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65101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x

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

“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   )

A.挽救了民族危亡 B.实现了富国强兵C.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D.建立了民主政治

2.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相似点有(  )

①都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实施的改革

②目的是富国强兵

③都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文化

④都使本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转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3.上曰:

“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

”彦博曰:

“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宋神宗与宰相文彦博的这一段对话表明了(   )

A.皇权空前加强

B.改革遭到官僚和百姓的共同抵制

C.皇权与官僚的利益冲突

D.皇权与官僚阶层的依存关系

4.   下面是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据《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

影响其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A.先进政治制度的确立                  B.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C.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                  D.生产关系的变革

5.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6.   俄国1861年改革为其走向现代化准备了条件。

此处的“条件”主要是指(   )

A.农奴受到农奴制的束缚                B.废除了农奴制

C.增强了军事力量                   D.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7.有人说:

“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同时孕育在明治维新中。

”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上富强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

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D.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上富强

8.我们之所以称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要是因为它( )

A.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

B.主张爱国救亡,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C.提倡新学,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颁布了《定国是诏》,实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改革

9.材料(东)汉明帝刘庄即位后“遵奉建武(汉光武帝刘秀)之教,有加而无改”。

永平(汉明帝年号)二年,汉明帝以大司空窦融管教子弟不严,数次下诏责罚并最终将其罢官。

后来,楚王刘英、广陵王刘荆、驸马都尉韩光等也都先后犯法坐事论死,群臣震恐,朝廷肃然。

永平九年,“令司隶校尉、部刺史岁上墨绶长吏视事三岁以上理状尤异者各一人,与计偕上;及尤不政理者,亦以闻”,他还制定对地方官吏的考察黜陟制度。

西汉末年以来,黄河年久失修,为患益甚,“兖、豫百姓怨叹”,汉明帝乃令著名水利专家王景率兵卒数十万人治水。

汉明帝还曾多次下诏减免赋税徭役,令官吏劝督农桑。

汉明帝尚儒学,倡导“以孝治天下”,并在南宫设太学,聘任高明的经师传道授业,学生最多达万余人,甚至连匈奴贵族也派遣弟子万里求学。

永平十六年,汉明帝遣窦固等击败北匈奴,后又派班超出使西域各国,使西域各国重新归附汉朝。

一时之间,上行下效,“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史称永平之世。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汉明帝的为政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明帝为政措施的影响。

1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911年,清政府在考察欧美各国之后,认识到“宪政之进行无不以户籍为依据,而户籍法编订又必由民法与习俗而成”“民政部编订户籍法奏折”,在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

该法规共8章、184条。

其内容突出了户籍管理机构的地位,反映了政府在观念上仍视户籍为管理人口统制的手段,强化户籍统制功能。

法规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剔除了传统户籍中资产登记项目。

户籍开始成为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工具,而不再纯粹是国家管制人口的工具。

此外,法规既规定了民众有呈报户籍之义务,也规定了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提出诉讼抗告的权利,将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废除了以往民众只是义务载体的陋习。

——摘编自窦希铭《民国初年户籍制度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清末《户籍法》所体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规制定的背景。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国企改革大事记

1978年,国务院在四川选择重庆钢铁公司、四川化工厂等6家企业为试点企业,允许企业在增产增收的基础上,提留少量利润作为职工奖金。

1979年,国家扩大了试点企业的范围,将生产计划、资金使用、产品销售、利润分配、人事安排等权力下放给企业。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是社会主义企业财产的一种组织方式。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推动国有资本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等国企改革思路。

1998年至2000年,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等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相继组建,并实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摘编自钟祥财《经济史学视域中的国企改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国企改革的阶段性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国企改革不断深化的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

“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   )

A.挽救了民族危亡 B.实现了富国强兵C.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D.建立了民主政治

1.答案:

C

解析:

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头脑开始清醒”,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故C项说法符合题干材料含义。

A、B、D三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

2.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相似点有(  )

①都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实施的改革

②目的是富国强兵

③都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文化

④都使本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转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了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共同点,结合所学史实不难发现①②两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而中国的洋务运动只希望通过经济和军事改革维护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没有涉及文化变革更未使中国社会的性质发生根本改变,③④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洋务运动的史实,答案选A。

3.上曰:

“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

”彦博曰:

“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宋神宗与宰相文彦博的这一段对话表明了(   )

A.皇权空前加强

B.改革遭到官僚和百姓的共同抵制

C.皇权与官僚的利益冲突

D.皇权与官僚阶层的依存关系

3.答案:

D

4.   下面是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据《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

影响其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A.先进政治制度的确立                  B.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C.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                  D.生产关系的变革

4.答案:

D

解析:

改革,就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进行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推动俄国近代化的主要因素是1861年农奴制改革为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资金和市场;而且政治制度变革非常缓慢、带有封建残余。

所以选D项。

5.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5.答案:

B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弄清材料的主旨:

奖励耕织。

其目的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以便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故选B项。

6.   俄国1861年改革为其走向现代化准备了条件。

此处的“条件”主要是指(   )

A.农奴受到农奴制的束缚                B.废除了农奴制

C.增强了军事力量                   D.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6.答案:

B

解析:

1861年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而且农奴制是具有阻碍作用的,是俄国落后根源所在,A项排除,B项符合题意;C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主要”之要求;D项说法错误,并没有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正确选项为B项。

7.有人说:

“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同时孕育在明治维新中。

”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上富强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

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D.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上富强

7.答案:

B

解析:

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使日本走上富强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而对军国主义传统的保留使日本不断挑起侵略战争,最终导致了二战的失败,故选B项。

8.我们之所以称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要是因为它( )

A.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

B.主张爱国救亡,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C.提倡新学,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颁布了《定国是诏》,实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改革

8.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思想解放应从引进或宣传维新思想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方面去思考,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9.材料(东)汉明帝刘庄即位后“遵奉建武(汉光武帝刘秀)之教,有加而无改”。

永平(汉明帝年号)二年,汉明帝以大司空窦融管教子弟不严,数次下诏责罚并最终将其罢官。

后来,楚王刘英、广陵王刘荆、驸马都尉韩光等也都先后犯法坐事论死,群臣震恐,朝廷肃然。

永平九年,“令司隶校尉、部刺史岁上墨绶长吏视事三岁以上理状尤异者各一人,与计偕上;及尤不政理者,亦以闻”,他还制定对地方官吏的考察黜陟制度。

西汉末年以来,黄河年久失修,为患益甚,“兖、豫百姓怨叹”,汉明帝乃令著名水利专家王景率兵卒数十万人治水。

汉明帝还曾多次下诏减免赋税徭役,令官吏劝督农桑。

汉明帝尚儒学,倡导“以孝治天下”,并在南宫设太学,聘任高明的经师传道授业,学生最多达万余人,甚至连匈奴贵族也派遣弟子万里求学。

永平十六年,汉明帝遣窦固等击败北匈奴,后又派班超出使西域各国,使西域各国重新归附汉朝。

一时之间,上行下效,“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史称永平之世。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汉明帝的为政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明帝为政措施的影响。

9.答案:

1.措施:

严防外戚宗室,限制豪强;整顿吏治,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奉行重农政策;崇尚儒学;北击匈奴,经营西域。

2.影响:

加强了皇权,巩固了东汉政权,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使农业生产得以正常进行,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促进了儒学的发展,也为东汉政权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为东汉提供了一个较稳定的外部环境。

解析:

1.依据材料“大司空窦融管教子弟不严,数次下诏责罚并最终将其罢官”“楚王刘英、广陵王刘荆、驸马都尉韩光等也都先后犯法坐事论死,群臣震恐,朝廷肃然”,可见防外戚宗室,限制豪强;“对吏治进行整顿”,可见整顿吏治,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减免赋税徭役,减轻刑罚;令官吏劝督农桑”,可见奉行重农政策;由材料“汉明帝尚儒学”,可见崇尚儒学;由材料“遣窦固等击败北匈奴,后又派班超出使西域各国,使西域各国重新归附汉朝”,可见北击匈奴,经营西域。

2.依据材料“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经济、促进儒学发展以及促进边疆发展等角度思考回答。

1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911年,清政府在考察欧美各国之后,认识到“宪政之进行无不以户籍为依据,而户籍法编订又必由民法与习俗而成”“民政部编订户籍法奏折”,在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

该法规共8章、184条。

其内容突出了户籍管理机构的地位,反映了政府在观念上仍视户籍为管理人口统制的手段,强化户籍统制功能。

法规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剔除了传统户籍中资产登记项目。

户籍开始成为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工具,而不再纯粹是国家管制人口的工具。

此外,法规既规定了民众有呈报户籍之义务,也规定了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提出诉讼抗告的权利,将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废除了以往民众只是义务载体的陋习。

——摘编自窦希铭《民国初年户籍制度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清末《户籍法》所体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规制定的背景。

10.答案:

1.特点:

效仿西方户籍制度,与国际接轨;突出户籍管理机构的地位,强化户籍统制功能;突出个人私权的保护;户籍管理法制化;中西结合,传统与现代并存。

2.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欧美户籍制度的影响;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推行,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的需要。

解析:

1.根据材料“在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可概括为效仿西方户籍制度,与国际接轨;根据材料“其内容突出了户籍管理机构的地位,反映了政府在观念上仍视户籍为管理人口统制的手段,强化户籍统制功能”可概括为突出户籍管理机构的地位,强化户籍统制功能;根据材料“户籍开始成为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工具,而不再纯粹是国家管制人口的工具”可概括为突出个人私权的保护;还可从户籍管理法制化、中西结合、传统与现代并存等方面思考作答。

2.

根据材料“1911年,清政府在考察欧美各国之后”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欧美户籍制度的影响、清末新政等方面思考作答。

点睛:

本题引用清代进行盐政改革的材料,设置两个问题,涉及改革“特点”“背景”,难度相对简单。

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在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其内容突出了户籍管理机构的地位,反映了政府在观念上仍视户籍为管理人口统制的手段,强化户籍统制功能”等,紧扣设问,逐一分析概括归纳即可。

一般来说,关于改革史的内容,常见题型是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比较不同、说明特点、指出原因、评述/评析观点、思考启示等等。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国企改革大事记

1978年,国务院在四川选择重庆钢铁公司、四川化工厂等6家企业为试点企业,允许企业在增产增收的基础上,提留少量利润作为职工奖金。

1979年,国家扩大了试点企业的范围,将生产计划、资金使用、产品销售、利润分配、人事安排等权力下放给企业。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是社会主义企业财产的一种组织方式。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推动国有资本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等国企改革思路。

1998年至2000年,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等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相继组建,并实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摘编自钟祥财《经济史学视域中的国企改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国企改革的阶段性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国企改革不断深化的原因。

11.答案:

1.1978—1984年,国企改革的试点和起步阶段;1984—1992年,国企改革全面展开;1992年以后,国企改革深化,注重制度创新。

2.原因:

中央理论指导和政府政策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思想解放的推动;国企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技进步的推动。

解析:

1.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把材料划分为相应阶段,概括各阶段的特点即可。

2.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推动因素、改革开放、自身需要、经济体制目标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等方面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