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7952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实施方案.docx

《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实施方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实施方案.docx

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实施方案

 

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

实施方案

(修订版)

 

 

第一章建设内容

一、建设背景

***乡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建设地点选址位于***,幅员面积227.8平方千米,人口10824人,耕地面积22710亩,人均耕地2.2亩。

该乡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立体气候明显,土层深厚,近些年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是全县主要的蔬菜生产基地,所生产蔬菜具有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等特点,是“十二五”重点规划的万亩高山蔬菜基地。

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按照“倾斜基地、成片开发、整体推进”的原则,加快完善以水、电、路、田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水利建设要向主要产业基地倾斜。

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的建设是加快推进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大幅度提高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建成万亩高山蔬菜基地水利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的需要。

根据示范区水源、地形、作物分布及种植结构等情况,选用节水效益好、灌水质量高的灌溉技术类型,确定实施节水灌溉面积5000亩。

二、建设内容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经济技术指标见表1-1。

表1-1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内容汇总表

项目名称

项目建设地点

项目法人单位

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单位

项目拟施工单位

项目竣工后运行管理单位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项目区总计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

渠道防渗

节水灌溉面积(亩)

5000

0

0

投资(万元)

505.64

0

0

亩投资(元/亩)

1011

0

0

工程主要因素

设计总流量(m3/h)

320

总配套动力(kw)0

管道总用量(km)

5431.36

总工程量(m3)

土方:

0

石方:

0

砼方:

0

总工期(月)

3

材料设备投资(万元):

416.3

其他建设费(万元)

89.34

工程效益

亩增产量

茄子:

23%;青椒:

25%;一季蔬菜:

20%

总增产量

茄子:

23%;青椒:

25%;一季蔬菜:

20%

总增收(万元/年)

312

总节水量(m3/年)

65×104

第二章项目区基本情况

一、宏观市场环境

(一)区情概况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9℃,最低月平均气温6.6℃,最高月平均气温27.5℃,空气湿度78%。

无霜期大于296天。

全县幅员面积2901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187个行政村,总人口41万,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全国科技扶贫示范县、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试点县和三峡库区淹没县。

境内海拔最高2033米,最低160米。

 

(二)经济发展

1、综合

2010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2415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3%。

其中: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7328万元,增长6.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66951万元,增长21.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49876万元,增长18.4%。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16.0︰34.2︰49.9调整为14.8︰36.9︰48.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42.3%、50.7%,拉动经济增长分别为1.2、7.3、8.8个百分点。

2010年全年全县从业人员24.83万人,比上年下降0.8%,其中城镇从业人员9.66万人,增长5.3%。

一产业从业人员11.98万人,增长0.5%,二产业5.36万人,下降8.1%,三产业7.49万人,增长2.8%。

2、农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0536万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农业商品产值77998万元,商品化率为45.7%。

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结构由2009年的53.2︰3.5︰41︰2︰0.3转变为56.7︰3.8︰37.3︰1.9︰0.4。

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07328万元,可比价增长6.7%,占全县生产总值的14.8%;其中,种植业68167万元,增长8.5%,畜牧业31498万元,增长5.1%,林业4799万元,增长1.9%。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8086公顷,比上年增长1%,粮食平均亩产238公斤。

油料作物播种面积4056公顷,增长14.8%;烤烟播种面积4093公顷,比上年下降14.7%;中药材种植面积2630公顷,增长33.9%;蔬菜播种面积18676公顷,增长19.6%,再次被市政府确定为全市重点建设的四个蔬菜基地县之一。

年末生猪存栏35.17万头,下降2.7%,牛存栏4.46万头,增长8.8%,羊存栏12.15万只,增长34.5%;家禽出栏70.2万只、存栏79.15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10.3%和2.3%。

表2-12010年全县主要农牧渔产品产量表

农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粮食

171691

2.1

油料

6045

15.7

苎麻

1803

-15.2

烤烟

7132

-31.7

蔬菜

340117

31.1

水果

16396

20.0

生猪(出栏)

万头

42.73

1.6

牛(出栏)

万头

2.13

5.5

羊(出栏)

万只

9.81

15.7

肉类总产量

36437

8.5

其中猪肉

31358

8.8

禽蛋产量

2682

3.8

水产品

1974

2.3

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3.21万亩,其中本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6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到14.81万亩。

新建烟水池46口,累计达到3656口。

农村饮水达标人口25.13万人,其中当年新增3.2万人。

推广各类农业机械7700余台套,农业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28%,较上年增长10个百分点。

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9.91万千瓦,增长12.7%,机耕面积38000公顷。

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量)17427吨,比上年下降0.2%。

借助国家投资,完成中低产田土改造22000亩,新建沼气池2756口、大中型沼气工程4座,年末累计达到33220口。

登记注册的各类农业合作社375家;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户,其中市级9户。

土地确权颁证稳步推进,土地流转面积10.89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25.5%。

3、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4687万元,较上年增长14.8%。

其中,地方投资814295万元,增长47.4%;跨区投资90392万元,下降61.6%。

从计划管理渠道看,建设与更新改造投资735580万元,增长9.7%;房地产投资133812万元,增长62%;其它投资35295万元,增长1.8%。

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449899万元,集体控股投资119163万元,私人控股225207万元,港澳台商投资3500万元,外商投资351万元,其它投资106567万元。

从产业看,一产业投资108223万元,增长59.3%;二产业投资310934万元,增长34.3%,其中工业投资309744万元,增长33.8%;三产业投资485530元,下降0.6%。

4、商贸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75785万元,比上年增长10.4%,占全县生产总值的10.5%;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41331万元,增长3.1%,占全县生产总值的5.7%。

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4198万元,比上年增长20%。

分城乡看,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0165万元,增长22.3%;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033万元,增长16.8%。

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27295万元,增长68.1%;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43263万元,增长7.7%;住宿业实现零售额21935万元,增长47.5%;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1704万元,增长39.4%。

5、财政与金融

全年实现辖区内财政收入100967万元,比上年增长41.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1005万元,比上年增加22138万元,增长45.3%。

一般预算收入46839元,增长48.5%,其中税收30992万元,增长39.3%;基金收入23930万元,增长77.4%。

地方财政支出227268万元,较上年增加63364万元,增长38.7%。

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9005万元,增长36.6%;文教卫生科技事业支出35522万元,增长3.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0938万元,增长19.3%;农林水事务支出37870万元,增长40.8%。

年未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85757万元,比上年增长19%;各项贷款余额807194万元,比上年增长28.6%。

6、人口与人民生活

全县年末户籍总户数为136432户,总人口412727人,男女性别比为110.96︰100。

其中,非农业人口102769人,农业人口309958人。

出生人口7491人,死亡人口375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1‰,出生男女性别比为103.89︰100。

全县迁入人口4707人,迁出人口6583人,净迁出人口为1876人,人口机械变化率为-4.56‰。

按居住人口计算,人口计划生育率89.02%,比上年提高0.45个百分点。

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口计划生育率72.25%,比上年下降4.58个百分点。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9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9%。

城镇新增就业2767人,完成就业再就业培训997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110657人,其中新增转移12785人;完成农村劳动力各类政策培训9232人。

初步统计全县城镇经济单位从业人员平均人数19199人,比上年增长1.5%;平均劳动报酬30104元,增长11.1%。

其中,在岗职工平均人数17173人,下降2.2%;平均工资31939元,增长12.8%。

据抽样调查结果:

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16024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15553元,增长11.7%。

总收入中,人均工资性收入9713元,增长9.5%;人均经营净收入2594元,增长14.3%;人均财产性收入262元,增长31.3%;人均转移性收入3455元,增长14.7%。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406元,增长11.4%;其中食品消费支出3182元,增长3.7%,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3.8%。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6.86平方米,增长0.2%。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604元,比上年增长19.2%。

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487元,增长12%;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2534元,增长21.6%;人均财产性纯收入61元,增长59.9%;人均转移性纯收入522元,增长26.2%。

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988元,增长14.5%。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939元,增长37.6%;其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705元,增长20.8%;恩格尔系数为43.3%。

农村居民人均住房37.59平方米,增长2.1%。

7、资源与环境

全县年末拥有耕地总资源64081公顷。

拥有大中小型水库30座,其中大型1座、中型2座、小型27座,总容量62520万立方米。

水土流失面积1943平方公里,累计治理743.7平方公里,其中本年治理5.9平方公里。

全县森林面积10466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6.3%,活立木蓄积729.4万立方米。

全县全年用电量34284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8%。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42919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16.6%;万元工业产值(当年价格)能耗0.53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48.9%;工业企业取水总量493.4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4.8%。

全年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30天,优良比例90.4%。

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4.8分贝,县城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100%。

城区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7.3分贝,达标路长比例为87%。

功能区噪声平均值为55.6分贝,达标率为100%。

各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县境内无劣五类水体。

二、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是实施“旅游富民、工业强县”战略,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经济融入“一小时经济圈”目标相衔接,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有利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到2015年,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迈上200亿元台阶;工业总产值3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6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亿元;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5%;建成全市特色经济强县、全国生态县和国际旅游目的地。

——建成全市特色经济强县。

生态资源、旅游资源、清洁能源三大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工业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一园多组团”的格局基本形成,机械装备制造、新型材料、农副产品旅游商品加工、生物医药四大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基本建成全市清洁能源基地,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显著提升,达到50%左右;农业基础能力增强,建成知名高山蔬菜基地,形成区域性产地交易市场和30万吨冷链体系,实现经济全面加速发展。

以人均衡量的GDP、地方财政收入进入全市21县前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0元。

——建成全国生态县。

生态环境优良、生态经济发达、生态文化繁荣,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降低,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达到国家级生态县标准。

清洁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转型取得明显成效,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取得明显成效。

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20%左右。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地表水质稳定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Ⅲ类标准。

——建成国际旅游目的地。

旅游产品、旅游业态、旅游环境、旅游服务、旅游营销、旅游管理均达到国际水准,国际性旅游城市的形象和品质显著提升,旅客和旅游商品集散功能显著增强,“入境游”发展成效凸显,建成国际旅游目的地,到201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0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

社会民生显著改善。

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逐步缩小,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就业持续增加,教育质量达到全市平均水平,社会保障更加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市民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趋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6年,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收入分配格局和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社会保障实现广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分别达到90%和93%;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低收入人口稳定增收问题以及移民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表2-2“十二五”主要经济社会指标规划表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

2015年

年均增速

指标属性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72.42

200

22.5

预期性

其中:

第一产业

亿元

10.73

16.3

8.7

预期性

第二产业

亿元

26.7

100

30.2

预期性

第三产业

亿元

34.99

83.7

19.1

预期性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20973

57921

22.5

预期性

3

工业总产值

亿元

35.99

300

52.8

预期性

4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7.1

20

23.0

预期性

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亿元

90.47

【600】

预期性

6

实际利用内资

亿元

29.51

80

22.1

预期性

7

实际利用外资

万美元

132

500

30.5

预期性

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2.42

85

30.5

预期性

9

接待游客

万人次

1018

2000

14.5

预期性

10

国内旅游收入

亿元

50

100

14.9

预期性

11

进出口总值

万美元

2401

5500

18.0

预期性

其中:

进口

万美元

34

500

71.2

出口

万美元

2367

5000

16.1

12

城镇化率

预期性

其中: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35.47

50

非农户籍人口比重

%

18.21

47

13

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

%

84.6

91.3

预期性

14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0.53

1

预期性

15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人/亿元

22.8

11

约束性

社会民生

16

人口自然增长率

3.04

<5.5

约束性

17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74.2

77

预期性

18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

<4

预期性

1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5553

28000

12.5

预期性

2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4604

10000

16.8

预期性

21

公租房面积

万平米

30

约束性

22

城乡养老保险覆盖率

%

72

90

约束性

23

城乡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

%

90

93

约束性

24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8.85

9.6

预期性

25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

%

【20】

【15】

约束性

26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17】

约束性

27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

【>8】

约束性

28

县城空气环境质量满足Ⅱ级天数

347

350

预期性

29

耕地保有量

公顷

67550.99

66300

约束性

其中: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公顷

52533.48

51700

约束性

30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80

80

约束性

31

森林覆盖率

%

50

65

约束性

32

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率

预期性

其中: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

97

98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98

99

33

乌江干流水质

Ⅲ类

Ⅱ—Ⅲ类

预期性

基础设施

34

铁路营运里程

公里

62.5

154

预期性

35

等级公路通车里程

公里

2417

3580

预期性

36

行政村通畅率

%

75

100

预期性

37

电力装机容量

万千瓦

50

170

预期性

38

农村饮水安全入户率

%

67

90

预期性

备注:

地区生产总值是现价,未考虑价格因素。

【】表示五年累计数。

三、**乡概况

**乡位于。

境内平均海拔1330米,最低处是石坝董家湾为90米,最高处是石坝村磨槽湾为2033.3米,幅员面积为227.8平方公里。

全乡辖新春、坨田、团兴、木根、石坝、荞子、铁炉、梅子8个行政村40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和1个居民小组,有场镇木根、双河2个。

全乡3097户,10824人。

其中农业户2881户,农业人口10484人;非农业户216户,非农业人口337人。

全乡有耕地面积22710亩,人均耕地2.2亩,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温立体变化明显。

全年无霜期为230天,年平均气温11.2℃,年降雨量为1200毫米,宜农宜林,宜牧宜渔。

境内土地肥沃,气候条件好,森林覆盖率高,水源清洁,无工业废气、废水污染,以产玉米、烤烟、蔬菜为主,薯类次之,是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是建设绿色农业生态园区的最佳热土。

乡境内植被丰富,主要杉木、松木、漆木、红椿、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木;主要野生动物有金钱豹、野猪、香樟、锦鸡等;盛产天麻、党参、黄柏、杜仲、银花、黄连、云木香等中药材。

境内交通便利,国家二级垫道通路贯通全镜,武丰公路、双涪公路畅通,地处武陵山森林公园和仙女山森林公园腹心;全村街道公路村村通,80%以上的农业社实现了户户通公路。

通讯设施设备齐全,全乡安装程控电话2000余门,建主移动、联通机站4个,覆盖面达95%。

教育科技事业发展快,全乡有一所中心校、一所党校、三所村校,学生1100余人,有教职工60余人,全日制幼儿园一所,学前班5班。

学校配置微机50余台。

文化体育卫生保健事业蓬勃发展。

宽网闭路电视在政府所在地区开通,且逐步向农村延伸,收视率达95%;医药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全乡有卫生院两所,有医疗点6个。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大,购买力增强,衣食住行显著改善,家用电器普及了普通农家。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不断开拓进取,以敢为人先和超常的胆略抓经济建设,使资源得到了充分开发利用,各项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

按党委、政府制定的“十一五”规划,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精神,扬长避短,充分利用自然优势,狠抓烤烟、蔬菜、生猪、中药材、养殖等支柱产业,积极发展高效农业,招商引资,努力发展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是会在收到更加瞩目的实效,和谐、富裕的新即将展示在世人面前。

四、国民经济发展

2010年,全乡完成工农业总产值8700万元,增长25%;工农业增加值6479万元,增长23%;实现本级财政收入37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62元,增长5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26万元,增长18%;完成固定投资3653万元;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42%;转移农村劳动力1462人;出栏生猪1.2万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8万亩,粮食作物总产量达到6189吨。

蔬菜种植2.4万亩,产量10万吨。

五、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根据所处的库区区位和市委、市政府对蔬菜发展承担任务的定位及长期以来全县农民种植蔬菜的习惯,通过实施节水项目,对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促进蔬菜品种内部结构调整,增加移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改善项目区的农业基础设施

以山地为主,农业基础设施较差,好长保持看天吃饭的农业生产形式。

通过节水农业项目建设,能有效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2.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地处山区,增收渠道少,收入不高,生活贫困。

通过设施节水农业的建设,能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蔬菜等作物产量,促进农户增收致富,促进社会和谐。

3.有利于促进全县蔬菜产业发展

蔬菜产业以高山蔬菜为主,受地势影响,全县蔬菜品种结构单一,市场抵御能力低,低山蔬菜上市时间固定不具优势。

通过节水农业项目建设,能有效调节和控制蔬菜上市时间,促进蔬菜内部结构调整;同时,有效提高蔬菜生产技术水平,辐射带动全县蔬菜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有利于全县蔬菜产业健康发展。

4.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本项目实施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耕作习惯,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对与保持水土,较少地表径流,实现科学用水,以及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间接保护三峡库区水体,具有明显的示范带动效应。

5.区域地质条件特色

项目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