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性文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57386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明性文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说明性文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说明性文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说明性文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说明性文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说明性文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说明性文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说明性文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说明性文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说明性文章.docx

《说明性文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明性文章.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说明性文章.docx

说明性文章

说明性文章

说明性文章

(一)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

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

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晕”进行了观察和记载。

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晕”字出现。

到了西周,“晕”便正式作为天象被记录下来。

而欧洲人直到1630年,才有关于“晕”的详细记载,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③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但对它的成因作出科学的解释,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

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的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

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彩条。

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

这一发现,给“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

  ④探空资料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其高度都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

如果把六方柱体不相邻的边延长,实际上就是三棱柱体。

所以,六方柱体状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

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环。

  ⑤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

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天中就曾出现过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⑥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

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

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⑦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可以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第①段中从哪两方面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的“这一发现”指的是()

A.阳光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B.对晕的成因作出科学解释的实验。

C.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这种光象。

D.折射角不同,它们才显出各自的本色。

3.对第④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A.晕是阳光经过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

B.晕是光线经过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

C.晕是阳光经过空气的反射形成的。

D,晕是光线经过空气的反射形成的。

4.第⑤段中举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⑥段中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①美国费城有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聪明好学。

一天,他看报上的天气预报,竟然连报上的一个字也不认识。

后经医生诊断,这个孩子患了一种叫:

失读症”的病。

  ②我们知道,人的大脑皮层有一个语言中枢,是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理基础,它的作用就是调控人类的语言行为。

这个中枢一旦因脑外受损或因脑血管供血障碍,别人的语言行为便出现障碍,常见的有“失语症”。

“失读症”是失语症中的一种。

这个美国少年患上这种病是脑外伤造成的。

  ③传统的看法是,人脑的语言中枢在大脑左半球,按这个观点推论,____________但事实却不全是这样。

  ④科学家经调查发现,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这是为什么?

经过多次实验,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却是最简单的事实:

中国和日本都使用汉字,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他们记认字音和字义,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但中国人、日本人使用汉字,对大脑的利用精细得多,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宇义),而且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

这就是中国、日本患失读症少的原因。

  ⑤更有趣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中国儿童和美国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某些智商做比较实验,发现中国儿童的智商要高得多。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语,因此他们的大脑左、右半球得到了更充分、更均衡的锻炼。

  ⑥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关系,费城的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试验:

他们首先教这位美国少年学汉字、汉语,接着在一张纸上,上行写英语句子,下行写同样意思的汉语句子,要这位美国少年看着汉字读出英语句子来,结果,这位美国少年毫不费力的把英语句子念了出来。

试验初步成功了。

  ⑦不过,这个实验有一个问题,即汉语句子只起“唤醒”英语句子的作用,不等于把病治好了,根据以后的试验表明,这一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因为在不为“唤醒”的作用下,患者能慢慢恢复英语的阅读能力。

  ⑧汉语、汉字的学习和使用,可以使人们更充分、更均衡地使用大脑两半球,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已有人提出用学习汉语、汉字的方法提高西方儿童的智能,还有其他一些想法和研究,我们感兴趣地期待着这些研究成果。

1、从本文主要内容来看,最恰当的标题是()

A.汉语学习十分重要B.外国人也应学汉语

C,汉语可以治病D.汉语与英语的区别

2.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和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时间顺序举例子分类别B.逻辑顺序举例子作比较

C.逻辑顺序举例子分类别D.空间顺序举例子作比较

3.为了使上下文连贯,填人第三段空格中最恰当的一句是()

A.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人,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

B.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

C.不管他是谁,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

D.只要左半球的这个中枢受损,就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不管他是谁。

4.第四段中两个加线的“这”字所指代的内容是否相同?

正确的选项是()

A.相同B.不同C。

基本相同D.基本不同

5.结合前三段的内容,用概括的语言给“失语症”下定义。

(不得超过24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六段首句“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这种关系”中“这种关系”具体是指什么关系?

在文中找出答案,并用波浪线画出。

7.下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脑外伤者未必患失语症或失读症。

B.第五段最末一句中的两个“更”字,说明了学习汉语是促使儿童的大脑左、右半球得到充分、均衡锻炼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

C.第六段末句“试验初步成功了”,说明这位心理学家这项实验仅仅是开始,今后还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D.第七段中“唤醒”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失读症患者能慢慢恢复英语阅读能力。

三、 我们翘首望天,似乎高不可及。

其实我们所看见的这个“天”,本是“地”的一部分——地球大气圈的低层。

它的高度不过十几公里,宇宙火箭很容易就穿越了这个高度,这时再回顾地球,蓝天却已跑到我们的脚下,似轻烟,似薄雾,更仿佛是一层蔚蓝色的软纱裹在地球的表面。

  大气圈看起来仿佛空若无物,实际上是壁垒森严,将地球重重包住。

岂止是面纱,简直是屏障,是铜墙铁壁,对地球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1976年,在我国吉林省落了一场陨石雨,成为自然界罕见的珍闻。

假使没有大气,这种从天而降的陨石将成为家常便饭,给地面造成极大毁坏。

正是由于大气圈的保护,高速冲来的陨石因与大气剧烈摩擦,减慢了速度;并因摩擦产生的高热影响,绝大部分陨石在100多公里的高空就化为灰尘和气体,只有极少数到达地面,而且已是强弩之末,一般不会造成什么危害了。

  从天外向地球袭来的还有强烈的紫外线。

假使没有大气,过多的紫外线将使地球上的生命无法生存,是大气圈保护了我们。

在大气圈中离开海面20-35公里这一带含臭氧较多。

所谓较多,也不过占到四百万分之一左右。

但这点臭氧已足以使大量紫外线被吸收,才使得地球上各种生物免受过多的紫外线伤害;剩下少量的到达地面,对我们来说有杀菌防病作用,反而变得无害而有益了。

  那些极其稀薄的为地球磁场所控制的带电粒子组成的高层大气,也有保护地球的作用。

它能使宇宙中那些以高速冲向地球的粒子流偏转方向。

  地球大气圈的存在,不仅保护了我们,还是生命得以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假使没有大气,就没有灿烂的云霞,更没有生命的喧嚣,而将是白天酷热,夜晚严寒,天上是黑洞洞的,地下是一片荒凉。

1.文中的加线词语删掉后不影响原意的一项是()

A.其实我们所看见的这个“天”,本是“地”的一部分——地球大气圈的低层。

B.绝大部分陨石在100多公里的高空就化为灰尘和气体。

C.只有极少数到达地面,而且已是强弩之末,一般不会造成什么危害了。

D.所谓较多,也不过占到四百万分之一左右。

2.下边说法不符合文中原意的一项是()

A.没有大气圈,地球将经常被陨石袭击。

B.大气圈中离开海面20—35公里的臭氧被紫外线吸收。

C,高速冲来的陨石因与大气摩擦而减速并产生高热。

D.紫外线对我们来说有杀菌防病的作用。

3.不属于大气圈对地球的保护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说明的主要对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第三自然段主要运用的____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对称

①对称,是自然界一种普遍而又奇妙有趣的现象。

镶嵌天际的恒星、行星呈球状对称;小巧玲珑的雪花,精巧细腻的蜂巢呈平面对称;大多数花朵呈辐射对称;有中央叶脉的叶片呈左右对称,人和鸟兽虫鱼的五官、四肢左右无不对称。

  ②“对称”能给人以整齐、沉静、稳重的美感,但由此也造成变化少、不自由,限制了灵动和飞跃。

曹雪芹是古代第一个对“对称”显得不安分的人。

如他笔下的芳官,连戴耳环也是一边大一边小的,显得错落有致,别有一番风韵。

事实上,正如古代有位哲学家所说,世界上没有两样完全相同的东西。

仔细观察有中脉叶子的细微结构,两边叶脉的数量和分布、叶缘缺刻或锯齿的数目和分布都是不同的。

绝大多数人的面部发育也不对称,66%的人左耳稍大于右耳,56%的人左眼略大,59%的人右半侧脸较大。

人的躯干、四肢也不完全对称,左肓往往较高。

75%的人右侧上肢较左侧长。

人的两手的掌纹,不但细脉络不同,粗蚊也不完全一样。

可以说,生物界里的不对称是绝对的,而对称是相对的。

实验研究证明,这是由于细胞内原生质的不对称性所引起的。

从生物体内蛋白质等物质分子结构可清楚地看到,原生质一般呈不对称的结构形式。

研究发现,不对称原生质的新陈代谢,比起左右结构相等的化学物至少要快3倍。

由此可见,不对称性对生命的进化有重要意义,自然界的发展,正是一个对称性不断减少的过程。

  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这就是瑰丽多姿的自然界。

1.第1自然段摆出自然界对称的主要类型有几种?

正确的一项是()

A.3种B.4种C.5种D.6种.

2.对全文整体结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总一分一总B.总一分一分C.分一分一总D.分一总一分

3.对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瑰丽多姿的自然界的对称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

B.生物界的对称是相对的,不对称是绝对的。

C.自然界是一个对称而又不完全对称的统一体。

D.不对称性对生命的进化有重要的意义。

4.造成生物界不对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用文中的话回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比起左右结构相等的化学物至少要快3倍”句中的“至少”用与不用,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目前,为了根除白色污染,国外科学家研制出各种类型可以自行分解的自毁塑料,即无公害塑料。

这种塑料是“白色污染”的替代物。

科学家预言,它将在下个世纪风靡全球。

  ①在新兴的无公害塑料家族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是生物自毁塑料。

②目前,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20多家公司推出了生物自毁塑料。

③美国密茨根大学的生物学家提出了“种植”可分解塑料的设想。

④他们计划用土和玉米为原料,植入“塑料”的遗传基因,使它们能在人工控制下生长出不含有害成分的生物塑料。

⑤德国哥丁根大学的微生物专家最近通过对一种细菌的特定基因隔离,使植物的细胞内部生成聚酯。

⑥这类聚酯可制成物型生物塑料。

⑦这种塑料在细菌的作用下,可以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

⑧因此,这种塑料垃圾可以作为植物肥料而回归大自然。

⑨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的科技人员正在用农林作物的下脚料,如豆秸等,制成农用薄膜。

⑩这种农用薄膜不仅抗拉强度大,而且降低了成本。

除了生物自毁塑料外,科学家还研制成功化学自毁塑料和光学自毁塑料。

   

所谓化学自毁塑料是在塑料制品上喷洒一种特制配方的溶液,使其与塑料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塑料逐渐溶解,成为可以被水冲洗掉的无害物质。

光学自毁塑料是美国一家公司不久前研制成的一种新型的自毁塑料。

这种塑料内含一种遇光会慢慢自动分解的物质,在太阳下曝晒60天后,便成为泥尘。

1.“无公害塑料”的特征是什么?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共10句,分别标记为①一⑩。

这10句可分为两层,请用“|”在下面的标记符号中划分开。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3.第三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物自毁塑料”不同于其他两种自毁塑料的一点是()

A.可以自行分解B.不污染环境

C.是“白色污染”的替代物D.以植物为主要制造原料

5.文中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六)①信息技术革命,是传送信息技术的更新,是获取信息手段的突破。

获取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些深层次关键信息是至关重要的。

遥感卫星就是人类获取重要信息的重要工具。

它远在大空就可以看清人们在地面察觉不到的地质断层,代替人们勘察无人区内的情况,发现地下的石油、古迹。

  ②我国宝成铁路自建成以来,长期被滑坡、塌方灾害困扰。

长期以来,铁道专家一直找不出内在原因,只能年复一年地在灾害与维修的怪圈中折腾。

然而在我国发射的返回式遥感卫星拍摄的照片上清晰地显示出,这条铁路一些地段处于地层的断裂带上,于是铁路部门立即对此采取了加固地层的措施,才从根本上减少了山体滑坡时事故的发生。

  ③利用遥感卫星进行国土普查,是人类获取信息的另一重要途径。

例如,我国对于青藏高原等人迹罕至、自然条件恶劣之地进行普查,遥感卫星提供的一幅照片的覆盖面积是航空照片的140倍,只需1人用3天时间就可以完成解译判读工作;如用飞机航拍,则需30人用几个月时间;如用人工则需几年。

  ④我国石油地质队员在对柴达木盆地“伊克雅乌汝”油气构造进行调查时,[u]26人苦战4个月,才测出568个点,以此绘制成五万分之一的地质图;而卫星仅用一张照片就把情况看清,还发现了地面测量中无法发现的断层构造。

[u]

  ⑤我国考古工作者还利用遥感卫星图片,发现了一批古代遗迹。

比如内蒙古昭乌达盟附近的一座被黄沙深埋的古城,在遥感卫星照片上被发现,并确认是元朝忽必烈为其女儿鲁国大长公主兴建的应昌古城。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结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3.第③段中选文运用了哪三种说明方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②、④段画线的句子,分别概括出说明对象所表现出来的两个主要特征。

②段画线句子表现出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绿地是城市之肺。

科学测验表明,每人呼吸需氧量须由150平方米的绿叶面积提供,也就是说每人须依靠一株枝叶繁茂的乔木的产氧量而得以健康生存。

在绿树成阴的城区,空气中的细菌可减少3至6成,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氟化氢等有害气体被绿色植物□□、□□、□□,灰尘减少10%至27%,城市噪音减弱。

清洁、安静的绿色世界有利于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患者的调养和康复,人均寿命可延长2至3岁。

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的都市人,在园林化的环境中,中枢神经、呼吸、血流得到调节,视、听、嗅觉和思维的灵敏性得到增强。

人的生命与绿树的生命本是交融一体的,绿树是人类生命之源。

那些为眼前利益而肆意伐树毁绿的人们,可曾意识到他们的举动无异于操利刃戳杀自己的心肺,残害自己•的身躯啊!

据专家的[/u估算,我国某个大城市每年因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工作日损失为620万个,经济损失达4亿元。

如增加城市绿化,无疑可大大减少这笔损失。

1.请用波浪线画出这段说明文字的中心句。

2.选段的三个空格里,依次应填人的一组词语是()

A.过滤阻挡吸收B.过滤吸收阻挡

C.吸收阻挡过滤D.阻挡过滤吸收

3.根据文意,下面对城市绿地的作用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为人类提供氧气。

B.可减少细菌、灰尘,减弱城市噪音。

C.可使都市人视、听、嗅觉和思维的灵敏性得到增强,还能不断加快都市人的工作节奏。

D.有利于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者的调养和康复。

4.“据专家的估算”中加线词语删去好不好?

为什么?

请作简要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