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笔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02980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6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摄影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新闻摄影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新闻摄影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新闻摄影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新闻摄影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新闻摄影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新闻摄影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新闻摄影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新闻摄影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新闻摄影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新闻摄影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新闻摄影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新闻摄影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新闻摄影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新闻摄影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新闻摄影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新闻摄影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新闻摄影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新闻摄影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新闻摄影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闻摄影笔记.docx

《新闻摄影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摄影笔记.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闻摄影笔记.docx

新闻摄影笔记

第一章

针孔成像原理最早记录在战国时期的科学家、哲学家墨子所著的《墨经》中。

针孔成像与镜头成像有三点差别:

1摄影感光需要一量的光线,2针孔大,3影像变虚,4针孔小,5无法获得充足光线;6镜头利用光的折射原理,7把镜头制成一个具有凸透镜效果的能聚光的光学透镜,8通过聚光,9获取摄影感光所需要的光线的量;10照相机镜头能使得景物影像汇聚于焦点平面,11形成清晰影像。

镜头的作用:

让景物在焦点平面位置形成清晰的影像,也就是汇集来自外界景物的反光或都自发光体的光线,并使被摄景物在感光片上形成清晰的潜影。

物距:

在镜头成像中,从被摄物体到镜头中心的距离,称为物距;

像距:

从镜头中心到所成影像间的距离,称像距;

焦距:

来自无限远处的平等光线经过镜头的折射在镜头主轴上会聚成一个清晰的点,这个清晰的点,就是焦点,由焦点到镜头中心的距离就是焦距。

镜头焦距长短影响成像大小。

距离相等时,焦距长成像大,焦距小成像小。

共轭关系决定了定焦距镜头在不同距离拍摄时,物距大,像距小,影像也小;物距小,像距大,影像也大。

镜头通光量与镜头通光口径的大小成正比。

镜头感光能力=光束直径/镜头焦距。

该公式说明数值越小,孔径越大,感光能力越强。

相对口径用光圈系数来表示,也称f系数:

f系数=焦距:

相对口径。

f系数的标法为:

1.22  2.8  4  5.6  8  11  16  22  32  64  这种标法的特点有3点:

1)数字大小与相对口径大小成反比;2)每相邻两极光圈系数之间的通光量相关一倍;3)每相应两极光圈系数之间是[根2]倍的关系。

镜头焦距与视角的关系:

焦距长,视角小;焦距越短,视角越大。

镜头的分类:

1标准镜头:

镜头焦距与底片对角线基本相等,3视角接近人眼的视角,4大约在50度,5135相机底片画幅为24*36毫米,6对角线为43毫米,7焦距在42-55毫米的均属标8准镜头;120相机画幅为60*60毫米时,9其对角线为79.2毫米,10焦距在80毫米左右为标11准镜头,12其它画幅另行计算。

13)短焦距镜头(广角镜头):

镜头焦距小于底片对角线的镜头,14其视角大于人眼视角。

15长焦距镜头(望远镜头):

镜头焦距大于底片对角线的镜头,16其视角小于人眼视角。

快门的作用是控制光线在感光片上停留时间的长短。

对于动体摄影而言,可用抓取动态、使动体在胶片上开成清晰的影像。

快门的标法为:

1 2 4 8 15 30 60 125 250 500 1000 2000 4000 8000,实际速度为所标数字的倒数。

相信两级快门速度的日光量相关一倍。

“B”门或“T”门为慢门;“A”门为光圈优先;“S”门为速度优先;“P”门为程序快门。

1)镜间快门(叶片式快门)位于镜头的中间,2)光圈之前,3)一般由3片至5片薄钢片组成,4)可同5)时开合,6)通过开合的快慢来控制曝光的时间。

优点是:

在使用任何一级快门速度时都能使整个胶片画面同7)时曝光,8)在使用闪光灯拍摄时,9)不10)受闪光同11)步的限制,12)不13)会产生变形现象。

缺点是:

当使用大光圈、高速度的组合时,14)其实际通光量减少。

15)焦平快门(帘幕式快门)位于焦点平面的位置,16)紧挨在感光片的前面。

由不17)透光的帘布或金属帘片组成,18)通过帘片间裂口的大小变化来控制曝光的时间。

优点是:

一是可以达到较高的快门速度,19)二是因其快门速度高,20)可以用来抓拍极高速的动体的运动。

缺点是:

在使用高速快门时,21)动体的影像会变形,而22)且动体运动速度越快,23)影像变形的程度越重。

测距方式有4种:

1)连动式测距(重影式、截影式);2)反光式(微棱镜式);3)磨沙玻璃式;4)自动测距式(电子视测、超声波、红外线、眼控自动式)。

取景器的三个作用:

1)观察被摄景物;2)界定拍摄景物的范围;3)决定对景物的取舍和安排画面的布局。

旁轴取景相机的视差问题P44

现代相机取景器的种类有4种:

1)单镜头反光俯视取景器;2)单镜头反光平视取景器;3)框式平视取景器;4)光学直透式取景器。

135相机的优点:

1体积较小,2分量较轻,3便于携带;4所有胶卷为画幅36mm*24mm的135底片,5常见的有24张、36张,6适合新闻摄影无暇换胶卷的特点;7有多种可转换镜头,8符合新闻摄影的特点;9有效口径大,10感光力强,11对不同12光线适应能力强;13多采用焦平快门,14最高快门速度可达数千分之一秒,15能满足新闻摄影拍摄高速动体的特殊需要。

缺点:

一是焦平快门所带来的闪光同步速度的限制,在使用闪光灯时,不能达到很高的快门速度;二是在拍摄高速动体时,如所用的快门速度过高,会出现影像变形现象。

120相机的优点:

1单镜头,2即用作取景、测距,3又用作拍摄,4所以没有视差现象;5也有各种不同6焦距的镜头,7以适应各种不同8的拍摄需要;9有可置换后背的特点;

缺点:

机身和镜头体积都比较大,分量也重,携带不方便,此外,快门震动大。

数码摄影与传统摄影的不同:

1存储影像的介质不同2;传统(化学方法)数码(数字方式)3图像的呈现方式不同4;传统(冲洗、印放) 数码(输入计算机)5图像质量上的差异;传统高于数码6传递方式不同7数码方便快捷、保真度高。

影响数码相机和数码影像质量的因素:

CCD辨析率、影像辨析率、色彩还原性、镜头质量、像质调节。

APS摄影系统(先进摄影系统):

ASP胶片是一种比135还要小巧、表面涂有可以记录拍摄资料的磁性物质的感光片,磁性物质可以用来记录打拍摄时的有关数据。

现由日本富士、佳能、美能达、尼康和美国柯达五家大公司联合研制而成。

最大优越性在于操作简便,具有安全性,冲印方便、便于携带。

广角镜头的视角在70度至90度;超广角镜头的视角在100度至135度;视角超过135度的称鱼眼镜头。

135相机标准镜头焦距为50mm左右;广角镜头焦距有35mm、28mm、24mm、20mm;超广角镜头焦距有17mm、14mm;鱼眼镜头焦距有9mm、7.5mm、(视角约为180度)。

广角镜头优点:

视角大、拍摄范围方,可以在较近距离内拍摄大场面,还能夸张究竟纵深感。

缺点是拍摄时,景物的近大远小现象会有所夸张,变形也严重。

135相机中焦距镜头有焦距为75mm、90mm、100mm、135mmR ;长焦距镜头有焦距为200mm、300mm的,望远(超长焦距)镜头有焦距为500mm、1000mm的。

上述镜头的视角从30度至8度不等。

中焦的作用:

拍摄人像,看上去比例最符合人体的比例,常被用来拍摄人像,故又称人像镜头

长焦的作用:

一是用于远距离拍摄,另外在新闻摄影“偷拍”或抓拍时,和被拍摄对象可以保持较远距离,以免惊动被拍摄者,能抓取自然、生动的形象。

望远镜头的作用:

变焦距镜头:

镜头的焦距可根据拍摄需要,在一范围内变动。

原理是在镜头中间装有一组能活动的镜片,用变焦环来控制。

一般就先调焦后变焦。

微距镜头:

就近距离拍摄小物体的需要面设计的,可以拍出与原物大小或比原物还大些的影像。

用于翻拍小物体或小影像,或拍局部细节。

TS镜头:

可沿着与镜头轴线垂直的左右或上下移动,还可作360度的旋转,作用主要在于消除水平线和垂直线条的畸变。

EF镜头:

电子对焦镜头,内置自动对焦和电磁光圈马达,操作时声音轻微、对焦效能准确。

照相机的基本使用常识:

1在使用前,2应详细阅读厂家提供的说明书;3就遵循人平视的视觉特点;4拍摄时应保持相机的稳定;5需要精确对焦;6镜头成像有近界线,7拍摄距离不8)宜过近;9要关于利用各种附件为拍摄服务;11)有些相机取器与拍摄镜头是分开的,12)拍摄时应注意取下镜头盖。

照相机的维护:

1相机是一种精密仪器,结构复杂,不易强烈的震动及挤、压、摔、碰;7注意相机上严禁用手接触的部位;8应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高温高湿度;9应防水;10避免在直射阳光下打开后盖或镜头,也不能把镜头对着强光;13停止使用时,不要上快门弦;16在相机不用时,应将焦距调在∞;19自动相机应常检查电力是否充足,长期不用时应取下电池。

 第二章

黑白感光片主要由:

片基(是涂布乳和其他各层篺的支持体。

无色透明、有韧性、耐撕裂、易展平、耐水;)、结合层、乳剂层(主要成分是卤化银和明胶)、保护层、防光晕层组成,共有5层。

彩色负片主要有9层组成:

底层、防光晕层、感红乳剂层、隔层、感绿乳剂层、隔层、黄色滤色层、感蓝乳剂层、保护层。

(利用“加色”原理)

从感色性能上黑白感光片可分为:

色盲片(只能感受可见光中的蓝、紫短波片,感光度低,宽容度小,优点是颗粒细,解像力高,反差大,主要用于翻拍)、分色片(能感受蓝、紫、黄、绿光,但不感受红光,用于特殊用途,现几乎没有生产)、全色片(能感受全部七种可见光,可正确记录全部可见光谱,使被摄对你得到全面呈现)三种。

彩色片有彩色负片(经感光及冲洗处理后,得到的是彩色底片,再经印相、放大或扩印在彩色相纸上,才能成为彩色照片,呈现出被摄景物的正常色彩)和彩色反转片(经拍摄、反转冲洗后得到的是和景物色彩相同的彩色正片,可直接用来观赏、放映幻灯或用于印刷制版)两种,有日光型(适合在阳光下拍摄,能使日光下的景物色彩得到正确记录,≈5500K色温,如在灯光下使用,片子会偏红橙色)和灯光型(适合在火光、烛光及普通灯光下拍摄,能正确记录灯光下景物的色彩,≈3200K色温,如在日光下使用,片子会偏蓝)之分。

黑白感光材料的照相性能包括感光度、反差、宽容度、颗粒性和分析力、灰雾度、感光特性曲线。

感光度是指感光片对光线的敏感程度。

感光度标定的及换算P90、选用原则(不能简单地认为感光度超高的胶片越好或感光度越低的胶片越好,主要应根据拍摄条件和目的来决定选用哪种速度的感光片。

感光度高的胶片,能在光线条件较差的情况下拍摄,但拍出的底片颗粒较粗;感光度低的胶片,需要良好的照明和理想的光线,拍出的底片则细腻且层次丰富。

反差性是指画面中不同影像部分的明暗差别的程度。

明亮部分与阴暗部分的亮度差别程度大,就叫反差大;反之,就是反差小。

底片影像的反差,是因密度不同而形成的。

影响密度大小的因素有三个:

景物本身的反差;胶片本身的反差性能;显影控制的影响,包括配方的选择、显影时间、温度、搅动的方式等。

宽容度表示感光片正确纪录景物反差的能力。

分析力是指胶片对景物细微部的分辨能力,也称分辨率,越大越好。

感光片的选用应注意三点:

1)片速的选择;2)反差的选择;3)颗粒性的选择。

第三章曝光控制

曝光量与通过镜头的光线的多少和光线在底片上停留的时间(即快门控制)的乘积成正比。

曝光不足不能正确纪录景物暗的部位的影纹;曝光过渡不能正确纪录景物明亮部位的影纹。

曝光公式:

E(曝光量)=I(光照度)*t(停留时间)[I值可以用光圈f来代替运算] 可以看出光照度和时间的量值可以互换,只要曝光量相同,感觉片上得到的曝光是一致的。

在光线亮度和感光片速度不变的情况下,若光圈有变化,相应高速快门速度,则感光的结果不变。

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就叫做倒易律(原理即光圈、快门可以相互置换的一时理论依据)。

在光线极亮的情况下作极短时间的曝光(快门速度高)或在光线极暗的情况下作极长时间的曝光(快门速度低),都会造成倒易律失效,应考虑适当增加曝光量。

倒易率失效的原因。

倒易率只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效,超出一定的范围,则倒易失效。

原因是:

感光片对光线的反应有一定的惰性。

当曝光时间极短或光线结弱时,光线不能有效地穿入感光乳剂的内层,这样就不能有效地发生光化学效应,因而无法达到正确的曝光量。

在具体拍摄时,如遇上述极端的情况,应考虑适当增加感光,以获得的曝光量。

影响感光的因素有4点:

1感光片的感光度(首要因素,感光度是感光片对光线敏感程度的标定);2光线变化(包括5点:

光线的照射方向、一天中时间的变化、天气的变化、季节的变化、地域的变化);3景物本身的反射能力;4滤光镜的因数;5倒易率的影响。

独立式测光表的测光方式有入射式、反射式和两用型、光点读数测光。

内置测光(TTL)系统的测光方式有5种(优点缺点):

1平均测光式(将取景范围内的景物亮度进行平均,不分主次。

在景物亮度平均时或相关不大时,这种测光方式能保证曝光正确,如主体与背景间亮度差异太大,则会使主体曝光出现误差。

在顺光拍摄时,曝光一般不会出现问题,因为整个景物受光均匀。

但在侧光和逆光时,由于背景亮度增强,主体的一些部位或主要部位处在阴影中,这时平均下来,主体会曝光不足,应采取补光措施或增加感光量);2重点测光式(对主体的主要部位进行测光,保证不管在何种光线条件下或无论主体与背景亮度差异如何,主体能获得正确曝光);3中央重点测光式(在取景器中央部位有一圆圈,但范围较大,能保证主体的正确曝光,但应注意取景的变化,避免总是把主体放在画面的正中央的机械均衡式的构图);)矩阵测光式(又称分区测光式);5多点测光式。

自动曝光模式有3种:

光圈优先式――A;速度优先式――S;程序自动式――P。

曝光补偿装置有3种:

1AE(自动曝光)锁定装置;2曝光补偿钮;3自动曝光概括装置(括弧曝光法)。

曝光与黑白摄影的影调表现。

曝光与彩色摄影的色彩再现。

曝光:

来自被摄物体的光线,通过照相机的镜头,会聚成影像,落在胶片的感光乳剂层上,引起光化学效应,生成潜影,这就是摄影的感光,也叫曝光。

光源的照射方向(晴天自然光):

顺光(指光线来自景物的正面情况下,景物被摄面全部受光,受光面积大,光线照射均匀,利于质感的表现,缺点是缺乏表现力)、侧光(来自景物侧面,景物自然分受光面和阴影面,易于增加物体的立体感及三维的表现)、逆光(光线来自被摄景物的背面)、顶光(光线照在被摄景物的顶端,景物中凸出的部位有受光,凹处则为阴影)及晴天阴影(景物的照明光线是来自天空的反射光和周围景物的反射光,不是直接受到阳光的照射)。

一天中时间的变化:

中午;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左右(正午光线亮度的1/2);日出、日落时(正午光线亮度的1/10)。

地域的变化:

地理纬度每增加15度,应增半级至一级曝光量;海拔每升高1000米,则应减少1/4级曝光量。

第四章  各种光线条件下的摄影

从光源的来看,可将其分为自然光(来自太阳和月亮、星星的光线以及广阔的苍穹反射来的阳光、月光和星光)和人造光(火光、灯光等)。

特点与表现方法:

1>顺光:

光线来自景物正前方,景物的受光面积最大,受光均匀。

优点是:

1)被摄景物受光均匀,曝光比较容易把握,采用平均测光的方法即能使被摄物体正确感光;2)利用顺溜拍摄的景物最接近于其原型,比较有利于质感的表现;3)利用顺光拍摄的彩色片,色彩能得到正确还原,饱和度高,色彩鲜艳。

缺点:

从专业角度来讲,顺光缺乏表现力,拍出的片子多属于两维平面,缺乏三维空间感。

侧光:

光线来自被摄景物的侧面,一侧受光,另一侧处在阴影之中。

是最常采用的光线,优点:

一是有利于表现立体感和空间深度感,二是有利于表现出被摄景物的清晰轮廓,三是有利于和反差层次的表现。

缺点是不利于表现景物细部的质感及影纹。

逆光。

光线来自被摄景物的侧后方或后方。

能生动强烈地表现出究竟深度感和立体感,但不利于对景物层次的表现。

阴天摄影:

是指乌云这日子遮日,整个天空和地面景物都很暗淡的天气。

阴天不宜拍摄人像,因为光线平淡,拍出的人像也会因平淡而推动光彩和魅力。

阴天拍彩色片,会出现偏色,宜用鲜艳地色彩来装点画面,增强画面的活力。

雨天拍摄:

光线变化复杂多变,应不断根据光线变化来调整曝光量,才能保证正确感光。

雨天有以下特点:

1)自然景物层次丰富,色彩浓淡有致;2)景物影像朦胧,若隐若现,生动而富于变化;3)光线柔和,景物反差小;4)增强环境的亮度,也能造成景物的倒影,从而增强了画面的趣味性。

雨天拍摄应注意:

1)正下雨时快门速度不宜过高,以免把雨凝结成水滴;2)自然景物,应选择有远中近对比的景物来加强空间深度感;3)彩色片应多摄取红、黄等艳丽的色彩;4)应注意地面雨水的反射光对曝光的影响;5)应注意好相机,镜头戴上遮光罩。

雪景拍摄:

一种是在下雪的天气里拍雪景,雪景光线散漫而柔和,能见度较差。

应找准曝光参照点,选择深色背景,衬托雪花。

一种是在雪过天晴之时拍雪景。

洁白的雪反光律极高,有雪覆盖的地方和没有雪的地方比起来,反差往往极大,需采用补光措施才能缩小反差,得到适当的对比效果。

雾景拍摄:

有阴天时的雾,晴天清晨的薄雾,山区的云雾。

雾能乱成柔和的光线效果,能隐去一些景物,而使另一些景物呈现出丰富的层次使前、中、背景在雾气中遥遥相对,有强烈的空间深度感。

应注意选择好前、中、背景的位置,以加强空间深度感的表现。

前景、中景应为深暗色调的景物,才能形成强烈的远近对比。

另外,亮丽的色彩能增强雾景画面的活力。

可用滤光器来增强(雾镜)或减弱(黄、橙)雾感(绿滤光镜消除城市中的褐色雾)。

日出、日落的特点:

1光线变化极大,日出、日落过程中的太阳亮度变化瞬息万变;2)光谱成分以红为主;3伴有美丽的霞光和多彩的云景;4)光线较柔和,不刺目。

拍摄方法及注意事项:

1)曝光控制应不断,才能获得正确的曝光量,最好是采用测光的方法来控制曝光。

2)太阳看上去不刺眼时,可将太阳直接摄入画面;如刺眼,则可能在相机镜头表面产生反光,会对整体画面效果起破坏作用。

3)为了造成空间深度感,应以选择适当的前景的办法来造成远、近对比,形成纵深感。

4)如欲表现太阳光芒四射的效果,凡应采用小光圈,如采用f/16或f/11。

5)应注意霞光和彩云对日出日落景色的装点作用,

夜景摄影:

主要光源是月光、星光以及火光、灯光等人造光。

由于光线较暗且不均匀,应多用长时间曝光的方法,把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用B门做长时间曝光。

还应充分利用相机的二次曝光或多次曝光功能来拍夜景。

室内自然光的特点:

1光线柔和但照明不均匀。

2光比差别大;3亮度变化大。

拍摄注意事项1应有效地控制景物的反差,常采用的办法是利用反光板来补阴影部位的光,或者闪光灯作辅助光。

2室内自然光的亮度与外界光线相比相关悬殊,最好地测光在确定曝光量,无测光设备时,本着宁多勿少的曝光原则,使感光片获得充分的感光。

3拍表态景物时,应将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利用慢门作长时间感光,以记录室内自然光的强烈现场气氛。

4避免直射阳光透过门窗照射在被摄物体上。

 第五章  人造光摄影

从色温的角度看,灯光型彩色片适于在3200K的色温条件下使用;日光型彩色片适于在5600K的色温条件下使用。

灯光片在日光下使用会偏蓝(绿),日光片在灯光下使用会严重偏红。

灯光摄影所用灯光主要有4种:

主光(用来照亮景物的主体或景物重要部分的光线,是日光控制的主要依据,是灯光摄影最主要的光线。

其作用是照亮被摄体的被摄面,只有一个)、辅助光(作用是照亮画面中的阴影部分,冲淡主光造成的投影,从而使阴影部位也能出现影纹,亮度低于主光)、背景光(作用是把被摄对你和背景拉开或使主体与背景发生某种联系,以增强环境气氛,亮度低于主光)、装饰光(重点表现某一部位或对某一部位作细节描绘,亮度不高,照明范围较小)。

影响灯光摄影感光的因素有5点:

灯光的强度(取决于灯泡本身的瓦数的大小,主要依据是主光灯的光线强度);灯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遵循光照度的平方反比定律:

即距离增加至2倍时,光的亮度减弱1/4);灯光的颜色;被摄体的表面结构、色泽及其对光线的吸收、反射能力;拍摄环境对感光的影响。

电子闪光灯的发光特点有3点:

发光持续时间极短(瞬间光源);发光强度极强;色温接近日光(约5500K)。

闪光同步(连动):

在快门完全打开的同时闪光灯闪光,使整个底片全部感光。

焦平快门须使用同步档,镜间快门任何一档均可同步。

闪光指数越大,闪光亮度越大。

影响闪光摄影感光的主要因素有6点:

1)闪光灯的闪光能力――闪光指数(是指闪光在瞬间内发出的光线的强度,在闪光灯生产时就标定,等于f系数*闪光距离);2)胶片感光度(感光片速度提高一倍时,缩小一级光圈;感光片速度减慢一倍时,开大一级光圈);3)闪光距离(是影响闪光摄影感光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其变化规律是“平方反比”);4)闪光角度范围(可调整的依据是所用镜头的视角大小,也就是镜头的焦距长短);5)被摄物体的表面结构、反光能力;6)被摄物所处环境的反光能力。

闪光指数是指闪光灯在瞬间内发出的光线的强度。

单灯使用方法有4种:

1机位闪光法:

技术上最简便的一种方法,2缺点:

光线平淡,3缺乏层次和立体感;当主体背景较近时,4会出现明显的投影。

5闪光灯远离相机闪光法:

因灯光位置不同,6造成不同7的光线效果。

8反射闪光法:

又叫间接闪光法,9利用反光屏,10得到的光线较为柔和,11但反射过程会损失光线,12应增加感光量。

13慢门闪光法:

B门,14在夜晚或全黑的环境中,15利用一盏灯来进行多角度闪光或多次闪光,16以造成多灯闪光效果。

17加纱法:

避免闪光灯光线过硬,18加盖纱布,19可使光线柔和,20但要加大发光亮度,21为幼儿摄影时,22可保护视网膜。

多灯闪光法一是在拍摄大场面时用多灯平均照亮场内重要部位;二是用多灯布光获得理想的造型效果,必须分清主光与辅助光的关系。

辅助光的种类有4种:

副光、轮廓光、背景光、装饰光。

闪光摄影应注意4点:

1)闪光灯滤光器的作用:

2)克服3)“红眼效应”:

一是不4)要直接从正面照射人物,5)以避免直接反光,6)二是请被拍摄对象先看一看明亮事物,7)使瞳孔收缩;

8)注意闪光摄影与显影处理;

9)注意用闪光灯作辅助光时的摄影方法。

第六章 动体摄影

拍摄动体确定快门速度的依据有4点:

1)动体本身的运动速度;动体运动速度越高,2)快门速度越高。

3)拍摄者与动体间的距离;距离越近,4)快门速度越高,5)因为相对移速度快。

6)所用镜头的焦距;焦距越近,7)快门速度越高。

8)拍摄者与动体间的角度变化。

动体运动方向和相机镜头形成的角度越大,9)快门速度相应提高。

动感的表现方法常采用虚实对比(模糊表现动感法,使运动部位变模糊,运动慢的部位保持清晰,快门不宜太高,必须使运动快的部位因移动而虚化)和动静对比的方法。

追随法(虚实对比):

随动体的运动方向移动相机,主体清晰、背景及相反方面的运动物体被拉成虚线、移动模糊的画面,强化动体移动的速度感,不能用高速快门,在采用长焦距镜头时,可用三脚架来帮助保持相机的稳定。

闪光灯连闪拍摄法:

利用闪光灯的高速频闪功能,可以将运动物体运动中的不同瞬间动感记录下来。

 

第7章景深与超焦距

景深:

调焦过程中,对焦物体前后形成了一个清晰区域,这个清晰区域的范围就是景深范围,这种现象叫景深现象。

影响景深的主要因素有3点:

1)镜头焦距:

焦距长、景深小;焦距短、景深大;

2)光圈口径:

光圈口径大、景深小;光圈口径小,3)景深大(改变光圈大小是最常用也是最为方便的一种控制景深的方法);

4拍摄距离(物距):

物距大、景深大;物距小,5)景深小。

获得最大景深的方法:

短焦距镜头小光圈+远距离拍摄;

获得最小景深的方法:

长焦距镜头+大光圈+近距离拍摄。

超焦距:

指当调焦在无限远时,从相机镜头到最近清晰物之间的距离。

超焦距与景深是反比关系,即超焦距越大、景深越小;超焦距越小、景深越大。

决定超焦距的因素有2个:

1)镜头焦距;2)光圈口径。

镜头焦距长、超焦距大;镜头焦距短、越焦距小;

光圈大、越焦距大;光圈小、越焦距小;

每相邻两级光圈之间的超焦距相差(根2)倍。

超焦距的确定方法。

由于超焦距和景深之间是反比关系,在拍摄中就可以采用控制超焦距的方法来扩大景深范围。

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先选定光圈系数,2查出景深近界限的方法3先确定景深范围以确定景深近界限的方法

第八章 摄影滤光器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为390-760纳米,根据波长不同,其中包括了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单色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