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布局调整与产业转移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801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2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工业布局调整与产业转移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我国工业布局调整与产业转移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我国工业布局调整与产业转移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我国工业布局调整与产业转移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我国工业布局调整与产业转移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我国工业布局调整与产业转移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我国工业布局调整与产业转移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我国工业布局调整与产业转移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我国工业布局调整与产业转移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我国工业布局调整与产业转移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我国工业布局调整与产业转移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我国工业布局调整与产业转移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我国工业布局调整与产业转移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我国工业布局调整与产业转移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我国工业布局调整与产业转移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工业布局调整与产业转移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我国工业布局调整与产业转移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工业布局调整与产业转移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工业布局调整与产业转移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研究》(09&

ZD028)阶段成果。

  在过去的五年,随着国家加大区域协调发展布局的力度,各地区积极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工业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区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

但目前中国工业的空间布局仍不尽合理,亟待调整优化,特别是要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实现不同类型区域的转型升级。

  一、中国工业布局与产业转移的变动趋势

  我们采用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品产量等主要统计指标,分别从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板块的总体分布、主要行业和主要产品的区域分布、以及沿海地区三大经济圈的工业行业分布,考察“十一五”时期(使用2005年~2009年数据)中国工业的空间布局变化趋势,并试图从中发现产业区域转移的一些突出特征。

  1.工业总体布局

  “十一五”期间,国家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开始形成。

  从图1可以看到,“十五”期间内陆省份与东部工业发展的差距还在拉大,但进入“十一五”以来,中西部工业增加值所占份额大幅上升,与东部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东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国份额由最高时2004年的63.3%下降至2010年的55.2%,减少8.1个百分点;

同期,中部和西部则分别由14.8%、13%增至19.6%和17.2%,分别上升4.8和4.2个百分点;

而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转型调整过程中,工业增加值所占份额有所下降,由本世纪初的11.4%到近两年的8%,减少3.4个百分点。

  2.工业行业的区域分布

  表1显示了38个主要行业的区域分布变化。

由表可见,东部地区除了烟草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4个行业在全国的份额略有上升外,其余34个行业的份额都在下降。

中部地区除了6个行业份额下降外,其余32个行业份额在上升;

西部地区仅有4个行业份额有所下降,其余34个行业都在不同程度地上升。

东北地区有12个行业份额下降,24个行业上升。

说明总体上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在向外转移,属于产业转出区,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属于产业承接区。

  从具体行业来看,“十一五”期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矿采选业主要向西部地区转移,产业份额分别提高11.81、6.64和6.61个百分点。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家具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饮料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在中部地区有较大提升,行业份额上升了5.45~4.05个百分点。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主要向东北地区转移,产业份额分别提高8.33和5.28个百分点,但同时东北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在全国份额处于下降状态,分别减少8.41、4.82和3.25个百分点。

  东部地区向外转移最多的行业相继是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家具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饮料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份额减少幅度在12.73~7.28个百分点之间。

  3.主要工业产品的区域分布

  从“十一五”期间主要产品产量在全国市场的份额变化看,东部地区各主要工业品所占份额2009年比2005年普遍下降,只有原油、钢铁、布、微型计算机、集成电路有所增加;

中部地区在水泥、卷烟、微型计算机等产品份额上升较快;

西部地区的发电量、天然气、原煤、原油、水泥、汽车等工业品份额有不小的提高;

而东北地区除了生铁、钢铁、水泥和集成电路外,主要工业品生产份额都不同程度的下降。

  目前总体上,东部地区在微型计算机、集成电路、布、钢铁、汽车、水泥、原油等工业品的生产能力上仍占有绝对优势,中西部在电力、原煤、天然气等能源工业品占优势,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原油、汽车和钢铁等方面的传统优势尚未根本改变(见表2)。

  4.沿海三大经济圈工业分布

  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圈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见表3),“十一五”期间,长三角地区有8个行业份额上升,其余30个行业份额都在下降;

珠三角地区有9个行业份额上升,其余28个行业下降,1个行业份额不变;

而环渤海地区有16个行业份额下降,其余22个行业份额则不同程度地上升。

可见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总体上呈现出由南部向北部的“北上”趋势。

  从具体行业的升降来看,长三角地区的资源循环回收、金属矿产、纺织、家具、木材等日用轻工业比重下降较大,而烟草制品、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行业产值份额上升明显。

珠三角地区上升最快的行业为资源循环回收、金属矿产加工和化工能源、文教体和工艺品制造,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日用轻工业、金属等矿物制品业份额下降较大;

环渤海地区通用设备、仪器仪表制造、废物循环回收、日用轻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份额增加最大,而金属矿物、能源开采与供应、造纸、通讯设备及计算机、食品加工制造业则下降较多。

  5.小结

  进入“十一五”以来,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在全国所占份额大幅上升,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在向外转移,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属于产业承接区。

东部地区转出的主要是资源型产业、纺织服装和食品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但目前东部地区在微型计算机、集成电路、布、钢铁、汽车、水泥、原油等工业品的生产能力上仍占有较大优势,东部沿海产业还呈现出由珠三角、长三角向环渤海地区转移的“北上”趋势。

数据来源:

根据中宏数据库资料计算整理。

  二、工业布局和区域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各地普遍追求重工业化,结构调整难度大

  “十一五”期间,中国的重工业化趋势明显在延续(见图2),重工业增速高于轻工业。

据2009年统计,全部工业增加值134,625亿元,比上年增长8.3%。

其中,轻工业增加值增长9.7%,重工业增加值则增长11.5%;

重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73.2%,直到金融危机发生的2008年,重工业比重一直呈上升的趋势。

分区域看,2008年之前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重工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而原来重工业化程度较高的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重工业比重回落,趋向于全国平均水平。

  截至2009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重工业比重都超过了50%,除了西藏(58%)和福建(56%)较低外,其他所有省市区的重工业比重都在60%以上。

其中,重工业比重达到90%以上的有2个,分别是山西(95%)和青海(92%);

重工业比重在80%~90%之间的有9个,在70%~80%之间的有12个,在60%~70%之间的有6个(详见图3)。

  各地普遍追求重工业化的结果,不仅造成地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更重要的是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当地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此外,由于重化工多属吸纳资金多的资本密集型大项目,这也成为大量中小企业长期融资困难的一个影响因素。

  2.制造业在东部少数省份集中度高,向外转移有阻力

  总体看来,各工业行业仍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如表4所示),东部地区的山东、广东、浙江、江苏几乎每一个行业所占份额都处于前五的位置,特别是集中度最高的制造业如化学纤维制造业(CR5=85%)、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CR5=85%)、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CR5=81%),都集中在沿海少数几个省市。

中西部省份中,只有河南、山西、四川、内蒙古等省区在矿产、能源开采行业处于前五位的位置,河南、四川、云南等省份在食品加工制造和烟草行业份额相对较大,东北地区只有辽宁省在矿产能源、装备制造业方面有一定优势。

中国统计数据应用支持系统。

  这说明,中国制造业的区域布局距离“均衡化”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虽然东部产业转移在加快,但许多地区依然不希望制造业过多地向外转移(一些东部省优先鼓励产业向省内欠发达地区转移)。

这也是东部地区整体转型升级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3.内陆粗放型增长特征显著,沿海沿江工业污染重

  从各区域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数据看来(见表5),西部地区尤其是单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GDP电耗、单位GDP能耗都远远高于东部发达地区,从单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看,中部地区为2.49,西部地区最高,达到3.13,中西部能耗分别为东部的1.76和2.21倍,可见内陆地区的生产方式相比沿海地区的粗放型特征更为显著。

  但是,从“三废”污染物排放量指标看,由于中国工业仍主要布局于东部地区,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福建和河北是废水、废气的排放大省,这对中国沿海各省的资源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同时,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则集中在重庆、山西、新疆、贵州、云南等中西部地区。

根据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结果分析发现,在经济较为发达、人口相对密集的地区,工业源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4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位于全国前列。

淮河、海河、辽河、太湖、滇池、巢湖等水污染防治重点流域接纳主要水污染物数量大,工业污染物排放集中在少数行业和局部地区,污染结构性问题突出。

  从工业行业的区域分布集中度测算结果可以看到,中国重工业特别是化工行业集中分布于山东、辽宁等沿海地区和江苏等沿江地区,这对中国沿海沿江的环境污染构成严重隐患,2010年7月大连漏油事件暴露出了临港石化工业布局不合理的问题。

同样的工业布局问题在很多行业普遍存在,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对一些早年建设在离城区较近的工业片区开展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显得日益迫切。

根据中国统计数据应用支持系统数据测算。

  4.多数地区工业研发能力不强,新的重复建设苗头出现

  从全国的情况看,2009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

D)经费支出5,433亿元,比2005年的2,449.97亿元翻了一倍以上,但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7%(见表6),与国外发达国家水平的差距依然很大。

在四大板块区域中,东部沿海地区R&

D投入强度最高,为1.94%,其中北京达到5.5%,已超过发达国家整体水平,中西部地区R&

D投入强度较低,分别为1.18%和1.08%,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9年高技术产业进出口贸易仍以进料加工贸易为主导,占出口额比重为72.4%,来料加工贸易占9.1%,而且高技术产业进出口贸易还是以外资企业为主,2009年外商独资企业占高技术产品出口与进口的比重分别为67.5%和60.2%。

可见,中国工业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较弱,工业发展仍主要依靠低劳动力成本的大规模加工贸易和粗放式的规模扩张。

  目前地区工业转型升级正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旧的发展模式必须要改变,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必须要抑制;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推动工业增长的新动力,为防止增长速度受到影响,又难以下大决心淘汰落后产能。

因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各地区首要选项。

值得注意的是,从已经公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的省、市来看,彼此之间存在明显的产业趋同现象,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已出现各地争相上马、投资过热现象。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布局必须立足于各地区自身条件和优势,科学合理定位,差异化分工,使其真正成为培育区域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避免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各地方新一轮的投资冲动而导致的低效率重复建设。

  三、未来工业布局调整优化的思路和方向

  国家“十二五”规划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提出实施“两大战略”,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这两大相辅相成的战略,将成为未来地区工业布局调整和优化的指导原则和方针。

具体说,要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以推动城市群的形成为依托,以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为要求,促进工业布局的调整优化。

  1.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优化工业布局

  近年来,中国区域发展格局逐步深化和细化,各区域比较优势进一步凸显。

未来应发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国土空间开发方面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作用,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加快东部地区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强中部地区“三基地一枢纽”建设,推动西部地区优势能矿资源就地转换和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尤其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今后一个时期,应认真落实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规划和政策,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的目标要求,调整优化工业布局。

  2.以城市群为依托促使工业向重点区域集中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在东部地区要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加快推进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建设首都经济圈,重点推进河北沿海地区、江苏沿海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区域发展,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

在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培育壮大若干城市群,重点推进太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等区域发展。

在西部地区推进重庆、成都、西安区域战略合作,推动呼包鄂榆、广西北部湾、成渝、黔中、滇中、藏中南、关中—天水、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东北部地区则重点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长吉图经济区、哈大齐和牡绥地区等区域发展。

依托这些城市群,引导工业和投资向国家重点培育的地区集中,使这些地区的人口和就业与产业发展相适应。

  3.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带动各类地区结构升级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驱动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以掌握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标,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引领支撑作用,依托优势企业、产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应用示范等环节,支持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拓展,组织实施若干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

特别是,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建成全国创新型区域,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

要支持中西部优势区域发展装备制造等特色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特色高技术产业,培育中西部新的经济高地;

促进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支持企业提高装备水平、优化生产流程,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4.以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理念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活动,生态工业是按照自然生态的要求从事工业生产活动,都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扶持力度,促进循环经济尽快形成较大规模,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建设将对中国区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未来可通过国务院批复的甘肃省和青海省柴达木两个区域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的试点,探索积累区域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的建设经验,编制全国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各区域要因地制宜发展循环经济,缺水地区重点在规划中应体现对水资源的节约、循环利用、污水减排、海水淡化等非传统水源的利用等情况;

产业比较落后,能耗高,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在规划中应重点体现产业节能、降耗、减排的相关指标和措施。

  5.以调整资源性产品价格为切入点深化体制改革

  价格机制是调节市场经济主体行为的核心机制,为了调整优化工业布局,需要切实推进更深层次的资源性产品价格体制改革。

一要根据煤炭、石油、天然气、矿产、土地等自然资源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完善资源产品的价格市场形成机制,使各种资源价格真实反映稀缺程度,并且充分反映市场供需和生态、环境成本;

二是放宽部分垄断性领域市场准入,引入市场竞争促进资源价格调整,把放松政府价格管制与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强化监管结合起来;

三是适当提高资源税,开征环保税,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资源产区收益和居民的公共服务水平,也有利于加大资源开采带来的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治理,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

与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体系改革相配套的是要切实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理清政府与国有企业的治理关系,使政府从发展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进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作者简介:

陈耀(1958-),男,湖南长沙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陈钰(1983-),男,江西石城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1-03-16.

  [2]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M/OL].国发〔2010〕28号,国家发改委网站.

  [3]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经济运行“十一五”回顾[R].2010-10-20.

  [4]工业和信息化部.解读“十二五”:

四大关键词,四场攻坚战[N/OL].2010-10-12.

  [5]陈耀.优化区域布局统筹区域发展[N].经济日报,2010-08-02.

  [6]环境保护部.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N/OL].

  [7]科技部.科技统计报告:

2009年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状况分析[R].201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