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粤教粤科版新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59203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粤教粤科版新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科学粤教粤科版新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科学粤教粤科版新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科学粤教粤科版新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科学粤教粤科版新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科学粤教粤科版新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科学粤教粤科版新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科学粤教粤科版新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科学粤教粤科版新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科学粤教粤科版新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科学粤教粤科版新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科学粤教粤科版新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科学粤教粤科版新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粤教粤科版新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docx

《科学粤教粤科版新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粤教粤科版新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科学粤教粤科版新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docx

科学粤教粤科版新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

粤教粤科版新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

第一课:

鲫鱼与青蛙

1、动物的幼体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发育,逐渐长大为成体。

2、青蛙的外形特征:

身体分为头、躯干、四肢三部分,表面皮肤光滑,幼体生活在水里,长大后生活在陆地上。

鲫鱼的外形特征:

身体分为头、躯干、尾三部分,表面覆盖着鱼鳞,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终身生活在水里。

3、像青蛙这样既能生活在水里,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是两栖动物。

属于两栖动物的有:

蝾螈、蟾蜍、大鲵等。

4、像鲫鱼这样终身生活在水中的动物是鱼类。

属于鱼类的有:

金鱼、鲑鱼、鳜鱼等

第二课:

蜻蜓与麻雀

1、蜻蜓和麻雀的翅膀有什么区别?

答:

蜻蜓有2对翅膀,翅膀较薄、无骨骼、无羽毛;麻雀有1对翅膀,翅膀较厚实,有骨骼、有羽毛。

2、蜻蜓的外形特征:

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2对翅膀、3对足;麻雀的外形特征身体分为头、躯干、尾三部分,有1对翅膀、1对足。

3、像蜻蜓一样,有三对足,两对翅膀的动物属于昆虫。

属于昆虫的动物有:

苍蝇、瓢虫、蜜蜂、蝴蝶、蝗虫等

4、像麻雀身体表面覆盖羽毛,有一对翅膀的动物属于鸟类。

属于鸟类的动物有:

翠鸟、啄木鸟、太阳鸟、戴胜、鸡等。

5、到户外进行自然观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第三课:

壁虎与小猫

1、壁虎和猫都是在陆地上用四肢行走,壁虎的运动方式是爬,猫的运动方式是走、跑、跳。

2、壁虎和猫的外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

相同点:

身体都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

不同点:

猫的身体表面有细毛,壁虎身体表面有鳞片;猫的足底有肉垫和利爪,壁虎的足底有皱褶。

3、像壁虎一样,身体表面覆盖鳞或甲,有四肢、能在地上爬行的动物属于爬行类,属于爬行类的动物有:

龟、鳄鱼、蛇、蜥蜴等。

4、像猫一样,身体表面长毛,能用四肢支撑身体在陆地上行走或奔跑、跳跃的属于哺乳类,属于哺乳类的动物有:

老鼠、长颈鹿、牛、猴、蝙蝠、海豚等。

第四课:

草地里的小动物

1、草丛里的小动物有:

瓢虫、蜘蛛、螳螂、蝗虫、蚂蚁等。

草地里的很多小动物都有翅膀,它们都会爬或跳。

2、判断:

不要随意触碰小动物。

(√)户外活动要注意安全。

3、土壤里的小动物有蜗牛、蚯蚓、鼠妇、马陆等。

生活在土壤中的小动物具有适应土壤生活的身体特征。

蚯蚓和蜗牛的身体表面有黏液,鼠妇和马陆体表有硬壳。

4、草丛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它们在这里能找到足够的食物和可以躲藏的地方。

第五课:

海洋里的动物

1、在浩瀚的海洋里生活着许多种类的动物,如鱼类、哺乳类、爬行类动物等。

海豚是哺乳类、企鹅是哺乳动物,海龟是爬行动物,小丑鱼是鱼类。

2、生活在海洋里的动物有:

小丑鱼、龙虾、海龟、海豚、砗磲、水母、章鱼、海星等。

3、不同种类的动物在海洋里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旗鱼用鳍在水中游动;章鱼可以靠喷水或用腕足移动;海龟的四肢像浆一样,可以游泳。

第六课:

森林里的动物

1、森林里有很多小动物,如松鼠、猕猴、啄木鸟、蛇、猫头鹰、锦鸡、大象、小鹿等。

2、森林里的植物十分丰富,有低矮的草本植物、有茂密的灌木,还有高大的乔木。

这些植物为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环境。

3、松鼠和熊生活在树洞里,猫头鹰、猕猴生活在树冠上,蛇生活在草丛里,大象、小鹿生活在地面上,蚂蚁、老鼠生活在土壤里。

第七课:

网上学习:

保护动物

1、我国濒临灭绝的动物有穿山甲、猕猴、丹顶鹤、华南虎、金丝猴、大熊猫等。

2、我国十分重视保护野生动物,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人工饲养等措施对濒临灭绝的动物进行保护。

探究技能:

观察

1、观察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技能,是搜集科学事实、了解科学现象的基本途径,是科学探究的基础。

2、观察的基本方法:

明确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观察;形成结果。

第八课:

物质的溶解

1、海水为什么是咸的?

答:

因为海水含有大量的盐分。

2、溶解的三大特点:

均匀、分散、透明。

如果一种物质可以均匀地分散在水中,物质消失后,溶液还是清澈透明的,就说它在水中溶解了。

食盐和高锰酸钾都能在水中溶解。

3、茶叶既含有可溶解的成分,也含有不可溶解的成分。

红枣、枸杞和菊花也有这样的特点。

4、判断:

搅拌时玻璃棒不要触碰到杯底和杯壁。

(√)

第九课:

能溶解得更快一些吗

1、搅拌、加热、研碎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2、在实验中,只改变一个条件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

3、在进行“搅拌能否加快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实验时,水量、水温和方糖用量要一样,一杯搅拌,一杯让其静止。

实验结论:

搅拌能加快物质的溶解。

4、在进行“加热能否加快物质的溶解”实验时,水量、方糖用量、放糖时间、搅拌时间都要相同,不同的是一个用冷水一个用热水。

实验结论:

加热能加快物质的溶解。

第十课:

专题探究:

能溶解多少物质

1、在一定量的水中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或白糖,但白糖比食盐溶解的量大。

2、在一定量的水中,食盐或白糖不能无限溶解。

第十一课:

食盐还能分离出来吗

1、浓盐水放置一段时间后,液面下降了,杯底出现一些盐粒。

2、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分离出来。

3、要让水溶解更多的食盐,可以采用加水的方法;要使浓盐水里的食盐分离出来,可以用蒸发水的方法。

4、海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食盐大多来自于海水。

5、盐能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第十二课:

认识固体

1、固体的特征:

固体一定的体积、形状和质量。

固体有软有硬。

2、两个大小和形状都相同的固体,质量不一定相等。

3、橡皮、文具盒、水杯、布、面粉、玻璃、石头、钢笔等都是固体。

第十三课:

认识液体

1、液体的特征:

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具有流动性。

2、水是一种最常见的液体,它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

3、我们可以用眼睛看液体的颜色,用鼻子闻液体的气味,用嘴尝出液体的味道来区分液体。

4、水、油、牛奶、蜂蜜等都是液体。

5、怎样检查砂锅是否漏水:

将砂锅压入水中,如果内壁渗水说明砂锅有破损,不能使用。

第十四课:

怎样测量液体的体积

1、可以使用量筒和量杯测量水的体积。

量筒和量杯的刻度单位是毫升。

常用的量筒和量杯有10毫升、50毫升、100毫升和250毫升等规格。

2、量筒和量杯的不同点:

形状不同;体积不同;量筒刻度均匀,量杯刻度不均匀。

3、使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

应倾斜量筒,将水沿量筒壁慢慢倒入;要把量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观察时视线应与液体的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出刻度读数。

第十五课:

认识气体

1、给篮球充气,篮球会慢慢鼓起来,是因为空气会流动,且占据一定的空间。

2、我们周围的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空气是有质量的。

3、空气的体积可以被压缩,也可以恢复,压缩后的空气有弹性。

这种特性被广泛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中,例如:

篮球、充气城堡、车轮胎等。

第十六课:

它们占据空间吗?

1、当把小石块加入水中后水位上升了,说明固体和液体都占据一定的空间。

把纸揉皱后塞入杯底,倒过来插入水底,纸不会湿,说明空气也能占据空间。

2、固体、液体和气体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

三者都占据一定的空间,都有质量。

固体和液体比较,相同点是都有一定的体积,不易压缩,不同点是固体有一定的形状但无流动性,而液体无一定的形状但有流动性。

气体与液体比较,相同点是都有流动性,不同点是液体不易压缩,气体易压缩。

第十七课:

它们的状态会变化吗?

1、水是常见的液体,在温度降到一定程度下会由液态的水结成固态的冰,且水结成冰后体积会变大。

在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下,液体会变成气体。

气体遇冷也会变成液体。

所以水有三种状态,分别是液态、固态和气态。

2、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块会融化,烧开水时会冒白气,这些都是水的状态变化的现象。

3、冰块、雪融化,是由固体变为液体;水沸腾、蒸发,是由液体变为气体;小草上出现露珠、冬天,人呼出白气、烧开水冒白气,是由气体变为液体。

 

第十八课:

感觉冷和热

1、冷和热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冷热程度不同的物体。

2、通过观察只能大致知道物体是冷的还是热的,仅凭观察到的现象不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3、将双手分别放在热水和冷水中一会儿,再把双手同时放在温水中,双手的感觉不同。

第十九课:

测量温度

1、人们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国际上常用的温度计量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2、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常用仪器。

人们根据需要选用不同的温度计进行测量。

常用的温度计有体温计、气温计、实验用温度计。

3、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时,应将温度计的下端垂直浸入水中,注意不要使其触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等温度计的液柱稳定后进行计数,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的液面保持水平,不能让温度计离开液体。

4、人体的正常体温约为36.5℃,水沸腾的温度一般是100℃,水结冰时的温度一般是0℃。

5、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答:

当冰没有完全融化时,温度稳定,当冰完全融化后,温度开始上升。

第二十课:

液体的热胀冷缩

1、烧开水时不会将水壶装满是因为如果装得太满水还没烧开就会溢出来。

2、水受热后体积膨胀,受冷后体积缩小,水体积的这种变化叫热胀冷缩。

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液体的热胀冷缩。

第二十一课:

气体的热胀冷缩

1、瘪了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会重新鼓起来,是因为球内的空气受热会膨胀;破了的球不能重新鼓起来。

2、肥皂膜在烧瓶放入热水中时会膨胀起来,放入冷水中会凹陷下去,说明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生活中利用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事例:

热气球、孔明灯升空;夏天车轮胎充气不能充得太足;冬天热水瓶塞不能压得太紧等。

第二十二课:

自制小喷泉

1、利用气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我们可以制作一个小喷泉。

2、设计时要考虑哪些因素?

答:

选择什么材料、多大的瓶子做容器、选择什么粗细的材料做喷管、瓶子里的水要有多少等。

评价时首先要看选的材料是否合适。

3、制作时要注意瓶口不能漏气。

第二十三课:

固体也会热胀冷缩吗?

1、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高架桥上和铁轨上要留有缝隙。

2、铜球受热体积膨胀,不能穿过铁环,铜球遇冷体积缩小,能穿过铁环。

3、刚从冰箱拿出来的玻璃瓶,可以通过将热水倒在瓶盖上的方式打开。

粤教版(粤科版)三年级上册概念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观察动物

第一课鲫鱼与青蛙

1.青蛙的幼体是蝌蚪,看上去是小鱼的幼体很像。

2.青蛙的幼体是用鳃呼吸的,长大为成体后是用肺和皮肤呼吸。

3.有的动物幼体和成体形态变化不大,有些动物形态却发生显著的变化。

4.金鱼、鳜鱼、鲑鱼和鲫鱼具有相似的外形特征,蝾螈、蟾蜍和青蛙具有相似的外形特征。

5.大鲵身体的表面和青蛙一样是裸露的。

第二课蜻蜓与麻雀

1.蜻蜓属于昆虫类,蜻蜓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麻雀属于鸟类,麻雀的身体分为头部、颈部、躯干、四肢、尾部五个部分。

2.蜻蜓的眼睛是复眼。

3.蜜蜂、蝴蝶等与蜻蜓一样,具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膀,它们都属于昆虫;啄木鸟、翠鸟等与麻雀一样,身体表面覆盖着羽毛,具有一对翅膀等特征,它们都属于鸟类。

第三课壁虎与小猫

1.小猫体表有细软的毛,壁虎冰冷的皮肤上有许多鳞片;小猫直接从母体生出,小壁虎是从蛋里孵化出来的。

2.有些动物与壁虎的特征相似,身体表面覆盖鳞或甲,一般有四肢,能在地上爬行,这些动物大多属于爬行类;有的动物与猫的特征相似,身体表面长毛,能用四肢支撑身体在陆地上行走或奔跑、跳跃,这类动物大多属于哺乳类。

第四课草地里的小动物

1.草丛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

2.蚯蚓、马陆、蚂蚁、鼠妇等小动物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土壤里

第五课海洋里的小动物

1.在浩瀚的海洋里生活着许多种类的动物,如鱼类、哺乳类、爬行类动物等。

2.不同种类的动物在海洋里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旗鱼用鳍在水中游动,章鱼可以靠喷水或用腕足移动。

3.海龟可以划动四肢在水中运动。

第六课森林里的小动物

1.森林里的植物十分丰富,有低矮的草本植物,有茂密的灌木,还有高大的乔木,这些植物为森林里的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环境。

2.在森林的不同区域生活的动物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3.猫头鹰、黄鹂、啄木鸟等动物生活在森林的树冠,大象、鹿、熊等动物生活在森林的地面,鼹鼠、蚂蚁等生活在森林的土壤里。

第七课网上学习:

保护动物

1.在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由于各种原因,每年都会有一些动物从地球上消失。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动物灭绝的速度叶加快了。

2.我国十分重视保护野生动物,通过完善法侓法规,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对濒临灭绝的动物进行保护。

3.我国的珍稀动物有中华穿山甲、黑脸琵鹭、猕猴等。

探究技能:

观察课

1.我们可以运用观察的方法,了解动物身体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特征。

2.在制订计划时,要确定观察的目的、对象、方法、手段、步骤,以及使用的工具和记录方式等。

第二单元水与溶解

第八课物质的溶解

1.海水含有大量的盐分。

2.把少许高锰酸钾放入水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后,杯中的液体呈现紫色。

3.用玻璃棒搅拌高锰酸钾溶液时,不要触碰到杯底和杯壁。

第九课能溶解得更快一些吗

1.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的快慢与搅拌、加热、研碎等因素有关。

第十课专题探究:

能溶解多少物质

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2.在做一定量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白砂糖实验中,食盐和白砂糖要一份份地加,待溶解后继续加入,直到不再溶解为止。

3.一定量的水中可以溶解一定量的物质,并不是无限溶解的。

第十一课食盐还能分离出来吗

1.食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2.由于盐能溶于水,沙子不能溶于水的特征,可以使用过滤的方法把沙子分离出来。

3.给杯子中的盐水加热,可以分离食盐出来。

第三单元固体、液体和气体

第十二课认识固体

1.生活中许多物体由金属、塑料、木材和石头制成,像棋子一样,它们都是固体。

2.固体物质都有一定的形状、质量,大小也可以测量。

3.固体不一定是硬的,如橡皮泥、毛巾等,有的固体也是能流动的,如沙堆。

第十三课认识液体

1.液体没有固定形状,而且会从高处往低处流动。

2.除了水之外,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液体,如牛奶、蜂蜜、食用油等。

3.液体的体积单位是毫升和升。

第十四课怎样测量液体的体积

1.想知道杯子的水有多少,可以使用量筒和量杯测量谁的体积。

2.常用的量筒或量杯有10毫升、50毫升、100毫升、250毫升等规格。

3.使用量筒测量水杯中水的体积。

4.观察时视线应与液体的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出刻度读数。

第十五课认识气体

1.我们周围的空气,看不见摸不着。

2.气体是有质量。

3.空气的体积可以被压缩。

也可以恢复,这种特性被广泛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中。

4.我们可以利用简易天平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第十六课它们占据空间吗

1.通过食盐知道,固体和液体都能占据空间。

2.气体也能占据空间。

第十七课它们的状态会变化吗

1.水变成冰时候,体积会变大,冰变成水的时候,体积会变小。

2.水在自然界中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存在形式。

3.水能从液体变成固体,也能从液体变成气体。

第四单元热与温度

第十八课感受冷与热

1.冷和热是常见的自然现象。

2.日常生活中,烧水就是给水加热,将饮料放入冰箱就是为了使饮料变冷。

3.生活中,为了判断杯子里水的冷热程度,一般要先用手触摸杯子的外壁。

第十九课测量温度

1.人们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国际上常用的温度计量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3.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常用仪器。

4.玻璃温度计又称水银温度计,是医学上常用的体温计。

5.实验用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柱随温度变化上升或下降来测量温度的,其刻度范围一般在-20℃~100℃。

6.利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时应将温度计的下端垂直浸入水中。

7.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的液面保持水平。

第二十课液体的热胀冷缩

1.温度计就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现象制成的。

2.常温下,水遇冷时体积变小,受热时体积变大。

第二十一课气体的热胀冷缩

1.空气受热时体积变大,遇冷时体积变小,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热气球能够升空或降落,这与空气的热胀冷缩有关。

第二十二课设计与制作:

自制“小喷泉”

1.制作“小喷泉”应用了热胀冷缩的性质。

2.影响“小喷泉”喷射高度的因素主要与容器的大小、喷管的粗细、加水量的多少等有关。

第二十三课固体也会热胀冷缩吗

1.固体与液体和气体一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升温体积膨胀,降温体积收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