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观测及水样采取规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8124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 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观测及水样采取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8 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观测及水样采取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8 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观测及水样采取规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8 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观测及水样采取规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8 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观测及水样采取规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8 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观测及水样采取规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8 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观测及水样采取规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8 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观测及水样采取规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8 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观测及水样采取规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8 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观测及水样采取规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8 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观测及水样采取规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8 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观测及水样采取规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8 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观测及水样采取规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 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观测及水样采取规程.docx

《8 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观测及水样采取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 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观测及水样采取规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8 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观测及水样采取规程.docx

8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观测及水样采取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部制订

 

煤炭资源地质勘探

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观测及水样采取规程

 

关于颁发

《煤炭资源地质勘探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观测及水样采取规程》

的通知

(80)煤地字第638号

为了加强煤田水文地质勘探技术管理,提高基础工作质量,经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重新制订了《煤炭资源地质勘探抽水试验规程》、《煤炭资源地质勘探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观测及水样来取规程》、《煤田地质勘探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规程》和《煤田水文地质测绘规程》(试行),现正式颁发执行。

执行中如有问题和意见,请随时报部地质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部

一九八○年六月

 

第一章一般要求………………………………………………………………64

第二章地表水的观测…………………………………………………………64

第一节河流观测

第二节池塘、湖泊等其它地表水的观测

第三章地下水的观测…………………………………………………………67

第一节钻孔长期观测的布置原则及一般要求

第二节其它地下水出水点的观测

第四章水样采取………………………………………………………………68

第五章原始记录和资料整理…………………………………………………69

附录………………………………………………………………………………70

第一章一般要求

第1.1条水文地质长期观测工作,是了解地表水、地下水在天然与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的动态变化;了解地表水地表水:

系指河流、池塘、湖泊、水库、内涝积水一塌陷集水区等。

与地下水以及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及其运动规律,为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提供资料。

第1.2条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应尽可能在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范围内,分别选择地下水补给、迳流与排泄区有代表性的观测点(站)组成观测网。

第1.3条地表水、地下水出水点地下水出水点:

系指人工揭露或自然露头的出水点,包括钻孔、水井、泉、地下暗河出水口、老窑及生产矿井的出水点等。

以及对矿井充水有影响或有供水意义的含水层,均应设站观测其水量、水位、水质及水温等的动态变化及相互间的水力联系。

第1.4条长期观测点(站)一般每5~10天观测一次,雨季与洪峰期应加密观测。

观测时间一般不少于一个水文年,至少应包括地下水的丰水期和枯水期。

地表水与地下水关系密切的点(站),在洪泛期应每天观测一次。

第1.5条多观测点(站)的地区,应尽量在同一天内进行观测。

对于地表水、地下水与矿井充水有密切联系的观测点(站),应尽量同时观测。

第1.6条在进行观测工作的同时应观测和收集有关的气象资料,必要时可建立简易气象站。

第1.7条长期观测点(站)、线要统一编号,测定其坐标及标高,设置固定标高的观测标志,其标高应每半年复测一吹。

第1.8条对河流及其它地表水的观测精度;水位读至厘米,水温气温读至0.5℃。

地下水的观测精度可按其观测目的确定,但不应低于地表水的观测精度。

第1.9条长期观测所使用的仪器、工具,应经常检查校对。

流速仪一般应1~2年送有关单位校正一次,重新标定流速计算公式。

测绳应每月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二章地表水的观测

第一节河流观测

第2.1.1条河流观测的主要内容有:

水位(包括洪水位)、水深、流速、水质、结冰厚度等,必要时应测定含砂量。

对与勘探区内的充水含水层可能有水力联系的河流,应做河流的漏失量或补给量的观测。

第2.1.2条河流观测站位置的选择

1.河流观测站应选择在顺直匀整的河段。

顺直河段的长度一般不少于洪水时主河槽河宽的3~5倍。

2.河流观测站的水流要平稳,避开回流、死水及显著比降的地方。

3.应避开防碍观测工作的地物、地貌、冰塞、冰坝及工业生产中排泄废水、污水的地点。

4.观测站的上、下游附近,不应有砂洲、浅滩、淤积故道(牛轭湖)。

5.山区河流观测站应选择在急滩或窄口的上游,水流比较稳定,河底比较平坦的河段。

第2.1.3条测流断面设置的要求

1.测流断面应设在顺直匀整河段的中央,垂直于平均流向,并尽可能与基本水尺断面重合。

2.浮标测流应在中断面的上下游以相等距离平行布设辅助断面,其间距一般不小于该河段平均流速的10~50倍。

辅助断面之间的水流断面应基本一致。

第2.1.4条主要测流断面的位置,应用全仪器法测定,其精度按同比例尺地质工程点的要求。

测流断面两岸所设置的固定标桩及水尺的水准测量,其精度不得低于等外水准点的要求。

第2.1.5条流量测定方法,应根据观测精度要求,以及流量大小、水深、水位涨落等情况选择。

为保证实测流量的准确,必要时可选择几种方法互相配合使用。

1.流速仪法:

一般适用于水深不小于0.16米的河流,同时在一次测流过程中的水位涨落,一般不大于平均水深的10~20%;水深较浅而涨落急剧的河流不大于20~30%。

2.浮标法:

对测量精度要求较低,或用流速仪施测困难时,可采用浮标法测量。

河流水深不小于0.16米,可用水面浮标法测量。

因漂浮物或投放设备故障,无法在全断面内均匀投放浮标时,或因洪水涨落急剧,需缩短测流时间时,可采用中泓浮标法。

水深过浅时,可采用小浮标法。

水深大于1米时,可用深水浮标法或浮杆法。

3.量水建筑物法:

在流量很小时适用。

常用的有人工控制断面法、容积法、堰测法等。

第2.1.6条流速仪测流的具体要求

1.测速垂线数和分布的位置,应根据河宽、水深、河道地形、流速横向分布的复杂程度以及采用的测流方法确定。

一般测速垂线数可参照表2.1.6-1。

 

流速仪测速垂线数表2.1.6-1

水面宽(米)

<5

20

50

100

300

测速垂线数

5

8

10

15

20

采用固定垂线位置测流时,可根据水情的变化设辅助测线。

2.每次测流都要同时对测流断面所有的测速垂线做水深测量。

每一垂线应连续测取两次以上的读数,取其平均值。

3.垂线上流速测点的分布(包括位置和数量),应根据水深和流速仪的型号,并考虑风浪、河床底面组成、水情和冰情等决定。

一般可参照表2.1.6-2的规定。

流速测点分布表表2.1.6-2

水深或有效水深(米)

垂线上测点数量和位置

悬杆悬吊

悬索悬吊

畅流期

冰期

>1.0

>3.0

5点(水面、0.2、0.6、0.8水深、河底)

6点(水面、冰底或冰基底,0.2、0.4、0.6、0.8有效水深、河底)

0.6-1.0

2.0-3.0

3点(0.2、0.6、0.8水深)或2点(0.2、0.8水深)

3点(0.15、0.5、0.8有效水深)

0.4-0.6

1.5-2.0

2点(0.2、0.8水深)

2点(0.2、0.8有效水深)

0.2-0.4

0.8-1.5

1点(0.6水深)

1点(0.5有效水深)

0.16-0.2

0.6-0.8

1点(0.5水深)

1点(0.5有效水深)

4.各测点测速历时一般不少于100秒。

洪水时期可适当缩短,但不得少于50秒。

河流暴涨暴落或受漂浮物、流冰严重影响时,可缩短至不少于20秒。

测点上流速脉动现象严重时,应延长测速历时。

第2.1.7条浮标法测流的具体要求

1.水面浮标法:

(1)浮标的选用:

浮标不要过于光滑,其形状可为柱形、十字形或井字形。

风浪较大时可在下面系缚重物,但入水部分的深度不应大于水深的1/10。

白天使用的浮标应有醒目的标志,夜间测流应配备照明设备。

(2)浮标投放:

可根据河宽、流速等情况的不同,用测船或浮标投放器投放。

若河面不宽,可用人力直接投放。

投放时,应自一岸顺序投至对岸。

为抢测洪流,可先投中泓部分。

浮标应在全河段均匀分布。

有效浮标一般应有10~20个,随河面宽窄不同适当增减。

有独股水流处,每股水流投放的有效浮标应不少于3~5个。

2.中泓浮标法:

中泓浮标法用于测河流主流部分的最大流速,一次测流中应投放不少于3~5个浮标(或选漂浮物),在其中选用历时最短,运行正常,运行历时相差不超过10~15%的有效浮标2~3个,取其流速的平均值。

有效数不足时应补投。

投放要求与水面浮标法相同。

3.小浮标法:

(1)小浮标可就地取材,一般用小木板制作,其水面以上部分要尽可能小。

(2)每次投放有效浮标个数应不少于流速仪测速垂线数。

每个浮标的运行历时应不少于20秒,流速较大时也不应少于10秒。

每个浮标位置应重复施测,取其平均历时计算流速。

4.深水浮标或浮杆测流法:

(1)测速垂线数应符合流速仪测流时的要求。

(2)浮标投放位置,应在上游断面以上0.2~0.5米。

(3)用深水浮标测流时,垂线上流速测点数和分布位置,在水深大于0.5米的垂线上测水深的0.2及0.8两点流速,水深小于0.5米的垂线上,只测水深的0.6一点流速。

(4)用浮杆测流时,浮杆入水深度应不小于水深的0.9。

浮杆上端露出水面的高度不得超过1~2厘米。

第二节池塘、湖泊等其它地表水的观测

第2.2.1条池塘、湖泊、内涝积水与塌陷集水区的观测,应选择易观测的地方设立固定标桩和水尺,测量水深、积水范围、积水时间,并计算其积水量。

勘探区附近有水库时,应收集水库的水位标高、库容量与渗漏量等资料。

第2.2.2条对勘探区内地面渗水地段,应着重在雨季观测、记录其范围,估计渗漏量。

漏失严重的重要地段,应在汇水范围内分区分段观测其漏失量。

第三章地下水的观测

第一节钻孔长期观测的布置原则及一般要求

第3.1.1条长期观测钻孔一般应沿地下水的流向,并垂直于隔水边界或补给边界布置。

需测制较大范围的水位等值线时,可布置观测网。

若区内有自然或人工排泄点时,应以排泄点为中心布置观测线,至少应布置两条互相垂直的观测线。

第3.1.2条了解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的观测钻孔,应垂直于地表水流向布置观测线。

在河流流入和流出勘探区的地段,亦应布置垂直于河流的观测线。

第3.1.3条观测大气降水渗入情况的观测孔,应结合小流域均衡观测,沿地下水的流向布置观测线,必要时可布置互相垂直的观测线。

第3.1.4条观测孔的位置应避开地面塌陷、滑坡及建筑场地。

观测孔的井口套管,应高于当地洪水位和内涝水位,并配备有通气孔的孔口金属盖帽。

严寒地区的浅水位的观测孔(井),在冬季应采取防冻措施。

第3.1.5条观测孔应根据观测的目的和要求。

做好洗孔和隔离止水工作,其质量应符合《煤炭资源地质勘探抽水试验规程》中的有关规定。

若有堵塞,应及时清理。

第3.1.6条水位观测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一般采用电测水位计或测钟测量,有条件时可采用自计水位仪,但需妥善装置,并定时检查。

第3.1.7条在井(孔)中观测水温,需采用缓变温度计或热敏温度计。

观测时应将温度计置于观测的含水层的深度,时间不少于10分钟。

抽水钻孔和自流钻孔可在孔口水流中观测水温。

第3.1.8条有供水井(孔)的地区,应尽量利用生产资料,可结合停泵后的水位恢复情况推算地下水位。

第二节其它地下水出水点的观测

第3.2.1条对泉、井、老窑与生产矿井,应选择揭露主要含水层流量大而常年流水,能反映不同水文地质特征的出水点进行观测。

第3.2.2条对自流钻孔、泉、老窑及地下暗河出水口应进行清理、修护,设置相应的流量观测设施。

一般可采用容积法、堰测法及流速仪等方法观测。

第3.2.3条民井的观测,按第1.3条及第1.4条的规定进行。

应注意静止水位的变化,必要时可进行简易抽水试验。

简易抽水试验宜在大量抽、提水之前进行。

简易抽水应形成一定的水头降低,直到水位稳定2小时后为止。

第3.2.4条生产矿井的观测应以收集矿井的观测资料为主。

必要时可在井巷穿过的主要含水层出水点设站进行观测。

除按第1.3条要求观测外,还应注意观测地下水流入井巷的特征。

第3.2.5条生产矿井出水点的观测时间一般按第1.4条要求。

对巷道所揭露的出水点,当其出水情况变化较大时,应每人观测一次。

必要时每1~2小时观测一次,并同时观测井下其它出水点和地表长期观测点。

第四章水样采取

第4.1条水样按其分析目的和内容的不同,分为简易分析样、全分析样、细菌检验样和专门分析样。

各种水样采取数量一般要求:

简分析样1~1.5升

全分析样2.5~3升

细菌检验样0.5升

专门分析样5升

第4.2条长期观测点(站)的水样采取一般按季进行,每年至少采取两次。

地下水化学成分不稳定时,应增加采样次数。

第4.3条采取水样前,必须将水样瓶洗涤干净,并在采样时用采取水样的水再次冲洗。

细菌检验样的水样瓶,在取样前应进行高压灭菌消毒,或遵照化验单位的要求进行清洗消毒。

第4.4条在探井、民井、泉、河流、湖泊、池塘中采取水样,可在出水口中心处或离岸边0.5米以外的水面下采取。

采样时,应保证水样不受外界污染,尽量避免混入岩石微粒及悬浮物。

第4.5条抽水过程中采取水样,可将水样瓶伸入出水口中心处采取,并同时采备用样一个。

长期观测孔如需取样,应先进行抽水。

抽出水的体积应大于孔(井)中水柱体积的1.5~2倍,使钻孔中水柱更新,然后按抽水试验过程中取样方法采取;也可将取样器或水样瓶下入含水层深度采取。

第4.6条采取气体样,一般采用排水集气法。

采满气体后,在水中塞好瓶盖。

瓶口要严密封闭。

气样瓶在送到化验室前,应始终保持倒置。

第4.7条特殊水样采取应与化验单位联系,并按其要求采取。

第4.8条采取水样时,应在现场初步鉴定水的颜色、气味、透明度等物理性质。

水样采取后,应立即包装好,填写标签,注明化验项目,送往化验单位。

细菌检验样应按有关规定的时间要求,及时送样。

第4.9条做侵蚀性二氧化碳分析的水样,采取数量为0.5升,采取后应加入3~5克碳酸钙粉末。

第4.10条做重金属分析的水样,为防止水样瓶壁对重金属的吸附损失,必须先用不含重金属的纯硫酸对水样瓶进行酸化处理。

第4.11条对含有机物质的水样,为控制脱硫作用,取样时必须在每升水中加入1毫升三氯甲烷(CHCl3)或甲苯(C6H5CH3)。

第4.12条做光谱分析用的水样,为防止水样在水样瓶中保存时有微粒组分富集,有条件时,应在现场用白金或陶瓷坩锅进行蒸馏,取得干涸残余物的样品,送化验室做分析化验。

第五章原始记录和资料整理

第5.1条野外观测的原始记录必须认真填写,内容齐全,清晰、不涂改。

各项观测成果,必须当日整理检查,如有疑点或异常肘、应在翌日复测纠正。

原始记录应及时整理装订成册。

第5.2条各项观测和调查资料,应认真进行分析研究,并将其编入地质报告的有关章节和图纸中。

第5.3条根据观测内容,一般需编制提交下列图表:

1.动态变化综合曲线图(包括水位、流量、降水量、蒸发量、水温、气温等);

2.地下水等水位(压)线图;

3.水化学图;

4.动态观测统计表;

5.水质化学分析成果表。

附录

一、观测河流流速时,所使用的有关工具的制作要求

1.深水浮标的规格;深水浮标由上浮标和下浮标组成,其间以细线联接,细线长度视水的深浅调节,以使下浮标恰好位于测点深度上。

下浮标为深水浮标的主体,可用直径4~5厘米的油浸木球,内装沙子的乒乓球或小玻璃瓶,以及其它比重稍大于水的材料做成。

上浮标起浮托作用,其体积和比重宜小,直径为下浮标的1/4~1/5,一般可用小软木塞制成。

2.浮杆的规格;用直径小干2厘米的木杆两根,分别制成凹凸槽,互相并拢,用铁皮包起;或用直径3厘米的木杆与另一直径稍大的铁皮筒套接,可上下错动,以便根据水的深浅调节其长度。

杆(铁皮筒)的底应系重物,木杆表面应涂刷油漆。

二、量水建筑物法使用工具的制作要求

1.容积法测流容器,一般可用木板、钢板、混凝土或浆砌块石做成。

容积的大小可根据水量的大小而定,一般不应小于1立方米。

使用时必须安放平稳,无漏水现象,并应连续测定。

此法在水量很小时使用,准确性较高。

2.堰测法:

一般用矩形堰、梯形堰、三角堰。

堰板一般用木板或铁板制成,应平整光滑。

堰口边缘应做成坡度45°的斜坡。

堰下水流应形成自由落体。

3.矩形堰适用于大于50升/秒的流量。

矩形堰堰板顶应严格保持水平,顶宽一般为2~5倍最大堰上水头,最小不少于0.25米,最大不宜大于2米。

4.梯形堰适用于10~300升/秒的流量。

采用坡度1:

0.25的梯形缺口堰板。

堰口应严格保持水平,缺口底宽应大于3倍堰上水头,一般应在0.25~1.5米范围内。

5.三角堰适用于1~70升/秒的流量。

采用底角为90°的等腰三角形缺口堰板,使其分角线恰好在垂线上。

堰上水头不宜超过0.3米,最小不宜小于0.05米。

三、浮标实测流量的计算

1.各浮标虚流速的计算:

各浮标通过中断面各点的水面流速,是各浮标的虚流速。

若浮标较多,可绘制虚流速横向(断面)分布图。

2.根据虚流速与浮标中断面面积,利用流速仪法断面流量计算公式,即可算出断面虚流量(Q′)。

3.以虚流量(Q′)乘以浮标系数K,即可算出断面流量Q,Q=KQ′。

4.浮标系数(K)有两种方法求得:

(1)实验法;利用流速仪法在该河流的一个断面求算出断面流量,再用浮标法求算出同一断面虚流量,以公式K=Q/Q′求出K值。

(2)用下列经验公式推算:

式中:

 F——过水断面面积;

hm——过水断面平均水深,

hm=(F/B)B为断面长度

i——水面比降(或河床坡降)。

四、中泓浮标测流计算公式

Q=Kmf·Vmax·F

式中:

  Vmax——最大虚流速,采用中泓浮标平均流速(米/秒);

F——过水断面面积(米2);

Kmf——中泓浮标系数,应作实验测定,不宜采用经验系数。

五、各种水样化验分析内容

1、简分析:

分析水的物理性质、总硬度、干涸残渣、PH值、氯离子、硫酸根、重碳酸根、硝酸根、钙、镁、钾、钠、铁离子等项目。

2.全分析:

除做简分析项目外,还需做水的暂时硬度和永久硬度、游离和固定及侵蚀性二氧化碳、耗氧量及亚硝酸根、碳酸根、三价铁、铝、铵等离子、过锰酸钾、二氧化硅、硫化氢、固形物、碱度等项目。

3.细菌检骏:

检定1毫升水中的细菌数量,测定大肠杆菌指数,分析传染病菌等。

4.专门分析:

分析项目取决于样品分析的目的。

一般分析水中的铜、铅、锌、砷、汞、钴、铀、氟等稀有和有害离子的含量,或按专门目的规定的项目进行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