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高峰论坛之如何打造成功的职业生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90277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指导高峰论坛之如何打造成功的职业生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大学生就业指导高峰论坛之如何打造成功的职业生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大学生就业指导高峰论坛之如何打造成功的职业生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大学生就业指导高峰论坛之如何打造成功的职业生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大学生就业指导高峰论坛之如何打造成功的职业生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大学生就业指导高峰论坛之如何打造成功的职业生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大学生就业指导高峰论坛之如何打造成功的职业生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大学生就业指导高峰论坛之如何打造成功的职业生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大学生就业指导高峰论坛之如何打造成功的职业生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大学生就业指导高峰论坛之如何打造成功的职业生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大学生就业指导高峰论坛之如何打造成功的职业生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大学生就业指导高峰论坛之如何打造成功的职业生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指导高峰论坛之如何打造成功的职业生涯.docx

《大学生就业指导高峰论坛之如何打造成功的职业生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指导高峰论坛之如何打造成功的职业生涯.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生就业指导高峰论坛之如何打造成功的职业生涯.docx

大学生就业指导高峰论坛之如何打造成功的职业生涯

大学生就业指导高峰论坛之如何打造成功的职业生涯

日期:

2007-10-6浏览量:

257好评度:

26

发表评论

时间:

2006年12月24日上午主讲:

游剑鸣老师游老师:

各位同学,大家好!

刚刚我在外面听到很多同学跟我说“早上6点多钟就过来了”,有的说“来得比较晚”,能不能让他进来?

我听了很感动。

今天在座的每一位同学,我相信都希望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能够一路走好,在我们的未来成为职场高手。

每一次来到高校,我都非常高兴!

因为,高校有许多像有激情、有朝气,年轻、有活力的同学们。

这让我想起20年前我的大学生活。

大学生活是美好的,也是瞬间就过去的。

我们如何渡过这4年大学生活,为我们未来成功就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20年前,我和同学们一样,带着一颗激情的心,带着父母的叮咛,带着家人的嘱咐,带着同学和亲人的祝福,坐上了北去的列车,去他乡求学。

那么,我们在大学收获的远远不止是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如何处理问题,学会了如何翻阅资料,查看我们应该有的学习方法,这个过程练就了我们的个性,使我们变得成熟。

上大学期间,我第一次看到了长江和黄河,也第一次来到了北京,第一次能够零距离地聆听大学教授的演讲。

所以,大学生活给了我很多美好的回忆。

我是80年代初进入大学的,20年后的今天,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

我们那时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最多也只是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以提高自己的素质。

当时我们是计划经济时代,你毕业时有单位找你,有分配。

但是今天是市场经济,我们面临着双向选择。

我们的同学们在享受大众化教育的同时,也面临着就业的压力。

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们由以前的精英教育变成了现在的大众化教育。

这个结果必然带来大众化就业。

所以,06年高校毕业生达到了413万。

就在06年,有近百万高校毕业生没有就业的时候,又迎来了07年近500万毕业生就业的一个现状。

而我们必须面对这个现实。

从我们中国的历史来看,应该说我们第三次职业高峰期已经到了。

第一次是在什么时候呢?

第一次是在我们国家知青返城的时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时是响应祖国的号召。

知识青年首先要下乡去接受农民的再教育。

当时,当这批学生从农村回来的时候,面临中国第一个就业的压力和高峰。

第二次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我们进行国家经济改革的时候,有一大批下岗工人。

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有一批工人失业者,有一些老员工,40多岁的人,一些以前的劳模和知青。

为什么呢?

因为,以前的知青在80年代末时将近40岁了,当80年代大学生出来就业时,在竞争的环境下,他们下岗了。

今天,我们迎来了第三次就业高峰。

我们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我们学生的问题,因为大学生的背后是我们的家庭,是我们的学校和社会。

所以,它折射的是我们整个社会的问题。

它已经成为了我们整个媒体和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

所以,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交流这个问题。

那么,首先,我们的优势我们自己应该认识到。

因为,仍然有很多同学可以获得很大的成功,依然可以作出骄人的成绩。

我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有十几年,我们在招人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同学很优秀,能够脱颖而出。

那么,在大学时期,我希望我们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在座的,我从这里看上去密密麻麻,我不知道有多少是应届毕业生,有多少是一年级的同学,我希望我们整个大学生活从一年级开始调整自己。

在座的应届生有多少?

能举一下手给我看一下吗?

(众回应)哦,有七分之一的人。

一年级的同学有没有。

来,举一下手,哇!

欢迎你们!

谢谢你们!

有这么多啊!

各位同学,我想和大家谈四个问题:

我们如果要赢在大学生活即将进入职场的这个起跑线,我们应该注意四方面的修炼。

这是我结合自身的经历,也结合我做人力资源管理时在招聘过程中的切身体会,提出来供大家参考的。

第一,我们应该认识到,大学生角色和我们走入社会以后的角色到底有什么差异。

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各位同学,你们不可能指望在毕业的那一瞬间就成为合格的职业人。

至少,这个要求对我来说有一点过分。

我想这个问题想了很久,所以,我觉得,我们认清形势,认识到我们的角色转换,即由一个学生变成一个职业人的角色转换是我们赢在起跑线的成功关键之一。

我们在大学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一个学生,是一个被服务者。

在大学,你接受教育服务,那是一个相对独立、相对单纯的环境,你的目标是什么?

是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完成学业,接受阶段性的教育。

你接触的对象是老师和同学。

但是你走向社会之后,就远远不一样了,因为你的任务已经变成了工作,而不是学习。

你接触的对象是同事、领导,还有客户,还有我们社会、工作上的关系,所以更复杂。

我们的合作不是以个人学习学术为主,而是要和我们其他同事一起合作,来完成我们的工作。

所以,它们的要求也不一样。

还有,我们大学毕业以后,我们更多的是以提升我们的工作绩效为目标,而不像在大学是以提升我们的个人素质为目标。

在大学,我们是阶段性的学习;在社会上,我们是长期地,没有寒暑假的学习。

因为,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生的。

这是我等一下会讲的另外一个问题。

所以,角色的转换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

想在毕业的那一瞬间就变成一个合格的职业人,是不可能的。

各位同学,为什么我们的就业压力这么大?

我们先不谈社会的问题,先不谈教育的问题,我们从自己可以做一些什么,从这个角度来谈。

这是第一点,非常重要!

“角色”这个概念一般只有在电影、小说里面会出现。

比如演一个什么角色。

而“角色”这个概念我非常喜欢。

我在工作中,也需要去演好自己的角色。

因为,企业和社会它只给你提供道具和舞台,但你有什么节目,有什么收视率?

完全在于自己!

我们要深刻理解这一点,如果你理解不好“角色”,你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就不可能成功。

比如,一个演员要演一个戏,这个戏是由张学友演的。

他有一些台词,有一些动作,如果让我们一个同学来演这个角色,他也可以演。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把这个台词背好了,把动作记好了,我们比较年轻,他用1个小时,我们可以用5分钟就把它给记住了。

但是,你演得有他好吗?

一定没有!

原因是什么?

(众回应)哪位同学?

大声说一下!

因为他有经验?

还有呢?

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下。

因为,演员除了有经验之外,他理解了他要演的这个剧情、人物、角色的性格、背景、故事情节以及它的前因后果,他理解了心理的一些变化。

那么,演这个角色的时候,他把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发挥融入到这个角色。

如果只是单纯地记住这个台词,演得会很僵硬。

没经验的演员演戏时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

我们就业同样也是,你从一个学生变成一个员工,你就要理解,员工的角色是什么。

你们很清楚,在你没有入大学之前,你可能理解不到大学生是一个什么角色,他和中学生的角色有什么不一样。

但是渡过了几年大学生活,你们已经有所感触。

我们对于一个角色的理解,对于我们未来走向社会非常重要。

如果我们想在大学一年级为我们毕业的时候做一些准备,首先,对于我们未来要做的工作,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员工,我们应该对角色有一定理解。

比如,我们在大学是以提升综合素质为目标,它体现的是个人学习能力。

而在社会上,它体现的是组织绩效的达成以及个人绩效的达成,这时需要的是你的合作能力。

因为,靠一个人去完成组织绩效是不太可能的。

你一个人能完成吗?

现在,个人英雄主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和别人配合,需要和人家沟通、协调。

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要注重配合,我们要注重合作,我们要注重执行力。

这就是“角色”背后的要求。

我们要理解角色,首先就要理解“角色”背后的要求。

这个要求不是你在毕业的时候就能转换过来的,一定是从大学一年级开始的。

你要理解,从学生变为员工的背后需要如何准备自己的素质。

我们现在是学生,毕业以后是一个没有经验的员工。

这时要求什么呢?

它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什么?

要求我们能够吃苦耐劳。

因为你没有经验,因为我们是刚刚走上社会,除了具备理论知识,其他都没有!

所以,有一个企业家给他的大学生做报告时说了一句话,很好。

他给所有学生这样说:

“各位同学,希望你们每天早上默读一句话:

我什么本事也没有,我有的只有认真做事的精神。

如果你认真了,一定会成为第一。

”这句话说得很好!

这句话也折射了社会、企业对我们现在大学生的要求,也是对于“角色”背后的要求。

我们现在是学生,未来是员工,它背后的要求就是我们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因为你刚刚毕业,如果你没有认识到角色需要转换,或者你认识到了这一点,但你没有按照这一点去做,那么,你的角色都是没有转换好。

我们企业去年去了中国20多所学校,招了150人左右,从大专到博士生不等。

其中,有3个学生有一天晒了太阳,他们就受不了了。

于是,向他们的主管——我们人力资源部的招聘经理投诉:

“我们晒太阳了,非常辛苦,觉得不应该。

”然后,我们和他们反复交流,最后,这几个学生离开了。

我们招了160多人,只有3个这样的人。

后来,我们和他们学校交流,对这些学生进行了教育,幸好是为数较少的几个。

但是这反映出一个问题:

他们没有理解“角色”转换,不知道一个初入职的员工应该有什么素质和要求。

我们在大学是暂时的阶段性的教育,并且有寒暑假,你可能觉得班主任、辅导员很严厉,但以后到了企业,你才知道,老板是没有期限的。

在大学的时候,我们老师是以教育、鼓励为主,但企业有管理体系,相应地也有管理体系背后的要求。

所以,我们要有比较好的适应能力。

我们的大学环境比较好,比较轻松,因为是以鼓励、教育为主,但在企业不同,因为企业是已客户为导向。

企业是真刀实干的,它的生存完全在于我们所有员工的创造。

所以,你的一次失误,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是一个比较大的损失。

我们经常开玩笑说,即使会计在数目上只少了一个“0”,给企业的损失就很大!

所以,在企业,我们面对的是实际的工作。

企业是以管理系统为主。

如果没有管理系统,很难保证企业效益的达成。

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要知道,在企业角色的背后,要求我们有比较好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

我们都知道,去年电视上播过一个节目,一个四川的中学生被老师骂了以后,下课后从窗户上跳了下去。

当然,老师首先有过错,因为老师骂得很难听,当着全班同学骂他,他是一个学生委员。

老实说,他不应该迟到,而老师对他的期望很高,所以要求也很高,所以,他迟到一次,老师就骂了他。

他受不了。

临下课时,他写了一张纸条,趁人不备,铃声一响,立刻从窗户上跳了下去。

一个年轻的生命从此就消失了!

所以,各位同学,这是一种典型的抗压心理素质——我们称之为EQ比较差的现象。

当然,这位老师骂人的话是直接原因,但是,如果不是受了老师的责骂,而是遇到了别的困难,他或许也会用同样的方法。

所以,我们在职场当中,需要有好的适应能力、抗压能力,好的合作、协作能力。

我刚才讲的这些都不是你的专业知识能够代替的。

所以,为什么企业招人的时候不是只看你的专业?

我刚才讲的也不是专业知识能够解决的问题。

所以,我们在学好专业的背后,要修炼我们的个性,使我们变得成熟、坚定,变得有合作精神,变得有包容心。

这就是我们要做的第一点。

如果大家想,我到大学毕业的时候再去调整。

这已经晚了!

因为整个大学生活期间,你已经习惯了,你可能没有想到,我们去年在四川西北大学做过一个报告,当时有些女生听了以后就哭了,因为她觉得非常激动。

因为她以前遇到了很多问题,而学校都是用压的方式解决。

我讲的跳楼自杀的故事,就是因为学校没有做一些心理辅导。

所以,我们要学会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

所以,第一个赢在起跑线的关键,就是我们要了解我们从学生变成员工的角色。

另外,我们的学生时代是有阶段性的,未来走向社会是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所以要求我们做事要有计划性,要有目标,我们才可能做好这个角色。

如果你老是想:

我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反正未来有更好的单位等着我。

这样,你就错了!

所以,接下来,我跟同学们谈第二个关键问题:

我们要了解社会、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

我刚才去外面转了一下,很多同学在应聘。

我每次招聘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人山人海,但是招聘效果极低,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应聘者,应聘者找不到合适的单位。

这里面有很多综合性问题。

我只讲一下我们招聘大学生。

从我们企业的角度来说,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

第一,我们企业招聘的时候,我们最看重的,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

一个就业心态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我们招学生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

很多学生——因为学校环境和企业环境不一样,再好的企业环境都不能和大学相比。

别说你们,我们当时也是一样。

我在80年代初大学毕业的时候,那时我是一个职业高校的毕业生,我去上班,坐在单位门口,就是上楼梯的楼下,坐了将近一个小时。

我想:

我以后就呆在这里吗?

这么偏僻!

我当时想:

这比我的大学差多了。

我们当时没有网络,电视和电脑。

所以,我当时也很困惑!

我们现在当大学生,第一,我们要考虑的就是有一个好的就业心态,有一个任劳任怨的、吃苦耐劳、认真工作的精神。

所以,各位同学,在现在这种就业形势下,我们一定要修炼自己的个性和心态。

这不是你说“我能吃苦耐劳”就能做到的。

我们去年招的那三个同学,当初他也是这样跟我说的,他说“我一定能吃苦耐劳!

”有一个学校,给我们公司的印象———可能是我们公司的偏见,也可能这个学校的同学在就业观念上存在偏差,他们总是很难渡过我们的实习期,即毕业之前的实习期。

我们有一个养殖基地,比较偏僻,我们在那里去年第一批有一个月的封闭训练。

所谓的封闭训练,就是位置比较偏僻一些,但是有上课,有培训,有活动,有交流,那里有系统的培训计划。

但是,有三位同学因为晒了太阳就离开了。

而我当时和他们一起吃饭的时候还说过:

你们三位同学是种子选手。

你们学校的学生来到这里,每一次都有这个问题。

但是,你们三个,我对你们有信心,希望你们是种子选手,一定可以留下来!

他还给我宣誓说“没有问题!

”但仅仅一个月———其实那边的空气、风景都很好,没有这么杂乱的污染。

但一个月不到,剩下一个人。

我又找他谈了一次,我就不相信这个学校的学生就留不下来。

他说“没有问题!

”但是,后来他由于特殊的原因,也离开了。

我就感觉到,这个学校的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到位,这不是在嘴上说说,而是我们要用行动,就像刚才的企业家说的,我们没有任何本事,我们除了有专业,除了有认真做事的精神,一无所有!

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心态去做,我觉得你会很受欢迎!

在我们整个集团的人力资源中心,就有应届毕业生,我就要培养几个出来。

我们现在还在招,储备了很多。

还有一些将近半年多的时间才能毕业的学生,已经在一个大集团总部的人力资源中心就业了。

所以,我鼓励他:

这样的机会不多。

我们去年至少面试了1500人以上,走了20多个高校,从里面挑选了100多人。

而在这100多人里,有将近15个人是我们海大班的学员,就是说,他在二年级,我们就把他锁定了,把他作为重点培养对象。

我们会有一个虚拟的班级,他上课和其他同学一样上课,但我们公司会每年每个学期有计划地给他们安排一些社会、企业实操方面的课程和培训,也会做交流,给他们做职业生涯规划。

我们当时招了20个学生。

这20个学生明显优越于其他同学。

所以,这是和社会、企业接轨的原因。

所以,我相信,今天一天来这里听讲座的同学,你一定会有比较大的收获!

那么,第二步,就是我们需要比较好的合作精神、沟通能力以及抗压力。

我们要调整好自己。

整个社会、整个企业都需要一种合作的关系。

在公司里面,你下一个部门——比如,生产部的客户是谁?

是销售部。

因为它生产出来的东西要给销售部。

销售部的客户是谁?

就是我们外面市场的客户。

那么,我们采购部的客户是谁?

是生产部。

所以,如果你在销售部,你的客户就是市场部。

如果你在采购部工作,你的客户就是生产部门。

因为你的东西是拿给他们去生产的。

如果你在生产部门工作,你的客户就是销售部门。

如果你做人事行政,那么这个公司的员工都是你的客户。

所以,我们的考核指标都有“员工服务承诺”。

我刚才说的角色转换当中也有一条:

我们在大学是被服务者,老师服务你,学校服务你,但是你走向社会以后,我们是服务者。

这个角色就不一样了。

这要求我们主动一点。

所以,角色的转换,会对你的素质提出要求。

而这是我们要去修炼的。

我们要有合作的心态。

合作十分重要!

如果你的学习很好,很有内才,但是不善合作,很难想像你会取得好的成绩!

而在合作的背后,需要沟通能力。

其实,对团队合作精神的教育,在一些国家的启蒙教育中就已经有了。

比如,日本或德国,他们在幼儿入幼儿园时就进行这种测试。

而我们在幼儿入幼儿园的时候可能更多会问,这个字是什么?

你爸爸妈妈叫什么?

我们那时就是这样的。

当然,现在有些还是这样的,就是认一些拼音,觉得可以了,好,就可以入校。

但是,有些国家不是这样招生的,而是叫10个学生走到一个房间里面,你们去把这里面的桌子和椅子摆好,然后再把其他东西搬到隔壁这个教室里面去。

这10个小朋友进去了,把这些东西摆好,整理好,在旁边考察的老师就挑选有合作精神、会配合他人做事的人。

如果有人站在一边不动手,没有参与或参与不够积极的,就牵到旁边,告诉他的爸爸妈妈“你小孩明年再来,今年可能还不能够入学。

”一般情况下,这个小孩的爸爸妈妈就很生气,就教育这个小孩,“刚刚不是告诉你,一定要合作,一定要主动吗?

怎么不听话呢?

”但是,这样说也已经晚了。

还有的学校是这样的做法,在一个露天的场景下,天上下着雨。

考试时老师说:

你们从这边走到那边去。

那里有一部分雨伞,但是不够,这些小朋友过去的时候,有一部分小朋友可以拿到雨伞,而另外一部分拿不到雨伞。

这些小朋友全部过去,再回来,从这个小小的活动当中,老师会看哪些小朋友有合作精神,而哪些小朋友比较自私。

因为伞不够,小朋友会去抢,有的小朋友只是一个人往回跑。

他以为老师是认为谁跑得快谁就赢。

所以,这个过程就考验了我们小孩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以上两种入学方式,都引导了一个国家的教育,即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因为,社会的强大,企业的强大,不是靠个人,而是靠合作。

所以,现在企业、社会招人时特别注重这一点。

这是在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一下子培养出来的吗?

远远不是!

是在我们大学一年级乃至在中学就要培养的。

另外,沟通能力也很重要!

沟通,它可以是语言的沟通,也可以是无言的沟通。

早一段时间,我表扬过一个新员工,是一个应届生。

因为,我发现了很简单的一个细节。

我们开总经理会议的时候,他进来倒了一次水。

有的总经理要喝咖啡,有的要喝茶,有的喝白开水。

我当时无意、随便说了一句“我要白开水。

”后来,第二次开会,我们公司自己举办了一个MBA班课程的培训,他又来倒水。

这时,我发现,这个应届生记住了哪些老总喝咖啡,哪些老总喝茶水,而我是喝白开水的。

他都记住了。

我当时很被这个同事感动,不简单!

年纪很轻,应届生,没有工作经验。

这就是沟通!

这一点,我记在了心里。

作为人力资源总监,我在我们公司很多场合都说这个故事。

所以,同学们要学会沟通,沟通可以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所有职场的的成功也是基于沟通的成功。

所以,我们还在大学时就要善于沟通,有一次沟通,就有一次机会。

不要胆怯!

还有一个沟通的例子。

有一次,我们出差去了四川,在成都一个餐厅吃饭。

当时,有一个女服务员走过来。

当时和在一起的还有其他的同事,我们跟这位女服务员说:

你给我们推荐一些你们这里的特色菜。

她说:

……你们南方人喜欢吃这些。

我们当时一听,是什么感觉?

蒙了!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就只说了这一句话,而她一开口就说:

你们南方人吃这些。

我觉得很奇怪!

我们这些同事虽然都在广州工作,但是他们并不一定是广州人,也并不是一看上去就很有广东特色的那种人。

我们公司有很多全国各地的人。

所以,听了她的话,我们几位同事都在讨论,开玩笑:

哎呀,你是不是以前一个人单独来过?

为什么这个女孩子认识你?

我们都觉得奇怪:

为什么她知道我们是南方人呢?

我们要注意聆听,如果你站自己的角度去听她这句话,就觉得:

她知道我们是南方人。

但是反过来,你如果站在她的角度来考虑,结果会不一样。

所以,我们聆听的时候,要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来听。

那样会得到什么结果呢?

我们想一下,会感觉到她是北方人,并且有可能是东北那疙瘩的。

虽然她的口音我们没有听出来。

但是我们在想,有两种结论:

一,她可能知道我们是南方去的。

二,她可能就是东北人。

后来,我们把那个小姑娘叫来问了一下,问她是哪里人。

她说,我是东北yinkou人,是辽宁的。

这又一次引证了一个沟通的问题。

沟通时要注意倾听。

我刚才谈到了,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首先考虑的是就业心态,即要吃苦耐劳。

第二,要考虑合作、沟通以及抗压能力。

我刚才也提到了学生跳楼自杀,其实,我们有很多同学走上社会以后觉得压力很大。

这些压力在什么地方呢?

一是与陌生人交流。

因为你到了企业以后,所有同事、员工、领导都是新面孔。

你面临一个新环境,压力很大。

当你是一个新人,别人会用放大镜来看你。

如果你跟他熟了,就没有什么关系,优点也好,缺点也好,你都熟视无睹,觉得没有什么特别。

但当一个新人来到你面前的时候,他的优点,尤其是他的缺点,你会看得特别清晰、明显。

所以,我们的学生刚刚从校园环境走出来,觉得压力很大,还不说工作上的压力,就只说面对这些人际关系该如何处理、交流,你就会面对很大的压力。

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能够调整自己的心态,站在未来发展的角度去看问题,到企业去工作,我们不要考虑太多,我们就考虑:

这是一个就业、一个学习机会。

这样,压力就不会太大!

就是说,你本着学习、就业、生存的心态,那么一切都会适应。

“无欲则刚。

”这是我们在职业生涯中需要考虑的第二点,要有合作、沟通及抗压能力。

我们考虑的第三点,我们大学生没有什么经验,所以我们不谈经验,有的同学有一点社会工作经验,有的同学有一点在大学里面就业的工作经验,但是这都不是很重要的。

对于你一生的职业规划来说,这是很短暂,很简单的。

我们看重的更多的是你的潜力。

它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就是我们同学的学习能力。

我们在大学的时候需要学习知识的能力,但我们在就业时指的学习能力远远不是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这里经常会有误区。

我们有两句话送给大家:

管理和工作,在于行,而不在于知。

你的工作,我们的企业管理,它在于行,而不在于知。

所以,我们所指的学习能力不是理论上的学习,是将我们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和经验的过程。

这也是学习能力。

我们很多同学理论知识学得很好,当然,他的实际工作能力也很强,这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体现在我前面说的两点:

吃苦耐劳,能合作,沟通,有抗压能力,能承担任务。

而这又不是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够解决的。

所以,有的理论知识学得并不是很好,他同样能够作出很好的业绩,原因就在这里。

社会也有很多人,他没有读过大学,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也能作出一些成绩来,就是因为他们懂得如何沟通和合作,吃苦耐劳,非常有敬业精神,能够抵抗压力。

从这一点来说,我们的潜力是将我们的理论知识转化成技能和经验的过程,因为只有技能和经验才能帮你走向成功,因为知识本身并不是力量,这是哈佛的观点:

如果知识本身就是力量,那么“图书馆”的力量最大。

只有当知识被运用的时候,力量才最大!

那么,在知识被运用的过程,你会得到经验和技能的提升。

如果你的知识不运用,技能和经验永远得不到体现。

所以,我们的工作在于行,而不在于知。

同样,我们的职业生涯,也在于行,不在于知。

我们招大学生第四要考虑的,才是你的专业知识和你的专业背景。

我也经常参加招聘会,同学们参加招聘会时,有多少招聘单位会问你考了多少分?

当然,如果我们要招一个技术人才,我们会仔细看一下,这时专业知识成绩对我们招聘员工有参考价值,毫无疑问这是肯定有的。

甚至有的单位会把它列入招聘应届生的高压线。

就是说,如果你没有拿到学位,我们不考虑,一概否决。

这是对专业方面的要求。

我们会考虑,会参考,但是我们只是说我们的侧重点是刚才的那个方向:

1、我们的吃苦耐劳和就业心态。

2、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抗压能力。

3、是我们的潜能,即我们要善于运用知识,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要有很清晰的思路。

思路清晰的人容易成功。

4、是我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因为企业和社会的招聘是市场的需求,我们学生是由市场来选择的。

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个市场,我们未来的归宿是这个社会、企业和单位。

所以,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就要了解我们未来要成为的员工角色是什么样的,我们的归宿对我们提出什么要求。

如果你和它脱轨了,很难想像你能够找到你的定位。

我听说某大学06年一个系就有1200多个学生毕业,目前还有900多学生在找单位。

其实,我觉得找一个工作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