唯物史观形成前,异化理论曾推动青年马克思去研究现实问题,但他越深入社会实践,就越感到异化理论无力。

1845年发表的神圣家族表明了他对异化理论的动摇。

他已经主要从现实生活条件中分析异化的本质,提出了人的“实物本质”和“实物性”的概念,把“非人性”、“人性的异化”理解为生活资料的丧失。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分析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异化”的命题,超越了带有思辨和人本主义性质的“异化理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清算了自己早期的异化理论。

唯物史观确立后,异化概念已不再是马克思学说的出发点和基本范畴。

不用或很少使用,即便用,也是作为描述特定现象的概念。

异化概念是个旧哲学用语,具有某种抽象的思辨的性质,具有浓厚的空想色彩和人本主义烙印。

马克思科学地说明了异化产生的根源和克服异化的途径。

科学地说明人的本质和社会历史发展。

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即逐步摆脱抽象的思辨,转向对经验事实的具体研究的过程,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发展过程。

异化概念在他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地位和作用了相应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尤其是唯物史观产生前后是截然不同的。

27,资产阶级思想家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一个异化问题。

新黑格尔主义奠基人法国人让伊波利特不再把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对立起来,而是统一起来,这种统一性就在于马克思始终如一地坚持了异化观点。

这一观点完全体现在马克思晚期著作,尤其是资本论中。

他在马克思和黑格尔研究中说:

“全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及其来源是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那里接受过来的异化思想。

我认为,从这一思想出发,并把人的解放看作是人在历史过程中为了反对他的本质的任何异化(不论异化采取何种形式)而积极进行斗争,这就能更好地解释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理解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资本论的结构”。

西方“马克思学家”表面上维护马克思的异化学说,并以“青年马克思”的坚决保卫者自居,实际上是反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的内容。

他们把全部人类历史解释为“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过程,否认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否认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在实际中用人的异化程度来代替马克思主义按照经济地位对社会阶级的划分,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学说。

甚至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学说,也被他们归结为追求精神上的解放,使“完整的人性得到恢复”。

所以,历史唯物主义也就被他们歪曲成“人本学的历史观”。

1怎样认识唯物史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2怎样理解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的前提?

3.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阐述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4怎样认识分工及其在社会历史上的作用?

5简述社会形态范畴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