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中的写作素材整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54808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本中的写作素材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课本中的写作素材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课本中的写作素材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课本中的写作素材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课本中的写作素材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课本中的写作素材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课本中的写作素材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课本中的写作素材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课本中的写作素材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课本中的写作素材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课本中的写作素材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课本中的写作素材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课本中的写作素材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课本中的写作素材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课本中的写作素材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课本中的写作素材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课本中的写作素材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课本中的写作素材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本中的写作素材整理.docx

《课本中的写作素材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本中的写作素材整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本中的写作素材整理.docx

课本中的写作素材整理

课本中的写作素材

【王勃】

○写离别,相慰勉,不感伤:

《杜少府之任蜀川》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

○以真才情服人:

传说王勃于重九之日赶到南昌,洪都府阎都督设宴遍请江右名儒。

阎公遍请诸儒作《滕王阁记》。

诸儒知阎公女婿吴子章早已草就序文,皆假装不敢轻受。

轮到王勃,王勃竟不推迟,索笔求纸。

下吏报所写诗文,当报到“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公道:

“此乃老生常谈,谁人不会!

”吏又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道:

“此故事也。

”吏三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阎公不语。

吏又报“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阎公喜曰:

“此子视我为知音。

”吏再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阎公听罢,以手拍几,说:

“此子落笔若有神助,真天才也!

”满座尽皆失色,阎公携王勃之手,盛酒满觚,王勃酣醉。

【陈蕃:

尊重人才,为徐稚下榻】

东汉时,南昌有位太守叫陈蕃,他为人正直,对有才能的人非常重视。

当时南昌有个人叫徐稚,字孺子,家里虽清贫,但他从不羡慕富贵,由于他品德好,学问深,所以很有名望,地方上也多次向官府举荐他。

尽管这样,徐稚仍安于清苦的生活,官府召他任职,他也总是坚辞不就。

陈蕃听说徐稚的情况后,十分重视,诚恳地请他相见,听取他的意见。

徐稚来时,陈蕃热情相待,并在家里专门为徐稚设了一张榻。

徐稚一来,他就把榻放下来,让徐稚住宿,以便作长夜之谈;徐稚一走,这张榻就悬挂起来。

这样,人们就把陈蕃的这一做法称为“下榻”,后人就把留客住宿叫做“下榻”。

【冯唐:

冯唐易老,但耿直之性不改,报国之志不老】

汉文帝时,冯唐是一位大臣,他当初以孝悌而闻名,拜为中郎署。

由于他为人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直到头发花白,年事已高,也没有得到升迁,还只是个郎官。

后来,北方的匈奴族又来入侵汉朝,汉文帝下令到各地征招平匈奴的将军。

一天,汉文帝经过郎署时,遇上了冯唐,于是两人就将帅之事交谈起来,冯唐趁此机会向汉文帝申斥了云中太守魏尚被削职的冤案,并恳求汉文帝把魏尚官复原职,而且让魏尚率兵攻打匈奴。

魏尚不负众望,击退了匈奴,冯唐也因为荐贤而升为车都尉。

汉景帝即位后,由于冯唐性格耿直,不久又被罢官。

汉景帝去世后,汉武帝即位,匈奴又来侵犯边,汉武帝又广征贤良,有人推举冯唐,可是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来任职。

【李广】

○关爱部下:

李广为将廉洁,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吃同饮。

他做了四十多年军官,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始终不谈购置家产的事,深得官兵爱戴。

他爱兵如子,对士兵宽缓不苛。

凡事能身先士卒。

行军遇到缺水断食之时,见水,见食,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边;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尝饭食。

○心怀愧疚:

李广曾与王朔闲谈。

王朔问“:

将军曾有过悔恨的事吗?

”李广说:

“我任陇西太守时,羌人反叛,我诱骗他们投降,有八百多人,但后来他们被杀光了。

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这件事。

○勇于担当责任:

李广所部因迷路,不能及时与卫青会合,贻误战机。

上级令李广幕府人员前去受审对质。

李广说:

“校尉们无罪,是我迷失道路,我现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

”但他不能忍受刀笔吏的审讯,于是拔刀自刎。

【贾谊:

极权统治者不知尊重人才】

○贤才被妒:

贾谊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

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

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

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33岁抑郁而亡。

○李商隐诗《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梁鸿】

○不逃避责任:

梁鸿年青时曾在上林苑放猪。

曾不慎失火,烧了他人房屋。

他没有逃避责任,而是主动寻访受灾人家损失情况,把自己的猪全拿来做赔偿;受灾人家还嫌不够,他又主动请求以工抵债。

○安贫乐道:

梁鸿择偶,不图女方家有钱有势,亦不在乎女方长相,只希望她和自己一起过清苦平淡的生活。

同县孟家的一个女子,虽相貌不美,却心气颇高,非梁鸿之类的贤士不嫁。

于是梁鸿下聘礼娶了该女子,还为她取名字,名孟光,字德曜。

○与妻子相敬如宾,举案齐眉:

梁鸿一家到吴地避难。

他给人当雇工,替人舂米,但他不以为苦。

妻子对他很是敬重,每当他打工回来,妻子就准备好食物,举案齐眉。

【终军:

主动请缨】

终军自小富有才华和报国之志。

汉武帝派终军出使南越,劝说南越王归顺汉朝。

终军主动请求说:

“希望陛下赐给我一条长绳(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捆绑起来,带到宫廷门下。

”于是,终军去劝说南越王,南越王听从了,答应把南越国作为汉朝廷的属国。

武帝非常高兴,命令终军留在留在南越,担负镇守和安抚的任务。

但是,南越相国吕嘉不想归顺汉朝,起兵攻杀了南越王,汉朝使者终军也都被杀死。

终军死时,只有20多岁。

【宗悫:

少有大志】

宗悫是南朝宋人。

他小时候,叔叔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

他回答: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宗炳说:

“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

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媳妇才进门,当晚就有强盗来打劫。

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逃散,无法进入正屋。

宗悫后来确实屡建战功,成了名显一时的将军。

【班超:

投笔从戎】

班超为人有远大志向。

在家孝顺父母,常干辛苦的事,不以劳动为耻辱。

能言善辩,粗览历史典籍。

永平五年。

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跟到洛阳。

家里穷,班超常给官府雇佣抄书来养家。

他曾经停下活,扔笔感叹:

“大丈夫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应该模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在异地,因此获得了封侯,怎么能长期在笔砚间忙碌呢?

”旁边的人都嘲笑他。

班超说:

“小人物怎么能了解壮烈之士的志向呢?

后来他作为汉朝使者出使西域,为国立功,被封为定远侯。

【谢安,谢玄】

○临危受命:

谢安出身士族,年轻时就注意修身养性,喜欢读书习艺,才器隽秀。

但却不愿做官。

他在上虞的东山筑庐蛰居,过着隐居生活。

直至他的好友、侍中王坦之去东山面请,痛陈社稷危艰,国势衰微,亟需良将谋臣匡扶,谢安才悚忧而起,应召出山。

其时已年过不惑。

既“东山再起”,受命于危难之际,谢安宵衣旰食,不敢懈怠,开始了他中年以后二十年的奋作争斗。

公元383年,前秦军南下,苻坚携兵百万,大有一举踏平江东之概。

谢安临危不惧,其子侄谢石、谢玄辈作战英勇机智,结果淝水一战,大获全胜

○谢家宝树:

谢安曾问谢玄等子侄:

为什么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有出息呢?

别的子侄都不能回答,只有谢玄回答“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

【俞伯牙、钟子期】

○知音:

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载: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泰山”。

少时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

“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师法自然:

据《琴操》、《乐府解题》记载:

著名琴家成连是伯牙的老师,伯牙跟成连学了三年琴却没有太大的长进。

某天,成连对伯牙说:

“我能教你弹琴而不能教你移情,我有一位叫万子春老师,住在东海的蓬莱山上,他善于弹琴也善于移情,我们一起去拜访他。

”伯牙当然乐意,于是他们就一起去东海。

可伯牙到了东海,并未见到万子春,只看见汹涌的波涛,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说:

“先生移我情矣!

”于是创作了《水仙操》。

 

【庄子】

○拒楚王聘

庄子钓于濮水之上,楚王使大夫往,曰:

“愿以境内累庄子。

”持竿不顾,曰:

“吾闻楚有神龟,死二千岁矣,巾笥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宁死为留骨而贵乎?

宁生曳尾泥中乎?

”大夫曰:

“宁曳尾涂中。

”庄子曰: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相国之位,于我如腐鼠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

“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

“南方有鸟,其名鹓鶵,子知之乎?

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

‘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不屑侍奉权贵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

其往也,得车数乘。

王说之,益车百乘。

反于宋,见庄子,曰:

“夫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晤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庄子曰:

“秦王有病召医。

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

子岂治其痔邪?

何得车之多也?

子行矣!

○大瓠之用

惠子谓庄子曰: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濠梁观鱼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

“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生梦蝶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很生动逼真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

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

突然间醒过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是我庄周。

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呢?

死为乌鸢蝼蚁之食

○死为乌鸢蝼蚁之食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

庄子曰:

“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齑送。

吾葬具岂不备邪?

何以如此!

”弟子曰:

“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

”庄子曰:

“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李密:

诚孝祖母】

李密失去父亲,母亲改嫁,祖母养大了他。

年轻时他在蜀国当官,蜀国灭亡后,晋武帝征召他为侍陪皇太子读书的官员,不领命令,有人怀疑他不想归降晋国,武帝派人三番两次催促他,于是他上书说:

臣李密今年四十四岁,刘祖母九十六岁,这是臣子我为皇上效力的日子还很长,侍奉刘祖母的日子短。

其中的话诚恳而且凄凉。

晋武帝同情他。

刘氏死后,才到京城担任职务。

 

【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四十一岁时,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一次,郡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

有人告诉陶渊明说:

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

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

“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

”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

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

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淡泊清高,厌倦官场俗世,醉心自然

诗文:

《结庐》、《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得读书之乐

其《五柳先生传》云: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得抚琴之乐

《晋书·隐逸·陶潜》云:

“(潜)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

【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一生不以功名显露,却高自期许,不畏权力,藐视权贵,曾流传着“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御手调羹”“龙巾拭吐”的故事。

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当时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永不安于寂寞和孤独

如《月下独酌》其一,表明了只有充溢着生命活力的诗人才能发出如此的奇思妙想。

他有一首《短歌行》,诗中构想道: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

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

富贵非所愿,为人驻颓光。

”这里没有嗟老叹卑的哀惋,却用“劝酒”的天真想象表达了对人生的无限依恋之情。

这些诗篇以其纯真的情趣,感召着被庸俗的生活所淹没了的美好的人性,并因此而获得永久的魅力。

○将个性与自然交融

李白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

李白具有英风豪气,又追求单纯高洁的心境,这些不同的性格侧面也就形成了他的山水意境的两大类型:

一类是在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中突出力的美、运动的美,在壮美的意境中抒发豪情壮思;另一类则着意追求光明澄澈之美,在秀丽的意境中表现纤尘不染的天真情怀。

○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

李白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

他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

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杜甫】

○将自己的身世之悲与国家、时代的悲剧相融合,以诗写史

○心系苍生,忧国忧民

○欣赏他人

①赞扬李白: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②赞扬“初唐四杰”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贾岛:

苦吟】

苦吟,即作诗反复吟咏,苦心推敲,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历史上最著名的苦吟诗人,大都出现在唐代。

贾岛,以推敲扬名。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就是他的名句。

创作“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的时候更是“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

【李贺:

呕心作诗】

每天清晨太阳刚刚初升时,李贺就骑着一头瘦弱的马,带着一个小童仆,背着破烂不堪的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的诗句,就写下来投入锦囊中。

不曾有过先确定题目再写诗的事,就像其他牵强附和旧章法的人。

等到晚上回来,就整合成一首诗。

他的母亲让婢女拿过锦囊取出里面的草稿,见写的稿子很多,就心疼嗔怪道:

“这个孩子,要呕出了心肝才算完啊!

【苏轼】

○屡经挫折而豁达:

①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被外派历任杭州任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

但他在各地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②“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给皇上写《湖州谢表》,被新党抓辫子,说他莽撞无礼,讽刺朝廷,不忠皇帝。

新党又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

于是苏轼被御史台逮捕。

这就是“乌台诗案”。

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但他并不沉沦,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③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因与权臣不和,再次被外调,知杭州。

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

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

④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

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

○开创一代词风: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苏轼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豪放词的先河。

○不拘泥于书本:

苏辙十七岁时进京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

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

苏轼在文中写道:

“皋陶为士,将杀人。

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

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

“何必知道出处!

”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

“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朱光潜】

○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第一次,是在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时。

他以“恒、恬、诚、勇”这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恒,是指恒心,即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持之以恒、百折不挠。

恬,是指恬淡、简朴、克己持重,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诚,是指诚实、诚恳,襟怀坦白,心如明镜,不自欺,不欺人。

勇,则是指勇气,志气,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

第二次,是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时。

朱光潜先生兴趣广泛,学过文学、心理学和哲学。

经过比较和思索,他发现美学是他最感兴趣的,是文学、心理学和哲学的共同联络线索,于是把研究美学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事业。

当时,他的指导老师著名的康德专家史密斯教授竭力反对。

他告诫朱光潜说,美学是一个泥潭,玄得很。

朱光潜先生认真思索后,决定迎着困难上。

这时,他给自己立下这样一条座右铭:

“走抵抗力最大的路!

”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学研究中,终于写出了《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具有开创意义的论著。

第三次,是在20世纪30年代。

座右铭共6个字“此身、此时、此地。

”此身,是说凡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别人;此时,是指凡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延到将来;此地,是说凡此地(地位、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

○爬楼梯:

1986年,朱光潜已经是一个89岁的老人了,因为身体原因,他已经不能行走。

他的书房在二楼,寝室在一楼,身体不能行动以后,他便无法到二楼书房去,只能待在一楼寝室。

有一天,家里人都出去了,过了一些时候,当家里人回来时,推开门,发现朱光潜两脚两手着地,在艰难地沿着楼梯向二楼爬,家里人立即去抱他,想把他抱回床上,他却拼命挣扎着不肯回到床上,家人费了好大力气,才把他抱回了床上,家里人问他为什么要爬楼,他说有一篇文章的最后几句重要的话没有写完,必须把它写出来。

几天以后,朱老便逝世了。

○最后的译著

1984年春天,朱光潜完成了他最后一部翻译巨著――意大利哲学家维柯的《新科学》,体重只剩35公斤,夏天他就病倒了。

朱光潜说:

"我的时间不多了。

中国的美学研究还很落后,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资料不足。

我多翻译一些,可以为后人研究提供方便。

"他每天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除了吃中饭,他不离书桌不下楼。

夫人和女儿嗔怪他:

"简直着了维柯的魔了!

"小外孙说得更形象:

"和外公讲什么他都听不见,一讲维柯,他就活了!

"历经三个寒暑,47万字的译著终于全部脱稿,可惜朱光潜等不及看到出版的新书。

○与“论敌”对饮

李泽厚先生在五十年代曾是朱先生的“论敌”。

他后来撰文回忆,当年朱先生曾在给友人的信中评价李泽厚的文章是所有批评他的文章中最好的。

在文革中,这两位“论敌”还曾偷偷小聚,把酒畅叙。

朱先生曾说,人活在世上,不要看风行事,应该实事求是,说公道话,做老实人。

【林庚】

○一流的学问,背后是一流的人品

北大中文系办一份学生刊物时,学生主编去找林庚题字,林老爽快应允,还对当时这位才上大二的学生说:

“看您什么时候方便。

下午行吗?

”当他按约定时间赶到林庚寓所,林老已立在初春的寒风中等候,拿出写好题词的精美卡片,还抱歉地问学生:

“年纪大了,不能写毛笔大字了,只能写几个钢笔小字。

不知道适不适合刊物用?

通过这件事看来,林庚是一位真正的长者:

“一流的学问,背后是一流的人品;没有一流的人品,做不出一流的学问来。

○最后一课 

林庚退休之前,北大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

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

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

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

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

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

 

写作素材孔子故事

(这些故事可以论说哪些观点?

【孔子学琴】

孔子曾向鲁国乐官师襄子学琴,10天后还是弹同一曲子。

师襄子说:

“可以另学新曲了。

”孔子说:

“曲子虽熟,技巧还不熟。

过了几天,师襄子又说:

“技巧已熟,可以学新曲了。

”孔子说:

“还没有领会曲子志趣。

又过了几天,师襄子说:

“已经领会曲子志趣,可以学新曲了。

”孔子道:

“还未领悟出作曲者是谁。

再过一段时间,孔子若有所悟地说:

“此曲除了周文王,还会有谁能作出呢?

师襄子肃然起敬:

“此曲正是《文王操》!

观点⑴

观点⑵

【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韶》是一部上古乐曲,据说是舜帝时期的乐曲,用以歌颂先王德行。

《论语·述而》: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观点⑴

观点⑵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观点⑴

观点⑵

【道义高于富贵】

孔子说: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

孔子也曾说: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观点⑴

观点⑵

【拜小儿为师】

孔子和他的学生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孔子说:

“你不该在路当中玩儿,挡住我们的车!

”孩子指着地上说:

“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

”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

孩子又说:

“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

孔子被问住了,他觉得这孩子很懂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

”孩子说:

“我叫项襄。

7岁!

孔子对学生们说:

“项襄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观点⑴

观点⑵

【问人不问马】

《论语·乡党》中有这样一段话:

厩焚。

子退朝,曰:

“伤人乎?

”不问马。

译文:

(孔子家的)马厩被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

“伤了人吗?

”没有问马。

观点⑴

观点⑵

【误会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颜回讨来一些米煮饭。

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

“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

“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

“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观点⑴

观点⑵

【子贡领赏】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是鲁国人。

战乱纷飞的当时,一个国家俘虏了别国的士兵就将他们脸上刺字变成奴隶使用,鲁国有很多战俘在别国当奴隶。

鲁国政府为了解救这些奴隶就出台一个优惠政策,如果人们将鲁国籍的奴隶赎回的话,不但可以到政府报销赎金还可以领赏。

但是子贡在齐国赎回了很多奴隶既不去报销也不去领赏,赢得了人们的称赞。

但是孔子却很生气地告诉他,你这个举动将鲁国的俘虏们害苦了,以后么有人敢赎他们了。

子贡很吃惊,孔子说,你是富有阶层能有大批的钱赎奴隶不要报酬,但是大部分的鲁国人没有这些钱,如果他们以后赎回奴隶后去报销领赏的时候,肯定会被瞧不起,但是如果不去报销领赏,经济上又负担不起。

子贡醒悟,马上去报销领赏了。

观点⑴

观点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