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部分普通高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53496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部分普通高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甘肃省部分普通高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甘肃省部分普通高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甘肃省部分普通高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甘肃省部分普通高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甘肃省部分普通高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甘肃省部分普通高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甘肃省部分普通高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甘肃省部分普通高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甘肃省部分普通高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甘肃省部分普通高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甘肃省部分普通高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甘肃省部分普通高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甘肃省部分普通高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甘肃省部分普通高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甘肃省部分普通高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甘肃省部分普通高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甘肃省部分普通高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甘肃省部分普通高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甘肃省部分普通高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部分普通高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

《甘肃省部分普通高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部分普通高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甘肃省部分普通高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

甘肃省部分普通高中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

2015年甘肃省部分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70分)

甲必考题(45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历史上,国人曾有谣谶之信。

何谓谣谶?

谣,是歌谣;谶,为预言。

简单地说,谣谶就是以谣为谶,用歌谣的形式演绎对未来的预言。

内容主要包括占验个人命运和历史事件两种。

前者如以燕子为题,影射汉成帝宠妃赵飞燕的人生经历。

而历史事件最著者莫过于王朝更迭。

这类谣谶有的是一语成谶式的简单判断,如“亡秦者,胡也”;也有的是对完整过程的叙述。

一首普通的歌谣何以有着如此巨大的能量?

答曰:

信仰使然。

②古人认为,“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徒歌谓之谣”。

也就是说,谣是没有音乐伴奏的歌唱形式。

事实上,最有可能成为谶谣的不是成人谣而是童谣。

古人认为:

“童子歌曰童谣,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

”童谣能成为谶谣,除了“出自胸臆”的“天籁之音”外,还有信仰上的因素。

古人认为五星中的荧惑星(火星)降临大地化为儿童,歌谣嬉戏,而其所歌即是吉凶的预兆。

③《国语•郑语》记有周宣王时的一首童谣:

“恹弧箕服,实亡周国。

”(那卖桑弓、箭袋的人,就是使周灭亡的人啊!

)历史应验了童谣之语,卖桑弓、箭袋的夫妇收养的弃婴,正是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之妃褒姒。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其成书年代,或云春秋末期,或云战国初期。

以最晚而论,应该说在战国初期人们已经有了谣谶的信仰。

④既为信仰之物,谣之所以成谶,源于两种基本的思维。

一是相信语言的神秘力量。

如古时候“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的农事咒语。

二是相信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联系。

人们总是试图破译这种神秘联系,先民龟筮占卜就是这种文化尝试的结果。

相信谣谶的预言和相信卜筮的占验应该说基于同样的思维,只不过是所凭借的手段不同罢了。

⑤上述信仰被战国邹衍和西汉董仲舒所利用,并进一步系统化。

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根据西周以来解释自然现象的阴阳、五行,创立“阴阳消息”与“五德终始”学说,用天事解释人世治乱,以之恐吓当政者,使其不敢不注意人事。

首将儒家与阴阳家两种学说融为一体的是西汉大儒董仲舒。

他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有意志、有感情的人格神,皇帝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皇帝可以与天感通,上天通过“祥瑞”与“灾异”表达对皇帝的嘉许与惩戒。

邹衍、董仲舒的理论因此也成为了中国谶纬之学的渊薮。

“纬”是指方士化的儒生编辑起来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

谶纬之学也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

⑥今人看来,谣谶乃诳人之举,其人为因素昭然若揭。

或人为作谣,以图成谶。

如秦末篝火狐鸣中“大楚兴,陈胜王”的起义谣谶,元末韩山童、刘福通“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造势谣谶等等,皆属“当世有心人”之作,其目的无非是借谣谶以实现其政治企图。

或穿凿附会,事后释谶。

秦末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谣谶,关于这首谣谶的理解分歧不一,分歧的关键点是对句中“三户”一词的理解上。

历史最终给人们留下了足够的附会空间,大泽乡起义的陈胜是楚人,亡秦主力西楚霸王项羽是楚人,建立大汉王朝的刘邦也是楚人。

⑦时至今日,谣仍在,人们仍会“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谶已无,以谣为谶的行为已难觅踪影。

但如果就此说,相信占验、相信预言的谣谶式思维已从现代人的大脑中剔除干净却显武断。

有人在观看了好莱坞惊悚片《2012》后,就把现实中的诸多灾害与片中玛雅人的预言相互联系。

我们不敢确定这种疑虑是人们真实意图的流露抑或是茶余饭后的戏言,但我们倒是更

愿意相信它是后者。

(节选自刘汉杰《历史上的“谣谶”》)

1.与“谣谶”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谣,是指歌谣;谶,是指预言。

谣谶就是用歌谣的形式演绎对未来的预言。

B.谣谶的产生原因之一是人们对语言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这一观点的认可。

C.谣谶就是以谣为谶,在我国存在的历史十分久远,一直到现在仍然存在。

D.相信卜筮的占验与相信谣谶的预言可以说基于同样的思维,只是凭借的手段不同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①段先阐释了谣谶有两种表现形式,然后举例说明了谣谶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歌谣产生巨大能量的原因在于信仰。

B.第②③段重点分析了谣成为谶的两点原因,并通过史料推断出国人的谣谶信仰至晚在战国初期就出现了,甚至可能更早。

C.第④⑤段,作者先明确阐述了谣谶产生的两种基本思维,并由这种思维的系统化,进而谈到了中国谶纬之学的产生。

D.第⑥⑦段站在今人的角度上,分析了谣谶不过是人为创作,意图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并指出了当今世上的谣谶式思维。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邹衍根据西周以来解释自然现象的阴阳、五行,创立“阴阳消息”与“五德终始”学说。

后来形成的谶纬之学,理论起源就来自他和董仲舒的理论。

B.谣成为谶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相信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联系,总是试图破译这种神秘联系。

先民龟筮占卜就是这种文化尝试的结果。

C.童谣之所以最有可能成为谶谣,是因为它多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对当时世界的感悟,是孩子洞察世界后的自然反应,是“出自胸臆”的“天籁之音”。

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实质是用天事解释人事,以之规劝、提醒当政者关注民生。

谶纬是谣谶的发展、提高,是专门人士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兰陵武王长恭,文襄第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

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

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

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

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

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

韶病,长恭总其众。

邙山之捷,后主谓长恭曰:

“入阵及深,失利悔无所及。

”对曰:

“家事亲切,不觉遂然。

”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

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曰:

“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

”长恭未答。

相愿曰:

“岂不以邙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

”长恭曰:

“然。

”相愿曰:

“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

”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

相愿曰:

“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

”长恭然其言,未能退。

及江淮寇扰,恐复

为将,叹曰:

“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

”自是有疾不疗。

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饮以毒药。

长恭谓妃郑氏曰:

“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

”妃曰:

“何不求见天颜?

”长恭曰:

“天颜何由可见!

”遂饮药薨。

赠太尉。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

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

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吾本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

尝入朝而仆从尽散,惟有一人,长恭独还,无所谴罚。

武成赏其功,命贾护为买妾二十人,唯受其一。

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

                        (节选自《北齐书·高长恭传》)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长恭总其众  总:

统领     B.为将躬勤细事   躬:

亲自

C.今何不发   发:

发作    D.求福反以速祸   速:

加速

5.文中划斜线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

B.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本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

C.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本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

D.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本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

6.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长恭作战勇敢,在邙山之战中,他率领五百骑兵,两次杀入敌军阵中,同城中齐军将士联合将敌军打得大败,齐军将士歌颂此事,后成为《兰陵王入阵曲》这首曲子。

B.高长恭因是文襄帝的四儿子,所以在回答齐后主的问话时引起齐后主的忌惮,又不能听从尉相愿的劝告而隐退,被赐饮毒酒而死。

C.高长恭在任瀛州刺史时,曾被行参军阳士深告发贪赃枉法,所以被免职。

在进攻定阳的战斗中,高长恭把阳士深打了二十杖,但并不是报复。

D.高长恭声音和容貌都很美,心志雄

壮,在军中为将,能关心士卒,表明了他品行中良善的一面。

但是他贪爱钱财,为人所垢。

7.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

于是大捷。

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

(5分)

(2)相愿曰:

“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

长恭然其言,未能退。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8—9题。

渭川田家

王维(唐)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注:

式微:

《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

岁暮自桐庐归钱

潘阆(宋)

久客见华发,孤棹桐庐归。

新月无朗照,落日有余晖。

渔浦风水急,龙山烟火微。

时闻沙上雁,一一背人飞。

注:

龙山,钱塘江南岸的小山

8.两首诗都着力表现一个“归”字,但“归”的内容

却各有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5分)

9.两首诗所用意象不同,其中蕴涵的意味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表现皇帝的车队仪仗远去的名句是:

“,

(2)《荀子·劝学》中,“,。

两句写君子广泛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行为就会没有过错。

(3)范仲淹的《渔家傲》中表现戍边的将士因思念家乡而夜不成眠,潸然泪下的两句是:

“,。

乙选考题(25分)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题(25分)

一小时的故事

凯特•肖班

  ①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

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

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那儿,现在就在她身边。

在列有布伦特·马兰德火车事故遇难者的名单传来时,理查德正好在报社里。

紧接其后的电报,使他在最快的时间里证明了消息的可靠性。

 ②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

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

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就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不要人跟着她。

③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

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④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⑤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而啜泣一两声。

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

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做出决定。

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

那是什么呢?

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可是能感觉得出来。

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

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

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

“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

”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⑥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

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

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

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

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

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

促成这

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⑦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

那又有什么关系!

有了独立的意志,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

“自由了!

身心自由了!

”她悄悄低语。

  ⑧朱赛芬跪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让她进去。

“露易丝,你干什么哪?

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开开门吧!

”“去吧,我没事。

”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自由美好岁月,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

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

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搂着姐姐的腰,一齐下楼去了。

  ⑨有人在用弹簧锁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

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呆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

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

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⑩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

  【注】凯特•肖班(KateChopin,1851-1904)生活在19世纪后半叶,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突然地“丧夫”事件使心脏有毛病的马拉德夫人备受打击,而丈夫的“死”而复生又给她以极度的高兴,这些突然地变化使马拉德夫人猝不及防而死。

B.理查德看见“死亡者”名单中马拉德的名字,又通过电报确认,但并未见到马拉德的尸体,这为后文马拉德“死”而复生埋下了伏笔,使情节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

C.马拉德夫人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就一屁股坐进了那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这时她全身的精疲力竭是由“丧夫”后的过度悲伤和放声大哭所致。

D.马拉德夫人在得到丈夫去世的消息后“暴风雨般”放声大哭起来。

“暴风雨”表面上形容她的哭势强烈迅猛,深层却在暗示她的悲伤会如暴风雨似的来得猛去得快。

E.马拉德夫人眼中透露着炽热的凯旋般的光芒,她不自觉地摆出了一副胜利女神的姿态,心情欢愉并且不知掩饰地紧搂着姐姐的腰一起走下楼去。

(2)本文第四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6分)

(3)小说对布兰特雷·马拉德和他夫人的描写一暗一明,请简要分析他们各自的形象。

(6分)

(4)有人说《一小时的故事》是一曲关于人性解放的挽歌,也有人说《一小时的故事》是一声人生无常的吁叹,你怎么看?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题(25分)

为生存辍学走上写作之路

时代的列车轰隆隆地前行着,拥挤的人群,熙熙攘攘。

有的人是只负责观看风景的普通乘客,命运的方向不由他过问;有的人扮演的是列车员的角色,在时代的大环境下,作为先锋,引领着这辆列车的前进。

爱玲,便是后者。

1942年,爱玲和炎樱回到了上海,仿佛在上海,也只有上海,才是她上演人生大戏和好戏的舞台。

对于在港大没有毕业,爱玲一直耿耿于怀,只能转入上海的圣约翰大学继续深造,为的是“至少拿张毕业文凭”。

弟弟张子静很高兴,因为他也准备报考,姐弟俩终于可以在同一所学校碰面了。

可是,由于经济上的窘迫,学费无从着落,子静记得姐姐“叹了一口气”。

回到上海,爱玲投奔了姑姑,住在郝德路192号的爱丁顿公寓。

姑姑虽然继承了不少遗产,一度生活阔绰,可是因为投资股票,恰逢时局动荡,一下破产了。

即便是在洋行、电台里打几份工,也只能解决自己的温饱,无力再顾及爱玲的学费和生活费。

于是,便告诉爱玲,当时她的父母协议离婚的时候,约定她以后的教育费用由父亲承担,而爱玲港大三年的学费全部由母亲出,现在应该由父亲承担了。

可是,爱玲始终觉得拉不下面子,那个父亲,以及他的家,自己曾经发誓是不打算再理会了的,4年期间,父女情分已然了断,如今放下自尊突然管父亲拿钱,仿佛是在一间暗无天日的屋子里找到一个出口那么艰难。

张子静回到家后,趁后母不在家的机会,向父亲简要介绍了姐姐的窘境,张廷重听罢,立刻陷入了沉思,可能不是心疼钱,只是在犹疑和女儿见面是不是觉得很尴尬,毕竟对于女儿离家出走之事他始终耿耿于怀。

不过,考虑片刻,他还是对儿子说:

“你叫她来吧。

”过了几日,爱玲终于见到了阔别4年之久的父亲,不过不再是那幢逃走的别墅,而是在另外一幢小洋房。

爱玲后来在小说《怨女》中对于衰落的父亲,做了更为生动的描绘:

“到底清朝亡了国了,说得上家仇国恨,托庇在外国租界上,二十年来内地老不太平,亲戚见了面就抱怨田上的钱来不了,做生意外行,蚀不起,又不像做官一本万利,总觉得不值得。

政界当然不行,成了投降资本,败坏家声……守着两个死钱过日子,只有出没有进。

爱玲与父亲在相隔4年后重新见面了,双方有些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彼此都有些陌生,只是简单地把自己的学习计划向父亲说了说,便无二话。

父亲也没多说什么。

“学费我叫你弟弟送去。

”十分钟的短短会面,没有什么大的进展,以至于横亘在父女心中的那份心结,始终没有机会打开。

张子静回忆说

“那是姐姐最后一次走进家门。

此后她和我父亲就再也没有见过面。

”不过,学费总算拿到手了,爱玲转学进入了圣约翰大学文学系四年级学习,子静也进入了经济系一年级。

不久,炎樱也转学到了这里,两人继续着港大时期的友谊,形影不离。

然而,这份简单的快乐,没有延续多长时日,便宣告结束了。

虽然学费已经解决了,可是母亲自1939年去新加坡后,杳无音讯。

倔强的爱玲,又不想成为姑姑的负担,哪怕她算是自己最亲的人,也不想让姑姑的生活雪上加霜。

实际上,从父亲家里逃出的那一天开始,爱玲就放弃了继承张家的财产,或者嫁入豪门依靠一个自己或许根本不爱的男人过着体面光鲜生活的

机会,似乎受到母亲、姑姑潜移默化的影响,她也决计走上职业女性的道路,用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用自己的脚,丈量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么阔远。

于是,坚持了两个月不到,爱玲又辍学了。

子静跑去劝说姐姐去当老师或者编辑,都被爱玲否决了,她觉得自己性格内向,孤傲不群,不善于表达,反正,她早有自己的安排,宽慰弟弟说:

“我替报馆写稿就好。

这阵子我写稿也赚了些稿费。

1942年,窘迫的境遇并没有把爱玲推向生活的地狱,反而为她打开了一扇门,一扇通往新世纪,前途无限光明的大门。

两年之后,上海最璀璨的一颗文学新星冉冉升起了。

    (摘自潘飞《永远的张爱玲》,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

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其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摘自《搜狗百科》)

②张爱玲的教育从她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虽然她日后能够成为一位杰出的作家凭的是自己的勤奋努力,但她的家除了是一个没落的贵族之家外,还可以说是一个书香门第。

她的祖父是科举出身,她的父亲有旧式的文化教养,她母亲则是“知识女性”。

(摘自余斌《张爱玲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张爱玲在港大没有毕业,回到了上海,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继续深造,她认为只有在上海才是自己上演人生大戏和好戏的舞台。

B.张爱玲投奔自己的姑姑,生活阔绰的姑姑却因为投资股票而破产,失去了生活的“支柱”,无力再顾及爱玲的学费和生活费。

C.张爱玲的父亲对女儿的出走耿耿于怀,当儿子说出姐姐张爱玲的窘境后,张父因为疼钱而沉默,最终还是答应给张爱玲学费。

D.张爱玲能够成为上海最璀璨的文学新星,并在文学上取得很大的成就,既有她本身勤奋的因素,也有她父母对她的影响。

E.文章写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非常关心姐姐张爱玲,并引用了一些张子静的话语,这样写增强了材料的真实性和新颖性。

(2)文章第一段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3)张爱玲在求学道路上辍学的原因有哪些?

文中可以看出她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材料简析。

(6分)

(4)为了生计辍学而走上写作道路,你对此持什么态度?

请结合文本及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五.语言文字运

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成长的终身老师。

如何维持老师身份的新鲜感,大家    ,互不相让,这使得年轻的父母们无所适从。

②对于什么是企业人才,与会者     ,但有一点得到公认:

引领未来企业发展的人才必须具备领导才能、谈判能力和全球思维三大条件。

③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为什么是最美的?

500多年来,人们一直对此     ,即使是同一个观者,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A.莫衷一是 各抒己见 各执一词B.各执一词 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

C.莫衷一是 各执一词 各抒己见D.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 各执一词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中央电视台2015年春晚导演组,把多家地方电视台选送的歌手和节目加以重新组合润色,再进行选拔,这是开门办春晚的又一次创新。

B.一些市场垄断的领域里,消费者强弱不一的维权意识,将会使他们应有的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受到严重限制,甚至于完全不能享受。

C.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突出规范驾驶行为、增强安全意识为原则,对闯黄灯、故意遮挡号牌等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

D.长江中的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华盛顿公约》确定的全球濒危物种之一,再不加以保护,l5年后将会灭绝。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几年前,一家报社曾做过一个调查,发现许多青年至今仍把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列在对自己人生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名单中。

也许,它再一次证明了一个道理:

真正的敬意起自默默的阅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却发现是一次聚会

  ②读者们最终总是会走向自己想去的地方的

  ③他们本以为是独立来的

  ④大家不约而同地表达着欣喜和感激之情

  ⑤从各自的人生小路上走向自己真正喜爱的作家

  ⑥他们穿过时代的嘈杂

A.⑥①④⑤③②B.②⑥⑤③①④C.③②⑤④①⑥D.③⑥④②⑤①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字。

(6分)

从新课改的视角看,教师不应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①      ,他将“游客”引入佳境,自由观赏、探究奥秘,但当“游客”对巍然高耸的建筑群茫然不解或不识鸟兽草木之名时,他不会置身事外,    ②        ,令人如沐春风,有时还要象仙人指路,在“游客”的思路出现滞涩凝绝时轻灵而高妙地一“点”,即收到“   ③(诗句)  ”的奇效。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