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上海市届十三校高三联合考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65978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上海市届十三校高三联合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上海市届十三校高三联合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上海市届十三校高三联合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上海市届十三校高三联合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上海市届十三校高三联合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考上海市届十三校高三联合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考上海市届十三校高三联合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考上海市届十三校高三联合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考上海市届十三校高三联合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考上海市届十三校高三联合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考上海市届十三校高三联合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考上海市届十三校高三联合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考上海市届十三校高三联合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考上海市届十三校高三联合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考上海市届十三校高三联合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上海市届十三校高三联合考试.docx

《高考上海市届十三校高三联合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上海市届十三校高三联合考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上海市届十三校高三联合考试.docx

高考上海市届十三校高三联合考试

2014年高考(157)上海市2014届十三校高三联合考试

高考模拟

2014-01-041423

上海市2014届十三校联合考试

语文试题

一 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6分)

猫和虎的生活语源

齐冲天

①我国古代一年农事完毕之后,就要大行祭祀,以感谢天地之恩赐,这就叫做“八蜡”(zhà,年终之祭)。

其中第五蜡祭的就是猫和虎。

《周礼·郊特牲》中就有这个记载,要迎猫迎虎,因为它们保护了庄稼。

这在我们现在,人们或许就不理解了。

②猫与虎,在动物学上属于同一科。

□大小差别悬殊,□都是脊椎动物,毛色都十分美丽,还有锋利的爪牙、凶猛的兽性。

而它们□有慈善的一面。

鲁迅说:

“知否兴风狂啸者,时时回看小於兔。

”猫在人前很温顺,但当它遇到了老鼠和鱼,马上就凶残起来,毫不留情。

③东亚大陆上,几千年来大多只有几千万人,甚至更少。

农业上的一个重要害虫就是田鼠。

《诗经》中就有“硕鼠硕鼠,无食我苗”。

所以人们要养猫、祭猫。

猫原本也是野生,古时叫狸,音义从里,从田从土也。

据法国考古学家说,人类驯养家猫,已经有近万年的历史。

在汉语中,家养后叫猫。

猫的形音义皆从苗。

人们有时以为它的叫声是喵喵的,所以就叫它猫了。

除了这个因素外,主要是因为它护了苗。

“迎猫,为其食田鼠也。

迎虎,为其食田豕也。

”夏猎曰苗,那也是为保苗才叫苗的。

船上的锚,音义也从猫从苗,那是它的铁爪扎在河岸上,是泊船的,船就受到保障。

田鼠之害大发作,现代偶或也还出现,这也正好可以用来证明猫字的语源。

④新华社2007年7月20日稿:

“湖南大型鼠害,国家紧急调拨一万只猫进驻。

”据估计大约有二十亿只东方田鼠,随水位上涨,部分内迁,它们四处打洞,啃食庄稼,严重威胁湖南省22个县市区沿湖防护大堤和近八百万亩稻田。

对此,国家紧急调拨一万只猫进驻。

还说,大约有八百只江苏猫参加,坐空调车运往湖南。

谁知到了21世纪还在组织一场万猫上阵的护苗之战哩。

在这几年前,广东就发生过小规模的猫与鼠之战,当时农民捉来十几只猫就解决了问题。

新华社也发了稿。

护苗也叫苗,因此就叫它猫了。

⑤再说虎。

田豕,就是野猪。

家养后才叫猪,音义从诸、者,取众多之义。

于是把田豕叫野猪。

一大片庄稼,一会儿就可叫野猪糟蹋殆尽。

老虎看见野猪是不客气的。

在汉语中,老虎与野猪斗,那便是豦(jù),《说文》:

“豦,豕、虍之斗不解也。

”朱骏生说豕虍不相斗,而他长期生活在苏州并在此著书,那里怎能有豕虍之斗?

有一位东北同学告诉我:

“有的野猪可长到一吨重,豕虍斗是有的。

”一位边防军人向我转述了新疆一位老猎户的讲述:

野猪见到老虎,就躲到树后,老虎发现它藏了起来,就猛扑过去;野猪又躲到另一棵树的背后,老虎又扑过去;老虎几次猛扑不着,就慌张起来,这时野猪才跟它对阵,结果,双方都把对方的脸抓得稀烂,鲜血淋漓,谁也没能战胜对方,就各自愤愤地离去了。

先民们爬在树上,围观了这场精彩的斗争,始则紧张,继则戏剧般地结束,令人发笑,并著录于语言文字,增长了自己的智慧。

因此,劇有剧烈、急剧之意。

至今的戏剧还强调情节的冲突,这和语源多么切合,戏剧的剧,本也从豦,举刀枪作豕、虎之斗。

手或脚的有力依据可作摅和躆。

行动急促叫遽,从而也有立即之意。

幽默可笑的就叫发噱(xué)或噱头。

豦再加上点酒,便是醵,是相聚而笑语剧谈之义了。

可见,朦字在渔猎时代具有多么真实而深厚的生活基础。

⑥显然,豕虎之斗在先民那里是津津乐道的,以至于竞派生了一系列的同源词,组成一个词族,袭用至今,且大多还常用不衰。

它既是生活的现实,又是语义的引申,是互相结合、互相渗透的。

现实生活是语言发展的外在条件;语音相对稳定,语义活跃发展,是语言内部的对立统一,是语言发展的内在因素。

⑦为什么用猫字代替了狸、猪字代替了豕?

就是因为家养代替了野生,人和它们的关系不同了,物种没变,名称替换了。

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_________集,高中课文《________》就选自《诗经》。

(2分)

2.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②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2分)··················(   )

A.因为又 只          B.虽然 又 还

C.虽然  但又          D.因为 但 只

3.从内容上看,第③④两段文字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4.请简析第⑤段介绍“豦字在渔猎时代具有多么真实而深厚的生活基础”时所采用的说明

顺序。

(3分)

答:

                                                                               

                                                                                

5.分析第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4分)

答:

                                                                            

                                                                            

6.下列说法,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3分)·······································(   )

A.田鼠之害时常大发作,是冈为人类养猫太少的缘故。

B.虎与豕之战并未取胜,可见“其食田豕”言过其实。

C.朱骏生因为不知豕虍相斗之事,遭到冷嘲热讽。

D.狸豕名称被替换,是因与人关系变了,但物种没变。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22分)

一个人的雪天

孙君飞

(1)我一回头,看见我的雪人,忧伤地朝着我微笑,表情多么像我。

我奔过去,用额头抵着它的额头,又马上移开,去轻拍她的肩头,自言自语说了许多话。

我知道,雪人在倾听,每一字都能够听得懂。

(2)风漫卷过来,我还在说。

天地阒然苍茫,我还在说。

烟囱里的炊烟渐渐无影无踪,我还在说。

雪人一直在听,她的耳朵比谁的耳朵都有耐心,它还有一颗玲珑宽容的心。

况且,她需要一个人来给她说话。

虽然她是在我们欢欣鼓舞的时候被邀请到房后空地上的,但它比谁都孤独和寂寞。

(3)雍容闲愁的芦花鸡从我和雪人之间的空隙里穿过,留下细微小巧的爪印,我呆呆地看着,雪人的纯白的目光仿佛也洒落下来。

白鹅不知道为什么“鹅鹅鹅”的叫起来,麦垛上的积雪突然掉落下来,发出噗噗的声响,我于是瞬间嗅到一种气息,躺在被窝里看到一篇写雪、写冬天的故事的气息,我于是轻声轻气地对表情多么像我的雪人说:

雪人,我爱你。

雪人激动得似乎矮了一点儿,用那灼灼的眼神望着我。

(4)我跟雪人再见,不必忧伤的再见,我想见她时,丢下书,丢下玩具,丢下茶杯,丢下火炉,转过两个屋角,就可以来看她。

(5)在看不到雪人时,我望见了山,寒山失翠,黑白相间,是一个远没有堆好的雪人,没有表情,没有耳朵,我不够喜欢。

(6)——我的童年里有雪人相伴,在没有上课铃声、没有考试、没有戒尺的寒假里,下雪后,我和伙伴们在屋后堆起一个硕大的雪人。

我独自拥有这个雪人,直到她化成水后消逝,等来年冬天再如约出现在我家屋后。

(7)我带着黄狗在雪野里奔跑。

(8)我十分喜欢身后的脚印,深深浅浅,曲曲折折,跌跌宕宕,是用奔跑谱出来的白色的曲子,是用双脚刻画出来的版画,是刚才消逝的那段时光所踩踏出来的诗歌。

跑过树林,跑过土包,跑过田塍,我望见从来没有去过的村庄,朦胧的灰,恬淡的黑,经年的青,飘忽的人影,松软的声音……

(9)黄狗后腿的肌肉那么结实饱满,拔脚时带出的雪沫只能朝身后飞溅。

我不跟黄狗比,只跟雪野里的凛冽的清风比,只跟我豪迈好胜的少年之心比。

我觉得自己在奔跑时是俊美过驯鹿的,是迅猛过无脚的风的,是跑得过自己的心的。

我一个人笑出声来,那时候我还对着大风唱歌,对着大雪作诗,大风就是我的听众,大雪就是我的读者,我笑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唱歌和作诗。

黄狗摆摆耳朵,晃晃身子,终于回头看我兴奋得是不是有些癫狂?

我哈出腹中的热气,滚滚如浪,黄狗有点儿害怕,“呜呜”的轻吠着。

我弯着腰,笑得流出眼泪,趁黄狗不注意时,犹如利箭一般射出去。

(10)不奔跑的时候,我习惯到雪野里徜徉、徘徊,踽踽独行。

(11)我离开老屋和老家的同时,也意味着我距离一个人的雪天越来越远。

(12)背着简单的行李,我来到县城的高中读书。

冬天的小城,也下雪,却不够白,也不够厚,无法堆出一个大一些的雪人。

我们也没有跟雪人对话的心情。

在雪花飘落的时候,我们低着头,闷声不响地走过甬道,来到教室小声读着那些散发着潮湿木头气息的文字,跺着脚,搓着手,眼睛有点儿惺忪红肿。

(13)读着,读着,我哭了,我猛然醒悟过来:

我再也走不进那种雪天了,一个人的雪天被稀释掉了……只会在梦里,天空在刹那间将所有的雪花降完铺开,收走所有的道路,我无路可走,也无路可退,我站立在茫茫雪地里,回想一个能够听懂童言和诗歌的雪人。

(14)人在长大后,在离开老家后,再走近一片雪花、一滴水珠、一株花草、一只黄狗的道路可能更加遥远,没有谁会例外,没有谁会真正保持一颗年少童心。

飞扬的雪花里,属于自己的越来越稀少,越来越单薄,我看到的都是别人的故事,也是自己的过去。

(15)有一天深夜,我怀抱着书包相互取暖,看见一个如我一样大小的男生躲在电话亭里给谁打电话,亭外飞雪如絮,灯光模糊,夜色氤氲。

男生在用话语温暖自己和电话线另一端的人,也许是他深爱眷恋着的一个女生吧?

他似乎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出口的话冒着热气,像深夜的雪花一样繁盛细密。

(16)看到他,我忽然产生想跟陌生人拥抱一下的冲动,在这雪花此起彼伏的小城深夜里……

(有删节)

7.第(5)段中写到失翠的寒山,其意图是什么?

(3分)

答:

                                                                              

8.请分析第(8)段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

(3分)

答:

                                                                              

9.第(13)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是:

                                              (2分)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    )

A.文章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雪人写成了“我”童年中的一个有血有肉的小伙伴。

B.第

(2)段中“我”一直在对雪人诉说,是因为“我”心中雪人比准都孤独和寂寞。

C.第(3)段中的描绘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人周围环境的宁静。

D.文中“我”不跟黄狗而与凛冽的清风比奔跑,是因“我”自知根本跑不过黄狗。

E.本文融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为一炉,行文自然流畅,语言亲切而感人。

11.文章最后一段(第16段)耐人寻味,请加以赏析。

(4分)

答:

                                                                          

                                                                                

                                                                               

                                                                               

12.联系全文,谈谈题目“一个人的雪天”的妙处。

(4分)

答:

                                                                          

                                                                                

                                                                               

                                                                               

(三)默写。

(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

(1)锦江春色来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登楼》)

(2)_____________________,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

(3)驿寄梅花,鱼传尺素,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4)是处红衰翠减,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永《八声甘州》)

(5)遥岑远目,献愁供恨,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6)_____________________,断桥头卖鱼人散。

(马致远《[双调]寿刚曲·远浦帆归》)

(7)穷则独善其身,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

(8)登山则情满于山,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勰《文心雕龙》)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

(8分)

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唐】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青草湖,即今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

诗题中说“青草湖”,诗中又写“洞庭”,是因为两水相连相通的缘故。

②湘君:

尧的女儿,舜的妃子。

传说湘君闻帝舜死于苍梧之野,追随不及,啼竹成斑,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4.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诗。

(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诗题中的“题”及诗句内容看,该诗是一首极富艺术个性的记游诗。

B.第二句写美丽的湘君一夜间愁成白头银发,反衬出洞庭湖秋色之特点。

C.第三、四句写醉中梦境的清酣,不难觉察出诗人对于摆脱尘嚣的愉悦。

D.本诗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写景叙梦,有实有虚,惝恍迷离,缥缈奇幻。

16.请对首句中的“老”字加以赏析。

(4分)

答: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17分)

任昉传

①任昉字彦升,乐安博昌人也。

昉孝友纯至,每侍亲疾,衣不解带,言与泪并,汤药饮食必先经口。

②初为奉朝请,举兖州秀才,拜太学博士。

永明初,卫将军王俭领丹阳尹,复引为主簿。

俭每见其文,必三复殷勤,以为当时无辈。

以父丧去官,泣血三年,杖后而起。

齐武帝谓昉伯遐曰:

“闻昉哀瘠过礼,使人忧之:

非直亡卿之宝,亦时才可惜,宜深相全譬!

”遐使进饮食,当时勉励,回即殴出。

昉父遥本性重槟榔,以为常饵,临终尝求之,剖百许口,不得好者,昉亦所嗜好,深以为恨,遂终身不尝槟榔。

遭继母忧,昉先以毁瘠,每一恸绝,良久乃苏。

因庐于墓侧,以终丧礼。

哭泣之地,寸草不生。

昉素强壮,腰带甚充,服阕后不复可识。

齐明帝深加器异,欲大相擢引。

为爱憎所白,乃除太子步兵校尉,掌东宫书记。

昉奉世叔父母,不异严亲;事兄嫂恭谨。

外氏贫阙,恒营奉供养。

奉禄所收,四方饷遗,皆班之亲戚,即日便尽。

③性通脱,不事仪形,喜愠未尝形于色,车服亦不鲜明。

武帝践阼,历给事黄门侍郎,吏部郎。

出为义兴太守,岁荒民散,以私米豆为粥,活三千余人。

时产子者不举①,昉严其制,罪同杀人。

孕者供其资费,济者千室。

在郡所得公田奉秩八百余石,昉五分督一,余者悉原,儿妾食麦而已。

龙人彭城到溉、溉弟洽,从昉共为山泽游。

及被代登舟,止有绢七匹、米五石。

至都无衣,镇军将军沈约遗裙衫迎之。

出为新安太守,在郡不事边幅,率然曳杖,徒行邑郭。

人通辞讼者,就路决焉。

为政清省,吏人便之。

卒于官,唯有桃花米二十石,无于为敛,遗言不许以新安一物还都。

杂木为棺,浣衣为敛。

阖境痛惜,百姓共立祠堂于城南,岁时祠之。

武帝闻问,方食西苑绿沈瓜,投之于盘,悲不自胜。

即日举哀,哭之甚恸。

追赠太常,谥曰敬子。

(节选自《南史·任昉传),有删改)

【注】①举:

养育,抚养。

17.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复引为主簿(            )        

(2)非直亡卿之宝(            )

(3)亦时才可惜,宜深相全(            )   (4)为政清省,吏人便之(            )

18.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因庐于墓侧        不如因而厚遇之   B.喜愠未尝形于色    而君幸于赵王

C.良久乃苏          臣乃敢上璧      D.就路决焉          复驾言兮焉求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以父丧去官,泣血三年,杖后而起。

                                                                              

(2)阖境痛惜,百姓共立祠堂于城南,岁时祠之。

                                                                              

20.阅读第②段,具体说说齐明帝对任昉深加器异的原因。

(用自己的话表述)(2分)

答:

                                                                              

                                                                              

21.依据全文,除了表现任昉“孝友纯至”之外,还表现了他怎样的人格特点。

(3分)

答: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1分)

讳 辩

韩愈

①愈与李贺①书,劝贺举进士。

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

“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

皇浦湜曰:

“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愈曰:

“然。

②律曰:

“二名不偏讳②。

”释之者曰:

谓若“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是也。

律曰:

“不讳嫌名③”。

释之者曰:

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

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

为犯嫌名律乎?

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

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

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

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

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

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

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

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

将不讳其嫌者乎?

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车”为某字也?

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

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

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

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

为不可邪?

③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

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

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注】①李贺(790-816):

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因避父讳,不去考进士,只做过奉礼郎之类的小官。

著有《昌谷集》。

②二名不偏讳:

最早见于《礼记》的《典礼上》及《檀弓下》,意为二字之名在用到其中某一字时不避讳。

偏:

一半。

③嫌名:

指与名字中所用字音相近的字。

音近则有称名之嫌,所以叫嫌名。

22.第①段中韩愈做了什么事情而遭人指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

23.从论证的角度看,第①段中皇浦湜如何规劝韩愈要辩驳的?

(2分)

答:

                                                                         

                                                                              

24.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分)

答:

                                                                          

                                                                              

25.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证,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周公、孔子、曾参等按律避讳,与指责者一味避讳进行对比。

B.古人口讲避讳,与他们(指古人)相对宽松的做法进行对比。

C.大臣奏章、皇上诏书不讲避讳,与宦官宫女讲避讳进行对比。

D.士大夫避讳父母名讳,与宦官宫妾孝顺父母讲避讳进行对比。

26.阅读全文,分段概括本文是如何辩驳他人指责的。

(3分)

答:

                                                                          

                                                                              

                                                                              

二 写作70分

27.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浙江温岭颜艳红虐童案走向

10月24日,浙江温岭女幼师颜艳红“揪耳朵”、“扔垃圾桶”等多张虐童照、一段虐童过程视频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令人触目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