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五校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51906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五校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贵州省五校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贵州省五校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贵州省五校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贵州省五校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贵州省五校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贵州省五校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贵州省五校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贵州省五校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贵州省五校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贵州省五校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贵州省五校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贵州省五校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贵州省五校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贵州省五校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贵州省五校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贵州省五校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贵州省五校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五校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

《贵州省五校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五校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贵州省五校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docx

贵州省五校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

2011年贵州省五校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

试题精粹

04-231505

 

秘密★考试结束前

 

2011届贵州省五校第四次联考试题

语     文

命题单位:

贵州省遵义四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本部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生肖(xiāo) 脖颈(gěng)   一张一弛   察颜观色

B、叱咤(chà)   恫吓(dòng)      珠光宝器   一言既出

C、禅让(shàn)   重创(chuāng) 理屈词穷   融会贯通

D、缉(jī)拿     舷梯(xuán)    稗官野史   自立更生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小错误也不能放过,须知集腋成裘,小错误多了,也会对工作造成大的损害。

B、这个唐诗选本做到了披沙拣金,使读者能用很少的时间领略唐代诗歌的精华。

C、山下虽零星分布着几户人家,但这里林深树茂,环境幽静,游人到此,如入无人之境。

D、关于知识产权问题,双方经过长达20个月的九轮磋商后,终于缔结了城下之盟。

3、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今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B、昨天是会截止的最后一天,中国足协又接到了3名足球队员递交的会申请。

C、我校这次为灾区募捐的活动,得到了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响应,在几天内就募集善款十万余元。

D、小说是靠形象说话的,形象是小说的魅力之源。

在小说中,不管多么高深的思想都不能孤立存在,只有化入形象的血肉才能存活。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散文的“形”主要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

①所以古人常有“传神”“神韵”等说法。

②没有了它,一篇散文就散了架,也就支撑不起来。

③而散文的“神”主要指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绪、主题、意蕴、发展线索等。

④如同兼具形体和精神才能成为活生生的人一样,好的散文也应该“形”“神”兼备。

⑤可以说,“神”是散文的主心骨。

⑥好像一个人的精神等内在的东西,你只有经过细细琢磨才能感受到。

A、②①③⑤④⑥ B、③⑥⑤②①④ C、③⑥⑤①④② D、②①③⑥⑤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白色污染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塑料制品的用量与日俱增。

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确实给人们带来了不少方便,但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人们把它形象地称为“白色污染”。

主要由于人们对废旧塑料造成的环境污染缺乏足够的认识,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加上塑料制品多属于一次性使用,用后即扔,塑料垃圾充斥于各种场所,在公园、车站、影院、风景名胜区和铁路沿线随风飘扬,塑料袋、塑料薄膜、农用地膜、快餐盒、饮料瓶、包装填充物等,飘挂在树上,散落在路边、草地、街头、水面、农田及住宅周围,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的刺激,影响城市和风景点的整体美感。

其中,污染最明显、最令人头痛的,是那些遍布城市街头的废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快餐餐具。

据有关部门统计,仅一次性塑料泡沫快餐餐具,我国全年消耗达4亿至7亿个。

尤其是铁路行业,由于管理不善,旅客随便把用过的塑料快餐餐具抛之窗外,甚至列车服务员亦将垃圾弃之车外,造成铁路干线两旁的树木枝条飘挂成串。

全国铁路每天废弃的塑料快餐餐具高达150万只,从空中鸟瞰,铁路两旁已经形成两条白色污染带,群众感触很深,反应特别强烈。

而且聚乙烯等塑料原料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分子结构非常稳定,很难被自然界的光和热降解,并且自然界几乎没有能够消化塑料的细菌和酶,难以对其生物降解,所以塑料埋在土壤里可能二三百年不会腐烂。

正是因为塑料降解时间长,所以潜在的危害更大。

当废旧塑料作为生活垃圾进入垃圾场被填埋或散落在田野进入土壤后,混在土壤中会影响土壤内的物质、热量的传递和微生物的生长,改变土壤的特性。

由于塑料品生产时加入的添加剂是有毒的,当塑料垃圾存放日久,有毒添加剂就会释放,污染大气和水资源。

而废弃在地面或水上的废旧塑料,容易被鱼、马、牛、羊等动物当着食物吞入,塑料在动物的肠胃里消化不了,会导致动物肠胃机体损伤和死亡,这种“白色污染”在动物园、牧区、农村和海洋屡见不鲜。

据报道,北京市塑料垃圾日产量为3600吨,每年总量约为14万吨;上海市废塑料垃圾日产为7700吨,每年总量约为29万吨。

这些数据是骇人听闻的。

解决白色污染问题迫在眉睫。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研制成功以植物淀粉为主要原料的可降解塑料,大大缩短了其降解周期。

我国的新型塑料的研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纸质、淀粉、易降解塑料等新型快餐餐具已在一些铁路列车上使用,从而缓解了铁路沿线的“白色污染”程度。

在易降解的塑料制品因成本偏高尚未全面推广的情况下,要加强资源再生利用。

据报道,我国北方某城市已引进了3条流水线,每天可处理10吨废塑料,至少60%可提炼成品油,剩下的通过焚烧化为热能,可用于住宅小区的供暖。

美、日等发达国家已明令禁止使用一次性快餐餐具,我国的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也为此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扼制“白色污染”的污染源。

不过,要解决“白色污染”的问题,一定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培养人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否则,治理“白色污染”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5.下列对“白色污染”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      指废旧塑料充斥于各种场所,在公园、车站、影院、风景名胜区和公路、铁路沿线随风飘扬,影响城市和风景点的整体美感的污染现象。

B.      指人们随意抛弃在自然界中的废旧塑料,破坏环境美感,影响农业生产,危害人体健康,危及动物安全的污染现象。

C.      指铁路行业由于管理不善,随意将用过的塑料餐具抛之车外,在铁路两旁已经形成两条白色污染带的群众反应特别强烈的污染现象。

D.      指废旧塑料作为生活垃圾进入土壤中后,影响土壤内的物质、热量的传递和微生物的生长,改变土壤特性的污染现象。

6.对造成“白色污染”的原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塑料制品的用量与日俱增。

B.      人们对废旧塑料造成的环境污染缺乏足够的认识,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C.      塑料制品多属于一次性使用品,用后即扔,充斥于各种场所。

D.      废旧塑料很难被自然界的光和热降解并且难以对其生物降解。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关于治理“白色污染”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易降解的塑料制品因成本偏高影响了在治理“白色污染”中的全面推广。

B.      加强对塑料垃圾的再生利用,变废为宝是治理“白色污染”的重要方法。

C.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可降解塑料,大大缩短了其降解周期,解决了“白色污染”的问题。

D.      治理“白色污染”必须加强和完善环保立法,减少塑料垃圾的产量。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陶季直,丹阳秣陵人也。

祖愍祖,宋广州刺史。

父景仁,中散大夫。

季直早慧,愍祖甚爱异之。

愍祖尝以四函银列置于前,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

人问其故,季直曰:

“若有赐,当先父伯,不应度及诸孙,是故不取。

”愍祖益奇之。

五岁丧母,哀若成人。

初,母未病,令于外染衣①;卒后,家人始赎,季直抱之号恸,闻者莫不。

及长,好学,淡于荣利。

起家桂阳王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时人号曰“聘君”。

父忧服阕,尚书令刘秉领丹阳尹,引为后军主簿、领郡功曹。

出为望蔡令,顷之以病免。

时刘秉、袁粲以齐高帝权势日盛,将图之,秉素重季直,欲与之定策。

季直以袁、刘儒者,必致颠殒,固辞不赴。

俄而秉等伏诛。

齐初,为尚书比部郎,时褚渊为尚书令,与季直素善,频以为司空司徒主簿,委以府事。

渊卒,尚书令王俭以渊有至行,欲谥为文孝公,季直请曰:

“文孝是司马道子谥,恐其人非具美,不如文简。

”俭从之。

季直又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时人美之。

迁太尉记室参军。

出为冠军司马、东莞太守,在郡号为。

还除散骑侍郎,领左卫司马,镇西谘议参军。

齐武帝崩,明帝作相,,季直不能阿意,明帝颇忌之,乃出为辅国长史、北海太守。

边职上佐,素士罕为之者。

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以为骠骑谘议参军,兼尚书左丞。

仍迁建安太守,政尚清静,百姓便之。

还为中书侍郎,迁游击将军、兼廷尉。

梁台建,迁给事黄门侍郎。

常称仕至二千石,始愿毕矣,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

天监初,就家拜太中大夫。

高祖曰:

“梁有天下,遂不见此人。

”十年,卒于家,时年七十五。

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闻者莫不伤其志焉。

注:

①染衣:

指僧徒穿的缁衣。

缁衣由黑色染成,故称染衣。

(《梁书·陶季直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忧服阙   忧:

担心

B、与季直素善 善:

友好

C、领左卫司马 领:

兼任

D、政尚清静   尚:

崇尚

9、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陶季直“淡于荣利”的一组是(   )

①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

②起家桂阳王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

③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

④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

⑤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

⑥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季直“早慧”,他的祖父陶愍祖“异之”,是“异”其“智”;此后,陶季直面对祖父摆出的四匣子银子竟能首先考虑辈分有序,陶愍祖“益奇之”,则是“奇”其“品”。

   B.陶季直“及长”为官,无论是担任京城官员,还是出任地方官员,施政都非常推崇“清静”,当地的百姓不仅认为他的施政之举“便”民,而且称誉他任职之处清静和平。

   C.等到陶季直去世的时候,家徒四壁,子孙没有钱财给他入殓与停柩,听到此事的人没有人不为他的志向感到悲伤。

D.陶季直为官能急流勇退,常说官做到二千石,最初的愿望就全实现了。

听闻他事迹的人无人不为他的志向感到悲伤,就连梁高祖都慨叹“梁拥有天下,竟见不到这个人。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若有赐,当先父伯,不应度及诸孙,是故不取。

(3分)

译文:

                                                                  

(2)季直以袁、刘儒者,必致颠殒,固辞不赴。

(4分)

译文:

                                                                  

(3)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

(3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答题。

(8分)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宝帘闲挂小银钩”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为传神?

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分)

(2)下片一、二两句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简要赏析。

(5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每空1分)(5分)

(1)①                 ,惟有饮者留其名。

(李白《将进酒》)

②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

(李白《蜀道难》)

③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

(王勃《滕王阁序》)

④              ,悠悠我心。

(曹操《短歌行》)

⑤朝搴阰之木兰兮,                      。

(屈原《离骚》)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古今之成大事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              ,             ”(晏殊《蝶恋花》);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             ”(柳永《凤栖梧》);三是“众里寻他千XX,          ,那

人却在,             ”(辛弃疾《青玉案》)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4-17题。

都江堰(节选)

余秋雨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

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

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驰,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

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刘备、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

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

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它,就是都江堰。

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画影的李冰。

四川有幸,中国有幸,公元前251年出现过一项毫不惹人注目的任命:

李冰任蜀郡守。

此后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是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而李冰,却因官位而成了一名实践科学家。

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

他领受了一个连孩童都能领悟的简单道理:

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必须成为水利学家。

前不久我曾接到一位极有作为的市长的名片,上面的头衔只印了“土木工程师”,我立即追想到了李冰。

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

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覆辩论。

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他开始叫人绘制水系图谱。

这图谱,可与今天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遥相呼应。

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

但是,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直到二十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

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

他没有料到,他治水的韬略很快被替代成治人的计谋,他没有料到,他想灌溉的沃土将会时时成为战场,沃土上的稻谷将有大半充作军粮。

他只知道,这个人种要想不灭绝,就必须要有清泉和米粮。

他大愚,又大智。

他大拙,又大巧。

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

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资料,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坝一座,让人们去猜详。

人们到这儿一次次纳闷:

这是谁呢?

死于两千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

站在江心的岗亭前,“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声声入耳。

没有一个人能活得这样长寿。

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

有什么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延续。

长城半是壮胆半是排场,世世代代,大体是这样。

直到今天,长城还常常成为排场。

都江堰一开始就清朗可鉴,结果,它的历史也总显出超乎寻常的格调。

李冰在世时已考虑事业的承续,命令自己的儿子作三个石人,镇于江间,测量水位。

李冰逝世四百年后,也许三个石人已经损缺,汉代水官重造高及三米的“三神石人”测量水位。

这“三神石人”其中一尊即是李冰雕像。

这位汉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竟敢于把自己尊敬的祖师,放在江中镇水测量。

他懂得李冰的心意,唯有那里才是他最合适的岗位。

这个设计竟然没有遭到反对而顺利实施,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石像终于被岁月的淤泥掩埋,本世纪七十年代出土时,有一尊石像头部已经残缺,手上还紧握着长锸。

有人说,这是李冰的儿子。

即使不是,我仍然把他看成是李冰的儿子。

一位现代作家见到这尊塑像怦然心动,“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

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

出土的石像现正在伏龙观里展览。

人们在轰鸣如雷的水声中向他们默默祭奠。

在这里,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

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

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14、文章第一部分一直用“它”来指代都江堰,直到这部分结束才标示出“它”的名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该部分反复提到“它”有什么作用?

(4分)

 

15、文章第一部分倒数第二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16、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6分)

(1)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2)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

 

 17、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你同意这一观点吗?

为什么?

(6分)

六、(15分)

18、请把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来,不超过30字。

(4分)

语文教育的三重境界:

“人技教育”“人格教育”“人生教育”。

“人技教育”侧重给学生以生活技能,“人格教育”注重将语文养料化为学生自主的精神,“人生教育”则引导学生最终把“语文素质”(包括知识、思想、精神、人格、信念等)与自己的人生融为一体。

如果说“人技语文”给学生以真,“人格语文”给学生以善,那么“人生语文”则给学生以美。

 

 

 

 

 

 

 

 

 

 

 

 

 

 

 

 

 

 

 

 

 

 

 

 

 

 

 

 

 

 

 

 

19、仿照例句,再写三个句子,与例句组成一组排比句。

(6分)

例句:

在大海的黑夜里,穿梭的游鱼就是闪电;

     在森林的黑夜里,翻飞的鸟儿就是闪电;

                                        ;

                                        ;

                                        。

20、说明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

(5分)

 

内容:

                                                           

寓意: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

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

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

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

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

唯独一个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

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

“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

”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

要求: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自定立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版权所有:

高考资源网()

版权所有:

高考资源网()

2011届贵州省五校第四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C。

A项生肖(xiāo)应为生肖(xiào),“察颜观色”应为“察言观色”。

B项叱咤(chà)应为叱咤(zhà),“珠光宝器”应为“珠光宝气”。

D舷梯(xuán)应为舷(xián)梯、“自立更生”应为“自力更生”。

2、 答案B,披沙拣金:

拨开沙子来挑选金子。

比喻从大量的东西中选取精华。

集腋成裘:

腋:

腋下,指狐狸腋下的皮毛;裘:

皮衣。

狐狸腋下的皮虽很小,但聚集起来就能制一件皮袍。

比喻积少成多。

此词属褒贬误用。

如入无人之境:

境,地方。

象到了没有人的地方。

比喻打仗节节胜利,没有遇到抵抗。

此处属望文生义。

城下之盟:

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

此处属对象误用。

3、 答案D,A项“加快”和“规模”搭配不当。

B语意重复,“截止”就是“最后一天”的意思。

C项“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表意不明。

4、 答案B,整个语段先说“形”然后重点说“神”的含义与作用,最后归结为好散文应“形”“神”兼备。

5.B;A未能揭示的“白色污染”内涵。

C对“白色污染”定义过窄,不准确。

D只揭示了“白色污染”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的一面,以偏概全。

6.A造成“白色污染”的原因是人为的,是环保意识薄弱,加之“白色污染”处理起来尚有一定的困难,与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无关。

7.C;大大缩短了其降解周期,无法得出解决了“白色污染”的问题的结论。

8.A(忧:

父母的丧事。

9.C(③句表现陶季直恪守朋友之义.④句表现陶季直曲从世俗之见,均未表现陶季直“淡于荣利”。

10.B(以偏概全,该项把陶季直任京官的思想、行为和政绩混同于地方官了。

11.

(1)如果祖父有赏赐,应当先给父辈,不应当考虑直接给孙辈,因此我不去取银子。

(3分)(得分:

”父伯”“度”的翻译各一分,整个语句的翻译通畅给一分) 

(2)陶季直认为袁、刘二人都是儒生,他们的图谋必定导致衰亡,因此坚决拒绝不肯赴约。

(4分)(得分点:

“以”、“颠殒”、“固辞”各一分,整个语句的翻译通畅给一分)

(3)陶季直一向生活清苦.无与伦比.又隐居十多年。

(3分)(得分点:

“素”“屏居”各一分,整个语句的翻译通畅给一分。

12、

(1)“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