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第八单元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808892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 第八单元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古代汉语 第八单元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古代汉语 第八单元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古代汉语 第八单元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古代汉语 第八单元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古代汉语 第八单元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古代汉语 第八单元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古代汉语 第八单元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古代汉语 第八单元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古代汉语 第八单元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古代汉语 第八单元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古代汉语 第八单元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古代汉语 第八单元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古代汉语 第八单元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古代汉语 第八单元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古代汉语 第八单元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古代汉语 第八单元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古代汉语 第八单元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古代汉语 第八单元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古代汉语 第八单元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 第八单元总结.docx

《古代汉语 第八单元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 第八单元总结.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汉语 第八单元总结.docx

古代汉语第八单元总结

第八單元

文選

許行《孟子》

【《孟子》簡介】《孟子》是儒家的經典著作,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完成,在先秦屬於諸子之一,到宋代時被尊為經書。

《漢書·藝文志》著錄十一篇,現存七篇,即《梁惠王》《公孫醜》《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各分上、下。

書中記載了孟子的政治學說、政治活動、倫理觀念、教育思想等。

孟子(約公元前三七二--前二八九年),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受業於孔子孫子思的學生,是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被尊爲“亞聖”。

孟子生活在諸侯爭雄的動盪年代,繼承並發展了孔子“仁”的學說,認為“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主張實施仁政,反對霸道,猛烈抨擊了殘民以逞的暴君和污吏,同時描繪出了一幅以井田制為模式的理想藍圖。

和孔子一樣,孟子一生也積極遊說諸侯,先後到過齊、宋、滕、魏等國,企圖實現他的政治理想,但因不合時宜而未被採納,晚年退而與弟子萬章等人著書立說。

孟子的哲學思想是唯心的,認為人性本善,人有所謂“良知”、“良能”,“萬物皆備於我”等,但同時也重視環境和教育對於人的影響。

《孟子》一書不僅思想性很強,而且是一部散文傑作,持論雄辯,長於比喻,氣勢磅礴,先聲奪人,具有極高的藝術性。

《孟子》的注本主要有《孟子注疏》(東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收入《十三經注疏》)、宋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義》等,今人楊伯峻的《孟子譯注》便於初學。

【題解】本文記錄了孟子和農家學派的一場辯論。

孟子在辯論中批驳了農家學派主張包括國君在內人人都要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思想,認為勞心者負責社會的治理,靠勞力者養活,勞力者是被治理者,負責生產勞動並為統治者提供衣食,这属於社會分工。

社會分工是社會存在的必要條件,是天下的通義。

孟子在他那個時代即能認識到社會分工的重要性,非常可貴。

不過,他把統治和被統治的關係與社會分工、產品交換混為一談是錯誤的。

另外,他在谈话中还流露出了轻视劳动人民和边远民族的思想意识,应予以批判。

本文選自《孟子·滕文公上》,題目是後加的,注釋取自朱熹《孟子集注》,其中程子指北宋理学家程颐。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

“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為氓。

”文公與之處,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

衣,去聲。

捆,音閫。

○神農,炎帝神農氏。

始為耒耜,教民稼穡者也。

為其言者,史遷所謂農家者流也。

許,姓。

行,名也。

踵門,足至門也。

仁政,上章所言井地之法也。

廛,民所居也。

氓,野人之稱。

褐,毛布,賤者之服也。

捆,扣㧻之欲其堅也。

以為食,賣以供食也。

程子曰:

“許行所謂神農之言,乃後世稱述上古之事,失其義理者耳,猶陰陽、醫、方稱黃帝之說也。

”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耜而自宋之滕,曰:

“聞君行聖人之政,是亦聖人也,願為聖人氓。

”陳良,楚之儒者。

耜,所以起土。

耒,其柄也。

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

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

‘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

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

’饔,音雍。

飧,音孫。

惡,平聲。

○饔飧,熟食也。

朝曰饔,夕曰飧。

言當自炊爨以為食,而兼治民事也。

厲,病也。

許行此言,蓋欲陰壞孟子分別君子野人之法。

孟子曰:

“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

”曰:

“然。

”“許子必織布而後衣乎?

”曰:

“否。

許子衣褐。

”“許子冠乎?

”曰:

“冠。

”曰:

“奚冠?

”曰:

“冠素。

”曰:

“自織之與?

”曰:

“否。

以粟易之。

”曰:

“許子奚為不自織?

”曰:

“害於耕。

”曰:

“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

”曰:

“然。

”“自為之與?

”曰:

“否。

以粟易之。

”衣,去聲。

與,平聲。

○釜,所以煮。

甑,所以炊。

爨,然火也。

鐵,耜屬也。

此語八反,皆孟子問而陳相對也。

“以粟易械器者,不為厲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豈為厲農夫哉?

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

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

何許子之不憚煩?

曰:

“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

”舍,去聲。

○此孟子言而陳相對也。

械器,釜甑之屬也。

陶,為甑者。

冶,為釜鐵者。

舍,止也,或讀屬上句。

舍,謂作陶冶之處也。

“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

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

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故曰:

或勞心,或勞力。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

天下之通義也。

與,平聲。

食,音嗣。

○此以下皆孟子言也。

路,謂奔走道路,無時休息也。

治於人者,見治於人也。

食人者,出賦稅以給公上也。

食於人者,見食於人也。

此四句皆古語,而孟子引之也。

君子無小人,則飢;小人無君子,則亂。

以此相易,正猶農夫陶冶以粟與械器相易,乃所以相濟而非所以相病也。

治天下者,豈必耕且為哉?

“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

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偪人,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

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

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

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

瀹,音藥。

濟,子禮反。

漯,他合反。

○天下猶未平者,洪荒之世,生民之害多矣;聖人迭興,漸次除治,至此尚未盡平也。

洪,大也。

橫流,不由其道而散溢妄行也。

氾濫,橫流之貌。

暢茂,長盛也。

繁殖,眾多也。

五穀,稻、黍、稷、麥、菽也。

登,成熟也。

道,路也。

獸蹄鳥跡交於中國,言禽獸多也。

敷,布也。

益,舜臣名。

烈,熾也。

禽獸逃匿,然後禹得施治水之功。

疏,通也,分也。

九河:

曰徒駭,曰太史,曰馬頰,曰覆釜,曰胡蘇,曰簡,曰潔,曰鉤盤,曰鬲津。

瀹,亦疏通之意。

濟、漯,二水名。

決、排,皆去其壅塞也。

汝、漢、淮、泗,亦皆水名也。

據《禹貢》及今水路,惟漢水入江耳。

汝、泗則入淮,而淮自入海。

此謂四水皆入于江,記者之誤也。

“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

人之有道也,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

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放勳曰:

‘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

’聖人之憂民如此,而暇耕乎?

契,音薛。

別,彼列反。

長、放,皆上聲。

勞、來,皆去聲。

○言水土平,然後得以教稼穡;衣食足,然後得以施教化。

后稷,官名,棄為之。

然言教民,則亦非並耕矣。

樹,亦種也。

藝,殖也。

契,亦舜臣名也。

司徒,官名也。

人之有道,言其皆有秉彝之性也。

然無教則亦放逸怠惰而失之,故聖人設官而教以人倫,亦因其固有者而道之耳。

《書》曰:

“天敘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

”此之謂也。

放勳,本史臣贊堯之辭,孟子因以為堯號也。

德,猶惠也。

堯言,勞者勞之,來者來之,邪者正之,枉者直之,輔以立之,翼以行之,使自得其性矣,又從而提撕警覺以加惠焉,不使其放逸怠惰而或失之。

蓋命契之辭也。

“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為己憂。

夫以百畝之不易為己憂者,農夫也。

夫,音扶。

易,去聲。

○易,治也。

堯舜之憂民,非事事而憂之也,急先務而已。

所以憂民者其大如此,則不惟不暇耕,而亦不必耕矣。

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

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

為、易,並去聲。

○分人以財,小惠而已。

教人以善,雖有愛民之實,然其所及亦有限而難久。

惟若堯之得舜、舜之得禹皋陶及所謂為天下得人者,而其恩惠廣大,教化無窮矣,此其所以為仁也。

孔子曰:

‘大哉,堯之為君!

惟天為大,惟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君哉舜也!

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

’堯舜之治天下,豈無所用其心哉?

亦不用於耕耳!

與,去聲。

○則,法也。

蕩蕩,廣大之貌。

君哉,言盡君道也。

巍巍,高大之貌。

不與,猶言不相關,言其不以位為樂也。

“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

陳良,楚產也。

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

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

彼所謂豪傑之士也。

子之兄弟事之數十年,師死而遂倍之。

此以下責陳相倍師而學許行也。

夏,諸夏禮義之教也。

變夷,變化蠻夷之人也。

變於夷,反見變化於蠻夷之人也。

產,生也。

陳良生於楚,在中國之南,故北游而學於中國也。

先,過也。

豪傑,才德出眾之稱,言其能自拔於流俗也。

倍,與背同。

言陳良用夏變夷,陳相變於夷也。

昔者孔子沒,三年之外,門人治任將歸,入揖於子貢,相嚮而哭,皆失聲,然後歸。

子貢反,築室於場,獨居三年,然後歸。

他日,子夏、子張、子遊以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彊曾子。

曾子曰:

‘不可。

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

’任,平聲。

彊,上聲。

暴,蒲木反。

皓,音杲。

○三年,古者為師心喪三年,若喪父而無服也。

任,擔也。

場,塚上之壇場也。

有若似聖人,蓋其言行氣象有似之者,如《檀弓》所記子遊謂有若之言似夫子之類是也。

所事孔子,所以事夫子之禮也。

江漢水多,言濯之潔也。

秋日燥烈,言暴之乾也。

皓皓,潔白貌。

尚,加也。

言夫子道德明著,光輝潔白,非有若所能仿佛也。

或曰:

“此三語者,孟子讚美曾子之辭也。

”今也南蠻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師而學之,亦異於曾子矣。

鴃,亦作鵙,古役反。

鴃,博勞也,惡聲之鳥。

南蠻之聲似之,指許行也。

吾聞出於幽谷遷於喬木者,末聞下喬木而入於幽谷者。

《小雅·伐木》之詩云:

“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

”《魯頌》曰:

‘戎狄是膺,荊舒是懲。

’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學,亦為不善變矣。

”《魯頌》,《閟宮》之篇也。

膺,擊也。

荊,楚本號也。

舒,國名,近楚者也。

懲,艾也。

按,今此詩為僖公之頌,而孟子以周公言之,亦斷章取義也。

“從許子之道,則市賈不貳,國中無偽。

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

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麻縷絲絮輕重同,則賈相若;五穀多寡同,則賈相若;屨大小同,則賈相若。

”賈音價,下同。

○陳相又言許子之道如此。

蓋神農始為市井,故許行又托於神農,而有是說也。

五尺之童,言幼小無知也。

許行欲使市中所粥之物,皆不論精粗美惡,但以長短輕重多寡大小為價也。

曰:

“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萬。

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

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

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

”夫,音扶。

蓰,音師,又山綺反。

比,必二反。

惡,平聲。

○倍,一倍也。

蓰,五倍也。

什伯千萬,皆倍數也。

比,次也。

孟子言物之不齊,乃其自然之理,其有精粗,猶其有大小也。

若大屨小屨同價,則人豈肯為其大者哉?

今不論精粗,使之同價,是使天下之人皆不肯為其精者,而競為濫惡之物以相欺耳。

 

榮辱《荀子》

【《荀子》簡介】《荀子》一書為荀子所著,《漢書·藝文志》稱作《孫卿子》,共三十二篇,其中《大略》以下六篇可能為門人所作。

荀子(約公元前三一三-前二三八年),名況,時人尊稱荀卿,漢時因避宣帝劉詢諱而改為孫卿,戰國末趙(今山西安澤縣)人,曾入秦見過秦昭王,至趙與趙孝成王議兵。

五十歲時遊學於齊,齊襄王時三為祭酒,後因遭人讒毀去到楚國,被春申君任為蘭陵(今山東蒼水縣蘭陵鎮)令。

晚年潛心著述,終老於蘭陵。

著名的法家人物李斯和韓非都是他的學生。

荀子是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政論家、教育家和文學家,先秦諸子的集大成者。

其學術源於儒家,同時批判地吸收了先秦其他學派的進步思想,形成了自己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

荀子反對天命說、鬼神迷信說和性善說,認為天道只是一種客觀規律,人可以認識客觀世界。

荀子重視環境對人的影響,強調社會實踐和後天教育。

荀子提出的“天行有常”“人定勝天”“行貴於知”和“約定俗成”等觀點發展了先秦的認識論,對後代的哲學和語言學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荀子》一書涉及的問題十分廣泛,包括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學和語言等,體系嚴整,思想深刻,說理透闢,文辭繁茂,風格渾厚,是一部傑出的論文集和文學作品集。

《荀子》最早的注本是唐楊倞的《荀子注》;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吸收了清人研究《荀子》的成果,材料豐富;今人梁啟雄的《荀子簡釋》以《荀子集解》為底本,又增加了近人的一些新說,且簡明扼要,通俗易懂。

【題解】《荀子·荣辱》一文系統闡述了荀子的榮辱觀,認為榮辱利害的产生不在於一个人的秉性、才智和客观条件,而取決於对德行和处事方法的把握。

奉行仁义,谦谨恭俭,就會赢得尊敬和榮耀;反之,見利不讓,好鬥忘身,则难免危亡或受辱。

这里选取的是前半部分,此部分着重論述了带来榮辱的动因、爭强好鬥的惡果、勇敢的類型、君子小人處事的不同方法以及環境對人的影響等问题,作出了“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的重要论断。

憍(jiāo)泄(xiè)者,人之殃也。

恭儉者,偋(bǐng)五兵也①。

雖有戈矛之刺,不如恭儉之利也。

故與人善言,煖於布帛;傷人之言,深於矛戟②。

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無所履者也,凡在言也③。

巨涂則讓,小涂則殆,雖欲不謹,若云不使④。

①憍泄:

傲慢。

憍,通“驕”。

泄,通“媟(xiè)”。

偋:

通“屏”。

使退避;抵禦。

五兵:

五種兵器名。

《漢書·吾丘壽王傳》:

“臣聞古者作五兵。

”顏師古注:

“五兵謂矛、戟、弓、劍,戈。

②之:

《藝文類聚》、《太平禦覽》引文作“以”。

深:

甚;嚴重。

③薄薄:

遼闊廣大貌。

履:

踩。

危足二句:

大意為,是由於脚側着站不穩,這全和言語不慎的情況是一樣的。

危足,脚側着。

④巨塗:

大道。

讓:

通“攘”。

紛亂;擁擠。

小塗:

小路。

殆:

畏懼;小心謹慎。

雖欲二句:

大意為,即使想要不謹慎,那也是勢所不能的。

若,代詞。

云,句中語助詞。

快快而亡者,怒也;察察而殘者,忮(zhì)也①;博而窮者,訾(zǐ)也;清之而俞濁者,口也②;豢(huàn)之而俞瘠者,交也③;辯而不說者,爭也④;直立而不見知者,勝也;廉而不見貴者,劌(guì)也⑤;勇而不見憚者,貪也;信而不見敬者,好剸(zhuān)行也⑥。

此小人之所務,而君子之所不爲也。

①快快:

肆意,逞一時之快。

察察:

明察;精明。

忮:

.嫉妒;忌恨。

②窮:

窘迫;困頓。

訾:

詆毀;誹謗。

清之句:

本想清白却愈加污濁的原因,是由於口說的過錯。

俞,通“愈”,下同。

③豢之句:

一味供養對方,友情却反而會更加淡薄,這是因爲交友的原則有問題。

豢,供養。

瘠,貧瘠;減少。

王先謙集解:

“以利交者,利盡則絶,故曰豢養之而愈瘠也。

④辯而二句:

善辯却不能說服別人,是因為好爭强而不能以理服人。

說,說服。

或以為通“悅”,或以為義為解釋。

⑤直立:

品行端正。

見知:

被人了解。

見,助動詞,表被動,下同。

勝:

好勝人。

廉:

方正;剛直。

貴:

劌:

刺傷。

王先謙集解:

“王念孫曰:

‘廉而劌,謂有廉隅而傷人也,如此則人不貴矣。

’”

⑥剸行:

獨斷專行。

剸,同“專”。

鬥者,忘其身者也,忘其親者也,忘其君者也。

行其少頃之怒而喪終身之軀,然且爲之,是忘其身也;室家立殘,親戚不免乎刑戮,然且爲之,是忘其親也;君上之所惡也,刑法之所大禁也,然且爲之,是忘其君也。

憂忘其身,內忘其親,上忘其君,是刑法之所不舍也,聖王之所不畜(xù)也①。

乳彘不觸虎,乳狗不逺遊②,不忘其親也。

人也③,憂忘其身,內忘其親,上忘其君,則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④。

凡鬥者,必自以爲是而以人爲非也。

己誠是也,人誠非也,則是己君子而人小人也,以君子與小人相賊害也。

憂以忘其身,內以忘其親,上以忘其君,豈不過甚矣哉!

是人也,所謂以狐父之戈钃(zhú)牛矢也⑤。

將以爲智耶?

則愚莫大焉。

將以爲利耶?

則害莫大焉。

將以爲榮耶?

則辱莫大焉。

將以爲安耶?

則危莫大焉。

人之有鬥,何哉?

我欲屬之狂惑疾病邪,則不可,聖王又誅之⑥。

我欲屬之鳥鼠禽獸邪,則不可,其形體又人,而好惡(wù)多同。

人之有鬥,何哉?

我甚醜之。

有狗彘之勇者,有賈(gǔ)盜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⑦。

爭飲食,無廉恥,不知是非,不辟死傷,不畏衆彊,恈(móu)恈然唯利飲食之見⑧,是狗彘之勇也。

爲事利,爭貨財,無辭讓,果敢而振,猛貪而戾⑨,恈恈然唯利之見,是賈盜之勇也。

輕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

義之所在,不傾於權,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爲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橈(náo)⑩,是士君子之勇也。

①憂:

或說應爲“下”,誤讀作“夏”,又因行近誤寫作“憂”。

舍:

一本作“赦”。

畜:

留用;容納。

②乳彘、乳狗:

正在哺乳期的的豬和狗。

③人也:

宋本作“人也”,其餘各本作“小人”。

④是:

此。

曾:

副詞,作用同“乃”。

⑤狐父:

古地名,產戈。

钃:

砍斫;刺。

矢:

通“屎”。

此二句言以貴重之器用於低賤之物,不值。

⑥屬之:

將他們歸入。

屬,歸於。

又:

又要。

誅之:

責怪我。

此句意思是,聖王將以為我不仁,故責我。

⑦賈盜:

像盜賊一樣的商人。

士君子:

指有學問且品德高尚的人。

⑧辟:

“避”的古字。

恈恈然:

貪婪貌。

利:

衍文。

飲食:

作“見”的賓語,前置,用“之”復指。

⑨爲事利:

為事與利。

振:

據王引之說當爲“很”。

很,不順從。

戾:

兇狠。

⑩不傾於權:

不為強權所屈服。

傾,倒下。

與:

干預;勸說。

改視:

改變看法。

橈:

屈服。

诗词格律

第一节詩律

這裏所講的詩律,是指近體詩的格律。

近體詩也叫做“今體詩”或“格律詩”,是一種形成並盛行於唐代的詩體,在句數、字數、平仄、對仗和押韻等方面都有很嚴格的要求。

我國最早的兩部詩歌總集是《詩經》和《楚辭》。

《詩經》以四言爲主,《楚辭》以六言爲主。

到了漢代,出現了五言和七言詩。

五言詩源自民謠,東漢末的《古詩十九首》已是成熟的五言詩。

最早的七言詩據說是漢武帝在柏梁臺上宴飲群臣時的聯句,人各一句,句句押韻,後人把這種詩體稱爲“柏梁體”。

現存最早最完整的柏梁體七言詩是三國魏曹丕的《燕歌行》。

南北朝至唐代以前是漢語詩歌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奠定了近體詩的基礎。

東晉末,謝靈運等人開始講究詩文的對稱美,是後駢文盛行,對仗作爲一種重要的修辭手段被廣泛應用。

齊梁時期,沈約、周顒發現了漢語中平上去入四聲的存在,並與謝眺、王融等人將四聲運用於詩歌寫作,創建永明新體詩,提出“平頭、上尾、蠭腰、鶴膝”的聲病說,主張“一篇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

四聲的發現同時也改變了韻書的體例,促進了韻書的發展。

齊梁以後,韻書蜂出,至隋代便出現了《切韻》這部影響深遠的重要韻書。

在韻例方面,柏梁體發展到這一時期出現了隔句押韻的七言詩,最早的隔句押韻七言詩出自南朝宋鮑照的《擬行路難》。

上述情況表明,近體詩的句式和對仗、平仄、韻書諸要素在南北朝時期已經出現,到了唐初,經宋之問、沈佺期等人的繼續努力,近體詩這一新的詩體便正式產生了。

在新體詩行成的過程中,除前面提到的幾人外,梁武帝蕭衍、昭明太子蕭統以及何遜、吳均、庾肩吾、南朝陳江總、北周庾信、王褒、隋薛道衡、庾世基、陸法言等人也都作出了貢獻。

新體詩產生後被稱作“近體詩”或“今體詩”,這是相對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古體詩”(或稱“古風”)而言的。

唐人不僅盛行寫近體詩,同時也寫了大量的古體詩,像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擅長古體詩的聖手。

唐代先後出現過不少討論詩歌的聲病、對偶和體勢的所謂“詩格”之作,內容大多保存在日本沙門空海所著的《文鏡秘府論》中。

唐以後研究詩律或涉及到詩律的著作主要有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嚴羽《滄浪詩話》、魏慶之《詩人玉屑》、明胡震亨《唐音癸簽》清趙執信《聲調譜》、沈德潛《說詩晬語》、袁枚《隨園詩話》、趙翼《甌北詩話》、劉熙載《藝概·詩概》等。

新中國成立後全面討論詩律的著作主要有王力的《漢語詩律學》等。

一、近體詩的分類和結構

近體詩共分律詩、絕句、排律三大類。

“律詩”一名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對絕句、排律而言,廣義與“近體詩”無別。

具體情況如下:

律詩包括五言律詩、七言律詩

絕句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六言絕句(六言絕句不常見)

排律包括五言排律、七言排律(或稱五言長律、七言長律)

五律一首共八句,每句五個字。

七律一首也是八句,每句七個字。

例如:

例如:

次北固山下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野望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

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

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聖朝。

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五言、七言絕句都是每首四句,例如:

哭宣城善釀紀叟李白

紀叟黃泉裏,還應釀老春。

夜台無李白,沽酒與何人?

雪二首其一司空曙

樂遊春苑望鵝毛,宮殿如星樹似毫。

漫漫一川橫渭水,太陽初出五陵高。

排律也有五言、七言兩種,句數都在十句以上。

十句以後的句數多少不限,但必須是偶數,且需對仗,唯末二句不必對。

以下是兩首較短的五言、七言排律:

省試湘靈鼓瑟錢起泛太湖書事寄微之白居易

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

煙渚雲帆處處通,飄然舟似入虛空。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玉杯淺酌巡初匝,金管徐吹曲未終。

苦調淒金石,清音入杳冥。

黃夾纈林寒有葉,碧琉璃水淨無風。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避旗飛鷺翩翻白,驚鼓跳魚撥剌紅。

流水傳湘浦,悲風過洞庭。

 澗雪壓多松偃蹇,巌泉滴久石玲瓏。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書爲故事留湖上,吟作新詩寄浙東。

軍府威容從道盛,江山氣色定知同。

報君一事君應羨,五宿澄波皓月中。

唐詩中的五言排律很多,句數有些長達數十句,甚至一二百句,七言排律則不多見。

律詩的結構共由四聯組成,一二句叫首聯”,三四句叫“頷聯”,五六句叫“頸聯”,七八句叫“尾聯”。

每聯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對句”。

中間兩聯要求對仗。

絕句由律詩截取而成(或取前兩聯,或取後兩聯,或取首尾兩聯,或取中間兩聯),字數、句數都是律詩的一半。

排律是律詩的延長。

與近體詩不同的是,古體詩的句數字數均不限。

一首詩可以很短,也可以很長,如晉人傅玄的《雜言詩》只有“雷隱隱感妾心,傾耳清聽非車音”兩句,而《孔雀東南飛》則有三百五十七句之多,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叙事詩。

不同篇的字數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甚至七言以上者;同一篇各句的字數也可以不等,例如李白的樂府詩《蜀道難》: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乃與秦塞通人煙。

……”

二、近體詩的押韻

近體詩對押韻的要求十分嚴格,主要規定如下:

(一)押韻位置固定。

所有偶數句的末字都必須押韻。

首句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韻。

五律首句不押韻的情況較多,七律首句押韻的情況較多。

(二)必須一韻到底。

即同一首詩的韻脚字只能在同一韻部中選取,中途不能雜用相鄰韻部的字,也不允許“換韻”,如果雜用了其他韻部的字詩家叫做“出韻”。

只有入韻的首句可以使用鄰韻字,例如:

洛陽城裏見秋風,(東部)欲作歸書意萬重。

(鍾部)

忽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鍾部)張籍《秋思》

(三)只押平聲韻。

唐人作詩用韻,依據的是《切韻》的韻部。

《切韻》成書於隋仁壽元年(六〇一),分韻一百九十三部,到唐代時增加到一百九十五韻。

由於分韻過細,不便使用,故當時規定有些讀音相近的韻部可以“同用”。

所謂“同用”就是幾個相鄰韻部的字可以在同一首詩中押韻,唐人用韻實際上是按照這種規定進行的。

到了北宋時,官方對《切韻》進行了修訂,修

訂本分韻二〇六部,改名《廣韻》。

(參見“音韻”一節)此後金人王文鬱、南宋江北平水

人劉淵都根據前人“同用”的規定對《廣韻》韻部做過合併工作,王文郁《平水韻略》一書合併爲一〇六部,劉淵《壬子新刊禮部韻略》一書合併爲一〇七部。

南宋以後的詩韻都是一〇六部,由於源自《平水韻略》和《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故又稱作“平水韻”。

“平水韻”雖然出現在南宋,但反映了唐人押韻的實際情況。

“平水韻”包括平聲三十韻、上聲二十九韻、去聲三十韻、入聲十七韻。

古體詩的押韻比近體詩寬鬆得多,可以押平聲韻,也可押仄聲韻。

一首詩中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中途換韻、平仄通押或與臨部字混押。

三、近體詩的平仄

平仄是構成近體詩的最重要的要素,近體詩與古體詩的本質區別就在於平仄。

掌握近體詩的平仄規則,需要瞭解什麼是平仄、律句的節拍和節奏形式、平仄的基本句式、一首詩的平仄規則、拗救等問題。

(一)平仄“平”就是平直的意思,“仄”就是不平的意思。

“平仄”這一概念是對中古的聲調而言的。

中古漢語有平上去入四聲,其中平聲的調值是平直的,可以延長,上去入三聲的調值或者曲折,或者短促,都是不平的,難於延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