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管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787101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统计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统计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统计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统计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统计管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统计管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统计管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统计管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统计管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统计管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统计管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统计管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统计管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计管理.docx

《统计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管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计管理.docx

统计管理

 一、统计的概念

       什么是统计?

有些同志不太了解,或者只知道统计就是搞数字,做报表。

在日常生活中“统计”有着多种含义。

例如,开会时主持人要统计一下出席会议的人数;篮球比赛中教练员要统计每个队员的投篮命中率、犯规的次数;农户在农作物收获后统计其产量等等。

这时“统计”是一个动词,它有记数的含义。

从理论上讲,统计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过程。

列宁说过:

“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

”统计作为认识过程,可以说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在人类氏族社会初始,在没有货币流通和会计活动之前,就有了结绳记数等物资分配统计活动,可以说只要有人类社会的实践,就有统计活动。

现在作为科学术语时,往往有不同的含义。

(1)将说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现象的数字或数据称为统计。

这里的统计一语是指统计工作的成果(资料)。

(2)把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发表和分析等实践活动本身称为统计。

这里的统计一语是指实际统计工作。

(3)把一门统计科学简称为统计,如经济统计、卫生统计、数理统计。

这里的统计一语是统计工作实践的科学总结,是研究总体现象的数量表现、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具体来讲,统计一词包括三种含义,即: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统计工作是实践过程,统计资料是实践成果,统计学是理论基础。

统计作为认识手段,它是对客观事物进行数量概括,是从量的角度去认识事物的质,因此是一种服务工具。

 二、统计的职能和作用

   现代行政管理有一句名言:

决策科学化靠的是90%的信息和10%的判断。

按照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国家管理系统应由科学的决策系统、高效的执行系统、灵敏的信息系统、完备的咨询系统和严密的监督系统等五大系统组成。

统计部门作为国家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兼有其中的信息、咨询、监督三种职能。

所以《统计法》规定:

“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这是以法律形式对统计职能作用的概括,实际工作中,也常将统计的职能归结称为信息、咨询和监督。

   统计一词是外来语,最初的词义就有管理国家、国情事项的意思。

在外文中,“国势”与“统计”词义相通,所以有的国家也称统计学为国势学,日本就把统计调查称为国势调查。

从管理角度讲,统计是管理的基础,是管理的重要工具,统计在管理国家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统计是了解国情国力的需要。

   要管理好国家,必须对基本国情国力有全面的了解。

现在如此,在古代也是这样。

我国的统计实践活动历史记载是萌芽于原始社会末和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和封建政体的建立,统计在国家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统治者所认识。

早在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管仲在他的著作《管子·七法篇》中就提到“不明于计数,而欲举大事,犹无舟辑而欲经于水,险也。

”他明确提出,不了解统计数据,管理国家是很危险的。

管仲还提出了“明法审数”的统计理论,认为统计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对统计数字应进行多方面的核查,防止弄虚作假和发生差错。

可见,我们的祖先对统计重要性的认识还是很高的。

 第二,统计是制订和检查计划的基础。

   无论是指令性计划,还是指导性计划,或者是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都必须以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为依据。

在这方面,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

如“大跃进”期间由于受“浮夸风”的干扰,造成一些重要的统计数字严重不实,情况不能及时上达,给国家建设事业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

管理一个国家,既要靠统计提供基本情况,又要靠统计来检查和分析。

统计是制订国民经济计划的依据,是对国民经济实行科学管理和检查监督的重要手段。

统计工作搞好了,才可能编制出符合实际的计划并监督计划的执行,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以及经济理论研究才能有可靠的依据。

第三,统计是党政机关和领导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因为,统计研究多因素相关、高度复杂、综合性很强的社会经济问题,并能够提出决策咨询建议,所以,在国家管理过程中,统计为党政机关制定政策和策略,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可以说政策的制定是以统计所提供的大量数据作为依据的。

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就不可能制订出正确的政策。

数量界限搞得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决策的正确,影响政策、策略的制订,间接影响国计民生。

第四,统计对决策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但仍然存在着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以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的矛盾。

在各级党政领导部门和企事业组织经常运用统计数字考核单位和领导人的情况下,人为干扰统计工作和统计数字的因素大为增加,常常使正确的决策不能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如果不进行统计监督,有情况不反映,有问题不揭示,就会使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受到损害,使坚持实事求是的人受到排挤,弄虚作假的人得到重用,影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列宁曾说过:

“统计机关应当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检查监督机关。

”事实证明,经济越发展,统计越重要,树越需要发挥统计的监督作用。

同样,统计工作是对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监督整个企业活动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制定政策和计划的主要依据。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现代化管理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健全统计法制,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真正体现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

三、常见的统计违法行为 

《统计法》规定应该追究法律责任的统计违法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1、虚报、瞒报统计资料。

   虚报统计资料,是指行为人(具有报送统计资料义务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违反统计法律和统计制度的规定,高于实际统计数据报送统计资料的行为。

虚报统计资料具有三个特征:

一是当事人的行为必须违反了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制度的规定;二是当事人主观上必须有过错,即有虚报统计数据的故意或过失;三是必须有高于实际统计数据上报统计资料的行为。

   瞒报统计资料,是指行为人违反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制度的规定,低于实际统计数据报送统计资料的行为。

瞒报统计资料也具有三个特征:

一是当事人的行为必须违反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制度的规定;二是当事人主观上必须有过错,即有瞒报统计数据的故意或过失;三是必须有低于实际数据上报统计资料的行为。

   

(2)伪造、篡改统计资料。

   伪造统计资料,是指行为人没有客观事实根据,主观地编造虚假统计数据或者统计资料并报送的行为。

伪造统计资料的行为,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凭空捏造,无中生有。

在实践中,对不按原始记录、统计台帐汇总数字的填报,也认定为伪造统计资料的统计违法行为。

   篡改统计资料,是指行为人利用某种职务上或工作上的便利条件,擅自修改真实的统计资料并报送的行为。

被篡改的统计资料,既可以是汇总资料,也可以是原始资料(包括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及其他相关的凭证);既可以是经过加工整理的资料,也可以是未经加工的资料。

篡改统计资料行为的基本特征是在现有的统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非法修改。

   伪造、篡改统计资料是进行虚报、瞒报的手段。

从情节上说要比一般的虚报、瞒报行为更为严重。

   (3)拒报统计资料。

   拒报统计资料,是指行为人违反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制度的规定,明确表示不履行提供统计资料义务的行为。

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文件的解释,拒报统计资料共包括下列四种情况:

①明确表示不履行提供统计资料的义务并拒绝报送统计资料的;②被检查单位的领导人及有关责任人员不按期据实答复《统计检查查询书》的;③经《统计报表催报单》催报,仍不在限定期限内报送统计资料的;④具有上报统计资料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拒绝在统计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内领取国家依法制发的报表也不参加年报会议的。

   (4)拒不接受统计检查。

   拒不接受统计检查,是指统计检查对象对各级统计行政机关依法进行的统计检查,予以阻挠、推诿、拒绝、抵制、抗拒或者置之不理的行为。

在实践中,这种行为的主要表现是,对各级统计行政机关进行的统计检查置之不理(如拒绝答复《统计检查查询书》);在统计检查时拒绝提供情况,提供虚假情况或者转移、隐蔽、毁弃原始统计记录、统计台帐、统计报表以及与统计有关的其它资料的;阻挠、推诿、拒绝、抵制、抗拒统计检查的。

   (5)屡次迟报统计资料。

   迟报统计资料,是指行为人违反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制度的规定,超过法定的报送统计资料的期限报送统计资料的行为。

这种行为的特点是虽然报送统计资料,但没有在法定的报送统计资料的期限内报送,从而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及时性。

   屡次迟报统计资料是指行为人违反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制度的规定,在上一年度已有迟报记录,当年又迟报两次或者上一年度无迟报记录,当年迟报三次的违法行为。

不论所发生的迟报行为是连续的还是间断的。

   (6)领导人自行修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或者强令、授意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

   (7)领导人对拒绝、抵制篡改统计资料或编造虚假数据行为的统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

   (8)违反《统计法》有关保密规定。

   (9)国家机关未报经审查或者备案,擅自制发统计调查表。

   (10)利用统计调查窃取国家秘密。

   (11)利用统计调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利用统计调查进行欺诈活动。

   (12)违法进行涉外调查活动。

基层统计综合部门和企业事业统计组织,要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准确、及时、有效发挥统计的职能作用,具体起来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恪守统计法律规定和职业道德,自觉履行国家法定的统计调查或普查义务,及时如实地填报统计数据,当前,特别要注意不要跟计划跑,唯领导的意图是从。

 2、主动地接受地方政府统计部门依法实施的行政管理,及时办理统计登记、年检,和委派统计负责人或统计人员参加统计培训,确认统计人员资格,持证上岗。

 3、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统计协调和台帐、原始记录、档案资料保管和统计人员变更交接制度。

4、上报报表签字盖章,提供合法的统计数据。

5、积极组织统计法律学习和宣传,增强依法统计的自觉性,特别要影响领导人,促使其依法领导和支持统计工作。

四、统计数据描述

1、统计总体 简称总体,即统计所要研究事物的全体。

比如研究我国工业企业时,全国工业企业就是总体。

统计总体的范围决定于研究的目的和要求。

例如研究全部工业企业,则总体应包括各种经济类型企业在内的全部工业企业;如要研究国有工业企业,则总体中就不包括集体、个体、联营等经济类型的工业企业。

2、总体单位 即构成统计总体的各个单位。

如研究全国人口情况,则全国人民是统计总体,而每个人就是总体单位。

由于统计研究的目的不同,同一事物在有的情况下作为总体,但在另一种情况下却作为总体单位。

如研究工业部门生产结构的变化时,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当研究该企业的劳动力情况时,这个企业的全部职工就是总体,而每个职工是总体单位。

3、标志 又称标识,即总体单位所具有的属性和特征。

每个总体单位都有各种各样的特性和属性,例如在工人这个总体中,每个工人具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工龄、工资等特征,这些都称为标志。

这些标志有些是表现属性变化的,称为品质标志,如性别、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等;有些是用数量表现的称为数量标志,如年龄、工龄、工资等。

4、变量 指总体各单位某一标志的具体数值,一般指数量变动标志的具体表现。

它表现了总体单位的某些性能或状态,如工人总体中工人的年龄有20岁、25岁、30岁等,都是变量。

5、统计指标 即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某一方面的统计数字。

它既可用来说明所研究事物的总体,又可用来说明总体的某一方面。

它由一定的经济范畴和具体数值组成,如职工人数200万人、工资总额100亿元等。

职工人数、工资总额等代表一定的经济范畴,称之为指标名称;200万人、100亿元等具体数字是指标数值。

6、指标 按其表现的形式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数指标。

总量指标以绝对数表示,相对指标和平均数指标则分别以相对数和平均数表示。

指标按其数值可采用计算单位的属性,可分为实物指标与价值指标等。

指标按其所反映现象的特点,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7、指标体系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指标所构成的整体,用以说明所研究的社会现象各方面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8、分配数列 统计总体单位按一定的标志分组后,按组排列而成的统计数列,它可以说明各组单位在总体中的分配和构成情况。

分配数列有品质数列和数量数列两种。

前者是按品质标志分组的分配数列,如人口按性别分,企业按工业部门分,职工按岗位分等而形成的数列;后者是按数量标志分组的分配数列,如职工按工龄分,工业企业按产值分等而形成的数列。

9、总量指标 表明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某种社会现象的规模和发展水平的数量总和。

一般用绝对数表示。

它是综合反映大量社会现象数量方面的基本指标,是计算相对数和平均数的基础。

总量指标表现为总体总量和标志总量两种形式。

总体总量是总体内单位总数,标志总量是总体单位数量标志值的总和。

如某市某年企业2550个,工资总额25亿元,2550个企业是总体总量,工资总额25亿元则是标志总量。

10、相对数 又称相对指标,是统计中两个相互关联的指标的比,用以表明经济现象间的数量对比关系。

相对数是对各种事物进行对比分析的有力工具。

它能把事物的绝对数具体差异抽象化,使原来无法直接进行对比的事物,具有进行对比的共同基础。

  相对数按其所起的作用可以分为计划完成相对数、比较相对数、结构相对数、、动态相对数、强度相对数等。

其表现形式一般为倍数、成数、百分比、千分数等。

相对数的计算与运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1)相互比较的两个指标所包含的内容、范围、计算方法、计量单位等要尽量保持一致,如果不一致,应调整后再对比;

(2)要与绝对数结合起来运用,避免认识的片面性;(3)要把各种相对数结合运用,以便反映现象的全貌。

  计划完成相对数 反映计划任务完成程度的相对指标,即实际完成数对计划任务数的比值,用百分数或倍数表示。

  比较相对数 反映同一时期某类现象在不同地区或不同单位间对比关系的指标,通常用百分数或倍数表示。

如比较各地区、部门、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劳动生产率等,有时也可用于特殊情况的对比。

对比基数的选择应根据资料的特点和研究的目的而定。

  结构相对数 反映某一社会现象在统计总体中各部分所占比重的百分数。

动态相对数 又称动态指标,反映某种社会现象水平在时间上变动程度的指标。

通常把作为比较基础的时期称为基期,把和基期对比的时期称为计算期或报告期,对比结果以百分数表示。

动态相对数对于研究经济现象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情况,认识现象的发展趋势及其规律性,具有重要意义。

强度相对数 又称强度指标,是两个有联系的不同事物的数值之比,用来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现象的强度、密度或普遍程度。

例如某地区人口数对该地区土地面积之比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有多少人);某地区医生人数对该地区居民人数之比的医疗保障程度(每万人中有多少医生)等。

11、平均数 又称平均指标,综合反映社会现象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条件下一般水平的指标。

平均指标把总体各单位之间的差异抽象掉加以平均,能显示出现象的一般水平,是统计分析中常用的指标之一。

它可用来进行各部分、各单位之间的对比,反映一般水平的高低,还可用来比较同一现象的不同时间变化,反映其一般水平的基本趋势。

此外,一些平均指标常作为编制计划的参考。

算术平均数 即总体中各个变量值的总和除以这些变量总数所得的商,是最常用的一种平均数。

它分为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

简单算术平均数是总体标志总量除以总体单位之商;加权算术平均数是变量乘权数(次数)之和,除以权数总和。

 几何平均数 n个正数的连乘积的n次方根,常用于表明平均发展速度。

在各年的发展速度波动幅度较大时,不易采用几何平均数指标。

对于时期较长的资料,应以分段平均速度补充说明总平均速度。

众数 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数值的大小顺序排列后出现最多的数值,也是总体中最普遍的标志值。

它是平均数的一种,常用来说明社会现象的一般水平。

确定众数的方法,在单项数列中比较简单,就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变量值。

在组距数列中,要先确定众数所在组,然后计算出近似的众数值。

众数适用于总体单位数较多,又有明显集中趋势的现象。

  中位数 统计总体各单位按其在某一标志数值上的大小顺序排列,处于中央位置的数值,是平均数的一种。

它根据在变量数列中所处的位置计算,固又称为位置平均数。

12、动态数列 又称时间数列,是把某种社会现象的数字资料按时间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

动态数列可以反映出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趋势,是统计进行动态研究的重要依据。

动态数列一般有绝对数动态数列、相对数动态数列和平均数动态数列。

  绝对数动态数列是最基本的数列,是直接根据统计调查资料所组成的;相对数动态数列和平均数动态数列则是根据绝对数动态数列而派生的。

绝对数动态数列按其指标的性质不同,分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

时期数列反映现象在一段时间的发展过程,如由历年职工保险福利费用、工资总额等指标构成的数列;时点数列反映现象所处的状态在时间上的变动,如由历年年末企业职工人数、下岗职工人数等指标排列的数列。

相对数动态数列由一系列相对指标排列而成,反映社会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过程;平均数动态数列由一系列平均指标排列而成,反映社会现象一般水平的发展趋势。

  编制动态数列时,各时期指标应具有可比性,即时间长短、总体范围、经济内容、计算方法和计量单位等应该统一。

  时期数列 用绝对数指标排列的动态数列,反映某种现象在一段时期内的发展过程。

时期数列的各项数值指标可以相加,得到现象在一段时期内的累计数。

时期数列中时期的间隔、长短应该相等,以保证各指标值的可比性。

时期数列的指标数值,通常是通过联系不断的登记而取得的。

  时点数列 用绝对数指标排列的动态数列,反映某种社会现象的状态在时间上的变动。

时点数列的每个指标数值前后不能相加。

时点数列是表明某一现象在一定时点状态的数值,数值大小与时间间隔长短没有直接关系,因此两个时点的间隔并不要求相等。

但是为了便于比较,统计报表对时点数列如职工人数、企业下岗职工人数等还是要求按一定周期填报。

五、统计调查与方法

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调查的目的和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客观实际搜集资料的过程。

统计调查是统计研究的开始阶段,是进一步进行系统整理和综合分析的基础。

统计调查不仅为统计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同时也是取得真实数字的基本环节。

统计调查是正确认识社会的前提,是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也是实行正确领导的先决条件。

它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不仅需要严密的组织形式,而且要有一套科学方法,才能使各项调查资料数字准、情况明、反映及时、代表性强。

组织统计调查首先要确定调查目的,随后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制定调查方案和纲要,确定调查的时间和地点,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以及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统计中有各种不同的搜集资料的方式和方法,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实施条件。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调查任务、调查对象和具体条件,正确、灵活地运用各种统计调查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统计调查方法从不同角度区分有以下几种:

1.按组织形式分,有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统计报表是一种经常性的定期调查,它以基层单位原始记录为依据,按一定表式和程序,自下而上地提供基本统计资料。

专门调查是对某些社会经济现象进行专门组织的调查,如普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等。

  2.按调查单位的范围分,有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全面调查是对调查对象中所有单位进行的调查,非全面调查是对调查对象中部分单位所进行的调查。

  3.按调查时间的连续性分,有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经常性调查是随被研究现象的变化所进行的经常和连续的登记。

一次性调查是不连续调查,一般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调查登记。

  4.按取得资料的方法分,有直接观察法、报告法和采访法等。

直接观察法是调查人员到现场直接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登记。

报告法是报告单位利用各种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向有关单位提供统计资料的方法,如统计报表。

采访法是根据被调查者的答复来搜集调查资料的方法。

统计数据的整理是按照管理研究的目的,将搜集到的原始数据资料进行加工,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探索其中的数量规律性。

统计数据的分组是数据整理的第一步,即按不同的分组标志将数据划分为几个部分。

分组法 在社会经济统计中,根据研究任务把总体按重要标志划分为若干在性质上相同的部分的方法,它是统计整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

大量的原始资料经分组后,把同质的现象归纳在一起,可以反映被研究现象的性质和特征,说明现象的内部结构和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尤其是采用若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分组组成体系,更能反映社会现象多方面的联系。

  统计分组法用分组标志作为划分资料的根据,分组标志选择得是否正确,关系到能否揭示现象本质以及能否实现统计研究的目的。

统计工作中应根据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条件和要求,分析所研究事物的性质和特点,明确研究目的,恰当地选择分组标志。

在可能的情况下,选择分组标志要兼顾不同时间、地点和部门间同类资料的可比性。

  统计分组法的另一个基本问题是确定分组界限,也就是确定各组的内容和组数。

在实际工作中。

对一些比较复杂的分组,往往有统一规定的划分标准和分类目录。

在进行数量标志分组时,要注意数量界限必须能反映各组的质量差别,这样才能揭示现象在量变中质的变化。

  对比分析法 通过相互联系的指标对比来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和过程所固有的数量关系的方法。

任何社会经济现象都是和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结合在一起的,现象之间也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要反映这些情况单靠某个统计指标是不可能解决的。

对比分析法是一种最普遍、最重要的统计分析方法。

它包括实际与计划的对比、部分与总体的对比、同类现象的对比、不同时期的对比、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的对比等。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问题,找出差距,以进一步分析原因,确定改进措施。

  动态分析 分析各时期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的发展过程,认识其发展规律并预见其发展趋势的方法之一。

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统计不仅要对一定时期现象的相互联系进行分析研究,而且还要对它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研究。

进行动态分析的关键是积累和掌握各时期统计资料并编制动态数列。

有了动态数列,就可以进行前后时期的对比分析,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方向、速度及其规律性。

动态分析常用的指标有发展水平、增长量、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等。

 根据统计资料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现象变动过程和数量对比关系,利用一定的统计方法,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趋势和可能达到的水平所作的预计和推测。

  统计预测的方法很多,归结起来有时间数列预测和相关关系预测两种。

时间数列预测是从历史资料出发,用统计分析方法找出以往变动的趋势,然后予以外推进行预测。

相关关系预测是从反映现象间相互关联的资料出发,用统计分析方法找出现象间的因果关系和结构比例关系,然后从量上推断未来的发展变化。

  统计预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预测目的、对象和预测期限。

首先要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所阐明的原因对研究对象作周密分析,掌握其最主要的数量关系。

这直接关系到资料的收集和预测方法的选择;

(2)占有数据资料。

一种是表现现象变动趋势的历史数据资料,一种是特定时间同一预测现象的各种分组数据资料,两种资料结合运用。

资料要求完整、系统、准确或作必要的调整;(3)确定预测方法。

根据预测对象的性质特点和要求来确定;(4)进行综合判断。

把预测结果与有关因素及其作用的变化结合起来判断,提高统计预测的可靠程度。

  统计预测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广泛运用。

正确运用统计预测,可以为经济管理决策、制定政策、编制计划、规划和具体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