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优秀作文6篇附点评.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51463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高考优秀作文6篇附点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广东高考优秀作文6篇附点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广东高考优秀作文6篇附点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广东高考优秀作文6篇附点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广东高考优秀作文6篇附点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广东高考优秀作文6篇附点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广东高考优秀作文6篇附点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广东高考优秀作文6篇附点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广东高考优秀作文6篇附点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广东高考优秀作文6篇附点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广东高考优秀作文6篇附点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广东高考优秀作文6篇附点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广东高考优秀作文6篇附点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广东高考优秀作文6篇附点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广东高考优秀作文6篇附点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广东高考优秀作文6篇附点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广东高考优秀作文6篇附点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广东高考优秀作文6篇附点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广东高考优秀作文6篇附点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广东高考优秀作文6篇附点评.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高考优秀作文6篇附点评.docx

《广东高考优秀作文6篇附点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高考优秀作文6篇附点评.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高考优秀作文6篇附点评.docx

广东高考优秀作文6篇附点评

2013年广东高考优秀作文6篇(附点评)

高考题型

06-252143

2013年广东高考优秀作文6篇(附点评)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6月23日公布了6篇高考语文优秀作文及点评,6篇作文分别是:

《慈善需行之有道》、《善行,我该如何安放你?

》、《让爱双向流动》、《慈善,也要维护他人的尊严》、《当慈善遭遇傲骨》和《点亮万家灯火》。

2013广东高考作文题目(略)

1、慈善需行之有道

培根曾说,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

那么慈善,自然也就是人性中善性最确凿的流露。

慈善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不应流于形式。

缺乏关怀的慈善就成了施舍,而施舍,恰恰是毒药。

慈善,不仅仅是助人,更重要的是“省人”。

当年,倘若今日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得到一碗免费的食物,而非劳动得来,那么他大概也会像众多饥民一样濒于困顿。

在做慈善的同时,在提供帮助的同时,要使被帮助者振作起来,鼓起生活的勇气。

如果不能,宁可不给,以免受者得之而依之,陷于沉沦。

慈善中包含的更多的是人性的关怀,而非单纯对弱者的怜悯。

怜悯是不值一钱的,而关怀却是无价的。

慈善还需以适应受者的心理的方式施行。

亚圣孟子有云:

嗟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陈光标的高调慈善自然是不提倡的,只因更多让人觉得像站在道德的高峰进行居高临下的施舍。

不谈流于形式之嫌,此举更像在用受者的自尊心往自己脸上贴金。

生前曾被媒体批评“一毛不拔”的史蒂夫·乔布斯,去世后被发现账上曾有一笔对斯坦福大学的高达25亿美元的巨额捐款,而且是匿名的。

我想,流浪汉对玉米、烧饼之需要,应当更甚于也更乐于对五毛、一元之需要。

除了要在施行慈善时注入关怀,又以合适的方式施行之外,施行慈善还必须行之得处。

有些人,并不真的需要我们的善意。

正因为有人行善不得处,才会有某红十字会人员的疯狂炫富,才会有渔夫和蛇的悲剧。

将慈善行之得处,不是吝惜我们的善心,而是为了更高效地利用我们有限的慈善资源,去帮助真正需要的人。

我们都是苍穹下奔碌于浮世的小人物,我们的小慈善无法像盖茨夫妇消灭天花病毒那样一挥而就。

我们都有自己的一颗善心,中学生、律师、清洁工、公交车司机,没有谁的善心更高贵。

正如布鲁斯·韦恩所言,“英雄可以是任何人”,慈善可以流露于举手投足间。

搀扶孕妇上公交车,为福利院打扫卫生,甚至与落单的老人闲聊,都可以是善心的体现。

古人根据人创作了神,而人依靠善心贴近了神。

善良的心性透过慈善的举动点燃了历史的火炬手手中的火把,照亮了人类的文明。

而这其中的火炬手,既可以是白手起家的富翁,也可以是拒绝施舍的穷人。

【点评】“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

此文开篇高屋建瓴,以人性的切入去探勘善性的本质,并对“慈善与施舍”做了确切的辨析,虽不过三言两语,却字字切中要义。

接着,在对慈善的关怀本质、施行方式、落实对象的几个层面上进行了缜密有效地论述,思想成熟深入,表达掷地有声,展现了一位关注社会思考独立尊重内心的中学生的良好风范。

(点评人: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徐珊)

2、让爱双向流动

中国有句名言说道: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可见,报答他人的善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被沿袭了下来。

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接受了帮助却当作理所当然,而不怀感激之心,报答以爱的话,谁还愿意提供帮助呢?

因此,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请莫伤好人心,让爱双向流动。

令人可喜的是,心怀感激的人在我们的社会是占主流的。

当一个白手起家的商人发财致富时,他必定不会忘记自己以往艰苦的日子,这也就使他有了传递爱意给那些还有需要的人的愿望。

我们都是凡夫俗子,相信大多数人是愿意品尝到感激的喜悦之情的。

当施舍者看到自己帮助的人懂得回报,哪怕不是对自己,而是对社会、他人,他已经看到自己所为的价值,这无疑让他产生了延续自己善举的动力。

这是爱的付出,是爱的双向流动,也是爱的获得,社会因此受益。

也许你只付出了一分,但社会可能受益万分。

还记得去年夏天北京那场特大暴雨吗?

灾情在播报着,但温情也在上演着。

一伙从河北农村赶来的人们救助灾民,置个人安危而不顾的行为受到大家的赞赏。

殊不知,他们都是当年唐山大地震的获救者,是众人的无私奉献让他们拥有了继续生存的物资和信心。

而现在,不忘回报的他们来帮助另一拨人获得新生。

爱与正能量的流动顶托着社会,站立、前进。

我们也忘不了那最美丽的乡村教师——伍玉锡,身患胃癌十多年,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的他这么多年来从没落下一节课,从没少批改一次作业。

是社会人士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关怀、帮助他支撑在讲台边。

这种双向流动的爱比金子更宝贵、更坚硬。

当然也存在着爱的“返回链”缺失的现象。

看看陕西一位任内帮众多企业融资,任后却惨被企业“抛弃”的局长便可知,单向的爱是多么痛苦,社会将会变得不那么和谐。

莫让“双向的爱”缺失,让爱传递下去。

【点评】写考场文章以立意为先。

这篇文章之所以优秀就在于其立意境界很高,认为爱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还是可以流动的,呼吁“让爱双向流动”。

捐助与受助都是爱的表现,彼此应该互相尊重,互有沟通交流,这个世界才会充满爱,并且一直传递下去。

从立意这个角度来讲,这样的立意在众多考生中算是上乘的,也是最值得肯定的一种立意。

(点评人: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胡家俊)

3、点亮万家灯火

一个热心慈善的富翁,向三个贫困家庭提出捐助,却收到迥然不同的答复。

一家拒绝,以为是施舍——这是戒。

一家犹豫,声明要偿还——这是虑。

一家欣然,感激地接受——这是善。

面对他人的善心与善举,我们理所应当以善回应,在这一来一往中,爱在传递,善在弘扬。

戒者,乃戒心、戒备,实在要不得。

就好比在凛冽的寒风中饥寒交迫的时候,突然有人端来一笼热腾腾的包子,你却嗤之以鼻,眉眼高扬,啐了一口唾沫,拂袖而去,这该是多么让人心寒!

比起施舍,我们更应说是帮忙与互助,没有富人与穷人间的高低不等,将彼此联系的应该是共同进步,谋求大众幸福的温暖纽带。

若存戒备,则是筑起冷酷高墙,密不透风,爱也无从渗入。

虑者,乃忧虑、焦虑,也非为上策。

虑者将他人轻松的好意化为了自己肩上无形的千斤重担,他们明白接受应当回报,却并未透彻领悟这回报的内涵。

他们将目光聚集在所接受的善款上,思量着自己日后是否有能力负担起这重债,殊不知若是把接受的善心融入生活,发散出去,尽己所能点亮那些更需要光明的人们的心房,那该是最好的回报。

所谓虑,也是多虑了。

善者,受于外物,发于内心。

接受善意,明白他人的好;学会感激,点亮自己的心。

在危难关头,适时抓住别人伸出的援手,也不仅仅是接受,更需要内心的空旷与澄明。

倘若如戒者一样的拒绝,那么日后的生活该还是在温饱线上挣扎。

更重要的是,不懂得接受,便不懂得给予,闭塞的心又还容得下多少爱的填充?

倘若如虑者一样的多虑,那么日后的生活该是被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压力压垮了腰,接受而只念偿还,不知更大范围地传播开去,爱心也是要枯萎在手心里。

惟有善者,不设无谓戒备,不思多余念想,懂得接受,也该是会乐于分享。

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这话并不只在施予者,在受予者身上同样适用。

接受,并感恩,让光明传递,照亮自己,温暖他人,点亮万家灯火。

【点评】这篇考场作文当得起“文质彬彬”四字。

内容上写的是对三个家庭的评议。

面对几个观点(态度),可以比较一番,论说孰高孰低。

对观点型材料,这种写法可确保立意不会偏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

不过评判别人的观点妥否需用同一个衡量尺度,而且这个尺度属正面价值体系,如是否有利于爱心传播等。

此乃关键所在。

此文是这个方面的典范。

质已胜。

文也胜。

语言准确、简洁而又冷静,行文中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分析温婉而到位,毫不强加于人而又让人信服。

(点评人:

华南师大附中高级教师黄业泉)

4、慈善,也要维护他人的尊严

材料中,富翁打算向三个贫困家庭提供捐助。

一家高兴地接受了捐助。

一家犹豫地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了富翁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我很赞赏第三个家庭的做法,处事大方,不卑不亢,丝毫没有感到低人一等,在拒绝中告诉富翁我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这也启示了我们:

在做慈善的过程中要维护受赠者的尊严。

孟子在辨析义与利时曾说:

“一箪食,一壶浆,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虽然孟子谈的是义与利的辩证关系,但这些话也道出了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侮辱性的施舍就连乞丐也不会接受。

孔子曾说:

“君子不饮盗泉之水。

”因此,我们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如何维护他人的尊严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战中,英国国王霍华德巡视被轰炸后的伦敦贫民区,在一栋破烂的大楼门前,他脱下帽子,向主人询问:

我可以进来吗?

询问中体现的人文关怀和尊重让人心生敬佩。

又如,美国公立学校在大雪时一般都会停课,但有间学校却没有这样做,在大雪时依然上课。

当家长向学校投诉时,校方的回答是:

学校来自贫寒家庭的孩子很多,但学校停课时,他们就不能有免费午餐,就得忍饥挨饿。

家长又问是否能只让穷孩子来上课呢?

对此校方解释道:

我们不想让他们觉得是在被施舍。

不要让受帮助的人觉得是被施舍,这或许就是慈善的最高目标了吧!

这样的帮助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既温暖了受赠者,又不至于灼伤他们的心;就像是一阵凉爽的春风,既抚慰了受赠者,又不至于吹乱他们的心绪。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也不少见一些“暴力”慈善,他们行慈善之实,却又在捐赠中漠视受赠者的尊严。

如高调做慈善的陈光标,我们不否定他确实帮了不少人,但他的方式却让人不得不思考这样做对吗?

有一张照片,陈光标与受赠者们举起手中的钱,陈光标笑容满面,但我却看不到几个受赠者开怀的笑脸。

他们是被帮助了吗?

还是他们又成了“暴力”慈善的受害者?

在当今时代,“微公益”、“志愿活动”层出不穷,似乎是一个全民慈善的时代。

但是,当我们准备做慈善时,千万提醒自己:

不要伤害了受赠者脆弱的尊严。

我们在帮他人,同时也是在帮自己。

永远不要以为自己了不起,放低姿态,请小心呵护受赠者的尊严吧!

【点评】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其突出的特点是观点鲜明,论据较充实,论证较有力。

文章从作文题提供的第三个家庭对待捐助的态度引出自己的观点即:

“做慈善,应该维护他人的尊严。

”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列举了古今中外的有关论述和做法,主要采用了举例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式,论证了维护受捐助者尊严的重要性和效果。

为了让读者明白尊重受捐者尊严的意义,还运用比喻的论证方法,说明了这样的帮助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既温暖受捐者,又不至于灼伤他们的心。

在论证的过程中,还能够联系现实,在肯定当前一些人善举的同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最后劝告做慈善的人应该放下架子,小心呵护受捐者。

全文思路清楚,论证较严密有力。

结构较严谨。

(点评人: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周小蓬)

5、善行,我该如何安放你?

慈善,本该是一个充满人性关怀的字眼,是一个能让行善者体知自身对于社会超出个体有限价值的义举,亦当成为受助者生命的冬天里的一把温暖的手炉,但如今,它遭遇的敏感和尴尬人尽皆知,就如那个感激却婉拒的家庭。

使慈善处于如此进退维谷的境遇的,在我看来,可能是行善者披着慈善外衣的功利和作秀之心,但更多的情况下,我无奈地认识到,行善者的一颗赤诚之心无可置疑,而他们行善举的方式往往成了让爱传递的最大阻碍。

正因为他们总是惯于以“救世主”的目光来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善意,受助者在这目光的审视下被点燃的一颗过于澎湃的自尊心让善意之举充满了火药味,从而,受助者拒绝牺牲在弱势地位下愈显珍贵的尊严和平等来满足慈善家的自身价值认同。

就如那最后以施舍之名拒绝捐助的家庭,我相信,生活尚且难以为继的他们需要这份帮助,也许是以往受助的不堪经历或这位富翁的施助方式让他们艰难的选择拒绝。

然而,慈善之路不应因行善方式不当而闭塞阻滞。

既已找到症结,何不求良医以自治?

真正的慈善家往往坚决丢下慈善这件标签,而以人类共同体的身份去行善,如同约翰多恩那句:

“人不是一个孤岛,所有人的不幸皆是我的不幸”。

唯有如此,行善者才能真正懂得他想帮助的对象,才能以最适当的方式给他们以乐于接受而有意义的帮助与扶持,让受助人觉得,他们是以平等的地位扶持着前进,而不是如难民领取政府施舍的粥粮。

晏阳初,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他是在发现了“苦力”的价值的基础上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

在平民教育运动中,与其称他为教育界的慈善家,不如尊其为所有农民、苦力的老师、朋友。

他曾说:

“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

”他不愿安居太师椅,空谈误国计,而是扎根到农民中,探索真正对他们有用的善举——开化与教育。

人类作为一个共同体,要成为坚固的岛屿,需要慈善的力量来修补脆弱的堤坝,而要让慈善有力前进,就必须行善者脱下救世主的眼镜,戴上捐助对象的眼镜,扎根到他的世界中,问一句:

“你需要什么,我们能共同努力改善些什么?

”这才是有持久力量的真正慈善,需要我们以对的方式共同前进。

【点评】本文紧扣富翁热心慈善事业,捐助三个家庭的材料,引出有关慈善的话题,并以此为中心内容展开论述,符合本次作文的材料内容和含意范围。

文章观点明确,真正有效的善行需要采用适合捐助对象的行善方式,在捐助者和受助者之间搭建起平等互信的桥梁,让善意顺利进行,让爱心顺利传播。

对当前慈善存在的社会问题分析较深入,认识较深刻,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思路清晰,论述较有层次。

(点评人: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陈一平)

6、当慈善遭遇傲骨

随着首富比尔·盖茨,股神巴菲特等全球富豪以“裸捐”发起富豪慈善活动,慈善之风便如无数个超级飓风,迅速席卷全球。

这似乎是一种皆大欢喜的事情,捐者开心,得者开心。

然而,并不是所有贫困者都会满怀感激地接过免费的赠予。

在他们心中,这或许是一种施舍,一种尊严的丢失,骨气的丢失。

那么,当慈善也遭遇“滑铁卢”,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作为一个施善者,有这份良心固然是好的,但也要注意方式。

中国富豪陈光标高调行善,在获得无数荣誉的同时,也一直饱受诟病。

原因在于他的急躁与高调。

在他的每一张宣传照中,背景都是曾接受过他援助的贫苦百姓。

但是那些解决了生活困难的农民,即使是笑着的,也难掩一脸的卑微与怯弱。

陈光标这种高高在上的施善方式,无疑是伤害了他们的尊严,活活地挤走了他们的骨气。

相反,大连市的微尘就做得比陈光标好多了。

微尘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组织,由无数匿名之人捐款而成,给需要的人送去钱财,却不留名,不求回报。

这种慈善方式不仅给受助者留下足够的尊严,还很有可能感动他们,从此也加入微尘行列。

由此可见,不同的慈善方式,效果其实大不相同。

穷人也有尊严,当慈善遇上傲骨之人,最忌的便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嘴脸。

慈善的本意是帮助他人,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有心灵上的。

因此,用一种更温和,更合适的方式去做慈善,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人。

其次,作为一个受善者,要视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做事,千万不能意气用事。

古有“不食嗟来之食”的傲骨之人,最终活活饿死在街上。

且不论施饭者态度如何,如果在生命危险时仍争一时意气,往往得不偿失。

接受他人资助的人,固然是要留一点骨气,但这并不代表盲目拒绝他人好意。

台大校长黄中天功成名就后回到耶鲁去感谢曾助他良多的宿管阿姨,那位美国大妈却一脸严肃地拒绝了,并要求他去帮助更多的人来感谢她。

黄中天谨记在心,一生中资助了无数学子。

黄中天的做法,才是受善者该有的“傲骨”,不白白地接受捐助,而是把曾接受过的善意经自己的手向四周扩散,这才能使慈善走得更远。

当慈善遭遇“傲骨”,施善者不能一走了之,受善者也不能固执己见。

只有双方平心静气,改变一下方式,端正一下心态,才能使这场慈善皆大欢喜,施者开心,受者也开心。

大家互相理解,你浇水,我施肥,才能使慈善之树更加茁壮成长。

【点评】此文伊始,紧扣材料,点明慈善有益世道人心,接着笔锋一,提出当慈善遭遇傲骨,双方出现如何面对之难题,文章由此焦点切入,选取施受之关系角度立论,可谓审题精准。

文章着意发掘此例证蕴含的施受双方传播善意的慈善本质,由此可见,文章立意深刻。

此文结尾,以浇水施肥喻示施受双方的本真关系,进一步强化文章的中心论点。

纵观全文,观点辩证,结构严谨,论证方法得当。

(点评人: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永中)

 

病句题在高考中几乎是年年出,但得分率年年都没有超过40%,甚至于出现得分率低于20%的情况。

令人望而生畏,不寒而栗。

这不仅因为病句类型繁多、层出不穷,而且还因为病因出得非常隐蔽,稍不留意,就会造成失误。

但这并不是说病句题没有规律可循,辨析病句其实并不是很难。

下面几点方法,有兴趣的同学在平时的训练中,或高考时不妨一试。

一、关注句中的介词

介词的使用本身就是很难的,这是因为介词大都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它和动词一样可以带宾语,和动词的界限非常模糊,它常常把全句的主语纳入自己的“囊中”,造成主语的缺失。

这类介词主要有:

“由、由于”、“经、经过”、“通过”、“对、对于”、“当……”、“在……”、“正……”。

考试时一定的关注这些词语,这些词在病句考题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出错的频率也非常高。

例如:

1、草,对于庄稼人是厌恶的。

(颠倒了主客体。

2、改革公费医疗制度、实施医疗保障的问题,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愉快接受的。

(病因同上,应把“对于”放在句首。

3、三年前,电脑“上网”对人们可能是陌生的。

(病因同上)

4、人英国原本有可能大规模种植一种抗除草剂的油菜,但由于抗议团体的干预,使这项计划最终泡汤。

(“由于”把“使”的主语“抗议团体”纳入的自己的“囊中”。

去掉“由于”或“使”即可。

5、剧组全体人员经过八十多天的苦战,一部情节新、演员新、技术新的十六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终于与观众见面了。

(“经过”这个介词把它自己的主语“剧组全体人员”给漏在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外,二者应颠倒一下位置。

6、通过百部爱国主义影片的展播及其主题演唱会,使观众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洗礼。

(“通过”把全句的主语“展播及其主题演唱会”纳入自己的“囊中”。

7、当1633年伽利略被迫在判决书上签字以后,又庄重宣布:

“地球仍然在动!

”(“当”把全句主语“伽利略”纳入的自己的“囊中”。

8、当前全国各地的电视频道日益趋向专业化,节目寻求新突破,一场荧屏大战正方兴未艾。

(“方”即“正在”。

二、关注程度副词

副词一般是用来修饰形容词的,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出错,但在考题中出现时我们就必须留意。

一定要细心分析一下后面的形容词是不是本身就包含了这个副词的含义,是不是语义的重复。

这类副词主要有“十分”、“非常”、“很”、”过分“等。

或者这个副词会造成歧义。

最常见的短语是“不适当地……”。

例如:

1、近几年,常有报纸对明星大肆吹捧,过分的溢美之词,助长了某些明星的骄傲情绪。

(“溢美”这个词本身的意思就是“过分地赞美”。

再加上“过分”就造成了语意的重复。

2、元月1日,14名非常酷爱冬泳的人参加了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第四届“北极熊”冬泳活动。

(“酷”含有“非常”的意思。

3、加强对全民环保意识的教育,是当前非常至关重要的问题。

(“至关”含有“非常”的意思。

4、这是非常奇缺的药品,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动用的。

另外有“十分(很)溺爱”“很过分地……”等短语搭配。

三、关注本身具有两面性的词语

两面性的词,即词语本身表达现两个相反的语意。

如“成败(成功和失败)”、“得失(得到和失去)”、“好坏”、“高低”、“能不能”、“能否”、“是不是”、“是否”等等。

因为它们表达的是不确定的两个方面的意思,所以它要求语句的上下文必须有与之相照应的词语或者语意。

否则就会造成语意上的不对称。

如:

1、我市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规划中能否抓住机会,迅速发展,关键在于加速培养一批各行各业的人才。

(后半句只谈了一个方面的问题,应在“加速”前面也加上一个“能否”。

2、越来越的农村干部认识到,交通是否方便,是招商引资一一个重要条件。

(“是……”这个分句只谈了一个方面。

3、选择最可靠、最恰当的材料,对一篇文章的成败,常常有很重要的作用。

(“最可靠、最恰当”是单面的,而“成败”是双面的。

4、能否将群众的呼声记在本子上产不十分重要,最重要的是要看他把群众的事情记在心头,落实在了行动上。

(在第二个分句的“把”字前加上“能否”即可。

5、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的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

还要不要他们学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呢?

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不恰当的。

(“是否”和“要不要”都是双面的、不确定的,而“这样做”是单面的、确定的,前后无法照应。

6、为了发展国民经济,难道我们共产党人还有什么个人得失不能抛弃吗?

(“得”可以抛弃,“失”则不能。

应该把“得失”改为“利益”。

四、关注并列短语

并列短作句子成分和句间的并列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往往造成顾此失彼的错误,当然出错的情况也有很多种,所以,在做题时,只要见到并列短语,就应予以特别的关注。

并列短语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用表示并列的连词“和”、“与”、“跟”、“同”、“以及”、“及其”等等。

②用顿号表示的并列。

这类并列最容易被忽视,因为许多同学不知道顿号是表示并列的。

从众多的试题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顿号表示的并列关系出错率很高,且情况最为复杂。

③用逗号表示的分句之间的并列。

这类并列也是容易被忽视的。

因为是句子或句子成分之间并列,它的错误也就更隐蔽,所以要格外留心。

例如:

1、西部开发一定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把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决不能走以牺牲环境求得发展的老路。

(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例子,三个并列短语都无法和动词“提升”相搭配。

2、四年的下海经历,使她尝尽了酸甜苦辣,也使她开阔了眼界,培养准确的观察力和敏锐的判断力显得非常重要。

(这个例子本身并不是并列短语做句子成分出现错误的,是限制不当的错误,但也出在并列短语中,同样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准确”和“敏锐”应当互换位置。

3、十分成功地、同时又有意识地借鉴了电影艺术所特有的“蒙太奇”和“画外音”的手法,画面组合相当成功。

(这是用顿号表示的并列短语,犯的是逻辑错误,语序排列不当,两个短语应该互换位置。

4、新华书店派出的流动售书车和大批农业科技方面的书籍,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加点部分是一个名词性并列短语,而只有“售书车”可以与“派出”相搭配。

应该在“大批”前加上一个“携带的”或“销售的”之类的词语。

这属于一种“顾此失彼”的错误。

5、李局长在新学期工作动员会上特别强调,思想政治课要改革,要结合实际,讲求实效,应该把政治常识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结合起来。

(这个并列短语不符合并列短语并列的规则,并列短语要求并列的两项或多项,词性或短语结构必须一致。

但这个“并列”短语前面的“政治常识”是偏正结构的短语,而后面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却是一个动宾短语。

应该在第一个短语前加上“教授”或“学习”之类的动词。

6、文章对环境污染问题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同时也概括地介绍了关于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引起了人们对环境科学的重视。

(这是个用“同时也”表示的分句间的并列,这样的并列形式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分句间的逻辑关系。

分析一下这两个句子的的主干成分,我们不难发现“作……具体分析”在层次上和深度上都要比“介绍了……基本知识”要高一些和深一些,所以要把二者的位置换一下。

7、你可以在因特网上阅读到以前无缘见到的珍贵文件、书籍、录音和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