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考点3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03233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2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时考点3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课时考点3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课时考点3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课时考点3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课时考点3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课时考点3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课时考点3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课时考点3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课时考点3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课时考点3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课时考点3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课时考点3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课时考点3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课时考点3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课时考点3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课时考点3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课时考点3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课时考点3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时考点3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docx

《课时考点3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时考点3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时考点3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docx

课时考点3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

课时考点3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

1.(2016·全国课标卷Ⅰ,5)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

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

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2.(2016·江苏卷,20)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3.(2015·江苏卷,14)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

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

4.(2015·江苏卷,22改编)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

A.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

B.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

C.夏季不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

D.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

5.(2014·江苏卷,17)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B.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C.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

D.农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

6.(2015·重庆卷,9)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

据题图回答下列问题:

(1)0(起始年)→a年,欧洲兔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增长。

若起始年种群数量为24只,则a年种群数量Na=________;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锐减。

(2)a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

据a→b年欧洲兔和袋鼠数量的变化推测:

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

(3)c年控制狐狸数量,并引入仅对欧洲兔致命的黏液瘤病毒后,草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稳定。

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15·广东理综,26)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某科研小组开展酸雨与生态系统关系的研究,下表是不同pH值的酸雨对三种植物叶绿素含量(mg/g)影响的结果。

pH值

5.8(对照)

4.0

3.0

2.0

桃树

2.20(100)

2.19(99.55)

2.13(96.82)

1.83(83.18)

腊梅

3.65(100)

3.58(98.08)

3.44(94.25)

2.95(80.82)

木樨

1.07(100)

1.07(100)

1.05(98.13)

0.96(89.72)

注:

括号内为与同种植物对照实验的相对百分比。

(1)叶绿素位于叶绿体内的________上,提取后经层析分离,扩散最慢的色素带呈________色,酸雨中的SO

破坏叶绿素,导致光反应产生的________(产物)减少,由于光反应速率降低,将直接影响暗反应过程中的________,最后导致(CH2O)生成减少。

(2)由表可知:

①随着酸雨pH值的降低,叶绿素含量受影响的程度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期酸雨影响会导致部分生物死亡,使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降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14·高考山东卷,27)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

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________点。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

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________。

(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图中________和________(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

(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

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________,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一、选择题

1.(2016·潍坊统考)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

D.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2016·江苏徐州第三次质量检测)某池塘由于大量排入污水(pH近中性),引起藻类爆发,水草、浮游动物及鱼类等生物也相继死亡,水体发臭。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导致水草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阳光

B.藻类刚爆发时,清晨采集水样检测,其pH可能低于7

C.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污染,这属于负反馈调节

D.藻类刚爆发时大量注入清水、清除污泥有利于生态修复

3.(2016·河北三市二联)下列有关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输入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为全部农作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B.杂草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无需除杂草

C.一般农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较简单,自我调节能力低

D.除去农田中的害虫,有利于实现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

4.(2016·河北三市二联)下列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

A.性激素分泌增多会抑制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B.种群数量增多,种内斗争加剧使种群数量难以继续增大

C.草原上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通过捕食关系保持稳定

D.水体重度污染导致鱼虾死亡,进一步加剧水体污染程度

5.(2015·潍坊联考,2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

B.湖水自净能力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C.适当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可有效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6.(2016·海南七校一联)人工湿地是将污水、污泥有控制地投放到人工建造的湿地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微生物的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

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合理搭配植物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B.该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C.湿地微生物的主要作用是作为分解者以加快物质循环

D.增大引入湿地的污水总量以提高能量传递的效率

7.(2016·辽宁抚顺一模)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在发展的过程中生物总能量(a)和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b)的变化,下面是据图得出的几个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第10~20年是该生态系统向营养结构复杂化发展的时期

B.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在30~40年期间比20~30年期间强

C.从A点开始,曲线b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消费者数量不断增加

D.该生态系统在40~60年期间的生物种类比60~80年期间要多

8.(2016·兰州统考)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措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

B.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C.湿地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不同物种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9.(2015·江苏如皋模拟)下列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种植多种农作物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

B.动植物和微生物及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C.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会逐渐降低

D.森林对水土的保持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10.(2015·广东珠海二模)某草原上啮齿类以植物为食,如图表示啮齿类的密度与植物种类数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啮齿类的存在影响植物多样性

B.植物的多样性取决于啮齿类的密度

C.啮齿类和植物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D.啮齿类的密度依赖于植物的多样性

11.(2016·安康二调)藏羚羊是中国特有物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盗猎导致其数量急剧减少,为拯救濒临灭绝的藏羚羊,国家建立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羌塘自然保护区,近些年来,保护区藏羚羊的数量明显增多,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保护区藏羚羊数量增多,丰富了藏羚羊的种群基因库

B.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

C.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的基因频率相同

D.两个保护区内的物种多样性的组成相同

12.(2016·山西大学附中模块诊断)切叶蚁中体型较大的蚂蚁将叶片咬下运回巢穴,交给体型较小的蚂蚁咬成小片,后者再交给体型更小的蚂蚁咬成更小的片,以此类推直至叶片被咀嚼为糊状,然后切叶蚁将叶糊平铺在巢穴中“养殖”真菌。

真菌可以分解叶片中坚韧的组织,切叶蚁则以真菌为食。

切叶蚁体表覆盖一层链霉菌,该菌可抑制本巢穴真菌寄生物的大量繁殖。

由此能得出的推论是(  )

A.“植物→真菌→切叶蚁”构成一条捕食食物链

B.体型大小不同的切叶蚁间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

C.该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组分之间完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D.蚂蚁能长期控制巢内真菌寄生物是共同(协同)进化的结果

13.(2016·河南郑州、长葛质量预测)在水库的上游,将废弃农田和盐碱地改造成大面积芦苇湿地,通过生物降解、吸收,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生活污水造成的污染问题,使水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流经该湿地的总能量是该湿地中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B.大量种植芦苇的原因是芦苇可以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C.湿地中生物种类多样,可利用正反馈调节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D.从废弃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4.(2016·江西南昌模拟)为研究南昌市水体富营养化状况,科学家对市内几处水体进行了抽样,并在水样中培养玫瑰拟衣藻,检测不同水样中玫瑰拟衣藻的增长率,结果如下表所示:

取样地点

N/(mg·L-1)

P/(mg·L-1)

玫瑰拟衣藻增长率

鱼塘1

7.53

0.101

0.244

鱼塘2

8.5

0.082

0.2163

艾溪湖1

0.74

0.03

0.1716

艾溪湖2

0.67

0.032

0.1989

青山湖1

1.32

0.21

0.4138

青山湖2

1.48

0.16

0.2684

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玫瑰拟衣藻对P元素的需求量比对N元素的需求量要大

B.在艾溪湖1号水样中培养的玫瑰拟衣藻的种群密度不能达到环境容纳量K

C.限制南昌市水体中玫瑰拟衣藻增长的主要因素是P元素,N元素的影响很小

D.鱼塘中的N元素远多于湖水,所以富营养化带来的生态破坏在鱼塘最为严重

15.(2016·临沂一模)下列对生态学规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

B.生态农业实现废物资源化,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C.雄鸟的求偶炫耀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D.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生态系统功能增强,生态系统多样性降低

二、非选择题

16.(2016·南昌一模)下图为某沙漠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群落中有捕食和竞争关系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食物网中,山狗所处的营养级为________。

(3)响尾蛇能够依据角蜥留下的气味去捕猎后者,角蜥同样也能够依据响尾蛇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

可见,信息传递能够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7.(2016·湖南郴州质检)景观式人工生态湿地兼具观赏与污水处理功能,如经过整治,令全市人民惋惜的西河,已成郴州最大的风景秀丽、生机勃勃的休闲公园。

下图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部分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芦苇在湿地边缘沿着地势高低分布有所不同,属于群落空间结构中的________,芦苇对污水中的氮、磷的净化效果十分明显,其根系吸收N、P的方式为________。

(3)若该生态系统中一种动物数量增加导致另一种动物数量减少,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是________。

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流经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与________之和,建成后的湿地公园不但净化了城市污水,而且为人们提供了休闲游玩的场所,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18.(2016·渭南名校联考)生态浮床是指将植物种植于浮于水面的床体上,充分利用各种生物有效进行水体修复的技术。

如图为生态浮床示意图,表中所示为建立生态浮床前后底栖动物的种类变化,回答问题

(1)生态浮床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可以为鸟类及鱼类提供________;

(2)浮床植物能否直接利用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浮床能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态浮床系统处理污水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优势(至少答出两点)。

同时浮床还可以美化环境,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

(5)底栖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关键环节,在________等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运动能力很弱的底栖动物可用________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

由下表可知建立生态浮床之后,底栖动物的丰富度________。

课时考点3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保护

【三年高考真题演练】

全国课标题

1.B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可通过呼吸作用进入无机环境;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

二者均具有各自的规律,A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可反复利用,B错误;“退耕还林、还草”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C正确;人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能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保持其相对稳定,D正确。

]

地方精选题

2.B [加入菌剂增加土壤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促进土壤中的物质循环,B错误;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C正确;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D正确。

]

3.A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A项正确;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项错误;生物入侵会降低当地的生物多样性,C项错误;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抵抗力稳定性高,与单一树种的人工林相比,不易被病虫害毁灭,D项错误。

]

4.A [温度和空气都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A正确;由图可知,不同的季节藻类的种类和浓度在发生变化,说明一旦发生水体的富营养化不一定是藻的种类增加,有可能是种类减少,而藻的浓度增加,B错误;夏季该湖中浮游植物种类最多,浮游动物可能种类最多,C错误;10%~20%的传递效率是指能量或者生物量(近似有机物含量)而不是元素,浮游动物的氧元素还可从空气和水中得来,D错误。

]

5.B [捕食者往往捕食老弱病残的个体,可使被捕食者优胜劣汰,使各物种生存能力提高,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A正确;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降低生物多样性,B错误;无经济价值的物种还有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C正确;农田人工生态系统运行的目的是为满足人类的需要,而不是为维持自身的平衡,清除杂草是为了使能量尽可能流向对人类有益的农作物,D正确。

]

6.解析 

(1)0→a年,欧洲兔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则a年种群数量Na=24λa。

由于欧洲兔大量繁殖,大量捕食草,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

(2)引入狐狸后,a→b年,欧洲兔数量略微下降,袋鼠数量明显下降,推测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3)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方式是负反馈调节。

(4)引入的黏液瘤病毒对欧洲兔进行选择,导致大量个体被淘汰,由于部分个体具有抗性并大量繁殖,d年后,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增强,欧洲兔种群数量逐渐回升。

答案 

(1)24λa 生物多样性

(2)捕食

(3)负反馈调节

(4)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增强

7.

(1)类囊体膜 黄绿 ATP、[H]、O2 C3的还原

(2)加大 叶绿素含量低(高)的植物受酸雨影响较小(大) 腊梅(木樨)叶绿素含量变化幅度最大(最小) (3)抵抗力 营养结构变简单、自我调节能力降低

8.解析 

(1)种群中有益动物的开发和利用,为了能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应在种群数量大于K/2时进行捕获,并使捕获后种群的数量保持在K/2点,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资源再生能力强;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根据公式:

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个体数M=重捕个体总数n∕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m,可推出种群个体数N=M×n∕m,由于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所以分数中分子不变,分母减小,分数值增大,即种群数量偏大。

(2)群落中各种生物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叫群落的垂直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是群落演替中的初生演替。

(3)从图中能量流动来看,固定太阳能的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能量流动的起点,整个生物部分最终都流向B,说明其是分解者,C、D是消费者;连接生物部分与非生物的主要生物成分是:

生产者和分解者;在食物链A→D→C中,传递效率为:

1.5×106∕7.5×106×10%=20%。

(4)生态系统之所以能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取决于自我调节能力或抗污染的自我净化能力,但其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若超过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或抗污染的自我净化能力,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答案 

(1)b 偏高

(2)垂直 (群落的)演替(或初生演替)

(3)A B(注:

两空可颠倒) 20%

(4)自我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

【两年模拟试题精练】

1.C [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B正确;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强,如极地苔原,C错误;人类活动如植树造林、捕猎等可以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

2.C [藻类爆发,遮盖于水草上,导致水草缺少阳光死亡,A正确;清晨时藻类植物光合速率低,水样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多,pH可能低于7,B正确;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加重了水体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C错误;藻类刚爆发时注入清水,消除污泥,有利于生态修复,D正确。

]

3.C [输入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为农田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包括农作物、杂草等)固定的太阳能;杂草的存在能增加生态系统物种的种类,使营养结构更复杂,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但为了使生态系统的能量能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仍需要除杂草;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因而自我调节能力较低;除去农田中的害虫,有利于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和人类,能量是单向流动、不可循环的。

]

4.D [负反馈调节能使系统保持平衡或稳态,结果是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A、B、C项描述都属于负反馈调节;D项描述属于正反馈调节。

]

5.A [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强,如极地苔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抵抗力稳定性弱,但由于温度极低,条件恶劣,恢复力稳定性也很弱,A错误;适当增加生物种类可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C正确。

]

6.D [合理搭配植物能增加物种的数目,提高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湿地微生物能将污水、污泥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属于分解者;增大引入湿地的污水总量能增加输入到该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

7.D [由图可知10~20年间生物总能量和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都在增加,说明此时期是生态系统向营养结构复杂化发展的时期,A正确。

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30~40年期间比20~30年期间强,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在30~40年期间比在20~30年期间营养结构复杂,B正确。

从A点开始,曲线b下降的主要原因应是消费者数量的不断增加,C正确。

该生态系统在40~80年期间达到相对稳定状态,生物种类应大致相同,D错误。

]

8.A [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是合理利用,A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