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散文阅读17篇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84397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娟散文阅读17篇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李娟散文阅读17篇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李娟散文阅读17篇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李娟散文阅读17篇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李娟散文阅读17篇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李娟散文阅读17篇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李娟散文阅读17篇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李娟散文阅读17篇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李娟散文阅读17篇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李娟散文阅读17篇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李娟散文阅读17篇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李娟散文阅读17篇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李娟散文阅读17篇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李娟散文阅读17篇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李娟散文阅读17篇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李娟散文阅读17篇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李娟散文阅读17篇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李娟散文阅读17篇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李娟散文阅读17篇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李娟散文阅读17篇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娟散文阅读17篇下.docx

《李娟散文阅读17篇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娟散文阅读17篇下.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李娟散文阅读17篇下.docx

李娟散文阅读17篇下

我们的裁缝店

李娟

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

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

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

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的酥掉了。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的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晃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晕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

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来许多。

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屋,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即使穿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们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库尔马家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

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她说:

“不要让公公知道啊?

公公嘛,小气嘛。

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

“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婆婆嘛,好得很嘛!

”她说着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

“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

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出来,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对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

“这就是我的!

”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要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

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

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

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件、烫粘合衬、合缝......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锁裤边。

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

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

------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

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

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

“马蹄袖”。

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

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游牧地区,喀吾图与城市“生活迥然不同”,读者由这一点出发会感受到裁缝店里的寻常事别有趣味。

B.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特的生意经,是因为金鱼转移了顾客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美的愉悦里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

C.作者善于借小故事来表达情感,比如接受女顾客以鸡换衣,既是对她个人爱美之心的赞赏,也含有一种对质朴人情的认同。

D.本文记述了裁缝生活中温馨的插曲,但并没将这种生活过于浪漫化,一针一线辛苦踏实的劳动,才是平稳真切的生活感受。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5分)

6.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6分)

13.以“库尔马罕的儿媳妇”的口吻概括事件的主要内容。

(3分)

14.文章第二段写了什么?

有什么作用?

(3分)

15.品味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分)

(1)她的婆婆轻轻地嘟囔着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甚至有些骄傲地看着眼前这个高挑苗条的年轻儿媳妇。

(2)我们没有理由拒绝这三只鸡和她那因年轻而放肆的美梦。

16.文中对库尔马罕儿媳妇的语言描写非常传神,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又能生动地反映人物的性格。

请根据下面的要求写一段话。

(4分)

上次月考的成绩公布了。

请选择你的某位老师、家人、同学或朋友,写一段此人看到你的成绩单后的语言。

注意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和性格等,不少于60字,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闯祸精

李娟

①总的来说,大狗丑丑的缺点多于优点。

样子凶,吃得多,记性差,咬赛虎,追鸡。

除此之外,还爱偷鞋子。

不,应该是收集鞋子。

眼下这面耕地共有上万亩,它把上万亩面积内的鞋子全收集到我家蒙古包后墙的土堆旁。

隔三岔五的便有人光着脚前来找鞋。

在那堆鞋子里翻来翻去,像身处派出所失物招领室。

丑丑卧在一边边晒太阳边摇尾巴,俨然这一切不关它事。

②它不但喜欢把别人家鞋子往自己家搜罗,还热衷于把我家的鞋子往别人家送。

真是难以理解的嗜好。

③最初发现它这个嗜好那天,我妈早上一起床就发现少了一只鞋。

荒野中不可能丢东西,何况是一只又破又脏的旧鞋。

当她找得翻天覆地的时候,突然有人上门,那是一个住在一公里外的地窝子里的哈萨克男孩。

④他拎着一只破鞋问我妈:

“阿姨,是你的吗?

⑤我妈一头雾水。

他又说:

“你的狗,拿到,我的房子。

”汉语不太灵光。

⑥虽疑惑不解,我妈还是赶紧道谢。

⑦但他还了鞋子后仍没有离开的意思。

扭捏半天又说:

“阿姨,我的鞋,你找一找……”

⑧再一看,这孩子光着脚。

他说路过我家,一眼看到丑丑卧在太阳地里,正抱着他丢掉的一只鞋又咬又啃,玩得不亦乐乎。

⑨他夺回鞋子,又再去寻找另一只。

没找到,却找到我妈的鞋。

⑩我妈又窘又恨,连忙高声骂狗。

带着那孩子去屋后找鞋。

⑾那是我妈第一次发现丑丑的鞋类收藏中心,真可谓琳琅满目:

有男式的有女式的,有单只的有成双的,有新有旧。

我妈仿佛看到邻里们统统光着脚的情景……

⑿我妈一时头大。

委托那男孩把消息传出去。

从此,住这附近的,不管是谁,一丢了鞋就径直往我家跑。

只要住这附近的,晚上都把鞋子妥善收进室内。

我妈则把鞋高高挂起来。

⒀除了收集鞋子,丑丑这家伙还喜欢逮鸡玩。

逮到鸡后,也不吃,也不咬,就像抱娃娃一样把人家抱在怀里,然后用舌头反复舔啊舔啊……把鸡舔得浑身都湿透,瑟瑟发抖。

这种把戏共玩过两次,一只鸡给活活吓死了。

另一只虽然被我妈及时营救出来,从此也萎靡不振。

丑丑还舔过兔子,把人家摁在地上,先顺毛舔,再逆毛舔,把兔子舔得呆若木兔,跳都不会跳了。

⒁丑丑唯一的功劳是驱赶鹅喉羚(即黄羊)。

戈壁滩深处的鹅喉羚有段时间天天来啃葵花苗,丑丑一看到就追,令人欣慰。

虽然追的过程中,被这家伙践踏毁坏的秧苗并不比被羚羊糟蹋的少。

⒂每到那时,我妈束手无策,干脆装作不认识这条狗。

⒃嗯,丑丑这家伙吧,虽说让人心烦,但若是半天不见踪影,我妈还是很惦记的。

⒄今年大旱,眼看着地里的葵花一片一片干掉,我妈急得满嘴上火。

好容易水来了,这时候丑丑不见了。

妈妈一边浇地,一边东张西望,大声呼喊。

直到下午仍不见狗影。

我妈不由胡思乱想、心慌意乱。

但地没浇透之前,人没法离开。

总之她好几次简直想把水先停掉,等找到丑丑后再安心干活——似乎到了那会儿,天大的事情也比不上那只可恶的狗重要。

⒅丑丑终于回来了,我们为这狗可真是操碎了心。

⒆我妈说:

“哎,我的丑丑最好了。

⒇我说:

“就会惹祸,有什么好的。

(21)我妈说:

“它会赶鹅喉羚。

(22)我嗤之:

“天啦,好大的本领。

(23)她想了想,又说:

“它陪伴了我。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3.通读全文,简要概括大狗丑丑闯了哪些祸。

(4分)

14.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③段中加点词“翻天覆地”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母亲找鞋时浩大的声势。

B.第⑾段中“我妈仿佛看到邻里们统统光着脚的情景……”一句中,省略号表示话没说完。

C.第⒃段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D.第⒄段中“我妈不由胡思乱想、心慌意乱”的原因是丑丑不见了踪影,担心它出事。

15.本文语言颇具特色,请品析第⒀段中的画线句。

(4分)

16.文章第⒆段—(23)段独句成段,你觉得好不好,为什么?

(4分)

17.母亲对“闯祸精”丑丑的情感是什么?

你如何看待这种情感?

请结合全文简要阐述。

(5分)

对不起

李娟

我来到喀纳斯的第三天,这家牧民人刚转移过来,驻扎在我的宿舍对面的草地上,隔着一条马路。

当时他们的驼队很寒酸,没有什么像样的家什。

骆驼来时,我和刚认识的朋友碧站在路边看了一会儿。

大家都在忙碌,只有一个红衣的姑娘在小河边洗胳膊,梳头发。

长途跋涉结束之后,显得疲惫又欢喜。

今天晚饭前散步回来,再次路过那家简陋的依特罕(临时帐房),看到两个妇人正在烧茶,一个光屁股小孩子站在一旁愣愣地往远处看。

雨过天晴,夕照充沛。

这情景动人极了。

忍不住拿出相机拍了几张。

但距离太远,角度也不好,便越走越近了。

走到跟前,一个女人说:

“你好啊。

”这是在景区,一般牧民也很能说几句汉语的。

我笑着也问候了几句。

正打算近距离拍几张时,突然她又指着孩子说:

“照相的话,你就给他一点钱吧!

我心里一沉,立刻用哈语问:

“你说什么?

”紧接着又问:

“给多少?

她笑嘻嘻地说:

“五十!

我一时反感如潮,立刻扭头就走。

并且用最鄙夷的口吻“切”了一声。

这些反应全都在五秒钟之内。

然而五秒钟之后就猛地转醒,我这是怎么了?

①……难堪与慌乱席卷全身心。

我迅速稳定情绪,又扭头对她说:

“你等一等!

我回到住处取了一盒酸奶和一包零食糖果,再次出门走向这个家庭。

我这是怎么了?

②那么多的时候,我一点也看不到自己的恶劣。

当我手持相机,浑身优越感地走向她们,我无视她们的骄傲、她们的自尊。

以猎奇的角度,把她们的贫穷、慌乱、局促暴露在一个陌生人的镜头前。

我拍完了、得到了、掠取了,就理所当然地走了,却留给她们不解和失落……

我越走越近,远远地,我看到她们停止手边的活计,一起惊奇地转身看向我。

我越走越近,忍不住微笑起来。

像终于放下了包袱,然而这包袱将永远伴随着我。

我一直走到跟前,把这点礼物交在女主人手里,搭了几句话,问她们驻扎几天,搬往何处云云。

然后她指着孩子说:

“你照相吧!

云彩大片散开,光线更加浓腻,更加美妙。

小孩子叉着光腿扭头往这边看。

炊烟在林间缭绕。

我看了一眼,又看了一眼,摇了摇头。

我不能再损坏了,不能再打扰了。

几张富于情调的照片算得了什么呢?

我们刚刚重建了平等不是吗?

我们刚刚平复了尊严不是吗?

我说:

“不,我走了,再见!

她愣了一下,说:

“那么就喝茶吧。

我说:

“行了,不用。

”坚定地往回走。

她又喊住了我:

“你要奶疙瘩吗?

“不用。

谢谢!

我走了很远,回头看到她们还在往这边看。

对不起。

再见。

愿你们平安。

1.分析第二段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4分)

2.文中两处标有序号的“我这是怎么了”,含意是不同的,请简要分析。

(6分)

我这是怎么了?

我这是怎么了?

3.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文章标题“对不起”所包含的内容。

(6分)

红色大车

李娟

自从有了粉红色大车,我们去县城就再也不坐小面包车了。

小面包车一个人要收20块钱,粉红色大车只要10块钱。

小车捎点大件东西还要另外收钱,大车随便装。

最重要的是,大车发车总算有个准时了,不像小车,人满了才走,老耽误事。

粉红色大车其实是一辆半旧的中巴车,司机胖乎乎、乐呵呵的,每当看到远处雪地上有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公路跑来,就会快乐地踩一脚刹车:

“哈哈!

10块钱来了!

”车上所有的孩子则齐齐地发出“嘟儿——”勒马的命令声。

我和60块钱挤在引擎和前排座之间那块地方,已经满满当当了。

可是车到温都哈拉村,又塞进来了50块钱和两只羊,这回挤得连胳膊都抽不出来了,真想让人骑到那两只羊身上去„„好在人一多,没有暖气的车厢便暖和起来了。

后排座上的几个男人开始喝酒,快乐地碰杯啊,唱歌啊。

一个小时后开始打架。

司机便把他们统统哄了下去。

这才轻松了不少。

虽然乌河这一带村庄稀寥,但每天搭粉红色大车去县城或者恰库儿特镇的人还真不少。

每天早上不到五点钟车就出发了,孤独地穿过一个又一个漆黑的村庄,一路鸣着喇叭,催亮沿途一盏一盏的窗灯。

当喇叭声还响在上面一个村子时,下面村子的人就开始准备了,穿得厚厚的站在大雪簇拥的公路旁,行李堆在脚边雪地上。

阿克哈拉是这一带最靠西边的村子,因此粉红色大车每天上路后总是第一个路过这里。

我也总是第一个上车。

车厢里空荡而冰冷,呵气浓重。

司机在引擎的轰鸣声中大声打着招呼:

“你好吗?

身体可好?

”一边从助手座上捞起一件沉重的羊皮坎肩扔给我,我连忙接住盖在膝盖上。

夜色深厚,风雪重重,戈壁滩坦阔浩荡,沿途没有一棵树。

真不知司机是怎么辨别道路的,永远不会把汽车从积雪覆盖的路面开到同样是积雪覆盖的地基下面去。

天色渐渐亮起来时,车厢里已经坐满了人,但还是那么冷。

长时间呆在零下30多度的空气里,我已经冻得实在是受不了。

突然看到第一排座位和座位前的引擎盖子上面对面地坐着两个胖胖的老乡——那里一定很暖和!

便不顾一切地挤过去,硬塞在他们两人中间的空隙里,这下子果然舒服多了。

但是,不久后却尴尬地发现:

他们两个原来是夫妻……这两口子一路上一直互相握着手,但那两只握在一起的手没地方放,就搁在我的膝盖上;我的手也没地方放,就放在老头儿的腿上。

后来老头儿的另一只大手就攥着我的手,替我暖着。

老太太看到了也连忙替我暖另一只手。

一路上我把手缩回去好几次,但立刻又给攥着了。

也不知为什么,我的手总是那么凉……

车上的人越来越多,不停地有人上车下车。

但大都是搭便车的——几乎每一个路口都有人等待。

有的是坐车,有的则为了嘱咐一句:

“明天四队的哈布都拉要去县城,路过时别忘了拉上他。

他家房子在河边东面第二家。

”或者是:

“给帕罕捎个口信,还有钱剩下的话就买些芹菜吧。

另外让他早点回家。

”或者:

“我妈妈病了,帮忙在县城买点药吧?

”或者有几封信拜托司机寄走。

车厢里虽然拥挤但秩序井然。

老人们坐在前面几排,年轻人坐在过道里的行李堆上。

而小孩子们全都一个靠一个挤在引擎盖子上——那里铺着厚厚的毡毯。

虽然孩子们彼此间谁也不认识,可是年龄大的往往有照顾大家的义务。

哪怕那个年龄大的也不过只有六七岁而已。

有一个两岁的小孩一直坐在我对面,绯红的脸蛋,蔚蓝色的大眼睛,静静地瞅着我。

一连坐了三四个小时都保持着同一个姿势,动都不动一下,更别提哭闹了。

我大声说:

“谁的孩子?

没人回答。

车厢里一片鼾声。

我又问那孩子:

“爸爸是谁呢?

他的蓝眼睛一眨都不眨地望着我。

我想摸摸他的手凉不凉,谁知刚伸出手,他便连忙展开双臂向我倾身过来,要让我抱。

真让人心疼……这孩子身子小小软软的,刚一抱在怀里,小脑袋一歪,就靠着我的臂弯睡着了。

一路上我动都不敢动弹一下,怕惊忧了怀中小人安静而孤独的梦境。

(选自《读者》,有删减) 

1、本文以“粉红色的大车”为题有何深意?

2、文中划横线语句有何作用?

3、你觉得司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

4、文中说“也不知为什么,我的手总是那么凉……”,到底什么呢?

5、读了全文你有什么感受?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

6、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最后一段话。

18.阅读全文,根据下面提示,用简洁的语言理清文章主要情节,按顺序填入下面的横线中。

(6分) 

司机给我羊皮坎肩取暖→             →父亲挤车给孩子找座→                →                  。

   

19.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

(4分) 

(1)说说你对第④段中加点词的理解。

(2分) 

(2)赏析第(14)自然段画线句子的精妙之处。

(2分) 

20. 阅读全文,说说标题“粉红色大车”的作用。

(4分)   

21.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回答问题。

   (6分) 

【链接材料】

(1)虽然乌河这一带村庄稀寥,但每天搭粉红色大车去县城或者恰库尔图镇的人还真不少。

每天早上不到五点钟车就出发了,孤独地穿过一个又一个漆黑的村庄,一路鸣着喇叭,催亮沿途一盏一盏的窗灯。

                 

(选自《粉红色大车》)  

【链接材料】

(2)天蒙蒙亮,眼睛还没有睁开,早春的空气里是一片湿润润

的清凉。

(选自《柳叶儿》) 

【链接材料】

(1)是从选文第④段结尾处抽出来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和【链接材料】

(2)运用的艺术手法相同,但在文中的作用不完全相同,请分析它们的异同点。

 

相同点(2分):

                                                                    

不同点(4分):

                          

森林

李娟

①我们在森林里循着声音找到一只啄木鸟。

②森林里荡漾的气息是海的气息——亿万支澎湃的细流汇成了它的平静与沉寂。

我们走在其中,根本是陷在其中,上不见天日,下不辨东西;脚下厚厚的苔藓浓裹的汁水,是这空间中所有透明黏稠的事物一层一层液化下来的沉淀。

我踩上去一脚,瞬间陷入深渊。

③这森林,用一个没有尽头的地方等候着我们。

隔着千重枝叶,目不转睛地注视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迷路了,我们背靠着一棵巨大的朽木喘息。

然后安静,直到沉静。

森林开始用一分钟向我们展示一万年。

我们站起身继续向前。

忽有遥远的叩门声,如心脏搏动般一声声传来,并且一声声让一切沉下去,寂下去。

我们回头望向那处,仓促间绊了一跤,等踉跄着站起身来,恍恍惚惚什么都乱了——血脉搏动与视线混淆在一起,触觉与味觉难舍难分,疼痛逼入了呼吸。

巨大的孤独从我们的脸庞抚摸到心灵——我看着这森林,惧骇深处全是忧伤。

我想到了故乡,又想起了其实我没有故乡……我们这是闯入了谁的命运?

陷入了谁的痛苦……环顾四周,发现这四下里居然只剩我一人,不知什么时候走散了。

④我大声喊着妈妈。

我的声音四处穿梭,寻找,再空空地回来。

回到我面前问我:

“妈妈?

”我跑了起来,弓着身子,在枝条下、灌木丛中飞快穿行。

头发和裸露的手臂被挂痛的感觉从远处暧昧不清地传来。

那痛感更像是谁努着嘴唇向脑子里呵气。

我扒开一丛灌木跳下去。

爬起来,一抬头,妈妈正站在不远的空地上,看着我,竖一根食指在唇前。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就曾渴望有一天能够找到这森林的精灵。

但是我们知道,在很久很久以后,我们仍然还得这样平凡地生活——当我们站在河边的沼泽上,遥望横亘在眼前的蓝绿色森林蜿蜒到天边。

⑤我们想,这自然界中恐怕再也没有什么力量会比森林更为强大吧?

只有森林蕴藏着熊熊燃烧的火焰,只有森林是天地间最饥渴、最庞大的火种。

它在自己的梦中是一片火海,它醒来就灼灼看着在梦中已经被它毁去的世界。

它四季常青,它没有迸出火焰却迸发出簇簇四射的枝条。

它死去后仍没有忘记留下一片片橘黄,赭红——尽是被焚烤后才会呈现的颜色。

枯枝败叶的最后一笔激情便是极端的枯干凋残,便是等待,更为无边际的等待。

⑥我们湿漉漉地走出森林,像是从大海中被浪潮推上沙滩。

我们筋疲力尽。

我们最爱的那首歌,那首热烈、高亢、激越的歌,它什么也没能点燃,它一出口便被打得湿透,一句一句沉重,一句一句坠落。

我们唱出一句,就忍不住泪水长流。

妈妈……我们的歌声多么单薄,而世界多么强大……这森林是火焰与海洋交汇的产物,是被天空抛弃的那一部分——当火焰与海洋交汇,排山倒海,激烈壮阔,相互毁灭。

天空便清悠悠地冉冉升起,以音乐的神情静止在我们抬头终日寻找的地方。

而那些剩下的残骸渣滓,便绝望地在大地上向上方伸展着手臂,努力地想要够着什么……终于长到一棵树那样的高度,便开始凋零。

⑦我们在说这森林。

说了海洋又说火焰,唯独没有说这森林中一棵平凡的树木。

于是我们离开时,它便在我们身后轰然倒塌。

妈妈……这是这森林所能制造出的最大声响。

这一声响彻山野后,剩下更为广袤的寂静。

这一声不同于山风林籁的任何一声,这一声只喊一声,终生只喊一声。

这一声之后,广袤的寂静中回荡“笃、笃、笃”的叩门声。

妈妈,那又是哪一棵树呢?

我们找不到。

我们找到的时候,森林将它的咫尺之遥隐藏到千里之外。

⑧我们在森林里目送一只啄木鸟远去。

13.森林带给刚进入其中的两个人什么样的感受?

请结合②③④段的内容概括。

(6分)

14.请解释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4分)

15.文章开头和结尾(第①段和第⑧段)使用了相似却又不同的句子,请分析它们的作用。

(4分)

16.请探究第⑦段画线句子的意蕴。

(6分)

涉江 

李娟  

东方蒙蒙发白时,四峰骆驼打好包了。

我们的家,全都收拢在这四峰骆驼背上了。

骆驼一个连着一个,站在微明的天光里,冷冷清清。

 

启程了,一开始驼队进行得很慢很慢,羊群更慢。

班班和怀特班前前后后地跑着,只有它俩是喜悦的。

在北面山谷口开阔的空地上,驼队和羊群分开了。

我、妈妈和斯马胡力随着驼队往北走,卡西一个人赶着羊群从东面绕过去。

羊群可以过吊桥,但驼队只能涉水淌过额尔齐斯河。

 

看着卡西孤独的金黄色棉衣越走越微弱,却永远不会消失似的,那么倔犟。

很久以后再回头张望,那一点金黄色仍然不灭,在荒莽遥远的山体间缓缓远去。

 

我们抵达了额尔齐斯河南岸,斯马胡力选了一处水流平缓的地方下水,策马奔向河中心,一路上马蹄踩破浮冰,溅起老高的水花。

但他还没到河中心就折了回来,大声喊着:

“可以!

这里就可以了!

” 

这条最终汇入北冰洋的蓝绿色大河从东至西横亘眼前,寒气逼人,一川碧玉,可我们都深知它挟天裹地的力量。

上下游巨大的落差造成流速的湍急,水流冲击力很大。

妈妈把骆驼之间连接的缰绳又整理了一遍,然后她牵着这串骆驼缓缓下水,跟在斯马胡力后面向对岸泅去。

 

斯马胡力在河水的轰鸣声中扭头冲我大喊:

“李娟,你自己一个人敢过来吗?

”我赶紧连说了好几个“不”。

他又大喊:

“那等着吧!

”头也不回地去了。

 

这边的世界只剩我一人了。

天完全亮了。

 

不,和我在一起留在岸这边的还有怀特班。

妈妈他们下水的时候,老狗班班毫不犹豫地也跳下冰层,跟在驼队后面,在浪花中缓慢游动,只冒出一个头来。

而怀特班是一般的土狗,不是牧羊犬,从没经历过这种场面,况且还不到一岁。

它吓坏了,悲惨地呜鸣着,几次跳下激流,又吓得赶紧跃上岸,一个劲地冲水里的班班不停地吠叫呼喊。

 

但它一回头,看到我还停留在岸这边,赶紧靠拢过来,绕着我呜咽,似乎我成了它唯一的安慰,唯一的保护人似的。

后来也不叫了,卧在我旁边,紧紧守候着我,还以为虽然离开了大家,好歹守住了我。

 

班班还在河中央艰难地向前,努力稳住身形不让水冲走。

但离妈妈他们越来越远了,我以为它力气用尽,渐渐被河水冲走了呢,心提到嗓子眼,忍不住大喊起来:

“班班!

班班!

”终于,它游到了河岸边的水浅处,一下子加快了速度,很快就蹿上了河岸,激动地向妈妈奔去。

 

这时斯马胡力骑着马下水返回,向我而来。

 

很久后,斯马胡力靠拢了,他接过我的缰绳,试着领我往前走,浅水的晃动令人突然产生眩晕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