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院金融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76855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7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管院金融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经管院金融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经管院金融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经管院金融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经管院金融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经管院金融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经管院金融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经管院金融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经管院金融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经管院金融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经管院金融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经管院金融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经管院金融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经管院金融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经管院金融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经管院金融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经管院金融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经管院金融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经管院金融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经管院金融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管院金融学.docx

《经管院金融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管院金融学.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管院金融学.docx

经管院金融学

1货币本质:

如果一个物件事实上在支付中被普遍接受并普遍被用作支付中介,则不管它的法律地位如何,它就是货币。

(普遍接受性)

产生根源:

(1)经济根源:

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货币源于商品交换

(2)历史来源:

运用具体的历史分析方法,通过考察商品内在矛盾的发展来揭示货币的产生,侧重于说明货币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货币源于社会劳动与私人劳动的矛盾

2货币的形式:

商品货币、实体货币、代表实体货币、现代货币

商品的价值表现经历了四个阶段:

(1)简答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3)一般价值形式

(4)货币价值形式

3货币的职能:

货币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

(1)价值尺度。

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发挥价值尺度的职能。

(2)流通手段。

货币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就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3)贮藏手段。

当货币由于各种原因退出流通界,被持有者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绝对化身而保存起来时,货币就停止流通,发挥贮藏手段。

(4)支付手段。

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者支付手段职能。

(5)世界货币。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业时,执行着世界货币职能。

4货币的特点:

(1)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工具。

(2)货币具有直接同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5货币量层次:

6货币制度构成要素:

(1)货币金属

(2)货币单位

(3)各种通货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本位币

辅币

纸币的发行和流通程序

(4)准备制度

7货币制度的演变:

(1)银本位制:

白银价格起伏不定,既不利于国内货币流通,也不利于国际收支,影响一国的发展。

(2)金银复本位制:

金币和银币的市场比价经常变动,使得不同货币表示的商品价格也随之经常发生变化。

(3)金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

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融化,而其他铸币包括银铸币和铜镍币则限制铸造,从而保证了黄金在货币制度中处于主导地位。

价值符号包括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为金币,使各种价值符号能够代表一定数量的黄金进行流通,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

黄金可以自由地输出入国境。

金块本位制:

不允许自由铸造,但是允许黄金自由输出入,或外汇自由交易。

金汇兑本位制:

国家不铸造金铸币,也不允许公民自由铸造金铸币。

流通界没有金币流通,只有银行券在流通,银行券可以兑换外汇,外汇可以兑换黄金。

(4)不兑现的信用本位制度: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一般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并由国家法律赋予无限法偿的能力。

货币不与任何金属保持等价关系,也不能兑换黄金,货币发行一般不以金银为保证,也不受金银数量的限制货币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领域,货币流通是通过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调节,而不像金属货币制度那样,由铸币自身进行自发的调节。

④这种货币制度是一种管理货币制度。

⑤货币流通的调节机构成了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

⑥流通中的货币不只指现钞,银行存款也是通货。

8货币流通的特点:

1)作为流通主体的货币型态始终不变

2)作为媒介的货币不会退出流通

3)取决于交换的发展程度和对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需要程度

4)具有相对独立性

9货币需求量:

货币需求量表现为一国在一定时点上社会各部门所持有的货币量。

也是指人们通过对各种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综合衡量后所确定的最优资产组合中所愿意持有的货币量。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又称货币必要量理论,集中表现为公式   M=PT/V 

式中,M为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

   P代表商品价格水平;

   T代表流通中的商品数量;

   PT代表商品价格总额;

   V代表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

10真实货币需求:

则是在扣除价格变动以后的货币需要量,可记作Md/P。

11名义货币需求:

是指一个社会或一个经济部门在不考虑价格变动情况下的货币需要量,用Md表示。

12货币测量:

(一)三项挂钩法:

即让货币需要量与经济增长、物价变动和货币流通速度三个因素挂钩

说明:

式中,RMD代表货币需要量增长率;RE代表经济增长率;RP代表物价上涨率;R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幅度。

其中,经济增长率必须是实际增长率而不是名义增长率。

否则,物价上涨因素就会作一次重复计算。

如果经济增长率用的是名义增长率,那就不应该再单独考虑物价上涨因素。

(二)单项挂钩法:

指对货币需要量增长率进行单项指标跟踪,即只与经济增长率一个指标挂钩。

特点:

让货币供应量增长率钉住经济增长率,但又不是采取对应的挂钩方式,即不是经济每增长1%,货币供应量就只能增长1%,而是让二者保持一定的幅度差,通常称之为货币供应系数。

公式:

RMS=aRe

式中,RMS和RE的经济含义同前

a代表货币供应系数,一般是大于1

因为:

(1)经济的增长需要货币供应超前增长;

(2)货币流通速度不断变慢

 (3)货币供应较之经济发展的超前增长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还表现在时间上;

 (4)经济的增长固然是货币供应增加的决定性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

13费雪的现金交易与剑桥方程式(现金交易说与现金余额说)

(1)现金交易说:

也称“货币数量说”(TheQuantityTheoryofMoney),是指以货币的数量来解释货币的价值或一般物价水平的一种理论。

MV=PT

式中:

M表示货币的数量,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一般物价水平,T表示交易总量,即总产出(即实际物品和劳务的交易总额),PT:

国民收入。

剑桥方程式:

也称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说,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剑桥大学的古典经济学家提出了另一种货币数量论。

其货币需求方程为:

Md=KPY

式中,Md——货币需求量;P——物价水平;Y——总收入;PY——名义总收入;

  K——PY与Md的比,即一年中人们愿意以现金余额方式持有的货币量占商品交易量的比率。

14剑桥方程式与交易方程式的主要区别:

  ①交易方程式重视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强调货币的支出;剑桥方程式重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功能,强调货币的持有。

  ②交易方程式重视货币流通速度以及经济社会等制度因素;而剑桥方程式则重视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

  ③交易方程式所指的货币数量是某一时期的货币流通量;而剑桥方程式所指的货币数量是某一时点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存量。

15凯恩斯把决定人们货币需求行为的动机归结为三个方面:

凯恩斯作为马歇尔的学生,放弃了古典学派把货币流动速度视为常量的观点,发展了强调利率重要性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

流动性偏好(liquiditypreference):

指人们在心理上偏好货币的流动性,愿意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其他缺乏流动性资产的心理倾向。

(1)交易动机:

是指个人或企业为了应付日常交易需要而产生的持有货币需要。

它主要决定于收入,且与收入成正比。

(2)预防动机:

是指个人或企业为应付可能遇到的意外支出等而持有货币的动机。

它主要决定于收入,且与收入成正比。

(3)投机动机:

是指个人或企业愿意持有货币以供投机之用。

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与市场利率成反比。

16货币需求的一般决定因素:

(1)收入状况(Y):

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人们的消费、储蓄和手持现金也相应增长,货币需求逐渐上升。

(2)市场利率(r):

市场利率决定持币的机会成本和资产形式的选择。

正常情况下,利息率上升,货币需求减少;利息率下降,货币需求增加。

(3)信用的发达程度(Cr):

信用的发达程度与货币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化,信用比较发达,货币需求量少。

(4)消费倾向(Cp):

消费倾向越高,货币需求越少。

(5)货币流通速度(V):

流通速度越快,货币需求越少。

货币流通速度同货币需求成反比。

(6)社会商品可供量(Q)。

商品越多,货币需求越大。

可见,社会商品可供量同货币需求成正比,一般物价水平(p)。

价格越高,货币需求越大。

(7)人们的预期和偏好(E)

17弗里德曼的新货币数量说:

 M/P=f(Y,W;rm,rb,re,1/P·dp/dt;U)

式中:

M——个人财富持有者持有的货币量,即名义货币需求量;

   P——一般物价水平;

 M/P——个人财富持有者持有的货币所能支配的实物量,即实际的货币需要量;

  Y——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收入,即名义恒久性收入;

  W——物质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即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

  rm——预期的货币名义收益率;

  rb——固定收益的债券收益率;

  re——非固定收益债券(股票)的收益率;

   1/P·dp/dt——预期的物价变动率,即实物资产的名义报酬率;

   U——货币的效用(如日常支付、待机获利等)以及影响此效用的因素(主观偏好、兴趣)。

18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弗里德曼)

(1)总财富:

总财富(包括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是制约人们货币需求量的规模变量。

它以恒久性收入为代表而成为货币需求函数中的一个变量。

(2)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的比例:

一般地说,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例越大,则货币需求就相对越多。

(3)货币及其他资产的收益:

其他资产的收益是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所以,其他资产的收益率越高,货币需求就越少;反之,其他资产的收益率越低,则货币需求就越多。

在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中,被作为机会成本变量的主要有债券的预期收益率、股票的预期收益率及实物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即预期物价变动率)。

(4)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如持有货币的效用。

19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综合评价:

(1)考察对象的演变:

马克思以及前人基本上重视贵金属。

费雪将金币排除在外,同时开始注意存款通货

凯恩斯说的货币是现钞和支票存款

④弗里德曼的货币已是较大口径的M2.

(2)考察范围的扩大:

费雪以及前人从宏观总量上考察,从剑桥方程式开始就从微观上考察。

(3)影响货币需求的深化:

费雪:

未考虑利率;

剑桥学派:

货币需求与实际收入成正比,且不排除利率的影响;

凯恩斯:

持有货币有三种动机(流动性偏好),交易成分和预防成分同收入成比例,投机成分对利率及利率预期极为敏感;

④弗里德曼:

将货币视作一种资产(资产需求理论),货币的需求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和恒久性收入的函数。

结论特点:

人们对货币需求的研究过程经历了一个由粗到细的发展过程;货币需求的研究虽然越来越细,但货币需求的计算却越来越困难,有走向死胡同的危险。

20平方根法则结论:

M=αY0.5r-0.5P

他认为,人们没有必要让收入中用于日常开支的部分全部以现金保存,可以把其中的大部分暂转化为生息资产的形式,到支出时再陆续转换为现金,因此,利率越高,人们持有现金越少,交易性货币同样是利率的递减函数。

结论是交易需求层面货币需求对利率是敏感的。

这个模型的基本观点是人们持有货币是有机会成本的,即持有货币的替代资产入债券的利息收入。

而持有货币的好处是避免了交易成本,持有债券是有交易成本的。

人们在应付日常交易的时间段里,可以频繁的置换货币和债券,只要利息收入大于交易成本。

当利率上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必然增大。

只要在不影响日常交易的时间内,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大于持有债券的交易成本,人们就愿意放弃一部分货币转而持有债券,以谋求利益。

反之亦然。

可见交易需求对货币也是敏感的,即交易需求与利率水平呈现负相关。

21货币供给的来源:

中央银行产生之前,货币供给来源是分散的;央行产生后,货币主要来源于银行。

(资产负债表分析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

22根据资金平衡表原理,有如下公式:

 A1+A2+A3+A4=L1+L2+L3+L4+L5

(1)资金运用(资产)不增加,资金来源(负债)不会增加。

因为增加信贷资金来源,至少要构成信贷资金来源的某一项资金增加。

(2)资金运用(资产)发生变动,资金来源(负债)会相应变动。

根据以上分析,再将原有的资产负债表加以简化,即可得出“贷款=存款+现金”这一恒等式。

 当然,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通过贷款和其他方式向流通中注入货币,但是这些方式最终还是由贷款所引起的。

所以笼统地说,流通中的货币大多数是由银行通过贷款这一渠道注入的这一结论应该是正确的。

23基础货币“量”的规定性(口径):

(1)基础货币=银行准备金

(2)基础货币=社会公众手持现金+商业银行的法定储备;

(3)基础货币=社会公众手持现金+商行库存现金+法定储备

(4)基础货币=手持现金+库存现金+法定储备+超额储备

24货币乘数:

基础货币的变动所能引起的货币供给的扩张倍数。

m=M/BB=R+C

假定:

(1)现金漏损率:

流通中的现金C和支票存款D保持固定比例c=C/D

(2)支票存款转移率:

t=TD/D

(3)法定准备率:

支票存款的法定准备率:

rr=Rd/D

非交易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

rrt=Rt/TD。

(4)超额准备金率e=E/D.

(5)银行的总准备金R=(rr+rrtt+e)D

货币乘数m=Ms/B=(C+D)/(C+R)分子分母均乘以D/CR

m=(D/R(1+D/C))/(D/R+D/C),D/R为准备存款比率,它取决于存款货币银行的行为;

D/C为现金比重,它取决于企业单位和个人的行为。

25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1)超额准备率e:

反向——银行行为

成本:

市场利率

收益:

出现流动性不足的概率(预期存款外流、存款流量的稳定性)从其他渠道获得流动性的难易程度。

(2)现金漏损率c:

反向——公众行为

财富总额:

反向

资产相对回报率:

通货膨胀率、存款的名义收益

其他资产的风险:

流动性:

金融服务的便利程度、金融经验、地下经济活动等

(3)支票存款转移比率t:

反向——公众行为

非交易存款利率:

其他金融资产预期报酬率:

(4)支票存款和非交易存款的法定准备率:

反向——中央银行行为

26原始和派生存款的相互转化:

原始存款转化为派生存款过程:

当中央银行用再贷款形式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时,贷款转入借款人存款账户,成为可供借款者使用的存款。

但由于存款的所有权属于银行,所以表现在银行账面上,在原有存款的基础上,又引申出一笔存款来。

以此类推,这些引申出来的存款,就是派生存款。

派生存款转化为原始存款过程:

如果一笔有银行创造的货币,由甲银行贷款转入乙银行,从整个银行系统看,只是派生存款的转移,即甲银行由贷款派生的存款转移到乙银行,但从乙银行来看,有相当部分会作为存款准备金;如果一家银行通过“多存多贷”促使存款不断派生,在每笔派生的存款中也须有相当部分作为存款准备金。

由此看出,商业银行在不同的层次的存款派生过程中,总有数量不等的存款准备金交存中央银行,与此同时,又形成了一定量的原始存款,作为存款派生的基础。

25货币供给理论的演变特点:

1)货币供给口径不断扩大

2)货币供给模型不断复杂化

3)对货币可控性争论不断

26供给理论

(一)弗里德曼-施瓦兹的货币供给模型

表明:

一国货币供给且取决于基础货币H和货币乘数m。

货币乘数又进一步取决于商业银行存款与其准备金的比率D/R以及商业银行的存款与社会公众持有的通货之比D/C。

决定货币供给的经济主体有三个:

一是货币当局,它决定基础货币H;

二是商业银行,它决定存款对准备金的比率D/R;

三是社会公众,它决定存款对通货的比率D/C。

(二)卡甘的货币供给模型

与弗里德曼-施瓦兹模型相比,卡甘模型更为明显地反映了通货比率(C/M)和准备金比率(R/D)这两项决定因素的变化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根据卡甘的定义,C/M和R/D这两项的值必定小于1,因而此两项的积也必小于其中任何一项的值。

所以,通货比率和准备金比率中,任何一项的上升必然导致货币乘数缩小;反之,任何一项的下降必然导致货币乘数增大。

(三)弗里德曼、施瓦兹和卡甘的货币供给理论共同特征:

(1)他们都把货币定义为M2,即广义的货币定义

(2)他们都注重实证研究;

(3)他们都认为基础货币的变动是货币供给变动的决定因素,并由此认为M是可以由中央银行

完全决定的外生变量。

二者区别:

(1)卡甘将货币乘数的两个决定因素做了不同的安排,用通货比率(即通货占货币存量的比率C/M)代替了D/C,又用准备金比率R/D代替D/R。

(2)并且卡苷通过实证手段检验了各因素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并得出了结论。

(3)从数学角度,卡苷模型似乎更容易看出通货比率和准备金率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27货币均衡:

货币供给满足货币需求则为货币均衡。

Ms=Md

28货币失衡:

货币供给超过或满足不了货币需求则为货币非均衡(货币失衡)。

两种表现形式是: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Ms≠Md

货币失衡

(1)Ms大于Md的货币失衡

造成中央银行货币供给过多的原因很复杂,主要可归纳为:

主观方面看,它是中央银行在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时,由于力度把握不适当,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从而形成过多的货币供给。

客观方面看,它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高速经济增长政策迫切需要货币资本作为支撑,银行迫于压力不适当地扩张信贷。

(2)Ms小于Md的货币失衡

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规模扩大,但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仍然处于偏紧的状态,货币供给量没有及时增加,从而导致经济运行中货币供给量相对不足。

在经济运行中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大体一致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减少了货币供给量,从而导致货币供给量不足,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受到抑制。

29通货膨胀:

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纸币发行过多,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首先是纸币流通。

(2)其次是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30通货膨胀的治理:

1)宏观紧缩政策: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与充分就业的矛盾——菲利普斯曲线

2)收入紧缩政策:

工资管制(道义劝告、协商、冻结、工资税)利润管制(利润率、累进所得税)

3)收入指数化政策:

货币性契约的物价指数化条款——使工资、利息、各种债券收益以及其他货币性收入按物价水平变动而调整。

4)单一规则——货币主义学派(应对滞涨)

5)供给政策——凯恩斯学派与供给学派政策

31通货膨胀的效应:

(1)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即通货膨胀是否具有产出效应。

促进论、促退论、中性论

当经济体系中存在闲置资源时,通货膨胀可能会带来经济的短期增长

无闲置资源时,通货膨胀不会带来任何实际的经济增长

(2)强制储蓄效应:

(3)资产结构调整效应:

(4)收入分配效应: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有利论:

凯恩斯主义

有害论:

破坏生产流通,不利于资源配置

破坏信用制度和货币制度

长期内影响财政收入

破坏经济和社会秩序(投机、贪污)

32货币政策含义:

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运用各种手段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构成要素:

(1)货币政策目标:

最终目标+中间目标

(2)货币政策工具

(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目标与工具间的内在、因果联系

(4)货币政策效果

33货币政策时滞:

按发生源和性质分类,可以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大类。

1)内部时滞:

指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

内部时滞又可以细分为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两个阶段。

2)外部时滞:

指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这一政策对经济过程发生作用所需要的时间距离。

外部时滞不是指货币政策的最初入点到最终出点之间所耗用的时间,而是货币政策的最出入点到最初出点之间的时间过程。

外部时滞可细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个阶段。

33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1)稳定物价。

即把通货膨胀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之下,一般把物价水平的年上涨率控制在2%~3%的范围内作为目标。

(2)充分就业。

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依据各国的具体情况而不同,大多数国家将失业率低于5%作为充分就业看待。

(3)经济增长。

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或者指一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

(4)国际收支平衡。

是指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和支出大体相抵。

34选取货币政策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标准

货币政策并不是直接作用于最终目标的,从操作货币政策工具到最终目标的实现是一个相当长的作用过程,目前人们对这一个过程还缺少足够精确的了解。

货币政策要对最终目标发生作用只能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对一系列中间变量的设定、调节和影响来间接作用于最终目标,从而实现最终目标

(1)可测性

中介目标应有比较明确的定义,如M0、M1、M2,长期利率,短期利率等。

同时有关中介目标的准确数据应能为中央银行及时获取,以便于观察、分析和预测

中间目标的指标,只有在政策“偏离轨道”时能比最终目标更快发出较为准确的信号才是有用的

(2)可控性

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能够准确、及时地对中介目标变量进行控制和调节,以有效的贯彻其货币政策意图。

否则即使发现偏离政策目标也没有办法对其修正,失去建立中间指标的意义。

(3)相关性

中央银行选定的中介目标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之间必须存在密切、稳定的相关性,中介目标的变动能显著的影响到最终目标,中央银行通过对中介目标的控制和调节就能促使最终目标的实现

如作为中间目标指标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必须与作为最终目标的经济增长、币值稳定和充分就业等指标之间具有可预测的影响力,通过对货币供应量或利率的调节实现对最终目标的调控。

35信用的本质:

信用实际上市财产使用权的暂时渡让,这种渡让不是无偿的,而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

同时信用又是一种契约关系,是以借贷为基础并受法律保护的产权契约关系。

36信用的形式:

(一)商业信用:

指工商企业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换直接相联系的信用。

如商品赊销、预付货款。

(1)商业信用的积极作用:

解决了买卖双方的困难

有利于疏通商品流通渠道、加速商品生产和流通

(2)商业信用的特点:

主体为商品生产或流通企业

客体(资金来源)是商业资本

规模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一致

(3)局限性:

规模数量有限(=限于工商企业运营资本的一部分)

范围、方向和期限有限

(2)银行信用:

指以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为媒介,进行货币资金借贷的信用形式。

(1)广义:

银行信用包括两方面:

吸收资金,贷放资金

(2)特点:

以金融机构为主体,以货币为主要形式

广泛地吸收社会各方面的闲置货币,可以大规模地、灵活地向企业和个人提供货币资金的借贷,完全避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具有创造信用的功能

(3)地位:

是现代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最主要的信用形式。

(三)国家信用:

以国家(政府)为主体的借贷行为

(1)国家信用的两种形式:

国家筹资信用--债务人(发行国债,公债);

国家投资信用--债权人(财政贷款)

(2)国家信用的作用:

弥补赤字

调剂财政收支不平衡

调节经济

调节货币流通

37信用的四大要素

信用关系主体:

授信者、受信者

信用标的:

信用关系客体,货币或者实物。

信用载体:

信用工具,载明债券债务关系的凭证。

信用条件:

期限和利率

38信用的工具:

1)票据:

一般是指商业票据、银行票据和支票

2)信用证:

银行根据其存款客户的请求,对第三者发出的、授权第三者签发以银行或存款人为付款人的汇票。

包括商业信用证和旅行信用证。

3)信用卡:

银行或专业公司对具有一定信用的顾客(消费者)所发行的一种赋予信用的证书。

持有者可凭以在当地或外地指定的商店、旅店等场所消费。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