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基础考试总结知识讲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85010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学基础考试总结知识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生态学基础考试总结知识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生态学基础考试总结知识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生态学基础考试总结知识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生态学基础考试总结知识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生态学基础考试总结知识讲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生态学基础考试总结知识讲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生态学基础考试总结知识讲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学基础考试总结知识讲解.docx

《生态学基础考试总结知识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基础考试总结知识讲解.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态学基础考试总结知识讲解.docx

生态学基础考试总结知识讲解

 

生态学基础考试总结

生态学基础考试总结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

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位:

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生态位包括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多维生态位。

3.生活型:

不同生物适应相同环境产生了相同的适应叫趋同适应,趋同适应产生的相同生态习性的不同生物类群叫生活型。

4.生态型:

同种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产生了不同的适应叫趋异适应,趋异适应产生的同种生物的不同基因型类群叫生态型。

生态型包括气候生态型(籼稻与粳稻)、土壤生态型(水稻与陆稻)、生物生态型(红花碗豆与白花碗豆)。

5.系统: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6.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存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生物地理群落=生态系统

7.生态文化:

一种以生态学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其符合生态学原理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经济法则、生活方式和管理体系。

8.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是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

9.种群:

在一定的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10.群落:

一定的种所组成的天然群聚即群落。

一定地段上多种生物组成的集合群。

11.建种群:

把优势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其决定着群落的外貌,而且也控制着群落的生态环境和群落中的其他组成成分。

12.关键种:

是它们的消失或削弱能引起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物种。

关键种的个体数量可能稀少,但也可能多,其功能或是专一的也可能是多样的。

13.优势种:

在群落中能有效控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并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的生物种。

特征:

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大,生活能力强。

14.生物放大作用: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向下传递,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随生物的营养级的升高而升高,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叫做生物放大作用,又叫生物富集作用,也叫生物浓缩。

15.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态系统中各元素和化合物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生物到环境,在从环境到生物,不断往复循环的过程。

16.生物小循环:

17.内禀增长率:

在无限制环境条件下,种群增长率决定于年龄组成和各年龄群的特殊增长率。

对于某一种群来说,不同的年龄构成表现出不同的增长率,当建立了稳定的年龄分布时,其稳定的相对增长率称为内禀增长率(rm),又称为生物潜能。

18.环境容纳量:

某种群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即一个有限的环境中所能稳定达到的最大数量(或最大密度),称为系统的环境容纳量,常用K表示。

19.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20.生物安全:

21.生物入侵:

也称为生态入侵,是指外来物种因为偶然的机会进入某一适宜其生存和繁殖的地区,其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分布区逐步扩展的过程。

22.生产者:

是指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蓝绿藻、光合细菌及化能合成细菌。

生产者完成有机物的合成过程,是生物圈生命活动能量的源头。

23.消费者:

是指直接或间接利用绿色植物有机物作为食物源的异养生物,主要是指动物(草食动物、肉食动物、腐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性生物。

消费者完成有机物的转化过程,是生物圈生命活动最活跃的部分

24.分解者:

又称还原者,主要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也包某些营腐生生活的原生动物。

分解者完成有机物的分解过程,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基本成分。

25.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员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食物营养关系将彼此联系起来的链条叫食物链。

26.周转率:

周转率就是出入一个库的流通率除以该库中营养物质的总量。

27.信息素:

生态系统中由生物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参与化学传递信息,协调各种功能,这种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通称为信息素。

28.反馈:

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响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反馈。

29.正反馈:

指使系统输出的变动在原变动方向上被加速的反馈。

30.生态工程:

生态工程是指人类设计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工艺系统,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相互作用等生态学原理,结合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设计分层、多级利用,多物共栖的生产工艺系统。

二、简答题

1.简述因子的综合作用定律

答:

(1)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2)生态因子的交互作用;

(3)生态因子作用的主次;

(4)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5)生态因子的阶段性作用;

(6)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2.简述沉水植物的特征

答:

根退化或消失,通气系统发达,叶片常呈带状、丝状或极薄,有利于增加采光面积和对CO2,与无机盐的吸收,表皮细胞可直接吸收水中气体、营养物和水分,叶绿体大而多,适应水中的弱光环境。

植物体具有较强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以适应水的流动,淡水植物具有自动调节渗透压的能力,而海水植物则是等渗的。

无性繁殖比有性繁殖发达。

3.r-对策和K-对策的比较

4.Logistic增长模型及参数意

答:

Logistic增长模型为:

dN/dt=rN(1-N/K)

其中:

dN/dt表示种群变化率

r表示瞬时增长率

K表示环境容量

5.机体论和个体论的主要区别

答:

机体论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生命系统,像有机体与种群那样,是一个有机整体。

而且可以重复出现,其出现是必然的,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特征。

认为群落是自然单位。

个体论认为群落并非自然界的实体,而是生态学家为了便于研究,从一个连续变化着的植被连续体中,人为确定的一组物种的集合。

6.群落演替的趋势

答:

1、能量——生物量、有机质增加,净生产量减少,呼吸量增加,生产量与呼吸消耗趋于相等;

2、物质循环——物质循环封闭,保持养分能力加强;

3、群落组成和结构——生物数目多样化,结构复杂化,生态位分离化,K对策生物逐渐取代R对策生物,成为优势种;

4、稳定性——稳定性增强。

7.系统的三要素及其基本性质及系统分析的四个阶段。

答:

系统的三要素:

(1)两个以上的组分;

(2)各组分相互联系,具有一定结构;

(3)具有独立的、特定的功能。

系统的基本性质:

(1)系统组分的整体性

(2)系统结构的有序性

(3)系统功能的整合特性

(4)系统结构、功能的可控性

第一阶段:

定性分析阶段包括明确问题及研究目标;划分系统边界、确定系统组分、分析系统层次。

第二阶段:

定量研究阶段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主要是系统结构有序性分析,包括定量研究各组分之间的定量影响关系,建立系统数学模型。

第三阶段:

模型分析阶段是在系统组分及基本量化关系认识的基础上,确定系统模型的参数,进行模型试验,分析系统要素的动态关系。

第四阶段:

系统结构优化阶段是通过模拟分析,优化系统结构,实行系统调控,使系统具有系统功能整合特性,实现优化的系统功能。

8.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特点

答:

1.生产者是指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蓝绿藻、光合细菌及化能合成细菌。

生产者完成有机物的合成过程,是生物圈生命活动能量的源头。

2.消费者是指直接或间接利用绿色植物有机物作为食物源的异养生物,主要是指动物(草食动物、肉食动物、腐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性生物。

消费者完成有机物的转化过程,是生物圈生命活动最活跃的部分

3.分解者又称还原者,主要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也包某些营腐生生活的原生动物。

分解者完成有机物的分解过程,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基本成分。

4.无机环境非生物环境是生态系统中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的源泉及活动的场所。

特点:

1.具有空间结构;2.具有生命成分;3.具有时间变化;4.具有自动调控功能;5.是开放系统

9.掌握四种食物链类型的区别

答:

(1)草牧食物链:

从绿色植物开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弱肉强食,存在明显的捕食关系和血淋淋的斗争,所以又叫捕食食物链。

捕食中以活有机体为食,所以也叫活食食物链。

(2)腐食食物链:

食物链成员与死的有机体为食,通过腐烂分解,由腐生成员构成的食物链。

(3)寄生食物链:

由寄生成员通过寄生关系联系起来的链条。

(4)混合食物链:

由腐生\寄生\捕食等多种成员联系起来的链条

10.比较气相循环和沉积循环的差异

答:

11.生态系统信息的作用及其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答:

作用:

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农业方面的应用:

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12.简述生态系统结构多业结合的必要性

答:

(1)多业结合有利于资源利用

(2)多业结合有利于生态稳定

(3)多业结合有利于物质循环

(4)多业结合有利于满足社会需求

13.设计食物链、网结构的原则

答:

(1)填补空白生态位,增加产品产出。

(2)使废弃物质资源化,提高废弃物的利用价值。

(3)减少养分的丢失浪费和能量的无效损耗。

(4)扩大产品的多样化,广开就业门路,增加收入。

(5)实现环境净化,提高生态效益。

14.退化生态系统的表现

答:

①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化;

②能量生产量低,系统储存的能量低,能量交换水平下降,食物链缩短;

③在物质循环方面,退化生态系统中总有机质存储少,生产者亚系统的物质积累降低,矿质元素较为开放,无机营养物质多储存于环境库中,而较少地储存于生物库中;

④稳定性方面,退化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显得较为敏感,系统的抗逆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较低,系统变得脆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