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选读之意象意境分析教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8119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宋词选读之意象意境分析教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唐诗宋词选读之意象意境分析教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唐诗宋词选读之意象意境分析教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唐诗宋词选读之意象意境分析教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唐诗宋词选读之意象意境分析教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唐诗宋词选读之意象意境分析教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唐诗宋词选读之意象意境分析教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唐诗宋词选读之意象意境分析教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唐诗宋词选读之意象意境分析教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唐诗宋词选读之意象意境分析教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唐诗宋词选读之意象意境分析教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唐诗宋词选读之意象意境分析教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唐诗宋词选读之意象意境分析教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唐诗宋词选读之意象意境分析教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唐诗宋词选读之意象意境分析教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唐诗宋词选读之意象意境分析教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唐诗宋词选读之意象意境分析教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唐诗宋词选读之意象意境分析教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唐诗宋词选读之意象意境分析教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唐诗宋词选读之意象意境分析教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诗宋词选读之意象意境分析教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唐诗宋词选读之意象意境分析教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宋词选读之意象意境分析教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唐诗宋词选读之意象意境分析教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参考答案:

 ②这首诗写了“春行”时的所见所闻:

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三、人物形象鉴赏的思路切入点

和答案组织落脚点

(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

(2)诗中形象的特点有哪些

(3)形象中寄寓的作者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怎么样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

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

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请简要分析。

解答: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

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

(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

(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4、参考答案:

  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

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

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

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

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而且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5、参考答案: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

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6、参考答案: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

“不如归去!

不如归去!

”极易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

这首词的主题是写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形象生动,委婉含蓄。

最后两句是说:

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也不知道回家的日期。

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1、树木类:

树的曲直:

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

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

生命力、希望、活力

松柏:

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竹:

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

凄苦

柳:

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诗歌意象诠释

2、花草类:

花开:

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

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菊:

隐逸、高洁、脱俗

梅:

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兰:

高洁

牡丹:

富贵、美好愿望

草:

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生命力强、生生不息

禾黍:

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3、动物类

子规:

悲惨、凄恻 

猿猴:

哀伤、凄厉

鸿鹄:

理想、追求

鱼:

自由、惬意

(孤)雁:

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鹰:

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狗、鸡:

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瘦)马:

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

小人、俗客、庸夫

沙鸥:

飘零、伤感

4、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

辽阔、力量、深邃、气势

海浪:

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

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

江水:

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

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

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

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

旷达、欢愉、希望 

东风:

春天、美好

西风:

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狂风:

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

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

纯洁、美好

露:

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云:

游子、飘泊

天阴:

压抑、愁苦、寂寞

天晴:

欢愉、光明

5.其它类:

英雄、古人:

追慕、自愧自叹

小人:

鄙夷、明志、自省、鞭挞

月亮:

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天地:

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仙境:

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酒:

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古迹:

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乡村:

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草原:

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

城市(市井):

繁荣热闹、富贵奢华

诗歌语言的鉴赏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请根据文意,写出“瑟瑟”的含义

2.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

“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根据诗意可知,这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故用“铺”更准确、形象。

运用“铺”字,更能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铺的妙处

1.客观景物的特点:

“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角度低,用“铺”字很准确。

2.词语的修辞技巧:

拟人的手法很形象,使残阳具有了人的感情。

3.诗人的主观感受

喜悦无比,沉醉其中。

4.读者的主观感受:

让读者感到夕阳平缓、柔和,有一种亲切、安闲的感觉。

鉴赏点的发现

客观景物的特点

词语的修辞技巧

作者的主观感受

读者的主观感受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的妙处:

鉴赏点

景物特点:

暮春时节

枝叶繁茂

百花凋零

表达技巧

拟人

借代

对比

主观感受

诗人:

读者:

惜春伤春

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咀嚼。

举例

绿肥,指。

红瘦,。

这里的“肥”和“瘦”,使用了的手法。

词中把用来写,如今却用

来写________________

_形象地反映出作者之情。

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

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很有新意。

枝叶茂盛

花朵稀少

人的“肥”、“瘦”二字

绿叶繁茂、红花凋落憔悴时的形貌

对春天的留恋和惜别

名目:

内容:

作用

总结

理解语言的方法:

以文解文

以旧解新

知人论世

鉴赏语言的角度:

抓住客观景物的特点

词语使用的修辞技巧

表达要清晰规范:

叙——析——评

名目——内容——作用

一是精练。

古诗高度概括,言简意丰,用极少的字来表达非常丰富的内容。

杜甫《八阵图》的头两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二是含蓄。

古诗多用形象思维,意思和情感多不直接道出,往往寄寓在具体的物象之中。

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一、理解古诗语言特点

三是用典。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四是跳跃。

就是诗句间好像有空档,似乎要添点儿什么才能接上。

赵师秀《约客》: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又如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冰河大散关。

五是倒装。

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六是文言。

古代诗歌是诗体的文言,因此也具有诸多古汉语现象。

总之,了解古诗语言的以上的种种特殊性,有助于我们翻译古诗和初步读懂古诗;

而初步读懂,则是进一步感受和鉴赏的前提。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

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二、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古诗中的语言实际上有三个层面的作用,一是语言自身的用语技巧(表达技巧),二是描绘物象的特征(言内之意),三是物象所承载的诗人的思想情感(言外之意)。

因此鉴赏诗歌“语言”总是离不开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体验。

三、通过语言走入形象(言外之意)

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明确:

A、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清明幽静的雨后东坡月夜图(物象意义),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情意特征)。

B、“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物象意义),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待,可使读者体会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情意特征)。

四、了解一点诗歌语言风格方面的常识

1、雄浑:

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

其特点是:

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呑宇宙,气度豁达,气慨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

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出塞》);

黄河远上白云间。

(王之涣《出塞》);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临洞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2、豪放:

豪迈奔放,谓之豪放。

情感激荡,格调昂扬;

想象奇特,夸张出格;

志向高远,襟怀旷达;

傲骨嶙峋,狂荡不羁。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白《秋浦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3、沉郁:

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

“沉则不浮,郁则不薄。

”例杜甫之诗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悲慨:

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5、俊爽:

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

         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6、淡泊:

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一)、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二)、平淡

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

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归园田居(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三)、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李商隐的诗。

四)、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梦微之(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两诗都写梦,但写法截然相反。

白诗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

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

白诗用入梦写苦思,

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

元诗用不曾入梦写心境,是事所

罕有,写人之至情。

五)、含蓄

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如梦令(李清照)(1995年高考题)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绿”、“红”分别借代绿叶和红花;

“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实际是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

六)、自然

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

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例如“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把酒问月》)“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古朗月行》)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清新。

  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明快。

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含蓄。

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简洁。

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高考关注关键字!

1、寻找关键字。

2、赏析关键字。

3、如何规范答题。

2002高考题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评论这首诗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2003年高考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辽宁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蝶恋花 

苏拭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

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

为什么?

请简要赏析。

(3分)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

“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5分)

(1)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只答“绕”字好或“晓”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

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绕”与“晓”的,言之成理,给2分。

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

①同意。

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

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

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

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

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

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

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

“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

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每种答案,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语言通顺,给满分。

只答“同意”或“不同意”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

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

请简要说明理由。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浙江

16.(6分)

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②游子思归乡:

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

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

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

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

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

最后两句写

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

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二、关键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主旨

勾勒形象

烘托环境

抒发情感

诗歌要特注意的词

修饰词(大多是形容词)

画龙点睛词(大多是动词或是活用词)

叠词

拟声词

表颜色的词

一要重点关照动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还写出了戍边战士不得还乡的怨情。

悲壮苍凉,但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

“何须怨”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杜甫《登岳阳楼》

极度夸张地写出登楼所见。

坼,裂开,隔开。

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显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字动态感极强,在诗人笔下洞庭湖包容了天地万物,并主宰它们的沉浮。

明星都随湖水的波动而飘荡。

写出浩渺无垠的洞庭湖的水势。

二要关注修饰语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王昌龄)

忽:

不经意,恰巧碰到之意。

少妇梳妆打扮后,兴冲冲登翠楼赏春景。

突闯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

“忽”将这种情绪变化写得淋漓尽致。

三要关注特殊词

(叠词、拟声词、颜色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

七个叠词一气呵出,把词人微妙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愁怨孤苦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愁苦凄惨的气氛笼罩全篇。

再从语音的节奏、声调看,读起来短促、轻细而凄清,形成了吞声饮泣的音韵美,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叠词的表达效果:

可以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表达更加绵密曲折;

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无过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关:

水鸟的和鸣声。

在一片生机盎然的沙洲上,成双成对嬉戏悠游的水鸟发出甜美动听的“关关”欢叫,激起了岸上的小伙子对幸福的婚姻生活的向往……这是多么令人心醉的意境!

对鸟鸣声生动而形象的模拟,为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意趣。

拟声词的表达效果:

古代诗歌中常用拟声词模拟自然的声音,不仅给读者以听觉的感受,还能引发视觉、触觉的感受,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

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

效果:

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色彩词

诗歌的炼字应注意:

1、动词

2、修饰语(形容词、副词、数量词)

3、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语序颠倒的原因

1、是声律的要求

例晁无咎《临江仙》

“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2、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

例王维《山居秋暝》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兼而有之

例1、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例2、杜甫“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