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顺德市李兆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99073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6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广东省顺德市李兆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顺德市李兆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顺德市李兆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顺德市李兆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顺德市李兆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顺德市李兆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顺德市李兆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顺德市李兆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顺德市李兆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顺德市李兆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顺德市李兆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顺德市李兆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顺德市李兆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精品解析广东省顺德市李兆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广东省顺德市李兆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广东省顺德市李兆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广东省顺德市李兆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解析广东省顺德市李兆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广东省顺德市李兆基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下图是甲骨文中三个字,依次是“丝”、“桑”和“蚕”。

能正确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①中国的丝织业不晚于商朝②商朝的农业比较发达

③本材料可用来直接证明商朝已有种桑养蚕的历史④商朝时人们的主要衣料是丝织品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答案】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纺织业

25.《孟子》有云: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材料表明《春秋》一书()

A.政治立场的保守性B.维护了周王的绝对权威

C.体现了孔子以德治民的理念D.提出的治国理念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春秋》一书,竭力维护周代礼制,字里行间褒善贬恶,拨乱反正,体现出明确的政治意图和鲜明的政治色彩,因而有“……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之说。

维护周礼体现孔子政治上的保守性,A项正确。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

26.北魏文成帝兴安元年(公元452年),陕城镇将崔宽看到弘农(今河南灵宝附近)这个地方出产的漆、蜡、竹、木价钱比南朝市场上便宜好几倍,于是他利用职权走私,发了大财。

这说明当时

A.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效卓著B.官商勾结营私之风盛行

C.北方经济水平高于南方D.南北地区经济往来仍在继续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孝文帝改革时间是公元471年,故A项错误;材料中“他利用职权走私,发了大财”的信息不能说明官商勾结,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北方经济水平高于南方”的信息,故C项错误;“这个地方出产的漆、蜡、竹、木价钱比南朝市场上便宜好几倍,于是他利用职权走私,发了大财”说明当时南北方市场仍在进行交易,故D项正确。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孝文帝改革·影响

27.宋、元以来,人们不断把民间的种种传说加到八仙身上,使八仙的故事越来越丰富、离奇和神采飞扬,差不多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总汇与顶级代表。

而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使八仙故事受到群众喜爱、流传不衰。

这种现象表明

A.古代文化世俗化趋势加强B.民间故事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求

C.民间文学提升了道教的政治地位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从材料中“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总汇与顶级代表”到“八仙故事受到群众喜爱、流传不衰”的信息说明文学逐渐被下层民众所喜爱,故A项正确;材料中主要说的是文学世俗化,不是迎合统治阶级,故B项错误;民间文学世俗化与道教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社会的价值取向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古代中国的文学·世俗文学的产生

28.《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

“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

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B.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D.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由材料关键信息“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透过现象看本质,体现的即是中国传统棉纺织业,由于与小农经济相结合(“男耕女织”),带有顽固性特征。

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项“历代政府禁止”,没有依据;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D项与题干主旨不相符合。

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状况

29.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把为外商服务的采办员或管事称为“买办”。

19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外国在华商行的增多,买办队伍逐渐发展起来。

近代中国买办队伍壮大的主要背景是

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B.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C.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D.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中“鸦片战争后”“19世纪中期以来”以及“外国在华商行的增多”的信息说明这个买办数量增加是随着列强入侵加深的结果,故A项正确;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的源头来自于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深,故B项错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与题干中时间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的起因也与外国列强入侵有关,故D项错误。

考点: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鸦片战争的影响

30.罗马法规定,要求买卖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如果做错一个动作,说错一个词语,买卖就没有法律效力,不受法律保护。

对此理解和评价正确的是

①僵化刻板的规定抑制了商业发展②以严格的程式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③罗马法不能适应经济活动的需要④罗马法的特点是注重程序和形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题干所给材料中“买卖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表明罗马法通过严格的程序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体现了其注重程序的特点,故②④正确,应选D项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罗马法特点

31.自19世纪下半叶起,英国议会制定了包括《工厂法》、《工会法》、《劳资关系法》等重要法律;20世纪初,《国民保险法》、《养老金法》、《工伤赔偿法》等法律又先后出台。

这类法律的制定反映了当时英国

A.以法律手段普及社会福利B.社会贫困化加剧

C.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D.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B

考点: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工业革命·影响

32.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国民的日常生活中,一般人对皇帝的权位都充满憧憬,所以德皇威廉二世的言行举止都成为男士们争相仿效的榜样,有数百万的男士模仿皇帝蓄着胡子。

这表明当时德国

A.政治影响国民日常生活B.小农皇权思想严重

C.民间盛行军国主义思潮D.专制政体有强大的社会基础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中“一般人对皇帝的权位都充满憧憬,所以德皇威廉二世的言行举止都成为男士们争相仿效的榜样”的信息说明政治对老百姓生活影响,故A项正确;小农皇权思想严重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军国主义思潮材料中没有体现该信息,故C项错误;德国属于专制主义与军国主义相融合的政体,这与德国传统政治有关,专制政体有强大的社会基础不符合材料内涵,故D项错误。

考点: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民主政治的扩展·德国

33.下表为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1928—1937)经济发展情况表(各项指标排名情况)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2

1

2

1

电力

10

7

4

3

2

6

4

3

4

3

5

5

4

3

3

对表格内容分析正确的是

A.苏联依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完成了全面工业化

B.苏联经济指标排名的提升缘于西方发生经济危机

C.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有力地促进了苏联现代化发展

D.重工业发展迅速的同时也暴露了经济结构的失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依据题干所给表格数据可知,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推动了苏联现代化的发展,故C项正确。

依据所学,苏联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的发展,故A项的表述错误。

苏联经济指标排名的提升主要原因是自身开展工业化建设,故B项错误。

图表中未出现轻工业和农业的信息,无从体现经济结构失衡,故D项不正确。

考点: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两个五年计划

34.下列两个历史时期主要经济体年平均增长率的变化,反映了

A.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B.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C.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D.日本经济发展速度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解析材料中涉及是两次大战之后的和平时期,故A项错误;依据柱状图中美、德、法和英日等国分别在两个时期经济发展速度表现,说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故B项正确;美国经济年增长率的下降并不能体现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的信息,故C项错误;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只是在1950—1973年期间,故D项错误

考点: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

35.从1980年起,国家逐步在国企中进行利改税的试点工作。

1983年,全国实行利改税的国营企业实现利润633亿元,比1982年增长了11.1%。

在增长的利润中,企业共留利121亿元,比1982年增长28.2%,利税改革初步取得成功。

这主要得益于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C.企业分配制度的不断改革D.企业所有制的重大调整

【答案】C

考点: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4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30分)

材料一武则天参与朝政和当上皇帝之后,对科举制度进行了许多重大改革。

首先,扩大制举。

缩短制举间隔,使“常举”制度化,变数年一次开科取士为每年一次。

并扩大录取人数,增加制举科目,把以前每次1~2科,增加到7~8科。

其次,创立殿试。

据史书记载,殿试是于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二月十四日,武则天亲自于洛城殿对贡士进行面试开始的。

这次考试进行了数日,仕子云集,达上万人。

第三,设武举科。

女皇晚年,于文科殿试之外,又创办了武举,以选拔武艺精通、具有将帅才能的人。

从此以后,宋、元、明、清四朝都开武科。

第四,开创“南选”。

唐初,边远的五岭及贵州一带,文化比较落后,武则天有意加以开发,对这些地区在人才的选拔上特别给予照顾。

第五,创“密封卷”。

即此后开科,必须糊上考生的姓名,监考官按答卷优劣定格录取,这就是最早的密封卷。

——《武则天在科举制度上有哪些改革》

(1)根据材料一,概述武则天科举改革各项措施的积极作用。

(5分)结合所学知识,试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创新对封建统治的积极影响。

(4分)

材料二英国的立宪政体是新旧社会势力之间达到力量均势的历史结果。

在英国社会内部,一方面,布尔乔亚阶级或市民阶级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一阶级为了保护市民社会和使民间社团组织的自主性不受专制国家的侵夺,并为了在政治上享有充分的权利和自由,起而与国君抗衡并形成强有力的社会政治势力。

另一方面,国君又仍然享有相当充分的权威合法性与尊严,这样,双方就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

——以上材料选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是如何“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的。

(6分)

材料三“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

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

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国不可得而亡,是之谓国民。

——摘自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噜前途》1899年

“何谓国民?

曰:

天使吾为民而吾尽期为民者也。

何为奴隶?

曰:

天使台民而卒不成其为民也。

故奴隶无权利,而国民有权利;奴隶无责任,而国民有责任;奴鸯压制,而国民喜自由;奴隶尚尊卑,而国民言平等;奴隶好依傍,而国民尚独立。

此奴隶与国民之别也。

——摘自丹丘生《说国民》1901年

(3)指出梁启超、丹丘生阐述“国民”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分析“国民”一词的系统阐述对当时中国的意义。

(7分)

材料四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

……前者,帝国之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之主权,侵犯他国之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交战已阅四载……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

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实难逆料;仍继续作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

朕对于始终与帝国同为东亚解放而努力之诸盟邦,不得不深表遗憾……帝国臣民之死于战阵,殉于职守,毙于非命者及其遗属,则五脏为之俱裂……朕欲忍所难忍,耐所难耐,为万世之太平。

……宜举国一致,子孙相传,确信神州之不灭……誓必发扬国体之精华,不致落后于世界之进化,望尔等臣民善体朕意。

——摘自日本天皇《终战诏书》(1945年8月15日)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一处你认为不合理的地方,并加以分析说明。

(要求理由充分,史论结合)(8分)

【答案】

(1)作用:

扩大科举拓展了入仕做官的途径;殿试增强了考试的严格性,提高了考生对皇帝的忠诚度;设武举科有利于增强军队战斗力,保证国家安全;为开发和镇守边疆,开创“南选”,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当地有识之士;密封卷增强了考试的公正公平性。

(5分)

积极影响:

从秦代郡县制的全面推广,到隋唐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度的实行,再到明清内阁制的出现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各项政治制度创新都有利于巩固统治,为封建国家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繁荣提供了制度保障,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分,言之有理即可)

(2)资产阶级、新贵族与旧贵族的制衡;市民社会和民间团体与政府的制衡;议会与内阁(首相)之间的制衡;党派之间的制衡。

(任意3点6分)

(3)不同:

材料一主要是从国民与国家的关系角度(国民意识)说明。

材料二主要是从民权意识角度说明。

(4分)

意义:

启迪国民意识,促使民族觉醒,为反对清朝专制,推动辛亥革命等一系列的政治社会变革准备了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

(3分)

(4),评分建议:

指出不当之处2分,分析说明6分,细则如下:

第一等:

6—8分,观点合理,理由充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第二等:

4—6分,观点基本合理,史实基本准确;

第三等:

1—4分,观点基本准确,理由不充分,史实不准确。

第四等:

0分,观点不准确,不符合基本史实。

示例一:

.

1.不合理之处:

认为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维护东亚秩序的安定,并非侵犯他国领土和主权。

(2分)

2.分析说明:

日本自30年代以,通过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

发动“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侵占中国大片领土,破坏中国领土主权,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径,“诏书”所言绝非历史事实(答出一方面即可给4分)。

日本天皇在为战争侵略行为辩解,在推卸侵略战争的责任(2分)

示例二:

.

1.不合理之处:

将日本无条件投降说成是“终战”。

(2分)

2.分析说明:

1945年,面对德意法西斯的失败,在世界反法西斯势力的强大压力下,美苏对日作战和中国人民的反攻使日本帝国主义丧失了继续顽抗的可能,接受了“无条件投降”,并非是“终战”。

(4分)日本天皇在为无条件投降找借口,推卸战争责任,是对日本国民的欺骗。

(2分)(若考生回答其他不合理之处,如从“诏书”的语气角度分析,答出没有体现对战争的悔意等同样可以。

【解析】

试题分析:

(1)第一小问根据题干要求,本问考查唐代武则天有关科举制度的改革,根据材料一关键信息“扩大制举”、“创立殿试”、“设武举科”、“开创‘南选’”、“创‘密封卷’”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归纳、概括出武则天关于科举制度系列改革带来的积极影响。

第二小问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认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对封建统治的积极影响。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及材料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回答时要注意联系所学的英国近代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近代政体的形成及材料“……一方面,布尔乔亚阶级或市民阶级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与国君抗衡并形成强有力的社会政治势力。

另一方面,国君又仍然享有相当充分的权威合法性与尊严,这样,双方就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

”归纳作答即可。

(3)据材料“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

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可知梁启超站在国民和国家的关系的角度来阐述国民;依据材料“故奴隶无权利,而国民有权利;奴隶无责任,而国民有责任;奴鸯压制,而国民喜自由;奴隶尚尊卑,而国民言平等;奴隶好依傍,而国民尚独立”可知丹丘生从国民的权利、责任、自由、平等、独立等民权意识的角度加以阐述的。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国民的阐述,有利于唤醒国民意识,推动革命的发展。

(4)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予正确认知的能力。

本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能力,兼顾考查学生历史素养相关内容——“一分材料,一分结论”、“论从史出”。

从而,本题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

本题实际上属于观点评论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以下步骤:

第一,要从总体上把握材料,指出不合理的地方,要言简意赅(此部分,答案不唯一);第二,对“不合理的地方”,要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论证说明要充分;第三,论证说明的过程,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言之成文。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的政治·选官制度;近代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完善·英国议会制的建立与发展·君主立宪制;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维新思想;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伟大的抗日战争。

4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主客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

——1874年12月《李鸿章奏折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鸿章改革思想提出的政治背景和内容。

(5分)说明甲午战争之前社会思想的进步引起了哪些社会变化?

(6分)

材料二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是一以贯之的信条,也是社会各阶层共同推崇的道德风尚和消费观念。

……到近代,开始有社会舆论公开反对一味提倡节俭,并且主张鼓励消费,这较诸过去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变化。

此时的社会舆论已开始从富民与富国的高度,对奢侈消费的作用与影响给予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新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2)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崇尚节俭为什么会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推崇的道德风尚和消费观念”?

这一消费观念在近代中国产生了何种变化?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1分)

【答案】

(1)背景:

在太平天国起义等打击下,清政府的封建统治逐步走向衰落;中国边防重点由西北延东南;面临列强相互勾结侵华的千古变局。

(每点1分,共计3分)

内容:

重视海防,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2分)

影响:

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中国近代民族资产主义经济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军事改革初见成效,近代海军开始建立;受西方的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6分)

(2)原因:

小农经济的落后性(或“自然经济的封闭性”);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或“政府倡导节俭”)。

(4分)

变化:

由尚节俭到追求奢侈,鼓励消费。

(1分)

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市民阶层壮大;近代西方消费观念的影响。

(任意3点6分)

(2)本题需要坚持一定时期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的角度加以考虑,从经济角度看是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所致,从政治角度体现为政府的倡导。

依据材料“到近代,开始有社会舆论公开反对一味提倡节俭,并且主张鼓励消费”可知,变化表现为开始鼓励消费。

究其原因也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加以考虑。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中体西用思想及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消费观念的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