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马哲练习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51983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去年马哲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去年马哲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去年马哲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去年马哲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去年马哲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去年马哲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去年马哲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去年马哲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去年马哲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去年马哲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去年马哲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去年马哲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去年马哲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去年马哲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去年马哲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去年马哲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去年马哲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去年马哲练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去年马哲练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去年马哲练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去年马哲练习题.docx

《去年马哲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去年马哲练习题.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去年马哲练习题.docx

去年马哲练习题

上一年练习题第一章练习题

单项选择题

1、“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1993)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

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2、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1994)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3、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1995)

A、承认世界是多样的统一

B、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4.《左传·襄公十一年》: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这种思想注意到了“安”与“危”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

A.相互区别         B.相互对立 

C.相互作用         D.相互转化

5、《坛经》中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凤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1996)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国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1999)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7、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1999)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为某种特殊的“精神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8、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2000)

A、决定性

B、预见性

C、能动性

D、主动性

9、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2000)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主义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主义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10、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

“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2000)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11、“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2001)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2、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3、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2002)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1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2002)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15、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

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2003)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

D、供给的制造与使用

16、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2005)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改变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17.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A.它是存在的 

●B.它是运动的

●C.它是普遍联系的

●D它的物质性

1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实物

B具有体积和重量

C运动

D客观实在性

19.下列变化中,属于发展的是

●A.大雁由北方飞到南方    

●B.封建王朝的宫廷政变

●C.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     

●D.旧中国的覆灭和新中国的诞生

20.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是螺旋是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2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运动和静止辨证统一的观点

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2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

A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B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C发展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D是否承认矛盾和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23.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24.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25.实际工作中的“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特殊性

26.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认识事物的量

C确定事物的质

D把握事物的度

27.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致是

A事物变化是否显著

B事物变化是否迅速

C事物变化中是否有新质要素产生

D事物变化是否超越度的范围

28.事物内部包含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肯定方面是

A保持现存事物存在的方面

B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

C事物中的消极方面

D矛盾的次要方面

29.度是

A事物的量

B事物的质

C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程度

D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

30.从哲学上来讲,和谐就是指()

A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

B事物之间的矛盾没有斗争性

C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D事物之间不存在矛盾

 31.“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2007年)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3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2008)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33.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

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2008

  A.客观性B.有限性  

●C.相对性D.一维性

  34.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

“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

”这位企业家回答说:

“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2008  

●A.普遍有效性B.客观规律性  

●C.主体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

35.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2009)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36.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建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将长期是(  )(2010)

  A。

生产力落后

  B。

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要求

  C。

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D。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7.有一则箴言:

“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

”“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2010

  A。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

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

有其因必有其果

多项选择题

1.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

A一分为二

B合二为一

C万物莫不有对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1995)

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

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

D、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超前性

E、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

3.下列命题中,属于量变引起质变表现的有

●A.积羽沉舟,积腋成裘

●B.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4、鲁迅说过:

“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

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长颈子二三尺而已。

”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1998)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5、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把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二自然”。

关于二者的正确的哲学判断是(1999)

A、第一自然是物质的,第二自然部分是物质的,部分是意识

B、第一自然是脱离人的物质世界,第二自然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C、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第二自然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

D、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因为它们都是由原子、分子在三维空间中排列而成的

E、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界,都是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

6、IBM公司制造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了世界顶级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

这一事实表明(1999)

A、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

B、电脑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类扩张自己智能的工具

C、人脑的运动与电脑一样,归根到底是电子等物质粒子的运动

D、电脑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电脑战胜人脑,实质上是人类自己战胜了自己

E、电脑和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

7、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

“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

”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2000)

A、多元论的思想

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E、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8、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2000)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E、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9.下列哪些活动属于人的意识活动 

●A.工程师设计图纸 

●B.学生学习知识 

●C.遇到强光眨眼 

●D.听到巨响,把头转向刺激声源 

10、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2002)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事物自身

E、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1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是

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B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C把物质的特殊形式与物质一般混同

D把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混同于哲学的物质范畴

12.意识是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社会的产物

C人脑的机能

D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13.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

A它是区分事物的前提

B它是理解事物多样性的条件

C它是运动的量度

D它是事物的根本属性

14.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

C主观、任意的否定

D抽象的否定

15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16。

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月晕而风,拙润而雨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为山九仞,功亏一蒉

17新事物是

A新出现的事物

B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事物

C进步的、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

D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18.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

这表明()2008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19.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

金秋时节农民采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

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

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面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2007年)   

●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简答题

1.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2.简述哲学的定义及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3.简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4.简述联系的定义及其特点.

5.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6.试述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7.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8。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论述题

试用质量互变规律论述当代大学生应如何把远大的理想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

材料分析题

1.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在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

各种文明有历史长短之分,无高低优劣之别。

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该为相互对抗的理由。

    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摘自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的《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讲话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2007)   

    

(1)运用辩证法的观点说明为什么不同文明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2)简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意义。

选择答案

●1B2A3C4D5D6D7B8C9A10B11D12C13A14B15C16B17D18D19D20C21A22D23A24B25D26D27D28A29D30A31B32D33C34D35A36A37C

●1ABCD2ABCDE3ABCD4BDE5CE6BD7BCDE8ABCD9AB10DE11BCD12ABCD13ABC14BCD15ABD16ACD17BCD18AD19ABD

●1. 答案要点:

(1)和谐世界并不是无矛盾的世界。

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对事物的发展都具有推动作用。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我们要全面地把握事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能够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做到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

(2分)世界文明有多样性的特点,不同的文明都是这个统一世界的一部分,它们在竞争中共存;任何文明都不能离开世界文明的发展而孤立地发展,要以平等开放的精神,吸收其他文明的先进科学和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相互融合,相互补充,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3分)

    注:

如果考生从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角度论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不超过3分。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

它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是一种和平、开放、合作、和谐的发展,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新道路,是大国崛起的一种新形式。

(2分)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积极发展对外关系,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和开展多边外交,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因此,中国的和平发展,不对任何国家、地区或集团构成威胁。

相反,它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有利于争取建立国际新秩序,有利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分)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2009)

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

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俩人均头痛发热。

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经过仔细的望色、诊脉,开出两付不同的处方。

给倪寻开的是泻药,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

二人不解:

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何开的药方却不同呢?

是不是华佗弄错了?

于是,他们向华佗请教。

华佗解释道:

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好了。

李延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

你们病症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

二人拜服,回家后各自将药熬好服下,很快都痊愈了。

  中医是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强调辩证施治。

华佗对症下药治头痛发热的故事蕴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1)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

(6分)

  

(2)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

(4分)

  【参考答案】

(1)第一现象和本质。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显现。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内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与本质既对立又统一,对立表现在:

现象是表面的,外在的丰富而易变的可以为人的感觉器官所把握本质是内在的,深层的稳定的解主人的思维才能认识。

  现象是事物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方面本质则是一般共同的东西它是事物的全体。

二者同一表现他们互相依存现象表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这要求我们在处理具体事情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去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①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②要注意研究事物的特点、本质以及该事物存在的具体条件。

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只有研究这些特点,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分开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要在运动中把握事物的矛盾。

只有在运动中把握事物,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二章练习题

1.马克思说: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的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系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2.法国科学家说: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获得预期的效果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

▪A反映论

▪B先验论

▪C可知论

▪D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

5.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6.唯心主义认识论都是

▪A反映论

▪B先验论 

▪C可知论

▪D不可知论

▪7、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

A.获得真理性认识

B.改造世界

C.增长知识才干

D.提高人的素质

8.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

▪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实践

▪D人类认识能力

9.认识主体是指

▪A事物的主要构成部分

▪B认识对象的主要方面

▪C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D人的主观精神世界

10.客体指

▪A一切客观事物

▪B自然界

▪C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对象

▪D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11.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是()

A.目的性、创造性、客观性

B.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C科学性物质性历史性

D.主观性、意识性、创造性

12.感性认识必须上

升到理性认识,是因为感性认识

▪A是不可靠的

▪B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C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反映

▪D是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的

13、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14.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15.判断对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而又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已经上升到理性认识

C对该事物的认识是否已经过多次反复

D对该事物的理性认识是否已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

16、“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感觉到物”是()

A、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

B.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17.真理是

A绝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意见

B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C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D对人们有用的一切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