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资本主义还有生命力0.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02211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什么资本主义还有生命力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为什么资本主义还有生命力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为什么资本主义还有生命力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为什么资本主义还有生命力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为什么资本主义还有生命力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为什么资本主义还有生命力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为什么资本主义还有生命力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为什么资本主义还有生命力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为什么资本主义还有生命力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为什么资本主义还有生命力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为什么资本主义还有生命力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为什么资本主义还有生命力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为什么资本主义还有生命力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为什么资本主义还有生命力0.docx

《为什么资本主义还有生命力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什么资本主义还有生命力0.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为什么资本主义还有生命力0.docx

为什么资本主义还有生命力0

为什么资本主义还有生命力

  

    列宁曾经说过,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帝国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

许多同志问:

为什么资本主义至今“腐而不朽,垂而不死”?

为什么西方资本主义显得很富,近20年还特别的咄咄逼人呢?

      应当承认,资本主义在当今世界上还有生命力,短期内不致于全面崩溃。

并不是列宁的论断错了,只不过是急性肾炎变成了慢性肾炎,死期要推迟。

      本世纪两次世界大战,都是资本主义大危机和新老资本主义国家的争夺而引发的,这就证明了它的腐朽性和残暴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社会主义苏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中国等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

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曾经惊恐、动荡了一个时期。

几年十几年后,西方资本主义渐趋稳定。

      二战以后,特别是越南战争结束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几个新现象。

      一、美、英、法、意等国经济发展虽然缓慢,但相对说来是持续、平稳增长的。

日本和西德的经济则迅猛发展。

      二、经济危机频繁,但周期缩短,而且每次经济危机带来的生产下降幅度很小,日本只是经济增长率下降。

因此,西方不承认那是”经济危机”,认为是“周期性衰退”。

的确,“二战”之后50多年,没有发生过1929―1933年那样大规模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三、产业工人在就业人口中的比例下降(在西方发达国家已下降到30%以下),工资大幅度提高,生活显著改善。

他们虽受资本家剥削,但比别国工人的生活好得多。

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也不满,但还只是“怨悱而不怒”,并不急于革命,反使社会主义国家的不少工人羡慕他们的生活水平。

      四、“中产阶层”扩大。

这个词的原文是MiddleClass,直译应为“中等阶级”,长期被译为“中产阶级”。

西方所谓MiddleClass包括中小资本家,那不科学。

我认为用“中产阶层”或“中等阶层”为好。

它不是一个独立“阶级”,也不包括中小资本家。

所谓“中产阶层”,应指知识分子、科技人员、公教人员、经理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部分技术工人(以上被称为“白领阶层”),以及小业主和中小农场主。

西方国家中这部分人的数量扩大,收入相当高(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也大),生活相当富裕。

因而其多数人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

      为什么出现上述特点?

为什么西方资本主义还有生命力?

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西方资本主义进行了自我改革。

资本主义的改革始于1929年那场大危机,主要内容是:

国家宏观调控,政府干预经济,资产阶级调整内部关系,缓和劳资矛盾。

其改革的推动力来自三个方面。

      A、资产阶级自身需要改革。

比如金融市场、股票交易市场、破产制度等等的改革。

1929年那场危机,爆发于“黑色星期五”,股市暴跌,引发全球经济大动荡。

从那以后,美国政府改进并加强了对金融、股票交易所的管理,使投机活动与破产引起的连锁反应受到一定程度抑制。

这既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又有利于产业资本家。

1987年10月19日纽约股票交易市场出现“黑色星期一”,道?

琼斯指数一天下降22.6%,下降幅度超过1929年10月28日的“黑色星期五”(下降12.8%),却没有爆发大规模的经济危机。

      还有“反垄断法”、法、破产法等等许多改革,调整了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资产阶级内部关系的调整,内容很多,很复杂。

可惜我们研究不够,现在还说不全。

      B、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影响。

30年代苏联经济欣欣向荣,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出现新面貌,与西方资本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特别要提到1936年苏联宪法,它是斯大林主持制定的,世称“斯大林宪法”。

这部宪法有“公民之基本权利及义务”一章,是美国、法国、英国等国的宪法所没有的。

斯大林宪法在世界历史上破天荒地第一次规定,公民有劳动权(不失业)、休息权、受教育权、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年老和患病及丧失劳动能力时享受物质保障之权,等等。

苏联并在实践中保障了这些权利。

尽管斯大林宪法颁布的第二年,斯大林就破坏法制,开始大规模“肃反”、”清洗”,犯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严重错误,但那主要是党、政、军系统内的斗争,对普通知识分子、工人、农民的影响不大,苏联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仍然生机勃勃。

原先占人口80―90%的文盲迅速脱盲。

      苏联的工人农民成了国家主人。

普通劳动者做出成绩,可以成为克里姆林宫的上宾。

每年夏天,各界劳动模范成群地到黑海海滨度假。

这些新闻和图片传到全世界,吸引了各国工人和知识分子。

法国作家巴比塞访问苏联后,回国写了一本书,对比苏联和西欧,得出石破天惊的结论:

“一边是崇高而神圣的工作,一边是卑鄙与无耻!

”西方资产阶级仇恨苏联、仇恨斯大林,很大程度上是仇恨这部尊重人权、真正民主的宪法。

斯大林宪法的光辉,使美国宪法、法国宪法黯然失色。

美国作家安娜?

路易斯?

斯特朗在60年代写的《斯大林时代》一书中,还满怀激情地描述了“斯大林宪法”当年在世界上引起的震动。

      开始,西方资产阶级对“斯大林宪法”是一片咒骂声。

咒骂归咒骂,他们随时感到“斯大林宪法”的压力。

后来,西方经济形势好转,他们在内外压力之下,半推半就地学了苏联的许多做法,在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休假制度、失业救济、医疗保险、一人一票、男女平权等制度。

结果发现,这些尊重劳动者、保护劳动者的措施,大大缓和劳资矛盾,却并没伤害资本主义制度、雇佣劳动剥削制度的根本,于是普遍接受了。

不过,就是在今日美国,这些制度仍未普及到所有。

      C、工人阶级的斗争。

      美国工人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很深。

美国工会(黄色工会)对工人的分化、控制是很巧妙的,比如,美国多年都是按行业、工种组织工会,而不组织地区工会。

一列火车上,司机参加司机工会,司炉参加司炉工会,列车员参加列车员工会,餐车服务员参加另一个工会。

各工种工人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不同,在中的地位与作用也不同。

老板和工会利用这个矛盾(差异),分而治之,使他们只关心本行业本工种工人的利益,不关心整个工人阶级,更不关心政治。

      多年来,美国工会没有组织过政治性罢工或政治性示威,但他们搞经济斗争,要求提高工资、改善生活,还是相当积极的。

工人阶级的经济斗争也是阶级斗争,只不过是较低层次的阶级斗争。

在工人阶级的积极斗争下,工人工资逐渐提高,劳动时间缩短,很多工人有了不扣工资休假等福利。

      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也促使工人工资提高。

资产阶级并非铁板一块,他们既有共同利益,又有利益矛盾。

工业资本家希望压低工资,以便降低成本,多得利润;商业资本家则希望整个社会的工资水平提高,以便多销售商品,多得商业利润;纺织工厂老板期望社会上有更多人买新衣服;汽车工厂老板尤其希望社会购买力提高,有更多的人买得起汽车。

无论哪种资本家,都想推销自己的产品(以及服务),使自己赚钱。

所以各种资本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矛盾心态:

期望本的工资(或产品中的工资含量)降低,希望社会上的购买力(包括职工工资)提高。

就在这样的矛盾运动中,使全社会的工资水平上升了。

当然,工人工资的上升,以保证资本家能,得到利润、资本能不断增殖为限。

      马克思在一百年前就说过,资本家给工人提高工资,最终是对资本家有利的。

      工人工资提高,促使采用能够节省人力的新式机器,可以少雇工人,或者少增加工人而扩大生产规模。

这就推动了技术进步。

工人工资提高,生活改善,工人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技能也会提高,从而使劳动生产效率也提高。

不仅如此,工人工资提高了,他的子女的身体素质也会提高,可以多受教育,这就为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造就了一支更好的劳动预备军。

      二是战争推动了科技,科技促使生产力飞速提高。

      资本家与地主、贵族相比,是较为重视科学技术的。

资本家为了战胜竞争对手,也舍得投资于科技。

但在和平时期,资本家只热心于投资少、时间短、见效快,能“吹糠见米”的科研项目和技术革新。

要劝说资本家投入很大资金,花很长时间,去搞没有多少成功把握的基础理论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他没有什么兴趣,也没有那样大的本钱。

要说服资本家联合起来搞,极不容易,甚至不可能。

世界大战爆发,这个问题解决了。

为了战胜强敌,代表资产阶级整体利益的政府,明正言顺地召集或征集最好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由政府拨款,用行政命令征集物资,不惜工本地进行军事科技研究,很快取得重大突破。

一旦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它的意义就不仅是在军事方面取得优势,而会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使全国经济登上一个新台阶。

以上,可说是资本主义社会科技发展的一条规律。

      美国将军格罗夫斯,是美国在“二战”中组织原子弹研究、制造的总负责人。

他在战后写的回忆录《现在可以说了》一书中,详细谈了这方面的情况。

他们研制过程中的失败和浪费不少,耗费的资金、电力、物资极巨,任何大资本家也承受不起?

只是因为有政府力量,才取得重大突破,重大成就。

电子计算机、核技术、电子工业技术、光技术、合成材料、喷气式飞机、通信技术、机器人等等,都是在“二战”中发明或取得重大进展的。

对现代科学起了巨大作用的“新三论”――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也是在“二战”中形成的。

      “二战”结束后,美、英等国把战争中取得的科研、科技成果,转入民间(资本家的),于是爆发了一场“新技术革命”(西方又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工业生产力迅速提高,有的产业是成倍提高,而生产同,样产品所消耗的能源、原料、材料却大幅度下降。

(苏联和中国长期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不善于把军事科研成果及时转入民用,这个问题后面再谈)

      “新技术革命”给西方资本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资本主义社会带来深刻变化。

      工业劳动生产率成倍提高后,一、既可以便资本家取得高利润,又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人工资;二、工业中的体力劳动人员大为减少,科技人员和经营人员大为增加,促使“白领阶层”、“中产阶层”扩大;三、第三产业扩大(美国占63%),第二产业(加工制造业)相对缩小,现在美国只占34%。

产业工人在就业人口中的比重降到30%以下。

      可是,并非每个行业都能同等享受“新技术革命”的成果。

“新技术革命”在各行业的应用和效益很不平衡。

能够使用新技术的行业,生产效率成倍增长。

包含着复杂的新技术的新型产品,附加值很高,被称为“技术密集型产业”。

传统的采矿、冶炼、服装、玩具、制鞋等等行业中的许多工序,很难使用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就没有那样大,相对而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前一类工业大幅度提高工资,势必拉动社会工资水平提高。

“技术密集型产业”提高了职工工资仍有高利润,“劳动密集型产业”若要同等提高工资,就没有多少钱可赚,甚至会亏本。

于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蓬勃发展,被称为“朝阳工业”;后一类“劳动密集型产业”处境困难,被称为“夕阳工业”。

      60年代初开始,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产业大调整、大转移。

美、英等发达国家把劳动密集型的“夕阳工业”转移到国外,自己着力发展费力少、耗能少、消耗原材料少而赚钱多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使美国、英国更富。

      高新技术产品究竟有多高的利润率,资本家严格保密,外人很难弄清。

仅举一例:

我的一个亲戚在飞机制造厂工作,80年代中期,他们与苏联同行交往交流时,发现苏联生产的一个用于飞机上的小部件,质量优于英国产品,想向苏联购买。

苏联人不会做生意,报价100美元一个,只有英国同样产品的价格(卖给中国是1000英镑一个)的十二分之一。

我方谈判人员故意说贵,苏联人赶快降到90美元一个,他们说:

不能再降了,我们的生产成本是80美元一个。

由此可见,英国把这个小部件卖给中国,其利润至少是十倍。

我们不能不买他的,因为我们造不出来,或者造出来的质量不如他的好。

      算美国、英国工农业产品的总产量和人均产量,比我们高不了很多,而他们的消费量、生活水平比我们高许多倍。

原因就在于他们用价格高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换我们这些国家价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日本人在60―70年代有一句形象的话:

日本运一轮船货物去美国,美国运给日本一箱(集装箱)货物就抵了帐。

      由于各国的科技水平、工业水平、工艺水平、劳动生产率相差很大,美国淘汰的“夕阳工业”,在第三世界国家却是先进的、很赚钱的“朝阳工业”,争相引进。

      美国的产业大转移,首先转移到日本。

日本很精明,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挣取外汇,积累资金,运用政府(通产省)力量组织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

到70年代,日本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强大了,也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这是第二次产业转移,主要是移向韩国、台湾、香港等地),自己着力发展赚钱多的“技术密集型产业”。

现在进入第三阶段,向我国沿海省市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转移。

      新技术革命挽救了西方资本主义,给资本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而新技术革命来源于罪恶的世界大战――资本主义国家争夺战。

历史的前进就这么曲折、复杂、矛盾!

      70年代中期,苏联已在军备竞争中露出败象,而美国却坚持要搞航天计划、“星球大战”计划。

这些项目要耗资几百亿、几千亿美元。

美国搞了,西欧不甘心,还要摘自己的“尤里卡计划”。

他们的目的是一箭三雕:

1.取得军事上的绝对优势;2.逼着苏联也花钱来搞,从而在经济上拖垮苏联;3.取得新的科技突破,使自己保持科技领先地位,从而继续在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苏联解体后,华沙条约组织也瓦解了,美国没有军事对手,仍然大搞航天计划,不放弃“星球大战”计划,其目的就是取得科技上的领先地位。

这是大资本家、大公司也搞不了的,只有政府牵头,用国家财政(这是全国人民交的税)来搞。

如果没有战争或战争威胁,政府就师出无名,于是要想法寻找一些由头。

      军事科研带来资本主义国家科技的重大进步,但它是建立在仇恨、恐惧、眼泪和鲜血之上的,资金和物资浪费也极大,与人道主义精神背道而驰。

      当年苏联米高扬访美时,美国记者故意问他,对资本主义的高技术、高生产力、高生活水平有何看法。

米高扬回答:

如果美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以美国现有的生产力,可以使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一倍。

      米高扬的话虽有夸张,却很有道理。

说他夸张,因为他没有计算美国对别国的剥削。

如果美国不剥削别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美国不会有现在这样富。

同样的生产力水平,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生活质量,会高于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的生活质量,这是事实。

我们将在另一章谈到。

      三是改变了对殖民地的剥削方式,从“杀鸡取卵”变为“养鸡下蛋”,取得更大利益。

      “二战”之前,各大资本主义国家都霸占着大片殖民地,进行直接统治和盘剥。

“二战”之后,在社会主义国家影响下,殖民地人民纷纷要求独立,开展民族解放斗争。

开头那十来年,宗主国极力反对,坚决镇压。

后来发现,镇压是镇压不了的,而且占领殖民地、镇压殖民地人民的耗费太大,得不偿失,对宗主国纳经济不利。

法国是个典型。

“二战”之后十多年,法国老不放弃殖民地,先是陷入印度支那战争,继之又陷于非洲的阿尔及利亚战争,使本国经济落后于英国和西德。

戴高乐总统审时度势,冒着法军兵变的风险,于1962年从阿尔及利亚抽身,让阿尔及利亚独立。

从那以后,法国经济很快赶了上去。

      近30年的世界格局是:

前殖民地半殖民地基本上都独立了,不再受宗主国直接统治,成为第三世界国家,又称“发展中国家”;但他们在经济上依附于原来的宗主国,或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政治上受到控制或操纵。

西方发达国家不再以凶恶的直接统治者面目出现,而是以笑容可掬的“政治顾问、军事顾问、商人、金融家、家”面目出现在以前的殖民地,甚至还给这些国家贷款、投资和技术上的指导,扶持他们发展工商业,让他们生产原料、材料和初级产品,同时又成为推销西方商品的市场,然后在“自由贸易”中剥削他们。

      从“杀鸡取卵”变为“养鸡下蛋”,是一大进步。

西方少得骂名,少花军费,赚的钱更多。

南方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多在南半球,所以又称“南方国家”)名义上独立了,自由了,发展了,却被“北方国家”(不包括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剥削得越来越穷。

南北差距越拉越大。

      据专家统计,世界上贫富国家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在各个时期如下:

      工业革命之初:

      1945年:

 1:

2

    1965年:

 1:

20

    1975年:

 1:

40

    1980年:

 1:

64

    1945年:

 1:

78

      所以,“南北矛盾”成为当今世界的重大矛盾,可惜西方传播媒介甚少报道。

这也是他们的“新闻侵略”的内容之一。

      现在西方国家对南方国家的剥削,主要是以下方式:

      1、不等价交换。

      南方国家主要生产原料和初级产品,西方国家主要生产工业制成品。

几十年来,这两类产品的价格变化,形成强烈的剪刀差。

      据联合国《国际贸易和发展统计手册》的有关资料,两类产品价格指数变化如下表。

      表8 两类产品价格指数的变化

      年份 1950年 1960年 1970年 1971年

    原料和初级产品价格 100 100 91 122

    工业制成品价格 96 144 102 153

      60年代,坦桑尼亚用5吨剑麻可以换回

  

一台拖拉机,70年代要用10吨剑麻才能换回同样一台拖拉机。

      进入80年代,据联合国最不发达国家会议的材料说:

“这10年间,国际市场上工业制成品价格以每年4.11%的速度上升,而原料和初级产品价格却大幅度下跌,如棉花、咖啡、可可和水稻,价格分别下跌33―51%。

”仅1986年,发展中国家由于原料价格下跌,就损失1100亿美元。

      由尼雷尔总统任主席的南方委员会(有27国专家参加任委员人1991年发表长篇报告《南方的挑战》。

该书第56页,根据世界银行资料编制了一张初级产品(不包括石油)的“商品价格加权指数”图表,以1979―1981年价格为100,各年指数如下:

      1960年 115

    1970年 112

    1980年 100

    1985年 80

    1986年 70

      也就是说,28年间,初级产品价格指数从115降为70。

1992年第一期德国《明星》杂志,发表格哈德?

托姆森的文章《饥饿》。

文章说:

“同殖民时期一样,富国正在剥削刚刚独立的发展中国家。

在80年代,几乎一切东西都在涨价,农产品和原料的世界市场价格却下跌了40%,而农产品和原料是穷国唯一的收入来源。

1986年,乌干达出口230万袋咖啡,获得4亿美元。

1989年出口增加到320万袋(增加%),但收入却只有1.5亿美元(减少63%)。

      这样的不等价交换,富国怎能不富,穷国怎能不穷?

      为什么世界市场上的原料和初级产品价格下降如此之大呢?

西方国家用的并非行政手段,而是经济手段、市场手段。

它鼓励南方国家生产原料和初级产品,还给予贷款、援助来扶持。

许多国家生产同类产品,数量增多,在国际市场上互相竞争,争相杀价出售,价格就被冲下来了。

      这几年我国的纺织工业、服装工业取得长足进步,质量提高,品种多样,境况却很困难。

原因在于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也在大力发展同样的产品,大家争相出口美国,互相排挤。

      美国在不等价交换中占了大便宜,还取得政治上的好处。

谁不听他指挥,他就削减谁的“销售份额”,取消谁的最惠国待遇,以此来威胁。

      2.资本输出,赚取高额利润。

      西方国家的对外投资,打着“慈善”、“援助”的旗号。

这种投资对接受国经济确有好处,但对投资国的好处更大。

请看下表:

      表9美国两种对外投资的利润率

       对西方国家投资利润率 对南方国家投资利润率

    1975年 11% 29%

    1976年 21% 25.3%

    1977年 11.4% 24.9%

    1978年 14% 23.9%

    1979年 19.2% 32%

    1980年 16.6% 24.1%

      美国对南方国家投资的利润率,差不多比对西方国家投资的利润率高一倍。

美国在1970―1983年间,对外投资所得利润有2950亿美元,是美国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2倍。

日本对外投资年获收益,1988年为811亿美元,1989年达1017亿美元。

80年代初,日本三菱银行经理曾公开讲:

“国际金融的下一阶段,是在各国开办分行和办公室,接受当地货币存款,再贷出这种货币,然后把利润拿回日本来。

这就是我们的策略。

”通俗地说,就是“用你的骨头榨你的油”。

      近几十年,许多南方国家陷入债务危机,债务总额高达1.35万亿美元,利息也背不动了。

      从1984年起,世界资金流向逆转,不是发达的北方国家向落后的南方国家流,而是反过来,资金从南方国家倒流向北方国家。

南方委员会的报告《对南方的挑战》中说:

“1984―1988年间,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群体,在这方面流向北方的净额达1630亿美元。

”1988年后,资金倒流更严重,每年约500亿美元。

      3.技术转让,变废为宝。

      世界产业大转移,同时也是技术大转让。

西方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多数是在他本国已经落后、淘汰的技术,比先进技术落后10―20年,但他们收取的技术转让费相当高。

1975年收入110亿美元,80年代初增加到160亿美元,1985年增加到500亿美元,西方跨国公司所获利润总额中,技术转让费收入所占比例越来越高,1970年时占6.1%,次80年时上升到14.7%。

      (喻按:

以上三节中许多资料引自刘洪儒同志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财富何处来》一文。

      4.挖取别国人才,发展西方科技。

在这方面,美国最厉害,也最成功。

      近几十年,美国教育质量低劣的状况迄无改善。

美国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水平,大约在我国大专毕业生与中专毕业生之间。

美国主要靠硕士教育和博士教育来培养人才。

而美国学生追求的热门,是挣钱多的律师、医生、经济师(商业)、会计师、高技术、电脑软件人员等等。

报考冷门――高能物理、数学、化学、农学、地质、建筑工程等专业的很少。

这些院系经常招不够合格的学生。

      “冷门”只是挣钱少,并非不重要。

所以美国用奖学金吸引别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大学毕业生去留学,攻读硕士、博士。

学业有成,对美国有用,就留他在美国工作。

      “二战”之后,美国吸收外国科技人员40多万人,其中近30万人已加入美国籍。

印度和联合国的机构作过研究,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一个大学毕业生留学美国后不归,本国直接损失养育费和教育费4万美元;美国仅算节省养育费和教育费的帐,就净赚12万美元。

因为美国只需支付硕士、博士阶段的教育费和生活费,就得到一个有用而廉价的人才。

许多外国留美学生是打工养活自己,并交纳学费,美国为他们花的钱更少。

      美国吸引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大学毕业生去留学,然后选留其尖子,实际上是让我们这些国家出钱,替美国支付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费和20几年的养育费。

      我国有一些留学生学成后赖在美国不归,“宁愿在美国洗盘子,不愿回国当工程师;宁愿在美国当助手,不愿回国当教授”,因为美国工资高(其实他在美国拿的是低工资)。

他忘记了家庭和祖国的养育、教育之恩,更不知道他拿的奖学金、高工资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发展中国家人民(包括中国人民)支付的。

西方资产阶级从剥削来的大量财富中分给他一碗汤,他就感恩戴德,“乐不思蜀”,为美国服务,并高唱资本主义的赞歌了。

      日本、西德经济在战后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