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伤寒论研究方法概述.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2769111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PPT 页数:119 大小:6.7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讲伤寒论研究方法概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第1讲伤寒论研究方法概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第1讲伤寒论研究方法概述.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第1讲伤寒论研究方法概述.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第1讲伤寒论研究方法概述.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第1讲伤寒论研究方法概述.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19页
第1讲伤寒论研究方法概述.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19页
第1讲伤寒论研究方法概述.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19页
第1讲伤寒论研究方法概述.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19页
第1讲伤寒论研究方法概述.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9页
第1讲伤寒论研究方法概述.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9页
第1讲伤寒论研究方法概述.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9页
第1讲伤寒论研究方法概述.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9页
第1讲伤寒论研究方法概述.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9页
第1讲伤寒论研究方法概述.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9页
第1讲伤寒论研究方法概述.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9页
第1讲伤寒论研究方法概述.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9页
第1讲伤寒论研究方法概述.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9页
第1讲伤寒论研究方法概述.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9页
第1讲伤寒论研究方法概述.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讲伤寒论研究方法概述.ppt

《第1讲伤寒论研究方法概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讲伤寒论研究方法概述.ppt(1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讲伤寒论研究方法概述.ppt

1,伤寒论研究进展,主讲:

谢忠礼副教授医学科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主任,2,第1讲伤寒论研究方法概述,一、张仲景与伤寒论二、伤寒论研究方法概述,3,一、张仲景与伤寒论,

(一)仲景其人

(二)学术成就(三)代表著作及流传(四)伤寒论特点,4,

(一)仲景其人,名机,字仲景,生于东汉末年(公元150219年)。

其生平事迹,后汉书、三国志均无传,汉灵帝时(168184年)举孝廉,传曾官至长沙太守。

又称张长沙。

后在京师为名医,于当时为上手,曾留下诊治侍中王仲宣之医案,依针灸甲乙经序记载“仲景至京师,为名医,于当时称上手。

见侍中王仲宣,时所二十余,曰:

君有病,四十当眉落,半年而死。

令服五石汤可免。

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

居三日,见仲宣问曰:

服汤否?

仲宣曰:

已服。

仲景曰:

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

仲宣犹不信,后二十所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死,终如其言。

”,5,

(一)仲景其人,关于仲景故里的记载,始见于唐代甘伯宗的名医录:

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

举孝廉,官到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

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

医林列传:

张机,字仲景,南阳人也,受业于同郡张伯祖,善于治疗,尤精经方。

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近年有人对张仲景的故里东汉南郡涅阳人(今河南南阳邓县穰东公社张寨村),6,

(二)学术成就,1.创立了伤寒学说和六经辨证论治体系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果,著成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医学典籍,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伤寒论是伤寒杂病合论,是一部论述多种外感疾病和内科杂病辨证论治的专著。

贯穿全书始终的伤寒学说由此产生。

在构建伤寒辨证理论体系时,仲景仍根据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思想,并结合黄帝内经、难经等医经关于脏腑经络、病因、诊治等方面的理论,创造性地把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及其演变加以总结,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来辨析外感疾病的传变、转归和预后,并提出具体的治疗措施。

如太阳主表,治宜外散;阳明属里热实,治宜清下;少阳为半表半里,治宜和解。

使外感疾病有了切合实际的辨证纲领和论治准则,从而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

7,2把汉以前的医经派和经方派有机地结合起来,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从而形成祖国医学所独有的风格。

汉以前的医学界,有以内经为代表的“医经家”和以汤液经法为代表的“经方家”之分,前者侧重于医学理论的探讨,多有论无方。

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并“论广伊尹汤液”,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把医经家的医学基本理论经经方家的实践经方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了理法方药相贯的整体诊疗模式,给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和治疗的一般规律,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础。

即创立了六经与八纲相结合的辨证体系,揭示了具体分析的辨证方法。

(二)学术成就,8,

(二)学术成就,3在诊断学上强调四诊合参,注意鉴别诊断,并在六经辨证的具体运用中,孕育着八纲辨证。

强调“观其脉证,知犯何逆”,注意“色脉与形不得相失”,在诊断上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全面系统地掌握病情资料,从而“见病知源”,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同进非常强调鉴别诊断,如伤寒论各篇以“辨XXXX病脉证并治”冠首,全书都贯穿着辨病、辨脉、辨证的基本内容,突出了一个“辨”字。

伤寒论创立的六经辨证是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缓急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进行分析、归纳,从而讨论了病变的部位、寒热趋向、邪正消长等内容,因而在具体运用中,包含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内容,后世中医辨证的总纲八纲辨证,正是从伤寒论中得到启发而确立的。

9,

(二)学术成就,4集汉以前经方家之大成,使方剂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果,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指定和保存了许多有效的方剂。

伤寒论在方药上,宗神农本草经、并在汤液经法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成。

在临床的具体运用上,创立了方以法立,法以方传和方证一体,有是方即有是证的理论,便于临床实用。

在配伍上,理法严谨,选药精当,组方不拘一格,方随证而变化,药随证而出入,随证施治,变化无穷。

因此,伤寒论被誉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

即制定了许多带有普遍意义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以及历验有效的方剂,从而形成我国医学所独有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10,

(二)学术成就,5为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精神及其所包含的温病学知识,特别是阳明燥热实证和少阴热化证,对温病学家启发很大,温病学中卫气营血理论和三焦辨证理论是伤寒六经辨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温病学正是在翼伤寒学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的。

11,(三)、代表著作及流传,伤寒杂病论原书共十六卷,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是论述外感疾病和内科杂病辨证论治的专著。

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公元200219年),成书后由于各种原因,秘而不传,从而造成本书不能广泛流传。

孙思邈千金要方上卷有:

“江南诸师,秘仲景药方而不传”的记载。

12,晋太医令王叔和将伤寒残本加以整理,而命名为伤寒论,使本书复显于世,这就是伤寒论的来源。

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中指出:

“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

”,(三)、代表著作及流传,13,北宋开宝(公元968976年)中,荆南国末主高继冲亡国后进献了伤寒论(高继冲本,即太平圣惠方第八卷本)。

治平年间(公元1065年),国家设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奉朝廷之命整理医书,在较定伤寒论序中云:

“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条,除重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请颁行。

”即宋版伤寒论。

(三)、代表著作及流传,14,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赵开美的按宋版本复刻伤寒论,从而保存了宋版伤寒论的真面目。

又称为“赵刻本伤寒论。

赵刻本现存有六部,分别存于日本国立公文图书馆内阁文库、台湾省台北市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馆、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中山医科大学图书馆各一部。

(三)、代表著作及流传,15,南宋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成无己全文注解了伤寒论,名为注解伤寒论,称为“成注本”。

本版由明代嘉靖年间汪济川校定并复刻而流行于世,又称为汪校本。

目前,国内流行的伤寒论版本有:

宋版本:

治平本(原本无)、赵刻本(6部)成注本:

注解伤寒论(原本无),有汪校本,(三)、代表著作及流传,16,(四)、伤寒论的特点,变、辨、严、活、简1、变伤寒论中的内容言变多而言常少,对于常规的六经病的主证及主方论述不多,绝大部分是探讨非典型的、证情疑似的、病势不定的复杂证候。

通过对这些复杂病情的讨论,从而揭示诊察的规律和方法。

17,辨每个病篇都以“辨”字冠首,如“辨病脉证并治”。

全书都贯穿着“辨”的精神,不但要辨病在何经,而且要辨病性的阴阳,辨病位的表里,辨病性的寒热,辨邪正的虚实(也就是八纲辨证)。

不但要能辨简单的证候,而且要能辨复杂的疑似的证候。

严指方药的配伍极其严谨,其中一味药的变动,或仅仅是药量的增减,作用就是显著不同,而且都有一定的规律。

(四)、伤寒论的特点,18,活是指具体分析的方法。

辨证上很少固定证型,强调具体分析,治疗上不是刻板呆法,主张“随证治之”;方药上反对执方治病,重视加减变化。

简伤寒论六经病篇连同霍乱,劳复等篇在内共398条条文,只有13404个字(赵开美复刻宋本),的确十分简要,有些条文只提出一个症状或一种脉象,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然后就出治法。

这是举主略次,举变略常,举脉略证,学习时切不可独立看待。

(四)、伤寒论的特点,19,第1讲伤寒论研究方法概述,一、伤寒论文献研究二、伤寒论理论研究三、伤寒论方剂研究,20,一、伤寒论文献研究,

(一)目录编制:

(二)版本考证:

(三)原著校勘:

(四)原文辑佚:

(五)编纂辞书:

(六)原著英译:

(七)分类汇编:

21,

(一)目录编制:

伤寒论目录专著,创始于民国期间曹炳章之历代伤寒书目考(民国二十三年上海千顷堂书局出版),共收集历代伤寒书目494种。

建国后,伤寒论书目录专著有唐明华历代伤寒著作书目辑录(1991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收录书目扩大至1326种。

建国以后,在某些目录学和医学著作中亦有记载伤寒著作目录的:

1955年,丁福保四部总录医药编收录45种。

1959年,上海图书馆中国丛书综录收录97种。

1961年,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北京图书馆中国图书联合目录收录存世伤寒著作目录469种。

1988年,刘渡舟主编伤寒辞典附伤寒书目545种。

1990年,严世芸中国医籍考收录483种。

1991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收录伤寒书目679种。

(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馆藏较详)“目录是开发人类知识结晶的钥匙,假如没有钥匙,人类就不容易得其门而入”(姚名达语)。

建国以后伤寒目录的编制,对后人研究伤寒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2,

(二)版本考证:

建国后,对伤寒论版本学的研究有很大的成就,代表著作有中国国医科学院马继兴中医文献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90年。

钱超尘伤寒论文献通考.学苑出版社1993年版。

马氏系统地整理了历代伤寒论版本,首次条陈了伤寒杂病论系统。

对伤寒杂病论版本源流作了简要的阐述,对于宋以后的伤寒论三大刊本系统的总结尤为具体,并采用图表形式予以说明,堪称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伤寒论版本简史。

钱氏对多种伤寒传本:

如脉经、金匮玉函经、唐本、宋本、成本、康治本、康平本等以丰富之史料,一一历考,并提出许多新的见解。

23,(三)原著校勘:

1.宋本校勘建国以后伤寒论校勘工作多侧重于宋本,最初是重庆中医学会伤寒论(新辑宋本)(1995年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随后有任应秋伤寒论语译(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伤寒论语译(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译释(19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1984年初,卫生部下达了校注伤寒论的任务,由北京中医学院承担。

1991年完成了伤寒论校注,主编刘渡舟、副主编钱超尘。

该书校勘精审,训诂准确。

24,(三)原著校勘:

2.成本校勘成无几注解伤寒论是流传最广的伤寒著作,有帮助处学者理解原文大义,但由于其成书较早(1144年),其原文部分也被列为伤寒论的重要版本之一。

3.其它伤寒论本的校勘1993年钱超尘伤寒论文献通考对唐本伤寒论、高继冲本伤寒论、敦煌伤寒论残卷等著作作了校勘。

所称“唐本”即千金翼方方第九、第十卷内容。

所称“高继冲本”即太平圣惠方第八卷内容。

25,(四)原文辑佚,张仲景著书由于年代久远,今已难获其全,当今研究张仲景著作,只能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窥其部分,而部分原文却散见于脉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

此项工作包括后世医家所著的伤寒著作的辑佚工作,有待进一步完整。

26,(五)编纂辞书,刘渡舟主编伤寒论辞典1988年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以一般语词和名词术语为研究对象。

其中收词2274条,其中单词,词目1035条,单字词目的组成包括字头(含繁、异体字)使用次数、注音、释义、例证及各家论述,多字词包括:

词头、使用次数,释义,例证和各家论述。

是第一部伤寒辞书。

27,(六)原著英译,1982年,罗希文以中医研究院伤寒论语译本为蓝本,进行了全文英译。

任应秋为之写序,赞扬罗“使仲景之学,能播于海外,这是很有意义的工作。

”,28,(七)分类汇编,分类汇编之著,古已有之,如各种类方、类证之书,但多加注解或解说。

而纯以伤寒论白文分类汇编者,当推张启基、王辉武合编的伤寒论手册。

(1984年版.科技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该书首录原文,后依次为类病、类证、类脉、类法、类方、类药,有利于读者阅读和检索。

如汗法应汗、宜汗、可汗、再汗、发汗不当。

按方分类:

柯琴伤寒来苏集把一个方证视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症候。

按法分类:

如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以法类证,以证论治。

按因分类:

钱天来伤寒朔原集病因、归类。

突出方正的病因。

按症状分类:

沈金鳌伤寒论纲目,29,二、伤寒论理论研究,

(一)原文注释1.原文全注今所指原本是指宋林亿等所校定的伤寒论即宋本。

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校订伤寒论10卷,22篇,112方。

金.成无几注解伤寒论即成本。

卷第一(2篇)辨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

卷第二(3篇)伤寒例第三,辨痉湿暍脉证第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卷第三(1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卷第四(1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卷第五(2篇)辨阳阳病脉证并治第八,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卷第六(3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卷第七(4篇)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卷第八(3篇)辨可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辨不可吐第十八,辨可吐第十九。

卷第九(2篇)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卷第十(1篇)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30,1.原文全注,宋本和成本伤寒论分为三大内容:

第一,辨脉法、平脉法、辨伤寒例,包括辨痉、湿、暍脉证;第二,有辨太阳病至厥阴病脉证治,包括辨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等条文;第三,辨可汗与不可汗吐下的条文。

按上述内容注释的谓之原文全注。

建国后原文全注的代表著作伤寒论译释(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论(高校教参本)、伤寒论校注等。

31,2.洁本全注,宋版本有三大内容,后人删除第一和第三,只保留第二部分即六经证治条文的本子,习称“洁本”。

洁本由来已久,自明方有执提倡错简说,第一次于伤寒论中删除“伤寒例”后,不少医家争相仿效,有的只消“伤寒例”;有的消“平脉法”,“辨脉法”,有的连霍乱、痉湿暍等篇一并删除。

建国后,这种方法占主流,高校通编伤寒论教材就属于此类方法。

如五版伤寒论讲义、六版伤寒论选读、七版伤寒学。

在编写中把有些条文作为备选条文而未加注释。

32,3.节本注释,节本,即在洁本之上又删除了一些原文进行注释的本子。

多数节本特点是除了节选原文之外,另将原文打乱进行重编。

这类著作在注释中数量最多,建国后不下50种。

如1979版伤寒论选读。

33,4.图表归纳,以图表归纳伤寒论原文,或解析原文,分析方义的,此为注释伤寒论的另一形式。

其特点是能够对原文辨证论治的系统性、规律性,一目了然。

如伤寒论表解、伤寒论辨证表解、伤寒论条文表解。

34,

(二)集要串解,集要串解研究伤寒论的特点是不按伤寒论原文次序一条一条的来研究,而是按照研究者的意图,从临床角度出发,从论中整体的、前后贯通地探讨六经辨证论治实质。

论题的大小,论题的祥略,根据个人研究范围,各自提出不同见解。

如李克绍伤寒解惑论,俞长荣伤寒论汇要分析,时振声伤寒论串解。

35,(三)伤寒论专题研究,研究伤寒论的某一个内容谓之专题研究。

1.诊法研究辽宁中医学院伤寒论证状分析、吴元黔的伤寒论症状鉴别纲要、王占玺伤寒论脉法研究、伤寒论腹诊研究。

36,2.病、证、症的研究,病的概念,指论中的六经病,如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厥阴病、少阴病、霍乱、劳复病、阴阳易、差后病、伤寒、温病等。

对于病的研究,也有按照西医系统分类进行综合探讨的。

如:

消化系、神经系统症候的辨治。

证的研究:

一是按照传统习称的独立证候名进行研究:

结胸证、痞证、蓄血证、蓄水证、蛔厥证等。

另一种是方证的研究:

桂枝汤证、柴胡汤证。

37,3.药法研究,药法研究是研究伤寒论一书的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包括药物的运用研究,药物的配伍研究,药物剂量研究,药物炮制研究和煎法、服法研究。

如:

“我对张仲景用药法度的一些体会”;“浅析伤寒论药物加工炮制的意义。

”对伤寒论进行全面研究的有:

王占玺张仲景药法研究,该书对伤寒论112方和金匮要略262方,共374方中较常用的174种药物进行了研究。

38,4.治法研究,第一种是对伤寒论治法的综合研究。

如“谈谈张仲景用药法则”“伤寒论的治疗八法分析。

第二种是对伤寒论八法的专题研究。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如:

试论伤寒论中的清法;伤寒论中下法的治疗规律等。

第三种按脏腑分类探讨伤寒论的治疗原则。

如“伤寒论治肝法的运用”、“伤寒论治心九法”,“论仲景治肾病特色。

”,39,5.六经实质研究,伤寒论六经实质,历来为伤寒学者所重视,所以恽铁樵曾云:

“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而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伤寒论研究)。

对于六经实质的研究,其说有四十余种,有从经络、脏腑、气化、六病、六证等多种途径和方法研究。

40,(四)伤寒论多学科研究,1.伤寒论辩证法思想的研究认为六经辨证的方法体现了唯物辨证的一些基本的观点和规律。

运用唯辩证法进行研究,也把伤寒论的研究推向哲学方法论高度。

扬麦青:

“自然辩证法与仲景学说”(新中医1983

(2):

22)。

通过自然辩证法与伤寒论的比较,认为:

伤寒论的辩证法思想有矛盾统一、质量互变、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同一性与差别性、偶然性与必然性、科学性与假说七个方面。

整理伤寒论象整理所有的祖国医学一样,必须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思想。

41,2运用古代象数学研究是以“易学”为基础的一门古代老科学国内外均有人进行研究,并扩大到运用“易学”原理探讨伤寒论。

如:

从易学的河图、洛书原理探讨六经的起源,“伤寒论.与周易”;“伤寒论六经辨证与周易与周易恒变观”。

3.运用现代医学新学说印证伤寒论现代医学新学说的不断涌现,为伤寒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人们发现某些新学说却与古老的伤寒论的某些内容及观点却有惊人的相似。

42,免疫学说:

认为伤寒论中有关扶正祛邪的论述与现代免役学思想十分相似,伤寒论中的正气与免役关系密切。

“正气与免役”、“治未病与免疫”。

时间生物钟学说:

认为六经病欲解时,合乎近代新兴起的生物钟学说,时间与呼吸、脉搏、病因病理、诊断预后、缓解、痊愈、治疗、预防等均有关系。

43,巴甫(fu)落夫学说:

运用巴甫落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来研究伤寒论的的理论和证治,从正气、邪气、阴阳调节等方面来证明伤寒论六经证治的科学内容。

认为形成三阳或三阴证的关键是由于个体神经类型的不同。

(上海中医杂志1955.(11):

21)应激学说:

认为太阳、阳明、少阳这三个六经之主要环节与应激学说的“动员期”、“抵抗期”、“衰竭期”二者有着共同的矛盾运动规律。

(辽宁中医1978:

(2):

1),44,医学气象学说:

冷南方对伤寒论中医学气象学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伤寒论中“四十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

载在全书之首“伤寒例”第一条,即使论述气候与疾病的密切关系。

(伤寒论中有关医学气象问题初探“新中医1981(5):

23),45,体质学说:

7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对伤寒论体质学说进行了整理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认识。

如:

六经人说,提出常人体制的分型;阴阳二质说,将人分阴阳为二质。

阳质人分为卫强质、营弱质、阳郁质、腑实质、温热质和阴弱质六种。

阴人质分为气弱质、阳弱质、寒凝质、水气质、血瘀滞和胆怯质六种,共十二种。

(伤寒论体质类型初探中医药研究1990

(2):

18),46,4.运用现代科技研究伤寒论与数学的联系伤寒论电子计算机诊疗和数学系统的研究。

伤寒论辨证论治系统的研究。

伤寒论数学模型的设计。

47,与控制论的联系运用“黑箱”理论和“信息”方法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联系和运动规律。

认为:

伤寒六经病其辨证原则就是使用了模糊概念。

每一经都是模糊识别,其识别要点应从邪与正(抗干扰与干扰),病期(时间),脏腑经络(病变空间)等因素加以分析。

认为:

人体就象一个高级的“闭合控制系统”,保持稳态则正常,失去稳态则病。

辨证论治就是调正这一闭合控制系统,恢复正常状态。

48,与信息论的联系认为:

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具有朴素的信息论观点。

六经症候是一个互相联系和制约的有序系统,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信息流。

信息流的传递体现了六经症候和质的变化,人体正气的虚实有量到质的变化。

如:

理中汤附子理中汤桂附理中汤四逆汤。

49,与逻辑学的联系认为:

伤寒论应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有六种。

即比较分类法、类比法、归纳分析法、推理法反证法、假想法。

此六法贯穿了伤寒论诸篇中。

伤寒论中的六经病,是仲景临床实践中对外感热病进行观察、判断、分析、比较、抽象、归纳、演绎、综合的产物,这些过程都是运用逻辑方法的过程。

50,三、伤寒论方剂研究,总方:

114方有名无药:

2方(禹余粮丸、土瓜根方)单味药:

4方两味药:

8方三味药:

23方四味药:

23方五味药:

17方六味药:

8方七味药:

17方八味药:

6方九味以上:

6方,51,伤寒论方剂由于选药确切,配伍非常严谨,一味药的增减,药物用量的多少,均可引起方剂的变化和主治的不同,故伤寒论被后人誉为“方书之祖”。

历代的伤寒论注家对伤寒论中的方剂都有专门的解释,而临床家又对伤寒论方剂的运用积累了大量的临床验案,均都研究伤寒论方剂的宝贵资料。

但由于各家主张不一致,又给学习伤寒论方剂带来了较多的麻烦,让人有无所适从的感觉。

关于伤寒论方的研究方法:

就是怎样研究伤寒论方?

三、伤寒论方剂研究,52,

(一)、理论研究

(二)、临床研究(三)、实验研究,三、伤寒论方剂研究,53,

(一)、理论研究,1.方药类比1.1以主方为主的类比法1.1.1加味(以桂枝汤为例)1.1.2加量与加减(以桂枝汤为例)1.2据方药作用归类的类比法2.方证互勘,54,1.方药类比,所谓类比,就是求同析异,归类比较的方法。

把许多具有共性的方剂先进行归类,再就同类方剂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各个方剂的特点与配伍规律。

最早使用本法研究伤寒论的医家是唐初的孙思邈,使用的是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

把太阳病篇方证条文,按法归类,分为:

用桂枝汤法,用麻黄汤法,用青龙汤法,用柴胡汤法,用陷胸汤法,杂疗法七大类,同类方剂附例于后。

55,宋朱肱类证活人书中的“药证”明施沛的祖剂,都使用的是类比法。

清徐灵胎伤寒论类方全部方剂归纳为十二类。

具体方法为:

“每类先定主方,即以同类诸方附焉。

其方之精义妙用,又复一一注明,条分而缕析之。

随以论中用此方之证列于方后,而更发明其所以然之故,使读者于病情药性,一目了然。

”优点:

如徐灵胎所说:

“见证施治,无不吻合,岂非至便之法乎!

”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颇受许多医家的赞赏,到目前已发展成为伤寒论注家中的一大流派。

1.方药类比,56,1.方药类比,1.1以主方增减的类比法:

1.1.1加味1.1.2加量与加减,57,桂枝汤,葛根,桂枝加葛根汤,麻黄,葛根汤,半夏,葛根加半夏汤,麻黄杏仁,桂枝麻黄各半汤两方各1/3量,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汤5/12麻黄汤2/9,石膏易杏仁,桂枝二越婢一汤,去芍药加大量,大青龙汤,麻黄汤,附子,桂枝加附子汤,厚朴杏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桂枝新加汤,1.1.1加味,58,桂枝汤,加桂枝,桂枝加桂汤,倍芍药,桂枝加芍药汤,加大黄,桂枝加大黄汤,加胶饴,小建中汤,去生姜,加当归、细辛、木通,当归四逆汤,用生姜加吴萸,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去芍药,桂枝去芍药汤,加附子,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加桂一两,加附二枚,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去桂加白术汤,加蜀漆、牡蛎、龙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1.1.2加量与加减,59,1.2据方药作用归类的类比法,例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栀子豉汤、黄芩汤、葛根芩连汤、小陷胸汤、大黄黄连泻心汤等都具有清热作用,适用于热证,但由于药物的性味不同,加上配伍药物有别,就存在很大的差异,临床应用中绝对不能混淆。

60,1.2据方药作用归类的类比法,61,苓桂术甘汤与真武汤:

两方均有温阳利水作用,两方都用茯苓白术以运脾利水,前者伍以桂枝、甘草,则温脾阳以化饮,治脾阳虚而饮邪上逆,表现为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等证;真武汤伍以附子、芍药、生姜,则温肾阳而散水,治肾阳虚而水泛,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或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

1.2据方药作用归类的类比法,62,苓桂术甘汤,真武汤,温阳健脾利水,白术茯苓,伍以桂枝甘草,温脾阳以化饮,治脾阳虚饮邪上逆,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伍以附子芍药生姜,温肾阳而散水,治肾阳虚而水泛,心下悸,头眩,身瞤动,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63,三泻心汤与乌梅丸,三泻心汤,乌梅丸,寒热并用,辛开苦降,寒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