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广东省六校届高三第三次联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65004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备考广东省六校届高三第三次联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备考广东省六校届高三第三次联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备考广东省六校届高三第三次联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备考广东省六校届高三第三次联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备考广东省六校届高三第三次联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考备考广东省六校届高三第三次联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考备考广东省六校届高三第三次联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考备考广东省六校届高三第三次联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考备考广东省六校届高三第三次联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考备考广东省六校届高三第三次联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考备考广东省六校届高三第三次联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考备考广东省六校届高三第三次联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考备考广东省六校届高三第三次联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考备考广东省六校届高三第三次联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考备考广东省六校届高三第三次联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考备考广东省六校届高三第三次联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考备考广东省六校届高三第三次联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考备考广东省六校届高三第三次联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考备考广东省六校届高三第三次联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考备考广东省六校届高三第三次联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备考广东省六校届高三第三次联考.docx

《高考备考广东省六校届高三第三次联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备考广东省六校届高三第三次联考.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备考广东省六校届高三第三次联考.docx

高考备考广东省六校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2014年高考备考(74)广东省六校201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高考模拟

2014-01-021523

广东省六校201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栋梁/恫吓        荆轲/沉疴        塑料/塑造

B.畸形/膝盖        歼灭/纤绳        草率/效率

C.针砭/扁舟        关隘/谥号        模型/楷模

D.骄躁/骁勇        啜泣/辍学        溶解/解数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一张以“城管打小姐”为标题的照片在网上流传已有六年,媒体多次澄清,照片其实是联防队员救下一位自杀女孩,但这并未让这则“流言”消失。

类似事件在网络上还有很多,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民众与政府之间越来越缺乏信任感.众所周知,有多少事不是在政府的讳莫如深和网贴的证据确凿下最终真相大白的呢?

所以,民意是如此汹汹,等闲视之只会让悲剧不断产生,让政府的公信力逐渐式微,所以,还是与民众握手言欢吧,“大不了从头再来”。

A.讳莫如深   B.等闲视之 C.式微 D.握手言欢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小悦悦事件经微博报出后,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网友纷纷指责路人的冷漠。

但是也有不少人认为,小悦悦的父母也有监护不力。

B.近日,教育部有关人士表示,有关“异地高考”的议题日前正在调研中,但还没有出台确切的时间表。

C.苹果公司所生产的产品,畅销全球,这和乔布斯的聪明才智和个性风格是分不开的。

他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爱迪生”,这是有道理的。

D.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了《册封琉球国记略》原件,是钓鱼岛自古属于中国的最新明确证据,公布以来,在海内外影响巨大。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人们把自身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类重大发明,以及对各种自然、社会障碍的克服,都加在一个个神话英雄身上,并把他们看作是本部族的理想的象征。

②这些神话的主人公通常是人的形象,他们都有着神异的经历或本领,他们的业绩在于创造和征服,如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仓颉、后稷等等。

③它标志着人类自身的主体性突出了,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大量有关文化英雄的神话。

④黄帝之前,神话中有着大量的自然神。

黄帝之后,神话进入了一个英雄的时代。

⑤自然神从而被人类自己的神所代替。

A.④⑤①③②   B.①⑤④③②  C.④①⑤③②  D.①⑤④②③

二、本大题有7小题,共3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12分)

妇人英烈

洪迈

妇人女子以柔顺静专为德其遇哀而悲临事而惑蹈死而惧盖所当然尔至于能以义断恩以智决策视死如归则几于烈丈夫矣。

马超叛汉,杀刺史、太守。

凉州参军杨阜出见姜叙于历城,与议讨贼。

叙母曰:

“韦使君遇难,亦汝之负,但当速发,勿复顾我。

”叙乃与赵昂合谋。

超取昂子月为质,昂谓妻异曰,“当奈月何?

”异曰:

“雪君父之大耻,丧元不足为重,况一子哉!

”超袭历城,得叙母,母骂之曰:

“汝背父杀君,天地岂久容汝,敢以面目视人乎?

”超杀之,月亦死。

秦苻坚将伐晋,所幸张夫人引禹、稷、汤、武事以谏曰:

“朝野之人,皆言晋不可伐,陛下独决意行之?

”坚不听,曰:

“军旅之事,非妇人所当预也。

何无忌夜草檄文,其母,刘牢之姊也,登橙密窥之。

泣曰:

“汝能如此,吾复何恨。

”问所与同谋者,曰:

“刘裕。

”母尤喜,因为言举事必有成之理以劝之。

窦建德救王世充,唐拒之于虎牢。

建德妻曹氏劝使乘唐国之虚,西抄关中,唐必还师自救。

建德曰:

“此非女子所知。

黄巢死,时溥献其姬妾。

僖宗宣问曰:

“汝曹皆勋贵子女,何为从贼?

”其居首者对曰:

“狂贼凶逆,国家以百万之众,失守宗祧。

今陛下以不能拒贼责一女子,置公卿将帅于何地乎?

”上不复问,戮之于市。

余人皆悲怖昏醉,独不饮不泣,至于就刑,神色肃然。

唐庄宗临斩刘守光,守光悲泣哀祈不已,其二妻李氏、祝氏谯之曰:

“事已如此,生复何益!

妾请先死。

”即伸颈就戮。

刘仁瞻守寿春,幼子崇谏夜泛舟渡淮北,仁瞻命斩之。

监军使求救于夫人,夫人曰:

“妾于崇谏,非不爱也,然军法不可私,若贷之,则刘氏为不忠之门矣。

”趣命斩之,然后成丧。

王师围金陵,李后主以刘澄为润州节度使,澄开门降越。

后主诛其家,澄女许嫁未适,欲活之。

女曰:

“叛逆之余,义不求生。

”遂就死。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十二,有删改)

【注】划“  ”线的词语是首次出现的人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非妇人所当预也     预料

B.何无忌夜草檄文     起草

C.趣命斩之           通“促”,催促

D.澄女许嫁未适      女子出嫁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叙乃与赵昂合谋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B.敢以面目视人乎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问所与同谋者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D.唐拒之于虎牢     不知东方之既白

7、下列各组语句,都能表现妇人女子“视死如归”的一组是(   )(3分)

①汝能如此,吾复何恨   ②乘唐国之虚,西抄关中,唐必还师自救

③独不饮不泣,至于就刑,神色肃然   ④事已如此,生复何益!

妾请先死。

⑤趣命斩之,然后成丧。

   ⑥叛逆之余,义不求生。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马超叛汉,姜叙的母亲催促姜叙迅速发兵。

马超偷袭历城,姜叙母为马超所获,但她正气凛然,大骂马超,被马超杀死。

B.秦苻坚宠爱的张夫人和窦建德妻子曹氏,都能在关键时候劝谏丈夫,但她们的建议都不被听从。

C.王师围困金陵,李后主任命刘澄为润州节度使,不料刘澄开门投降,后主诛杀他的全家。

刘澄女儿刚刚订婚,想要活下去,但也被杀害。

D.本文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文章所举的几位女子都能体现题目中的“英烈”,在某些方面能够与烈丈夫相提并论。

9、断句和翻译。

(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4分)

妇人女子以柔顺静专为德其遇哀而悲临事而惑蹈死而惧盖所当然尔至于能以义断恩以智决策视死如归则几于烈丈夫矣。

(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①母尤喜,因为言举事必有成之理以劝之。

②然军法不可私,若贷之,则刘氏为不忠之门矣。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的的,是鲜明的样子。

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象鸿雁那样展翅高飞。

摇摇:

心神恍恍惚惚,好像挂在空中的旗子,始终没有个着落。

杜牧宦海浮沉,不很得意。

(1)结合全诗,概括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

(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

(4分)

11、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每题2分,多选按前3题计分,共6分)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

《岳阳楼记》

②                   ,                   。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赤壁赋》

③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

《登高》

④将军角弓不得控,              。

               ,愁云惨淡万里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一15题。

表现说

【美】艾布拉姆斯

①在1800年的《抒情歌谣集》第二版序言中,华兹华斯认为:

“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 然流溢。

”他觉得这种提法很好,在同一篇文章中用了两次,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了关于诗的主 题、语言、效果、价值的理论。

②华兹华斯的“流溢”这个隐喻,是以物理上的容器作比方的。

这个容器也许是人造水池,水在其中,满溢而出。

这个容器当然就是诗人,诗歌的素材便是从中而来,它们既非事物也非行为,而恰恰是诗人液体般的情感。

一种首尾一致的诗歌理论如果以这种比方而不是以模仿说为其出发点,那么它的侧重点和标准就会迥异于其他诗论。

它的侧重点倾向于艺术家,其注意焦点则是作品诸要素与艺术家心境的关系,而且,“自然”这个词还暗示,流溢的原动力是艺术家天生就有的,或许还不是他想控制就能控制的。

③华兹华斯的同辈们也创造了许多类似“流溢”和“表露”的术语,而且常常是一个同 时使用好几个术语。

以米尔为例,他认为,诗不仅是一种“表现”和“吐露”,而且是人类感情的某种状态的“展现”,同时也是“自发地体现情绪的思想和语词”。

④英国浪漫主义的主要批评家几乎都是沿着从作品到诗人这条直线来下定义、谈见解的。

诗 歌是诗人思想情感的流露、倾吐或表现,主要的类似提法还有:

诗歌是修改合成诗人意象、思想、感情的想象过程。

按照这种思维方式,艺术家本身变成了创造艺术品并制定其判断标准的主要因素。

我将这种理论称为艺术的表现说。

⑤确定这种观点何时成为批评理论的主流,就像在色谱中确定橙色变成黄色的交界点一样,肯定会显出某种人为性。

我们将看到,朗吉弩斯早就认为,崇高的风格主要导源于演说者的思想情感,他的这一探索尽管在历史上是孤立的,也不够全面,但却是对表现说的最早探讨。

以后培根在对诗歌做简要分析时,认为诗歌与想象有关,并“使事物的表象符合心灵的愿望”,这是对表现说的又一种方式的探讨。

尽管如此,1800年是个挺不错的年份,华兹华斯那篇序言也是合适的文献,可以把它们看做英国批评理论申的模仿说和实用说为表现说所取代的标志。

⑥表现说的主要倾向大致可以这样概括:

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诗人的感受、思想和情感的共同体现。

因此,一首诗的本原和主题,是诗人心灵的属性和活动;如果以外部世界的某些方面作为诗的本质和主题,也必须先经诗人心灵的情感和心理活动由事实而变为诗。

诗的根本起因,不是像亚里斯多德所说的那种主要由模仿的人类活动和特性所决定的形式上的原因;也不是新古典主义批评所认为的那种意在打动欣赏者的终极原因;它是一种动因,是诗人的情感和愿望寻求表现的冲动,或者说是像造物主那样具有内在动力的“创造性”想象的驱使。

⑦人们往往根据媒介是否能够准确地传达艺术家的感情和才智来评判各种艺术的优劣,并根据艺术所表现的心理能力或心理状态来给艺术并评价其具体作品。

任何一首诗所必须通过的首要考验,已不再是“它是否忠实于自然”或者“它是否符合理想的评判者和人类普遍性的要求”,而是另一方面迥异的标准,即“它是否真诚?

是否纯真?

是否符合诗人创作时的意图、情感的心境?

”因此作品不再被认为主要是实际的或拔高自然的反映。

把文学的探索作为探寻个性的指南,这一开拓起于19世纪初,它是表现说不可避免的结果。

                            (摘选自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米尔认为,诗是一种“表现”,这与华兹华斯的“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溢”的说法是不   一致的。

B、按照“表现说”的思维方式,艺术家成为艺术品的创造者,并成为艺术品的判断标准。

C、认为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第二版序言标志着英国文学批评中的表现说取代了   模仿说和实用说。

D、“表现说”认为诗的根本动因是诗人的情感和愿望寻求表现的冲动。

E、由于19世纪初“表现说”的出现,人们才根据文学去探寻的个性。

13、下列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观点不符合本文的“表现说”的一项是( )(3分)

A、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毛诗序》

B、人之所以灵者,情也;情之所以通者,言也。

其或情之深,思之远,郁积乎中,不可以言尽者,则发为诗。

——五代·徐铉《肖庶子诗序》

C、文章之于人,有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者,皆天理之自然而性情之至道也。

——张耒《东山词序》

D、物生而形形焉,形者质也;形生而象象焉,象者文也。

——王夫之《尚书引义》

14、根据文章第⑦段论述,谈谈所说的艺术作品评价的标准是什么?

(4分)

15、英国诗人哈兹里特说:

“人疯了就会唱歌”,请根据本文的观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作答前,务必用2B黑色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一18题。

村庄的语言

许锋

很多人一生都在做一件事,离开村庄。

这话似乎有些偏颇,但若是把“村庄”改成“城市”,这话就有些失去理智了。

其实,看看周围的人,包括我们的父亲,我们熟悉的朋友,还有我们自己,真的很多人一生都在挖空心思地“逃离”村庄,甚至宁死也不回头,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使村庄觉得自惭形秽。

是不是有的村庄太丑陋了、太穷了、太封闭了?

和城市比较起来——不,村庄是无法和城市相提并论的,比起城镇,比起阕阆之地,它都那么土。

老掉牙的人,开始老的人,在村庄里抗争了一辈子,终于没能逃离出去,就都不停地把希望寄托在后生身上,拼命地、砸锅卖铁地供孩子读书,就一句话:

读了书,就能走出村庄了。

村庄里的人都不容易。

总是觉得,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属于村庄的。

现在不是,以前是;以前不是,祖上是。

应该是没有彻头彻尾的纯正的城里人。

不过是,有的人很快地进入了城市,并融入其中,还使自己像极了比之更先去城里的“城里人”,说话像,举动像,逐渐地,生活方式也像,乃至忘记了自己的村庄。

不去想,不去说,懒得说,也羞于说。

似乎村庄带给自己的,完全是一种耻辱。

那真的是一种自欺欺人。

总有一样东西,你是决然抹杀不去的,就是方言土语。

在你一出生,在你还在村庄时,在你离开村庄前,你一直说的语言,是完全属于村庄的。

那是烙印。

有趣的是,离得近的村庄,方言不会差别很大,可是倘若把范围扩大到方圆百里,就未必了,听起来觉得很陌生甚至很可笑。

村庄就是这么耿直,不是它的,它决不容留,也因此,千百年来,它封闭得越发让后生们嫌弃,乃至纷纷离家出走。

但即便如此,刻意地抹杀关于村庄的记忆或者烙印是不明智的。

那是人的根,盘桓在记忆深处。

那甚至是人心灵的唯一的沃土,抑或是最后的守地。

一个人骨子里如何,是可以和他的村庄联系起来的。

村庄是硕大的根,人是枝梢或者叶子。

那是一种类似血液般的灌输,或者是文化的传承吧。

而村庄原本是没什么文化的,读书人少,名胜古迹少,没有大学,也没有图书馆,更没有讲堂。

我不是借用汉语的修辞,运用反讽之类的方法来玩弄文字游戏,真的,村庄有什么?

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会有文化吗?

可是,不能否认,村庄对一个人的成长多么有雕刻作用,宛如岁月的刀,缓慢地、不急不躁地、耐性十足地、一笔一笔地在人的脑子里刻下,刻成年轮,刻成思想,人才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到底是谁把持着那柄刀?

是村庄不清亮的荒山,是村庄不好看的歪脖子树,是村庄浑浊的水潭,是村庄的一杯土,乃至,是方言土语?

是的,这些是天然的大学、图书馆、讲堂。

人甚至从一只羊和一匹马那里开始了对人性的思考,开始认知善良、丑陋、残忍和凶恶。

是的,只有村庄才能全面且公正地给予你对生活的全部认识。

可能有野蛮,却没有欺骗;可能有愚昧,却不妨碍你对知识的追求。

为什么村庄要鼓动你成为一个城里人?

那是因为村庄觉得城里好,并实实在在地承认村庄有太多的地方不如城里,而丝毫不把自己的观点藏着。

在村庄里,你看到的都是真相。

这是除了村庄以外的地方所欠缺的秉性。

城里很好。

生活在城里的时间一长,有的人就忘记了村庄。

很久都不想回去,仿佛村庄是牢笼,是地狱,是陷阱,回去就失了城里人的身份,满身满脑子都再也挣脱不了村庄难闻的气息。

方言土语也不说了,说普通话,说外国语,“Why?

”“OK!

”夹杂着,半土半洋的。

那天在广州242路大巴上,看见一个长得并不好看的女孩接了一个电话。

大巴是从开发区驶向火车站的,而由于连日来的暴风雪,火车站已经聚集了太多的人。

我为这个显然是去火车站的女孩担忧。

那个电话是她的村庄打来的,她用我完全听不懂的方言土语说着,笑着,声音不大,表情丰富,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旁若无人,那么开心。

我都想笑了。

十几分钟吧,她挂了电话,趴在了扶手上,看样子她是晕车的。

来自村庄的电话,让她一瞬间那么可爱,是的,这就是村庄的力量。

村庄决不会给你大把的钱,让你富有;决不会给你权力、地位,让你不可一世~村庄只会给你快乐。

任何时候,只要你走回村庄,你生于城市的那些烦忧,都会离你远去,哪怕很短暂。

你说起方言土语,立即就有人搭话,不像在城市,你一张嘴,别人可能就觉得是陷阱。

                                                 (选自2010年9月20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6、概括文章倒数第二段的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4分)

17、结合全文,简述“村庄的力量”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5分)

18、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却认为“只要你走回村庄,你生于城市的那些烦忧,都会离你远去”,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城市”和“村庄”的感受和认识。

(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辜鸿铭①先生

温源宁

萨莫塞特·毛姆。

的《中国名人剪影》一书中那位哲学家的动人的画像,必然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

在全世界,一位哲学家照例是个沉闷的、干巴巴的人物——一个嘬干了的橘子;跟这样的人呆上一天,只能忘不了那个厌烦劲儿。

可是,跟萨莫塞特·毛姆笔下的那位哲学家在一块儿,可能呆上几天,不,呆上几个礼拜,也一点不知道什么叫厌烦。

他那种魅力和敏锐的才气,足以让你觉得跟他谈话令人兴奋、激动,令人长学问倒在其次了。

不用说,毛姆的哲学家不是别人,正是辜鸿铭。

他的最明显的特征是,他决不是哲学家,——这就是说,他决不是思想在先生活在后的人。

辜鸿铭喜好的是佳肴美味,他所以致力于思想,只是因为思想给生活添些光彩,添些体面。

他自始至终是个俗人,不过有这么一个差别——一个有思想的俗人。

他的孔子学说,他的君主主义,和他的辫子,无非是用来装饰一下消耗在纯粹享乐上的生活。

他的身形瘦削、枯槁,并不是思想的牵累所致,那牵累,乃是来自追求、才智、美感和凌驾他人之上的奢望。

在生前,辜鸿铭已经成了传奇人物;逝世之后,恐怕有可能化为神话人物了。

其实,他那个人,跟目前你每天遇见的那许多人并非大不相同,他只是一个天生的叛逆人物罢了。

他留着辫子,有意卖弄,这就把他整个的为人标志出来了。

他脾气拗,以跟别人对立过日子。

大家都接受的,他反对;大家都崇拜的,他蔑视。

他所以得意扬扬,就是因为与众不同。

因为时兴剪辫子,他才留辫子。

要是谁都有辫子,我敢保辜鸿铭会首先剪掉。

他的君主主义也是这样。

对于他,这不是原则问题,而是一心想特殊。

共和主义大流行,所以,他恨它,他夸耀君主主义,跟一个花花公子夸耀自己的领带一样。

真的,称他为才智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花花公子,决不是不合适的:

正如一个花花公子日日夜夜注意自己的服装一样,辜鸿铭也是煞费苦心以求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与别人判若鸿沟。

辜鸿铭很会说俏皮话,不过,他的俏皮离不开是非颠倒。

所谓是非颠倒,就是那种看法跟一般的看法相反,可以把人吓一跳。

就这样,辜鸿铭显露出来他的头脑的特性——以反常态、逆众意为准则。

拥护孔教,是他愿意与众不同的又一个例子。

几年前,知识分子都认为应该把孔教看做一堆令人厌烦的有关为人之道的陈腐教条。

这已经颇能说明辜鸿铭之所以成为孔教信徒的原因。

其实,辜鸿铭并非真心拥护孔教,他对庄子学说和道教倒熟悉得多。

面对中国当时的内忧外患,辜鸿铭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为炎黄文明之涂炭而忧患,他在笔记(《张文襄幕府纪闻》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尊与忧患的深层叹息。

由此,他不惜用偏执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他学在西洋,却喜欢东方姑娘,尤其喜爱中国姑娘的小脚。

他的夫人淑姑是小脚,他一见钟情、终身不负。

民国建立后,他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用偏激的行为方式——留辫子,穿旧服,为纳妾和缠足进行头头是道的辩解,来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他平静地说:

“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

一个鼓吹君主主义的造反派;一个以孔教为人生哲学的浪漫派;一个夸耀自己的奴隶标帜(辫子)的独裁者:

就是这种自相矛盾,使辜鸿铭成了现代中国最有趣的人物之一。

【注】①辜鸿铭(1857—1928):

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

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一一《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②毛姆(1874—1965),英国剧作家。

小说家。

(选自((一知半解及其他》,南星译,有删改)

19、请分别指出文中画线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分)

(1)逝世之后,恐怕有可能化为神话人物了。

(2)他夸耀君主主义,跟一个花花公子夸耀自己的领带一样。

20、通读全文,请简要分析眼中的辜鸿铭是怎样的一个人?

(5分)

21、文章结尾评价辜鸿铭是“现代中国最有趣的人物之一”,你认同他的“有趣”吗?

为什么?

(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根据画线句子的句式特点,以“诚信”为话题,再仿写两句话:

示例:

我们用诚信写一本书,一本厚厚的书。

在书里:

诚信如珍珠,我们共同穿缀,联成一串串璀璨的项链;

仿句:

诚信如                                                                  

诚信如                                                                  

23、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根据汉字的字形、字义,我们可以做出个性化的解读,请参照示例,再写出两个汉字,并作解读。

(6分)

汗:

由水组成,总会有干的时候。

谄:

一看就知道,这是别有用心者用“语言”精心设置的一口“陷阱”。

赚:

要想有额外的财富(“贝”),就得去“兼”职。

品:

所谓的“人品”,指的是这个人要经得起众“口”的议论。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皇上的一纸招安书就让你放下了手中的武器,置108个兄弟的前途于不顾,宋江,我多想对 你说……

明明知道回到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