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84591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docx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docx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目的:

知道种子的萌发与空气、水、温度有关系。

能用对比的方法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材料:

4个烧杯(一次性塑料或试管),若干粒蚕豆(或其他种子),棉花(纸巾或海绵块)少许,水,鞋盒一个。

步骤:

先将4个烧杯按顺序编号,再把棉花分别垫在4个烧杯的底部。

取1、2号烧杯,滴入少许水使棉花垫湿润。

取3、4号烧杯,往3号烧杯中注入水,水量为容积的1/3;4号烧杯保持干燥。

把蚕豆分别放入4个烧杯中。

将1、3、4号烧杯放置在通风处,盖上鞋盒,避免阳光照射;将2号杯放在冰箱冷藏室内。

连续观察一周,并保持1、2、3号烧杯内棉花垫湿润。

结论:

1号烧杯中的蚕豆种子在适量的水分、适当的温度、充足的空气条件下萌发得最好。

注意事项:

要保持1、2号杯除温度不同外,其他条件均要相同。

要保持1、3号杯除接触空气不等量外,其他条件均要相同。

要保持1、4号杯除水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均要相同。

这是一个探究性分组实验,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分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组织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讨论,如“你认为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给学生创设充分思考空间,这样既了解决了学生的前概念,又使学生能主动地关注所探的束缚,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想法,如阳光、种子的大小、种子的种类、肥料等,进而提出假设,使学生产生探究兴趣。

教师要尊重学生意愿,让学生在自己提出的各种假设中选题,帮助学生根据选题组成探究小组,并组织各小组相互交流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处理好“控制变量”的问题,让学生在相互质疑、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共同完善实验方案,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持续观察和记录。

对于学生的观察记录单要予以充分的重视。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所记录的观察情况,对照实验前所提出的假设进行思考,并以观察记录为依解释所探究的问题,从而归纳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根的向水性实验

目的:

知道根向着水分多的地方生长。

观察根的生长情况。

材料:

盘子或托盘2个,水稻种子(或其他颗粒较小的植物种子),深色棉布,水。

步骤:

取两个盘子,在盘子上分别铺一层深色棉布。

在两个盘子的棉布上分别均匀摆放十几粒水稻种子。

1号盘,种子放置在盘子边缘,2号盘,种子放置在盘子中央。

滴入少许水,慢慢使整块棉布湿润。

种子放在盘子中央的沿边缘滴水;种子在盘子边缘的在中央滴水。

每天在固定区域滴入适量水,直至种子发芽并长出根系。

注意事项:

滴入时不要滴在种子上。

选远离种子的一个区域为固定滴水点,并逐步缩小棉布湿润的范围。

连续在同一时刻观察并测量根生长的长度。

用放大镜观察在根尖部位的根毛。

建议:

这是一个既简便易行又有趣的探究性实验。

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讨论“植物的根会找水喝吗?

说说你的想法。

”再引导学生有依据地测实验结果,并鼓励学生每天定时观察记录,最后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进一步提出观察中所产生的新问题,如“如果把根毛刮掉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吗?

没有根毛,根还能喝水吗?

”激发学生产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会变色的唾液

目的:

了解唾液在消化食物中的作用。

知道鉴别淀粉的方法。

材料:

少许唾液,碟子一只,水,淀粉溶液,滴管,碘酒。

步骤:

取少许唾液,放在一只小浅碟里,用一倍清水调

加进一汤匙淀粉溶液,搅拌均匀。

用滴管滴入2—3滴碘酒。

注意事项:

唾液与淀粉溶液要充分搅匀。

结论:

可以看到浅碟里的唾液先呈现蓝色,慢慢又变成紫色、紫红色、红色、茶色,最后变成无色。

整个变化大约需要10分钟。

原理:

唾液中含有酶,碘酒遇淀粉变蓝。

建议:

这是一个有趣的探究性实验,教师可先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唾液有什么作用?

”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以引导学生关注唾液在消化食物中所起的作用。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淀粉与我们的食物有什么关系?

”使学生关注食物消化问题,组织学生探讨“要想验证唾液是否有消化食物的作用,如何操作呢?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在进行实验前,教师可组织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测,如,“你认为滴入茶色碘酒后可能会发生变化吗?

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这些变化能证明什么呢?

”等,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感知其中蕴涵的科学知识。

交流讨论是一个思辨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实验现象的佐证作用,组织学生有理有据地展开讨论。

发霉的外界条件

目的:

1.了解发霉现象。

2.知道在温暖、潮湿、黑暗的条件下容易促进霉菌生长。

材料:

面包、水、玻璃纸或其他一些密封覆盖物,放大镜,图片、图画或面包上霉菌样本。

步骤:

取两片潮湿的面包。

一片用玻璃纸密封,另一片暴露在空气中。

取两片面包。

一片暴露在强光中,另一片置于暗处。

取两片面包。

一片干燥的,另一是湿润的。

取两片面包。

一片置于常温下,另一片置于0C的阴暗处,如冰箱内。

注意事项:

控制好两块用来对比的面包片的变量。

定时用放大镜测并记录。

结论:

温暖、黑暗、潮湿的环境易促进霉菌的产生。

建议:

这是一个探究性实验,教师可通过与学生交流“你在哪里见过霉菌?

是什么样的?

”了解学生对霉菌的认知程度。

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条件下会促进霉菌生长?

”使学生关注发霉现象。

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组织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实验方案,尤其是对对比实验的条件的控制展开讨论,以引起学生重视对变量的控制,保证实验的有效性。

实验结论的得出,来自于学生的思考,教师可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实验记录,归纳出促使霉菌生长的条件,切不可越俎代庖。

空气的成分

目的:

确定空气由支持燃烧和不支持燃烧两种气体组成。

材料:

一块玻璃片,一小截蜡烛,一只去底塑料饮料瓶,火柴和一根细长木条,玻璃水槽,水杯,水,酒精灯,红墨水。

步骤:

在玻璃水槽里装约四分之一的水,水面应低于蜡烛的高度。

往水里滴几滴红墨水,使水变成红色。

点燃蜡烛,把蜡烛油滴在玻璃片的中间,迅速把蜡烛的底部按在蜡烛油上,使蜡烛粘在玻璃片上。

吹灭蜡烛。

把粘蜡烛的玻璃片放在玻璃水槽的中间。

拧下饮料瓶的盖子,点燃蜡烛。

用去底去盖的饮料瓶罩住燃烧的蜡烛,迅速盖上饮料瓶的盖子,拧紧。

在蜡烛火焰逐渐熄灭,水在饮料瓶内上升后,用水杯往玻璃水槽里加水,使水面高于饮料瓶里已上升的水面。

点燃酒精灯,拧下饮料瓶盖,点燃木条,迅速把燃着的木条一端伸入饮料瓶内,可见火苗立刻熄灭。

注意事项:

只能用一根蜡烛做此实验,否则蜡烛熄灭后水面将上升到很大的高度。

用塑料饮料瓶罩燃烧的蜡烛时,应尽量把蜡烛罩在中央,以免火焰烧坏饮料瓶。

注意安全,别让火焰烧到自己。

建议:

也可用玻璃钟罩做此实验。

二、认识水的性质

水与空气同样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物质,它也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

在学生的心目中,对于水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通常没有什么疑义,不需要我们利用实验来展现,而对于水没有颜色及其他一些性质有时需要通过实验来引导学生认识。

水的热胀冷缩

目的:

知道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材料:

三角烧瓶,水,红墨水或蓝墨水,细玻璃管,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条孔器,火柴。

步骤:

用打孔器在胶塞中间钻一个与细玻璃管外径相同的孔洞。

用细玻璃管穿过胶塞上的孔洞。

往三角烧瓶中注入水,用墨水染色。

用胶塞塞紧三角烧瓶的口,使细玻璃管中存在一段水柱。

把石棉网放在三角架上,把三角烧瓶放在石棉网的中间。

用酒精灯加热石棉网,可见玻璃管中的水柱上升。

熄灭酒精灯,可见玻璃管中的水柱下降。

注意事项:

要保证玻璃管与胶塞、胶塞与三角烧瓶结合的紧密,不漏气,这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建议:

可用热水代替酒精灯给三角烧瓶加热。

造霜

目的:

模拟霜的形成,认识成霜的条件。

材料:

一块湿毛巾,一只深色杯子,一只小试管,两只水银温度计,水,小冰块,食盐,小木棍。

步骤:

把湿毛巾展开,垫在桌子上,把深色杯子放在湿毛巾上。

把食盐和小冰块倒入深色杯子,用小木棍进行搅拌。

往小试管里装半试管水,把试管插入盐冰混合物中。

把一只水银温度计插入小试管的水中。

片刻,可见温度计上的读数为“0”。

把另一只水银温度计直接插进盐混合物中。

片刻,可见温度计上的读数为零下度数。

注意事项:

由于煤油和酒精的凝固点较高,在0C以下容易结冰胀破温度计。

而水银凝固点较低,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所以,这里只能用水银温度计,千万不能用煤油或酒精酒精温度计。

把一只温度计插入小试管的水中是为了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但不能把温度计长时间放在小试管里,因为盐冰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C,很快会使试管中的水全部结冰。

光在同一介质中的传播路线

目的:

认识光在空气和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材料:

硬卡纸,手电筒,激光笔,胶水,玻璃水槽,铁钉。

步骤:

(1)认识光在水中沿直线行进。

在玻璃水槽里装满水。

用激光笔从上往下照射。

可见光速在水中成直线状。

(2)认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行进。

打开激光笔,光柱在空气中成一条直线。

折叠3张硬卡纸,把它们做成三个大小一样的纸屏。

用胶水把合在一起的部分贴上。

把三个纸屏上下重叠放,用铁钉穿孔。

在底座上另贴一张硬卡纸,使纸屏直立。

把三个纸屏排列成一条直线。

(4)用手电筒横向照射小孔,可从第三个小孔看见手电筒的光。

(5)任意移动一个纸屏的位置,从第三个小孔看不见手电筒射出的光。

注意事项:

也可以用简易方法做此实验。

即用纸卷一细长纸筒,把纸筒对准光源,眼睛可通过纸筒孔看见光源,然后,把纸筒弄弯,再把纸筒对准光源,眼睛通过纸筒孔看不见光源。

制作电磁铁

目的:

了解电磁铁的基本构造。

知道电磁铁具有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无磁性的特点。

材料:

电池,大铁钉,小刀或砂纸,细电线或细漆包线,回形针或大头针。

步骤:

捏住铁钉的一端,把导线沿相同的方向绕在铁钉上。

用小刀或砂纸去除导线两端的绝缘层。

把导线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电池的正、负两极上。

用铁钉的一端去接触回形针或大头针,可见回形针或大头针被吸起。

断开电流,再用铁钉的一端去接触回形针或大头针,可见回形针或大头针不能被吸起(或被吸起得少,因为大铁钉中可能会残存一些磁性)。

影响摆动快慢的因素

目的:

知道摆的摆动频率与摆线的长短的有关。

材料:

一个摆的装置,量角器,尺子,钩码(或其他重物)。

步骤:

用摆线拴住钩码,使钩码成为摆锤。

使摆线长10厘米。

向一边拉开摆锤,使摆角为15,松手。

数出并记录摆1分钟的摆动次数。

使摆线长30厘米。

向一边拉开摆锤,使摆角为15,松手。

数出并记录摆1分钟的摆动次数。

使摆线长60厘米。

向一边拉开摆锤,使摆角为15,松手。

数出并记录1分钟的摆动次数。

在对比中可见,摆动频率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摆往复运动一次为一次摆动,不足一次不能算一次摆动

此实验也可设计成分组探究性实验,即先让学生假设影响的因素,然后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杠杆省力的原因

目的:

知道按一定方法利用杠杆可以省力。

体会动力臂×动力=阻力臂×阻力的原理。

材料:

带有刻度的木尺,若干同样的铁圈,火柴盒,牙签。

步骤:

在火柴盒盒面中央放上一根牙签。

把木尺横放在牙签上,使牙签木尺的中间。

左右移动牙签,使木尺成水平状平衡。

在木尺左边第二道线放两个铁圈,在木尺右边第一道线放四个铁圈可以使木尺平衡。

在木尺右边第四道线上放一个铁圈也可使木尺平衡。

在木尺左边第三道线放两个铁圈,在木尺右边第二道线放三个铁圈可以使木尺平衡。

还可以在木尺右边第二道线上放一铁圈,在第四道线上放一个铁圈也可使木尺平衡。

注意事项:

如果木尺的平衡点不在木尺的中央,可用在木尺上的一端如橡皮泥的方法使木尺的平衡点在木尺的中央。

铁圈要摞起来放在木尺上,不能分散来放。

水的沉淀和过滤实验

目的:

让学生知道水的净化方法。

材料:

铁架台(或漏斗架),漏斗,烧杯3个,明矾(研成粉末,用纸包好),浑浊的水(一杯,含有泥土、锯末等杂质),滤纸,玻璃棒,剪刀,小匙。

步骤一

将浑浊水的三分之二倒进另外一只烧杯。

在这只烧杯中加入一匙明矾,用玻璃棒搅拌后静置几分钟,看到浑浊水中悬浮的一些小颗粒沉在杯底,水变得比较清了,但仍然呈黄色。

另外,水上还漂浮着一些比水轻的锯末。

结论:

用沉淀的方法可以使水中一部分不易溶解的杂质沉底。

步骤二

将沉淀过的水过滤。

组装铁架台或放好漏斗架。

将滤纸对折两次,根据漏斗的深浅剪成大小合适的扇形。

把滤纸分开成漏斗状,一边为一层,一边为三层。

将滤纸放入漏斗,滤纸的边缘应低于漏斗口,用清水把滤纸润湿,用手按一按,使滤纸紧贴在漏斗壁上,中间无气泡。

将放好滤纸的漏斗放在架台的铁环内或漏斗架上,在漏斗下面入一个烧杯,使漏斗颈的下口紧靠在烧杯内壁上。

将玻璃棒倾斜45左右,下端轻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让烧杯口紧靠着玻璃棒,把沉淀过的水沿玻璃棒缓缓倒入漏斗(倒入一半,另一半留着作比较),倒入的水始终要低于滤纸的边缘,观察烧杯中经过过滤的水,清洁透明,滤纸中留有锯末和黄色的小颗粒。

结论:

经过滤的水更为清洁透明,滤纸上留下了不溶于水的杂质。

注意事项:

水过滤的实验操作中,要切实做到“一贴二低三靠”,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如果过滤后水仍然浑浊,可换张滤纸再过滤一次。

学生操作有困难的步骤,如组装铁架台、剪滤纸等,可由教师在课前准备好。

也可以把放好滤纸的漏斗直接放在透明的玻璃瓶上做水过滤的实验。

模拟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目的:

使学生理解日食和月食是月亮、地球、太阳三个天体在相对运动的过程中发生的自然现象,初步学会做日食、月食成因的模拟实验。

材料:

电灯,小泡沫球(插小棍作柄),小地球仪,小月球(橡皮泥或黏土制成,直径约1厘米,球上插一根铁丝)。

(1)日食实验

以亮着的电灯当作太阳,小泡沫球当作球,以甲同学的头当作地球。

如课本彩图所示,甲同学看着太阳(电灯),乙同学举着“月球”围着“地球”自西向东转动,甲同学看到“月亮”黑暗的部分逐渐增大。

当“月球”快转到“太阳”与“地球”中间时,甲同学看到“太阳”的光被“月球”遮挡住,被遮挡的部分从西向东移动,逐渐增大,当“太阳”、“月球”、“地球”正好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月球”的影子正好投在甲同学的眼睛上,甲同学看到的“太阳”全部被遮挡变黑,而看不见“太阳”。

当“月球”的影子离开甲同学的眼睛,被“月球”遮挡的“太阳”由缺变圆,逐渐增大,双重新看到了“太阳”;同时“月球”明亮的部分也在逐渐增大。

结论:

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

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的时候,月球的影子就会投在地球上,处在月影里的人,由于被月球挡住了视线,就看不见太阳或只能看见一部分太阳,这就是日食。

(2)月食实验

把自制的小地球仪放在桌上,手执“小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围绕地球在水平面内转动,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也可看到“月球”的影子落在“地球”上。

当“小月球”转至地球的背面,与“地球”和“太阳”在一条直线上时,“太阳”的光被地球遮挡,这时,“月球”便自“地球”的影子里,人们看不见“月球”,就发生了月食。

结论:

当月球转到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时,月球处在地球的影子里,太阳照在月球上的光被地球挡住了,这时,就发生了月食。

注意事项电灯泡最好用乳白色的球形灯罩罩住,以免学生眼睛被强光刺激受到伤害。

让学生自己看着“太阳”(电灯)并手举泡沫球在自己眼前自右向左慢慢移动,观察“太阳”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实验时教室里要用红黑窗遮光。

实验拓展

材料:

地球仪,皮球,蜡烛。

步骤:

在桌上放一支蜡烛(代表太阳),一只手拿地球仪,另一只手拿皮球(代表月亮)。

使“地球”围绕“太阳”转动,“月亮”绕“地球”转动。

当“月亮”转到“太阳”与“地球”之间时(使三都处于一条直线上),“月亮”的黑影落在地球上,形成日食,见图6-21

(1)所示。

当“月亮”运行到“地球”的背后,这时“地球”处在“月亮”与“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亮”的光线,形成月食。

全部挡住是月全食,挡住一部分是月偏食,如图6-21

(2)所示。

注意事项:

本实验在演示时,室内也要遮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