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SY申请正文建国前后哈尼族族规的变迁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甲寅乡为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89384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LSSY申请正文建国前后哈尼族族规的变迁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甲寅乡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LSSY申请正文建国前后哈尼族族规的变迁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甲寅乡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LSSY申请正文建国前后哈尼族族规的变迁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甲寅乡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LSSY申请正文建国前后哈尼族族规的变迁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甲寅乡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LSSY申请正文建国前后哈尼族族规的变迁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甲寅乡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LSSY申请正文建国前后哈尼族族规的变迁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甲寅乡为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LSSY申请正文建国前后哈尼族族规的变迁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甲寅乡为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LSSY申请正文建国前后哈尼族族规的变迁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甲寅乡为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LSSY申请正文建国前后哈尼族族规的变迁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甲寅乡为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LSSY申请正文建国前后哈尼族族规的变迁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甲寅乡为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LSSY申请正文建国前后哈尼族族规的变迁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甲寅乡为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LSSY申请正文建国前后哈尼族族规的变迁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甲寅乡为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LSSY申请正文建国前后哈尼族族规的变迁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甲寅乡为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LSSY申请正文建国前后哈尼族族规的变迁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甲寅乡为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LSSY申请正文建国前后哈尼族族规的变迁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甲寅乡为例.docx

《LSSY申请正文建国前后哈尼族族规的变迁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甲寅乡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LSSY申请正文建国前后哈尼族族规的变迁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甲寅乡为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LSSY申请正文建国前后哈尼族族规的变迁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甲寅乡为例.docx

LSSY申请正文建国前后哈尼族族规的变迁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甲寅乡为例

 

建国前后哈尼族族规的变迁-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甲寅乡为例

 

一、立项依据1

(一)研究现状与背景1–3

1.哈尼族研究背景

2.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甲寅乡研究现状

(二)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4–5

1.本研究的学术价值

2.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三)已有研究实践基础6–7

1.文献调研基础

2.实地调研基础

3.制定调研计划

(四)团队及成员优势7–8

二、研究内容、目标、要解决的问题和主要特色8–11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目标

(三)要解决的问题

三、预期效果与具体成果10–11

(一)项目预期效果

(二)项目具体成果

四、具体安排及进度11–13

(一)申报阶段(2010.1—2010.3)

(二)文献研究(2010.3—2010.6)

(三)实地调研及成文(2010.7—2010.8)

(四)成果完善及提交(2010.9)

五、经费预算14

六、参考文献15

立项依据

1、背景与现状分析:

哈尼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老民族。

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哈尼族为开发祖国的西南边疆,抵御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捍卫祖国领土的完整,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哈尼族主要分布云南省南部红河(礼社江)下游与澜沧江之间的山岳地带,即哀牢山和无量山之间的广大地区。

哀牢山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无量山的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此外,玉溪地区、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等地也有分布。

哀牢山的元江、墨江、红河、元阳、绿春、金平、江城等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占本族总人口的73%。

目前,根据相关人口统计,红河州境内居住着70多万哈尼族人,占全国哈尼族总人口的一半左右,是全国唯一的以哈尼族为主体民族之一的民族自治州。

我们小组选择的调查区域为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甲寅乡,甲寅乡位于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境中东部,甲寅乡东与石头寨乡接壤,南邻阿扎河乡和洛恩乡,西与宝华乡相连,北与迤萨镇毗邻,国土面积87平方公里。

截至2008年,甲寅乡全乡辖6个村委会,41个自然村,85个村民小组。

全乡共5659户,25643人,全乡境内居住着哈尼族、彝族、汉族、瑶族四种民族,其中哈尼族占85%。

甲寅乡是中国境内哈尼族人最集中,同时也是最大的哈尼族寨子。

近年来,随着哈尼族文化研究的不断向前推进,哈尼族受到国内外愈来愈多的关注,但学界对其民族文化的研究依然不够,很多问题仍有争执,特别是关于哈尼族古老族规的研究。

哈尼族是一个文化传统颇为丰富的民族,本选题所涉及的就是学界一直未有确切说法却又在哈尼族文化占据着极重要的族规。

由于没有文字,造成缺少确实的史料记载,再加上世代口头传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变异和丢失,哈尼族族规的研究有较大困难,研究成果也为数不多。

因此,我们小组决定以五六十年代社会历史调查前后哈尼族族规的变迁为研究课题,深入哈尼族地区调查哈尼族族规的变迁。

2、学术价值:

苍莽巍峨的哀牢山,环绕着滚滚奔流的红河水,在山谷相间的哀牢山、无量山区,居住着世代住在哪里的哈尼族人。

哈尼族历史悠久漫长,与彝、拉祜等族同源于古代氐羌族群,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据汉文史籍记载,哈尼族原游牧于青藏高原。

公元前3世纪,秦国进行大规模征服近邻部落的活动,于是原居于青藏高原的氐羌族群中出现了众多的羌人名号,散迁各地,其中一部分往南迁徙,散居于川西南、滇东北、滇西北广大地区,这一部分南迁的氐羌系统部落群,就是近代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各兄弟民族的祖先。

此时,史籍中出现了"和夷"的名称,这可能是哈尼族最早见于记载的先民。

此后,在文献中曾多次以“和泥”、“雅泥”、“和蛮”、“和夷”等名称出现。

而哈尼一词,最早出现在清朝文献,哀牢山区哈尼族认为,“哈尼”一词是构成强悍、勇猛和女性的词素,两个音都有独立的意义。

建国后经由民族认同,称本民族为哈尼族。

少数民族社会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

少数民族社会发展问题,是关系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尤其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以及习惯法方面的研究,对于中国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生存和繁衍,对促进少数民族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对调解社会的矛盾,巩固民族团结,使民族成员安居乐业,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道德等多方面,都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然而,我们小组在查阅有关哈尼族的文献时发现,很少有学者以一个专门研究哈尼族族规族约或者称之为习惯法为目的去探究哈尼族的禁忌、风俗等。

难道哈尼族的习惯法不具有代表性或者相比于满汉蒙回藏没有突出意义?

任何一个查阅过有关哈尼族文献的人都不得不承认,哈尼族的习惯法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和学术意义。

首先,哈尼族习惯法涉及面广,包括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细微之处透漏着哈尼族文化源远流长。

其次,哈尼族习惯法分类详细,比如生产方面,就有木刻分水、木刻分赋等,并且详细规定了该族规所适用的情形。

故此研究哈尼族习惯法,有利于我们对于少数民族、尤其是当地的哈尼族人的了解,对于民族学历史学上的一些问题,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而研究哈尼族习惯法的变迁,则对于中国土司制度、中国法制史以及社会风俗、民族融合等问题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3、应用价值:

居住在某一区域的少数民族,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自有其生存的本能,他们往往要采取对他们而言一切有效的任何措施来保持其作为群体的延续性。

而少数民族习惯法作为少数民族村寨的秩序规范,它能保持一定范围内的社区生活的平稳,使少数民族群体的交互行为保持某种相似性与稳定性。

这在研究我国刑事、民事立法等方面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相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量刑、法律判定标准;同时也为我国的立法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素材,为我们走有中国特色的法制建设道路更为迈进。

我们也应看到,对少数民族地区民俗的调查研究,更有利于当地政府重视以及制定相关法律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该资源,同时亦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根据我们小组掌握的材料来看,且不论我国对于哈尼族文化的研究和我们大众对其文化的了解,目前年青一代的哈尼族人对其本民族的文化亦是几乎遗忘殆尽。

我国一直强调我们是56个民族,56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

可是如若连民族文化都撇下,又何谈民族认同?

所以调查哈尼族习惯法,有利于我们对哈尼族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有利于人们重视哈尼族习惯法在哈尼族人民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更有利于人们重新审视哈尼族文化。

让我们能够看到民族自决,让五十六个民族和谐相处。

同时,我们小组也感到调查哈尼族习惯法,对于研究哈尼族社会构成以及当今对于哈尼族的民族政策,对于解决现阶段哈尼族教育、医疗甚至男女性别比例等都有着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比如,我组曾看到这样一篇论文,内容谈到哈尼族地区对于教育的观念仍然很落后,所以当地儿童在普九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超过半数,且很大一部分为自愿。

这实是让人震惊,更是无法坐视不理。

所以相对而言,研究哈尼族习惯法对于红河地区乃至整个云南地区都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4、已有研究实践基础:

据我们小组目前掌握的相关资料来看,系统研究哈尼族习惯法的少之又少,即使有也多是从禁忌角度来写。

至于对于哈尼族习惯法的变迁及展望方向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尚无多少研究成果。

目前对于禁忌族规比较系统的做出统计并阐述其功用的论文有中央民族大学李泽然教授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何建云教授合著的《哈尼族禁忌习俗的类型、特点及其功能》,里面对哈尼族禁忌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类;与哈尼族习惯法内容相关的还有李崇隆先生的《哈尼族族规族约浅说》,里面对哈尼族的习惯法分成生产生活两大类,各自又分了几类,并对其产生的原因、作用、内容大致做了说明;还有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哈尼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书中对当地哈尼族禁忌做过比较系统的说明。

而从哈尼族习惯法意义、功用角度考虑的论文有李宁所写的刊载于《中国哈尼学·第二辑》上的《论哈尼族习惯法的调节功能》。

至于其他有关哈尼族习惯法的资料,则要么与其他民族混杂一起,要么与婚丧、宗教错杂相交。

从某种角度来说,哈尼族习惯法的研究尚处于一个稚嫩的初期阶段。

5、团队及成员优势:

我们组是由组长乔鹏亮以及组员关阅、陈明龙、李榕四人组成。

组长乔鹏亮作为我们团队的总协调,具有良好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协调沟通的能力,主要负责规划我们的日程安排,分配各组员的具体任务以及最后敲定我们的报告成果。

关阅对工作细心负责,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主要负责查找相关文献及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分类整理、编排。

陈明龙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沟通能力,主要负责与当地民族事务所、档案馆、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与当地哈尼族居民进行交流。

李榕对事物具有较强的洞察力,善于分析,主要负责拍照、录音及对财务的管理。

1)课题小组成员均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专业二年级学生。

首先在理论知识上,都有了一年的理论知识积淀,懂得用历史的思维看问题,这有利于对课题研究后期的深入探讨。

其次,小组成员都曾经参加过相关专业的社会实践,懂得一定的社会调查分析方法,具备一定的社会调查经验,有利用此次调研活动的顺利进行。

2)本小组成员来自同一班级,曾多次合作完成小组讨论等作业,因而,沟通协作融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分工合作,有利用此次调研活动高效率的完成。

3)小组成员为大二学生,在时间上较为宽裕,能够保证调研活动的有序展开。

4)小组成员在校期间都热心学生活动,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较高的团队协作意识。

5)小组成员李榕的舅舅住在云南哈尼族自治州,对实地调研有很大的帮助和引导作用。

6)小组成员各有特色,有做事细心的,有性格率真的,实现了很好的性格上的优势互补。

有利于解决调研活动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同时,也可以让小组成员在实践中完善自己。

(阐述立项依据,如现状与背景分析、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已有研究实践基础、团队及成员优势等;注意:

此部分会涉及到参考文献,务必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执行,该《规则》可在网上直接搜索获得,实例请参考我校本科毕业论文模版)

研究内容、目标、要解决的问题和主要特色

1、研究内容:

我国云南边境地区是一个民族成分复杂的区域,民族色彩、民族文化多彩缤纷。

常年生活在云南红河地区的哈尼族也在千年的历史中创造了不可比拟的灿烂文化。

他们拥有自己的语言和生活信仰,但令人遗憾的是哈尼族没有文字,他们是如何组织和管理族群内部的人群和生产的呢?

那些口耳相传的规矩究竟蕴含着哪些神奇的力量?

建国直至改革开放之后,受到国家法律与经济状况的影响,这些族规是否同样发挥着他们的作用呢?

此次社会调研主要研究生活在我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一带的哈尼族村寨或有较大型哈尼族族人聚集区中哈尼族人从古延续至今的族规的变迁。

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历史调查后,哈尼族族规产生了巨大变化,在形态、功能以及意义等方面都与传统族规不同。

那么,到底是什么对传承了数千年的族规产生了如此影响?

我们将对哈尼族族规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在不同时期的内容进行对比,并探讨该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现今的影响。

2、目标:

1)对比五六十年代社会历史调查后哈尼族族规在内容、功能及普及范围等方面的变化,分析其对当地所带来的影响以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哈尼族族规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变迁的过程中,族规不断的传承和消亡,我们将通过调查探讨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态度(对于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内容将进行保护;依然适合族群发展的内容将进行保护;对于具有普世性的内容将进行发展)。

3)透过此次社会调查,提高田野调查的能力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主要特色和创新点: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基地班兼具历史学和民族学特色,我们将运用历史学调查文献的方法和民族学的田野调查方法相结合,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具备两门学科的特点及优点。

在前期整理资料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关于哈尼族族规变迁方面的研究不够完善,对其演变和意义上的分析不够深入,希望我们可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调查。

5、要解决的问题:

前提:

由于小组成员们的知识积累和实践基础不够丰富,因此在整个调查的策划上会存在一些疏漏。

对此,我们准备了一些预备方案。

1、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我们缺少民族志方面的文献资料,因此需要深入到云南当地民族自治州查找第一手材料。

2、由于当地大部分居民都为哈尼族,需要解决语言不通的障碍。

但是可以利用队员亲戚的便利,暂时作为向导和翻译。

在走访当地居民的过程中,利用录音的形式,对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做调查,尽可能多的获取所需的材料。

3、由于调查地点距离较远且哈尼族无文字,在前期调查的资料搜集过程中,主观的因素占主导,这可能存在着调查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情形,我们会在调查之前通过电话的形式与当地居民进行联系,争取在调查前对当地有较深刻的了解。

4、经费紧张问题。

由于考察地点据京较远,所以路费的压力较大。

不过我们会尽量节俭出行费用,争取将其降至最低。

并且充分利用当地的人脉关系,在向导、翻译等方面节省一些经费。

(阐述研究目标、创新点、特色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预期效果与具体成果

1、预期效果:

通过走访哈尼族当地的居民,获取关于五六十年代社会历史调查前后的当地哈尼族的族规变迁,并通过对比来了解这种变化对于哈尼族的影响。

1)深入实地考察,获得第一手数据资料。

通过调查了解哈尼族现存的族规情况,调查所得数据资料可作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事实支持。

2)通过将整理的实际数据加以分析,与五六十年代社会历史调查哈尼族族规的资料进行对比,并与当地的民族文献相结合,作为撰写报告的材料。

2、具体成果:

1)实际数据资料。

通过走访调查的形式搜集当地哈尼族族规的基本信息,了解当地哈尼族人的真实情况。

2)调查报告。

通过对事实的分析撰写一篇关于五六十年代社会历史调查前后哈尼族族规的演变的调查报告。

3)拍摄关于当地哈尼族生活状态的照片,作为调查的事实依据。

(阐述项目预期效果和具体成果,如研究论文、设计、专利、软件等;注意:

项目申报时必须认真地填写申请书正文中“预期效果与具体成果”部分,并在立项后严格执行,结题将依据“预期效果与具体成果”进行验收,凡未达到的均为不合格项目)

具体安排及进度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0年1月——2010年3月)

此阶段主要完成三个任务:

课题确立、文献回顾和确立调查具体对象和方法。

课题确立方面:

小组成员坐在一起进行讨论,寻求有一定学术价值且与理论知识相联系的课题,而且这个课题要具备可实行性。

通过上网查阅及文献查看的方式逐步明确课题研究方向及意义,细化研究方案。

文献回顾方面:

在确立了课题主题的前提下,进一步了解现有的相关主题的研究成果,从中吸取经验,找到更多突破点。

在文献阅读上重点放在对哈尼族的了解。

同时,亦要加强对其族规的了解,便于后期实地调研的顺利展开。

确立具体调查方法:

确立调查方法为深度访谈与当地文献相结合。

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深度访谈的基本内容、采访提纲的确定。

第二阶段:

前期调查阶段(2010年04月—2010年05月)

此阶段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文献影像知识的获取和分析及与当地负责人的电话连线。

文献整合及走访调查:

主要关注点在于深入了解哈尼族的整体生存概况和我们所选择的调研区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甲寅乡为例基本状况。

同时,通过对资料的查阅整理了解哈尼族的情况。

与当地负责人的电话连线:

通过与当地负责人的电话连线了解现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甲寅乡。

同时了解当地现在保留的一些民俗传统,一方面有利用我们对当地现状认识的加深,同时有利于我们确定后期实地调查的民俗侧重点。

对当地外来人员进行走访调查:

比如本校少语系李泽然教授就是云南哈尼族,我们也可以通过对当地外出务工人员调查,了解当地情况。

第三阶段:

实地调查阶段(2010年7月-2010年8月)

这一阶段共分为三个阶段:

实地调研前的准备、前往目标地点进行实地调查和实地调研报告的撰写。

实地调研前的各项准备:

查询路线,安排住宿;相关物资准备;与当地相关人员联系。

前往云南省红河县甲寅乡进行实地调查(2010年07月10日—2010年07月19日):

1)与当地文教部门、政府进行交流。

2)与甲寅村村长进行初步沟通,了解现在哈尼族人民的基本生活状况,初步了解当地人民的族规保留状况等。

3)对当地人民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当地居民的族规现状与五六十年代社会历史调查前后的状况,并初步探寻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及作用。

4)进入具有高度代表性的家庭(如:

家族成员多,在村寨中有一定威望)进行深度访谈,了解本民族族规(生活规范,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的再认知。

实地调研报告的撰写:

利用暑假剩余时间和开学初期,小组成员共同统计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得来的数据和资料,作出相关总结,提出相关问题,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共同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第四阶段:

撰写最终的研究报告、结题、答辩、验收。

(2010年08月—2010年09月)

5)总结各个阶段的调查和研究分析成果,小组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完后最终的实践报告的撰写。

(按申请时间跨度以年或月为单位阐述研究计划及进度安排)

经费预算

系部

实践内容

历史文化学院

建国前后哈尼族族规的变迁-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甲寅乡为例

项目明细

备注

序号

内容

金额

往返车费用

北京西站—昆明

硬座票每张售价320元

320(全价)×4×2=2560(元)

实践小组共四人。

县市内交通费用(主要是长途客运大巴,公交车)另可能需要乘坐一些短途客运车

(62×4+10×4)×2+20=596(元)

昆明长途车站每天有车至红河县城,末班车为中午1:

10分,车程7小时,票价62元。

于县城车站坐班车至甲寅,车程一个半小时,票价10元。

末班车为下午4:

30分。

也可由个旧、建水、元阳、蒙自等地转车短途客运车预算为20(元)

餐饮费用

15×5×4=300(元)

15元/(天·人)

给当地居民的礼品

300(元)

主要为水果、小挂件

住宿费用

30×2×5=300(元)

主要选择民营宾馆,价位每间在30(元)左右,规格为双人房,每次需要两间.

打印与文案费用

20+50+16+20+3=109(元)

打印费用:

普印20元

彩印50元

文案费用:

签字笔(单价2元)每人需要2支

笔记本(单价5元)

每人需要1本

文件夹(3元)

相机录音笔的租借费用

(包括购买电池的费用)

100(元)

合计金额

4265元)

(待完善)

6、参考文献:

[1]毛佑全李期博.哈尼族[M].北京:

民族出版社,1989年5月.

[2]王尔松.哈尼族文化研究[M].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

[3]杨忠明.哈尼族简史[M].云南:

西双版纳报社印刷厂,2004.

[4]中央民族大学哈尼族研究所/编.中国哈尼学(第一辑)[M].云南:

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5]中央民族大学哈尼学研究所.中国哈尼学[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2

[6]中央民族大学哈尼学研究所.中国哈尼学[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5.

[7]《哈尼族简史》编写组.哈尼族简史[M].云南: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8]雷兵.哈尼族文化史[M].云南:

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9]《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哈尼族社会历史调查[M].云南:

云南民族出版社,1981.

[10]中国科学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调查组云南省历史研究所民族社会历史研究室编印.云南省哈尼族社会历史调查[M].北京:

中国科学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调查组云南省历史研究所民族社会历史研究室,1964

 

(列表说明经费预算,请严格按<>中允许项目编制;注意:

项目立项后执行严格的经费使用规定,结题前只能使用批准经费的50%,结题验收合格后方能报销另50%,结题成绩不合格者不能报销另50%)

申请正文填写说明(本页不提交)

1.应认真填写项目的立项依据、研究内容、目标、要解决的问题、主要特色、进度安排经费预算等内容;同时请务必参照立项评审标准细则的要求撰写,尤其是文献综述、参与成员资格及经费预算等的相关描述。

2.为公正起见,项目立项采取匿名评议,因此申请正文绝对不应出现指导教师相关个人信息;

3.申请正文最少3000字,多者不限;

4.申请正文应直接上传至网络申报系统中,不打印;

5.申请正文命名原则“LSTS_申请正文_XX研究.doc”,绝对不要上传普通配置计算机无法打开、无法编辑的格式,如PDF、LaTex、docx等,若评议人无法打开后果自负;

6.请严格按本模版格式撰写,不要自行创造;

7.底稿请自行保留,以备急用。

注:

如有技术问题,请发邮件至urtp.muc@,电话:

2462;计划管理咨询247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