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分析巴金《家》中的人物形象毕业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805730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分析巴金《家》中的人物形象毕业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完整版分析巴金《家》中的人物形象毕业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完整版分析巴金《家》中的人物形象毕业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完整版分析巴金《家》中的人物形象毕业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完整版分析巴金《家》中的人物形象毕业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完整版分析巴金《家》中的人物形象毕业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完整版分析巴金《家》中的人物形象毕业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完整版分析巴金《家》中的人物形象毕业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完整版分析巴金《家》中的人物形象毕业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完整版分析巴金《家》中的人物形象毕业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完整版分析巴金《家》中的人物形象毕业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完整版分析巴金《家》中的人物形象毕业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分析巴金《家》中的人物形象毕业设计.docx

《完整版分析巴金《家》中的人物形象毕业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分析巴金《家》中的人物形象毕业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版分析巴金《家》中的人物形象毕业设计.docx

完整版分析巴金《家》中的人物形象毕业设计

 

分析巴金《家》中的人物形象

姓名:

黄静

专业:

汉语言文学

指导老师:

冯昊

完成时间:

2014年4月

 

目录

前言·············································1

一、《家》中的人物形象····························1

(一)封建维护者的形象——高老太爷···············1

(二)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瑞钰·················3

(三)封建叛逆者的形象——觉慧···················4

二、家》中的矛盾分析·····························6

(一)封建代表与青年代表之间的矛盾···············6

(二)封建统治者的内部矛盾·······················7

(三)青年代表之间的矛盾·························7

三、《家》的艺术成就······························7

(一)独特的写作风格塑造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7

(二)叙事结构宏伟,人物心理细腻且富有情感·······8

(三)具有现实主义批判意义·······················9

结语·············································9

参考文献·········································10

分析巴金《家》中的人物形象

摘要:

《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代表着时代的缩影。

《家》中系统深入地描写封建大家庭的历史,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除了描写了年轻人的生活,爱情,还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庭衰落直至最后崩溃的历史过程,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封建家庭的罪恶,高度赞扬了这一代觉醒与反抗的新青年,塑造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强烈牺牲精神的人物形象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家》的世界中建构了一个矛盾型的人物群像。

关键词:

人物形象;封建礼教;悲剧;叛逆;矛盾。

前言

“我生在一个古老的家庭里,有将近二十个的长辈,有三十个以上的兄弟姐妹,有四五十个男女仆人。

”巴金就是出生在这个世代做官,四世同堂的李公馆中。

长期的封建家庭生活让巴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善恶,深刻地认识到大家族必将崩溃的结局。

长期的封建家庭生活成为了《家》的写作素材。

巴金看到了大家庭的不幸遭遇后,又受到了大哥李尧枚的鼓励与支持下,下定决心要写一部反映封建大家庭生活的小说,于是开始了《家》的创作。

《家》中高公馆与现实生活中的李公馆的社会地位,家庭背景都很相似,甚至高公馆中的人物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类似的身影。

在《家》的写作过程中,巴金的大哥李尧枚因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而服毒自杀,当巴金听闻这噩耗,悲痛欲绝,当晚便决定调整《家》的结构,高公馆中的高觉新的人物形象是以大哥李尧枚为原型塑造的,将一位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展现在在人们的面前。

1919年5月4日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巴金是在五四运动的直接影响下成长的,五四反封建运动的巨浪深深地影响着这位年轻的少年,五四运动使巴金深刻地认识到个性解放,思想解放的重要意义。

1920年,巴金就读于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在学习期间,他深受克鲁泡特金和波兰剧作家廖·抗夫两位作者以及美国人高德曼的影响,并不断汲取着五四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的知识。

他想写一部关于封建大家庭的历史,写那些年轻的生命在吃人的封建制度下走向灭亡,这就是巴金创作《家》的真正动机。

《家》呈现了大家族分崩离析的过程,但它并不局限于一个具体家庭的兴衰变化,通过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崩溃,揭示出整个封建制度的不可避免的必然灭亡的命运。

一、《家》中的人物形象

巴金以独具魅力的语言,细腻的情感,塑造了一系列个新鲜明,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例如:

高老太爷,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瑞钰,梅,鸣风形象等等。

(一)封建维护者的形象----高老太爷

《家》中的高老太爷,历经千辛万苦,终于造就成了这份大家业,实现了高老太爷心中四世同堂的完美家庭模式。

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是封建大家族的最高权威者,《家》中的高老太爷展现了封建大家庭统治者的性格特征,其性格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封建专制的性格特征

巴金在《家》的人物形象塑造上,高老太爷表面上一本正经,满嘴的仁义道德,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大家长的形象,实际上是一位专横、残忍、虚伪、专制,生活腐化的封建顽固派的形象。

而他统治这个封建大家族主要依赖的就是专制的统治手段,借此建立起自己家中的绝对权威,以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

在高公馆里,高老太爷是封建大家庭的家长,代表着最高权威。

正如他所说:

“我说是对的,哪个敢说不对?

我说要怎样,就要怎样做。

”以专制的手段统治者整个封建大家族,维护着封建家庭的秩序,包括大家族里的一切行为,乃至思想。

为了使封建家族继续维持着繁荣昌盛,他施行了以下专制手段:

首先,对于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他坚持反对。

其次他不顾孙子觉新的真实想法,将他与从未谋面的瑞钰结婚,造成了觉新和瑞钰、梅三个人的感情悲剧。

再次他对家中的佣人非常地残忍,将年仅17岁的鸣凤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间接地将鸣凤送上了死亡的道路,紧接着,他又将婉儿抬到了冯家继续忍受的非人的煎熬。

2.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高老太爷除了专横、残忍、虚伪、专制,生活腐化的封建顽固派的形象外,也有昏庸、糊涂、单纯、等性格特征,这也是塑造艺术典型形象不可缺少的重要笔触。

从以下三个场景中可以看出来。

第一个场景是当他知道觉慧跟学生一起与军人闹事,斥责觉慧的时候。

他认为觉慧简直就是胡闹,并且“外面风声很不好,当局对于学生将有大不利的举动”一不小心就会将自己的性命赔上去。

他不允许有任何人违抗他所维护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社会活动。

从他斥责觉慧的场景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一位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维护者的形象,也可以从他的话语间看出,他对觉慧的关心,为觉慧的性命担忧。

第二幕是在一家人吃年饭的场景。

高老太爷,历经千辛万苦,终于造就成了这份大家业,实现了高老太爷心中四世同堂的完美家庭模式,高老太爷的“脸上浮出了满足的微笑”。

还为大家讲述了自己这一生的奋斗历史,努力拼搏下才积累了这份家业,“他认为有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他想不到年轻人还有灵魂。

他靠田租吃饭,却连农民怎样生活也弄不清楚。

”这就是《家》中的高老太爷。

冯乐山在高老太爷66岁生日宴会上,提出要将自己的侄女嫁给觉民,高老太爷将孙子觉民的婚事当作笼络冯乐山的手段,迫使觉民离家出走,高老太爷震怒不已他认为他的权威受到了威胁,觉民就应该从大局出发,为了高家兴盛的未来考虑,遵从他的想法。

直到临死前才将觉民叫回家,取消了婚事。

第三幕是高老太爷临终前的场景。

高老太爷的家庭观念非常强,四世同堂的美梦已经实现,而他的生命也走向了尽头,他虚弱的躺在床上,面对死亡,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寂,没有人陪他度过最后的时光,“他第一次感到了失望、幻灭、黑暗。

他第一次觉得自己好像有点错了”,此时此刻,他的感情受到了家庭观念以及对儿孙们的眷念的影响,他没有质疑孙子们的叛逆行为是在与他对抗,相反,他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做错了。

他就像一位疼爱儿孙的长辈一样,当看见觉慧走近身边,他露出了笑容,睁大着眼睛看着,人也变得和善起来了。

高老太爷认为觉慧也没有印象中的那么叛逆了,而在觉慧的眼里,祖父高老太爷变得无比脆弱,不再是封建顽固的代表。

高老太爷心中占重要地位的家庭亲属观念也在此刻充分的展现出来,他对孙子们的叛逆置之不顾,希望能在最后的时刻,见一见自己的孙子,但他又极力挣扎,他希望孙子们能够走上自己设想的道路。

《家》中高老太爷形象的塑造,表现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旧思想、旧道德必然灭亡的趋势。

(二)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瑞钰

瑞珏作为高觉新的妻子,是一位深受三从四德的封建道德熏陶的贤妻良母,她始终以丈夫和家庭为中心,能书善画,温柔善良。

作为高家的长孙长媳,处处与人为善,在高家,有着良好的口碑,她相夫教子,她所认为的爱情是能令人感到幸福的,婚姻则是幸福的归宿,然而瑞钰却为了所谓的爱情和婚姻丧失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和从未见面的觉新结婚,他们婚姻是觉新的父亲用“拈阄”的办法定下的。

为了使觉新开心,她精心为丈夫挑选着梅花,哪怕她已经知道丈夫喜欢梅芬的事情,却为了觉新,在屋子里插满梅花。

当她亲眼看见丈夫与梅在一起谈笑哭泣,小姑子们也站在一旁讥笑着,她没有说任何的话,将儿子海臣送到觉新跟前,让觉新牵着,她自己走到梅的身边,扶着梅转过假山,宽容大度地化解了觉新与梅的尴尬局面。

在瑞珏身上具备着女性宽容、体贴、大方的美德。

她没受过“五四”思潮的影响,始终屈服在封建制度及封建礼教下,可却不能给她带来平静幸福的生活,反而将她推向了死亡的边缘。

陈姨太以“血光之灾”的封建迷信,促使瑞珏搬到城外阴暗潮湿的小屋里去生产,觉新的“不抵抗主义”只能无奈地接受,瑞珏将强加给她的灾难当作自己的命不好,默默留着眼泪接受这种荒唐的安排,最终,导致了难产的结局,就连丈夫最后一面也没见上。

作者巴金也曾感同身受过,“在我还是小孩的时候,我就常常被迫目击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看到悲惨的结局,我写小说的时候,仿佛在同这些年轻人一起受苦,一起在魔爪下面挣扎。

”瑞钰的悲剧就在于她的逆来顺受,毫不反抗,才落得这个悲惨的结局,也就是她所恪尽职守的封建礼教造成了她的悲剧,封建迷信中断了她的一生,使她成为了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

(三)封建叛逆者的形象----觉慧

觉慧是《家》中最突出的叛逆者形象,他是“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新生的民主力量的代表。

觉慧勇敢、坚决,毫无顾忌地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强烈的反抗精神则是他突出的性格特征。

“大胆”和“幼稚”是觉慧性格的基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积极投身于当时进步的学生运动,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心国家的命运,及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反抗。

二是:

表现在他与婢女鸣凤的纯真爱情。

下面我将从以上两个方面来分析觉慧叛逆的形象。

1.大胆叛逆的形象

在《家》中,觉慧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对封建专制制度,对封建礼教的大胆反抗,他始终站在家庭反封建斗争的最前列。

他积极参与爱国学生运动,他不是作为学生运动的领导者出现,而是在学生与军队发生冲突的情况下的一位参与者,充满了反对“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黑暗”的革命热情。

作为新思潮影响下新生的民主力量代表的觉慧,在看到封建制度下的种种事情,使他看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不希望自己被封建家庭的腐朽思想所束缚,并为此付诸了行动。

在思想方面,他敢于坚持自己的政治态度,写了大量文章、刊物,大力宣传进步的思想,以自己的方式反对封建制度;在行动方面,他主动参加学生运动、社会革命活动。

觉慧的叛逆性格主要是在反抗封建家庭和反抗封建礼教中展开的,觉慧讨厌旧社会的旧思想、旧道德、旧礼教、旧传统习俗以及封建迷信等封建思想,高老太爷却有者明显的封建思想,现实的家庭与理想家庭的差距令觉慧难以接受,坚决不再走封建阶级的老路,就这样成为了封建阶级的叛逆者。

他与封建家长的对抗,在高家始终站在反封建礼教、反对封建家庭旧思想的传统生活、反对封建的婚姻制度。

他不赞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热情支持二哥觉民的“逃婚”斗争。

同时,他也反对封建迷信,在高老太爷生病的时候,觉慧勇敢的站了出来,并且义正言辞地声讨长辈们的迷信活动,坚决反对端公驱神追鬼的把戏,坚决反抗封建习俗。

在高老太爷死后,他严厉地斥责觉新在家庭守旧势力面前的懦弱,竭力说服大哥觉新不能屈服于封建制度,鼓励觉新站起来反抗封建封建大家庭,与封建思想作斗争。

觉慧敢于突破传统的封建等级观念,与婢女鸣凤相爱,虽然他没有把鸣凤当做丫鬟的身份,但觉慧始终是高家的少爷,而鸣凤只是婢女,为了改变鸣凤与鸣凤同类少女的共同命运,萌生了娶鸣凤做妻子想法,高老太爷棒打鸳鸯,将年仅15岁的鸣凤送给了60多岁的冯乐三做小妾,造成了鸣凤投湖自尽的悲剧,鸣凤的死却没有让这个封建大家长的观念发生转变,他又把婉儿抬到了冯家继续接受折磨。

鸣凤的死与婉儿的悲剧让觉慧下定决心离开这个封建大家庭。

2.单纯幼稚的形象

“五四”新思潮冲击着且摧毁着他,他也从中逐渐认清了封建家庭的复杂、腐败和罪恶,但是在觉慧的反抗思想中透露着些许的简单和不成熟,行动上犹豫不够果断,感情上同封建家庭藕断丝连。

从以下几点可以分析其性格上幼稚的一面。

首先,觉慧出身于封建家庭,在封建制度下生存,家庭和传统伦理道德对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觉慧有着强烈的反封建的思想锋芒,但他潜意识里对封建社会主仆之间等级观念的认同,暴露出了他软弱与自私的一面。

他和鸣凤相爱,却抱怨鸣凤只是婢女的身份,当他知道鸣凤被高老太爷送给冯乐山做妾,他没有做出任何积极的努力,放弃了自己应负的情感与道义责任,表现出了软弱、妥协与自私的一面。

鸣凤的投湖自尽,觉慧感到忏悔。

他憎恨高老太爷的专制统治,但当高老太爷即将离开人世,觉慧流露出了依恋之情。

其次,在觉慧与鸣凤的爱情中,我们看到了爱情的悲剧,觉慧敢于超越世俗门第的偏见,与婢女鸣凤相爱,他们都意识到了身份的差距,却没做出任何积极努力,其中的关键因素还是在于觉慧无法摆脱传统观念和意识的束缚。

再次,觉慧看到了鸣凤的死与婉儿的悲剧让觉慧下定决心离开这个封建大家庭。

虽然他做了封建家庭的叛徒,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又与自己的家族藕断丝连。

从表面上看,觉慧离开高公馆是为了寻找新的朋友,在行为上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叛逆色彩,其实,从他与觉民和琴的相处时的表现可以感觉出来,他其实是去弥补自己感情上的缺失。

二、《家》中的矛盾分析

通过描写一个封建大家庭衰败的历史过程,刻画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歌颂着新一代的觉醒与反抗。

作者抓住“五四”时代的焦点,善于利用典型人物和典型人物冲突的事件,描写了这个封建大家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一)封建代表与青年代表之间的矛盾

高老太爷是大家族的家长,也是封建家族代表,以专制的手段统治者整个封建大家族的一切行为,乃至思想。

把掌控别人的命运看成是自己不可侵犯的权力。

而高老太爷对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干涉最多的便是对他们爱情的干涉。

封建代表们为了个人恩怨而棒打鸳鸯。

觉新和梅芬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觉新与从未见过面的瑞钰结婚,他们的婚姻是长辈们“抓阄”决定的,瑞钰也因为“血光之灾”的迷信,去城外生产,最后难产而死。

封建礼教从里到外地侵蚀,压迫着人们,迫使瑞钰在外部压迫以及内心的不抵抗下走向了死亡之路。

造成了瑞钰与梅的人生悲剧,其主要原因就是封建礼教与封建陋习,觉新也从中慢慢地清醒过来,不再扮演高家长辈们的孝子孝孙了,暗中帮助这个封建家族中的叛徒,代他完成自己完成不了的事情。

觉民和琴的爱情,遭到了封建家长的反对,觉民不得不与封建家庭进行斗争,最后“逃婚”斗争胜利。

觉慧与鸣凤相爱,高老太爷却为了还人情,将年仅15岁的鸣凤送给自己的好友冯乐山为妾,最终导致鸣凤投湖自尽的悲剧,鸣风的死,令觉慧自责不已,他决定离开这个虚伪腐败的大家庭,开始自己新的人生。

这一幕幕血淋淋的悲剧无不向我们宣告着封建制度的不合理。

(二)封建统治者的内部矛盾

封建统治者的内部矛盾,主要是封建大家长与封建代表们及封建代表们之间的矛盾。

作为封建统治者的代表——高老太爷,希望高家能在自己的统治之下,出现四世同堂的美好情形,维护自己的权威,自己的统治能使高家世代兴旺。

然而儿孙们也来越不按自己设计的路走,就连一向对自己唯唯诺诺的儿子们也在外建立小公馆,并带来一身债务,这势必引起一系列的矛盾。

(三)青年代表之间的矛盾

觉新是受过新思想熏陶的新青年,虽然他不满封建家庭的专制,但是由于他所处的环境,养成了他懦弱顺从的性格,他的思想与行动总是矛盾的,他所奉行的就是“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

他追求婚姻自由,与梅相爱,却又不敢反抗封建家长的安排,最终和从未见过面的瑞钰结婚。

觉慧是高公馆中最具叛逆的形象,有着强烈的反抗意识,与大哥觉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觉慧是一个“人道主义者”。

大嫂瑞钰的死以及鸣凤的自杀,冲击着觉慧的心灵,他无法忍受大哥觉新的委曲求全的做法。

而青年代表之间的矛盾主要是觉新与觉慧之间的矛盾。

三、《家》的艺术成就

《家》作为巴金的代表作,其结构宏伟,构思精巧,巴金将生活中的真实感受融入在作品中,并塑造了高度典型的艺术形象,故事情节上起伏有致,都体现了《家》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一)独特的写作风格塑造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作者以简洁生动的语言,浓郁的感情色彩,塑造了一批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封建家庭的罪恶,热情地歌颂着新一代的觉醒与反抗,强而有力地凸显《家》的主题。

例如:

在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的人物形象塑造上,作者有意识地加以比较,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

奉行着“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的觉新,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对于封建专制制度有着强烈的不满,渴望婚姻自由,却又不敢违背长辈们的意愿。

在长辈眼里,觉新是贤孝子孙。

在兄弟眼里,他是一位向往新思想的兄长。

虽然他认识到封建制度趋于灭亡,思想上也有对光明的向往之情,但是他不仅不敢反抗,还顺从地做着各种维护旧秩序的事情。

这就是高觉新,做着与自己意志相违背的事情,一位充满悲剧的典型人物形象。

觉民是一位进步思想的新青年,如他在《家》中的地位一样,是介于觉民与觉慧之间,他不希望自己像大哥觉新那样委曲求全,附和着长辈们,他又没有觉慧那般激烈冒进。

为人比较低调,不会与封建家长起正面冲突,他的叛逆行为体现在追求婚姻自由上,当他与琴的爱情收到了封建家长的威胁是,毅然逃婚,最终斗争取得胜利。

觉慧是高公馆中最具叛逆的形象。

一方面,他敢于“大胆”与封建制度与封建礼教对抗,反对旧思想、旧习俗的典型人物形象。

另一方面,他都很“幼稚”,将复杂的斗争看得过于简单。

鸣凤的死,以及婉儿的悲剧,令觉慧难以忍受封建礼制的腐朽与压迫,最终离家出走。

他敢于反抗封建制度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影响着一代青年。

(二)叙事结构宏伟严谨,人物心理细腻且富有情感

《家》的叙事结构宏伟,构思精巧。

共刻画了70余人物形象,所描写的事件也相当的多,例如:

闹学潮,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的情感悲剧,鸣凤自杀,瑞钰难产而死等等诸如此类的事件,此起彼伏,相互呼应,构成了极富艺术表现力的宏大场面。

作者以事件为线索,巧妙地将人物与人事件串联起来,围绕中作品主题思想,以爱情故事贯穿始终,以封建统治者与新青年之间的矛盾穿插其中,将一些看似毫不相干的事件串联起来,繁而不乱,有条不紊地展开故事情节,使小说的故事情节跌荡起伏。

《家》在人物心理刻画上独具魅力,将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赋予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上。

善于运用心理描写与细节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展示典型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借此突出人物的性格。

最精彩的莫过于鸣凤投湖前的心理描写,将17岁少女对世间的眷恋与不舍,面对死亡的痛苦、挣扎,对现实社会的哀怨、无奈何绝望,用其细腻的笔触,描写的淋漓尽致,震撼人心。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瑞钰两次生产,觉新的心理变化。

第一次瑞钰生产,“他曾怀着感动的心情,留下了喜悦的眼泪感谢她,照料她。

他为她的挣扎而感到痛苦,他又为她给他带来的礼物而感到喜悦。

他在旁边看见她经历了那一切而达到最后的胜利,他的心情也由紧张变到宽松,由痛苦变到喜悦。

”第二次瑞钰来到“新居”生产,两扇木门板将他们隔开,“他有一种奇怪的感觉。

这感觉究竟是哭是甜,是喜是悲,是愤怒或是满足,连他自己也说不出来,不过他觉得好像样样都有。

”同样是生产,觉新的心情却不一样,“他没有喜悦,没有满足,他只有恐怖,只有悔恨。

”两种不同的境遇,心情也不一样,通过生离死别的场面来表现他的巨大悲痛,深化小说的主题。

作者也运用艺术手法来描写觉新复杂心情,以及由恐怖到悔恨,最后化为悲痛的心理变化过程。

让读者从中联想到造成这悲剧的根源就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家族制度。

(三)具有现实主义批判意义

《家》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抗和批判精神,包括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否定。

巴金从家族文化的角度切入“五四”以来的反封建主题,对中国社会、文化进行了历史性的批判。

我们可以透过鸣凤的死这一悲剧看出封建礼制“吃人”的本质。

觉慧新思潮影响下新生的民主力量的代表,他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婢女鸣凤,并与她相爱了,高老太爷全然不顾鸣风的意愿,将年仅15岁的鸣凤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做妾,鸣凤则为了保全自己的清白,忠于对觉慧的爱,最终她投湖自尽向吃人的封建礼教作抗争,璀璨的生命就这样被封建礼制吞噬了。

高老太爷是封建专制的代表,作者笔下的高老太爷是一位丑恶、专横、暴虐、虚伪的化身。

然而,儿子的堕落,孙子的叛逆,使得他无法支撑,走向了灭亡。

在《家》中,作者一方面批判着以老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腐朽势力,一方面对高度歌颂了新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与反抗。

结语

《家》是巴金笔下的一部思想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他以小说的方式,揭示了封建大家族、封建礼教、封建制度的罪恶,并对封建制度、封建腐朽势力进行猛力抨击,从多个角度深入反封建思想,在《家》中,巴金塑造了众多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以其宏伟严谨的叙事结构,精巧的构思,和独特的语言魅力,深刻揭示了封建制度的残酷性、腐朽性和虚伪性、顽固性等等。

这些都是巴金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一个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巴金.家[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陈丹晨.巴金名作欣赏[M].中国和平,2010.

[3]丁帆.重回“五四”起跑线[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4]陈维裕.论巴金小说中的死亡意识[D].湖南师范大学,2007.

[5]丹晨.巴金的梦[N].文艺报,2003.

[6]宋贤邦.封建宗法制度的控诉书[J].广西师院学报,1979年第三期.

[7]万慧蓉.伦巴金的历史小说[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8]佘斯岚.一部向封建制度发出控诉的好书——试读巴金的《家》[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报,1999.

[9]李颖,张玲.论“激流三部曲”中觉新三兄弟[J].枣庄师专学报,2000.

[10]邱桂萍.巴金《家》中觉新的形象的塑造[J].文学教育(上),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