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关于家庭教育的随笔.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83645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关于家庭教育的随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幼儿园关于家庭教育的随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幼儿园关于家庭教育的随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幼儿园关于家庭教育的随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幼儿园关于家庭教育的随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幼儿园关于家庭教育的随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幼儿园关于家庭教育的随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幼儿园关于家庭教育的随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园关于家庭教育的随笔.docx

《幼儿园关于家庭教育的随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关于家庭教育的随笔.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幼儿园关于家庭教育的随笔.docx

幼儿园关于家庭教育的随笔

幼儿园关于家庭教育的随笔

幼儿园关于家庭教育的随笔:

重视家庭教育

作为班主任的我深深地意识到,一个孩子的成长除了学校教育以外,家庭教育也是及其重要的。

如果教育能取得家长的配合将有力地推动我们的学校教育。

尤其是对于未成年的小学生来说,家校形成的教育“合力”,对他们的影响更大。

何况每个人都离不开家庭这一生活领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与孩子朝夕相处,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最早、最直接,通过亲情关系对孩子施加的影响也最容易、最大。

我在教育孩子时要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

一、重视家庭教育

现在的教育强调教师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关注学生的家庭教育正是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表现之一。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幼儿园时期形成的一些坏习惯能改之,中学时期需要的各种素质需培养。

而在教育过程中,社会、家庭、学校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当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发生矛盾时,学校的教育作用就会受到严重干扰,降低以至抵消它的教育效果。

综观现在的家庭教育,差距还是很大的。

有的家长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而有的家长只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对孩子的精神需要却并不重视。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帮助儿童的最佳途径是帮助父母”。

这些都说明“家庭”这一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在教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作为小学老师必须要有做好家庭与学校联系纽带的强烈意识,发挥好“桥梁”的作用,让正确的家庭教育有效地推进学校教育。

二、注重家长沟通

我们都知道教育孩子要讲究方法,其实与家长交流沟通也要讲究方法。

有人说:

使庄稼满意的养料是最好的养料,使顾客满意的商品是最好的商品,那么家长愿意接受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在工作中,我注意密切联系学生家长,与其真诚联系,力求把自己的工作情况、目的及时与学生家长取得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

对于需要老师关心和帮助的事,及时给予关心帮助,取得家长的信任。

让家长使学校和家庭的要求取得一致,形成合力。

我在与家长的联系中坚持六字原则“真诚、赞美、建议”。

“真诚”就是以诚相待,与家长站在同一立场上,只有确立“教者父母心”的思想,我们的观点才更易于为家长所接受。

因为人类最能震撼心灵的是感情,感情的表露是任何方式中最有力的因素。

人无完人,家长的教育也不可能尽善尽美,但每个家长一定有他独到的地方,我们应该在与家长的联系中多肯定孩子的长处与进步,“赞美”他们在育子方面的优点。

因为每个人,包括成年人都需要肯定与鼓励。

作为一个老师,发现家长教育方法欠妥时,应尊重家长,以“建议”为主,千万不要“指责”,只有老师与家长关系融洽、愉快,才能取得好的效应。

本学期担任了三年级的班主任工作。

我除了做好家访工作以外,还经常在晚上和家长沟通。

有时是表扬学生的进步,有时是和家长共同探讨家校教育的合力,有时是学生生病了及时进行了解病情和慰问。

虽然晚上的电话经常占用了我的休息时间,但看见学生每天的进步,看见家长信任的目光,我想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能否取得家校的教育合力是重要的。

可以利用家长会、家访等渠道大力倡导家庭教育,强调父母对于子女的正确教育。

形成家校合力,使学生健康成长。

每个孩子来自于不同的家庭,父母的知识修养、教育方法等,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让我们行动起来,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迎接未来的挑战。

幼儿园关于家庭教育的随笔:

当你面对孩子时

孩子到了小班的年龄了,似乎不如以前听话了,想干什么,就非坚持,若是阻拦他,他就发脾气,着实让人费心,不过,家长若能正确处理,孩子发脾气的可能性就会相应减少,对孩子的将来也有一定益处。

一、要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家长莫要过多干涉。

小班的孩子想自己干事情,是其独立意识增强的表现,家长应该表示支持,”事属可行,就让他行”。

孩子想干什么,只要没有害处,就可以让他自己来,家长及时加以指导。

他想开电脑你应该告诉他如何使用,并带他开一开,试一试,虽然他做的不如你好,还可能出点小乱子,但是孩子通过动手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由于得到了满足,也不至于发脾气了。

二、制止孩子做不应做的事,要注意方式,不要强硬制止。

小班孩子分辨对错的能力还很差,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做出不合情理的事情,家长要加以制止,但不要总是强硬地阻拦,可以讲清简单的道理或采取转移注意力的办法,找些他平时喜欢的玩具、讲个有趣的故事来将其注意力吸引过来。

如果这样还不奏效,你不妨将其抱到别处,在保障其安全的情况下,下下狠心暂时离开他让他独自发泄,待平静下来,再晓之以理;不能做的事情,不论怎样,家长也不应答应。

这样他就会逐渐地放弃自己的无理要求,变得听话了。

总之,小班的孩子,要寻找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教育手段,达到既满足了孩子需要,又教育了孩子的目的。

幼儿园关于家庭教育的随笔:

有付出才会有回报

这是我的大学老师和她孩子的故事,她家的孩子现在在上小学,从小她从来不轻易的给孩子钱,也不轻易的给孩子买玩具。

孩子的零用钱是孩子从爸妈手里自己挣的,她每天会给孩子不同的任务,孩子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劳动来完成任务,当孩子完成任务后,她还要检查,当她检查合格后,才会给孩子一点零用钱,并告诉孩子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

她家的孩子她会让他自己动手做饭,他会给孩子准备一些简单的东西,让孩子自己动手来做,不管孩子做的好吃还是不好吃,她都会鼓励自己的孩子,但在最后她会告诉孩子什么地方做的不好需要努力,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不足,想做得更好就要更努力。

所以现在她的孩子不会和爸妈要钱,只会努力完成爸妈的任务来换自己的零用钱,她的孩子还会把零用钱存起来,她问孩子为什么要存起来,孩子说爸爸妈妈挣钱很辛苦,我要存起来在父亲节和母亲节时给爸妈买了礼物,她当时很感动。

所以她的孩子现在从不乱花钱,爸妈不在家还会自己饭,自己照顾自己,她从不担心自己的孩子一人在家照顾不了自己。

幼儿园关于家庭教育的随笔:

我看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孩子将来素质的高低,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乃至他本人的幸福,取决于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质量。

而家庭教育的作用是任何老师和任何学校所不能代替的。

有些家长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

在孩子面前说脏话的家长大有人在,给孩子灌输“胜者为王、不吃亏”的家长也不算少数,更可怕的是有些家长把孩子将别人的东西拿回家认为是自己的孩子有能力……家长的这些行为都一一说明家长们没有认识到家教的重要性,存在着家教误区。

我们班有个叫琳琳的小朋友很活泼,而且聪明过人,唯一的缺点是看到别人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

周五早上,我晨检完毕带孩子们小便,把钢笔随手放到了桌子上。

可当我带着孩子从厕所回来,桌子上的钢笔不翼而飞了。

我问孩子们:

“你们看到老师把钢笔放哪儿了吗?

”孩子们都说:

“没有。

”当我怀疑自己放错地方时,忽然听到东西落地的声音,循着声响,孩子们一起把目光集中到了琳琳身上。

原来,琳琳出去小便时,经过我的桌子边,顺手将钢笔拿走并藏到袖管里,一不小心钢笔掉地,事情露馅了。

当时我没有批评她,只是告诉她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

我认为孩子就此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下午发生的事情更令我吃惊,让我不可思议。

放学时,孩子们纷纷被家长接走,琳琳小朋友也满心欢喜等着妈妈的到来。

终于妈妈出现在了校门口,琳琳飞快地跑过去,投进妈妈怀里。

接着孩子从裤兜里掏出什么东西递给妈妈,妈妈脸上立刻洋溢出灿烂的笑容。

我由于害怕孩子飞跑,摔倒了伤着也跟了过去,正好看到了这一幕。

看到我的出现,琳琳妈妈脸上的笑容顿时变得僵硬。

同时我看到她的手迅速插向口袋,但那一刹那我还是看清楚了:

她手里握着几支彩色粉笔。

此情此景,我还能说些什么?

晚上,我经过一番思索。

第二天,当琳琳的妈妈送琳琳到园时,我把一本《现代家教》递给了她,并对她说:

“您若有时间,多看看这本杂志。

一周后,琳琳的妈妈领着琳琳把一盒彩笔交到我的手上,并向我致谢:

“谢谢你让我认识到了家教的重要性,让我知道了怎样正确教育孩子……”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教育好下一代是我们每位家长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我们教师,我们有责任引领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积极地与家长一起研究教育的策略。

让每一位家长明白,不能过分地迁就孩子,否则将会使孩子成为一个没有责任的人,这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对家庭、社会都是不利的。

年幼的孩子并没有“我的”、“你的”这样的所有权概念,见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往往便伸手拿来放进口袋或带回家里。

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家长态度不一:

1、称赞孩子能干、聪明;

2、在他人面前大声斥责孩子,甚至指责孩子为“小偷”;

3、不表示意见,任其自由发展。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限制孩子的自我中心主义。

4岁左右的幼儿正是自我中心的时期,言行中处处表现出占有欲。

尤其是给父母宠坏了的独生子女,常认为身边的一切都是自己的,谁的东西都可以随便拿。

家长必须限制孩子这种自我中心思想,让他明白并不是任何东西都可以拿。

可以将家庭成员的东西分门别类,告诉孩子哪些是爸爸的,如剃须刀等;哪些是妈妈的,如唇膏等。

这些专属于爸爸妈妈的东西要得到允许才能拿。

而在孩子自己所用的东西上贴上特别的标记,使孩子一看就知道这件东西是属于他的。

教孩子区分“借用”与“拿走”小明老是借表哥的铅笔用,却总不记得物归原主,表哥就不肯再把东西借给他。

小明认为表哥太小气,一支铅笔用用又有何妨?

索性来个不问自取。

有时侥幸没有被表哥发现,还洋洋得意,自以为聪明。

殊不知,孩子在家随意取用别人的东西,上学后也会拿同学的东西,从而逐渐养成不良的习惯。

因此,父母应寻找时机尽早告诉孩子“借用”和“拿走”的区别:

借用的东西一定要归还原主,只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才可以拿走或随意处理。

尊重孩子的所有权。

孩子也有所有权,有些家长时常提醒孩子尊重别人的所有权,自己却很少注意尊重孩子的所有权。

例如幼儿很喜欢收集火柴盒、图片、贝壳等各种各样的小东西,又不懂得保管整理。

有些家长觉得这些东西既无用又不卫生,就趁孩子不注意的时候把它们扔掉。

其实,很多大人以为毫无价值的东西在孩子眼里是非常宝贵的。

不经孩子的同意就扔掉孩子的东西,就是不尊重孩子的所有权。

也有些家长不征求孩子的同意就用孩子的东西,这也是一种不尊重孩子所有权的行为。

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要教导他先得到别人的允许再取用别人的东西,自然会加倍困难。

调节孩子的心理需求。

幼儿容易对新奇的事物产生兴趣,见别人有好玩的东西,自己也想要。

得不到的时候,就索性把别人的东西拿走。

对此,父母应适时调节孩子的心理需求。

小英的朋友有一个很漂亮的洋娃娃,小英也很想买一个。

妈妈的做法就是告诉小英:

有的东西别人家里有,我们家里没有;有的东西我们家里有,别人家里不一定有。

我们不应该处处跟别人攀比。

冷静、明确地阻止孩子的错误行为。

发现孩子有偷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千万不能叫嚷打骂或冷言讥讽。

最好对孩子冷静、严肃、明确地说:

这个娃娃是别人的,快拿去还给人家。

这件玩具是学校的,送回去给老师。

妈妈已经告诉你,要先问过大人才能吃糖。

你这次没有问,妈妈很不高兴。

家长这样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并给孩子作出明确指示,可以强化正确信息,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有利于养成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次,我在帮4岁孩子清理玩具箱时,意外地发现多了24色蜡笔和超人奥克曼玩具,于是找来儿子问明原因,孩子天真、坦率地说:

“这都是我从幼儿园拿的。

”我追问:

“你经过老师允许了吗?

”孩子摇摇脑袋,说:

“没有,老师都不知道。

”看来,孩子所谓的“拿”,其实是一种偷的行为。

我急了,呵斥道:

“你这孩子,小小年纪怎么就开始偷东西了!

”孩子委屈地看着我:

“妈妈为什么生气?

什么叫偷东西?

”听到孩子幼稚的回答,我哭笑不得,原来在孩子的意识里,根本还没有偷的概念。

当时,我心想,孩子的这种行为不存在恶意,叫他归还就行了。

可没多久,孩子又从幼儿园“拿”回了新“赃物”。

看来,孩子的这种“拿来主义”问题并非如我想像的简单,其中蕴藏的深远后果将是我始料不及的。

于是,针对纠正孩子的“拿来主义”行为,我施出了一系列教育措施。

满足孩子基本的物质需要。

孩子“拿”的思想从何而来?

因为没有,所以才“拿”,这就是孩子最简单的逻辑。

对于孩子的基本物质需要,我们全都给予满足了吗?

儿子曾一度吵着要买蜡笔,我由于工作忙,没及时买给他,后来在儿子的“赃物”里就有蜡笔。

经了解才知道幼儿园老师教小朋友画蜡笔画,儿子没有蜡笔,所以才拿别人的。

从这件事之后,我开始非常关注孩子的需要,每次儿子闹着要买东西时,我都会耐心询问他购买的理由,如果出于正当的需要,我一定会“慷慨解囊”,对于不必要的购买要求,我在拒绝时,也会耐心地与他说理,让他懂得不买的原因,而不再以沉默或呵斥对待。

要限制孩子的物质欲望。

人的物质欲望是无止境的,家长从小要控制孩子的物质欲望。

若在物质方面对孩子百依百顺,长此以往,一旦他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很容易走向极端,造成不良后果。

孩子的“拿来主义”行为,也有这个原因。

于是,我对儿子实行“承包责任制”,让他懂得爱惜自己的物品,物尽其用。

经过这样的教育,孩子认识到,在要任何东西之前,都要考虑自己是否需要,自己能不能将它们处理好。

培养孩子通过劳动获得物质满足的习惯。

孩子对于“拿”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物质渴望,然而当他在这种“拿”的习惯中慢慢成长后,懒惰的习气便已根深蒂固。

生活中我有意识教儿子学做简单的家务,培养他的劳动观念。

无论他最终做得好不好,我都会及时送上表扬,给予他精神鼓励或物质奖赏。

儿子尝到了劳动后的快乐与满足后,经常向我“讨”事情做。

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儿子渐渐意识到,通过自己的劳动与努力来获得“报酬”是快乐且光荣的。

应告诉孩子偷窃是可耻的。

孩子之所以“拿”,因为他尚未意识到这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

作为家长,应教育孩子懂得明辨是非。

一次,我和儿子逛书店,儿子经过千挑万选,决定买《安徒生童话选》,在回家的路上,儿子则紧紧抱住书,生怕丢了。

我趁机问他:

“不经过允许就拿别人的东西,这样做对不对?

”儿子拼命摇头。

我摸摸儿子的脑袋说:

“这样会给别人带来很多麻烦,我们从小就要做好孩子,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儿子点点头。

经过以上一系列的引导与教育,孩子再没“拿”过任何“赃物”回家,在不知不觉中改掉了‘拿’的习惯。

望着孩子依旧天真可爱的模样,我不禁想到:

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用爱关怀,用心教育,就一定能还孩子一片纯真的天空。

幼儿园关于家庭教育的随笔:

家庭教育之重要

家庭在聋儿听觉言语康复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可是今天我想说的是孩子性格的形成更有赖于家庭!

那是调休回来的第二天,午休过后,孩子们排队上厕所,唯有榛榛不排队。

按照惯例,我没有给她小奖励,这下可捅了蚂蜂窝,一个劲儿的哭个不停,给她讲道理,也不听。

我只好冷处理,先给其他小朋友们上课。

哪知她更加变本加厉,不仅哭,还踢椅子,严重影响到了课堂秩序。

我知道她这是为了引起我的注意,可又不能不管她,只好又给她讲道理,可人家连看都不看,哭得那叫一个惨。

没有办法,只好请金凤老师帮忙做思想工作,课程才得以顺利进行下去!

后来听金凤老师说,在她的课堂上也曾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不过更过分!

也是因为她表现不好没有给她奖励,她竟然出手抢老师手里的小奖品,着实让我大吃一惊。

仔细想想开学以来,榛榛经常闹别扭,比如,课堂上让其他小朋友回答了三次问题,让她回答了两次,她就不高兴了,小屁股坐在椅子上一撅一撅,撅到教室的一角生闷气去了。

再比如她想回答某个问题就必须让她回答,如果偶尔哪一次没让她回答,就给我闹别扭,更有甚者,“煽动”其他小朋友给我搞对抗!

再比如和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她不是用手抓小朋友的脸,就是用脚踢,而且必须占最后一下,出手之狠厉,让我都有些乍舌。

也曾因为榛榛的种种表现和杨老师、刘老师探讨过,和其母亲交流过,但收效甚微。

和其他家长闲聊时,其他家长无意中讲到,榛榛在他们家玩的时候,很是随便,翻箱倒柜的乱翻东西,而她的妈妈在一旁熟视无睹,根本不去制止孩子这一不良行为。

由此我想到榛榛身上的种种“劣迹”应该和其妈妈的教养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而要想改变孩子的行为,除了作为老师的我们积极的引导外,家长必须密切配合,并且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教养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