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57200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98 大小:61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8页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98页
亲,该文档总共19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x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x(19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x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实验小学单元备课

备课人

学科

语文

年级

五年级下册

单元主题

第一单元:

神奇的西部

单元内容分析

本组教材以“走进西部”为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包括《草原》《丝绸之路》《白杨》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神奇的西部,反映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

本单元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一和回顾·拓展一,内容包括“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

《草原》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风土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

《丝绸之路》再现了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条伟大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生动的一幕,表明了这条交通要道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重大作用,作者在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引起读者对昔日西部繁荣昌盛景象的遐想。

《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攻克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单元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课时安排

1、《草原》2~3课时2*、《丝绸之路》1~2课时3、《白杨》2~3课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1~2课时;口语交际·习作一3~4课时;回顾·拓展一2~3课时

教学策略

1、请精选适宜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生对西部缺乏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把具体的景、人、事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做一些有关西部背景的介绍,加深他们对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建设者的认识。

3、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更多地了解西部,认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4、可将搜集到的有关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边疆开发、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在课文教学中作相应安排。

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

要注意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1、草原

教学目标

1.能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14个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通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

教学准备

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2.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

你去过草原吗?

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

思考:

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

——美。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

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的呢?

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是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2有感情地范读。

3学生自由练读。

4句子感悟:

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

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

(重点指导)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①词语比较:

“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a.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b.有感情朗读,读出“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②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

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

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出示图片:

理解“一碧千里”。

②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演示“绿色渲染”“墨线勾勒”。

②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4)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5)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句子比较:

a.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b.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②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5熟读成诵:

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2将课文第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滚动)。

3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1导入: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2出示句子: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3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4重点理解“洒脱”:

(1)可换成什么词?

(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感受洒脱:

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表现洒脱:

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导入:

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

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

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

(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

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4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1)课件出示词语:

激情、盛情、尽情、深情、热情。

(2)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5交流小结:

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这份热情?

(2)出示课件:

理解“襟飘带舞”。

教师讲述:

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駿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

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

(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3)有感情地朗读。

尽情联欢:

(1)出示课件:

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2)说明:

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深情话别:

出示课件:

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教师引导:

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荼、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

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那可真是:

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这正是——(课件出示:

)“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6“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

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四、作业设计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五、配乐朗读全文

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对探索古代文明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探索古代文明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教学准备

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和人物故事、风景图片等相关信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

丝绸之路开辟之前,这里被称作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地,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丝绸之路之后,这块荒僻的地方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

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

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

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激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自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

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

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

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

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

“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

要求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

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2)交流、生发。

教师在对话中点拨:

安息国(今伊朗)方面:

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

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

大汉国方面:

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

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相传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

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3)小结:

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

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2)读课文第13自然段。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4)交流、生发。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

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5)有感情地朗读。

5感受文化之路。

(1)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2)齐读“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奐。

(3)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

(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

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4)小结: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延绵的丝绸之路,传达给人们的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

再次有感情地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

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遐想往日商贸的繁荣。

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生发。

(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化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3激情朗读。

五、作业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3、白杨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重点语句,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掌握字词,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准备

白杨树图画。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画面导入

1教师出示白杨的图片,学生边看边想:

白杨长的什么样子?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能否找到这种树?

2教师重点提示:

白杨,又叫大叶杨,在我国北方广泛种植,在没有人烟的沙漠也能顽强地生长。

二、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或有疑问的字词,查字典解决。

教师出示6个生字(“晰”“伞”“抚”“绍”“疆”“陷”)教学生认读,强调“疆、陷”等字形,要求学生正确认读准确书写。

2出示9个词语准确认读。

并找出词语所在的句子多读几遍。

以下词语的意思供参考:

戈壁:

指地面几乎被粗沙、砾石所覆盖,植物稀少的荒漠地带。

分辩:

辩白。

严肃:

(神情、气氛)等使人感到敬畏。

软弱:

能力弱,质量差。

表白:

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深思:

深入地思考。

浑黄一体:

形容天和地一片浑黄分不出边界线来。

高大挺秀:

本文形容白杨树又高又直又秀丽。

3分组读词语所在的句子,读通读顺理解意思。

4逐段朗读课文,指名一位接一位的学生连读课文,其余学生指出读音不准确的地方。

三、听录音示范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达到流利、自然、有感情。

四、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白杨的外观及内在特点。

二、重点研讨

1学生试着说说大戈壁上白杨树的形象。

(可概括为“高大挺秀”。

2细读课文相关文段,说说大戈壁的环境特点。

(可让学生抓住“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来理解回答)

三、感悟白杨树的品格美

1请在文中找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

2反复研读这三句话,思考白杨树的内在精神。

3教师指导讲解:

这段话爸爸不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他还在表白自己的心愿,在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的茫茫戈壁上,白杨树在此生根,并长得高大挺秀,成为毫不动摇的“戈壁卫士”;在经济落后、生活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恶劣的西部某些地区,建设者们放弃各方面条件优越的家乡,代代扎根边疆,奉献青春,他们同样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哪里安家,是坚强不屈的“新疆战士”。

树似人,人如树,二者的形象叠印在一起,借此体会作者表达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

4指导背诵爸爸的这段话。

四、体会爸爸的神情变化的描写特色

1学生快速默读全文,找出描写父亲的神情变化的相关语句。

2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3学生讨论、交流。

4教师归纳、总结。

(1)第一次“出神”和“深思”,是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顿生感慨,想过去,想自己,想千千万万

(2)第二次“微笑”是听孩子们关于白杨树到底是伞还是树的争论,对孩子们的天真幼稚,绽开了凝神的笑容。

(3)第三次谈到白杨树,“严肃”起来,是借树喻人,抒怀言志。

(4)第四次说完树后又陷入深思,是从树想到子女,想到未来;看到白杨树后又“浮起一丝微笑”,是对事业后继有人的欣慰的笑。

五、总结全文的中心思想

六、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矛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和陶铸的《松树的风格》。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和4个词语,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搜集和交流有关青藏铁路以及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自主学习交流,进一步提高阅读、朗读、分析和信息处理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激发学生对建设者的赞美,对西藏和祖国的热爱,对民族大团结的渴望。

教学重点

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感受新一代建设者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建设者的赞美,对西藏和祖国的热爱,对民族大团结的渴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4课,齐读题目。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教师:

怎么实现目标呢?

首先,请同学们轮读课文,比谁能读准字音,声音响亮,语速适中。

XX你先读。

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糾正。

学生轮流朗读,有错即停,教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于黑板左侧。

请其他同学更正。

2、齐读。

3、找出生字、生词。

(1)关于生字。

学生读准课文中的生字。

(2)关于生词。

以下词语的意思供参考:

银装素裹:

素,没有染色的;裹,包,缠。

从上到下没有一点彩色,非常素洁。

文中指风火山被冰雪覆盖的样子。

七零八落:

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

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文中指保温大棚被狂风破坏而凌乱不堪的场面。

不翼而飞:

形容东西突然丢失。

文中指风火山上的天气极其恶劣,狂风能将屋顶的铁皮瓦刮走。

劈头盖脸:

从正前方正对着头和脸劈下来、盖下来。

文中指气候恶劣,不给人们任何预防和躲避的时间,一场冰雹就突如其来地袭击了筑路大军。

杯水车薪:

比喻无济于事,解决不了问题。

文中指风火山海拔高,氧气含量不到平原的一半,氧气瓶所提供的氧气满足不了人正常的生理需要。

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废寝忘食:

顾不上吃饭,忘记了睡觉。

形容勤奋专心。

文中指科技人员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为攻克世界级难题勤奋工作。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读流利)

教师:

生字生词都认识了,老师相信大家能把课文读得既正确又流利。

赶紧开始练习,3分钟后,我们来比赛。

1学生练读。

教师:

时间到,谁敢来读?

要求:

读的时候,吐字清晰,声音响亮。

2指名读。

3学生评议。

(是否流利上去评)

4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确实读不好,教师可范读。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思考:

1说一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是怎样克服的?

五、学生自学

六、检测

1、教师:

刚才大家看得很认真,相信大家都准备好了,谁回答第一小题。

(指名回答,不足他人补充)

(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蛾的昆仑山,将通过这里穿越“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到达拉萨,这就是青藏铁路。

2、回答第2题。

(指名回答,不足他人补充)

遇到的困难:

一、冻土层

二、恶劣天气

三、极度缺氧(学生读句子也可以)

怎样克服的:

句子1:

科技人员昼夜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句子2:

技术人员废寝忘食……低下了高傲的头。

教师:

读了这些句子,你觉得建设者们甫怎样的精神?

3、教师总结:

同学们,工人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把铁路修到了拉萨,我们真佩服他们呀!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部分的内容。

4、指名读,教师评议。

七、精读赏析

1、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自读自悟、圈点批画。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研讨。

(1)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这句话既是课文的题目,又在文中一咏三叹,反复出现了四次。

这个简短的句子,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既是筑路大军的誓词,也是作者行文的线索。

(2)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

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隨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根本不可能”意思是这样的隧道绝无打通的希望。

结合全文可以知道在海拔4905米的风火山上,冻土层、冰岩都是世界级的难题,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难怪西方媒体如此预言。

这句话更加强调了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衬托出了西部建设者们的勇敢、实干与创新精神。

(3)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了一个下马威!

“狰狞”面目凶恶的样子。

“下马威”一开始就向对方显示威势。

文中指刚开工时,就遇到控制温度的难题:

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增温则洞壁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

这些困难,都属于世界级难题。

4、文章语言的特色。

(1)运用恰当的比喻。

如“铁龙”“下马威”“逞凶一时的冻土”“巨大的拦路虎”,更加突出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

(2)语言直白简洁,有很强的节奏感,字里行间充溢着乐观情怀。

5、情感的体会。

提示:

文章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