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 牛建军.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93189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教学中的 牛建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课堂教学中的 牛建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课堂教学中的 牛建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课堂教学中的 牛建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中的 牛建军.docx

《课堂教学中的 牛建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教学中的 牛建军.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堂教学中的 牛建军.docx

课堂教学中的牛建军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如何启发学生

牛建军

野史记载,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与当时的大才子秦少游成婚的当晚,苏小妹为了考察一下秦少游这位才子的真实水平,便向其提出一上联:

“闭门推出窗前月”,要秦少游对出下联,方可进入洞房。

三更鼓声已经响过,秦少游依然一筹莫展,对不出下联来。

这时,苏东坡看到秦少游窘迫之情景,就叫随行的家人向水里投了一块石子。

秦少游听到石子入水的声音,看到水中的粼粼波纹,他的思路马上被激活了、打开了,立刻就对出了下联:

“投石冲开水底天”。

下联对得实在是太妙了。

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帮助学生学习时,不妨也学习苏东坡的“投石”艺术。

假若苏东坡眼看着秦少游“发窘”坐视不理、视而不见、听之任之。

那是不负责任,有失兄长风度;假若苏东坡代秦少游对出下联,那是包办代替,考不出秦少游的真实水平。

苏东坡对秦少游的帮助,妙就妙在苏东坡看准秦少游“发窘”之机,巧妙地在水里投石子,给秦少游以启发,打开其思路。

这就是所谓的“启发式”。

这“启发式”运用得好!

好就好在一是适时———在秦少游“发窘”之时。

如果不是在“发窘”之时,秦少游感到此事与他无关,也不会发此奇想;二是适量————如果不是只投一块石子,而是像下雨似的猛投,那秦少游可能因怕被石子打伤而“抱头鼠窜”,哪里还顾得上联想、想象?

三是准确————把石子投到水中。

如果不是投到水中,秦少游也不会见景生情,想到“投石冲开水底天”的佳句。

“启发式”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出来的。

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

东汉郑玄作注云:

“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

”那么,什么是“愤”“悱”“启”“发”呢?

宋代朱熹解释说: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这种“启发式”教学,并非我国独有。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创立了“问答法”,这也是“启发式”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

他传授知识并不直接讲现成的结论,而是通过问答启发、引导、点拨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被称为“苏格拉底法”。

他往往从学生熟知的事物或现象开始,有问有答,逐步求得结论。

因此,被亚里士多德称为逻辑上的“归纳法之父”。

“现代教学论”中,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谈话法”,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发现法”,保加利亚教育家卢扎诺夫的“启发学”,日本教育界所倡导的“自主学习”等,追溯起来,都和“苏格拉底法”乃至孔子的“愤悱启发”论,有某种渊源关系,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核心特点和实质。

遗憾的是,我们有些人缺乏对“启发式教学”的深入研究,往往简单地把“谈话法”“问答式”等同于“启发式”,出现了不少形式主义的东西。

我们不能把教师讲课时的顶嘴一问:

“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之类的口头禅和学生不动脑思考的信口应答,看作是“启发式”教学。

那样子,就是问得再多,答得再响,课堂上再热闹,也激发不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也不是启发式教学。

我认为,“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就是在教学中定向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抓住在学习过程中的“愤悱”之时,教师巧妙地“投石”。

这里的“投石”就是引导、点拨、讲述、解释、补充、说明。

在课堂上教师这样的操作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年来,启发式教学在我国得到普遍的重视,在运用“启发式”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而且在教学中教师随着学生的不同年龄、不同年级、不同知识智力状况、生活阅历、学习习惯乃至心理素质,灵活多变,不失时机的投些“石子”之类的东西,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记得曾经听过一节作文课,老师先出作文题目,然后就让学生动手写。

过了一会儿,老师看到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张某某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急得抓耳挠腮,这时老师不失时机的投了一块石子(把自己早已准备好的一篇范文发给了他)。

学生张某某仔细阅读后如获至宝,打开了思路,就模仿范文,很快地完成了一篇质量不错的习作。

老师当堂表扬了这位学生,我相信,从此后,这位学生会爱上作文,会爱上语文课的。

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

今年夏天,学校派部分教师赴太原学习杜郎口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这次交流大会上,我听了这样一节写作课:

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出贝多芬的头像,让学生观察。

几分钟后,老师问学生,贝多芬长得有什么特征?

学生有的说是鼻子高且大;有的说贝多芬的头发卷曲而密;还有的学生说贝多芬的额头宽;有的说……

然后老师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人物的特征写下来,要求通过对人物的外貌描写,表现出贝多芬的思想。

几分钟后老师让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通过学生展示,老师发现学生并没有写出人物的精神方面的东西来,这个时候,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出自己对贝多芬的描写片段。

学生看了老师提供的范文后,豁然开朗,心领神会的笑了。

这时,老师要求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可以写身边的同学,也可以写参加交流会的老师),对其进行描写,同样要求写出人物的精神、思想、性格。

这时学生找到自己的描写对象写了起来,几分钟后,学生再次展示自己的作品,比第一次好了很多。

老师笑了,学生生笑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了。

学生机本掌握了通过写人物的外貌来写人物的精神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所以达成是因为教师在学生不得要领的时候适时的在学生的心湖中投了一块“小石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学生思想的火花。

作文要靠平时的学习,观察生活,积累知识,但这“临时抱佛脚”也给学生打开了思路、激活了他的思维,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必将奠定良好的基础。

成功的教学,不在于使学生能够依葫芦画瓢,而在于使学生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记得小学时学过一篇课文叫《乌鸦喝水》。

内容是这样的: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乌鸦看见一个甁子,瓶子里有水。

可是瓶子很高,瓶口又很小,它喝不着水。

怎么办呢?

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它想出办法来了。

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衔来,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

乌鸦的聪明,不仅表现在它喝到了水,更重要的是它“想出了办法”:

往瓶子里投石子。

同理,我想,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在于能不能把知识之“水”送到“乌鸦”(学生)的嘴里去,而是在于会不会引导“乌鸦”(学生)“在瓶子高、瓶口小”它喝不着瓶子里的“知识之水”的情况下,开动脑筋,想出办法。

许多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不是尽力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答案(当然这一点很重要,不能把知识讲错),而是想尽办法“投小石子”,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再创造、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求答案,获取知识(这一点很重要)。

乌鸦很快想出办法,喝到了水。

乌鸦这一“想”,很关键。

同理,学生在自己获取知识时,也需要“想”。

这就涉及到学生能力的培养问题。

学生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在已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经过头脑的思维加工,类推出其他问题的答案,这种能力就是举一反三。

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

好的教学应当使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学生能否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融会贯通。

教师解决了“一”的问题,“一”以外的“二”就要靠学生善于运用合乎逻辑的推理类比。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学生究竟能不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并且首先把那个“一”教好。

而教好“一”的关键,又在于教师“投石子”的艺术。

善于“投石子”,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课堂艺术。

我们所以说“投石子”是一种艺术行为,是我们在“投石子”时要投得准,投得适时,投得适量。

要做到这三点很不容易,要求教师非下一番苦功不可。

2013年01月19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