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训练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以及文化素养的研究模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99258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随笔训练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以及文化素养的研究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随笔训练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以及文化素养的研究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随笔训练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以及文化素养的研究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随笔训练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以及文化素养的研究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随笔训练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以及文化素养的研究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随笔训练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以及文化素养的研究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随笔训练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以及文化素养的研究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随笔训练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以及文化素养的研究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随笔训练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以及文化素养的研究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随笔训练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以及文化素养的研究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随笔训练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以及文化素养的研究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随笔训练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以及文化素养的研究模板.docx

《随笔训练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以及文化素养的研究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随笔训练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以及文化素养的研究模板.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随笔训练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以及文化素养的研究模板.docx

随笔训练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以及文化素养的研究模板

随笔训练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以及文化素养的研究

  陈霞导论一、立论的背景随着与世界开放的程度不断加大,社会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高科技尤其是以络为载体的通讯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发展一下子进入了一个信息高速运转的“快车道”。

现在一天所发生的变化,有时可以相当于过去一年甚至几年、几十年才能发生的变化。

人们之间信息的沟通变得非常简单和快捷。

地球依靠自然力量耗费几十亿年所形成的天然屏障已经被我们人为的变得不再重要,整个世界几乎成了“地球村”!

伴随着全球化速度的加快,特别是国际互联技术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普及,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越来越依赖于络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纸张。

可是,无论信息技术和通讯手段发生如何变化,有一点是不变的——所有通讯手段所倚赖的最终交流工具是语言(包括声音和文字)。

从这一点上来说,越是被大量使用的语言,越是可以在这种信息交流中占到优势。

实际上,语言的运用不仅和被使用数量有关,更重要的是和语言所代表的经济实力有关。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际互联技术所依据的语言基础是英语,如果本土化程度不够,那么非英语国家的民族语言就有可能消亡。

事实上,许多国家,特别是依赖国外资金出入和原料输出的小语种发展中国家,他们的本民族语言越来越不被青年一代重视,其现今的地位几乎成为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语言;而英语由于其现实的运用意义,则成为了其正式的、起码也是相当于官方语言。

语言的消亡并不仅仅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作为以英语为本国语的发达国家同样也存在这一问题。

美国就曾面临过“写作危机”。

 “写作危机”一词本指20世纪70年代发生于美国的一场教育灾难。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给美朝野造成巨大震动。

当时的美国教育界面对“彼得上天了,约翰怎么办?

”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对教育现状进行全面改革的主张。

“改革”造成的后果是灾难性的。

由于只强调把自然科学知识教给学生,而忽略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写作技能的训练,许多学校甚至停止了传统的语法课、文学课、作文课,导致整个美国语文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学生语文水平之低,写作能力之差,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在语文方面,有2300万美国人是半文盲,他们阅读能力低下,只能读一些诸如招牌、商标上最简单的文字,不能阅读普通的报纸和杂志:

入学的大学生几乎不能写一篇通顺的文章;大学毕业生,一走上工作岗位,远远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商业部门抱怨年轻人连一张申请卡都不会填;全国性的报纸杂志不敢录用30岁以下的人做编辑,因为他们的语法可能一窍不通;受过高等教育的经理竟写不完整一张便条;政府的许多雇员乃至科学工作者都须补习写作;...... 触目惊心的现状震撼了美国人。

美国“教育质量委员会”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现状作了广泛而认真的调查之后,向社会发表了一封措辞恳切、充满忧患意识的公开信:

我们的国家处于危机之中。

我们社会的教育基础目前正被越来越严重的成绩平庸的状况所侵蚀,它威胁着我们国家的前途,威胁着我们民族的未来……关于写作能力,美国教育官员更是尖锐指出:

我们的问题不是没有培养优秀的作家,而是没有把普通民众的写作水平提高到可以胜任一项工作的程度。

 一场“写作危机”跨时20年,荒废了几代美国人的学业,整个美利坚和众国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但美国人是认真的,也是务实的,提出了“语文教育回到基础去”,从此美国的基础教育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但是,随着络的普及,交流方式的转变势必影响语言文字的发展。

近年来,美国的语文程度又有下降趋势。

许多美国人只能进行简单的语文写作,有些人甚至连话都说不完整。

究其原因,络语言的普及已经对原有语言事实上构成了“革命”。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这种语言的危机也十分严重。

国人读书率一降再降已是不争的事实。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无意讨论这一问题。

我要说的是,就现阶段我所接触的一些学生来说,现今中学生对语文的认同和兴趣已经大大降低。

很多人抱怨语文难学,语文不如英文等等。

在上海尤其如此。

绝大多数时间除了正常的数理化和作业时间,其它时间几乎全部用在了英文上。

从来不看或很少看语文书或相关书籍的人占绝大多数。

语文的程度如此之差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其他各学科的学习。

学生的课外知识贫乏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是没有手段进行课外知识学习,而是自学课外知识看不懂,看不懂自然没兴趣。

现在教学考试改革已经将原有的纯书本教育改为书本教育与课外知识相结合。

语文教育的这种情况自然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笔者发现,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相当复杂。

在人文方面,除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英语的事实上“一同天下”这种大环境的原因之外,就语文教学的技术上来说,传统的填鸭式、规范式语文教学严重不适应现今的学生性格特点,从而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甚至是逆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理论依据语言是什么?

学习语言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

这是许多学生在学习每一个与语言相关的课程时都不免要遇到的问题。

最经典的解释是——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和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工具;语言的发展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它与人类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社会进步息息相关;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我们应当承认,语言的多样性的确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导致的市场一体化和信息运转技术的进步逐渐消亡。

一些并不是经常使用的小语种、“活化石”语种将会首当其冲。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语言的消亡并不一定是绝对的消失,而是隐没于以其他经常使用的语言为载体的普遍交流之中。

而且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语言的消亡并不一定是坏事。

因为语言文字过于的特殊对进行经济交流,尤其是协调社会整体方方面面的社会管理、经济、法律关系是有一定的阻碍的。

但是过于的一致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说,每一种语言的产生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生产方式都是有密切的关系的。

一句话——生活决定语言。

因此,将所有的语言高度统一必然会导致人们生产生活的更大不便。

从经济产业的角度来说,在传统的经济产业部门高度发达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产业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尤其是就业需求。

而众所周知,现在以各种艺术形式为载体的文化的交流正方兴未艾。

一场关于经济产业的重大调整势在必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调整无异于一场革命。

而多样的文化正是这场革命的核心。

语言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用来交流——表达自己,了解他人。

所以,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如何交流。

通俗的来说就是如何说话。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要想保持一种语言的活力必须频繁地、正确地使用它。

使用可以包括许多方式——日常语言交流、文字交流、符号交流等等。

其中,正确的文字交流是长期保存语言的最重要方式。

正确的文字交流必须依靠正确的文字表达。

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来说,让学生作文是最好的锻炼、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字表达能力的方法。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难点,但也是关键点。

因为这种形式是检验学生语文学习程度的最好的镜子。

作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其关键点就是让学生说话。

传统的作文教学一是课堂时间短,学生表达不一定充分;另外一个重要的弊病就是过于程式化、规范化,不利于学生真实思想的表达。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随笔短小随意,往往表达的都是作者的真实想法;写作手法也非常灵活,比较容易写作;写作时有时要引经据典,有利于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

因此,我大胆地利用这一方法,鼓励学生经常写随笔,经过一定的时间训练,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也大为提高。

我的具体步骤是分六步进行的:

阅读——写作——指导——再阅读——再写作——再指导。

这六个步骤按照学年划分,又可分为两大阶段,即:

第一阶段,基础教育阶段——整个预初学年,具体内容是阅读——写作——指导,目的是使学生提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在明白文学写作目的的基础上,掌握课本要求的写作技巧;同时,初步了解部分课外语文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的整体自学能力;第二阶段,提高阶段——从初一开始,按学年递进,目的是,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以及自学能力;进一步扩大知识面,拓宽学生的眼界,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争取做到学生收放自如的活跃性思维。

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也是基础阶段。

教师在这一阶段的关键是是能否成功的使学生建立起对于学习语文的兴趣,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情况,合理引导学生进入自觉学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状态。

当然,对于个别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适当加快步伐,减少人为干预;对于个别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适当放慢进程,个别辅导。

总之,整体水平上升到一定水平,可以比较自觉的进行语文学习时,就可以过度到第二阶段了。

只要完成即定目标,不必拘泥于一学年的限制,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前后浮动。

我所带的班级为一般情况,所以一学年正好。

第二阶段是提高阶段,需要反复进行,时间上可以一直到初中毕业。

其实其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真正掌握语文的自学能力,从而做到“授之以渔”。

相对于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写作,以自由发挥为主。

教师对学生的具体干预不能过多。

引导应以理论引导和思想引导为主。

教师在这一阶段的角色基本类似于哲学指导者,掌握大方向。

具体研究报告第一阶段基础教育阶段一、  阅读阅读是对学生进行写作开发的基础阶段,是学生开始写作训练的第一步。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

阅读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熟悉各种文体的基本结构模式,为学生以后的写作进行素材积累。

传统教学认为,阅读应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一般的教师在实践这一理论过程中,过于注重“浅”,往往找来大量的、经典的——尤其是各种版本的相应年级的作文选给学生阅读。

古人云: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

”且不论作文选的质量如何,单从逻辑推理上来说,如果各种版本的相应年级的作文选确实是相应年级的学生所写的话,那么,除非是天才,文章的内容及其写作手法一般不应该超越学生所接触的范围。

虽然,这样做可能会给学生带来熟悉的感觉,有利于他们对文章内容的认同,消除对写作的恐惧——但是,同等水平的文章很难开拓学生的视野。

而且,许多文章的写作手法老套,如同填写公式,虚假成分太多,尤其是一些所谓的“泪水文章”。

这些文章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即“无泪不成文”、“泪水越多,越是好文章”、“作文就是套公式”、“一切总归是自己不对”等等,弄得学生们一个个“为赋新词强说愁”,千篇一律,毫无个性。

这种先入为主的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写作思维开发,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甚至不利于学生诚实、善良的道德培养。

况且,许多作文选都是互相抄袭,换汤不换药,内容与时代相差过远,实在无法适应现阶段学生写作训练的要求。

有些教师倾向于选取名家名篇给学生阅读。

这里要着重指出的是,名家名篇固然很好,但很多作品是具有其典型的时代背景特征的。

而且,有些文章的用词与现代语言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很难体味到作者的真实意图,因而并不能将文章整体吃透,从而不能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过分地强调名家名篇的阅读同样是不可取的。

教师针对学生阅读训练所选取的文章既不能过于浅显有不能过于的深奥;既不能离现实生活太远,又不能过于媚俗;而是应当选取一些文字优美的、对现实生活有一定热情的、能够引起学生共鸣和思考的文章。

当然,这种文章确实是比较难找,但是在对学生有一定了解后,经过自己的努力,还是能够发现许多可以利用的文章的。

我的方法是:

首先对学生进行阅读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选取合适文章推荐给大家;在有一定阅读准备的基础上,对于大家比较关心或是提问较多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和指导;最后,要生摘录其中优美的、经典的段落,并写出文章大意(即缩写)。

这样有张有弛,更重要的是建立在调查基础上的选材非常适合学生的阅读要求,可以为学生的思维想象拓展空间。

经过一学年的努力,同学们的语文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写作水平和自学能力进步很快,完全达到了预定目标。

I、阅读前的准备工作1、  阅读前调查阅读前调查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根据班级具体情况灵活进行。

例如班级同学水平和经历相差不多,可以采取以班会座谈为主,个别同学单独交谈为辅的方式;如果班级同学水平和经历相差很大,或班级中有特殊学生(如残疾),则可以问卷调查和个别同学单独交谈为主,班会座谈为总结的方式。

由于我所带的班级同学水平和经历相差不多,所以我采取了以班会座谈为主,个别同学单独交谈为辅的方式。

根据调查,我班同学的小学语文基础较为扎实,理解能力较强,对事物的探究兴趣较大;总体写作潜力较大,个别同学对于写作还具有一定的天赋。

2、  明确目标教师必须在阅读前首先明确自己在这一阶段所要达成的目标。

目标的确定可以分为三步:

根本目的——远景目标——分段目标(现实步骤)。

所谓根本目的是指教师对作文教学甚至语文教学目的的根本看法。

笔者相信绝大多数教师对语文教学是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只是每个人的见解深浅不一而已。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这样的教育终极目标——将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整传承,发扬光大。

这一目标是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热情工作的根本动力。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应该对我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充满信心。

否则,在现在信息高速且不对称运转的条件下,“不同的声音”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尽管有时真理的确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教师围绕这一根本目的而制定的对学生(一般学生)在自己所任课的阶段应该达成的目标就是所谓的远景目标。

远景目标的制定与下列因素有关:

教师本人任课时间、教师学识修养、学生综合素质、授课地方的社会环境。

如果,以上条件有不确定因素,则至少应该制定以学年或学期为单位的中长期目标。

这种目标与远景目标一样,应该是包含有多层次的目标集合。

当然,无论是远景目标还是中长期目标,总是随着个人所面临的条件不同而不同,教师应当注意分别。

我个人的远景目标是在初中毕业时使学生达到语文读写基本娴熟,自学能力强,具有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语文研究能力。

同时,我也制定了中长期目标,即,在第一学期,使学生喜欢阅读,进而对语文的学习感兴趣;在作文时减少病句、错别字的发生率;在第二学期,在写作上基本做到语言通顺,能运用简单的写作技巧;课外阅读量加大,并能够从教师布置阅读转变为自己自觉阅读。

短期目标的制订是在教师教学的根本目的和远景目标、中长期目标指导下,以星期或月为单位,根据授课进度和学生的理解情况随时调整的具体操作步骤。

通常来说,由于一般教学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法,所以越是靠近开始,制订目标的时间间隔越短;越是往后,调整目标的频率越低。

我在这一阶段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一共制订了六个步骤:

第一个月,完成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查,并进行简单的课外阅读训练;第二——三个月逐渐加大课外阅读文章的数量和难度,并开始要生做摘录;第一学期末——寒假,在继续阅读以及做摘录的基础上,利用寒假进行简单的(篇幅较短)随笔写作训练;第二学期第一个月,对上学期以及寒假的阅读、写作情况进行总结,并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写作方法及内容问题进行重点评述;第二学期第二——三个月,继续阅读、做摘录;第二学期第三个月——第二学期末,通过座谈会、个别谈话等形式对同学们阅读内容、方法、摘录制作的技巧、随笔写作的内容、技巧等问题进行总结,并布置暑假任务,使学生初步达到学习、写作的自觉。

个别基础较好的学生,争取推荐发表。

3、  查找资料在明确教学的具体目标以后,教师就应该按照目标的具体要求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查找适合学生的阅读资料。

在第一阶段,教师的具体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一般来说,学生在这一阶段的阅读资料是由教师提供或指定的。

当然也不排除由学生和教师共同选择的情况。

所谓适合学生阅读,一般是指文章文字、语言健康易懂;文章的内容适合学生理解,故事性强,最好与同学们的生活经历差别不大。

笔者不主张在这一时期给学生阅读一些所谓的哲理性文章,尤其是一些时下流行的新杂文。

因为学生在这一时期的分辨能力不强,一些所谓的哲理性文章,尤其是新杂文往往晦涩难懂,且观点偏颇,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

尤其对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危害更大。

笔者在这一时期一般从报纸、杂志和名家文集中选择一些可读性文章。

例如,从报纸中选择那些新鲜发生的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新闻报道;从杂志中选取一些文字优美的精致小品文;从一些名家著作中选取一些文字朴实,且内容积极的随笔(我比较喜欢采用汪曾琪先生的文章,因为汪先生的文章读后能使人对生活产生信心)等等。

II、阅读讨论和指导应当承认,必要的阅读指导是正确的,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适当的分析还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是阅读指导必须有一个限度,这个限度因学生整体水平不同而有所变化。

一般教师在实践中很难把握这个限度。

我个人的经验是,将阅读指导与同学讨论结合起来。

首先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由学生提出其所阅读的文章应该讨论的问题;随后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找出遗漏和不足,确定重点;在接下来的讨论过程中,我一直坚持“引导激发”原则,即教师并不急于明确告知学生文章的重点及其核心内容,而是采用和学生相互提问、交流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最后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发现进行总结。

教师最后的总结在开始阶段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随着学生对这一模式的逐步掌握,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将这项工作交由学生自己完成。

III、阅读摘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由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急性记忆水平很高而长久掌握能力不强,因此在阅读之后对所阅读的内容,尤其是重点文字或经典文字进行阅读摘记很有必要。

除了一些篇幅很短且内容经典的文章以外,对于大部分文章只需要对重点文字或经典文字进行阅读摘记就可以了。

遇到文字过长,摘记费时很多时,我一般要求对该文字进行缩写。

这样做既加深了学生对该文字的印象,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对接下来的写作训练是很有好处的。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的水平能力不同,教师所采取的摘记的方法不近相同。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一般在这一阶段要求他们必须对文章的重点文字或经典文字进行阅读摘记;对于一般同学,在进行一段时间的摘记之后,就可以叫他们尝试缩写训练;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则可以采取缩写训练与读后感写作相结合的方法。

有些人认为这样做可能会增加教师的教学负担。

其实完全不必有此担心。

因为其一,“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样做对以后的写作训练很有好处,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二,随着学生对这一模式的习惯,这种方法会成为同学们的自觉行为,从而教师不必费太多时间就可以达到既加深学生对该文字的印象,又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初衷。

二、  写作I、写作的时机和内容的选定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以后的写作训练打好基础,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这一根本目的。

因此在阅读训练进行一段时间以后,教师就可以着手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了。

写作训练一般在大部分同学的阅读训练进入缩写阶段就可以进行了。

而且写作训练可和缩写训练同时进行。

即,以缩写训练作为写作训练的过度形式,遵循阅读——缩写——读后感——小品散文(随笔)这一写作训练模式进行。

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在这一阶段可以直接过渡到小品散文(随笔)的写作训练上;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在这一阶段可以以缩写训练的形式代替写作训练。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除三名同学外,全班绝大多数同学都能顺利地按照阅读——缩写——读后感——小品散文(随笔)这一写作训练模式进行;有个别基础不错,对写作有一定潜力的同学所写的文章都达到了发表的程度。

II、写作前的准备工作  由于是遵循阅读——缩写——读后感——小品散文(随笔)这一写作训练模式,因此在正式进入写作训练前,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缩写训练。

所以,寻找合适缩写的文章是非常必要。

寻找合适的文章应当根据学生总体语文水平和兴趣趋向来确定。

我个人的做法是:

首先选取一些故事性较强的短篇小说以及一些文字优美且有独立性的中长篇小说的段落,要生分叙述(口述)——缩写——改写三个阶段进行。

在进入读后感写作阶段时,我找了一些有一定哲理性的且篇幅较短的文章给学生阅读,并要求写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三、  指导I、对所写内容的定位  当读后感训练进行一段时间之后,教师就可以按照计划进入到写作训练阶段了。

当然,为了计划的连续性,教师可以用仿写阶段作为中间的过渡。

仿写分为段落语句仿写和中心内容仿写两个阶段,逐渐第进。

仿写一段时间以后(一个月左右不能太长),就可以进入在教师指导下的随笔写作阶段了。

当然,一些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不必有此阶段而直接进入随笔的自由写作。

II、单独指导与集体讨论随笔不像日记,不必天天写作。

而且随笔多为自身有感而发,所以同学们的经历和生活环境不同,随笔的选材和文章的内容具有很大不同。

为了避免学生因为无从下笔而造成的写作困难,教师可以在一开始指定一些范围较大的半命题随笔,如《时钟》、《她》、《梦》等等。

刚开始不必要求同学们写作频率过高,除非自觉自愿,一般教师一个月收到同学们二——三篇文章即可。

如果确实精品,一个月或两个月收到一篇也不足为奇。

对于写作基础确实有困难的,可以继续用缩写或读后感的形式锻炼其写作能力和语文基础。

在写作训练阶段,对学生进行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根据指导的时间来划分,指导分为写前指导和间歇指导。

写前指导指在学生进行随笔写作前,针对学生在前一个阶段表现情况,对学生可能发生的写作困难进行指导;所谓间歇指导指在两次写作之间,对学生前次写作出现的问题,结合即将开始的写作进行有针对的指导。

从指导的对象多少来分,可分为单独指导和集体讨论。

所谓单独指导是指对学生单独进行的指导或辅导,一般针对的是一些基础非常好,有写作潜力且愿意进行写作的同学,以及那些基础一般或较差,自己又有非常强烈的提高自身写作水平意愿的同学。

集体讨论则是针对绝大多数同学,用来对他们写作出现的普遍问题进行集中指导的方法。

单独指导和集体讨论应当结合运用。

但是无论用何种方法,必须坚持两个原则,即,学生自愿和量力而行。

因为过重的课业负担不仅不会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相反还会起到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厌烦的效果。

指导的具体内容包括:

文章的构思方法、文章的写作技巧、文章的文辞运用等等。

对于那些基础非常好,有写作潜力且愿意进行写作的同学,指导一般只能是原则上的,甚至仅仅是对可能的文章构思的原则讨论。

教师在这时最好不要过多的干预学生的创作思维,要放手学生自己去写,写自己的话。

因为往往只有这样,学生的随笔写作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风格。

也只有这样,学生写出的随笔能达到最好的状态。

四、  再阅读I、阅读前的准备工作再阅读可以和写作训练同时进行,而且这一时期的阅读往往带有一定的针对性,因而时间的把握上更为灵活。

再阅读前,教师应当对学生前一阶段的写作情况进行一下总结。

可以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文章进行阅读。

而且阅读的时间可以是临时性的。

如自习课的间隙、放学回家以后、双休日等等。

除非某一个问题特别突出,一般不采取集中时间和精力,采取全班同学一起上的形式。

II、阅读讨论和指导  既然再阅读的形式具有多样性,所以这一阶段的阅读讨论和指导的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的。

除了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需要进行全班讨论和指导外,一般采取在课间与学生交谈的方式即可。

而且,即便是全班讨论和指导,也不需要浪费很多时间,一般十至二十分钟,能够达到点明主旨即可。

总之,这一阶段的指导的根本目的就是能够使学生在接下来的随笔训练中不再重复以往所犯的错误,并能有所进步就可以了。

所以形式实在是不必过于拘泥,可以因人随时随地地变化。

III、阅读摘记这一阶段是否要强制做读书摘记实在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来说,鉴于前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对这一模式应该是有所适应,语文学习的兴趣有一定提高,学习也比较习惯自觉。

因此,部分学生会自发地做读书摘记,甚至自己找书阅读、做摘记。

但对于一些不太自觉的学生来说,因为一般这些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差,所以对他们强制要求做摘记还是很有必要的。

我个人的经验是:

这一阶段对那些语文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强制要求他们每星期做一次读书摘记,并且以读后感形式代替写作训练(读后感不必长,五百字左右即可);对于其他学生不做强制性的要求,只是每个月检查一次读后感的写作情况。

实际上,从后来的情况来看,我班学生还都是比较自觉的,读后感的写作率非常高。

而且在以后的训练中,同学们也确实比较能够注意避免以往所犯的错误,无论在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